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罗
icon
搜索文档
北大医药新主面临待解后遗症
经济观察报· 2025-07-11 20:17
公司控制权变更与管理层变动 - 徐晰人通过新优势国际以1元象征价格收购合成集团100%股权,间接取得北大医药控股权 [9] - 新优势国际以3300万元接受价值23.92亿元的债权,仅用3000多万元拿下总市值近40亿元的上市公司 [10][11] - 自2024年12月入主后,公司管理层频繁变动,原班人马基本离去,徐晰人逐步接任董事长和总裁职位 [4][12] 公司经营问题与历史遗留问题 - 公司经营办公场所受到近百名离退休人员冲击围堵,涉及住房和离退休福利待遇等历史遗留问题 [5] - 2024年药品流通业务收入14.37亿元占总体营收近七成,其中11.23亿元与北大国际医院有关 [15][16] - 公司与北大国际医院的12亿元合同将于2025年4月到期,若未能中标将面临年销售收入减少约9.10亿元的风险 [18][19] 业务合作与关联交易变化 - 2022年公司与北大国际医院签订三年期合同,约定北医医药为其唯一供应商,暂估年金额12亿元 [17][18] - 2024年11月北大国际医院通知合同到期后将改为招标采购,公司预计2025年合作金额降至4050万元 [19][21] - 公司证券部确认与北大国际医院的合作已全部终止,此前预测的4050万元不代表实际结果 [22]
家电龙头卡位人形机器人赛道,抢“入场券”还需经历长跑
第一财经· 2025-07-11 19:52
行业趋势与预测 - 家庭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普及时间预计在2030年以后 [1][9] - 家电企业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探索新增长点,当前阶段被形容为"敲锣打鼓开张期" [1][6] - 人形机器人未来将更多面向生活场景,尤其是老龄化社会下的居家养老需求,潜在服务人群达2亿-3亿老年人 [6] 家电企业布局动态 美的集团 - 未来三年拟投入至少500亿元研发资金,重点布局AI大模型、机器人、具身智能等领域 [3] - 自研工业人形机器人"美罗"已在工厂实习,承担部件送检、设备检测等任务,下半年计划门店部署 [3] - 中央研究院九大研究方向包括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家电机器人化,以及运控技术、机电设计等 [4] 海尔集团 - 布局工业机器人和家用机器人,未来可能发展人形机器人,并与宇树科技探讨合作 [4] - 已推出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等产品,聚焦家政、养老、陪护场景,合作开发家庭服务机器人"小星" [4] 海信集团 - 新增智能机器人研发和制造业务,参与国家人形机器人重点专项,共建创新中心 [5] - 获批筹建山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参编《人形机器人标准化白皮书》 [5] 其他企业 - 科沃斯、石头科技、追觅等清洁机器人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石头已推出带机械手的扫地机器人 [5] - 方太成立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展示带机械臂的AI健康烹饪系统 [5] 家电企业优劣势分析 优势 - 拥有家庭场景数据、品牌渠道资源,可降低市场教育成本 [1][8] - 机电一体化、规模化生产能力强,供应链管理能力有望降低硬件成本 [9] - 清洁机器人企业已掌握SLAM导航、环境感知技术,用户付费意愿已验证 [9] 劣势 - 需弥补AI算法、运动控制等弱项,双足平衡和精细操作技术待突破 [1][9] - 人形机器人研发需长期数据训练,商业化前需经历"长跑"考验 [1][8] 发展路径与战略 - 家电巨头可能偏向"全场景服务中枢",清洁机器人企业优先开发特定功能模块(如机械臂清洁基站) [9] - 技术整合能力、场景定义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是未来胜出关键 [9] - 需回归场景痛点,避免"技术炫技",以实用功能赢得市场 [10]
北大医药新主面临待解后遗症
经济观察网· 2025-07-11 17:45
管理层变动 - 新实控人徐晰人入主8个月后基本完成管理层洗牌,7月5日公告显示其兼任总裁,余孟川任常务副总裁 [1] - 自2024年12月徐晰人接替"平安系"后,管理层频繁变动,原班人马陆续离任包括执掌9年的总裁袁平东 [2][6] - 徐晰人通过低价收购取得控制权后迅速重组管理层,2024年1月起董监高连续更替 [6] 控制权变更细节 - 徐晰人通过新优势国际以1元收购合成集团100%股权,间接控制北大医药,并以3300万元承接23.92亿元债权 [5] - 此次收购总成本约3000多万元即获得市值40亿元的上市公司,对比2022年平安系耗资482亿元通过破产重整取得控制权 [5] - 收购主体新优势国际由徐晰人控股20%的鑫通焱和科技与九洲药业主力股东中贝九洲(持股80%)联合成立 [4] 经营风险与历史遗留问题 - 公司遭遇近百名离退休人员围堵办公场所,主要因住房及福利待遇等历史遗留问题 [3] - 原第一大客户北大国际医院(2024年贡献11.23亿元收入)合作已全部终止,该客户占药品流通业务收入的78%(11.23/14.37亿元) [3][7][9] - 合同终止可能导致年收入减少9.10亿元,净利润损失3666万元,此前预计2025年合作金额仅4050万元 [9] 业务结构及客户依赖 - 2024年药品流通业务收入14.37亿元占总营收近70%,其中北大国际医院占比达78% [7] - 核心产品包括抗感染类(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精神类(盐酸丁螺环酮片)等5大类制剂 [7] - 与北大国际医院的12亿元/年服务合同原定2025年4月到期,但2024年11月被告知将改为招标采购 [8] 股东脱钩与品牌调整 - 控制权转让协议要求公司限期去除"北大""北医"等字号,预示新老股东加速切割 [9] - 北大医药证券部确认与北大国际医院合作已全面终止,此前关联交易支撑主要业绩的局面终结 [3][9]
从“表演”到“工作”,人形机器人离“进厂打工”还有多久?
机器人圈· 2025-06-19 17:56
行业趋势 - 人形机器人从"表演"到"工作"的跨越面临严苛技术考核,大规模普及乐观估计需3-5年甚至更久[1] - 工业场景要求机器人具备三大核心技术集群:高保真环境感知与认知智能、高精度全身协同与灵巧操作、高可靠性工业级稳定与安全[4] - 车企和家电企业跨界布局机器人赛道,特斯拉、小鹏、广汽等6家车企已推出人形整机成品,美的自研机器人进入工厂测试[6][8] 技术挑战 - 工业场景需微米级定位精度、高级别防护等级和稳定性,例如汽车发动机装配中细微偏差会导致质量问题[5] - 工厂环境对硬件稳定性和鲁棒性要求极高,高温等恶劣条件仍是挑战[7] - 人形机器人在仓储、物流等场景效率争议存在,特斯拉前负责人认为双足设计不实用[10] 商业化进展 - 优必选全球首次签署2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应用于东风柳汽整车制造[3] - 美的机器人"美罗"已实现生产系统融合,可执行巡检、首检搬运等任务,计划下半年进入线下门店[6][7] - 优必选规划2033年实现10多种技能的通用型工业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应用[12] 跨界企业动态 - 车企跨界优势显著:自动化、供应链管理、三电系统等技术栈与人形机器人高度重合[8] - 美的机器人已部署洗衣机工厂,完成第一阶段调试并融入生产业务系统[6][7] - 家电企业布局家庭服务机器人,未来或成智能家居中枢[8][9] 形态发展 - 未来工厂可能多形态并存:双足机器人适应复杂立体空间,轮式/履带式主导平面产线[10] - "人形"定义不应绝对化,核心是智能与好用,人形仅是实现路径之一[11] - 节卡认为人形机器人优势在于适配产线柔性化、智能化需求[10]
50万-80万一台!第一批人形机器人“进厂”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0 18:16
人形机器人工业应用趋势 - 美的自研"美罗1号"人形机器人已在洗衣机荆州工厂投入使用 乐聚机器人完成100台产业化交付 小鹏AI机器人Iron计划2026年工业化量产并已在广州工厂实训[1] - 行业从科研教育转向工厂场景 因市场天花板提升 头部厂商明确表示工业领域成为新方向[1] - 人形机器人具备多场景适应能力 与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形成互补 可执行复杂泛化任务[1][3] 技术特性对比 - 工业机器人专注单一场景高精度重复作业 协作机器人处理标准化协同任务 人形机器人实现多模态感知与自主决策[3][4] - 人形机器人采用类人形态 在AI大模型赋能下从体能/技能/智能三方面模仿人类 适应非结构化环境[5] - 交互方式差异显著:工业机器人无实时交互 协作机器人物理协作 人形机器人实现语音/视觉多模态交互[3] 典型应用场景 - 汽车总装环节优势明显 可替代产业工人完成组装/拧螺丝/装车门等非标工序 已在蔚来/江淮等整车厂验证物料搬运/零件分拣[4][5] - 链盒上下料/零部件搬运/零件组装等场景发挥重要作用 与无人叉车/物流车实现多机协同[6][7] - 参与"机器人制造机器人"流程 Figure的BotQ工厂已实现自研机器人参与组装/搬运/质检任务[8] 产业化挑战 - 运动控制/接触工况判断/续航能力存在技术瓶颈 难以满足高速重复作业需求[2] - 需突破谐波减速器等核心部件 在泛化场景下保持工业级精度与效率[8] - 单台成本高达50-100万元 需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业内认为单厂千台用量是重要里程碑[11] 企业实践案例 - 优必选Walker S1实现与无人物流车/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协同 与蔚来/比亚迪等合作质检搬运[7][9] - 宇树科技参与吉利汽车装配线测试 傅利叶GR-1在上汽通用开展应用测试[9] - Figure02在宝马工厂演示零配件搬运/托举任务 与工业机器人形成完整工作流[7]
机器人“最强大脑”竞赛白热化:特斯拉、Figure押注空间智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20:54
头部机器人技术进展 - 特斯拉展示机器人完成倒垃圾、搅拌锅、操作吸尘器等家务任务,所有机器人使用同一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技能通过真人视频学习而非VR动作捕捉 [1] - Figure机器人在宝马X3生产线完成连续20小时轮班作业,并持续数周进行10小时轮班测试 [1] - 特斯拉采用端到端模型处理机器人三维空间操作,但面临大规模高质量训练数据集获取难题 [4] 行业投融资与合作动态 - 自变量机器人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美团战投领投、美团龙珠跟投 [2] - 华为与优必选签署全面合作协议,聚焦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 [2] - 腾讯云与越疆科技深化战略合作,加速具身智能机器人规模化落地 [2] 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 - 机器人三维操作依赖物理世界真机数据,但采集成本高,特斯拉使用合成数据辅助训练,行业普遍采用仿真环境迭代(如英伟达Omniverse Isaac平台) [4][5] - 人形机器人面临速度(电机、减速器限制)和精度(传感器力反馈、工厂环境干扰)问题,当前无法完全匹配自动化生产线节拍 [6] - 仿真环境可带入物理属性数据,中国本土平台如松应科技、群核智能提供支持 [5] 商业化落地场景 - 美的"美罗1号"、乐聚机器人(100台交付)、小鹏Iron机器人(2026年量产)已进入工厂实训 [5] - 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达50-100万元,交付量突破1000台/工厂被视为关键里程碑 [6] - Figure规划BotQ工厂年产能1.2万台,四年内扩产至10万台/年 [6] 产业链协同与闭环迭代 - 整车厂(赛力斯、长安、奇瑞)和消费制造企业(美的、海尔、追觅)积极布局机器人研发 [6] - 机器人自装配场景可能成为新市场,Figure等公司探索"机器人制造机器人"模式 [6] - 自研机器人投入生产流程可降低人力成本并积累训练数据,形成"研发-制造-反馈"闭环 [7]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景气度高企三类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中国证券报· 2025-05-13 05:14
● 本报记者 刘英杰 随着人形机器人研发进度不断提速、海内外多家巨头加码布局,产业链投资机会受到投资者青睐。 Wind数据显示,万得人形机器人概念指数5月12日大涨3.69%,指数自4月9日以来累计上涨26.74%。 分析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发展空间广阔,2025年有望成为行业爆发的起 点,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机遇值得重视。 多重利好因素共振 Wind数据显示,万得人形机器人概念指数多只成分股5月12日大涨,拓斯达20%涨停,雷迪克、埃夫特- U、通力科技涨超10%。 消息面上,宇树科技CEO王兴兴日前在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演讲时表示:"受益于人形机 器人市场热度和国家政策关注,目前包括宇树在内的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发展都处于良好状态,很多企业 订单都爆掉了。" 王兴兴表示:"今年公司订单需求非常旺盛,行业整体发展良好,公司也受益于这一趋势,希望在产品 交付和质量上做得更好。" 5月12日,华为与优必选科技在深圳正式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 在产品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及产业体系等方面开展创新合作。通过发挥华为昇腾、鲲鹏、华为云及大模 型等 ...
百洋医药(301015) - 2025年5月12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12 18:16
公司基本信息 - 债券代码 123194,简称百洋转债;股票代码 301015,简称百洋医药 [1] - 2025 年 5 月 12 日 15:00 - 17:00 在全景网“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举办业绩说明会,接待人员有董事长、总经理付钢,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李震,独立董事郝先经 [2] 业绩与利润 - 一季度业绩下降 54.36%,原因是紫杉醇聚合物胶束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及市场推广销售费用增长 [6] - 保障二季度利润稳定及增长的措施为保持主力品牌稳定增长、提升线上渠道占比、推动创新药械突破 [2] - 2025 年相比 2024 年,保持主力品牌稳定增长,线上渠道占比持续提升,推动创新药械突破成新增长点 [11] 产品与业务 - 运营火星舟放射外科机器人 Zap - X,用于颅内和头颈部肿瘤、病变 [2] - 参股公司研发的 SPECT / CT 可药械合一或单独推广,未取得国内注册证 [9] - 已布局核药、优替德隆注射液、人工心脏、Zap - X、迈迪斯磁导航等项目 [12] - 迪巧相关产品目前未受关税影响 [5] - 正推进优替德隆商业化,符合经营预期 [9] - 运营的罗氏美罗华及苏州同心磁悬浮心脏已在报表体现收入,正推动 Zap 火星舟手术机器人商业化 [15] - 基于双方友好协商终止紫杉醇合作 [14] - 全力推动锝[99mTc]肼基烟酰胺聚乙二醇双环 RGD 肽注射液重新提交审核 [14] 销售费用与市场推广 - 销售费用增加因加强品牌产品市场推广,包括线上渠道布局和创新药械导入费用增加,历年销售费用率较稳定 [3] 股价与市值管理 - 近一年跌幅近 40%,在五千多只股票市场跌幅排前几十名 [3] - 已制定市值管理制度,将夯实业绩,通过分红等回馈投资者,强化市值管理 [7] 股东与减持 - 控股股东已终止减持 [3][7][15][16] - 天津 5 个公司是持股平台,用于员工股权激励 [6] 可转债与转股 - 2025 年 4 月 16 日董事会决定本次不向下修正“百洋转债”转股价格,转股进度见公司公告 [8] 资产负债率 - 资产负债率 63.38%,较上年增加 11.99%,将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8] 质押情况 - 目前公司质押占总股本比例为 35.98%,质押安全可控,基于大股东经营安排 [16]
北大医药2024年净利润1.38亿元 费用成本全面优化
犀牛财经· 2025-05-08 16:04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20.60亿元,同比下降6.10%,主要因药品制造业收入下滑18.86% [2][3][4] - 归母净利润1.3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11.10%,扣非净利润1.27亿元,同比增长221.05%,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2][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48亿元,同比增长185.41%,主要因应收账款回款效率提升 [3][4]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9.32%,同比提升6.15个百分点,反映资本回报能力增强 [2][3] 费用与成本控制 - 期间费用总额3.38亿元,同比减少2.67亿元,费用率降至16.42% [3] - 销售费用同比下降56.03%,源于渠道优化与市场策略调整 [3] - 财务费用因债务优化下降182.68%,融资成本显著降低 [3] 业务板块表现 - 药品制造业收入6.23亿元,同比下降18.86%,但抗感染类、镇痛类、精神类药物成为增长主力 [4] - 药品流通板块收入14.36亿元,同比微增0.78%,表现相对稳定 [4] - 注射用美罗培南、盐酸丁螺环酮片等核心产品销量提升,带动工业板块毛利率改善 [4] 研发与创新 - 研发投入4013.35万元,同比微降2.72%,但研发投入占比稳定在1.95% [3][4] - 新增1个原料药品种获批,3个原料药及制剂完成发补,5个产品申报获批 [4] - 引进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液等8个品种,强化抗过敏与慢病领域布局 [4] - 盐酸丁螺环酮片等产品入选重庆市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名单 [4] 现金流与投资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3918万元,同比收窄52%,投资支出减少 [4] - 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出6806万元,同比收窄67%,债务压力减轻 [4]
“五一”假期结束 佛山人形机器人要“进厂”
广州日报· 2025-05-08 04:31
人形机器人应用进展 - 美的自研人形机器人美罗(MIRO)正式进入湖北荆州洗衣机工厂"上岗",标志着公司人形机器人迈出场景化应用第一步 [1] - 另一款人形机器人美拉(MIRA)同步亮相,命名源自英文单词Miracle(奇迹) [1] - 公司副总裁卫昶强调该成果是研发团队长年累月的心血结晶 [1] 技术研发与功能定位 - 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及整机研发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2] - 聚焦制造业一线场景,主要解决设备运维(如机油添加、消防设备巡检)和生产作业(搬运、质检、协同)两类实际问题 [2] - 计划2023年下半年拓展至线下门店场景,承担商业导览、咖啡制作等职能 [2] 应用场景展示 - 首例工厂应用通过安得智联物流系统完成运输部署 [1] - 现场展示交互能力,包括挥手、握拳等拟人化动作 [1] - 公司高层明确要求机器人需在实际场景中验证应用价值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