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搜索文档
《洞见ESG》7月刊 :全国碳市场开启四周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1 21:26
全国碳市场发展 - 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周年,成交额超466亿元,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预计重点排放单位达3700家,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2][3][6]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首批CCER正式签发,自愿碳市场建设取得实质进展[3][6] - 钢铁行业作为新纳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待明晰[2] 绿色政策与制度 - 三部门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将绿色贸易与消费纳入支持范围,统一适用于各类绿色金融产品[3] - 国家能源局明确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电解铝行业首迎强制绿电消费考核[3] - 三个经济大省试点分布式绿证核发,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唯一证明,制度体系已基本完善[2][3] 能源与电力转型 - "十四五"期间中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越煤电,建成全球最大电力基础设施体系,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4] - 中国气象局与能源电力部门建立实时反馈机制,发布6期《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周报》,应对高温天气对电力保供的影响[2] 行业ESG实践 - 中国90%大型银行完整披露自身运营碳排放,中小银行跟进[4] - 新茶饮企业ESG披露参差不齐,食品安全与合规管理问题频发,需将ESG纳入战略[5] - 白酒行业加速转向海外市场,"茅五洋"投入10亿元布局环保,借ESG拓展国际业务[6] 国际合作与目标 - 中国与欧盟发表联合声明,计划在COP30前提交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s),覆盖全经济范围及所有温室气体[4] - 东盟能源脱碳借鉴中国经验,该地区人口超6亿,GDP约3.8万亿美元,能源需求持续上升[6] 转型金融与投资 - 绿色投资集中于可再生能源领域,传统高碳行业转型项目面临融资瓶颈,转型金融成为全球焦点[7] - 银行需把握NDC对转型金融的催化机遇,解决资金供需错配问题[7]
全国碳市场四周年:首次扩围纳入钢铁等行业,覆盖80亿吨排放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20:28
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 - 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预计重点排放单位达3700家,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1][2][3] - 扩围后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超60%,温室气体种类扩大至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3] - 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四大行业已纳入碳市场,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行业待纳入[4] 市场交易数据 - 截至2025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73亿吨,累计成交额超462亿元[1] - 2024年全年成交额创历史新高达180.44亿元,2025年碳价一度突破每吨100元,近期价格回落至70-80元/吨[1][7][9] - CCER成交均价87.79元/吨,比CEA价格高约15%,出现价格倒挂现象[9] 行业覆盖与配额管理 - 钢铁行业纳入履约的长流程企业约300家,排放量17亿吨,占钢铁企业总排放量90%以上[4] - 水泥行业先期纳入碳市场的是工艺最成熟的水泥熟料生产环节[4] - 铝冶炼行业直接碳排放体量较小,仅几千万吨,对碳市场总体影响较低[4] 自愿减排市场发展 - 2025年3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首批CCER正式签发[1][12] - 截至2025年7月15日,CCER累计成交量237.8万吨,累计成交额达两亿元[13] - 四类主体可在自愿减排市场开户,包括重点排放单位、项目业主、企业和金融机构[13] 国际比较与政策影响 - 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覆盖领域,面临国际碳壁垒压力[5] -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核能、CCUS等领域具备技术优势,能确保碳信用高质量供给[14] - 全国强制性碳市场5%的抵消机制形成庞大市场需求,远超其他国家[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