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茂金属聚乙烯
icon
搜索文档
石化和炼油行业反内卷,对化工行业影响几何?
2025-08-20 22:49
行业与公司 * 石化和炼油行业[1][2] * 涉及公司包括民营企业、央国企(如两油公司、中石化)[5][19][21]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现状与挑战 * 石化行业利润下滑 2024年全行业营收14.6万亿元 利润跌至万亿以下 2025年利润继续下降8.8%[2] 今年上半年利润下降2.3% 去年下降8.8%[3][25] * 面临产品价格下降、激烈竞争及反倾销诉讼挑战[1][2] * 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 低端大宗产品严重过剩(如聚苯乙烯、聚丙烯粉料) 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如聚丙烯粒料)[3][4][7] * 中国化工产值占全球44.6% 但缺乏国际标准定义权和定价权[3][11][12] 政策与产能调整 * 反内卷成为年度重点任务 国家通过摸排产能、淘汰重复装置、技术升级推动节能降碳和产业结构优化[1][2][17] * 产能预警报告显示14种高风险产品(炼油、丙烯、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丙烯腈、PVC、三氯乙烯等)和10种较高风险产品(纯碱、氢氧化钠、尼龙66、聚醚多元醇、蛋白粉、乙二醇等)[3][4] * 发改委要求200万吨以下产能必须退出 推动小型链厂转型升级[3][26] * 碳达峰前新增一次炼油能力4,000万吨 代表先进技术方向 不会导致过剩[6][16] * 政策要求8月30日前完成项目申报重新评估 10月出台指南意见 年底落实十五五规划[13][14] 企业转型与竞争力 * 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更具优势 设备新技术先进且盈利状况良好 更愿意投入节能改造[5] * 央国企面临更大转型压力 需对老旧装置进行核心改造升级[5][19] * 中石化在新材料领域有布局 如上海石化碳纤维项目(对标东丽技术)、独山子气相法POE项目[21] * 两油公司通过装置更新延长核心设备年限(如金陵石化更新30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至2024年 抚顺石化新建20万吨溶液法聚乙烯装置至2025年)[19] 市场需求与新兴领域 * 新兴市场需求增加(医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推动可降解材料BDO(从不到10万吨增长到超过600万吨)和光伏材料POE(规划产能超过590万吨)快速发展[10] * 炼化一体化、延长产业链受政策鼓励[10] * 氢能发展面临技术、标准、政策和成本障碍 中石化拥有加油站网络可转型为加氢站[23][24] * 新材料行业投资回报比例低 需持续研发投入(如中复神鹰生产T800碳纤维仍亏损)[29] 国际竞争与规划 * 十五五规划需加强内部补链延链 淘汰落后产能 培育优质产能 争夺国际话语权、定价权及标准参与权[11][12] * 绿色能源领域需通过欧洲标准获取订单 缺乏国际标准定义权(如绿氢、绿醇)[11][12] * 需自主生产高端牌号产品(如茂金属聚乙烯、聚烯烃)解决卡脖子问题[11][12] 其他重要内容 * 老旧装置改造聚焦传统大炼化和烧碱装置(如超20年氮肥厂和烧碱厂) 氯碱行业2024年退出20万吨产能 2025年有类似计划 新增产能重点采用乙烯法及膜极距、无汞触媒技术[9] * 炼油指标可谈判流转 有价证券性质 国家划定一次炼油加工红线不超过11亿吨 2024年能力达9.3亿吨[16] * 反内卷政策以引导型为主 非一刀切 结合能效指标给予企业发展空间[17] * 新材料发展依赖市场需求而非具体政策引导 需避免规划过于具体导致产能过剩[18][27] * 中国新材料研发借鉴德国盈创平台模式 高校承担科技专项 结合人工智能取得成果[28]
独山子石化创新赋能提质效   
中国化工报· 2025-08-08 11:31
8月6日,在独山子石化公司化工控制中心,随着乙烯一部高级技师、分离装置班长郭凯斌轻点鼠标,原 本流向裂解气压缩机的氢气被完全隔离,转而进入裂解炉燃料气系统。这一看似简单的操作减少了氢气 的无效循环,每天可增产乙烯30多吨、丙烯10吨。 独石化通过搭建"数据+模型"智能管理体系,实现15分钟智能排产,显著提升原油加工边际效益。乙烯 装置应用在线实时优化技术,实现秒级参数调整,连续6个月日产超4000吨,创历史新高。 近5年来,独石化实施茂金属系列催化剂等15项"三剂"国产化替代,完成乙烯丙烯压缩机透平、聚丙烯 压缩机干气密封等615项设备配件国产化替代,热电厂突破高钠煤掺烧比例瓶颈,每年降低成本上亿 元。 近年来,独石化聚焦核心装置,实施流程优化和能量优化,通过减少物流无效循环、提升能量利用效 率,借助流程模拟软件等科学工具,依托科技创新持续在降本增效上发力,释放提质增效新动能。 独石化深入开展提质增效活动,重点从科技创新方面深挖潜力。他们聚焦炼化核心业务,加快科技创新 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国内率先实现茂金属聚烯烃系列化生产,开发茂金属聚乙烯产品14个。在新材 料领域,公司通过实施新材料开发适应性改造等项目, ...
研判2025!中国茂金属聚乙烯生产工艺、发展背景、产业链、供需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进口依赖度超90%,未来国产化替代空间巨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08 09:36
内容概要:茂金属聚乙烯(mPE)主要的特点是分子量分布窄、分子结构规整、力学强度高、光学性能 优、加工稳定性好,因此,聚烯烃领域称之为"软黄金",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包装、农膜、管材等领域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包装领域,食品包装 膜、缠绕膜等对茂金属聚乙烯的需求尤为突出,据统计,2024年我国茂金属聚乙烯表观消费量约达300 万吨,进口量高达272万吨,进口依赖度高达90.67%。 上市企业:中国石化(600028)、中国石油(601857)、沈阳化工(000698)、宝丰能源(600989) 相关企业: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陶氏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三井化学(中国)管 理有限公司、中科(广东)炼化有限公司 关键词:茂金属聚乙烯生产工艺、茂金属聚乙烯发展背景、茂金属聚乙烯产业链、茂金属聚乙烯市场供 需、茂金属聚乙烯竞争格局、茂金属聚乙烯发展趋势 一、概述 茂金属聚乙烯(mPE)是以茂金属催化剂为基础合成的一种聚乙烯树脂,是近10年来聚烯烃工业最重要 的技术革新。产品类型主要包括茂金属低密度聚乙烯、茂金属高密度聚乙烯和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 烯。茂金属 ...
惠州这个百亿美元级项目有何亮点?4个字告诉你
搜狐财经· 2025-07-15 18:12
项目规模与投资 -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是国家重大外资项目之一,是美国企业在华独资建设的首个重大石化项目,总投资超百亿美元 [3] - 一期项目16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是国内单套装置最大产能 [3] - 项目将大幅提升茂金属聚乙烯、高端聚丙烯、聚烯烃弹性体等高品质原料自给率,减少高性能聚烯烃的进口依赖 [3] 建设速度与效率 - 项目从2020年"云开工"到2023年启动研发中心建设,再到2024年投产,体现中国速度、广东速度 [4] - 从2017年5月首次考察到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仅用时4个月,刷新惠州招商引资纪录 [4] - 项目4个月完成园区规划修编,11个月完成转规,一年半动工建设,创造"惠州速度" [4] 研发与产业协同 - 埃克森美孚大亚湾研发中心将提升本地响应速度,加快研发到市场的转化效率 [4] - 研发中心将支持材料循环利用、碳足迹降低等可持续创新方向 [4] - 项目将强化本地产业链协同,推动高端化工新材料在中国制造业的广泛应用 [5] 环保与能源利用 - 项目环保采用预处理外置模式,为国内首例 [6] - 配套综合能源站可接收工艺尾气参与燃烧,实现清洁能源循环利用 [6] 产业影响 - 项目为粤港澳大湾区塑料、服装、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链提供关键支撑 [3] - 将助力华南地区现代石化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大湾区产业链升级 [5]
卫星化学2024年营收、净利均两位数增长 董事长杨卫东:将积极采取可行方案应对关税调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0 22:27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56.48亿元,同比增长10.03%,归母净利润60.72亿元,同比增长26.77% [1] - 业绩增长主要源于原料成本低、供应链完整、产业链一体化以及技术领先策略带来的产品差异化和高端化 [1] - 2024年一季度化工品价格环比回落但同比上涨,如丙烯酸价格从2024年底7900-8000元/吨短暂回落后回升至7400-7500元/吨 [5] 原料成本与关税影响 - 原材料丙烷FEI价格从618美元/吨大幅下跌至450美元/吨,使进料加工业务存在套利空间 [1] - 乙烷关税从2%下降至1%,公司已制定三套应对方案:争取不列入加征清单、争取豁免、采取来料加工和乙烯换货等业务模式 [2] - 公司通过与美国ET公司合作拥有资源出口资产,自建码头、管道和乙烷船队,减少中间环节 [2] - 进料加工业务需要承担原材料和产成品价格波动,但公司能够从中套利 [3] 产能与产品布局 - 2024年建成年产10万吨乙醇胺装置,形成182万吨/年乙二醇、50万吨/年聚醚大单体与表面活性剂、20万吨/年乙醇胺、15万吨/年碳酸酯等产能 [4] - 拥有80万吨/年聚乙烯、40万吨/年聚苯乙烯等产能 [4] - 正在建设10万吨/年α-烯烃生产装置,茂金属聚乙烯和POE产品已进入中试阶段 [6] 行业供需状况 - 行业呈现"低端过剩,高端紧缺"格局,高端聚烯烃自给率仅为65% [5] - 2024年中国聚乙烯进口量1303万吨,净进口依存度31.9%,茂金属聚乙烯进口量超200万吨,自给率不足20%,POE进口量91万吨,进口依存度近100% [5] - 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丙烷占比约50%,加征关税可能导致PDH企业开工率下降,推动丙烯及下游产品价格上涨 [6] - 中国化工产能扩张进入尾声,供给增速放缓对化工品价格形成支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