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汽车SU7 Ultra
icon
搜索文档
身份不明的人,竟敢黑小米雷军?
搜狐财经· 2025-11-14 15:55
文丨林雨秀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1000字) "(雷军)被一群身份/职业不明的人黑成是机会主义者,教育如何做企业。" 11月14日,小米产业投资部合伙人潘九堂发声称,雷军是一个勤奋到极致的人,但他很实话告诉大家,光勤奋没有用,勤奋只是基础,成功还要点机会和运 气,要善于把握天时地利和顺势而为。 潘九堂转发的一篇博文则感慨道:雷军以前直播时有着满满的活人感,各种玩笑话信手拈来,现在却被一群人抠字眼,搞得话都不敢随便讲。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长期以来,雷军本人及其亲随,曾多次声称雷军和小米遭到过恶意攻击。然而,10月16日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当雷军在 演讲中发出"全行业应携手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的呼吁后,引来的却是大量嘘声。 嘘声背后的复杂性,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3天前,也就是13日的成都,一辆SU7 Ultra碰撞起火后,多人合力却没能拉开车门,没能救出司机。此事件正在持续引发热议的情况下,雷军的如是 呼吁引得人们纷纷发声再正常不过。 其二,我们必须承认,更多人的议论是就事论事,是源于产品体验、商业模式和品牌承诺之间真实落差的正常表达 ...
小米汽车成立架构部 由雷军带队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10-29 13:23
公司组织架构调整 - 小米汽车新设架构部为一级部门,直接向集团董事长雷军汇报[1] - 新部门承担智能电动汽车下一代技术架构的战略规划职责[1] - 原整车研发负责人崔强转任架构部,原电动力系统负责人王振锁接任整车研发负责人[1] 行业对比与公司战略 - 行业通行做法是架构部职能多由二级部门或项目组承接,直接负责人一般为首席技术官或研发总监[3] - 此次部门提级意味着小米汽车对技术研发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3] 公司技术研发历史 - 小米汽车创立于2021年,2024年推出首款产品[3] - 公司自创立起便选择自研高性能车的核心电机[3] - 自研电机帮助SU7达到零百加速2.78秒的动力表现,并推动SU7 Ultra在纽伯格林赛道跑出优秀圈速成绩[3]
最危险的时刻!官媒痛批小米汽车,雷军怒斥黑公关
搜狐财经· 2025-10-21 07:18
安全事故与产品质疑 - 半年内小米SU7发生两起重大安全事故,其中10月13日SU7 Ultra碰撞后爆燃导致车主遇难且车门无法打开 [3][16] - 安徽高速事故引发对小米智驾技术的质疑,并导致公司召回11多万辆车 [15] - 事故后公司及创始人未对安全问题公开回应,与高调打击“黑公关”的行为形成对比 [3] 官方媒体批评与舆论压力 - 浙江省官媒钱江晚报批评公司不应将正常安全性质疑与黑公关混为一谈 [6] - 上海市背景的第一财经以尖锐标题直击产品安全问题 [7] - 山东省背景的经济观察报批评公司存在模式之祸(高级模仿与低价压制)、理念之祸(重颜值轻本质)和生态之祸(封闭供应链) [8] 公司应对策略与营销争议 - 公司法务部门2025年已完成对16465条舆情线索的法律评估,重点监测231个网络账号,并对92个恶意侵权账号提起民事诉讼 [6] - 公司宣传习惯性对标行业领先者(如手机对标苹果,汽车对标特斯拉、保时捷等),以及“大字吸睛、小字免责”的广告手法引发部分消费者信任瓦解 [13] - 创始人提出的“商业宗教”理念及过度依赖流量营销的模式,在负面事件发生时易遭流量反噬 [11][13] 当前处境与挑战 - 连续安全事故与官媒集中批评使公司置身于舆论风暴中心,面临最危险的时刻 [1][16] - 公司需反思在流量营销、产品本质安全及应对公众关切方面的策略 [11][16]
小米汽车再陷大麻烦!雷军再不反思,一切就来不及了
搜狐财经· 2025-10-15 07:39
事故概述 - 2025年10月13日凌晨,一辆小米SU7 Ultra在成都天府大道发生严重事故,车辆在超速(远超100km/h)状态下与出租车碰撞后翻滚起火,导致驾驶员邓某某遇难 [3] - 事故救援过程中,多名路人尝试徒手或使用工具均无法打开车门或撞击车窗,最终需消防人员用水枪压制火势并切割车身进行救援 [3] - 另一起严重事故发生于今年3月底,一辆SU7在安徽高速发生车祸,导致3名女大学生死亡 [16] 产品安全与设计争议 - 针对成都事故,存在两个与产品直接相关的疑问:事故车辆车门为何无法打开,以及小米宣传的“电池向下防爆技术”是否起作用 [5] - 小米SU7 Ultra以高性能为卖点,其官方认证纽北赛道圈速为6分46秒874,优于价格更高的保时捷Taycan Turbo GT和特斯拉Model S Plaid [8] - 公司因智驾系统存在安全隐患,于今年9月被国家监管部门调查后,召回超过11万辆汽车 [17] 营销策略与公众形象 - 公司为SU7 Ultra打造了“性能”、“性价比”、“年轻化”三大标签,以几十万元的价格提供百万元级别的跑车性能 [8][10] - 营销方式存在争议,例如宣传材料中使用“逆光之王”、“小尺寸续航之王”等大字标语,但右下角小字标注为“产品设计目标”或“目标” [12] - 公司曾因要求部分准车主提前支付全部车款以及“超强钢”项目名称标注等事件引发风波 [12] 行业影响与公司战略反思 - 高性能汽车的普及使得部分车主可能进行超速、漂移等危险驾驶行为,其后果远比手机等消费品严重 [10] - 汽车行业不能像手机行业一样进行“迭代试错”,安全是用户的生命线,稳健是车企的护城河 [19] - 公司“守正出奇”的战略在汽车行业面临挑战,频发的安全问题和负面新闻反映出其可能需要反思经营战略和营销方式 [5][19]
2025南昌国际车展开展 打造国庆多元消费体验
中国新闻网· 2025-10-01 17:33
展会概况 - 2025第二十届南昌国际车展于10月1日至10月4日在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2] - 展会汇聚70余个整车品牌和800余款车型 [2] - 车展成为国庆期间市民休闲消费的热门选择 [2] 行业趋势与亮点 - 新能源是本次车展的核心亮点 [2] - 小米 问界 比亚迪方程豹等品牌携重磅新能源车亮相 [2] - 各品牌主要比拼高阶智能驾驶和综合续航能力 [2] - 前沿装备展示包括车载无人机系统等 [2][12] - 出现汽车与航空技术的跨界展示 如eVTOL航空器 [12] 公司动态与产品展示 - 小米汽车展示了SU7 Ultra车型 吸引不少市民上车体验 [2] - 比亚迪展示了灵鸢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 实现无人机从车顶起飞 [12] - 汽车销售向客人介绍车机智能系统 [6] 展会功能与影响 - 车展是推动汽车消费与文体旅融合的载体 [2] - 为观察南昌及江西汽车消费升级提供重要窗口 [2]
招银国际:小米集团-W(01810)新品定价具优势 重申“买入”评级
智通财经网· 2025-09-29 14:50
产品发布 - 小米集团推出旗舰手机小米17系列、Xiaomi Pad 8系列平板及一系列高端家电新品 并宣布推出小米汽车YU7及SU7 Ultra的订制服务 [1] - 小米17售价以4499元人民币起 较iPhone17的定价5999元人民币起具有竞争优势 [1] - 小米17 Pro/Max起售价分别为4999元及5999元人民币 低于去年15 Pro/Pro Ultra定价 [1] 战略发展 - 发布会展示出公司在智能手机与AIoT产品的高端化发展 有助于强化其人车家全生态战略 [1] - 小米17创新搭载妙享背屏及直接兼容苹果生态 体现公司全面对标iPhone策略 [1] 机构观点 - 招银国际维持小米集团目标价为62.96港元 重申买入评级 [1]
大行评级|招银国际:重申小米“买入”评级 小米17手机定价极具竞争力
格隆汇APP· 2025-09-29 13:47
产品发布 - 小米集团推出旗舰手机小米17系列起售价4499元 平板Xiaomi Pad 8系列及高端家电新品 并宣布推出小米汽车YU7及SU7 Ultra订制服务 [1] - 小米17 Pro/Max起售价分别为4999元及5999元 低于去年15 Pro/Pro Ultra定价 创新搭载妙享背屏并直接兼容苹果生态 [1] 竞争策略 - 小米17售价较iPhone17定价5999元起具竞争优势 体现公司全面对标iPhone策略 [1] 战略发展 - 发布会展示小米在智能手机与AIoT产品的高端化发展 有助于强化人车家全生态战略 [1] 投资观点 - 招银国际维持小米集团目标价62.96港元 重申买入评级 [1]
雷军千亿豪赌转型硬核科技 小米“基因重塑”市值增万亿
长江商报· 2025-09-29 06:59
公司战略转型 - 2020年公司启动五年千亿研发投入计划 从互联网公司转向硬核科技公司 [2][4] - 战略调整源于外部质疑和内部焦虑 包括被指"组装厂"及面临苹果三星华为竞争压力 [3] - 重构管理团队并押注造车与造芯 雷军称押上全部身家勇往直前 [4] 芯片研发历程 - 2014年成立松果电子 2017年澎湃S1芯片仅售出五六十万台 2018年暂停SOC研发 [4] - 2021年重启芯片研发 定位高端并死磕3nm工艺 [5] - 2022年受地缘政治影响营收降14.7% 净利润骤降87.2% 芯片团队士气动摇 [5][6] - 2023年OPPO放弃造芯后 公司重申坚持芯片研发 [6] - 2024年初玄戒O1芯片投片成功 投片费超2000万美元 [7] - 2025年5月搭载自研芯片的手机平板正式发布 [8] 汽车业务发展 - 2021年9月宣布对标保时捷和特斯拉 打造全球最强纯电性能车 [10] - 2022年因资源不足暂停Ultra项目 后通过团队激励重启 [11] - SU7 Ultra电机功率达1300马力 百公里加速1.98秒 [11] - 2025年6月以6分45秒刷新纽北赛道量产车纪录 [11] 人才与组织建设 - 雷军将"找人"作为首要任务 第一年80%时间用于组建创始团队 [14] - 引进多位行业高管 包括卢伟冰等四人成为新十年合伙人 [14] - 2025年引进法拉利F1空气动力学专家及宝马工程师等海外人才 [15] - 以千万元级薪酬挖角DeepSeek-V2关键开发者 [16] - 设立百万美元技术大奖 2024年奖金升至1000万元人民币 [16] 研发与财务表现 - 截至2024年底研发人员21190名 占比48.5% 全球专利超4.2万件 [17] - 2022年启动非核心业务优化 收缩边缘产品线并减少营销费用 [18] -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2024年收入1041亿元 同比增长30% [18] - 2025年第二季度互联网业务毛利率达75.4% [18] - 截至2025年6月底资金规模达1927.68亿元 [19] 市场价值变化 - 市值从2020年10周年时2454亿港元增至1.42万亿港元 增长超万亿港元 [2][19] - 折合人民币市值增加约1.08万亿元 [19]
雷军的敌人正在变多
盐财经· 2025-09-28 17:48
公司战略与市场关注度 - 公司创始人年度演讲连续两年聚焦汽车业务,显示该业务在公司的战略重要性及流量突破口作用[2][7] - 公司在造车同时重启造芯项目,投入巨大,反映出其在高科技领域的长期押注[2]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2025年第二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达213亿元,同比增长234%[15] - 2025年第二季度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收入为206亿元,交付新车81302辆,分别实现230.3%和197.7%的大幅增长[16] - 单车平均售价从去年同期的每辆228,644元上升至253,662元,得益于高端车型SU7 Ultra的推出[18] - 汽车业务毛利率在2025年第二季度升至26.4%,经营亏损在上半年收窄至约8亿元,第二季度仅3亿元[21] - 公司高层表示汽车业务有望在下半年实现单季盈利[16] 产品交付与市场热度 - 2024年公司汽车实际交付量超13万台,超额完成目标[19] - 新车型YU7上市18小时锁单量超过24万辆,显示市场反应火热[19] - 2025年7月和8月,公司连续两个月交付量跨过3万辆门槛[22] - 在9月15日至21日这一周,周销量达1.08万辆,为第二次周销量破万[22] 产能瓶颈与交付挑战 - 截至9月末,SU7标准版交付时间为35至38周,YU7标准版交付时间长达45至48周,远高于行业数周或十余周的水平[26][28] - 产能受限被认为是交付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新工厂生产线尚未完全调试成功[29] - 2025年6月至7月,YU7累计交付量仅8276辆,与超24万辆锁单量差距巨大[29] - 交付周期过长导致竞争对手推出针对性的定金报销政策以争夺潜在客户[32] 产品质量与舆论争议 - 2025年9月,公司对超过11万辆SU7标准版启动软件升级召回,涉及L2级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场景下的识别不足问题[33] - 多位YU7车主反映提车后发现前挡风玻璃有"测试车"字样痕迹,引发对新车辆质的质疑[34] - 车辆质量问题进入爆发期,包括YU7后排异响、"车规级纸巾盒"、"挖孔机盖"等设计与工艺问题被集中讨论[36][38][40] - 过度的宣传营销与实际产品细节把控不到位形成反差,易引发用户不满并反噬品牌口碑[44][45]
当「悦己」走入汽车市场,小米定制服务想要玩点不一样的
36氪· 2025-09-27 21:34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主流汽车市场在30-40万元价格区间陷入"效率优先"的规模化竞争 导致产品高度同质化 [2][3] - 车企为控制成本和快速交付 普遍采用单一外观、内饰和配置的固定套餐模式 [3] - 行业普遍仅提供4-5种车身颜色选择 且以黑白灰银等安全色为主 [4][18] - 汽车设计语言因过度追求风阻系数而日趋相似 [4] - 定制服务长期被保时捷、法拉利、劳斯莱斯等超豪华品牌垄断 普通消费者需额外支付30-50万元选装费用 [12][13][14] 小米汽车定制服务创新 - 在30-40万元区间首次推出超豪华品牌级别的定制服务 打破行业空白 [5][15] - 首批推出26项个性化配置 涵盖车漆、车标、座椅、饰板材质、轮毂配色、卡钳等 [5][25] - 量产版提供8-9种车漆选择 定制服务目标提供超100款色漆 [18] - 采用手工精细工艺 如紫水晶配色需5次人工打磨抛光 整个工艺耗时近50小时 [20][21] - 单款车漆开发成本超200万元 [18] 技术挑战与供应链管理 - 车漆开发涉及艺术审美、材料科学和工业制造的复杂工程 [19] - 需实现柔性生产模式 在自动化产线中穿插定制化生产 [26] - 定制服务SKU零碎化且供应链更长 对供应商管理和质量验收要求极高 [26] - 公司凭借手机、智能设备及家电领域的制造经验 具备强韧的工业管理能力 [27] 市场战略与消费趋势 - 消费决策核心从"是否实用"转向"是否悦己" 情绪价值和个性表达成为新消费支点 [32][33] - SU7打破国外品牌在2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领域的垄断地位 [36] - YU7车型1小时大定量超28万单 创中国汽车工业史纪录 [36] - 通过定制服务挖掘产品价值点 重构行业竞争逻辑 从价格战转向价值竞赛 [52][55] 商业模式创新 - 在效率性价比与高溢价稀缺性之间寻找第三条发展路径 [52] - 将奢侈品经营模式、材质用料和服务体验与消费品融合 [54] - 通过提升产品价值替代压低价格 超越传统爆品逻辑 [54] - 为行业提供转向"价值竞赛"的新发展范式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