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费率基金产品

搜索文档
金融业破除“内卷”靠什么(财经观)
人民日报· 2025-08-18 05:52
行业发展趋势 - 金融业需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并破除非理性竞争 实现从规模驱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1] - 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屡创新高 但行业存在经营理念偏差和投资者获得感不强等问题 [1] - 首批业绩挂钩浮动费率基金获市场积极响应 20多只产品吸引超24万户投资者认购 [1] 监管政策导向 - 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建立与业绩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机制 [2] - 监管规则强化长周期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 扭转以规模增长为导向的考核模式 [2] - 通过"堵歪路、开新路"的监管指挥棒 引导行业重视投资者实际回报 [2] 金融机构战略转型 - 大型商业银行带头整治内卷式竞争 要求落实稳经济政策并坚持产品客户对位 [1] - 银行业需避免非理性价格战和风险管理底线放松 通过错位发展与优势互补实现转型 [3] - 大型银行应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中小银行需深耕本地市场并发挥基层优势 [3] - 金融机构可通过国际化转型、多元化经营和特色服务 降低对传统业务的依赖 [3] 产品创新与机制改革 - 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建立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1][2] - 浮动费率收费模式再次升级 更加强调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2] - 金融业需以优质产品和服务提升居民企业获得感 实现功能性盈利性平衡 [3]
公募基金观察(20250519-20250523):新浮动费率产品发行在即
华创证券· 2025-05-27 16:4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本周主要指数多数小幅下跌,基金收益率有不同表现,股票指数型基金跑赢上证指数但跑输普通股票型基金,债券型指数基金跑赢上证指数 [1] - 本周基金行业动态丰富,包括 16 家基金公司浮动费率基金产品发行定档、多只基金降低管理费率、红利主题基金关注度升温、多家基金公司开通份额类别转换业务 [2][3] - 首批基于业绩比较基准考核的浮动费率产品即将上市,其管理费率设计与投资者持有期、基金投资收益挂钩,预计强化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绑定并鼓励长期持有,未来市场将呈现存量固定费率与增量浮动费率产品共存结构,主动管理基金显著降费空间或不大 [4][5][11] - ETF 市场总规模和总份额环比有降但较年初有升,不同类型 ETF 资金流向有差异,未来一周多只 ETF 将上市 [12][13][14] 各部分总结 本周行情复盘 - 本周主要指数多数下跌,沪深 300 跌 0.18%,中证 A500 跌 0.29%,科创 50 跌 1.47%,中证 500 跌 1.10%,上证 50 跌 0.18%,创业板指跌 0.88%,中证 1000 跌 1.29%,仅中证 A50 涨 0.18% [1] - 本周基金收益率方面,股票指数型基金跌 0.42%,跑赢上证指数 0.15pct,跑输普通股票型基金 0.55pct;债券型指数基金涨 0.05%,跑赢上证指数 0.62pct [1] 本周动态 - 5 月 24 日 16 家基金公司公告旗下浮动费率基金产品 5 月 27 日开启发行,多数 6 月中下旬结束认购,此前 26 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已获证监会注册 [2] - 近期多只基金降低管理费率,部分降至 0.15%,管理费年费率在 0.15%及其以下的低费率基金产品数量历史首次超 1000 只 [2] - 红利主题基金关注度升温,多只提前结束募集,不少 ETF 份额创历史新高,基金管理人修改收益分配规则加大分红力度 [2] - 多家基金公司公告开通旗下同一基金不同份额类别转换业务,满足投资者投资策略切换需求,提升资金使用灵活性 [3] 浮动管理费基金点评 - 在政策要求下,新设立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推行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未来一年引导头部机构发行此类产品数量不低于主动管理权益基金的 60%,试行一年后评估 [4] - 5 月 16 日 26 家基金管理人上报新模式浮动费率基金产品,5 月 23 日首批 26 只获批,5 月 24 日 16 家基金公司公告产品发行定档 [4] - 管理费率设计结构不对称,与投资者持有期、基金投资收益挂钩,持有期不足 1 年按 1.2%年化费率收取,超过 1 年有三档费率及业绩考察指标 [5] - 管理费率构成包括固定(0.60%)、或有(0.60%)、超额(0.30%),根据每笔基金份额情况确定管理费,或有管理费“多退”,超额管理费“少补”,基金公司可能加强 IT 系统和基金会计投入 [6] - 业绩比较基准主要对标大宽基指数,新发浮动费率产品与存量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形式差异不大,未来市场将呈现存量固定费率与增量浮动费率产品共存结构,监管强制存量产品转浮动费率概率不大,主动管理基金显著降费空间或不大 [11] 本周 ETF 市场数据跟踪 - ETF 市场概览:截至 5/23,总规模 4.10 万亿元(环比 -0.2%,较年初 +10.1%),总份额 2.74 万亿份(环比 -0.3%,较年初 +3.3%) [12] - 股票型 ETF:总规模 2.96 万亿元(环比 -0.9%,较年初 +2.3%),总份额 2.00 万亿份(环比 -0.5%,较年初 +1.2%);宽基 ETF 资金净流出,规模 2.20 万亿元(环比 -1.0%,较年初 +0.4%),份额 1.10 万亿份(环比 -0.7%,较年初 -4.6%);行业主题型 ETF 资金小幅净流入,规模 0.64 万亿元(环比 -0.6%,较年初 +7.2%);风格策略型 ETF 资金净流出,规模 1174 亿元(环比 -0.7%,较年初 +14.6%) [12][13] - 跨境 ETF:规模 5337 亿元(环比 -1.0%,较年初 +25.9%),份额 5368 亿份(环比 -1.4%,较年初 +8.5%),资金整体净流出,恒生指数涨 1.10%,恒生科技指数跌 0.65% [14] - ETF 上市进程:未来一周,华夏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 ETF 等多只 ETF 将上市 [14]
“KPI”出炉!基金经理拒绝“躺平”
券商中国· 2025-05-26 14:29
核心观点 - 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调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旨在解决公募基金重规模轻收益、风格漂移等问题 [1] - 新规将深刻变革主动权益型产品的底层运行逻辑,促使行业更加注重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和价值投资 [1][5] - 长期来看,被动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重要性将更为凸显,公募基金可能降低换手率,增加对低波高分红资产的配置 [5][6] 业绩比较基准现状 - 截至5月25日,纳入统计的3600多只主动权益基金中,最近三年跑赢业绩比较基准的仅有948只,占比26% [2] - 2022-2024年,主动权益基金三年累计跑输业绩比较基准10%以上的比例高达64% [2] - 部分基金跑输基准超过100个百分点,如宏利成长近三年跑输基准超100个百分点 [2] 问题根源分析 - 业绩比较基准设定不够科学合理,部分基金为吸引投资者设定了过高的基准收益 [3] - 行业存在显著的"规模导向",管理费收入与资产管理规模直接挂钩,弱化了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 [3] - 部分产品存在风格漂移,实际持仓与宣称策略匹配度不足60% [3] - 部分管理人陷入"交易亢奋"状态,过度交易产生巨额摩擦成本 [3] 短期影响 - 基准成分股可能获得阶段性资金流入,偏离度较高的产品面临强制调仓需求 [4] - 约46%的主动偏股基金以沪深300为基准但低配银行、非银金融等权重板块超10个百分点,未来需调仓向基准靠拢 [5] - 部分基金经理可能控制跟踪误差,降低组合偏离度,使产品呈现"增强"特征 [7] 长期影响 - 公募基金可能进一步加大对指数产品的布局,强化被动化投资趋势 [5][6] - 换手率可能下降,基金管理人可更从容应对短期回撤,在市场下挫后积极加仓 [5] - 更加重视对低波高分红产品及股票的配置,如银行等长期低配板块的配比可能回升 [5] - 长周期考核机制将促使投资风格更加稳健,减少短期博弈行为,提升组合稳定性 [6] 行业应对 - 业绩基准将成为核心考核指标,直接决定管理费收入和基金经理薪酬 [8] - 部分基金经理将持仓向基准成份股靠拢,尤其是过去表现平庸的基金经理 [8] - 优秀基金经理仍坚持"自下而上"选股逻辑,配置最具成长潜力的优质企业 [7] - 缺乏真正选股能力的基金管理人将面临淘汰压力,管理规模可能持续萎缩 [7]
基金经理考核“指挥棒”重振旗鼓 市场资金短期或偏爱基准成份股
证券时报· 2025-05-26 02:12
行业政策变革 - 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行业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 [1] - 新政策旨在解决公募基金行业"重规模轻收益"的沉疴,以及风格漂移、"交易亢奋"等衍生问题 [1] - 多位公募人士表示,这一举措将深刻改变主动权益型产品的底层运行逻辑,促使行业更加注重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和价值投资 [1] 业绩比较基准现状 - 截至5月25日,纳入统计的超过3600只主动权益基金中,最近三年业绩能够跑赢业绩比较基准的仅有948只,占比为26% [2] - 部分基金产品跑输业绩基准超100个百分点,如某基金近三年基准收益率为112.95%,但实际收益率仅有10.25% [2] - 2022~2024年,主动权益基金三年累计跑输业绩比较基准10%以上的产品占比高达64% [2] 问题根源分析 - 业绩比较基准设定不够科学合理,部分基金为吸引投资者设定了较高的基准收益,未充分结合自身投资策略和市场实际情况 [3] - 公募基金行业存在显著的"规模导向",管理费收入与资产管理规模直接挂钩,形成以规模增长为核心目标的经营导向 [3] - 部分主题型、行业型产品虽长期业绩欠佳,但因鲜明的风格标签和特定市场定位仍能维持存续,弱化了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 [3] 投资行为问题 - 部分基金产品的防御性资产配置存在缺口,低估高股息资产配置明显不足 [4] - 部分主动权益产品存在显著的风格漂移,实际持仓与宣称策略的匹配度不足60% [4] - 部分管理人陷入"交易亢奋"状态,过度交易产生巨额摩擦成本并暴露于频繁择时风险中 [4] 短期市场影响 - 基金产品向业绩基准靠拢将是大趋势,基准成份股可能获得阶段性资金流入 [6] - 当前约46%的主动偏股基金以沪深300为基准,但低配银行、非银金融等权重板块超10个百分点,未来需调仓向基准靠拢 [6] - 业绩偏离度较高的产品可能存在强制调仓需求,引发市场短期结构性波动 [6] 长期行业影响 - 被动投资与价值投资的重要性将更为凸显,公募基金可能加大对指数产品的布局 [6] - 长周期考核机制下,公募基金将更加注重投资收益的稳定性,整体换手率可能下降 [7] - 公募基金可能更加重视对低波高分红产品及股票的配置,银行股等长期低配板块配比可能回升 [7] 基金经理行为变化 - 部分基金经理倾向于控制跟踪误差,降低组合偏离度,使产品呈现"增强" [8] - 优秀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仍将坚持"自下而上"的选股逻辑,配置最具成长潜力的优质企业 [8] - 缺乏真正选股能力的基金管理人将面临淘汰压力,管理规模或持续萎缩 [8] 考核激励机制 - 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 [9] - 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显著超过比较基准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适度提高其绩效薪酬 [9] - 业绩基准将成为衡量产品运作好坏的核心指标,直接影响管理费收入和基金经理薪酬 [9] 基金经理应对策略 - 部分基金公司要求基金经理审视投资组合,固定时间查看业绩偏离幅度,大幅偏离需专门汇报 [10] - 部分基金经理表示未来持仓要向基准成份股靠拢,尤其是业绩平庸的基金经理 [10] - 多数有追求的基金经理仍坚持通过选股获取优秀业绩,不急于将持仓向基准靠近 [10]
深圳证监局:让投资者保护“看得见”“摸得着”“靠得住” 构建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新格局
证券日报网· 2025-05-15 20:50
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 - 证监会强调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是核心任务 将协同各方健全投资者保护长效机制 [1] - 深圳证监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 构建全方位投资者保护新格局 [1] 上市公司分红与回购 - 2024年深圳辖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2308亿元 年度分红额超股权融资额10倍 [2] - 271家上市公司宣告派发2024年现金分红1762亿元 股利支付率达39.40% 招商银行、中国平安等企业大额分红 [2] - 251家次公司实施股票回购操作金额近150亿元 109家次新增回购计划 29家公司获批49.6亿元专项贷款 [2] 监管执法与投资者维权 - 2024年深圳证监局审结处罚案件30件 罚没款1.52亿元创历史新高 信息披露案件罚没近亿元 [3] - 对上市公司董监高处罚超6000万元 配合造假第三方机构处罚超1000万元 移送公安机关案件8件 [3] - 推动美尚生态特别代表人诉讼 促成北交所首单先行赔付案例 五矿证券设立2.2亿元专项基金 [3] 纠纷调解与投资者教育 - 深圳证券期货业纠纷调解中心受理案件3668宗 调解成功率56% 和解金额约32亿元 [4] - 2024年开展超5.5万场投保宣传活动 聚焦"一老一少一新"人群 推出统一投教IP形象 [4] - 纠纷调解中心案例被证监会评为全国投资者保护典型案例 《股东来了》活动获"最佳组织奖" [4] 未来工作方向 - 深圳证监局将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 持续创新优化保护举措 保障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5]
优化注册推动创新 公募改革奏响权益投资强音
中国证券报· 2025-05-15 04:37
监管政策导向 - 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重点提升权益投资规模与占比,提出加强监管引导、优化注册安排、建立销售机构分类评价机制等多维度举措 [1] - 在基金公司监管分类评价中显著提升权益类基金指标权重,突出权益类基金发展导向 [2] - 实施ETF快速注册机制(5个工作日内完成),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和宽基指数基金注册缩短至10个工作日 [2] 权益类基金发展 - 权益类基金被视为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发力点,有助于服务实体经济、稳定资本市场并让投资者分享经济红利 [1][7] - 工银瑞信基金强调权益投资需提升规模及稳定性,以匹配经济转型升级需求 [1] - 国泰基金认为简化审批流程可加速优质权益类产品上市,满足多元化投资需求 [2] 产品创新方向 - 鼓励推出浮动费率基金、指数基金及符合国家战略的主题投资产品,浮动费率和指数类产品为两大抓手 [4] - 兴银基金计划布局创新型指数工具或策略组合,打造细分领域品牌 [4] - 中小型机构如泉果基金将聚焦细分权益领域,博道基金拟在指数增强等方向建立优势 [4] 销售与评价机制改革 - 销售机构分类评价纳入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投资者盈亏等指标,结果靠前的机构将获产品准入等优先权 [2] - 中信建投证券指出行业可能转向"保有规模考核",推动渠道从佣金模式转向客户资产增值分成模式 [3] 中长期资金引入 - 股票ETF快速注册机制便利中长期资金入市,提升市场流动性和稳定性 [6] - 泉果基金认为发展权益类基金是打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也是响应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的重要举措 [6] - 国泰基金指出ETF加速获批有助于为震荡市引入长线资金,优化市场生态 [6]
剑指公募沉疴!证监会新规下,基金经理三年跑输业绩基准=绩效腰斩+职业危机?
搜狐财经· 2025-05-07 17:36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核心要点 1 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 - 对新设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率模式 持有期达标投资者将根据实际业绩表现适用基准档/低档/升档费率 [2] - 头部机构需在一年内发行此类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量的60% 一年后评估优化并逐步全面推广 [2] - 支持创新浮动费率产品研发 推动与业绩挂钩/投资者回报绑定的产品设计 同时丰富主题投资股票指数基金和场外宽基指数基金试点 [2] 2 基金经理薪酬与长期业绩挂钩 - 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比较基准超10个百分点时 强制调降基金经理绩效薪酬 显著超越基准则可适度提高 [2] - 强化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强制跟投比例与锁定期要求 落实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制度 对违规人员薪酬实施追索扣回 [2] 3 基金公司考核体系改革 - 建立以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降低规模排名/收入利润等经营指标权重 [3] - 高管考核中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 基金经理考核中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 [3] - 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 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3] 4 产品注册流程提速 - ETF实施快速注册机制 原则上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 [4] - 主动权益类基金和场外宽基指数基金10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 特定混合型/债券型基金15个工作日内完成 [4] 5 销售机构评价机制优化 - 将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占比/投资者盈亏/持有期限等纳入销售机构评价体系 [5] - 对评价靠前机构在产品准入/牌照申请等方面优先考虑 督促其加大投资者盈亏考核权重 [5] 6 服务中长期资金举措 - 提高对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服务能力 研发适配养老投资的基金产品 [7] - 推出机构投资者直销服务平台 提供"一站式"数据交互服务 [7] - 修订公募基金运作规则 拓展投资范围/策略 加大中低波动型/资产配置型产品创设力度 [7] 7 行业评价体系重塑 - 构建五年以上长周期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提高投资者盈亏/业绩比较基准对比指标权重 [8] - 打击短期业绩排名导向的评价活动 清理不适格评价机构 严打非持牌违规评价行为 [8] 8 强化监管执法力度 - 推动《基金法》修订 加强股东股权/公司治理等重点领域制度供给 提高违法成本 [9] - 严控基金公司/销售机构准入 穿透核查股东资质 打击股权代持等违规行为 [9] - 建立跨辖区交叉检查机制 公开监管措施情况 对严重违法建立通报警示制度 [10]
证监会:研究创设专门参与互换便利操作的场外宽基指数基金试点产品
快讯· 2025-05-07 16:16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 中国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权益类基金产品创新发展 [1] - 积极支持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创新发展,研究推出更多与基金业绩挂钩、投资者回报绑定、鼓励长期持有的浮动费率基金产品 [1] - 大力发展各类场内外指数基金,持续丰富符合国家战略和发展导向的主题投资股票指数基金 [1] - 研究创设专门参与互换便利操作的场外宽基指数基金试点产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