Workflow
华为盘古大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AI“盆景”已成“风景”?大模型的规模复制让工业长出数智生产力!
搜狐财经· 2025-11-04 16:23
核心观点 - AI开发模式正从“作坊式”向“工厂式”升级,推动传统工业智能化转型迎来关键转折点 [1] - 华为与山东能源集团、云鼎科技联合发布的创新成果,旨在解决AI在矿山等行业开发中技术门槛高、场景适配难、复制成本高的困境 [1] - “工厂式”AI生产流水线通过标准化、模块化、生态化,实现了AI大模型在钢铁、化工、有色、水泥等更广阔工业疆域的快速复制和规模化应用 [3][4][5][7] 创新成果与模式 - 联合发布了六大创新成果,核心是构建“1个AI开发平台+4种核心能力(视觉、预测、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N个高价值场景”的标准化架构 [3] - 在兴隆庄、李楼、新巨龙等煤矿,盘古大模型已落地超过100个场景 [3] - 通过“调优舱”实现“边用边学、持续优化”的闭环机制,成果已从山东能源内部复制到国家管网、皖北煤电、西部矿业等70余家单位 [4] 架构标准化 - 架构标准化解决了“路怎么修”的问题,数智化底座遵循从感知层、联接层到数字平台和AI应用的相似逻辑 [4] - 李楼煤业的“综合承载网”将井下多张网络合一,通过FlexE硬切片技术为煤矿视频、控制数据提供稳定通道,其技术理念同样适用于钢铁厂和化工厂 [4] 能力模块化 - 能力模块化解决了“砖怎么造”的问题,矿山盘古大模型的视觉、预测等核心能力像乐高积木一样可跨行业复用 [5] - 视觉能力在矿山用于输送带撕裂检测,在宝武钢铁用于棒材表面缺陷检测,在万华化学用于设备状态监控 [5] - 预测能力在矿山用于瓦斯涌出预警,在宝武用于高炉炉温预测,在南钢用于轧制力预报 [5] 生态协同化 - 生态协同化解决了“房子怎么盖”的问题,采用“华为提供技术平台+行业伙伴贡献Know-How”的模式 [7] - 与创力集团合作开发矿山装备AI大模型,与华运智远携手打造智慧矿山输送系统,该模式被复制到与宝武、南钢、中铝、万华、云天化等的合作中 [7] 跨行业应用:工艺优化 - 在宝武钢铁,盘古大模型解析高炉内1400多个参数,实现炉温精准调控,炉温每减少10℃波动可降低吨铁水成本3元,单个高炉年省约1000万元 [8] - 在云天化大为制氨,煤气化RTO大模型使自动化率跃升至96.88%,吨蒸汽煤耗降低2.08%,2025年上半年实现综合节约标准煤8500吨、减排二氧化碳2.23万吨、直接收益近千万元 [8] 跨行业应用:预测性维护 - 在伊敏露天矿,100台无人驾驶矿卡通过预测性维护模型,综合效率提升20% [10] - 在南京钢铁,预测大模型用于轧制力预报和设备预测性维护,减少非计划停机 [12] - 在万华化学,预测大模型用于检测设备异常、预测老化趋势 [12] 跨行业应用:全局寻优 - 在南钢,智慧配煤算法将配煤效率从天级压缩到分钟级,吨焦成本降低5-10元 [14] - 在海螺集团,“云工”大模型对水泥烧成系统进行全局寻优,在一级能效基础上标准煤耗再降1% [15] - 在中铝集团,“绿铝云慧鉴”大模型优化电解铝生产,年降本超5000万元 [16] 规模化影响与趋势 - AI应用从单点突破连成整体,经济效益开始明确超越成本,驱动企业从“要我智能化”转向“我要智能化” [17] - 无人矿卡从零星试验到2025年底预计突破5000辆;AI大模型覆盖从“研-产-供-销-服”的全流程,表明规模化智能的拐点已至 [17]
身兼三职的余承东,还有空“造车”吗?
36氪· 2025-10-17 20:02
核心人事任命与战略聚焦 - 华为创始人签发文件,任命余承东增任投资评审委员会主任,其核心任务是带领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全球领先地位 [3] - 此次人事调整表明,人工智能将是未来十年公司发展的核心,余承东是带领公司打赢AI战役的核心人物 [3] - 任命余承东负责AI的当务之急包括捋顺昇腾算力平台相关业务以实现对英伟达的替代,以及推进大模型的技术攻关和商业化落地 [3] 业务整合与资源协同 - 余承东一人兼任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和IRB主任三职,其负责AI有利于公司各AI板块的资源协同,加强商业闭环能力 [4] - 公司可能从分权分责的“赛马机制”向战略聚焦转变,由余承东负责资源调配,其领导的智选车模式与车BU的HI模式存在合并整合的可能性 [5][6] - 手机和智选车业务已实现盈利且份额扩大,并完成了鸿蒙系统与智能驾驶技术的商业闭环,公司研发资源将向更底层的AI板块倾斜 [5] 人工智能行业趋势与公司布局 - 人工智能被视为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其布局成功与否将决定科技公司未来的兴衰 [3] - 到2025年,行业普遍认同造车的终局是人工智能,AI能通过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重构用户体验,并贯穿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的全生命周期以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7][8][9] - 为各行各业提供“基础设施”式的技术支持是公司的本职,其AI布局涵盖从芯片到云端的全栈技术 [11] 公司AI技术实力与市场地位 - 华为昇腾384超节点平台集成了384颗昇腾芯片,算力达300 PFLOPs,性能接近英伟达B200 NVL 72平台的两倍,被媒体称为“算力核弹” [11] - 根据2025年6月排名,华为云以18%的市场份额位居国内第二,其增速远高于行业;在汽车云市场,华为云和阿里云分别拿下私有云和公有云市场第一 [11] - 华为云凭借从芯片到云端的软硬协同能力,已与一汽、东风、广汽、比亚迪等多家头部车企合作 [11]
华为韩硕:资源行业智能化转型 AI助力核心生产系统重构
中国经济网· 2025-10-11 17:18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正从辅助生产角色演进至核心生产系统,驱动资源行业经历一场根本性的重构与变革 [1][3] - 资源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根本路径在于“以用促建”,即通过高价值AI应用场景牵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长远发展的数智化底座 [1][7] - 当AI应用在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效益上实现“收益大于成本”的商业闭环,行业将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规模化飞跃奇点时刻 [2][10] AI在核心生产环节的应用与价值 - 在钢铁行业,AI大模型通过解析高炉冶炼中1400多个强耦合参数,实现炉温精准调控,炉内每减少10℃温度波动可令每吨铁水减少1kg焦炭消耗,节省成本3元,宝武钢铁单个高炉应用实现约1000万元成本节省 [3] - 在油气领域,AI大模型将地震波波动方程求解效率提升5倍以上,反演建模效率提升10%,项目周期缩短20%以上,智能钻井系统使储层钻遇率提升至85%,单井产量增加30%,钻井周期缩短15% [4] - 在化工领域,AI模型对气化炉关键参数进行预测优化,使云天化大为制氨实现比煤耗削减1.33%,预计年节煤9100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万吨 [4] - AI向核心生产系统的渗透是对生产流程和工艺的重构,通过数据与机理融合将行业知识训练为可复用的工业大模型,旨在沉淀和放大人类智慧 [5] “以用促建”的转型路径与基础设施 - 资源行业走出一条与金融、互联网“先建后用”不同的“以用促建”新路,即围绕解决生产经营难题的AI价值场景来指导企业ICT建设 [7] - 矿鸿物联网操作系统通过统一数据格式与协议打破数据壁垒,在多个煤矿规模化复制液压支架跟机自动化等应用,提升作业效率并为AI训练提供高质量数据 [7] - 针对特定场景研发本质安全网络、时延敏感网络等解决方案,解决网络覆盖难题,华为云Stack实现多级协同,助力南京钢铁劳动生产率提升30%,综合能耗降低15%以上 [8] - 矿山高性能4G&5G技术、全闪存存储等基础设施已大规模在海外油气矿山部署,支撑企业AI应用发展 [8] 规模化应用与奇点来临 - 无人驾驶矿卡是AI价值显性化代表,全国已部署近2000辆,综合运输效率较人工驾驶提升20%以上,百台编组年替代柴油超1.5万吨,燃料成本年节省约1亿元,预计2025年底部署量将突破5000辆 [10] - AI技术从头部企业走向中小市场,盘古矿山大模型已完成100多个场景应用落地,并通过标准化架构快速复制到70余家单位,形成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11] - 当单点创新扩展为可复制的商业范式,技术指标转化为确定性收益,行业智能化便从投入期迈进回报期 [11] 生态构建与未来发展 - 华为通过融合数据、多模型协同及AI Agent技术,助力客户构建端到端的AI生产力流水线 [12] - 公司聚焦联合生态伙伴打造行业中间件平台,弥合AI基础设施与场景化应用的鸿沟,降低AI落地门槛,加速行业智能化转型 [12]
资源行业智能化转型,AI助力核心生产系统重构
中国经济网· 2025-10-11 15:05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正从辅助生产角色演进至资源行业核心生产系统,驱动生产流程和工艺的重构 [1][4] - 资源行业智能化转型遵循“以用促建”路径,通过高价值AI应用场景牵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5][6][8] - AI应用正从量变到质变,跨越商业效益奇点,从头部企业示范走向规模化复制 [9][11] AI在核心生产环节的应用与价值 - 钢铁行业:华为盘古大模型通过时序信息增强算法解析高炉1400多个强耦合参数,实现炉温精准调控,炉温每减少10℃波动可令每吨铁水节省1kg焦炭,成本降低3元,宝武钢铁单个高炉实现约1000万元成本节省 [2] - 油气领域:中国石油与华为联合开发地震解释AI大模型,使地震波波动方程求解效率提升5倍,反演建模效率提升10%,项目周期缩短20%;智能钻井系统将储层钻遇率提升至85%,单井产量增加30%,钻井周期缩短15% [3] - 化工领域:华为与云天化合作利用RTO大模型优化气化炉生产,使比煤耗削减1.33%,预计年节煤91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万吨 [3] - 无人驾驶矿卡:全国已部署近2000辆,华能尹敏项目运输效率较人工驾驶提升20%以上,百台编组年替代柴油超1.5万吨,按7000元/吨计算年节省燃料成本约1亿元,预计2025年底全国部署量突破5000辆 [9][10] “以用促建”的数智化底座构建 - 矿鸿物联网操作系统统一数据格式与协议,在国能集团、中煤集团等煤矿规模化复制液压支架跟机自动化、瓦斯智能巡检等应用,打破数据壁垒 [6] - 针对煤矿井工矿研发“一网到底”本质安全网络,针对钢铁厂研发时延敏感网络,针对化工厂推出基于SPE交换机的NIICA架构解决方案,解决行业特定网络覆盖难题 [7] - 华为云Stack实现多级协同,南京钢铁基于其大模型混合云上线20个智能场景,劳动生产率提升30%,综合能耗降低15%以上 [7] - 矿山高性能4G&5G技术、全闪存存储、光纤通信等方案在海外油气矿山大规模部署,支撑企业信息化和AI应用发展 [7] AI应用的规模化复制与生态构建 - 云鼎科技将盘古矿山大模型100多个场景应用抽象为“1个AI开发平台+4种能力+N个场景”架构,通过“调优舱”快速复制至70余家单位,包括国家管网、西部矿业等 [10][11] - 华为联合生态伙伴打造行业中间件平台,融合大模型推理能力与行业知识,降低ISV/IHV和装备制造商AI落地门槛,加速行业智能化转型 [12]
数智赋能:建筑地产行业的转型突围与未来筑造
机器之心· 2025-09-24 15:48
行业趋势与转型动力 - 建筑地产行业作为全球经济核心支柱 在供应链重组和人口流动红利推动下展现出强劲韧性 为核心区域注入持续开发需求[1] - 人口结构变迁与远程办公浪潮正在重塑住宅 商业和城市建设需求格局[1] - ESG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成为行业共识 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激活运营创新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引擎[1] 产品力与价值链重塑 - 全球对高品质生活追求推动"好房子 好小区 好社区 好城区"需求升级 驱动企业将产品力作为核心竞争力[4] - 制造业"研产供销服"全生命周期管理经验为行业"投融建管营"全链条优化提供关键范本[4] - 华为凭借对好产品的深刻理解和自身数字化实践 成为行业转型重要伙伴[4]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与华为合作 从顶层规划 大数据平台到"一网一云"建设 深化行业级垂直产品合作[4] - 联发集团借助华为数字化能力打造"新青年好房子"系列 通过"1+2+3*N"数智蓝图实现模式创新[4] 数智化技术应用 - 数智化技术实现"投融建管营"全流程效率革命与质量升级[5][6] - 中指研究院预测AI赋能将从工具辅助升级为全产业链智能决策 未来竞争焦点转向空间与资产运营能力[6] - 设计端大模型技术重构创意与审查逻辑 华为昇腾算力与构力科技推出"知识驱动的审图智能体"提升审查效率[6] - 运营端深圳明源云与华为共建"业务-数据-AI"三层平台 支撑四大AI场景落地[8] - 设计与建造端数字孪生与AI技术释放数据潜能 万翼科技图云接入华为盘古大模型实现图纸全生命周期协同[8] - 斗拱BIM智能建模软件结合华为工业软件能力加快建筑软件研发进程[8] - AI智工管理平台集成鸿蒙物联网管理平台 构建"自主创新+生态系统"研发与应用体系[8] 空间价值重构 - 华为全屋光网与全屋智能将家庭打造成高速互联 场景随心的智能空间[8] - 设施云为楼宇降本节能 智慧园区以"数字大脑"实现运营可视可控[8] - 从房间到城区的全尺度空间都因数智技术焕发新活力[8] 行业未来展望 - 数智化是建筑地产转型必由之路 更是实现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9][10] - 华为将持续以数智技术为笔 生态协同为墨 与客户共绘行业转型蓝图[10]
深圳:探路者 | 《财经》封面
财经网· 2025-08-18 20:08
深圳经济发展成就 - 2024年上半年深圳GDP达到18322.26亿元,同比增长5.1% [1] - 1980年至2024年GDP从2.7亿元增长至近4万亿元,45年间增长超1.3万倍 [6] - 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榜首 [22] 产业创新与集群发展 - 2022年发布"20+8"产业集群政策,布局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 [13] -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3600亿元,企业超2800家,综合实力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23] - 机器人产业集群2024年增加值53.28亿元,同比增长15.9%;2025年一季度增加值14.21亿元,同比增长38% [24]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数量全国占比超30% [16]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 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20年1510.8亿元增至2023年2236.6亿元,年均增长13.9% [22]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90% [8] - 累计发布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涵盖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 [15] 企业生态与产业链优势 - 形成以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引领的"雁阵式"企业梯队 [23] - 在机器人领域实现全产业链覆盖,汇川技术伺服系统国内市场份额第一,越疆协作机器人全球出货量第二 [25]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资项目超2万个,在投本金超9700亿元 [29] 区域合作与开放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推进会发布67个需求场景和140项能力清单 [12] - 深圳东莞地铁互联互通标志大湾区一体化进程加速 [4] - 广东省政府将20项省级行政职权调整由深圳市实施 [31] 改革政策支持 - 中央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 [3] - 政策要求破解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2] - 支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拓展粤港澳合作新途径 [27]
国泰海通|产业:华为盘古大模型与昇腾AI计算平台,共同构建软硬一体的AI技术体系
华为AI发展战略 - 公司正通过从大模型设计到基础设施的软硬协同,构建全栈AI竞争力,策略从对标业界SOTA模型转向为自研昇腾硬件量身定制模型架构[1] - 双向协同进化路径旨在解决AI模型规模化应用中的系统性问题,构建由软硬件协同架构、算子与软件栈构成的全栈技术体系[1] 盘古大模型技术突破 - 盘古大模型核心为解决大规模分布式系统效率难题,聚焦混合专家(MoE)稀疏架构中的专家负载不均衡问题[1] - 公司创新方向从单纯硬件或算法问题拓展至在自研硬件上高效解决AI系统工程问题[1] 大模型创新路径 - Pangu Pro MoE采用分组专家混合(MoGE)架构,通过结构性设计解决负载不均衡问题[2] - Pangu Ultra MoE通过系统级优化和仿真先行设计方法适配昇腾硬件,实现训练与推理的协同优化[2] AI基础设施CloudMatrix - CloudMatrix以统一总线(UB)网络为核心技术,构建统一寻址的分布式高速内存池,降低跨节点通信性能差异[2] - 硬件发展为上层PDC分离架构等软件创新提供物理前提,支持大规模专家并行(LEP)和AIV-Direct等算子级优化[2]
大模型“套壳”争议:自研与借力的边界何在?
搜狐财经· 2025-07-17 09:39
AI行业套壳与自研的争议 - 华为盘古大模型与阿里云Qwen大模型相似性引发行业对"原研"与"套壳"的辩论 [1] - 早期套壳行为表现为对ChatGPT的简单模仿 如通过API调用配中文界面在微信平台售卖会员服务 [1] - 自主研发公司普遍采用ChatGPT生成数据微调模型 利用OpenAI对齐的高质量数据成为行业公开秘密 [1] 大模型技术发展脉络 - 当前主流大模型架构均源于2017年Google Brain的Transformer 分为Decoder-only(GPT)、Encoder-Decoder(T5)和Encoder-only(BERT)三大类 [2] - ChatGPT基于GPT 3.5推出后迅速吸引数千万用户 推动GPT架构成为主流 同时催生国内山寨ChatGPT泛滥现象 [2] 套壳行为的演变与监管 - 早期低劣套壳如"ChatGPT在线"公众号被罚款6万元 成为首例行政处罚案例 [3] - 2023年部分模型仍出现"GPT味"回复 企业解释为训练数据混入ChatGPT内容或采用"数据蒸馏"技术 [3] - 字节跳动被曝使用微软OpenAI API生成训练数据 引发套壳合规性讨论 [4] 开源时代的技术争议 - Meta开源LLaMA 2后 超10款国产模型通过微调LLaMA 2上线 引发二次开发是否构成套壳的争议 [4] - 零一万物Yi-34B模型被指套壳LLaMA 但Hugging Face工程师认为其未违反开源协议 [5] - 斯坦福LLaMA3V模型被实锤抄袭面壁智能MiniCPM-LLaMA3-V 2.59 反映国产模型开始成为被套壳对象 [8] 行业对套壳的认知分歧 - 头部企业开源可减少资源浪费 百度CEO李彦宏称"重做ChatGPT无意义" [7] - 业内对道德边界存在分歧 部分认为需明确技术文档说明 法律层面仍属灰色地带 [8] - 头部企业通过开源套壳加速技术积淀 但需平衡自研与套壳的取舍 [9]
大模型套壳往事
虎嗅· 2025-07-14 17:26
文章核心观点 - 大模型行业存在"套壳"与"自研"的争议 从早期直接包装API的简单套壳 发展到利用开源架构和数据蒸馏等更复杂形式 行业在争议中推动技术迭代和应用落地 [1][12][22] - 套壳行为存在灰色地带 法律界定困难 但技术层面可通过架构标签和文档透明度进行追溯 企业宣传口径是争议焦点 [22][23][24] - 开源技术降低开发门槛 促进百模齐放 92%企业通过微调开源模型提升业务效率24%-37% 但需明确区分技术使用与原创声明 [16][17][23][24] 技术演进与套壳形式 - 早期套壳表现为直接包装ChatGPT API加价售卖 如上海熵云公司因仿冒被罚6万元 [4][5][6] - 数据蒸馏成为主流技术 用GPT-4等教师模型生成高质量数据训练学生模型 字节跳动曾因违规使用OpenAI API引发争议 [8][9][10] - 开源时代套壳争议转向架构使用 如零一万物Yi-34B被指重命名LLaMA变量 但未违反开源协议 [13][14] 行业生态与影响 - 2023-2024年百模大战中约90%模型基于开源架构微调 仅10%为基座模型 Hugging Face平台超150万个模型多为衍生版本 [16] - 轻量化微调技术(LoRA/QLoRA)降低开发成本 斯坦福团队LLaMA3V抄袭面壁智能模型事件显示国产模型亦成被套壳对象 [17][19][20] - 国内仅5家企业具备完整自研预训练框架能力 多数企业通过开源技术加速垂直领域应用落地 [22][23] 合规与道德边界 - 法律层面存在举证难点 套壳获利额度和行为性质界定模糊 处于灰色地带 [22] - 技术层面可通过架构标签追溯原创性 企业需在文档中明确开源技术使用声明 [23][24] - 行业共识强调"用开源技术不丢人 但不应宣称自研" 宣传口径是争议核心 [24]
盘古大模型与通义千问,谁抄袭了谁?
技术争议核心 - 华为盘古3.5与阿里通义千问1.5-7B模型的"指纹"相关性得分高达0.927,远高于其他主流模型间普遍低于0.1的得分 [14][15][16] - 华为回应称盘古与通义在词表和配置文件存在不同,但技术专家认为这不足以证明底层模型结构和参数不相似 [19][20] - 争议涉及AI开源生态中"复用"与"抄袭"的模糊界限,尤其在Apache 2.0开源协议下如何界定参数相似度的合规性 [28][29]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大模型研发成本极高,华为单次有效训练成本达1200万美元,行业普遍采用基于优秀开源模型的二次开发模式 [25][26] - 阿里通义系列凭借全尺寸全功能特点在to B市场占据优势,已服务超9万家企业,80%中国科技企业使用阿里云 [27][37] - 华为将盘古模型植入HarmonyOS 4,作为其"软硬芯云"全栈生态的关键环节,尤其在国产昇腾算力上的标杆应用 [32][33] 技术生态现状 - 阿里通义模型家族已推出至少228个模型,覆盖0.5B至72B多种参数规模及文本/图像/语音/视频全模态 [44][45] - Hugging Face榜单显示排名前十的开源模型曾全部基于通义千问二次开发,反映其开源生态影响力 [26] - 行业面临技术发展快于规则制定的矛盾,需建立模型溯源标准、透明化机制以促进健康生态 [5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