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
搜索文档
方城县杨集镇:小芦笋种出致富大产业
中国经济网· 2025-10-29 14:49
公司运营与规划 - 合作社基地负责人于2023年8月开始试种6亩露天芦笋并获得成功,随后于2024年5月将种植面积扩大至42亩 [1] - 公司计划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暂定目标为100到150亩,并计划采用“芦笋+金蝉”的立体种养新模式,实现一地双收 [1] - 芦笋种植为一次投入多年受益模式,种植一次可采收15年,产量呈阶梯型增长,第一年亩产800到1000斤,第二年2000到2500斤,第三年至第十年高产期亩产达3500到4000斤 [1] 市场与销售 - 公司产品90%通过购销协议出口至韩国和日本市场 [1] - 露天种植的芦笋价格在每斤5元至8元之间波动,每亩地收入约为5000元 [1] - 芦笋被称为“蔬菜之王”,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在国内市场十分畅销,并出口海外,经济效益可观,市场前景广阔 [1] 生产与就业 - 芦笋种植每年有约7个月的采摘时间,从种植、管理、采摘、分拣到包装各环节均需人工,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1] - 有村民表示在基地工作一天收入90元,一年可工作六七个月,年收入可达一两万元 [1]
“十四五”期间援疆项目资金近九成投向民生领域 推动各族群众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人民日报· 2025-10-15 10:28
援疆产业发展 - 广州援疆工作队在疏附县吾库萨克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带动周边7000多人就业[1] - 江西援疆工作队在阿克陶县引进芦笋种植技术,经济效益是种植棉花的5倍以上[2] - 福建援疆工作队在呼图壁县建设电子商务科技产业园,使农产品出疆成本降低30%以上[2] 援疆资金与项目投向 - “十四五”期间援疆项目资金的89.2%投向民生领域,91.3%投向基层[2] 智力与教育援疆 - 江苏援伊工作组从张家港引进4名老校长负责伊犁巩留县暨阳中学管理工作,重塑学校教学生态,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成绩有明显进步[3] - 湖北援疆充分发挥教育、医疗、就业大省资源优势,在当地形成良好口碑[3] 文化交流与青少年融情活动 - 山东省援疆工作指挥部组织4800多名喀什地区中小学生开展融情交流活动,内容包括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参观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等[3] - 江苏省援伊前方指挥部通过“万里鸿雁传真情”等活动,已有20多万名宁伊两地青少年参与,11.2万人赴外地参观学习,科普教育等覆盖30万人[2]
“鲜”风拂绿洲 “甜”果出天山——感受南疆特色农业新脉动
新华社· 2025-09-15 07:32
农业产业变革 -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正经历从传统耐旱作物向高价值经济作物芦笋的转型 [1] - 江西援疆团队于2023年4月建立120亩芦笋试验示范基地,目前已迎来首个采收季 [3] - 芦笋种植面积已从试验基地扩大至3000余亩,计划到2027年建成全国规模较大的有机芦笋产业基地 [3] 芦笋产业经济效益 - 芦笋基地每日向香港发送约1000公斤新鲜芦笋,亩产值突破7000元,远高于传统作物 [3] - 在采收季基地共吸纳220名村民务工,人均月工资接近3500元 [3] - 农闲时期提供50多个长期岗位,平均月工资3000元,显著提升当地居民收入 [3] 无花果产业升级 - 阿图什市松他克镇阿孜汗村拥有70余棵树龄超过450岁的无花果树,是传统产业 [4] - 江苏援疆团队累计投入1.01亿元实施“焕新计划”,包括修缮基础设施、打通冷链物流和推动农文旅融合 [4] - 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五年前的不足1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突破1.8万元 [6] 产业链拓展与优势 - 阿克陶县平原绿洲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适中,几乎无需应对病虫害,种植成本低 [4] - 未来计划开发芦笋茶、芦笋饮料及芦笋提取物化妆品,以提升产业链价值 [4] - 现代化冷链物流与电商平台助力南疆鲜果跨越山河进入千家万户,解决无花果皮薄易烂的保存难题 [4][6] 具体案例与影响 - 当地居民玉素普艾买提·玉素因从月收入1000多元的护林员转型为芦笋基地长期工,月薪达3500元,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3] - 古再丽努尔家的无花果果园成为游客体验采摘园,高峰时一天接待8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6]
联通数智方案 打造乡村振兴“致富笋”
齐鲁晚报· 2025-08-26 12:39
5G与千兆宽带网络应用 - 联通5G网络支持田间高清直播销售 实现高速率低延迟传输 [1][3] - 千兆宽带接入电商平台 实时处理订单和库存管理 [3] - 5G+千兆宽带形成无线有线全方位网络体系 覆盖田间到市场全环节 [5] 智慧农业管理 - 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参数 指导科学种植 [5] - 农业专家通过高清视频远程指导病虫害防治和施肥 [5] - 大数据分析助力精准预测市场需求 优化供应链管理 [3] 芦笋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曹县芦笋种植面积达10万亩 占全国16% 年产优质芦笋12万吨 [5] - 种植户3亩芦笋日收入超800元 5亩芦笋预计年收入近7.5万元 [3] - 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0余家 年加工能力15万吨 其中3家亿元规模加工厂年加工量5万吨 [7] 产销模式创新 - 现场采摘直播销售模式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日均订单超100个 [3] - 清晨采收芦笋当天发往全国 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农民收益 [3] - 电商平台与智能物流系统协同 实现订单自动高效处理 [3] 产业带动效应 - 芦笋产业带动10万人就业 [7] - 政府将芦笋种植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方式 延长产业链拓宽产品广度 [5] - 产业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 包括种植规模 产品质量 加工能力和科技含量 [5]
小作物”撬动“大发展” 赣鄱特色产业结出“致富果
金融时报· 2025-08-25 10:33
中国人保乡村振兴产业模式 - 通过产业扶持、技术赋能和机制创新构建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新模式 [1] 芦笋产业项目 - 在乐安县南村乡建立现代化芦笋产业示范园 占地500亩 含250余亩连栋塑料大棚和50亩养殖水面 [2] - 配套3套水肥一体化设施 180立方米冷库 450立方米气调储藏冷库及分拣中心 [2] - 总投资300万元引进抚州华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经营主体 [2] - 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流转土地500亩 带动200余户农民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 [3] - 20户农户承包30座大棚 预计每年为种植户增收3-4万元 [3] - 与江西省农科院合作研发深加工产品 推动产品向有机高附加值升级 [3] - 产品进入上海盒马鲜生超市 丰产期月销售额超50万元 [3] - 正逐步打开香港及珠三角高端市场 [3] 葡萄产业项目 - 2002年拨付160万元帮扶资金引进葡萄种苗 推动吉安县横江镇葡萄种植 [4] - 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帮扶产业发展 推动标准化规模化和品质化建设 [4] - 当前种植面积达5.8万余亩 品种20多个 年产值约5亿元 [4] - 直接带动3900余户种植户增收致富 [4] - 为全县12个乡镇提供7500余万元保险保障 支付赔款288.09万元 [4] 产业多元化拓展 - 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扶持蛋鸡养殖产业 养殖户年均纯收入达6.3万元 [5] - 通过"一领办三参与"带农模式发展井冈蜜柚产业 年产量突破3万余吨 总产值近1.8亿元 [5] - 向吉安县捐赠"惠农保" 针对三类困难人员提供重大疾病风险保障 [5] - 丰富乡村振兴保险 产业保险和驻村干部意外险等保障供给 [5]
农文旅商联动援疆 这些变化正在发生
第一财经· 2025-08-19 22:3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 阿图什市阿孜汗无花果生态园以农业为核心,发展文旅、商业等周边经济,形成农文旅商一体化模式[1] - 江西国康农业集团在新疆阿克陶县推广芦笋种植,通过"政企合作经营、村企联合管理、吸纳农户务工"模式提供250个就业岗位[3] - 伽师县引入京东物流和百果园等企业,推动新梅产业链延伸至精深加工领域,形成22种加工产品[4] 技术引进与产业升级 - 江西省农科院在新疆试种芦笋成功,露天种植因光照好、虫害少等优势长势喜人[2] - 京东物流推动"商流物流一体化模式",将伽师新梅物流时间从8天缩短至56小时,损耗率从9%降至1.8%[4] - 中国农业科学院学生开展西梅干贮藏性研究,计划覆盖整个研究生阶段以提升产品附加值[5]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 阿孜汗村打造"无花果+"模式,投入1亿多资金形成"一轴两环四区六组团"空间结构,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6][7] - 农户通过农家乐和民宿投资60万元获得120万元收益,月收入从2000元提升至8000元[7] - 疏勒县"鲁疆情"食用菌生态科技示范园整合研学旅游与生产加工,技术型员工月薪达4000-5000元[8][9] 援疆项目成效 - 阿克陶县芦笋种植项目前3年每亩地租600元,第10年达1300元,村集体保底分红30万元/年[3] - 广东援疆推动伽师新梅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通过"疆品南下、粤品北上"工程拓宽销售渠道[5] - 江苏昆山援疆工作组支持阿孜汗村实现"一户一特色"设计,带动村民就地创业就业[6]
农文旅商联动援疆,这些变化正在发生
第一财经· 2025-08-19 19:09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 新疆喀什地区通过引入新品种如芦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芦笋是2024年引进的新鲜蔬菜 当地原本以玉米 冬小麦 春小麦为主 蔬菜以西红柿 辣椒 土豆为主[5] - 伽师县发展新梅精深加工产业 形成果干 果汁 果酱等22种精深加工产品 实现种植 加工 销售一体化产业链[11] - 食用菌生态科技示范园集生产加工 包装销售 研学旅游 文旅采摘于一体 配套26座高标准种植大棚和12000平方米生产厂房[21] 技术引进与产业升级 - 芦笋种植依托江西省农科院技术 利用新疆光照好 虫害少 耐寒耐盐碱特点实现成功种植 露天种植区达3000亩[6] - 物流创新使伽师新梅从枝头到华东餐桌时间从8天缩短至56小时 损耗率从9%降至1.8% 物流成本下降12%[11] - 开展农产品基础指标研究 包括膳食纤维 粗蛋白 水分含量测定 以提升西梅干贮藏性和食用价值[12] 农文旅商融合发展 - 阿图什市阿孜汗村打造无花果主题生态园 形成民宿 采摘 生态科普 打卡点等体验区 投入资金超1亿元[1][16] - 构建"一轴两环四区六组团"空间结构 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 农户投资60万元获120万元收益 月收入从2000元升至8000元[16][17] - 食用菌示范园占地200余亩 投入山东援疆资金2153万元 配套研学馆 科普长廊等设施 暑期为旅游旺季[21] 就业带动与收入提升 - 芦笋基地提供250个就业岗位 长期工150人 临时工100人 月薪约3500元 土地流转合同前3年每亩租金600元[6][7] - 技术型员工经培训后月薪达4000-5000元 合作社提供菌棒托管和家庭种植机会 企业负责回收产品[21] - 村集体保底分红前3年每年每村30万元 第4年起按利润25%分红 不足30万元则按保底30万元分红[6] 跨区域合作与市场拓展 - 援疆省市推动"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工程 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依托上海 深圳等高端消费市场带动精深加工[11][12] - 京东物流推行"商流物流一体化模式" 为直播机构提供源头货 为农户引入新销售渠道[11] - 企业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并设定保护价收购 引导群众参与种植 形成政企合作经营 村企联合管理模式[7][12]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助企惠企打造高原特色产业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7-29 22:04
政策支持与营商环境优化 - 西藏建立民营经济工作协调机制 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和40家单位组成的厅际联席会议制度 完善民营企业问题闭环工作机制 [2] - 出台《西藏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全面清理违规市场准入壁垒 [2] - 2023年7月印发《西藏自治区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从10个维度制定惠企措施 [2] - 工商联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 推动点对点问题解决 [3] 财政与金融扶持 - 2020年起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累计落实4.7亿元 惠及超500家企业 包括以奖代补和运费补贴 [3] - 拉萨啤酒获4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 投入8000万元改造国内先进听装啤酒生产线 [3] - 建立三级小微企业融资机制 截至2023年6月走访29.74万户 1.2万户获贷款270亿元 [4] - 税务部门提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专属服务 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4] 民营企业发展案例 - 西藏尚厨炊具从筹备到成立仅用1个月 经信厅全程协助厂房改造与投产 [2] - 绿之源公司上千亩沙地获有机认证 有机芦笋周供货量将达500-1000公斤进入香港市场 [6] - 清匠电器2019年落户山南 专注高原制氧机与供暖系统研发 [6] - "牧人宝库"藏茶馆月营收超20万元 计划扩大规模展示3000件藏北民俗藏品 [6] 产业转型与成果 - 扎囊县沙荒地转型为设施农牧业园区 产出芦笋、车厘子等远销国内外 [6] - 截至2023年6月西藏经营主体达58.43万户 私营企业14.72万户 个体工商户42.55万户 [7] - 民营经济支撑高原特色产业体系 在稳增长、创新和就业方面贡献显著 [1][7]
好生态让山南群众富起来(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人民日报· 2025-07-26 06:02
治沙与生态改善 - 扎囊县通过治沙工程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曾经的黄沙遍地变为绿树碧水相映的景观 [1] - 隆子县通过60年沙棘种植形成绵延40多公里、面积超50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人工种植连片沙棘林" [4] - 隆子县近3年新增沙棘林6000多亩,总面积达8.2万亩,黑青稞亩产从300斤提升至650斤 [6] 现代农业发展 - 绿之源公司利用牛羊粪改良1200余亩沙化地,建成18座智慧温室和20座采摘棚,成功种植芦笋、网纹瓜等作物 [2] - 公司带动380户农户增收,户均增收2万元,雇佣50多名当地员工并培养技术人才如卓玛 [2] - 扎囊县投资5.45亿元建设万亩矮化苹果基地,苹果因高花青素和果糖含量畅销本地、区外及海外(比例30%/40%/30%) [3] 产业经济效应 - 苹果基地用工高峰期雇佣400名村民,日工资190元,吸引大学生如索朗仁增返乡就业 [3] - 山南市矮化苹果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产量3000吨,带动600多名果农致富 [3] - 隆子县延伸沙棘产业链至保健品、化妆品领域,并推动"四黑"产业与旅游融合(黑青稞糌粑、黑藏猪烤肉等) [6] 生态与民生协同 - 沙棘林使隆子河谷风沙天数减少,护林员多布杰等1500人持续22年开展巡护工作 [6] - 治沙后扎囊县苹果树形成防风屏障,显著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3] - 隆子县计划通过生态旅游实现"好钱景",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 [6]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山南绿漫金沙地
经济日报· 2025-07-24 12:57
生态农业转型 - 隆子河谷通过种植沙棘林改良盐碱地,形成绵延40多公里、面积50 33平方公里的绿洲,有效解决当地柴火、建材及粮食生产问题 [1][2] - 沙棘林从1964年30多人义务种植起步,发展为兼具生态屏障与民生改善功能的综合项目 [1][2] 现代农业产业化 - 绿之源公司在扎囊县开发4000余亩沙荒地,通过腐熟牛羊粪改良土壤,建成18座智慧温室和20座采摘棚,主要种植高附加值芦笋 [2][3] - 芦笋基地改良1200亩沙化地,产品获中部农博会金奖,通过冷链销往上海、长沙及香港,旺季日运输量达1吨,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3]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绿之源项目带动当地就业,员工月薪达5800-6600元(含五险一金),累计创收6300余万元 [3] - 沙棘林和芦笋种植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推动区域从"沙进人退"转向"绿进沙退"的发展模式 [4] 技术应用与市场拓展 - 采用智慧温室技术克服沙荒地种植难题,利用西藏本地有机肥持续改良土壤结构 [3] - 芦笋产品通过贡嘎机场冷链物流体系辐射全国高端市场,形成稳定供应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