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抗药物

搜索文档
4天股价涨近5倍,尚未有商业化产品的药捷安康跻身港股千亿市值俱乐部
新浪财经· 2025-09-15 20:44
9月15日,药捷安康(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药捷安康,2617.HK)盘中最高涨超124%,收涨115.58%,报415港元/股,市值1647.1亿港元。 药捷安康成立于2014年,2025年6月23日在港股上市,9月8日被纳入港股通标的名单。港股上市时,该公司的每股发行价为13.15港元。按照9月15 日的收盘价来计算,上市三个月不到,药捷安康的股价涨幅已经达到3055.89%,并顺利跻身港股千亿市值俱乐部。 招股书显示,替恩戈替尼是一款MTK抑制剂,靶向三个关键通路,包括FGFR/VEGFR、JAK及Aurora,可靶向治疗若干耐药性、复发性或难治性 肿瘤。药捷安康在招股书中称,该产品是世界首个且唯一已进入注册临床阶段治疗FGFR抑制剂复发或难治性CCA(胆管癌)患者的研究药物。 药捷安康提到,在美国的一项临床研究汇总分析,截至2024年3月28日, 其中43名先前已使用FGFR抑制剂治疗但发生疾病进展的CCA患者,以 Tinengotinib进行了治疗,并进行了至少一次肿瘤扫描,客观缓解率(ORR)为30%,疾病控制率(DCR)为9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 个月。在中国进行的临床试验中亦观 ...
中泰国际每日晨讯-20250826
中泰国际· 2025-08-26 09:41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上涨1.9%至25,829点,单日上涨近500点[1] - 恒生科技指数上涨3.1%至5,825点[1] - 大市成交额达到3,696亿港元,但港股通净流出13.8亿元[1] - 权重科技股领涨,百度与网易涨幅均超6%,阿里巴巴与快手均涨超5%[1] - 内房股、博彩股、餐饮及半导体等板块表现活跃[1] 市场驱动因素 - 美联储释放偏鸽信号强化9月降息预期,推动资金回流新兴市场[2] - 上海出台房地产新政包括调减外环外限购和优化信贷[2] - 恒生指数预测PE修复至过去七年接近80%分位数[2] 房地产行业 - 上周30大中城市新房成交量155万平方米,同比下跌12.9%[3] - 一、二、三线城市同比变化率分别为-20.0%、+3.6%、-40.0%[3] 公司动态 - 东风集团分拆岚图上市并私有化,理论价格10.85港元较停牌前溢价81%,复牌后股价上涨54%[4] - 石药集团股东净利润同比减少15.6%至25.5亿元但略好于预期[5] - 荣昌生物销售收入同比增加48.3%,净亏损同比减少42.3%[5] - 金风科技股价上涨11.7%,上半年盈利同比上升7.3%,风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1.1%[6] - 药明生物上半年收入同比增加16.1%至99.5亿元,股东净利润同比增加56.0%至23.4亿元[7] - 兖煤澳大利亚上半年股东净利润同比下跌61.2%至1.6亿澳元,主因煤炭平均售价同比下跌15.3%[10] 行业与板块 - 新能源及公用事业板块普遍上升,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上海电气涨幅1.7%-4.8%[6] - 药明生物北美业务收入占比60.5%,同比增加20.1%;日本与韩国业务引领其他地区收入同比大增136.1%[8] - 兖煤澳大利亚预计下半年煤炭价格环比反弹,动力煤及冶金煤市场价近期分别上涨1.2%和11.5%-25.5%[11]
创新药十年蝶变,从跟跑到领跑,普通人的财富密码藏在哪?
证券时报· 2025-08-11 07:59
行业趋势与投资价值 - 创新药行业投资价值体现为长达数年的产业红利,技术突破、政策支持与资本认可形成共振 [1] - 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和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年内涨幅分别达106.7%和32.3%,反映行业从"跟跑者"蜕变为"引领者" [1] - 国产创新药在IO双抗、ADC药物等领域引领国际潮流,GLP-1研发快速跟进 [1] 资金流向与ETF产品 - 跟踪港股创新药指数的ETF产品上周净流入42.6亿元,6月以来净流入超160亿元,近9周有8周呈现净流入 [1] -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和创新药ETF(159992)为投资者提供低门槛、高效率的行业红利分享渠道 [2] 指数优化与产业聚焦 - 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剔除CXO企业,调样频率从半年提升至季度,更精准锚定创新药核心驱动力 [4] - 调整后指数纯度提升,前十大成份股多为Biotech企业,如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等 [4] - 季度调样频率增强指数灵敏度,快速捕捉新兴创新药企成长机会 [4] 政策支持与行业拐点 - 国务院提出"打造全球竞争力创新生态"目标,医保局计划发布丙类目录支持创新药支付 [6] - 多部门出台16条举措优化审评审批、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通道,政策协同为行业亮"绿灯" [6] - 医保基金对创新药支出2024年为2020年的3.9倍,年均增速40% [7] 研发与市场表现 - 中国创新药临床数量全球第一,2024年新增704款创新药,超越美国 [7] - FIC药物占比从2015年不足10%提升至2024年24%,全球排名第二 [7] - A股创新药企业基本面改善,力生制药、众生药业等上半年净利增幅中值超100% [7] 长期增长逻辑 - 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当前点位较2021年高点仍有82.2%上行空间 [9] - 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5.6%,老龄化推动癌症、慢性病治疗需求长期支撑市场扩容 [9] - 中国创新药市场渗透率不足10%,远低于发达国家50%-80%水平,提升空间巨大 [10] 产品与市场工具 - 银华创新药ETF规模近100亿元,覆盖A股创新药全产业链,近3个月收益率25.58% [10] -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跟踪指数年内涨幅106.7%,成份股聚焦生物技术与药品两大核心环节 [11][12]
创新药十年蝶变!从跟跑到领跑,普通人的财富密码藏在哪?
券商中国· 2025-08-11 07:30
创新药行业投资价值 - 创新药投资价值体现为长达数年的产业红利,技术突破、政策支持与资本认可形成共振,布局指数工具是分享红利的优选方案 [1] - 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和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年内涨幅分别达106.7%和32.3%,反映行业从"跟跑者"向"引领者"的蜕变 [2] - 国产创新药在IO双抗、ADC药物等领域引领国际潮流,GLP-1研发快速跟进,研发实力推动行业价值重估 [2] 指数优化与市场表现 - 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剔除CXO企业并提升调样频率至季度,聚焦创新药源头企业(如信达生物、康方生物),增强指数纯度和锐度 [3] - 指数调整后前十大成份股以Biotech为主,其核心产品(如PD-1抑制剂、双抗药物)的研发突破直接驱动指数表现 [3] - 调样频率提升使指数更快捕捉新兴创新药企成长机会,适应行业快速发展格局 [4] 政策支持与行业拐点 - 2025年国务院提出"打造全球竞争力创新生态"目标,医保局计划推出丙类目录支持创新药支付 [5] - 多部门出台16条措施优化审评审批、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通道,医保基金对创新药支出2024年达2020年的3.9倍(年均增速40%) [6][7] - 中国创新药临床数量全球第一(2024年新增704款),FIC药物占比从2015年不足10%提升至2024年24% [7] 市场潜力与ETF布局 - 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当前点位较2021年高点仍有82.2%上行空间,行业从"跟跑"转向"引领",对外授权交易金额创新高 [8] - 中国创新药市场渗透率不足10%,远低于G20国家均值(20%+)及美国(80%),未来增长空间显著 [9] - 银华创新药ETF规模近100亿元,跟踪指数近3个月收益率25.58%;港股创新药ETF(159567)年内涨幅106.7%,聚焦生物科技(52.59%)和药品(47.41%)领域 [9][10] 供需与长期逻辑 - 老龄化加速(2024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15.6%)推动癌症、慢性病治疗需求,支撑行业长期扩容 [8] - 创新药研发遵循"双十定律",高技术壁垒导致优质供给稀缺,中国Biotech企业临床阶段资产蓄积未来3-5年全球销售势能 [8][9]
石药集团(01093)上涨2.07%,报9.86元/股
金融界· 2025-08-05 11:58
公司股价表现 - 8月5日盘中上涨2 07%至9 86元/股 成交额达8 52亿元 [1] 公司业务概况 - 主营业务为成药和原料药生产 以创新药为核心发展战略 [1] - 产品组合覆盖神经系统疾病 抗肿瘤 抗感染及心血管疾病等领域 [1] 研发能力 - 拥有国际化研发团队 专注小分子靶向药物 纳米药物 单抗药物等创新药研发 [1] - 重点布局双抗药物 抗体偶联药物及免疫领域生物药物 [1] 财务数据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70 15亿元 净利润14 78亿元 [2]
新冠疫苗巨头大幅裁员
第一财经· 2025-08-01 17:28
公司动态 - Moderna宣布全球裁员10% 员工人数将裁撤至约5000人 裁员规模近千人 [3] - 公司股价当天盘后大跌超8% 过去一年股价下跌超过75% 市值由近2000亿美元暴跌至约110亿美元 [3] - 取消在日本建设mRNA药物生产工厂的计划 [3] - 计划到2027年将年度运营支出削减约15亿美元 [3] - 未来三年内可能还会有多达八款新产品获批上市 [3] 财务与战略 - 新冠疫苗销量持续下滑导致财务危机恶化 [3] - 仍执着于新一代新冠疫苗研发 已获FDA批准第三款疫苗产品 [3] - 开发针对黑色素瘤的肿瘤疫苗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 预计2027年或更晚上市 [5] - 被批评错过利用新冠疫苗收入进行产品多元化布局的机会 [5] 行业对比 - BioNTech过去一年股价上涨近25% 市值超过250亿美元 是Moderna的两倍多 [5] - BioNTech调整策略 更多资金用于管线引进授权交易和多元化发展 包括进军ADC领域 [5] - BioNTech与百时美施贵宝达成潜在规模高达110亿美元的交易开发双抗药物 [5] 市场反应 - 资本市场对Moderna商业策略表示怀疑 对新冠疫苗和RSV疫苗销量反弹信心不足 [4] - 投资者认为公司对自身研发能力过于自信 战略选择导致被动局面 [5]
新冠疫苗巨头大幅裁员!千亿美元市值如今仅剩百亿
第一财经· 2025-08-01 16:47
当地时间7月31日,美国新冠疫苗巨头莫德纳(Moderna)宣布将在全球裁员10%,到今年年底前将把员 工人数裁撤至约5000人,裁员规模近千人。公司表示,这是由于新冠疫苗销量持续下滑导致。Moderna 股价当天盘后大跌超8%。 资本市场的反应暗示着对Moderna商业策略的怀疑,投资者对新冠疫苗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 的销量反弹信心不足。 但资本市场的反应暗示着对Moderna商业策略的怀疑,投资者对新冠疫苗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 苗的销量反弹信心不足。 相比之下,同样在疫情中异军突起的德国新冠疫苗厂商BioNTech在疫情后及时调整了策略,获得了资 本的认可。 "Moderna错过了利用新冠疫苗曾带来的丰厚收入进行产品多元化的布局的机会,如果他们能进行更多 产品引进授权,可能会是资本市场更乐于见到的局面,而不会像今天这样被动。这是一个公司战略的选 择问题,他们可能对于自己的研发能力过于自信了。"一位生物医药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BioNTech过去一年股价上涨近25%,目前市值超过250亿美元,是Moderna的两倍多。 Moderna也在开发一款针对黑色素瘤的肿瘤疫苗,并已进入三期 ...
资深临床前CRO行业专家交流
2025-07-16 23:25
纪要涉及的行业 临床前 CRO 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行业发展趋势**:临床前 CRO 行业整体浮动与创新药研发趋势一致但有滞后性,2020 - 2023 年上半年为高峰期,受益于创新药融资良好;2023 年下半年起需求减少、竞争加剧致价格战和项目抢占,行业下行;2024 年低迷,2025 年有微小增长但恢复慢[1][2]。 - **订单情况** - **增长趋势**:2025 年订单寻单有所恢复但增长不强烈,大平台订单有小幅度增长,因创新药从立项到转化为临床前研究需时间,需求端快速恢复未明显体现[3][4]。 - **客户类型**:新签订单主要来自大型制药公司,占比约 70%,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业务量下降显著,占比约 30%[5]。 - **药品品种**:ADC、双抗、小核酸等领域订单增长快,研发活动显著增加;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订单减少,如干细胞、CAR - T、TCR - T 等技术不如前几年活跃[7][8]。 - **价格趋势**:2023 年下半年进入价格战,2024 年上半年触底,目前有回升趋势但过程漫长;部分 CRO 公司提价保利润,如药明康德提高动物实验价格;2023 年上半年价格下降 20%,年底降幅达 50%,2024 年稳定在四五折[1][3][9]。 - **猴子资源情况** - **供需及费用**:国内猴子资源因过度使用减少,目前平均成本约 8 万元,预计下半年涨至 10 万元左右,猴子资源减少导致费用上涨影响整体报价[1][10][11]。 - **未来展望**:猴子涨价是阶段性的,进口通路打开后价格将回落,预计 2026 年可能低于现有水平[12]。 - **竞争态势**:行业竞争激烈,未出现明显产能出清趋势;具有 GLP 资质公司约 70 家,能承接项目约 20 家,市场订单集中在四五家第一梯队公司;非 GLP 资质公司可替代性高,有裁员或待收购情况[16]。 - **关税影响**:关税上涨使试验试剂成本上升,涨幅在 10%以内,影响项目排期,企业寻找国产替代品减轻成本压力[1][18][19]。 - **应对措施** - **业务优化**:各家公司优化非核心或不挣钱板块,通过裁员或缩小规模提升效率[17]。 - **替代方案**:为应对美国 FDA 新规替代动物实验趋势,CRO 公司积极布局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替代方法,类器官和病理 AI 阅片最具潜力,但完全替代动物实验尚不现实[3][23][2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药明康德 70%的业务来自海外,昭衍 90%的业务在国内[5]。 - 国内新增项目需求增长,但国外订单接触少,国外市场潜力大,铺开猴子资源通道可获大量订单,但受知名度等因素限制[6]。 - 二季度及三季度业务执行未受明显扰动,签单正常进行[21]。 - 国内投资环境改善预计明年二三季度在订单上显现[22]。 - 目前大鼠、小鼠、犬、猪等常用实验动物及绒猴、巴马小型猪、棉鼠等特殊动物价格无上涨趋势[25]。 - 国内除特殊供应资质外基本无显著成本增长,转基因动物价格浮动大,一般每只几千元,主要用于药效研究,毒理研究中少用[26][27]。 - 2022 年行业基本无折扣,按原价执行[28]。 - 国内安平环节市场集中在头部企业,其有资质和资源采购优势,小型 CRO 在小分子类项目上有一定优势[29]。
医药生物买全球最好的中国创新药
天风证券· 2025-06-24 20:1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强于大市,维持上次评级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创新药发展离不开产业基础、政策扶持和资本支持,中国创新药工程化改造持续突破,见证产业变迁 [4] - 从同靶点首款上市创新药时间、临床数量、BD交易占比看,中国创新药与国际领先水平差距缩小,部分项目完成FIC突破 [4] - 中国创新药成为全球中坚力量,License Out交易增长带来现金流,跨国药企认可提供合作机会,未来有望在部分领域领先并实现国产替代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厚积薄发 - 现有成熟分子的下一代疗法中,国产创新药通过工程化改造持续突破,如单抗到双抗、GLP - 1单靶点到多靶点、化疗到ADC的升级 [11][12] - CXO发展为创新药提供坚实产业基础,中国在临床开发和制造领域优势明显,成为全球生物制药产业链重要一环 [13] - 基础研究发力,中国生物医学论文产出快速提升;研发费用持续增长,2016 - 2024年生物医药企业整体研发费用CAGR达25.6%,为创新药提供基础 [21] - 国内政策体系优化助力创新药成长,国家对创新药支持政策持续深化,多地出台地方性政策,医保局推出丙类目录等 [22] - 资本市场支持推动创新药发展,科创板、港股降低生物科技企业融资门槛,2025年创业板将启用第三套标准,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 [29] 小有成就 - 中国医药产业与海外差距收窄,同靶点首款上市创新药时间间隔从10年以上缩短至1 - 5年,双抗、ADC等完成FIC突破 [34] - 中国企业临床管线数量占比提升,全部适应症临床占比从2016年的9.7%增长至2023年的28.2%,肿瘤药临床占比从15.0%增长至35.5% [35] - 全球TOP10新药靶点活跃管线中,中国临床数量占比从2016年的15.7%提升至2024年的65%,截至2025年6月达68.4% [38] - 全球首付款5000万美元以上的BD交易中,中国有关项目数量占比从2024年的22%提升至2025年6月的25.5% [41] - CDE突破性疗法纳入产品数量提升,与出海交易同步发展,纳入该疗法的国产分子出海成功率为25%,高于全部国产分子的1% [45][49] 引领潮流 - License Out交易为创新药企带来现金流,支持核心管线海外推进,跨国药企认可提供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66] - 中国FIC药物管线有1775个,占全球份额19%,在自免领域和细胞因子领域有新靶点、新机制探索 [69] - 国内医药市场仍以外资品种为主,多个外资品种面临集采,国产创新药水平提升有望加速替代外资存量品种 [70]
2025或是国产创新药三大元年起点!年中催化频至?
搜狐财经· 2025-06-18 09:29
行业趋势 - 2025年可能是创新药行业"三大元年"的起点,标志着产业从技术积累迈向价值全面兑现的关键阶段 [1] - 国产创新药板块迎来AI赋能、商保建立、扭亏为盈、出海破纪录等多重产业趋势 [1] 长期发展:三大元年三重共振 收入放量元年 - 76%的创新药产品通过2024年医保谈判进入加速销售通道,医保覆盖范围扩大 [2] - 5月29日单日批准11款全新药物上市,审批速度创纪录 [2] 盈利跨越元年 - 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8-10年,过去十年持续投入研发的企业开始批量跨过盈亏平衡点 [4] - 开源:2025年一季度对外授权交易额达去年90%,快速补充现金流 [4] - 节流:国内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研发费用随管线成熟逐步下降 [4] 估值抬升元年 - 国家医保局建立"丙类药品目录",构建"医保+商保"双层支付体系,患者自付比例有望降至30%以下 [4] - AI大模型接入和AI制药进展有望推动创新药板块长期估值系统性抬升 [4] 短期动态:国际舞台表现 -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中国创新药企以73项口头报告创历史纪录,占全球重磅研究近三分之一 [6] - 2024年全球高价值授权交易中,三成以上标的来自中国药企 [6] - 欧洲风湿病协会(EULAR)年会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科学年会将展示中国自免疾病和代谢疾病疗法 [6] - 技术认证价值:发布临床数据挑战欧美巨头标准治疗方案 [6] - 商业转化价值:会议期间密集授权交易洽谈推动海外授权落地 [6] 指数与产品 - 港股通创新药指数(987018.CNI)布局港股通范围内创新药企,前十大成分股占比70% [8] - 创新药指数(931152.CSI)布局A股创新药产业链龙头公司,包括全球CXO龙头和仿创药企龙头 [8] - 相关产品:港股创新药ETF(159567)、创新药ETF(15999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