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特仑苏
搜索文档
陈海峰“改造”三元牛奶:在京销售继续下滑丨消费一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8 07:39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乳制品板块销售额为47.1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3.15亿元下跌5.97亿元,同比下滑[1] - 液态奶销售额从去年同期的33.59亿元降至29.17亿元,固态奶销售额从6.75亿元微增至7.03亿元,冰淇淋及其他销售额从12.81亿元降至10.98亿元[1] - 北京地区销售额为22.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6.7亿元下跌3.9亿元,大本营市场表现疲软[1] 行业市场环境 - 9月乳品市场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16.8%,其中线下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21.3%[5] - 同期伊利营收同比下滑1.70%至286.31亿元,光明乳业液态奶收入同比下滑8.44%至35.4亿元[6] - 前三季度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803.1亿元,同比下降5.1%[7] 市场竞争态势 - 在北京低温奶市场,三元鲜奶销量位列第一,君乐宝悦鲜活第二,伊利金典鲜牛奶第三[10] - 三元特品纯牛奶单箱利润不超过5元,较低利润影响渠道推荐积极性[11] - 三元进行价格促销,如243ml袋装鲜牛奶从2.7元降至2.2元,450ml瓶装鲜牛奶从13元降至6.9元,但蒙牛、君乐宝等品牌存在更具价格优势的产品[11] - 在常温奶领域,伊利金典、蒙牛特仑苏凭借品牌影响力占据优势[12] 产品与渠道挑战 - 部分消费者反馈三元牛奶味道偏淡,产品口感存在迭代空间[13] - 三元尚未入驻山姆会员店等高端渠道,而光明、蒙牛、君乐宝等竞争对手已入驻并从中受益[14] - 伊利通过山姆渠道的定制化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鲜奶业务的双位数增长[14] 公司战略调整 - 2025年4月陈海峰接任公司总经理,并推动一系列人事变动,包括董事、副总经理、总会计师等职位的更替[16][18] - 公司进行组织改革,奶粉事业部将9个职能部室精简为4个,编制压缩40%,营销体系中后台规模缩减30%[20] - 低温事业部合并职能部门,重组销售体系为敏捷小单元,并设立大客户专门对接小组[21] - 人才策略采用外聘引智与内培提能相结合,培养近百名年轻高潜人才,并邀请葛优担任品牌代言人[21]
新晋饮品之王,干翻东方树叶
36氪· 2025-08-06 08:12
能量饮料行业增长与竞争格局 - 中国功能饮料市场过去5年增速最快,其中能量饮料占比达70% [8][10] - 2024年能量饮料市场规模达1114亿元,约为无糖茶饮的两倍 [11] - 行业已形成百亿级单品矩阵:红牛210亿元、东鹏特饮83.6亿元(半年) [5][7][15] 头部品牌业绩表现 - 东鹏饮料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6.37%至超百亿元,大单品东鹏特饮连续5年增长 [5] - 华彬集团红牛2024年营收重回210亿元,超额完成目标 [7] - 魔爪饮料2024年Q1中国销售额同比增长40.1%(美元计),剔除汇率因素达43.2% [7] 行业发展历程 - 红牛1995年进入中国开创能量饮料品类,长期占据80%市场份额 [19][23] - 2007年东鹏推出PET塑料瓶包装,通过差异化策略(价格仅为红牛一半)打开低线市场 [24][25] - 2015年红牛商标纠纷导致市场格局松动,国产品牌加速抢占份额 [26][27] 市场竞争策略 - 渠道争夺:东鹏2024年渠道推广费达7.8亿元(2018年仅0.6亿元),重点投放冰柜陈列 [31] - 营销创新:魔爪推出多口味高颜值包装,红牛/东鹏赞助电竞/赛车等年轻化赛事 [33][34] - 产品策略:近年转向"堆料"(添加人参/玛咖粉)+性价比(5-6元/升装) [35] 消费场景变迁 - 主要饮用场景从驾驶(23.34%)转向运动(31.21%)/夜间加班(30.12%)/熬夜学习(29.44%) [40] - 职场人加班常态化:38.7%每天加班,37.1%每次加班1-2小时 [40] - 消费群体从蓝领扩展至白领/学生,形成功能依赖和复购习惯 [42][43]
中国必选消费8月投资策略:关注政策催化带来的结构性机会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8-04 17:33
核心观点 - 报告建议关注政策催化带来的结构性机会,重点布局乳制品和白酒行业,警惕软饮料边际变差的风险 [7] - 7月消费需求承压但政策利好频出,包括雅江水电站开工(总投资1.2万亿元)、农村公路条例发布、育儿补贴制度(年总额约1000亿元)等,直接或间接拉动必选消费 [7] - 投资策略坚持"高股息+基本面改善"原则,推荐关注中国飞鹤、伊利股份、蒙牛乳业等政策受益标的 [7] 行业基本面 需求表现 - 7月8个必选消费行业中6个正增长:餐饮(+4.4%)、软饮料(+2.7%)、速冻食品(+1.7%)、调味品(+1.1%)、乳制品(+1.1%)、啤酒(+0.6%);白酒次高端及以上(-4.0%)和大众及以下(-3.9%)负增长 [3][9] - 与上月相比,5个行业增速恶化,3个改善,新禁酒令和极端天气是主要负面因素 [3][10] 价格动态 - 白酒批价企稳:飞天整箱/散瓶/茅台1935批价1915/1880/655元,月环比-35/0/-20元;普五批价930元,月环比+10元 [3][22] - 液态奶、啤酒折扣力度减小,软饮料折扣加大,婴配粉等价格平稳 [3] 成本分析 - 7月现货成本指数普遍下跌:乳制品(-2.92%)、软饮料(-2.46%)、速冻食品(-1.88%);期货成本指数以涨为主,啤酒(+3.57%)、调味品(+2.89%) [4][54] - 包材价格分化:易拉罐现货环比+3.67%,玻璃现货环比-0.08%;棕榈油现货环比+5.33%,生鲜乳跌至3.03元/公斤 [4][54] 资金流向 - 港股通7月净流入1241亿元(上月734.5亿元),必需消费板块占比5.05%(+0.17pct);乳制品港股通占比11.6%(+0.6pct) [5][88] - 陆股通食品饮料持仓占比4.56%(Q2环比-0.22pct),伊利股份(10.7%)、东鹏饮料(9.9%)持股比例最高 [5][81] 估值水平 - A股食品饮料PE历史分位数16%(20.2x),子行业中啤酒(3%,23.8x)、白酒(11%,17.9x)较低 [6] - H股必需消费PE分位数54%(20.0x),包装食品(6%,10.7x)、酒精饮料(7%,17.6x)处于低位 [6] 重点行业表现 白酒 - 次高端及以上白酒7月收入190亿元(同比-4.0%),库存持平但需求恢复缓慢 [11] - 大众白酒连续18个月负增长,7月收入110亿元(同比-3.9%),名酒动销分化 [12] 啤酒 - 7月收入176亿元(同比+0.6%),台风抑制沿海市场旺季需求,现饮渠道占比下滑拖累均价 [13] 乳制品 - 7月收入384亿元(同比+1.1%),育儿补贴政策提振需求,线上折扣率缩窄至79.1% [16][37] 调味品 - 7月收入366亿元(同比+1.1%),海天通过经营改革扩大市场份额,复调产品带动增长 [15] 速冻食品 - 7月收入75.8亿元(同比+1.7%),安井食品推出BC兼顾新品,千味央厨拓展小B渠道 [18] 餐饮 - 7月收入167亿元(同比+4.4%),暑期旺季带动茶饮单店业绩环比增30%,景区周边餐饮增长40-50% [20]
研判2025!中国儿童牛奶行业市场政策、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本土品牌占比超90%[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09 10:09
行业概述 - 儿童牛奶是针对儿童需求设计的牛奶制品,需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并在营养成分、口感、包装等方面适配儿童特点 [2] - 儿童牛奶核心目标是通过科学配方补充儿童成长所需的关键营养素,如钙、蛋白质、维生素D等 [2] - 儿童牛奶可分为灭菌乳、调制乳、发酵乳、巴氏杀菌乳、含乳饮料等类型 [2] 市场规模 - 2024年我国儿童牛奶需求量达165亿瓶(折125ML),市场规模达398.9亿元,产品单价约为2.4元/瓶 [1][11] - 消费者对生活品质追求提升,家长更愿意为孩子购买高品质、营养丰富的牛奶产品 [1][11] 政策环境 - 国家发布《"十四五"奶业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等政策,优化奶源区域布局,提升自主育种能力 [4][6] - 政策支持奶业大县发展草畜配套、适度规模养殖,促进奶业三产业融合 [6] - 政策推动乳制品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支持乳制品行业建设优质原料基地 [6] 产业链 - 上游包括奶源(奶牛养殖、羊养殖等)、辅料(糖、果酱、蜂蜜等)、生产设备、包装材料 [7] - 下游包括商场、超市、便利店、电商等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终端消费者为0-14岁儿童及其家长 [7] 消费群体 - 2024年末我国0-15岁人口数量达23999万人,庞大儿童人口基数潜藏巨大市场需求 [9] - 90后、95后育儿观念更科学化、精细化,更关注孩子营养需求,推动儿童牛奶向专业化、细分方向发展 [9] 竞争格局 - 本土品牌伊利股份、蒙牛乳业、认养一头牛等占据儿童牛奶市场90%以上份额 [13] - 伊利股份2024年营业总收入1158亿元,毛利润390.9亿元,毛利率33.88% [16] - 蒙牛乳业2024年营业总收入886.7亿元,毛利润350.9亿元,毛利率39.57% [18] 发展趋势 - 未来儿童牛奶将向高端化、功能化发展,添加益生菌、DHA、乳铁蛋白等功能成分 [20] - 精准营养理念普及,企业可能利用大数据开发针对儿童年龄、体质等的定制化产品 [20]
品渥食品 2024 年业绩透视:扭亏背后的进口食品转型之痛
新浪证券· 2025-05-09 17:18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8.76亿元,同比下降21.98%,延续2022年以来的下滑趋势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8.84万元,较2023年7337.08万元亏损实现扭亏为盈 [1] 核心品牌表现 - 德亚乳品业务营收同比下滑近25%,拖累公司整体营收缩水超两成 [2] - 瓦伦丁啤酒营收降幅达2.96%,受精酿啤酒与国产高端啤酒夹击 [2] - 第二增长曲线"亨利谷物""品利橄榄油"等品类增速放缓 [2] 渠道结构 - 线上收入占比65.18%,同比下滑22.7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3] - 直播电商渠道收入仅占12%,低于行业头部快消品30%的平均水平 [3] - 线下收入占比34.75%,同比下降20.56%,商超系统萎缩明显 [3] 消费趋势 - 进口乳制品均价同比上涨8.3%,但销量下降15.6%,显示消费降级趋势 [3] - 消费者转向价格更低的国产替代品,伊利金典、蒙牛特仑苏市场份额合计提升12个百分点 [3] - Z世代消费者偏好即饮渠道,德亚牛奶的早餐佐餐场景被短保鲜奶、植物蛋白饮料分流 [4] 行业挑战 - 2024年中国奶类食品进口额同比下降9.7%,行业面临国产替代、供应链风险、消费场景裂变三大挑战 [4] - 德亚常温奶与伊利金典的价格差从2019年的30%缩至2024年的12%,性价比优势丧失 [4] - 国际物流成本上升和汇率波动导致进口采购成本增加,利润空间被压缩 [4] 公司战略 - 公司提出从"进口优选"到"全球共享"的战略转型,需重新定义与中国消费者的连接方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