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控制芯片
搜索文档
独立厂商vs垂直整合:存储控制器竞争格局的”双轨”演进
2025-11-12 10:18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半导体存储行业,特别是存储控制器和固态硬盘(SSD)模组领域 [1] * 公司: * 独立控制器厂商:美系公司 Marvell、Microchip;台系公司慧荣科技(Silicon Motion)、群联电子;中国大陆新兴厂商连云科技、大普威 [7] * 垂直整合制造(IDM)厂商:三星、海力士、美光(Micron) [7][11] * 其他关键参与者:中国长江存储、江波龙、得一微;美系EDA公司Synopsys、Cadence [11][12] 核心观点与论据 * **SSD模组价值量构成**:在SSD模组中,NAND Flash价值量占比最高,为75%-85%;控制器(主控芯片)占比10%-15%;DRAM缓存占比5%-10%;PCB及外围器件占比3%-5% [1][3] * **控制器价值量随产品档次提升**:低端消费级SSD控制器价值量占比为5%-10%,而高端消费级、企业级及AI数据中心使用的高端SSD,控制器价值量占比可达20%左右,且平均售价较高 [1][4] * **存储控制芯片市场规模**:广义存储控制芯片市场规模达660亿美元;大芯片管理市场规模约为350-400亿美元;NAND主控市场规模在100-150亿美元之间;SSD主控市场规模约为50-60亿美元 [1][5][6] * **独立控制器厂商的竞争优势**:具备四大优势:灵活适配(兼容多家NAND颗粒)[9]、产业粘合剂(连接上下游,优化资源配置)[9]、生命周期粘性(确保持续供货)[9]、快速响应能力(对技术升级反应迅速,如率先推出PCIe 5.0八通道控制器)[9] * **IDM厂商自研高端控制器的原因**:主要为维护品牌形象(如三星980 Pro系列几乎全部使用自家主控)[10]和确保技术整合与性能领先 [10] * **竞争格局的演变与现状**:历史上IDM厂商包揽控制器,2010年代以来独立厂商崛起;在存储价格不景气周期,原厂会与独立厂家合作 [7][8];当前全球供应链呈现层次分明且竞争激烈的趋势,美系、韩系、中国台湾地区占据重要位置,中国大陆企业正在崛起 [12] 其他重要内容 * **AI周期的影响**:AI周期带来的大存储需求变化是半导体存储行业热度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在服务器和数据中心领域 [2] * **价格上涨的连锁反应**:存储价格上涨后,各环节的价值量引起了市场的兴趣 [2] * **各地区典型案例**: * 中国:长江存储的消费级品牌最初采用台系方案,近年来扶持国内企业进行配套合作 [11] * 美国:美光逻辑芯片设计能力相对较弱,通过外采台系方案降低成本,并依赖美系EDA公司提供IP支持 [11] * 韩国:三星凭借强大设计能力自研所有高端SSD;海力士通过收购实现自研主控 [11] * **未来发展展望**:中国大陆企业有望通过加强自主研发,在未来几年实现从消费级到企业级的更广泛、更深入的突破 [12]
11月4日早餐 | 存储催化不断;进博会将召开
选股宝· 2025-11-04 08:06
海外市场表现 - 欧美股市涨跌分化,标普500指数上涨0.17%,道指下跌0.48%,纳指上涨0.46%,欧洲STOXX 600指数上涨0.07% [1] - 大宗商品中WTI 12月原油期货上涨0.11%,布伦特1月原油期货上涨0.19%,COMEX 12月黄金期货上涨0.44%,LME期铜下跌约0.3%,LME期铝上涨约0.6% [1] - 加密货币盘中大幅跳水,比特币下跌近5%,以太坊下跌近9% [1] 科技与人工智能合作 - 亚马逊与OpenAI签署价值38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 [2] - 微软获准向阿联酋出口英伟达芯片,并与戴尔支持新云服务商IREN,达成97亿美元AI云订单,共同建设得州超级算力中心 [3] 宏观经济数据 - 美国10月ISM制造业PMI下降至48.7%,连续第八个月处于萎缩区间 [4] 券商市场观点 - 光大证券认为指数探底回升释放企稳反弹信号,有望延续震荡上行态势 [5] - 财信证券指出市场风险偏好降低,成交额缩量,资金偏好低位方向,科技板块调整后轮动加快但持续性一般 [5] 存储行业动态 - 慧荣科技总经理表示存储供需缺口已达200%,预计2026年持续紧张,2027年情况尚不确定 [7] - 三星电子暂停10月DDR5 DRAM合约报价,SK海力士和美光跟进,供应链可能"断粮"至11月中旬 [7] - 主控芯片占存储器BOM约20%,是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争夺的核心 [7][8] 半导体行业趋势 - 台积电计划自2026年1月起对5纳米以下先进制程连续四年涨价,平均涨幅3%-5% [8] - 先进制程需求强劲推动刻蚀、薄膜沉积等设备需求增长,中国大陆在国产设备突破下具备追赶潜力 [8][9] 绿色能源与新材料 - 国家电投吉电股份联合中远海运、上港集团投资42.9亿元启动绿色甲醇项目,年产绿醇19.72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30万吨 [9][10] - 绿色甲醇因易于储存运输、低碳排放成为航运脱碳理想选择 [10] 显示面板技术突破 - 三项8.6代大尺寸OLED屏量产线高端装备在成都发布,包括多应用喷墨薄膜沉积平台、国产首台套大片贴合装备和EHD点胶装备 [10] - 全球显示产能向中国大陆集聚,四家面板厂商在8.6代OLED产线投资总额接近1700亿元 [11] 上市公司投资与合作 - 强瑞技术拟7000万元投资液冷散热公司铝宝科技35%股权,产品间接供货英伟达AI服务器 [12] - 大港股份拟9000万元增资芯片测试公司艾科集成,持股比例增至78.79% [12] - 回天新材与太蓝新能源合作开发固态电池胶粘剂 [12] 股票市场表现 - 航天智装(卫星互联网)涨幅19.98%,博盈特焊(核聚变)涨幅16.36%,百傲化学(光刻胶)涨幅10.01% [13] - 亚翔集成(国产芯片)、西大门(外贸受益概念)、通化金马(创新药)等个股涨幅显著 [13] 限售股解禁信息 - 瑞迈特解禁市值11.87亿元,解禁比例15.07% [14] - 强达电路解禁市值2.21亿元,解禁比例3.22% [14] - 其他多家公司解禁市值和比例均较小 [15]
巧了吗这不是!七家亏损企业IPO,都是半导体公司
搜狐财经· 2025-07-03 09:53
资本市场政策变革 - 2019年科创板打破A股IPO净利润红线,允许未盈利但技术硬、赛道热的企业上市,为半导体行业开辟融资通道 [2] - 2023年2月17日证监会批准创业板第三套上市财务标准,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收不低于3亿元,适用于AI、生物医药等高成长性企业 [2] - 2025年6月18日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6月27日深圳大普微电子成为首家获受理的未盈利企业,标志政策落地 [2] 半导体行业IPO新现象 - 2025年上半年177家IPO企业中,7家为亏损半导体公司,反映资本市场对战略级硬科技赛道的容忍度提升 [1] - 亏损企业上市集中于国家战略支持的硬骨头领域,如GPU、存储控制芯片、硅基OLED显示等 [2][12] 七家半导体企业技术布局 - **GPU领域**:摩尔线程MTTS80芯片需千万级流片投入,沐曦股份聚焦高性能计算生态搭建,两者均面临英伟达垄断压力 [6] - **存储控制芯片**:大普微研发智能控制芯片,适配国产存储颗粒,技术迭代快致研发投入高,已切入服务器市场 [7] - **硅基OLED显示**:视涯科技攻克AR/VR设备微型高清低功耗屏幕技术,需持续投入量产线建设和良品率提升 [8] - **CPU国产化**:兆芯集成研发CPU及配套芯片组,构建完整计算平台,但生态适配与性能优化成本高昂 [9] - **半导体硅片**:上海超硅攻关12英寸高纯度硅片生产技术,生产线建设需数十亿前期投入 [10] - **射频前端芯片**:昂瑞微开发5G毫米波芯片及集成模组,突破博通、Qorvo高端市场垄断 [11] 政策导向与行业趋势 - 国家通过资本市场为半导体产业输血,支持高端芯片、关键材料自主可控,应对全球芯片竞争 [12] - 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政策放宽,推动未盈利硬科技企业融资,加速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 [2][12]
巧了吗这不是!七家亏损企业IPO,都是半导体公司
是说芯语· 2025-07-03 08:55
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有7家亏损半导体公司成功IPO 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半导体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1] - 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放宽盈利要求 为未盈利但具备技术壁垒和战略价值的创新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3] - 7家亏损半导体公司分别聚焦于GPU、存储控制芯片、硅基OLED显示芯片、CPU、半导体硅片和射频前端芯片等硬科技领域 [4][5][6][7][8][10][11] 政策演变 - 2019年科创板率先打破盈利硬指标 允许未盈利但技术过硬的企业上市 [3] - 2023年2月17日证监会批准创业板第三套上市财务标准 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收不低于3亿元 但前期未有实际案例 [3] - 2025年6月18日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 6月27日深圳大普微电子成为首家获受理的未盈利企业 [3] 7家亏损半导体公司业务分析 GPU领域 - 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专注于GPU研发 面临英伟达垄断市场的挑战 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架构创新和生态建设 [5] - 摩尔线程的MTTS80芯片从流片到优化需千万级投入 [5] 存储控制芯片 - 大普微主攻存储控制芯片 技术迭代快 研发投入居高不下 已在服务器市场取得进展 [6] 硅基OLED显示芯片 - 视涯科技押注AR/VR设备核心的硅基OLED显示芯片 需解决小尺寸、高清晰度和低功耗等技术难题 [7] CPU领域 - 兆芯集成研发CPU及配套芯片组 面临生态适配和性能优化等挑战 未来有望在信创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8] 半导体硅片 - 上海超硅专注于12英寸高纯度硅片生产 需突破日本信越和SUMCO的技术垄断 前期投入达几十亿 [10] 射频前端芯片 - 昂瑞微研发5G射频前端芯片 需突破博通和Qorvo的高端市场垄断 重点投入5G毫米波芯片和集成化模组 [11] 行业背景 - 国家通过资本市场为半导体产业输血 以应对全球芯片战和实现高端芯片自主可控 [12]
德明利(001309):价格回温+市场扩容,高端存储蓄势待发
中银国际· 2025-05-14 10:5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2][4][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营收利润高增,伴随存储市场价格回温及高端产品突破,有望加速成长 [4] - 考虑2025年存储行业价格回温,公司中远期战略谋划或步入收获期,业绩弹性有望释放,但一季度行业景气度低迷,调整盈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分别实现收入72.63/93.77/114.8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6/6.95/8.02亿元,对应PE分别为38.8/29.4/25.4倍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发行股数1.6177亿股,流通股8764万股,总市值204.0085亿元,3个月日均交易额9.0157亿元,主要股东李虎持股36.91% [4] 股价表现 - 今年至今、1个月、3个月、12个月绝对涨幅分别为49.5%、2.8%、15.8%、37.9%,相对深圳成指涨幅分别为47.3%、 - 1.9%、19.6%、32.0% [3] 财务数据 - 2023 - 2027E主营收入分别为17.76/47.73/72.63/93.77/114.81亿元,增长率分别为49.2%、168.7%、52.2%、29.1%、22.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25/3.51/5.26/6.95/8.02亿元,增长率分别为 - 62.8%、1302.3%、50.0%、32.1%、15.5% [8] - 2024年全年收入47.73亿元,同比+168.74%,归母净利润3.51亿元,同比+1302.30%,扣非归母净利润3.03亿元,同比+1926.54%;2025Q1营收12.52亿元,同比+54.41%/环比+6.51%,归母净利润 - 0.69亿元,同比转亏/环比亏损收窄 [9] - 2024年毛利率17.75%,同比+1.09pcts,归母净利率7.35%,同比+5.94pcts,扣非归母净利率6.34%,同比+5.50pcts;2025Q1毛利率5.85%,同比 - 31.44pcts/环比+4.56pcts [9] 业务发展 - “高端存储 + 生态共建”双轮驱动,2024年产品矩阵拓展,高端存储产品突破放量,经营规模与盈利能力增长 [9] - 高端存储产品以团队和供应链优势形成方案,通过多家头部企业认证,带动企业级与嵌入式存储产品销售增长;消费级产品深化合作,新品快速导入 [9] - 新一代存储卡主控芯片及固态硬盘存储主控芯片量产,深化产业基地能力,新设企业级产品测试线,提升存储解决方案支持能力 [9] 行业趋势 - 存储原厂2024年底调控产能,下游库存去化,2025年一季度价格稳定,3月底回暖,全年有望温和复苏 [9] - 原厂减产部分成熟产品,相关产品供应偏紧,涨价幅度高于整体 [9] - AI、车载电子等新兴需求是核心增长动力,服务器、消费端及智能终端向高性能、高容量发展,推动存储市场规模增长,国产化趋势下公司受益 [9]
德明利(001309) - 001309德明利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06
2025-05-06 20:08
产品差异 - 企业级存储合作多为联合定制开发,性能导向,以项目合作开展业务,与消费级在需求定义、服务深度、交付和服务周期等方面存在差异 [2] 业务破局 - 截止2024年底,公司企业级团队规模超百人,聚焦客户需求,提升服务能力,结合定制化开发保障产品性能与稳定性,重视测试环节与供应链管理 [2][3] 产能与供应保障 - 公司结合外协厂商和自有产线提升企业级存储产能,构建动态供应链管理体系,与存储原厂深度合作,强化供应链稳定性与国产化率 [4] 营收增长因素 - 公司产品矩阵和关键业务拓展顺利,带动固态硬盘、嵌入式及内存条销售规模提升,推动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5] 存储价格与需求 - 存储原厂自2024年底调控产能,2025年一季度存储价格趋于稳定,3月底回暖,预计全年温和复苏,部分成熟产品供应偏紧,涨价幅度高于整体 [6] - AI、车载电子等新兴需求是核心增长动力,服务器、消费端及智能终端向高性能、高容量发展,推动存储市场规模增长,国内存储企业受益于国产化趋势 [6] 研发投入 - 公司2024年研发投入2.03亿元,同比增长88.14%,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5875.95万元,同比增长97.77%,未来将持续聚焦主控芯片研发 [8] 库存策略 - 公司库存保持中性策略,根据业务反馈和市场价格制定采购计划,调整优化库存结构,增加企业级颗粒等采购 [9] 活动参与机构 - 参与活动的机构包括易方达、博时基金等众多基金、资管、证券机构及部分外资机构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