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汽车SU7 Ultra
icon
搜索文档
招银国际:小米集团-W(01810)新品定价具优势 重申“买入”评级
智通财经网· 2025-09-29 14:50
产品发布 - 小米集团推出旗舰手机小米17系列、Xiaomi Pad 8系列平板及一系列高端家电新品 并宣布推出小米汽车YU7及SU7 Ultra的订制服务 [1] - 小米17售价以4499元人民币起 较iPhone17的定价5999元人民币起具有竞争优势 [1] - 小米17 Pro/Max起售价分别为4999元及5999元人民币 低于去年15 Pro/Pro Ultra定价 [1] 战略发展 - 发布会展示出公司在智能手机与AIoT产品的高端化发展 有助于强化其人车家全生态战略 [1] - 小米17创新搭载妙享背屏及直接兼容苹果生态 体现公司全面对标iPhone策略 [1] 机构观点 - 招银国际维持小米集团目标价为62.96港元 重申买入评级 [1]
大行评级|招银国际:重申小米“买入”评级 小米17手机定价极具竞争力
格隆汇APP· 2025-09-29 13:47
产品发布 - 小米集团推出旗舰手机小米17系列起售价4499元 平板Xiaomi Pad 8系列及高端家电新品 并宣布推出小米汽车YU7及SU7 Ultra订制服务 [1] - 小米17 Pro/Max起售价分别为4999元及5999元 低于去年15 Pro/Pro Ultra定价 创新搭载妙享背屏并直接兼容苹果生态 [1] 竞争策略 - 小米17售价较iPhone17定价5999元起具竞争优势 体现公司全面对标iPhone策略 [1] 战略发展 - 发布会展示小米在智能手机与AIoT产品的高端化发展 有助于强化人车家全生态战略 [1] 投资观点 - 招银国际维持小米集团目标价62.96港元 重申买入评级 [1]
雷军千亿豪赌转型硬核科技 小米“基因重塑”市值增万亿
长江商报· 2025-09-29 06:59
公司战略转型 - 2020年公司启动五年千亿研发投入计划 从互联网公司转向硬核科技公司 [2][4] - 战略调整源于外部质疑和内部焦虑 包括被指"组装厂"及面临苹果三星华为竞争压力 [3] - 重构管理团队并押注造车与造芯 雷军称押上全部身家勇往直前 [4] 芯片研发历程 - 2014年成立松果电子 2017年澎湃S1芯片仅售出五六十万台 2018年暂停SOC研发 [4] - 2021年重启芯片研发 定位高端并死磕3nm工艺 [5] - 2022年受地缘政治影响营收降14.7% 净利润骤降87.2% 芯片团队士气动摇 [5][6] - 2023年OPPO放弃造芯后 公司重申坚持芯片研发 [6] - 2024年初玄戒O1芯片投片成功 投片费超2000万美元 [7] - 2025年5月搭载自研芯片的手机平板正式发布 [8] 汽车业务发展 - 2021年9月宣布对标保时捷和特斯拉 打造全球最强纯电性能车 [10] - 2022年因资源不足暂停Ultra项目 后通过团队激励重启 [11] - SU7 Ultra电机功率达1300马力 百公里加速1.98秒 [11] - 2025年6月以6分45秒刷新纽北赛道量产车纪录 [11] 人才与组织建设 - 雷军将"找人"作为首要任务 第一年80%时间用于组建创始团队 [14] - 引进多位行业高管 包括卢伟冰等四人成为新十年合伙人 [14] - 2025年引进法拉利F1空气动力学专家及宝马工程师等海外人才 [15] - 以千万元级薪酬挖角DeepSeek-V2关键开发者 [16] - 设立百万美元技术大奖 2024年奖金升至1000万元人民币 [16] 研发与财务表现 - 截至2024年底研发人员21190名 占比48.5% 全球专利超4.2万件 [17] - 2022年启动非核心业务优化 收缩边缘产品线并减少营销费用 [18] -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2024年收入1041亿元 同比增长30% [18] - 2025年第二季度互联网业务毛利率达75.4% [18] - 截至2025年6月底资金规模达1927.68亿元 [19] 市场价值变化 - 市值从2020年10周年时2454亿港元增至1.42万亿港元 增长超万亿港元 [2][19] - 折合人民币市值增加约1.08万亿元 [19]
雷军的敌人正在变多
盐财经· 2025-09-28 17:48
作者 | 吴阳煜 编辑 | 江江 视觉 | 顾芗 置顶微博从《勇气》换成了《改变》,雷军的第六次个人年度演讲,在9月25日晚到来。 今年的演讲聚焦在小米玄戒芯片和小米汽车背后的故事。按雷军事前透露的,造车同时,重启造芯,把 小米前十年攒下的家底全押上了,他的压力巨大。 ,, 9月25日,雷军进行了2025年度演讲 在年度演讲上,雷军回顾了小米汽车造车历程,称"造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从连续两年将自家汽车产品定为演讲主题,再到近期小米二季度财报公布后,雷军在微博单拎出来特别 表扬——不难看出,曝光度更高的汽车业务,正成为小米流量的突破口。 小米2025年二季度财报公布后,雷军在个人社媒上谈及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数据 然而,9月26日,年度演讲结束后的第二天,市场的反应却很冷淡—— 其股价一度跌超8%,市值蒸发超 千亿港元。 另一边,从官宣造车伊始,在互联网上,伴随着小米汽车泼天流量而来的,还有关于"抄袭还是致敬"等 诸多关注。 尤其是小米在9月以远程OTA升级的方式,对超过11万辆SU7标准版宣布召回,在车圈内外,又引起了关 于小米汽车产品质量和品控的热议。 雷军转发小米汽车召回SU7相关回应 回顾过去,一 ...
当「悦己」走入汽车市场,小米定制服务想要玩点不一样的
36氪· 2025-09-27 21:34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主流汽车市场在30-40万元价格区间陷入"效率优先"的规模化竞争 导致产品高度同质化 [2][3] - 车企为控制成本和快速交付 普遍采用单一外观、内饰和配置的固定套餐模式 [3] - 行业普遍仅提供4-5种车身颜色选择 且以黑白灰银等安全色为主 [4][18] - 汽车设计语言因过度追求风阻系数而日趋相似 [4] - 定制服务长期被保时捷、法拉利、劳斯莱斯等超豪华品牌垄断 普通消费者需额外支付30-50万元选装费用 [12][13][14] 小米汽车定制服务创新 - 在30-40万元区间首次推出超豪华品牌级别的定制服务 打破行业空白 [5][15] - 首批推出26项个性化配置 涵盖车漆、车标、座椅、饰板材质、轮毂配色、卡钳等 [5][25] - 量产版提供8-9种车漆选择 定制服务目标提供超100款色漆 [18] - 采用手工精细工艺 如紫水晶配色需5次人工打磨抛光 整个工艺耗时近50小时 [20][21] - 单款车漆开发成本超200万元 [18] 技术挑战与供应链管理 - 车漆开发涉及艺术审美、材料科学和工业制造的复杂工程 [19] - 需实现柔性生产模式 在自动化产线中穿插定制化生产 [26] - 定制服务SKU零碎化且供应链更长 对供应商管理和质量验收要求极高 [26] - 公司凭借手机、智能设备及家电领域的制造经验 具备强韧的工业管理能力 [27] 市场战略与消费趋势 - 消费决策核心从"是否实用"转向"是否悦己" 情绪价值和个性表达成为新消费支点 [32][33] - SU7打破国外品牌在2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领域的垄断地位 [36] - YU7车型1小时大定量超28万单 创中国汽车工业史纪录 [36] - 通过定制服务挖掘产品价值点 重构行业竞争逻辑 从价格战转向价值竞赛 [52][55] 商业模式创新 - 在效率性价比与高溢价稀缺性之间寻找第三条发展路径 [52] - 将奢侈品经营模式、材质用料和服务体验与消费品融合 [54] - 通过提升产品价值替代压低价格 超越传统爆品逻辑 [54] - 为行业提供转向"价值竞赛"的新发展范式 [55]
雷军揭秘小米SU7 Ultra纽北挑战内幕:项目曾被砍,邮件石沉大海
凤凰网· 2025-09-25 20:50
公司战略与目标 - 小米汽车自2021年9月启动之初便设立打造全球最强纯电性能车的宏大计划 [1] - 项目由一群对汽车充满热情的工程师驱动 包括首席测试车手阿灿(任周灿)从业余车手成长为冠军得主 [1] - 团队选择自研自产小米V8S超级电机以实现性能目标 [1] 项目发展历程 - SU7 Ultra项目在2022年春节后因资源聚焦一度被取消 [1] - 三个月后工程师团队内部会议提出"在纽北上干翻保时捷"的提议使项目重启 [1] - 2023年8月首次联系纽北官方遭遇三个多月已读不回 官方质疑中国手机公司为何刷纽北赛道 [1] - 团队用详尽计划和雄心打动赛道官方获得测试机会 [1] 测试挑战与突破 - 团队预定了2023年10月9日和10日连续两天包场时间但因下雨全部取消 [2] - 经过不懈争取最终在10月28日获得仅十分钟的跑圈机会 [2] - SU7 Ultra原型车抓住唯一机会创下惊人纪录 [2] 赛道成绩表现 - 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北官方圈速总榜名列历史第三 [2] - Ultra量产车成为全球量产电动车在纽博格林赛道榜首 [2] - 成绩正在改变全球汽车工业对中国汽车的固有印象 [2]
小米汽车SU7系列新增支持4K云台摄像头等生态件
环球网资讯· 2025-09-21 12:56
产品生态扩展 - 小米汽车通过Xiaomi HyperOS 1 10 0系统升级新增对4K云台摄像头、磁吸物理按键、AI空间交互传感器及车载磁吸/无线充电手机支架四个生态件的支持 [1] - 4K云台摄像头支持车内儿童看护、远程宠物看护及旅途视频记录功能 并可通过小爱语音控制转动和开关 [4] - 磁吸物理按键可通过联动小米超级任务实现一键开启空调、一键全览地图等自定义功能 [5] 智能交互功能 - AI空间交互传感器通过六个特定手势联动小米超级任务 例如一个手势控制音乐或进入特定场景 [5] - 车载磁吸/无线充电手机支架提供手机便捷充电功能 并配备遗忘提醒防止手机遗落车内 [5] 未来发展规划 - 所有新增生态件均支持与小米超级任务智能联动 公司计划未来为SU7系列和SU7 Ultra增加更多生态件产品 [5]
又有人和小米开撕?为什么小米的“敌人”越来越多?
36氪· 2025-09-15 07:27
事件概述 - 汽车圈知名博主闫闯公开宣布出售YU7车辆并停止使用小米产品 理由是与小米价值观不一致 涉及产品质量 宣传诚信和用户体验等问题 [1][2] - 事件引发广泛讨论 支持者认为其揭露了小米产品的真实问题 反对者质疑其动机可能涉及流量炒作或商业利益 [13] 产品具体问题 - 车辆存在普遍异响问题 用户反馈后排左侧异响现象非个例 且官方未有效解决 [1][2] - 碳纤维前舱盖选配件被指宣传与实际效果不符 该部件售价42000元 但用户实测缺乏宣传中的下压力和刹车降温功能 [4] - 车规级标准应用存在双标嫌疑 小米强调纸巾盒等配件为车规级 但核心部件如芯片仍使用消费级 引发诚信质疑 [4] - 驾驶辅助系统事故案例被提及 但行业普遍存在智驾能力夸大问题 该问题需结合行业背景看待 [6] 公司运营与品牌风险 - 宣传与实测一致性不足 高端配置如双风道碳纤维前舱盖缺乏透明数据支撑 易导致品牌形象受损 [9] - 质量控制存在缺陷 异响等细节问题反映整车调校与装配细腻度不足 影响用户日常体验 [9] - 用户反馈机制效率低下 问题响应和修复不及时 导致不满情绪积累和口碑恶化 [9] - 核心零件可靠性受质疑 车规级芯片等基础安全部件未达标可能引发信任危机或法律风险 [10] 行业与产品特性影响 - 汽车作为高单价和高信任度消费品 用户对安全 质量和体验的敏感度远高于电子产品 问题易被放大 [12] - 产品力是品牌信任根基 营销无法掩盖基础瑕疵 若问题持续未解 价值观不一致标签可能扩散 [15] 潜在改进方向 - 需加强宣传严谨性 提供高端配置的透明实测数据以避免用户实测落差 [9] - 应提升质量控制 重点优化异响等细节体验 强化整车调校与装配工艺 [9] - 须完善售后响应 建立高效问题沟通和修复机制 防止口碑恶化 [9] - 需推动核心零件标准化 确保车规级芯片等基础部件可靠性以重建信任 [10]
有车企缺订单,小米汽车缺产能丨一分钟财报
晚点LatePost· 2025-08-21 21:45
小米汽车业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集团总收入达1160亿元,连续五个季度创新高,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4] - 汽车业务交付8.1万辆新车,营收206亿元,占集团总收入近两成 [4] - 单车均价(不含税)环比提升1.6万元至25.4万元,季度毛利率上升至26.4% [4] 交付目标与订单情况 - 截至7月底未交付订单超过40万辆,YU7标准版交付周期为55-58周,Pro版为47-50周,Max版为41-44周 [4] - 全年交付目标为35万辆,上半年累计交付15.7万辆,下半年需交付近20万辆,月均超过3.3万辆 [5][6] - 7月交付量首次突破单月3万辆,接近北京一期工厂产能天花板 [6] 产能与工厂情况 - 北京一期工厂每月分配2万至2.5万产能给YU7,二期工厂额定年产能15万辆但尚未投产 [6] - 从零到月产3万辆对新工厂是巨大挑战,销售、交付、售后体系扩张带来管理挑战和效率损耗 [6] 销售渠道与门店情况 - 截至6月底国内开设335家汽车销售门店,计划继续开店并升级至500平方米以上旗舰大店 [7] - 部分门店自然客流下降,销售人员反映工作量巨大但收入增长有限,准车主抱怨服务滞后 [7] 业务盈利目标 - 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经营亏损在二季度收窄至3亿元,目标下半年实现单季或单月盈利 [7] - 全面盈利或累计盈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7] 行业背景与竞争 - 小米造车成功得益于全球电动车产业集群红利,后发优势压缩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 [8] - 未来竞争将回归制造业本质,包括单车毛利持续性、费用管控、供应链管理等 [8]
有车企缺订单,小米汽车缺产能丨一分钟财报
晚点Auto· 2025-08-21 18:54
财务表现 - 集团第二季度总收入达1160亿元 连续五个季度创新高 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 同比增长75.4% [3] - 汽车业务营收约206亿元 占集团总收入近两成 [3] - 单车均价(不含税)环比提升1.6万元至25.4万元 季度毛利率升至26.4% [3] - 汽车及创新业务经营亏损收窄至3亿元 目标下半年实现单季或单月盈利 [6] 交付与订单 - 当季交付8.1万辆新车 截至7月底未交付订单超过40万辆 [3][4] - YU7标准版交付周期55-58周 Pro版47-50周 Max版41-44周 [4] - 上半年累计交付15.7万辆 下半年需交付近20万辆才能达成全年35万辆目标 [4] - 7月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3万辆 其中YU7仅6042辆 [4] 产能与供应链 - 北京一期工厂月产能约3万辆 已接近产能天花板 [4] - 额定年产能15万辆的二期工厂仍未投产 [4] - 从零到月产3万辆对新工厂是巨大挑战 存在管理效率损耗 [5] 销售与服务网络 - 截至6月底国内开设335家汽车销售门店 [5] - 部分门店自然客流下降 销售人力闲置现象显现 [5] - 渠道建设坚持三方向:继续开店 位置调优 开设500平米以上旗舰店 [5] - 交付服务能力滞后 客户关系维护工作量巨大 [5] 战略定位 - 明确不参与价格战和内卷 核心是保障订单交付 [3][4] - 利用后发优势接入全球最成熟电动车产业集群 压缩试错成本 [6] - 承接平台经济增长放缓后的人才溢出 享受行业先驱红利 [6] - 最终回归制造业本质:毛利持续性 费用管控 供应链稳定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