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泡沫
搜索文档
大批“银行直供房”上市,房地产“只住不炒”调控目标以这种方式实现
搜狐财经· 2025-11-13 08:40
银行直供房市场现象 - 近期大批银行直供房上市,某国有大行在资产拍卖平台推出双11专场,主打银行直供,商铺单价不足5000元/㎡ [1] - 多家大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信用社加入,部分打出低于市场价25%的口号,银行俨然成为全国最大二手房中介 [1] - 银行卖房数量大幅激增,例如兰州银行两年近3000套、吉林银行2000套、天津银行1300套、四川信用社2.5万套、辽宁农信上万套 [1] 银行直供房与法拍房比较 - 银行直供房产权清晰无交易风险,价格可能比法拍房更低,直接对法拍房市场形成压力 [3] - 银行选择自行销售而非走法拍流程,原因是待法拍房屋数量过多,许多法院已不受理,且法拍房价格骨折也难以售出 [3] 银行资产处置策略与风险 - 银行加速资产出清以降低坏账率,必须亲自上阵卖房 [3] - 银行采取措施尽量让房主不断供,例如有银行承诺业主3年内每月只还20%月供就不算违约 [5] - 银行作为手握大量房产的机构,其抛售行为对市场价格冲击较大,未来银行卖房情况预计会增多并从小城市向大城市蔓延 [6] 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 银行定价成为市场参照,中介压价更有底气,普通业主的二手房更难出手 [6] - 银行卖房潮被视为房地产泡沫崩塌的信号,反映金融系统内部资产质量恶化 [6] - 此现象可能导致信贷链条进一步收缩,表明经济中缺乏真正买家,只有被迫清仓的债主 [6] 房住不炒政策的体现 - 银行直供房的前主人多为高杠杆、多套房的炒家,市场转向导致其资金链断裂被淘汰,银行折价出售是对投机行为的清算 [7] - 银行卖房目标为快速变现回收资金,定价务实甚至不惜折价,强力挤压当地房产价格泡沫,使房产金融属性减弱,居住属性回归 [9] - 银行甩卖行为扭转市场预期,打破房价只涨不跌神话,促使购房者基于真实居住需求决策 [9] 市场调整阶段与未来挑战 - 银行大量处置不良资产反映前期积累风险正在暴露,对银行体系和高位接盘业主构成压力,市场处于阵痛和调整过程 [9] - 市场软着陆尚未完成,关键取决于被出售房产能否被刚需和改善型自住买家顺利承接以形成新的健康需求基础 [12] - 房住不炒的最终实现不能仅靠淘汰炒房客,更需要依靠租赁市场、保障性住房体系、房地产税等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12]
手中有100万,该继续存银行还是买房?现在终于有了答案
搜狐财经· 2025-11-11 14:42
在当今经济环境下,手握百万资金,是投资楼市还是稳守银行,成为了许多人面临的抉择。以往,房产和银行存款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主要的两大投资渠 道。过去几十年,楼市蓬勃发展,房产占据了居民家庭总资产的绝大部分,高达77%,而金融资产仅占23%。人们普遍认为,有余钱就该买房。 然而,自2023年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显现出新一轮的调整迹象。今年1月至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大幅下降23.3%,约为12.12亿平方米,销售额 同比下降26.6%,约为11.86万亿元。更令人关注的是,在全国70个重点城市中,竟有69个城市的二手房价格出现下跌,仅剩1个城市勉强持平。 与此同时,经历三年疫情之后,人们风险意识增强,纷纷选择将资金存入银行,以求稳妥。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存款总额激增22.48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 增加14.42万亿元,可见储蓄意愿之强烈。 然而,银行存款利率也持续下行。今年以来,国内银行连续下调存款利率,目前三年期存款利率已降至3%以内,一年期存款利率更是跌破2%,创下历史新 低,且未来仍有进一步下行趋势,这意味着储户的存款收益将越来越少。 其次,投资决策应顺应市场趋势,切忌逆势而为。在房价上涨的趋势下,买房 ...
外资加速涌入日本楼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7 09:28
日本通胀现状与趋势 - 日本核心消费价格指数连续48个月同比上升,且今年1月至7月涨幅连续7个月保持在3%以上 [2] - 日本央行预计2025至2027财年核心CPI分别为2.7%、1.8%和2.0% [2] - 2024年10月东京都23区消费者价格指数(不含生鲜食品)为111.0,较上年同期上升2.8%,涨幅超过9月的2.5% [6] - 日本全国范围内的物价涨幅已连续三年半维持在央行2%的目标水平或以上 [6] 通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 物价上涨削弱民众购买力,居民节约意识增强 [5][8] - 日本劳动者人均名义现金工资8月约为30.05万日元,同比增1.5%,但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工资收入同比减少1.4% [7] - 日本实际工资水平已连续3年下降,且今年以来连续8个月同比下降 [7] - 近三年来,日本国内旅行的住宿、交通费用大约有20%至50%幅度的上升 [6] 具体商品价格变动 - 大阪某超市店长表示,今年内已有200至300种商品涨价,例如蛋黄酱比上个月贵了100日元,冰淇淋平均涨价30日元 [5] - 日本超市5公斤装大米均价达到4205日元,已连续5周维持在4000日元以上,接近历史最高纪录4285日元 [5] 日本房地产市场表现 - 从2020年开始,日本全境特别是大城市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东京、大阪房价以年均15%至30%的涨幅冲向历史高点 [10] - 2024年4月至9月,东京23区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亿3309万日元,同比上涨20.4% [10] - 东京23区二手房9月平均期望出售价格环比上涨2.9%,达到每70平方米1亿1034万日元,首次突破1亿1000万日元大关 [10] - 东京市中心20%至40%的新公寓由外国人购买 [10] 外资对日本楼市的影响 - 2024年上半年,日本房地产投资额以22%的增长量位列全球首位,其中外资占34%,投资额首次超过1万亿日元 [12] - 外资涌入原因包括日本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转型、营商环境优质、日元低位运行使房地产被视为值得抄底的领域 [15] - 日本楼市吸引更多“短线”投资,市场已出现脱离基本面的苗头 [16] 日本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与分化 - 日本房地产表现出现两级分化,2024年东京核心区高端公寓涨幅超过30%,而北海道、九州等偏远地区涨幅不足3%,部分区域甚至下跌 [16] - 长期来看,日本人口减少、少子化趋势不会改变,必然对房地产需求产生制约 [17] - 日本国土交通大臣指出东京楼市存在“不以实际需求为基础的投机交易” [17] 日本政府的政策取向 - 日本政府倾向于维持弱势日元,以增强出口竞争力,吸引外资和海外消费 [7] - 政府通过暂时扩大财政赤字,向人工智能等战略产业注入政府订单,旨在创造需求驱动型通胀 [7] - 日本政府考虑限制外国人在日投资,计划明年修订外国投资审查法 [3]
今明两年,应该买房还是存钱?5年后就一目了然
搜狐财经· 2025-10-28 08:37
自199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的浪潮席卷而来,二十余载倏忽而过,直至2021年年中,国内房价的上涨势头似乎从未停歇。回首往昔,许多家庭起初尚能 凭借一笔积蓄购置一套舒适的两居室。然而,房地产市场的疾速升温,使得这笔积蓄几年后仅够换取一间一室一厅的蜗居。时光荏苒,房价的攀升并未止 步,积蓄的购买力进一步缩水,时至今日,同样的存款或许仅能勉强支付房子的首付。正是这种持续的价格上涨,在不少人心头种下了焦虑的种子——当下 若不购房,未来将更加遥不可及。 历经二十余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各地的房价普遍累积了不同程度的泡沫。以房价收入比为例,在二三线城市,普通家庭需要不吃不喝25年方能拥有一套住 房;而在一线城市,这一数字更是高达40以上,意味着普通家庭需要耗费40年之久。如此悬殊的房价与收入差距,使得高房价成为许多家庭难以逾越的鸿 沟。 步入2024年,中国金融市场呈现出两重截然不同的景象。其一,是政府及相关机构推出的系列救市利好政策,可谓是"利好频传"。银行方面,房贷利率持续 走低,部分地区甚至触及3.6%的历史低位。同时,各地公积金贷款额度也随之水涨船高,旨在切实减轻购房者的经济负担。 与此相对的,是存款利率的同步下 ...
中国GDP增速5.3%!人民币贬值楼市波动大,难道是要走日本老路?
搜狐财经· 2025-10-26 08:21
宏观经济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其中第一季度增长5.4%,第二季度增长5.2%,显示出经济韧性 [1] - 经济增长是在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3.9%、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5.5%的背景下实现的 [3] -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经济结构多元化 [16] 房地产市场现状 - 2025年9月,70个大中城市中64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跌,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1.0% [5] - 市场呈现显著分化,2025年9月上海新房价格同比上涨5.6%,杭州、成都等城市房价也同比上涨,而部分二三线城市房价同比跌幅达5%以上 [10] - 2025年9月商品房待售面积环比下降292万平方米,库存压力连续7个月持续缓解 [19] 中日房地产对比:需求与供给基础 - 中国当前城镇化率约为66%,相当于日本1963年水平,距离日本1975年城镇化放缓的拐点还有10个百分点空间 [5] - 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尚不足50%,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约17.5个百分点,户籍制度改革将持续产生住房需求 [6] - 中国2023年城镇人均住房间数约1.10间,仅相当于日本70年代初水平,供给处于紧平衡状态,而日本1988年人均住房间数达1.52间 [12] 中日房地产对比:杠杆与风险缓冲 - 中国居民购房平均首付比例在34%以上,房价需下跌三分之一以上才会使房产成为负资产,形成风险缓冲 [8] - 日本泡沫时期房地产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25%,另有55%的贷款间接与土地相关 [6] - 中国缺乏类似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复杂房地产衍生品市场,风险传导速度相对较慢 [10] 中日政策响应差异 - 中国2024年以来实施降低首付比例、取消房贷利率下限、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等政策,2025年政治局会议明确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8] - 日本政府在泡沫膨胀期反应迟钝,随后在1989年至1990年将贴现率从2.5%大幅提高至6%,并开征地价税 [8] - 中国2025年正在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商品房收储,预计完成100万套改造,有望拉动2亿平方米库存去化 [14] 外部环境与产业支撑 - 中国2025年前三季度出口增速转正,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而日本泡沫破裂后接连遭遇亚洲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破裂等外部冲击 [16] - 日本泡沫时期制造业强大但房地产投机盛行,许多非房地产企业也卷入土地投机 [17] - 中国央行保持较高政策自主性,2025年货币政策定调为适度宽松,注重以我为主 [19] 历史泡沫规模与调整特征 - 日本1985年至1991年间六大城市商业地价上涨超过3倍,地价总额增量一度超过国民生产总值 [3] - 日本泡沫破裂后全国地价持续下跌20年,跌幅超过40%,六大城市地价暴跌66% [5] - 与日本相比,中国房价下跌幅度较为温和,截至2023年底平均跌幅约为10%,而日本在泡沫破裂后3年内地价下跌约40% [5]
韩国央行鸽声延续:维持利率不变 淡化11月降息预期
智通财经网· 2025-10-23 14:48
行长李昌镛在会后记者会上表示,目前尚不清楚11月27日董事会下次制定政策时,是否会具备降息条 件。他指出,六位委员中有四位愿意在未来三个月内降息,低于上次会议时的五位。 李昌镛称,前瞻性指引从"5支持-1反对"转为"4支持-2反对","反映出对金融稳定的更多关注。宽松倾向 仍在,但可以说,潜在降息的规模和时机已有所调整。" 李昌镛发表上述言论后,韩元汇率下跌,午后早段跌至1美元兑约1441韩元,为4月以来最弱水平;韩国 股市则由涨转跌,三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 部分经济学家表示,这一变化表明政策制定者对宽松节奏变得更加谨慎。巴克莱银行经济学家Bumki Son表示,考虑到明年可能出现出口导向型增长复苏,韩国央行在当前周期可能仅再降息一次。 "鉴于董事会此次未降息,时机调整似乎是自然的;且假设当前局势持续,潜在降息幅度也可能出现一定 调整,因为董事会内部可能更难达成共识,"Bumki Son补充道。 韩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上涨之际,政策制定者发出了谨慎信号。截至10月13日,首都公寓价格已连续37周 上涨,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抑制需求的措施。最新一周的数据将于周四晚些时候公布。 "无论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大首 ...
如果我们正处于AI泡沫之中,为何毫无泡沫之感?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10-16 08:07
人工智能泡沫的现状与特征 -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存在泡沫特征,包括巨额开支、高估值交易和不切实际的幻想,OpenAI等公司是主要推手和受益者[2] - 与历史上的互联网、房地产和加密货币泡沫相比,当前人工智能热潮缺乏广泛的公众参与感,尚未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4][5][6] - 人工智能行业集中度极高,主要资源集中在少数科技巨头手中,这些公司主导着人才、算力和投资活动[9] 历史泡沫的对比分析 - 互联网泡沫时期超过50%的美国家庭持有股票,较十年前增长约20个百分点,主要通过亿创理财等券商参与IPO投机[7] - 房地产泡沫时期美国住房自有率接近70%,次级贷款规模激增,五年期可调利率抵押贷款成为流行话题[4][8] - 2021年加密货币泡沫期间六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参与交易,在年轻男性群体中比例更高,并伴随大量超级碗广告营销[5][9] 当前市场结构特点 - 人工智能相关投资主要发生在大型科技公司内部,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而非分散的初创企业投资[9] - 英伟达、微软等7只科技股贡献了标普指数近期绝大部分涨幅,形成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10] - 普通投资者主要通过退休账户中的指数基金间接接触人工智能资产,缺乏直接参与的高收益投机机会[10]
当房子成为家庭资产的“定海神针”,是福是祸?
搜狐财经· 2025-10-01 19:49
房地产行业历史与现状 - 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启动,初衷为借鉴新加坡模式但实际执行走样[1] -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度急剧上升,某二线城市土地出让金占财政收入比例从2003年的18%升至2023年的67%[1] - 开发商通过创造学区房、地铁房、湖景房等概念助推“房价永远涨”预期[1] - 中国家庭住房资产占总资产比例高达77%,远超美国的35%[3] - 城镇居民家庭债务收入比突破150%,其中房贷占比超过75%[3] 居民家庭财务压力 - 典型案例如广州白领月薪24000元,房贷支出13000元,国际幼儿园学费5000元,剩余6000元需覆盖五口之家生活开支[3] - 购房压力导致夫妻关系破裂的心理咨询案例同比增加40%[3] - 居民购房焦虑普遍,如案例中居民需动用四个老人十年积蓄30万元支付房款[1] 年轻一代消费与负债趋势 - Z世代(18-25岁)年轻人平均负债率达收入的180%,其中消费贷占比62%[5] - 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短视频灌输精致生活概念,结合分期购物方案和社交压力促成交易[5] - 某知名炒股应用35岁以下用户占比达78%,年轻人将杠杆资金投入股市、币圈等高风险领域[5] 人口结构与资本流动 - 当年中国出生人口降至850万,创1949年以来新低,60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8%[6] - 智库模拟显示若政策不变,2035年养老金缺口将达15万亿元[6] - 掌握社会80%财富的前5%人群加速境外资产配置,比例从15%升至35%[6] - 高净值人群资产转向东南亚制造业和澳洲养老地产等领域[6] 未来财富创造方向 - 专业人士建议重视现金流管理、风险控制和保障生活质量[8] - 人工智能和新能源领域技术突破被视为将创造比房地产更庞大财富效应的机会[8] - 新一代财富积累门槛转向知识储备而非胆量投机[8]
到2030年,持有现金和持有房产的人,终将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搜狐财经· 2025-09-19 00:02
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为:与持有房产相比,持有现金是至2030年更明智的选择,主要基于经济增长放缓、房价已显著下跌但仍脱离居民购买力、以及房产流动性差等因素 [4][9][10] 历史房价表现 - 1998年至2021年,国内平均房价从2000元/平方米上涨至1.1万元/平方米,涨幅达5.5倍 [3] - 同期,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平均房价从3000元/平方米上涨至超过6万元/平方米,涨幅超过20倍 [3] 当前房地产市场状况 - 自2022年起,国内房价出现明显下跌,从二三线城市蔓延至一线城市,截至发文时全国平均房价跌幅已超过30% [5] - 当前一线城市房价与收入之比为40,二三线城市该比率在20至25之间,显示房价远高于当地居民购买力 [7] - 各地二手房挂牌量激增,而购房需求萎缩,导致房产流动性变差,难以快速变现 [9] 宏观经济与现金价值 - 国内经济增长率已从过去10%以上降至5%左右 [7] - 经济增长放缓意味着未来现金购买力不会像过去那样大幅贬值,甚至可能出现通货紧缩,使现金购买力增强 [7] 未来展望与投资策略 - 在经济高速增长、房价上涨时期,持有房产能获得丰厚回报 [9] - 在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存在泡沫且房价处于下跌趋势时,持有现金能规避资产缩水风险并把握更多投资机会 [9][10]
6亿栋!住建部已查清全国住房数量,楼市或将迎来新变革?
搜狐财经· 2025-09-02 15:27
住房供给总量 - 全国城乡房屋建筑总量近6亿栋 市政设施80多万处[2] - 全国二手房总挂牌量753万套 商品房待售面积7.69亿平方米 折合超700万套100平方米住房[2] 房价水平现状 - 7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均价16877元/平方米 二手住宅均价13892元/平方米[5] - 购买100平方米二手房需支付超130万元[5] 供给过剩与需求矛盾成因 - 炒房客囤积房产推高房价 导致市场泡沫放大[5][7] - 棚改时期开发商年增千万套新房入市[7] - 居民收入水平难以支撑高房价[7] 政策调控方向转变 - 住建部公布住房数据引导市场健康化发展[9] - 未来不再鼓励大规模拆建拿地建房[9][12] - 供地开发将参照人口数量与增长率数据[10] 房产税推进影响 - 全国房屋普查为房产税提供数据支撑[14] - 房产税实施将增加多套房持有成本 促使炒房客退出市场[16] - 有利于减少房地产泡沫风险 稳定长期市场发展[16] 银行系统风险关联 - 房企销售困难导致资金链问题 可能推高银行不良贷款率[18] - 银行可能采取降低贷款额度、提高首付比例等措施[19] - 风险传导至购房者生活消费及持房者压力[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