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无人驾驶拖拉机
icon
搜索文档
踔厉奋发新征程丨高科技农机驰骋希望田野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 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6] - 全国农机保有量超2亿台(套) 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近5000万人 [6] - 国产农机产品涵盖32大类72小类4000多种 满足国内90%以上市场需求 [6][16] 无人农场技术应用 - 全国已有超1000个"无人农场"投入运营 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无人精准作业 [7][8] - 无人插秧机效率达6-7亩/小时 300亩稻田2台机器3天内可完成 较人工效率提升50倍 [7][9] - 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60-90亩/小时 为人工10倍 施肥打药成本降低40% [9] 智能化农机技术突破 - 北斗导航+传感器技术实现农机厘米级定位精度 秧苗间距控制误差小于2厘米 [10] - 智能收割机自动统计作业面积并生成路径 农户可通过APP实时监控作业轨迹 [11][12] - 多维传感器棚架实时采集10余项气象数据 支持手机APP远程控制环境参数 [12] 国产农机产业升级 - 浙江星莱和公司实现年产5万台插秧机+15万台发动机 日产能达100台高速插秧机 [13] - 丘陵山地拖拉机关键零部件自主化率95% 转弯半径缩小30%适应复杂地形 [16] - 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达2271家 头部企业进入全球第一方阵 [15] 农机出口市场拓展 - 2024年前2个月浙江省农机出口同比增长33.7% 75%生产企业涉及出口业务 [17] - 国产插秧机打破国外垄断 价格较进口机型下降40% 功能扩展至旋耕/撒肥等 [14] - 中国一拖自主研发丘陵山地拖拉机 整机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6]
哈萨克斯坦记者的中国情缘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15 10:43
人民网北京6月15日电 (杨倩、俄布拉依、邓洁)14年前,哈萨克斯坦青年伊利亚斯·马尚洛带着对 武术的热爱来到中国留学,并为自己取了一个响亮的中文名字——"小龙"。毕业回国后,马尚洛成为一 名媒体人。从挥舞双节棍的武术爱好者到手握麦克风的记者,小龙的经历正是哈中人文交流快速发展的 生动写照。 "最初我只是想学习武术招式,没想到却因此爱上了中国文化。"小龙回忆道。2011年,小龙来到中 国求学,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结识了师父宋迪龙,从双节棍开始入门。随后,他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就 读汉语言文学、国际关系专业,兼修太极拳和红拳,逐渐体会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小龙说,武术是 中国文化的缩影,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蕴含了深厚的东方哲学与智慧。 小龙说,中亚与中国的对话合作,对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此次峰 会,小龙充满期待:"希望本届峰会能进一步深化哈中合作,特别是在扩大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对华出 口、增加联合投资项目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持续巩固两国互信基础。" 如今,他在中国能用流利的中文采访报道,让更多哈萨克斯坦受众了解真实的中国。今年他到访了 北京、洛阳、武汉等地,用笔触和镜头记录下中国城市的古韵与新 ...
中原粮仓如何扛稳重任
河南日报· 2025-05-30 07:42
小麦生产与科技应用 - 河南荥阳市王村镇丁村小麦耕种面积保持在8000亩以上,是当地重要的小麦产地,全村一年收成可供应王村镇人口半年的口粮 [1] - 小麦是全球近40%人口的主粮,中国是最大生产国,河南作为全国小麦第一省,对全国产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1] - 河南省委省政府针对冬季气温偏高、小麦旺长及干旱等不利因素,多次部署应对措施以保障粮食稳产 [1] 农业科技与机械化 - 河南首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无人智能拖拉机可实现耕、耙、播、收及运输等全流程无人作业,技术由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发 [2][3] - 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及大数据技术,实现墒情监测、虫脸识别和远程灌溉等智慧农田管理 [4] - 河南省农业农村部门通过技术培训、田间指导及专家协同,推广科学种植与管理技术,覆盖小麦生产全流程 [3][4] 生产管理与安全保障 - 荥阳市王村镇实行三级网格化管理(镇包村、村包组、组包户),责任细化至每一地块,确保夏收高效组织 [2] - 秸秆禁烧通过广播宣传、流动车巡逻、防火瞭望站及禁烧巡逻队等多重措施严控火情风险 [2] - 科技减损成为增收关键,如智能农机解放人力,农技服务贯穿播种至收获环节,提升产量与效率 [2][3][4]
“三夏”生产的关键时期 农田里居然都没有人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28 14:23
小麦机械化收获进展 - 全国小麦大面积机收全面展开 农机数量达6365台 机械化收获重心已进入安徽省 [1] - 参与作业的植保无人机设备数量达45000多台 同比增长40% 作业量前五省份为江苏、安徽、山东、黑龙江和河南 [3] - 西部地区植保无人机作业量增幅潜力大 增幅排名前五为青海、湖南、海南、云南和西藏 作业量最大的是新疆 [3] 无人机应用与人群分析 - "20至30岁"和"50至60岁"无人机飞手人数呈上升趋势 其中20-30岁飞手同比增长11.88% [5] - 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达25.1万架 同比增长近25% [6] - 安徽省植保无人机监管平台汇聚1300家飞防组织和6300多位无人机手 形成覆盖全省16市的作业网络 [11] 智能农机与AI技术应用 - 安徽省上线无人机管理平台 可实时监控飞行高度、速度、喷洒药液量等数据 并设定作业参数标准 [7] - 广东清远使用搭载AI视觉模型的智能巡田无人机 可识别农作物长势和病虫害 指导农事作业 [16] - 北京昌平千亩双高智慧农场实现无人驾驶拖拉机玉米播种 升级后精度更高 可智能控制播种深度和路径 [20][22] 智慧农业管理系统 - 江苏昆山智慧农场推出多模态AI监测系统 对5000亩水田的灌排水渠进行智能监测 可识别沟渠堵塞情况 [26][28] - 山东潍坊智能工厂日均生产270多台100马力以上拖拉机 机械加工自动化率达93% 生产效率提高一倍 [32][34] 智能化农机助力夏收 - 江苏省小麦收获期较去年提前近一周 截至5月26日全省小麦已收获67.4万亩 进度达1.7% [35][36] - 江苏盱眙首次使用无人驾驶收割机 依托北斗导航系统沿预设路线作业 提高精准度和效率 [38] - 盱眙县启用115家粮食烘干中心和505台套烘干机 日烘干量达3万吨 采用360度旋流烘干技术确保小麦质量 [40]
中国AI农业渐兴 新疆“试验田”获关注
中国新闻网· 2025-05-26 23:06
作者苟继鹏 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立体农业智能机器人……26日,记者走进正在举办的2025新疆国际农业 机械博览会,这些科技感十足的现代智能农机引得国内外采购商围观点赞。 随着中国AI(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正迎来新一轮变革。在农业领域,AI技术正在被广泛应 用。新疆作为农业大区,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迅速,被视为AI农业发展的重要"试验田"。 记者来到数字农业服务商——北京大蚯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展位前时,一场以"人工智能+农机农艺融 合"为主题的沙龙正在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农机企业代表共同探讨AI如何赋能农业生产。 "AI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核心优势在于依托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海量数据的快速积累与模型 训练,实现种植决策优化、作业流程自动化和环境资源的高效管理。"上述公司CEO李迅说,目前该公 司已在多地实践AI农业。 中新社乌鲁木齐5月26日电题:中国AI农业渐兴新疆"试验田"获关注 在李迅看来,新疆因其广袤的耕地面积和未来新增农田潜力,非常适合推广AI农业。前期该公司已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要产棉区阿拉尔市进行了水肥一体设施、数据采集网、数据分析引擎基础设施、前 端APP和后端管理平台等建 ...
踔厉奋发新征程丨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数字乡村政策与基础设施 - 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部署9个方面任务,明确到2025年底数字乡村发展"十四五"圆满收官 [4] - 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已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农村网民规模达3.13亿人 [4] - 农业农村部累计支持建设国家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分中心34个,国家智慧农业创新应用项目116个 [7]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江苏省宜兴市美栖村玫瑰产业园采用物联网管理系统,174个土壤酸碱度传感器和77个控制器实现精准灌溉,600亩花田仅需一部手机管理 [5][6] - 浙江省杭州市茶园使用AI采茶机器人通过光谱识别采摘嫩芽,北京市海淀区采用无人驾驶拖拉机搭载北斗导航系统进行自动化移栽作业 [7] - 全自动智能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使生产效率提升显著,以往15人5-6天的工作现在1天即可完成,除草人工费用减少一半 [6] 农村电商发展 - 2024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56万亿元,同比增长6.4% [10] - 福建省闽侯县通过"直播+电商"模式,近半年订单量达3万多单,培养出"闽侯芳姐"等本土电商主播 [8][9] - 陕西省镇巴县采用"电商+文旅"模式,通过短视频平台宣传车厘子种植过程,带动水果采摘游和电商销售 [10] 乡村数字化治理与服务 - 浙江省平湖市山塘村建成345平方米数智生活馆,配备智慧健康医疗中心和中医AI问诊机等设施 [11][12] - 福建省长乐区百户村"智慧百户"平台实现井盖传感器监测、海洋渔业北斗定位管理,可实时预警台风和触礁风险 [13][14] - 山塘村配备政务服务一体机、智能公交站点、24小时自助售药机等便民设施,计划推出无人机快递配送服务 [13]
主粮加工行业报告发布 中国农机产业链完成保障性自给
农业科技创新政策 - 七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意见》强调科技创新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1] - 目标到2035年建成高效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农业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企业和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2] - 重点提升农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2] 主粮加工机械行业数据 - 2024年全国主粮加工转化率达78.5%,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利润率增长6.1%[2] - 主粮烘干机市场规模首次突破10亿元(同比+11.1%),脱粒机市场规模6.3亿元(同比-7.4%),磨粉机市场规模9.8亿元(同比+5.4%)[2] - 主粮加工自动化市场规模6.1亿元(同比+22.9%),统计范围新增无人设备与AI设备[2] 农机产业发展现状 - 2020-2024年中国农机产业复合增长率7.8%,2023年产值5500亿元,2024年预计达5980亿元[3] - 产业集聚区占比:山东23%、河南18%、江苏12%[3] - 2024年中央农机购置补贴增至200亿元,智能农机追加15%叠加补贴(如无人驾驶拖拉机单台最高补5万元)[3] - 工信部专项投入30亿元突破CVT变速箱、高精度传感器等10类"卡脖子"技术[3] 产业链空间重构趋势 - 东部农机企业向河南、河北等中西部转移生产基地,人工成本降低30%-40%[3] - 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十年增长217%,土地价格超出企业承受极限,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引导产业迁移[3] - 成渝双城经济圈等新兴增长极吸引装备制造产业组团迁入,形成"整机+配套"垂直整合体系[3][4] - 产业迁移从产能平移升级为创新要素跨区域重组,推动中西部培育内生增长动力[4]
探寻产业发展“新引擎” | 上市公司抢滩数字农业赛道 “农把式”长出“智慧脑”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5-06 00:38
如今,传统农具早已实现"科技换装",它们以智能化、机械化、绿色化、多功能化的崭新形象活跃在田 野上。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约1050亿元,同比增长11.7%;2025 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目前,从生产应用场景来看,我国智慧农业生产主要以数字平台服 务和智慧种植为主,占比总和达67%,植保无人机、智慧养殖、农机自动驾驶占比分别为20%、12%、 1%。 当下,不少上市公司在智慧育种、智慧种植、农业机械智能化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精湛手艺"。 例如,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高科")聚焦种业主业,依托科技创新,已发展 成为以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主粮作物,及辣椒、黄瓜、谷子、食葵、甜瓜等专精特新作物为主业的综 合性跨国种业集团。 "公司在生物育种领域已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性工具已大量使用在生物育种领 域,并不断提高育种研发的门槛。公司也积极探索利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信息技术在农业育种和种植 方面的应用,进一步优化育种效率,以科技力量助力农业发展。"隆平高科董秘胡博向《证券日报》记 者表示。 本报记者李雯珊 李如是 "时至立夏, ...
何以智驾
河南日报· 2025-05-05 07:21
文章核心观点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智能驾驶汽车走向现实生活,但某品牌车辆“智驾事故”引发对智能驾驶发展阶段、安全性等问题的思考,河南在智能驾驶领域有诸多努力,车路云一体化是实现高等级自动驾驶重要路径,发展智能驾驶需科学严谨态度保障安全 [6][7][15] 目前发展情况 - 今年年初比亚迪、吉利、奇瑞等车企发布重磅智能驾驶方案,智驾技术突破且价格平民化,成日常出行“标配” [6] - 国内车企宣传的“智驾”属L2级系统,是“组合驾驶辅助”,驾驶者需全程监控并随时接管 [9]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千万辆级,2025年汽车发布会AI成热门关键词,智能驾驶领域竞争激烈 [19] 消费者认知 - 车展上不少消费者冲着“智驾”,“是否具备智驾系统”成购车重要衡量标准,但对智驾认知有偏差,易混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概念 [8][9] 技术差异 - 智能驾驶强调AI在驾驶中深度应用,不限于自动驾驶,可整合座舱交互等;自动驾驶以车辆自主感知—决策—控制为核心,强调单车智能;智能网联强调通过V2X实现车路云协同,依赖外部基础设施 [10] 应用场景拓展 - 宇通自动驾驶巴士“小宇”在郑州郑东新区龙湖金融岛运行,宇通是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唯一客车企业 [10][11] - 河南田野有东方红LF2204无人驾驶拖拉机,用户可远程干预调整工作状态,控制多种农具进行无人化作业 [12][13] - 智能驾驶应用场景拓展到商业运输、公共服务、特殊环境作业等垂直领域 [13] 河南政策支持 - 河南出台《河南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支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13] 安全解决方案 - 嵩山实验室成立内生安全与网络弹性测评研究中心,搭建平台、发布白皮书、研发实训平台,提出网络弹性检测方法提高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性 [14] 车路云一体化 - 中原工学院自主研发智能网联车辆云控制平台,实现“水陆空合作”流畅,构建“天—空—地—海(水)”一体化跨域协同云控制系统 [15] - 车路云一体化是“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云”,中国车路云一体化产业处于规模化发展关键期,河南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郑州建设智慧交通及配套设施 [16] - 夏元清提出“动态云”,构建动态云协同控制与计算一体化模型进行资源精细调度 [18] 行业发展建议 - 智能驾驶技术尚不成熟,宣传概念边界模糊,用户认知易出现偏差,现阶段主流车企智能驾驶功能不等同于自动驾驶 [19] - 发展智能驾驶要有科学严谨态度,各方敬畏安全底线,让智能驾驶回归产品发展规律,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