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罕见病药物
icon
搜索文档
BridgeBio Pharma (BBIO) Reports Q2 Loss, Beats Revenue Estimates
ZACKS· 2025-08-06 06:26
季度业绩表现 - 公司季度每股亏损0 95美元 低于Zacks共识预期的0 83美元亏损 但较去年同期每股亏损1 02美元有所改善[1] - 季度营收达1 1057亿美元 大幅超出Zacks共识预期14 95% 去年同期营收仅为217万美元[2] - 过去四个季度中 公司两次超过每股收益预期 三次超过营收预期[2] 股价表现与市场对比 - 公司股价年初至今上涨74% 显著跑赢标普500指数7 6%的涨幅[3] - 当前Zacks评级为3级(持有) 预计短期内表现与市场同步[6] 未来业绩展望 - 下季度共识预期为每股亏损0 61美元 营收1 3632亿美元 本财年预期每股亏损3 16美元 营收4 6656亿美元[7] - 业绩电话会议中管理层的评论将影响股价短期走势[3] 行业比较 - 所属医疗-仿制药行业在Zacks行业排名中处于后36%分位 行业前50%表现通常比后50%高出两倍以上[8] - 同业公司Amphastar Pharmaceuticals预计下季度每股收益0 71美元 同比下降24 5% 营收预期1 6984亿美元 同比下降6 9%[9][10]
让患者有更多用药选择 抗肿瘤等领域新药研发再提速
央视新闻· 2025-07-18 08:06
临床试验总体情况 - 2024年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总量达4900项,同比增长13.9% [2] - 新药临床试验占比51.8%,达2539项,境内申办者占比92.8% [2] - 临床试验效率提升,新药临床试验获批后首次登记平均用时67.4天,生物等效性试验备案后登记平均用时12.1天,分别较2023年缩短11.1天和4.5天 [6] 药物类型分布 - 化学药品占比最高达76.9%,生物制品占比21.1% [4] - Ⅰ类注册药物占新药临床试验68.3%,达1735项 [4] -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共97项,呼吸系统疾病占比36.1%,消化系统占比18.5% [13] 临床试验分期 - Ⅰ期临床试验占比最高达46.92%,Ⅱ期和Ⅲ期分别占22.6%和17.2% [4] - 抗肿瘤药物Ⅲ期临床试验数量较2023年增长15.8% [9] 抗肿瘤药物研发 -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整体占比最高,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分别占24.7%和43.1% [7] - Ⅰ类创新药中抗肿瘤药物占比近40% [7] - 细胞治疗类临床试验75项中抗肿瘤药物占50.7%,基因治疗类40项中抗肿瘤药物占30% [11] 儿童与罕见病药物 - 儿童用药临床试验249项,占比9.8%,其中专门针对儿童的试验114项,占比4.5% [14] - 罕见病药物临床试验121项,血液系统疾病占比28.1%,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分别占16.5%和19% [16] 新兴治疗领域 - 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新增首次登记临床试验115项,同比增长42% [9][11] - 生物制品中预防性疫苗占比最高达32.1% [14]
王国军:创新药支付体系变革的关键一步丨金融百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15:47
医药创新政策支持 - 国家医保局与卫健委联合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研发、准入、支付、临床应用全链条政策组合拳,推动中国从仿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强国转型 [1] - 配套政策文件包括药品目录调整方案、申报指南、谈判续约规则等,建立创新药商保准入机制,形成"基本医保保基础、商业保险保创新"的多层次支付体系 [2] 医保与商保支付格局 - 2024年基本医保基金总收入34809.95亿元,总支出29675.92亿元,其中职工医保收支占比68%,城乡居民医保占比32%,均保持结余但压力逐年增加 [3] - 2024年创新药械市场规模达1620亿元,医保支付占比44%,个人自费49%,商保支付仅8%,显示商业健康保险在创新药支付领域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3] 商保目录设计机制 - 商保目录遴选聚焦"临床价值-成本效益"双维度,重点纳入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但超出医保范围的药品,如CAR-T细胞疗法和罕见病药物等年费用超百万品种 [4] - 目录动态调整实行"一年一调",与医保目录同步申报评审,建立市场化调整机制,通过销量扩容帮助药企获得研发资金 [8] 多方利益协同模式 - 商保目录形成医保基金、保险公司、药企、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利益再平衡,既保障患者用药可及性,又维持医保和商保经营的可持续性 [6] - 社保目录聚焦基础需求,商保目录填补保障空白,通过个人账户购买商保、按疗效付费、PBM管理等模式实现"价格博弈"向"价值共创"转型 [6] 行业生态升级路径 - 药企通过商保覆盖扩大患者群体加速资金回收,保险公司利用医保共享信息低成本拓展业务,患者降低就医负担获得高价疗法 [5] - 未来将建立医保商保协同监管平台,实现药品使用实时监测和直连结算,推动医疗保障体系从单一保障向多元协同跨越 [8]
创新药迎来重磅利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6 22:12
政策核心内容 - 国家药监局发布《征求意见稿》,拟将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周期压缩至30个工作日 [1][2] - 政策旨在提升研发效率,推动中国成为全球创新药研发高地 [3] - 三类优先审评品种:国家重点支持创新药、儿童药/罕见病药、全球同步研发品种 [3][4] 政策具体实施细则 - 30日审评通道适用于中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1类创新药 [3] - 申请人需在获批后12周内启动临床试验(首个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8] - 因技术原因无法30日内完成的,自动转入60天默许期 [8][9] 政策影响分析 - 审批时限从常规60个工作日缩短至30日(北京等地压缩至18日) [4] - 相比2023年平均85天审批耗时是质的飞跃 [4] - 典型肿瘤药Ⅲ期临床试验可节省55天,上市时间有望提前半年以上 [4] 行业机遇 - 全球同步研发品种纳入优先通道,增强中国作为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站点的吸引力 [5] - 百济神州、信达生物、亚盛医药等创新药企的全球化布局将受益 [9] - 头部CRO(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及SMO企业将获得发展机遇 [12] 重点领域支持 - 明确支持儿童药(星光计划)和罕见病药(关爱计划) [3][10] - 全球已上市800多种罕见病药物中仅10%在中国获批 [10] - 70%罕见病在中国尚无有效疗法,33种面临"境外有药、境内无药"困境 [10] 企业能力要求 - 需具备与研发风险相适应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 [8] - 需在3个月内协调好机构、伦理、合同、启动培训等环节 [11] - 需建立强大的药物警戒和风险控制体系 [12]
创新药临床试验迎突破:将开启30日审评通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6 21:29
政策核心内容 - 国家药监局发布《征求意见稿》拟将核心创新药品种的临床试验审评审批周期压缩至30个工作日 [1] - 政策适用于中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1类创新药包括国家重点支持品种、儿童药/罕见病药及全球同步研发品种 [1] - 北京等地区审批时限可压缩至18个工作日相比2023年平均85天审批耗时实现质的飞跃 [2] 行业影响分析 - 临床试验启动效率提升可使典型肿瘤药Ⅲ期MRCT节省55天上市时间有望提前半年以上 [2] - 全球同步研发纳入优先通道将增强中国作为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关键站点的吸引力 [2] - 政策要求获批后12周内启动临床试验倒逼企业临床运营能力升级 [7] 重点受益领域 - 儿童药星光计划和罕见病关爱计划品种纳入快速通道解决研发动力不足痛点 [6] - 全球已上市800多种罕见病药物仅10%在中国获批70%罕见病尚无有效疗法 [6] - 戈谢病现有疗法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但全球仅5000-8000患者获持续治疗 [6] 企业机遇与挑战 - 百济神州、信达生物、亚盛医药等创新药企全球化布局产品可借政策大幅提速 [5] - 头部CRO如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及高效SMO企业将获得发展机遇 [7] - 企业需建立强大药物警戒体系在提速同时确保质量与安全底线 [7] 政策实施细节 - 因技术原因超时审批自动转入60天默许期 [4] - 未排除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为其提供政策支持 [4] - 要求申请人证明评估机构合规性并提交风险管理计划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