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驱壳体
icon
搜索文档
旭升集团2025年上半年稳健经营 募资项目有序推进 全球化布局深化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22:0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96亿元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1亿元 [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77亿元 [1] 业务运营与技术实力 - 核心业务为新能源汽车精密铝合金零部件研发生产 包括车身结构件与电驱壳体 [1] - 客户涵盖Rivian、Lucid、理想、极氪等头部新能源车企及宁德时代等电池企业 [1] - 研发费用达1.09亿元 同比增长1.73% 累计拥有专利363项(发明专利29项) [1] - 重点攻关高强铝合金材料与一体化压铸工艺技术 [1] 资本运作与产能建设 - 2024年发行可转债募资净额27.92亿元 投向动力总成及轻量化零部件项目 [2] - 墨西哥基地于2025年6月投产 已通过OTS样品交付锁定订单 [2] - 泰国基地于2025年7月动工 计划服务东南亚新能源汽车及高端智造产业 [2] 全球化布局与市场拓展 - 境外业务收入9.70亿元 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46.26% [2] - 北美与东南亚生产基地建设旨在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并完善供应链 [2] - 未来将依托技术优势向储能、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延伸 [2]
美利信上半年营收稳健增长 研发协同赋能四大领域
证券时报网· 2025-08-27 08:1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18.59亿元 同比增长12.41% [1] - 归母净利润-1.05亿元 主要受毛利率降低及资产减值增加影响 [1] 战略方向 - 围绕质量扎根、降本提效、夯基出海战略应对传统燃油车市场放缓与新能源车崛起变局 [1] - 聚焦通信、汽车、半导体、储能四大领域构建零部件及结构件全链研发制造能力 [1] - 以海外基地为支点深化全球化布局 生产基地覆盖重庆、襄阳、东莞、马鞍山 [1][2] 汽车领域业务 - 合作客户包括全球头部两家新能源整车厂、北美新势力Rivian、国内多家造车新势力 [1] - 配套国内外知名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如采埃孚、伊顿、爱信、舍弗勒 [1] - 产品覆盖箱体、横梁、散热片及电驱壳体等核心部件 [1] - 构建电驱、电控、电池包、车身结构件四大开发平台 [1] - 北美生产基地已获新一代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客户产品定点 [2] 通信领域业务 - 与爱立信及国内头部通信设备制造商保持多年合作 新产品预研同步开发 [2] - 2025年上半年进入诺基亚等通信客户供应体系 [2] 新兴业务布局 - 储能领域上半年进入正浩等储能客户供应体系 [2] - 半导体领域配套上海、深圳等国内行业头部客户 [2] - 北美生产基地获储能客户产品定点 [2] - 2025年初成立美利信(上海)公司 布局华东地区高新技术领域 [2] - 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组建热管理及材料联合实验室 [2] - 构建需求挖掘—技术突破—场景验证全链路研发模式 [2] - 为通信基站、新能源汽车、芯片算力中心等领域提供全栈式热管理解决方案 [2]
无锡烨隆IPO终止:新能源冲击下的传统零部件供应商生存困局??
经济观察报· 2025-05-12 16:22
公司IPO终止 - 公司于2025年5月8日主动撤回主板IPO申请 上市进程终止[1] - IPO申请于2023年3月获受理 2023年9月通过上市委审议 但过会后19个月未能推进注册程序[1] - 拟募资5.71亿元用于智能工厂改造及研发中心建设[1] 财务表现 - 2024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3.52% 扣非净利润下降4.52%[1] - 2022年营收11.03亿元 较2020年下降3.5%[2] - 净利润连续三年徘徊在1亿元左右[2] - 毛利率从22.73%降至18.10%[2] 业务结构 - 95%收入来自涡轮壳产品 深度绑定传统燃油车市场[2] - 核心客户包括盖瑞特(Garrett)和博格华纳等燃油车零部件巨头[2] - 新能源车零部件业务收入占比不足5%[2] - 涡轮壳产能利用率跌至72.31%[1] 行业冲击 - 2024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45%[2] - 混动车型加速替代传统燃油车导致涡轮增压器需求萎缩[2] - 面临拓普集团 文灿股份等压铸龙头的竞争挤压[2] - 2024年一季度燃油车零部件供应商IPO过会率仅33% 较新能源供应链企业低40个百分点[3] 公司治理 - 实控人吴云娇 吴云烨在未成年时通过股权转让接手企业 2022年分别仅28岁和26岁[3] - 吴云娇2021年才进入公司任职 此前无相关从业经历[3] - 董事会中3名非独立董事均为"90后"[3] 内控问题 - 2018-2020年通过子公司烨红贸易违规转贷8.57亿元 虚构采购合同套取贷款[2] - 使用员工个人账户处理废旧物资销售款及薪酬支付 涉及资金190万元[2] 监管关注 - 监管层质疑公司主板定位合理性 业绩可持续性及内控合规性[1] - 上交所两轮问询中14次提及"是否符合主板定位"[3] - 监管层直接询问"若燃油车停产 公司是否具备持续经营能力"[2] - 指出公司业务规模(2022年营收11亿元)和成长性(三年复合增长率-0.35%)不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