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检测机器人
搜索文档
太空千日 收获满满(科技视点·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人民日报· 2025-11-03 06:21
中国空间站运行成就 - 中国空间站已全面建成并安全平稳运行超过1000天,累计支持7个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支撑200余项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8][9] - 空间站采用最新一代商用无线通信技术,确保航天员舱内及舱外无线通信稳定畅通[10] - 空间站开展了智能物资管理系统升级,安装智能门禁系统以自主记录物资转移位置,大幅节省航天员精力并提高物资管理效率[10] 空间站设施升级与优化 - 空间站为航天员设置了专门的锻炼区,并新增“核心肌肉锻炼装置”以强化核心肌肉功能,减缓肌肉萎缩[9] - 空间站更换了睡眠区的门,采用新型材料、新结构及锁合设计,实现更好的隔音隔光效果[10] - 空间站内建立了“太空菜园”,成功在微重力环境下培育生菜、水稻、拟南芥等植物,以及果蝇、斑马鱼、涡虫、小鼠等动物[10] 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 - 空间站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共有25个标准实验空间,其中14个实验柜由中国科学院研制,承载比达到国际空间站的2倍以上[13] - 空间站科学实验项目覆盖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等领域,部分项目进展超出预想并带来额外惊喜[12][14] - 在微重力条件下开展的铟硒半导体晶体生长研究获得高质量铟硒单晶,其场效应晶体管原型器件电子迁移率比地面器件提高3至4倍,关键指标显著提升[14] 空间站运营与技术支持 - 中国空间站运营体系由天上的空间站、地面的“电性空间站”和“数字空间站”共同构成,为长期在轨稳定运行提供强力支撑[16] - 地面保障支持团队坚持“365天×24小时”全年全天候值守模式,开展数据监视、健康趋势判读、重大任务支持及故障处置等任务[16] - 团队未来将探索发挥中国空间站“太空母港”作用,通过制定标准化服务模式及接口,开展各领域飞行器在轨服务,并扎实推进“巡天空间望远镜”研制任务[17] 空间站智能化与未来发展 - 空间站引入了“悟空”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管道检测机器人、“小航”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助手,为航天员在轨工作提供智能化、专业化帮助[11] - 后续中国空间站将迎来更多样性的来访飞行器,面临更密集的交会对接任务,并开展舱段扩展以建成“十”字构型,增加对接口并提升驻留和载荷支持能力[11] - 团队目标是在下一个1000天持续引进更先进科学技术,提升空间站智能化、自主性水平,以更好地支持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11][17]
赣江观澜:特色疏浚产业何以在江畔小城崛起?
中国新闻网· 2025-10-29 17:05
产业定位与规模 - 瑞昌市已成为中国疏浚之乡,疏浚产业正加速发展,完成了从一根管到一条链的产业蜕变 [1] - 行业拥有相关企业3000余家,从业人员超6万名,其设备产品占据江西省市场份额的80%、全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 [9] - 政府投资近3亿元建成5万平方米的疏浚产业配套中心和占地230亩的疏浚装备产业园,以支持产业集聚 [9]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产业加速向科技赋能转型,引进并研发高智能化干湿分离设备、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等核心装备 [3] - 推动原位固化点修、紫外光固化管道修复等先进技术与大数据驱动的智慧管廊系统相结合 [3] - 本地企业研发的自动管道探测机器人可代替人工下井作业,适应有水或无水环境,已接到60余台订单 [3] - 以科技赋能,疏通天下,市政疏浚数字化转型为主题的博览会吸引国内超70%展商及60余家知名企业参加 [1] 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 - 推行污水处理厂+生态公园的治污模式,将公园建在污水处理厂上以节省用地并减少噪音和气味 [5] - 污水处理厂采用FMBR兼氧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可同步高效去除污水中的碳、氮、磷及有机剩余污泥 [5] - 依托产业优势积极探索污水生态治理,引进先进技术推动绿色转型,打造水城相融的美丽画卷 [6] 政策支持与产业链发展 - 2023年出台促进疏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企业与江西省管道疏浚行业协会达成战略合作 [7] - 按照建平台、聚资源、树标准、延链条的思路,将疏浚产业打造成支撑地方发展的特色产业 [7] - 产业逐步从传统服务迈向高端装备制造、管道检测修复、智慧运营维护等全产业链发展 [9] - 博览会期间与部分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举办集中签约仪式,为产业发展再添新动能 [7]
智造新“徽”煌
上海证券报· 2025-09-25 03:47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展示了安徽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强劲实力和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了大量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寻求合作机会 [1][6][20] - 安徽省通过“科创+产业+资本”的生态模式,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形成全国竞争力,工业经济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 [2][3][9][25] - 淮南市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典范,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智能化改造,成功实现产业多元化,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增长迅猛 [28][30][35] 产业规模与地位 - 安徽省规上工业营收从2020年的3.8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49万亿元,全国排名从第12位提升至第6位,进入全国工业大省行列 [2] - 全球近10%的显示面板、全国约8%的工业机器人、10%的汽车、11%的新能源汽车在安徽生产 [3][25] - 截至2025年5月底,安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5370万千瓦,同比增长49.2%,光储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3 [10] 新兴产业布局 - 安徽省明确发展十大新兴产业,重点包括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光伏与新型储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 [9] - 中环新能源在淮南凤台和安庆桐城的光伏项目总投资达62亿元,两地工厂已开工投产 [9] - 东方晶源与合肥芯片企业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聚焦提升芯片良率技术,认可安徽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成熟度 [10] 资本与金融支持 - 安徽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已设立母子基金175只,累计投资金额超430亿元 [13]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在安徽注册的私募基金规模超1.85万亿元,居全国第7位 [13] - 华鑫信托为安徽提供资金支持超150亿元,并作为德豪润达第一大股东助力其转型成功 [13] - 江苏金租近五年在安徽服务中小企业1.5万家,投放资金超200亿元 [14] 企业投资与合作案例 - 中科金财计划在安徽追加投资,聚焦汽车、微短剧、数字IP出海等领域,并扩容2026年安庆算力中心 [15] - 华大集团建议安徽推出“基因+”行动,构建生命算力新基建网络,并开放全球技术资源支持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10][11] - 国泰基金开发超1000亿元的科技创新产品投资于科创企业,并将安徽作为重点投资方向 [13] 制造业创新成果 -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初步摸排签约项目932个,总投资额4246亿元 [20] - 大会展示安徽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领域的成果,如国盾量子冷原子重力仪、维信诺ViP技术等 [21][22] - 维信诺首条搭载ViP技术的G8.6 AMOLED生产线在合肥封顶,技术即将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 [22] 淮南市产业转型 - 淮南市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超过30%,2025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8% [30][31] - 2025年上半年淮南市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9.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7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已集聚大量企业 [31] - 2020年以来淮南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余家,共有20家工厂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数量居安徽省第一 [32][33] 政策与营商环境 - 安徽省政府强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立清单化、闭环式管理机制推动项目落地 [6][16] - 政府角色定位为搭建平台、创造环境,尊重市场规律,帮助企业在前沿产业整合和资本投入方面走向前列 [16] - 淮南市设立“投贷担保补”机制,推出“科创贷”等金融产品,银行业制造业贷款余额284.93亿元,同比增长19.49% [35][36]
驯服冻土、抵御断裂、洞察缺陷 能源大动脉披上“科技护甲”
科技日报· 2025-09-16 16:11
项目运营成果 - 东北能源战略通道累计输送原油超过3.3亿吨,输送天然气突破1000亿立方米 [1] - 该通道实现长周期安全可靠运行,为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动能 [1] - “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日均输气量超过1.1亿立方米,年输气能力达380亿立方米,可满足1.3亿户城市家庭全年用气需求 [5] 科技创新与工程突破 - 项目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穿越欧亚大陆冻土区南部不稳定冻土带,并首次实现油气管道关键设备和核心控制系统全面国产化 [1] - 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创热油管廊冻土演化预测方法,并创新开发了冻土区管道应变设计及评价方法 [3] - 通过发明“导—散—隔—阻”成套技术,使冻土融沉速率降低70%,实现对不稳定冻土和热油管道的动态稳定控制 [3] 管道设计与安全技术 - “北气南下”通道是我国首条采用1422毫米超大口径、X80高钢级、12兆帕高压力等级的天然气管道,也是全球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 [6] - 研究团队创新开发了大口径高钢级管道止裂韧性预测模型,首次引入土壤类型、埋深和管径多参数动态耦合的土壤约束因子 [6] - 团队自主建设亚洲首座全尺寸管道气体爆破试验场,首次开展1422毫米超大口径X80高钢级管道天然气爆破试验,验证了管道安全性 [6][7] 智能检测与运维管理 - 研制出国内首套1422毫米超大口径管道多物理场超高清管道微小缺陷和附加应力内检测技术与装备 [8] - 管道检测机器人配备高密传感器,以每秒3-5米的速度在管道内部运行,每分钟可采集约2G-3G数据,实现不停输检测 [8][9] - 该装备可识别细微焊缝裂纹与小型孔洞类缺陷,实现微小缺陷与附加应力的一体化检测,提升检测精度与安全评估效能 [9]
滨江:具身智能,“镇”在发生
杭州日报· 2025-07-04 11:04
滨江具身智能机器人小镇概况 - "滨江具身智能机器人小镇客厅"正式亮相,展示宇树科技机器狗、瀚海坤元"哈喽瓦力"表情屏机器人、华仕管道检测机器人等前沿具身智能技术 [7] - 小镇是高新区(滨江)"一园三谷五镇"产业布局的关键节点,杭州市"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杭州江南科学城"两轴三片连两翼"规划的"北翼" [7] - 截至2024年底,小镇聚集124家规上企业(含106家具身智能相关企业),总营收903亿元(具身智能企业贡献871亿元) [14] 物理空间与产业集聚模式 - 广脉科技入驻自建广脉大厦(14.4亩土地,2.5万平方米空间),新成立子公司浙江广脉智算科技聚焦算力服务 [8] - 华仕管道购买荟鼎智创中心两层空间(办公+研发展厅),采用"购置优于租赁"策略降低成本 [8] - 荟鼎智创中心入驻19家企业,涵盖新能源、智能制造,成为杭州市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园 [9] - 智造谷融合"产、研、商、住"功能,打造人工智能"模力社区",提前集成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满足企业需求 [10] 产业生态与技术协同 - 广脉科技为浙江大学提供AI算力平台,整合分散算力资源并研发智能调度算法,提升算力利用率 [11] - 广脉科技推出标准化"算力套件",联合国产AI芯片厂商降低中小企业算力使用门槛 [11] - 坤时自动化在宁波港部署AI决策系统,实现卸船全流程无人化,人力成本下降86%,投资回报周期4年 [12] - 华仕管道检测机器人价格从进口100万元降至自主研发10万元,适用管径范围扩大至150-2200毫米 [13] - 华仕管道与海康威视等上游供应商合作,提升机器人视觉能力,形成本地化产业链协同 [13] 未来发展规划 - 小镇将实施"特色园区+专项基金+产业联盟+专业运营"模式,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 [10] - 通过算力驱动、场景淬炼、生态连接三要素,加速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14]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广东打造千亿级机器人产业集群
新华网· 2025-06-27 07:35
行业动态 - 广东加快具身智能机器人及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和推广,覆盖医疗健康、人才教育、城市管理、特种工业等领域 [1] - 广东省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支持佛山、东莞、珠海等地建设机器人生产基地 [1] - 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超24万台(套),同比增长31.2%,占全国市场总量44%,连续五年全国第一 [1] 企业活动 - 广东蓝潜海洋技术有限公司测试智能水下机器人 [3] - 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人形机器人舞蹈表演及调试 [3][4][6][7] - 本末科技在东莞松山湖XbotPark机器人基地展示机器人爬楼梯功能 [6][8] 技术展示 - 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展示管道检测机器人、悬索桥主缆检修机器人、双臂协作机器人系统 [5][7][8] - 工作人员操控机器人同步动作及抓取物品 [4][5]
科技引领 江西瑞昌着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中国新闻网· 2025-06-24 00:15
江西智酷机器人有限公司 - 上半年接到80多台机器人生产订单 订单量排到8月份 [1] - 拥有自主机械结构设计和模具设计开发技术 专注于管道疏通智能机器人生产 [3] - 2023年新研发自动清淤机器人和管道检测机器人两款产品 通过缩小体积和提升智能化程度获得市场青睐 订单持续增加 [3] 江西凯耀照明有限公司 - 2020年落户瑞昌 总投资28亿元建设昕诺飞·凯耀产业园 配备200余条自动化生产线 主营飞利浦品牌LED照明产品 [5] - 2021年起投入3000万元进行数字化改造 涵盖生产线/看板系统/物流系统 实现产品合格率99% 订单交付率提升15% 物流效率提升30% [5] - 产业园完成全线智能化升级 当前球泡灯日产能达100万只 [5] 瑞昌市产业发展 - 高技术制造业成为区域产业升级核心 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 [3] - 重点布局新能源新材料/光电/智能家居/绿色船舶产业链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转型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