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曦云C600系列
icon
搜索文档
沐曦股份:锚定国家算力自主可控战略,以GPU硬科技激活产业转型新动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22:22
在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当下,半导体产业作为"工业粮食",其自主可控程度直接关系 到国家数字经济安全与产业竞争力。 全球GPU市场长期由海外巨头主导,而沐曦股份通过全栈自主研发,在技术与产品层面实现关键突破, 为国内算力基础设施自主可控提供核心支撑。招股书显示,公司核心团队汇聚了具备全球顶尖GPU技术 及量产经验的专业人才,深度掌握GPU IP设计、高速互连、软件生态等核心技术,其自主研发的 MetaXLink高速互连技术,可实现2-64卡多种互连拓扑,在智算集群线性度和稳定性上表现突出,解决 了大规模算力集群构建的关键难题。 在产品落地方面,沐曦已形成清晰的商业化路径。2023年4月,智算推理GPU芯片曦思N100系列量产; 2024年2月,训推一体GPU芯片曦云C500系列量产,两款产品快速切入市场,推动公司营业收入从2022 年的42.64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7.43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4074.52%。从应用场景看,产品已覆盖教 科研、金融、交通、能源等关键领域,在多个国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商业化智算中心实现部署, 例如在某省级智算中心项目中,曦云C500芯片集群成功支持128B ...
沐曦股份IPO成功过会:三年研发投入约24亿元,新一代国产GPU开发进度曝光
华夏时报· 2025-10-24 21:56
IPO与估值 - 公司于10月24日成功通过科创板IPO审核,以210亿元估值申请上市,募资计划为39.04亿元 [2] - 公司致力于在英伟达主导的GPU芯片领域推进国产化替代 [2] 财务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42.64万元飞速增长至2024年的7.43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达3.2亿元 [2][3] - 公司尚未盈利,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达32.9亿元,其中2024年亏损14.09亿元 [4] - 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累计净流出43.61亿元,2024年现金流净流出为21.48亿元 [4] - 公司预计最早在2026年达到盈亏平衡点 [4] 研发投入与产品进展 - 公司持续高额研发投入,报告期内累计研发支出约24.65亿元,2024年研发费用为9.00亿元 [2] - 核心产品训推一体芯片曦云C500系列于2024年2月量产,当年实现收入7.2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7.28% [3] - 新一代产品曦云C600系列已于2025年7月回片点亮并进行功能测试,C700系列已于2025年4月立项开发 [5] 客户与股东结构 - 2025年第一季度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合计占比达88.35%,其中第一大客户超讯通信占比39.95% [9] - 公司存在多名关联股东共同构成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东群体,包括上海曦骥、混沌投资及其实际控制人葛卫东等 [6][7] - 公司第二大客户上海源庐加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加佳科技)同时也是公司股东,持有0.55%股份,2025年一季度贡献销售收入9100万元,占比28.39% [8][9] - 加佳科技为公司申报前12个月内引入的新增股东 [9] 行业对比 - 行业巨头英伟达2025财年营业收入达1304.97亿美元,其中数据中心业务收入为1151.86亿美元,净利润为728.80亿美元 [3] - 国内同行寒武纪2024年营业收入为11.74亿元,净亏损4.57亿元;2025年1-3月营业收入11.11亿元,净利润3.55亿元 [3]
沐曦股份:锚定国家算力自主可控战略,以GPU硬科技激活产业转型新动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21:49
在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当下,半导体产业作为"工业粮食",其自主可控程度直 接关系到国家数字经济安全与产业竞争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创板则 通过制度优化为科技型企业开辟资本市场绿色通道。 在产品落地方面,沐曦已形成清晰的商业化路径。2 0 2 3年4月,智算推理GPU芯片曦思N1 0 0 系列量产;2 0 2 4年2月,训推一体GPU芯片曦云C5 0 0系列量产,两款产品快速切入市场,推 动 公 司 营 业 收 入 从 2 0 2 2 年 的 4 2 . 6 4 万 元 跃 升 至 2 0 2 4 年 的 7 . 4 3 亿 元 , 三 年 复 合 增 长 率 达 4 0 7 4 . 5 2%。从应用场景看,产品已覆盖教科研、金融、交通、能源等关键领域,在多个国家 人 工 智 能 公 共 算 力 平 台 、 商 业 化 智 算 中 心 实 现 部 署 , 例 如 在 某 省 级 智 算 中 心 项 目 中 , 曦 云 C5 0 0芯片集群成功支持1 2 8B MoE大模型完成全栈预训练,验证了国产GPU在高端算力场景 的可用性。 值得关注 ...
沐曦股份IPO上会:高性能GPU光环下的三大隐忧
搜狐财经· 2025-10-23 17:22
财务状况 - 公司累计亏损达32.9亿元,且2024年亏损达到峰值14.09亿元 [2]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42.64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7.43亿元,但2024年营收规模仅相当于同期亏损额的53% [2] - 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累计净流出45.1亿元,其中2024年单年流出额高达21.48亿元 [2] - 公司研发费用累计超过24亿元,2022年研发费用率达到151,857.63%,2024年降至121.24% [2] - 公司预计最早于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 [2] 产品与业务 - 2025年一季度,训推一体芯片曦云C500系列收入占比高达97.87%,较2023年的30.09%急剧提升 [3] - 2023年至2025年一季度,训推一体GPU板卡销售均价从5.69万元/张降至3.89万元/张,跌幅达31.6% [3] - 公司计划推出曦云C600系列,但芯片从设计到量产需2-3年周期 [3] - 公司拥有245项发明专利 [6] 市场竞争格局 - 全球GPU市场由英伟达主导,其2024年在中国AI芯片市场的份额高达70% [4] - 2024年,中国本土AI芯片品牌渗透率仅约30% [4] - 公司与海光信息、摩尔线程、壁仞科技等企业并称"国产GPU四小龙" [4] - 华为海思、寒武纪等ASIC/DSA路径的芯片厂商也在分食市场 [4] 客户与关联交易 - 2025年一季度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回升至88.35% [5] - 股东兼客户的上海源庐加佳在2025年一季度贡献了28.39%的收入 [5] 行业共性与挑战 - 公司与摩尔线程两家企业近三年累计亏损均超30亿元 [6] - AI大模型技术平均每3-6个月迭代一次 [3] - 公司试图通过兼容CUDA生态降低用户迁移成本 [6] - 此次IPO募资39亿元,将主要用于新一代芯片研发 [6]
沐曦股份IPO将近:三年复合增长率4074%,目标2026年盈亏平衡
搜狐财经· 2025-10-19 10:43
上市进程与募资 -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定于2025年10月24日审议沐曦股份的上市申请 [1] - 公司拟募资39.04亿元,上市前估值达210亿元 [3] - 豪华股东阵容包括红杉、经纬、葛卫东的混沌投资、国调基金、中网投等明星资本和国家队 [10][11] 财务表现 - 营收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22年的42.64万元飙升至2024年的7.43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074.52% [4] - 公司处于高亏损阶段,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亏损累计达32.9亿元 [4] - 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回升至55.26%,较2024年全年的53.48%有所改善,主要得益于曦云C500系列芯片量产规模扩大 [7] - 研发投入占比极高,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21.24% [4][6] - 截至2025年3月,公司累计销售GPU芯片超过2.5万颗,其中2024年销量占比超过80% [4][7] 技术与产品 - 公司核心竞争力在于“全栈自研+生态兼容”,产品线覆盖训推一体、智算推理、图形渲染三大领域 [8] - 曦云C500系列基于自研XCORE1.0架构,支持7卡高速互连,已在10余个国家级/省级智算中心部署 [8] - 自主MXMACA软件栈兼容超6000个CUDA应用,适配PyTorch、TensorFlow等主流AI框架 [8] - 下一代旗舰产品C700正在研发中,目标性能接近NVIDIA H100水平 [8] - 公司在硬件层面突破HBM3e显存集成、MetaXLink高速互连等技术,曦云C600系列已回片点亮 [9] 研发与知识产权 - 截至2025年3月,公司拥有245项发明专利,研发人员占比高达74.94%(共652人) [9] - 通过开源社区累计吸引超5000名开发者,技术生态覆盖金融、医疗等6大行业 [9] 客户与供应链 - 客户集中度高,2025年一季度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高达88.35% [14] - 新增客户源庐加佳于2024年8月入股0.55%,2025年一季度即贡献9100万元收入 [14] - 2025年一季度末应收账款增至6.15亿元,占当期营收的191.96%,主要因智算中心客户回款周期较长 [14] - 预付账款达11.07亿元,主要用于HBM显存、晶圆等战略备货,以应对海外供应链风险 [4][14] 资金状况与行业地位 - 截至2025年6月,公司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达162亿元,现金流因股权融资显著改善 [15] - 2024年公司在中国AI芯片市场份额约为1%,是少数实现千卡集群商用的国产厂商 [18] - 公司正推进万卡集群落地,并实施“1+6+X”战略,已在金融、医疗等领域有落地项目 [18]
国产AI芯片,集体增加存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08:23
国产AI芯片行业高增长态势 - 2025年上半年国产AI芯片厂商业绩持续高增 在旺盛AI推理需求支撑下 头部厂商积极积累产成品和储备关键材料以应对市场发展[1] - 海光信息上半年营业收入54.64亿元同比增长45.21% 归母净利润12.01亿元同比增长40.78%[4] - 寒武纪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 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上年同期亏损5.3亿元)同比增长295.85%[4] - 龙芯中科上半年营业收入2.44亿元同比增长10.9% 归母净利润亏损2.94亿元(上年同期亏损2.38亿元) 毛利率42.44%同比提高12.77个百分点[4][5] 存货与订单储备策略 - 寒武纪上半年存货26.9亿元占总资产31.95% 较上年末增加51.64% 主要因产成品增加 合同负债5.43亿元(占总资产6.45%)较上年末增长61223.22%[5] - 海光信息合同负债30.91亿元同比增加242.1% 存货60.13亿元较去年末增加10.84% 其中产成品和原材料增加最多[5] - 沐曦股份HBM和晶圆占原材料主要部分 截至3月末HBM占比大幅提升至1.23亿元占整体原材料63.73% 采购周期平均6个月需提前备货[6] - 存货变化受季节性因素影响 沐曦股份一季度原材料占比由7.78%上升至21.64% 因集中大量备货[6] 市场竞争格局与技术路线 - 英伟达和AMD在2024年中国AI加速芯片市场分别占据66%和5%份额 华为海思占约23% 沐曦股份约占1%[8] - 国内技术路线分为GPU赛道(海光信息/沐曦股份/天数智芯等)和ASIC定制化赛道(华为海思/寒武纪/昆仑芯等)[8] - ASIC芯片针对特定AI推理场景定制化设计 近两年受Meta、亚马逊等云计算厂商青睐[8] - 2024年中国数据中心加速芯片市场中 出货量超10000张的GPU公司包括英伟达、沐曦股份和天数智芯[9] 产品商业化进展与应用领域 - 寒武纪产品在运营商、金融、互联网等重点行业规模化部署[9] - 海光CPU兼容x86指令集应用于电信、金融、互联网等行业 DCU产品应用于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领域[9] - 龙芯中科发布3C6000系列产品 综合性能达2023年市场主流水平 对标英特尔第三代至强服务器芯片[9] - 沐曦股份是国内少数实现千卡集群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GPU供应商 正研发万卡集群 已支持128B MoE大模型全量预训练[10] 生态建设与产业链协同 - 沐曦股份曦云C600系列预计2025年底风险量产 已与头部互联网大厂、AI模型厂商及金融能源等行业客户推进接洽 增加对FP8数据格式支持[11] - DeepSeek-V3.1使用UE8M0 FP8 Scale参数精度 针对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 推动开放生态发展[13] - 海光信息推动芯片、整机平台全程同步研发 实现"硬件-软件-生态"系统化协同 与中科曙光进行业务整合[13] - 海光信息上半年销售费用2.034亿元同比增加185.83% 其中市场推广费1.106亿元同比增加330.35% 用于生态建设和市场推广[14] - 国内运营商推动Scale up和Scale out技术路线生态合力 提升基于国产AI芯片的计算效率[14]
国产AI芯片,集体增加存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08:14
文章核心观点 国产AI芯片厂商在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强劲 受益于旺盛的AI推理需求 头部厂商通过积极备货和生态建设应对市场增长 尽管在市场份额和技术生态上较国际巨头仍有差距 但通过差异化竞争和产业链协同正加速发展[1] 财务业绩表现 - 海光信息上半年营业收入54.64亿元 同比增长45.21% 归母净利润12.01亿元 同比增长40.78%[4] - 寒武纪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 同比扭亏为盈(上年同期亏损5.3亿元)[4] - 龙芯中科上半年营业收入2.44亿元 同比增长10.9% 归母净利润亏损2.94亿元 亏损同比扩大23.53%[4] - 龙芯中科毛利率回升至42.44% 同比提高12.77个百分点 其中信息化类芯片毛利率达65.45%[5] 存货与订单储备 - 寒武纪存货26.9亿元 占总资产31.95% 较上年末增加51.64% 合同负债5.43亿元 同比激增61223.22%[5] - 海光信息合同负债30.91亿元 同比增加242.1% 存货60.13亿元 较去年末增加10.84%[6] - 沐曦股份HBM库存达1.23亿元 占原材料总额63.73% 晶圆和HBM采购周期约6个月[6] - 一季度原材料占比从7.78%升至21.64% 因集中备货季节性因素影响[7] 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AI加速芯片市场中 英伟达占66% 华为海思占23% 沐曦股份占1%[9] - 国内GPU厂商包括海光信息、沐曦股份、天数智芯等 ASIC厂商包括华为海思、寒武纪、昆仑芯等[9] - 国产GPU目前主要集中于推理场景 训练场景导入较慢 生态建设是长期系统工程[11] - 沐曦股份支持128B MoE大模型全量预训练 曦云C600系列预计2025年底风险量产[11][12] 技术发展与生态建设 - 龙芯中科发布3C6000系列CPU 性能对标英特尔2023年服务器芯片 重点开拓存储服务器、网络安全设备等专用市场[10] - DeepSeek-V3.1采用FP8精度设计 针对下一代国产芯片 推动开放生态发展[14] - 海光信息销售费用2.034亿元 同比增加185.83% 其中市场推广费1.106亿元 同比增加330.35% 主要用于生态建设和团队扩张[15] - 芯片厂商与产业链深度协同 推进"硬件-软件-生态"系统化发展 运营商推动Scale up/Scale out技术路线融合[15][16]
寒武纪翻身海光扩张 国产AI芯片大角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22:13
核心观点 - 国产AI芯片厂商在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强劲 收入与利润高速增长 主要受AI推理需求驱动 同时积极储备存货和原材料以应对未来市场发展和供应链不确定性 [2][3][5] - 国内厂商在技术路线和市场竞争中采取差异化策略 包括GPU和ASIC等不同路径 并通过开放生态和产业链协同提升竞争力 但相比国际巨头如英伟达 市场份额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7][8][9] - 行业生态建设加速 厂商加大市场推广和研发投入 推动硬件-软件-生态协同发展 并与下游应用领域紧密合作 以扩大商业化应用规模 [11][12] 财务表现 - 海光信息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4.64亿元 同比增长45.21% 归母净利润12.01亿元 同比增长40.78% [3] - 寒武纪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 上年同期亏损5.3亿元 同比增长295.85% [3] - 龙芯中科上半年营业收入2.44亿元 同比增长10.9% 归母净利润亏损2.94亿元 上年同期亏损2.38亿元 毛利率42.44% 同比提高12.77个百分点 [3][4] 存货与合同负债 - 寒武纪上半年存货26.9亿元 占总资产31.95% 较上年期末增加51.64% 合同负债5.43亿元 占总资产6.45% 较上年期末增加61223.22% [5] - 海光信息合同负债30.91亿元 同比增长242.1% 占总资产9.57% 存货60.13亿元 较去年末增加10.84% 占总资产18.62% [5] - 沐曦股份原材料中HBM和晶圆占比最高 截至3月末HBM占比63.73% 金额1.23亿元 [5] 技术路线与市场竞争 - 国内GPU赛道主要玩家包括海光信息 沐曦股份 天数智芯 壁仞科技和摩尔线程 ASIC赛道参与者包括华为海思 寒武纪 昆仑芯和平头哥 [7] - 2024年中国AI加速芯片市场中 英伟达份额66% AMD份额5% 华为海思份额约23% 沐曦股份份额约1% [8] - 国内厂商产品已应用于运营商 金融 互联网 教育 交通 能源 医疗健康等多个行业 [8][10] 产品进展与生态建设 - 龙芯中科发布3C6000系列产品 综合性能达2023年市场主流水平 并探索存储服务器 网络安全设备 云终端等专用市场 [8][9] - 沐曦股份曦云C600系列预计2025年底风险量产 已与互联网大厂 AI模型厂商 国家算力平台及多个行业客户接洽 并支持FP8数据格式 [10] - 海光信息上半年销售费用2.034亿元 同比增长185.83% 其中市场推广费1.106亿元 同比增长330.35% 主要用于生态建设和市场拓展 [12] 供应链与采购挑战 - 沐曦股份核心原材料晶圆和HBM采购周期约6个月 受国际供应政策和供应商产能分配影响 具有不确定性 [6] - 目前国内互联网企业采购GPU仍以国际产品为主 国产GPU占比低且多集中于推理场景 训练场景导入较慢 [9] - 国产GPU生态适配 迭代和培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 但沐曦股份已实现千卡集群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并推动万卡集群落地 [9]
国产GPU历史性时刻!摩尔线程、沐曦同日获IPO受理
量子位· 2025-07-01 15:29
国产GPU行业动态 - 2025年上半年摩尔线程与沐曦股份科创板IPO申请同日获得受理 标志着国产GPU行业进入资本化新阶段 [1] - 两家公司分别由英伟达系(摩尔线程)和AMD系(沐曦)核心团队创立 平均拥有近20年GPU研发经验 [2][5][6] - 行业呈现"两条技术路线"特征:摩尔线程布局全功能GPU对标英伟达 沐曦聚焦数据中心GPGPU市场 [3][7][9] 摩尔线程技术布局 - 推出国内首个全功能GPU架构MUSA 单芯片同时支持AI计算/图形渲染/物理仿真 [10] - 产品矩阵覆盖消费级(MTT S80/S70)与数据中心(MTT S2000-S4000) 其中S4000芯片FP32算力达49 TFLOPS [13][15] - 夸娥智算中心解决方案支持万卡级集群部署 长江SoC芯片集成多元算力瞄准边缘计算市场 [14][15] 沐曦技术布局 - 采用完全自主IP设计 产品线分为曦云C系列(训练)、曦思N系列(推理)、曦彩G系列(图形渲染) [17][19][24] - 初期主打数据中心通用计算 曦云C500系列在2024年贡献97%营收 累计销量超25000颗 [17][38] - 自研MXMACA软件栈已支持PyTorch等主流框架 加速构建开发者生态 [37] 财务与增长表现 - 两家公司均符合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超280%(沐曦282% 摩尔626%) [25] - 沐曦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4074% 摩尔线程同期增长208% [28][29][30] - 毛利率持续改善:摩尔线程从18%提升至37% 沐曦最高达63% 显示成本控制能力增强 [32] 行业竞争格局 - 国产GPU四小龙(摩尔/沐曦/壁仞/燧原)密集冲刺IPO 反映行业技术成熟度进入新阶段 [34][35] - 摩尔线程S80显卡以RTX 3060三分之一价格切入消费市场 逐步建立品牌认知 [36] - 当前主要差距在软件生态 CUDA移植工具(MUSA/MXMACA)成为破局关键 [37] 发展挑战 - 收入来源集中:沐曦单产品线占比超97% 摩尔线程前五大客户贡献80%营收 [38][39] - 芯片研发周期(2-3年)与AI迭代速度(3-6个月)存在错配风险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