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茂府
搜索文档
上海区域项目销售“注水”、品质“缩水”,金茂品牌光环褪色?
搜狐财经· 2025-11-12 15:36
行业转型背景 - 2025年中国房地产行业正经历从“规模竞赛”向“品质竞争”的深度转型,一线城市上海成为房企品质兑现能力的试金石[2] - 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下,高端住宅市场的竞争已从“概念营销”转向“品质兑现”[19] 公司项目具体问题:销售数据争议 - 金茂璞元项目首开99套房源,营销宣传“认购率达175%”、“首开即罄”,但截至2025年11月11日,一期仍有19套可售,去化率约80.8%[7] - 金茂璞元二期于10月29日开盘,至11月11日,111套房源仅售出13套,去化率约11.7%[7] - 项目备案均价为16.6万元/平方米,低于市场传闻的18万元/平方米[3] - 在克而瑞发布的《2025年10月上海楼盘销售金额排行榜》中,金茂璞元成交金额为4.33亿元,排名第18位[18] 公司项目具体问题:产品质量缺陷 - 嘉定西郊金茂府交房半年内,70%的顶楼(105套)出现漏水现象,此后一年内顶楼渗漏水比例高达64.8%,直至2022年12月仍有110户存在渗漏[11] - 项目宣传的毛细管网辐射系统等“黑科技”未能有效兑现,存在科技系统失效问题[11][19] - 张江金茂府二期被购房者吐槽“严重降标”,其一期楼盘“横沔玖境·瑞府”在销售结束后突然改名,引发市场对品牌高端定位稀释和认知混乱的担忧[13][14][16] 公司市场表现 - 2025年1-9月,中国金茂上海区域全口径销售额为145.17亿元,在上海房企销售额排名第13位,与前三名企业存在约200亿元的差距[17] - 公司2025年在上海土地市场拿地节奏放缓,仅在上海临港新片区获取一宗地块[19] 专家观点与行业影响 - 专家指出,项目更名稀释了品牌的高端定位,导致市场认知混乱,影响了品牌信任度[16] - 在市场调整期,购房者更关注项目的实际交付标准、科技系统维护及长期居住体验,而非品牌营销,品质控制漏洞将导致品牌背书能力下降[19] - 公司需从地价控制、产品设计、施工管理、售后服务及品牌传播等维度进行系统性改革,建立透明的沟通机制,完成“体验-交付-运维-品牌”全链路闭环[20]
金茂上海“售罄”闹剧:26分钟抢光的豪宅,2个月后还有超两成房源在售
国际金融报· 2025-10-23 20:42
公司近期土地获取动态 - 公司近期以底价17.51亿元竞得宝山杨行地块,对应楼面价约1.46万元/平方米 [1] - 公司今年二度在上海扩土,此前曾联手资方以38.2%的高溢价率、89.6435亿元代价竞得虹口区瑞虹新城地块,楼面价达11.75万元/平方米,创下当年全国最高纪录 [2] 公司产品战略与市场表现演变 - 自2015年大宁金茂府成功后,公司在上海核心地段布局减少,高端产品线“金茂府”自2019年起在外环外区域批量推出5个项目,均价在4.39万元/㎡至7.8万元/㎡之间 [4] - 为应对2023年以来楼市遇冷,公司加快推盘,两年间4个府系产品入市,部分项目出现中途更名以促进销售的情况 [4] - 公司推出新一代高端产品线“璞系”以匹配核心地段项目,首个落地项目为璞元,宣称在科技系统、空间设计、圈层营造三个维度实现突破 [8] 璞元项目具体分析与市场反应 - 璞元项目采取价格锚点策略,前期市场吹风价超18万,最终取证价为16.8万,与周边二手房价格相当 [11] - 项目地价房价比接近70%,远超常规项目45%-55%的水平,利润空间有限,专家质疑其降本能力 [13] - 项目开启高周转模式,因加班施工噪音问题被周边居民多次投诉 [13] - 项目首开99套房源收获170多组认筹,认购率达175%,宣传称26分钟售罄 [13] - 但网签数据显示,开盘两个月后(截至10月23日)仍有22套房源待售,去化率约78%,超过两成未售 [14] - 网签数据出现异常变动,已售套数从9月16日的79套减少至10月16日的72套,出现合同撤销情况 [16] - 结合156组有效认筹数计算,最终弃选率超过一半 [17] 行业背景与历史参照 - 璞元所在瑞虹新城板块配套成熟,已三年无新盘供应,上次新盘瑞虹瑧庭(609套,均价12万/㎡)认购率达312.6%,招商虹玺认购率达353% [5] - 公司张江金茂府项目此前也出现高弃选率,130组认筹客户中仅60组选房,最终去化率47.6% [18] 项目产品特征与后续推盘 - 璞元项目容积率高达3.95,远超常规住宅2.0-3.0标准,楼间距较密 [19] - 受政策约束,项目主力户型为128-239㎡,其中128㎡户型占比近半,小户型偏高影响圈层纯粹性 [19] - 项目通过“赠送面积”提高得房率,但实质是压缩了功能区尺度,且科技系统后期维护成本较高 [19] - 项目一期开盘后紧锣密鼓加推111套房源,市场关注其去化表现 [19]
宋清辉:上海楼市全面实现“止跌回稳”,大概率出现在明年上半年
搜狐财经· 2025-10-10 20:18
国庆假期新房市场表现 - 国庆长假前六日上海新房累计成交988套,较去年同期增长412套或72% [3] - 外环外区域新房销售表现活跃,例如青浦区多个项目通过抽奖、折扣、主题活动等方式吸引人气 [3][4] - 节前一周上海新房供应量环比增长70.75%至27.81万平方米,新增入市项目达20个 [5] 市场活跃的驱动因素 - 上海“8.25楼市新政”松绑外环外区域住房限购,政策效果持续显效 [3][7] - 部分区域新房与二手房存在“价格倒挂”现象,明显的套利空间吸引有资格的购房者入市 [3][5] - 开发商为冲刺“金九银十”业绩密集推盘,并推出各类促销活动 [3][4][5] - 市场交易情绪显著回暖,外环外区域新房去化率提升,售罄项目数开始变多 [7] 新房市场产品与供给特征 - 节前入市项目中,单价超5万元的中高端改善型项目数量最多,其中有7个项目单价超10万元 [6] - 北蔡板块的“绿城·上海逸庐”项目新推4.13万平方米(296套),销售均价约每平方米10.44万元 [5] - 长假期间多个楼盘启动认筹,且绝大部分项目位于外环外区域 [5] 后市展望 - 10月上海新房市场成交量有望优于去年同期,并在高位呈现“稳中有升”之势,成交均价将保持稳定 [1][7] - 二手房价格端仍处温和调整通道,在新房虹吸效应下成交量恐难大幅提升,但急售房源的降价或带来结构性边际改善 [1][7] - 上海楼市全面实现“止跌回稳”大概率出现在明年上半年 [1][7] - 政策一定程度提振了市场信心和活跃度,为未来楼市回暖奠定坚实基础 [7]
中国金茂开启增长周期:TOP10房企中销售增速排第一 盈利能力提升
新浪财经· 2025-09-01 17:49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51亿元,同比增长13.34% [1] - 归母净利润10.9亿元(剔除投资物业公平值损益后11.23亿元),同比增长7.93% [1] - 签约销售金额534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在TOP10房企中排名第一 [1][3] - 整体毛利率达16.2%,较2024年提升1.6个百分点 [3] 销售与行业地位 - 成功跻身房地产行业销售规模TOP10 [1] - 行业TOP10房企销售额整体下降约14%,但公司逆势增长20% [3] - 104家内房企业中仅20家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其中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房企仅3家 [3] 财务优化与成本控制 - 新增融资成本降至2.7%,负债结构持续优化(降低短期及境外负债,增加长期及境内负债) [4] - 2024年管理费用同比下降15.9%,2025年进一步压降5% [3] - 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同比下降15%,财务费用同步下降 [3] 战略与投资布局 - 聚焦一二线核心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成都),2024年后新增项目均位于核心地段 [6] - 2025年上半年获取16个项目,一二线城市土储占比达88% [6][9] - 新项目平均毛利率接近20%,销量兑现率132%,销售价格达成率104% [6] 产品与品牌竞争力 - 高端产品线“金茂府”成为科技住宅代名词,已迭代至3.0版本 [7] - 2024年推出“金玉满堂”产品线,新项目开盘平均去化率达81% [7] - 品牌力支撑核心城市战略,形成高去化率-现金流回正-盈利能力提升的正向循环 [6][7] 行业趋势与格局 - 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TOP10房企销售额占比达48.7%(同比+0.5pct),TOP20占比64.8%(同比+0.8pct) [8] - 核心城市土地市场火热,三四线城市去化艰难,头部房企在拿地与销售端优势明显 [8][9] - 消费者对交付安全与品质要求提升,加速行业洗牌与资源向高能级城市集中 [8] 未来展望 - 目标将经营性现金流回正周期缩短至10个月,实现资金快速再投入 [6] - 计划用2-3年时间根本性提升报表质量,业绩稳中有升 [10] - 花旗银行预测2025-2027年将开启增长周期 [10]
探察央国企半年报|中国金茂:陶天海的第一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8 08:37
公司业绩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51.13亿元 同比增长14% [3] - 归母净利润10.9亿元 同比增长8% [3] - 销售总金额534亿元 同比上升20% [3] - 首次冲进行业前十 [4] 项目销售情况 - 上海虹口瑞虹新城项目99套房源均价16.6万元/平方米 26分钟内售罄 [6] - 宝山站项目160套房源均价5.39万元/平方米 开盘当日售罄 [7] - 普陀桃浦项目三次开盘均快速售罄 整体去化率接近80% [7] - 小五角场项目认筹率超100% 录得销售额14亿元 [8] 管理架构调整 - 取消五大区域层级 重组为14个地区公司 [14] - 形成总部-地区二级架构 直接管理城市项目 [14] - 晋升三位副总裁高管 公布14位地区总经理 [15] - 免除五大区域领导班子正职岗位人员职务 [15] 土地储备策略 - 权益拿地金额261亿元 位居行业第七位 [18] - 在高能级城市积极竞标 包括上海北京等11个城市 [17] - 杭州地块溢价率达55.91% 楼面价41240元/平方米 [17] - 从低能级区域退出 利用央企资源走土地收储路径 [19] 运营管理机制 - 开展"奋进之星"评选 表彰五类优秀团队或个人 [8] - 推行"六力三比"管理理念 提升内部组织能力 [15][16] - 促进项目快速周转 确保"一年一熟"力争"一年两熟" [8] - 122天开放示范区 实现拿地即开工 [8] 高管团队变更 - 陶天海从华东区域总经理跃升为董事长 [3][13] - 职业生涯25年均在金茂体系内 曾担任多个部门管理岗 [9] - 2021年带领华东区域实现销售额超1000亿元 贡献集团近半业绩 [10][11]
李峰加盟京投发展,京城房企营销总集体大换血
36氪· 2025-07-17 10:46
行业人才流动趋势 - 头部地产央企如华润置地、招商蛇口、中国金茂、保利发展在下行期吸纳优秀人才并进行系统性变革[1] - 央国企培养的管理人才正流向地方国企,地方国企凭借政策护城河、融资优势成为人才"避风港"[1] - 原中国金茂营销中心总经理李峰加盟京投发展集团担任营销总,预示老牌国企进击决心[1][7] 李峰职业履历与营销策略 - 李峰职业生涯始于万科成都公司,后任职世茂集团并推动西部区域业务拓展[4] - 2016年加入金茂后主导营销体系,推动销售额从485亿元(2016)增长至2356亿元(2021)[4][5] - 营销策略强调产品IP化,主导"金茂府"等产品线定位与客户需求反哺机制[4][5] - 2023年推出"金玉满堂"四大产品线,覆盖科技住宅、大平层等细分市场[6] 北京楼市竞争格局 - 上半年北京TOP30房企权益销售1293亿元(+14%),但分化明显:TOP10增速19%,TOP21-30下滑10%[8] - 市场竞争加剧,营销总成为关键胜负手,央国企密集轮换营销负责人[8][9] - 中海、华润、中建智地等央国企上半年表现:华润北京权益销售107.98亿元(+13%),中建智地京西公司项目首开劲销358套[12][14][16] 京投发展业务模式 - 定位"亚洲轨道物业专家",依托母公司北京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开发TOD项目[17][18] - 开发模式类似港铁,涵盖住宅、商业等多业态,代表项目公园悦府累计销售140亿元[18][19] - 高管团队年轻化,董事长孔令洋(1980年)、总裁高一轩(1981年)均具轨道交通背景[20][22][23] - 2023-2024年连续亏损(归母净利-6.6亿/-10.55亿),但2024上半年森与天成项目销售11.03亿元[25] - 与母公司签署200亿元合作协议,联合开发轨交上盖项目[26]
金茂三个月内26.89亿连下两子 南京江宁是否再诞一座“金茂府”?
36氪· 2025-07-17 09:58
南京土地市场动态 - 今年以来南京江宁片区土地市场表现活跃,已成功出让九龙湖G18、百家湖G38及竹山路G39三幅地块 [1][2] - 7月16日江宁区和六合区共出让2宗涉宅用地,总成交金额19.94亿元 [2] - 江宁片区还有翠屏山G50和上秦淮G51两幅地块拟待7月30日出让 [2] 中国金茂土地获取情况 - 中国金茂7月16日以15.49亿元竞得江宁竹山路G39地块,楼面地价11997元/平方米 [2] - 4月30日公司以11.4亿元拿下九龙湖G18地块,楼面价17289元/平方米,溢价率15.15% [3] - 今年以来公司在江宁板块累计获取土地金额达26.89亿元 [3] 地块详细信息 - 竹山路G39地块面积79416.74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29120.04平方米,容积率1.78 [3] - 地块需出资建设5400平方米地铁换乘站房,建设费用3596.26万元 [3] - 九龙湖G18地块面积36631.76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65937.17平方米,容积率1.8 [4] 产品规划与定位 - 九龙湖G18地块将打造南京第四座"金茂府",规划5栋小高层和3栋洋房,户型140-220平方米 [7] - 竹山路G39地块可能引入"璞系"产品线,定位复合型高端开发 [7][8] - "璞系"产品在成都、西安等地表现优异,成都项目累计销售额超29亿元 [8] 市场供需状况 - 竹山路G39地块周边仅仁恒龙湾、嘉和华府两个项目在售,住宅用地供应稀缺 [4] - 九龙湖板块近8年无新房供应,G18地块成交价刷新板块近5年纪录 [4] - 片区金隅紫京云筑等改善项目均为2019年前出品,存在新项目需求 [6]
中国金茂:多线并进产品力优,风险出清加速拓土-20250610
国信证券· 2025-06-10 18:4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优于大市”评级 [3][7][11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背靠央企,业务结构多元稳定,2024 年业绩扭亏,主业聚焦开发且多元航道并行,销售稳定、土储优质,债务压力可控,预计 2025 - 2027 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结合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每股价值较当前股价有 20% - 26%的空间 [1][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背靠央企、业绩扭亏 - 背靠央企,股权结构稳定: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是中国中化旗下城市运营平台企业,2019 年后股权结构趋于稳定,截至 2024 年末中国中化持股约 38.4% [1][11][12] - 业务结构多元,业绩扭亏为盈:业务包括城市及物业开发等板块,2024 年城市及物业开发业务收入占比 89%;实现营业收入 591 亿元,同比下降 19%,归母净利润 11 亿元,扭亏为盈,原因是计提存货减值减少、开发业务毛利率回升、三费支出减少、合联营公司贡献利润增多 [1][15][17] - 主业聚焦开发,多元航道并行:以高品质地产开发为核心,聚焦精品持有等三类业务;城市及物业开发发布“金玉满堂”产品系,2024 年收入 492 亿元,同比下降 22%,毛利率 11%,同比增长 2pct;商务租赁及零售商业运营租金平稳出租率高,2024 年收入 16 亿元,同比下降 7%,毛利率 81%;酒店经营轻重并举,2024 年收入 17 亿元,同比下降 18%,毛利率 36%;物业服务分拆上市,业绩规模稳步增长,2024 年收入 30 亿元,同比增加 10%,毛利率 24% [1][30][58] 销售稳定,土储优质 - 销售稳居行业第一梯队:2024 年销售金额 983 亿元,排名第 12 位;销售面积 582 万平方米,均价 16887 元/平方米;华东、华北销售额占比 40%、28%,一二线销售额占比 90%,TOP10 城市销售额占比 61% [2][62][68] - “城市运营”模式强化拿地竞争力:坚持城市运营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2024 年精准获取 22 个项目,总土地款 333 亿,权益土地款 202 亿,新增土储计容总面积 202 万平方米,一线、二线城市货值占比 99%;2023 年以来招拍挂市场拿地强度提高,2024 年拿地强度 0.33,位于主流房企前列 [2][74][76] - 土储丰富,未售货值结构较好:截至 2024 年末,一级土地储备 4414 万平方米,二级土地储备 3382 万平方米;未售货值约 2800 亿,63%集中在华北及华东,87%位于一二线城市 [2][83][85] 债务压力可控 - 债务结构优化,压力可控:2024 年持续优化境内外债务结构,平均融资成本、债务总额同比下降,境内新增融资平均成本 2.87%,一年内到期占比下降至 18%,外币债务占比降低至 25% [89] - 三道红线维持绿档,融资渠道畅通:“三道红线”维持全绿,融资渠道多元畅通,成功发行多笔低利率债券,综合融资成本降低,财务状况稳健 [95] 盈利预测 - 假设前提:预计 2025 - 2027 年总营业收入分别为 560/542/554 亿元,同比 - 5%/- 3%/+ 2%;营业成本/营业收入分别为 85%/85%/85%;管理费用/营业收入为 5.0%;销售费用/营业收入为 3.5% [97][98] - 未来 3 年盈利预测及敏感性分析:2025 - 2027 年营收分别为 560/542/554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1.0/11.3/11.6 亿元,同比 + 3%/+ 3%/+ 3%,每股收益分别为 0.08/0.08/0.09 元;盈利预测分乐观、中性、悲观三种情景 [99][100][103] 估值与投资建议 - 绝对估值:每股价值为 1.24 元,较当前股价有 26%的空间;采用调整现值法估算地产开发业务权益增值,假设 WACC 取 12.5%,保守假设下重估权益增值为 155 亿元,RNAVPS 为 1.24 元 [104][105][107] - 相对估值:每股价值为 1.18 元,较当前股价有 20%的空间;选取 A 股和港股龙头国央企等作为参考,可比公司 2025 年平均动态 PE 为 11.9 倍,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 2025 年动态 PE 为 10.0 倍,有估值修复空间 [108][109] - 投资建议:首次覆盖给予“优于大市”评级,公司土地质量好、财务健康、拿地积极,减值幅度位列主流房企前三,风险释放充分 [3][109][111]
黑马金茂,又杀回来了!
36氪· 2025-05-23 10:34
核心观点 - 中国金茂通过"拿地大爆发、组织精简、产品优化"三板斧策略实现扭亏为盈,2025年前4月以356亿元新增土地价值位列行业第一 [2][3][4] - 公司采取"增量破局"战略,24年11月至25年4月累计拿地超500亿元,拿地强度达1.4,远超保利(0.21)、中海(0.26)等头部房企 [4][20] - 2023年亏损69亿元后,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0.7亿元,计划通过高端产品线(货值占比65%)和核心城市布局(京沪占比37.6%)修复利润率 [5][28][29] 战略转型 - 组织架构从三级转为二级,降低管理费用(原占比8.8%行业最高),提升管控效率 [16][28] - 产品端推出"金玉满堂"四大产品线,"府系及璞系"高端产品货值占比提升至65% [29] - 退出三四线城市(如湖州地块获7.81亿补偿),聚焦一二线核心地块(毛利率超20%) [28] 财务表现 - 近4年归母净利润呈V型曲线:47亿(21年)→19亿(22年)→-69亿(23年)→11亿(24年) [8] - 销售额持续下滑:2356亿(21年)→1550亿(22年)→1412亿(23年)→983亿(24年) [8] - 22-24年累计计提土储减值101.4亿元,减值比例12.9%远高中海(0.5%)、华润(2.2%) [11] 行业对比 - 2025年1-4月拿地金额超绿城(355亿)、华润(329亿)、中海(303亿)等头部房企 [3] - 竣工未售存货占比达45%,显著高于同业,滞重库存压力突出 [23][24] - 销售管理费用率8.8%高于龙湖(6.8%)、越秀(4.9%)等同行 [16] 风险因素 - 总土储4378万平米需7年消化(24年销售582万平米),存货周转压力大 [9] - 早期超大盘模式(城市运营)和三四线布局(19-21年)导致资产质量承压 [7] - 限价政策曾抑制金茂府产品优势,新规取消限价后高端产品力有望释放 [7][22]
金茂的“高端困局”:从“府系神话”到遭受质疑的冰火两重天
搜狐财经· 2025-05-15 22:40
公司战略调整 - 公司从高端市场向三四线城市扩张,2020年二线城市拿地金额占比58.84%,三四线城市占比23.92% [3] - 新增7个城市运营项目,44%的二级新增土储来自城市运营项目 [3] - 2024年销售额从2021年的2356亿跌至983亿,归母净利润10.65亿元 [3] - 推出"金玉满堂"产品线细分客群,包括府系3.0、璞系、满系、棠系 [5] 产品表现与市场反应 - 北京金茂府凭借八大系统和科技豪宅定位一战成名 [3] - 成都首个"璞系"产品首开去化率仅66% [8] - 南京秦淮金茂府因减配引发维权,成都项目被抱怨"东方美学只剩石材堆砌" [10] - 西安曲江璞逸东方首开揽金12.6亿,七开七罄;上海中环金茂府四开四罄 [10] - 北京璞逸丰宜案名被批评拉低高端格调 [1][7][8] 组织架构调整 - 裁撤区域层级,构建总部-地区二级架构,取消五大区域层级 [10] - 重组为14个地区公司,形成直接管理城市项目的格局 [10] 财务与资源状况 - 2024年90%销售额来自一二线城市 [11] - 累计未售货值约2800亿,63%集中在华北及华东,87%位于一二线城市 [11] - 平均融资成本下降约50个基点,债务总额同比减少约50亿元 [13] 行业竞争态势 - 绿城用"海棠系"打造全龄社区,仁恒以"国际系"融合在地文化 [9] - 公司仍依赖"恒温恒湿"科技标签 [9] - 在楼市下半场,生存关键在于理解客户需求而非讲故事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