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殊需要信托
icon
搜索文档
上半年信托收入与净利双降:信托业仍未走出转型阵痛 盈利模式重构成当务之急
中国经营报· 2025-08-10 11:55
行业盈利现状 - 2025年上半年53家信托公司信托业务收入181亿元,同比下降11.38%,净利润164亿元,同比下降2.83%[1][7] - 行业营业收入315.91亿元(2025H1)vs 322.28亿元(2024H1),利润总额203.13亿元vs 210.98亿元,同比降幅分别为1.98%和3.72%[2][4] - 固有业务收入120.93亿元,同比增长16.72%,成为盈利主要支撑[4] 业务结构分化 - 传统信托业务持续萎缩导致收入下滑,但利润降幅(2.83%)小于收入降幅(11.38%),反映降本增效成效[4] - 头部机构表现分化:中信信托净利润同比增长13.63%,光大信托同比下降40.81%,五矿信托下降38.82%[6] - 部分中小信托公司逆势增长:上海信托净利润同比+52.22%,中海信托+72.20%,渤海信托+102.10%[6][9] 转型挑战与原因 - 新旧盈利模式交替:传统"利差主导"模式萎缩,新"管理费+绩效分成"模式尚未成熟[11] - 成本压力上升:合规成本增加叠加数字化转型投入,2024年行业利润同比腰斩45.52%至230.87亿元[11][13] - 存量风险处置压力:不良资产减值和风险项目处置持续侵蚀利润[11] 业务转型方向 - 监管推动"三分类"改革:向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并重模式转型,过渡期至2026年5月[11][12] - 创新业务布局:科技信托、绿色信托、知识产权信托等新兴产业领域,以及家族信托、养老信托等财富管理服务[16] - 差异化发展路径:头部机构布局全业务链,央国企背景公司聚焦产业链金融,区域中小机构发展特色服务信托[17] 未来展望 - 短期仍处阵痛期:新业务培育需时,主动管理能力建设短期内难显著改善盈利[18] - 长期优势显著:依托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双轨发展,有望形成差异化服务生态位[17] - 盈利模式重构:通过科技投入和专业服务提升附加值,建立类型化收费体系[16][17]
减轻税费负担,北京设立慈善信托力促特需家庭不动产信托普惠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5 15:49
特殊需要信托发展现状 - 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预计2035年将达4600万 [2] - 心智障碍者约1200万-2000万人包括智力发育迟缓、自闭症等群体 [2] - 特殊需要信托正成为解决心智障碍者和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有效工具 [3] 不动产信托政策突破 - 2023年11月国务院批复方案探索建立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机制 [3] - 2024年底北京发布通知明确不动产信托定义及登记流程 [3] - 2024年4月北京通州完成全国首单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 [4] "信托补贴信托"创新模式 - 运河基石慈善信托最高补贴2万元/户用于支付契税等设立费用 [1][5] - 由8位市民与北京慧众慈善基金会共同出资设立 [1][5] - 华宝信托担任受托人邮储银行为保管行大成律所为监察人 [1][7] 不动产信托实践案例 - 通州居民以自有住房设立特殊需要信托为孤独症子女提供终身照护 [4] - 房产信托受让环节契税税率高于个人持有且处置时所得税率达20% [5] - 通州区已推动不动产信托和股权信托财产登记双试点落地 [6] 社会价值与制度意义 - 直接减轻特殊家庭经济压力推动保障性信托普及 [6] - 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解决民生痛点的创新探索 [6] - 促进信托成为"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的普惠型财富管理载体 [6]
昆仑信托董事长的这份建议,获得监管部门答复
证券时报网· 2025-07-11 14:35
特殊需要信托发展建议 - 宁波市人大代表王峥嵘提出推进特殊需要信托发展的六方面建议 [1][2][3] - 建议包括引导多方参与、加大宣传力度、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政策支持与引导、完善评估机制、开展专业培训 [2][3] 多方参与与服务网络构建 - 鼓励政府部门、公益组织、信托公司、律所和社区服务机构共同构建特殊需要信托服务网络 [2] - 宁波金融监管局将持续打造多方参与的特殊需要信托服务网络 [4] 宣传与跨部门合作 - 建议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普及特殊需要信托的理念和政策优势 [2] - 宁波金融监管局与民政局等部门建立日常沟通机制,参与《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修订 [4] 政策支持与税收优惠 - 建议对特需家庭转移到信托专户的不动产实行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 [3] - 宁波市国税局将向上反映诉求争取更大政策支持,并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5] 评估机制与专业培训 - 建议建立多维度评估体系精准识别困难人群 [3] - 宁波市民政局已建立困难群众综合评估机制,实现16个部门38项数据共享 [5][6] - 建议开展专项培训提升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对特殊需要信托的实践能力 [3] 慈善信托发展与监管 - 宁波金融监管局督促信托公司提升慈善信托的资金筹集、过程监控和受益人管理能力 [4] - 加强慈善信托风险防控保障稳健发展 [4] - 持续推动宁波市慈善信托领域的探索创新 [6]
依托浦发银行集团协同资源,上海信托积极践行“金融为民”担当
国际金融报· 2025-07-04 20:42
公司概况 - 上海信托是浦发银行重要集团成员,成立于1981年,为改革开放后上海首家金融机构及国内首批信托公司 [1] - 公司始终服务国家战略、实体经济与人民美好生活,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1][2] 市场地位与业务规模 -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市场,财富管理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1] - 上海信托家庭服务信托累计约2000单,规模约30亿元,市占率全国第一 [1] 创新业务领域 家庭服务信托 - 落地全国首单"现金+不动产"家庭服务信托,覆盖大众家庭核心资产(房产)的财富保障与代际传承 [2] - 案例解决养老保障、子女支持、财产保护、房产管理等复合需求,提供可复制模式 [3] 特殊需要信托 - 2024年11月落地上海辖内首单特殊需要信托,服务残障群体及失能老人 [3] - 采用"特殊需要信托+"模式,整合多元资产与社会资源,构建"无障碍金融"服务环境 [3] 养老服务信托 - 2024年6月落地安养服务信托账户,解决老年人财富传承与失能照护问题 [3] 知识产权信托 - 6月26日落地全国首单公司化运营知识产权服务信托(临床转化),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4] 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 - 2023年落地上海市首单预付资金服务信托,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全链条资金管理机制 [6] - 覆盖酒店、美容美发、租房等场景,实现资金隔离与消费者权益保障 [6][7] 风险处置服务信托 - 2024年3月成立"上信-凤凰7号服务信托",规模超40亿元,用于化解项目危机与保交楼 [7] 政策与制度支持 - 2024年8月《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修订,纳入不动产和股权信托,上海信托参与立法征询 [2] - 上海版本不动产信托登记制度于6月9日落地,推动行业规范化 [2] 技术应用与运营模式 - 预付资金服务信托配套开发数智化系统,提升运营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6] - 风险处置服务信托通过设立SPV实现资产隔离,保障债权人权益 [7]
从特殊关怀到品质养老 信托业“普惠化”加速落地
搜狐财经· 2025-07-04 09:31
信托业普惠金融创新举措 - 上海信托2024年11月落地上海辖内首单特殊需要信托 为残障群体 失能老人等民事行为能力瑕疵群体提供综合服务 通过"一个特殊需要信托账户"整合多元资产 汇聚社会资源 链接生活照料 财产管理 养老服务等场景及服务提供方 实现专款专用与资金闭环 [3] - 探索"特殊需要信托+"模式 与慈善信托嫁接支持公益用途 与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结合规范服务支付 与监护人责任险联动缓释履职风险 构建"无障碍金融"服务环境 [3] - 2024年8月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家建设条例》将不动产和股权信托纳入 上海信托作为唯一一家信托公司参与立法征询 在市委金融办和上海金融监管局牵头下 成功出台上海版本不动产信托登记制度 [4] - 2024年6月9日落地全国首单"现金+不动产"的家庭服务信托 [4] - 2024年6月落地独具信托服务特色的安养服务信托账户 通过信托制度解决老年人在财富传承 失能失智下的照护等方面问题 实现信托账户普惠化 服务品质养老需要 [4] - 2024年6月26日落地全国首单公司化运营知识产权服务信托(临床传化) 与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合作 开创市级医院临床创新成果公司化运营全新路径 [4] 未来普惠信托发展规划 - 大力发展信托数智化建设 为信托服务插上数据和智能化翅膀 更高质量 广维度服务广大社会群体 [5] - 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信托等财富管理服务信托 让财富信托走进"千家万户" 努力让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信托账户 [5] - 大力发展预付资金信托 让信托制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治理 为促消费 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信托特色方案 [5] -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 为养老金融大文章和共同富裕贡献信托力量 [5]
服务信托“飞入寻常百姓家”要过四道关
证券时报· 2025-06-30 02:07
服务信托行业发展现状 - 20多家信托公司已落地超百单特殊需要信托产品,成为信托公司探路资产服务信托的缩影[1] - 资产服务信托在信托业务"三分类"中排在首位,是监管部门倡导的重要业务类型,包括财富管理服务信托、行政管理服务信托、资产证券化服务信托和风险处置服务信托等[1] - 2024年新成立信托产品6.74万只,其中资产服务信托产品4.73万只,占比超七成,推动信托资产实现高增长和业务结构优化[1] 特殊需要信托发展情况 - 特殊需要信托属于财富管理服务信托项下,虽然仍属小众品种但具有代表性[1] - 信托公司在开展特殊需要信托过程中遇到诸多现实细节难题,但仍高度重视并投入较大精力[1] - 特殊需要信托被寄予厚望,未来有望重塑中国信托业态并发挥更大社会价值[1] 服务信托市场潜力 - 信托架构具有"资产隔离"特征,成熟市场经验显示服务信托在社会治理、家庭事务、公益慈善等领域有广阔应用空间[2] - 以往服务于高净值人群的信托有望在中国普及并走入寻常百姓家,服务于大众个性化资产安排需求,是一片蓝海[2] 服务信托发展面临的挑战 - 信托制度与业务规则待健全,现有管理办法与服务信托适配性不高,需要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出台适配制度[2] - 信托公司需补足专业服务能力,整合服务资源并平衡商业可持续性[2] - 公众对信托认知薄弱、信任度低,信托制度普及度待提升[2] - 信托的信义义务需要强化并在制度法律层面予以硬约束[2] 服务信托未来展望 - 服务信托已迈出转型第一步,未来随着规则完善、能力提升、认知普及与信义强化,有望充分释放独特价值[3] - 服务信托有望飞入寻常百姓家,服务于千家万户[3]
超百单特殊需要信托产品落地 税负高企、监护痛点尚待破解
证券时报· 2025-06-30 02:05
特殊需要信托行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5年6月,已有20多家信托公司开展特殊需要信托业务,产品超过100单,包括粤财信托、中铁信托、五矿信托等16家机构推出具体产品[1][2] - 2023年3月原银保监会首次明确特殊需要信托定义:以服务失能失智等特定受益人生活需求为主要目的,接受自然人或其亲属委托管理财产[3] - 行业当前聚焦解决8000万残疾人口及失能老人的财产管理、监护监督等系统性需求,具有显著社会民生意义[4] 业务模式与制度创新 - 不动产信托成为创新工具,北京、上海试点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爱建信托借此落地新业务[2] - 特殊需要信托可对接遗嘱、保险、监护等机制,中国政法大学专家将其比作"高层公寓中的毛坯房",需逐步完善制度框架[4] - 典型产品如中信信托养老服务信托系列、紫金信托守护系列等,命名多体现"关爱""守护"等社会属性[1] 核心发展瓶颈 - 信托登记与税制是两大关键障碍:非资金资产(如房产)纳入信托面临高额税费,通州案例显示额外税负可达数十万元[4][5] - 业务落地周期长达2-3年,存在监护职责边界模糊、民政授权缺失等法律隐患,部分信托公司因责任过重退出[7][8] - 服务成本高企:前期咨询量大但转化率低,需长期提供保本投资等个性化服务,商业可持续性存疑[8] 行业协作需求 - 需建立"金融+社会服务+监管"闭环生态,整合政府、残联、民政等多方资源解决服务供给问题[9] - 专家建议探索公共受托人机制,区分高净值家庭与需社会救助群体的服务模式[8] - 监管层指出需配套成熟照护监督机构,重点解决"钱变服务"的转化机制及监护人监督问题[10]
“特殊需要信托”仍存短板,业内呼吁顶层制度协同
搜狐财经· 2025-06-24 15:06
信托业务分类与特殊需要信托概念 - 2023年3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三分类通知》,将信托业务分为三大类25个品种,首次明确"特殊需要信托"为财富管理服务信托七大业务品种之一 [1] - 特殊需要信托定义为信托公司接受单一自然人或其亲属委托,以服务特定受益人生活需求为主要目的管理信托财产 [1] - 该制度被视为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需补足的短板,是落实国家残疾人事业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1] 特殊人群规模与信托需求 - 我国失能老年人达3500万(占老年人总数11.6%),预计2035年将增至4600万 [2] - 心智障碍者群体规模约1200-2000万人,包括智力发育迟缓、自闭症谱系等障碍人群 [2] - 特殊需要信托通过制度化保障机制,为失能失智老人和特殊需要子女提供终身照护支持,维护其生活质量 [2] 信托功能与法律框架 - 特殊需要信托核心功能在于"资产隔离"而非理财增值,通过信托机制实现跨时空精准分配 [3] - 需结合《民法典》《信托法》《精神卫生法》等法律构建法治化保障体系 [3] - 全国人大委员建议通过多方协同完善制度,使其在中国式现代化治理中发挥作用 [3] 国际经验与制度挑战 - 日本特殊需要信托分两类:重度残障者抚养信托(300万元人民币内免税)和普通民事信托 [4] - 日本介护制度承担大部分护理费用,促进特殊需要信托发展 [4] - 我国需完善税收、介护等顶层设计,建议制定业务指南和自律规范 [4][5] 治理结构与风险防范 - 特殊需要信托易陷入治理僵局,需预先设计保护人、监察人等多重制衡机制 [5] - 建议嵌入继任受托人制度,明确监护人、受托人、监察人之间的权责分工 [5] 税收障碍与改革建议 - 北京首例不动产特殊需要信托面临高额税负:契税税率高于个人持有、年缴房产税、处置所得税率20% [6] - 根源在于《信托法》未明确信托财产物权主体和纳税义务主体 [6] - 学者建议将信托计划作为纳税主体并适用自然人税率,或给予设立端及存续期税收优惠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