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钙片
icon
搜索文档
汤臣倍健的中年危机:攻不下直播间,守不住药店,失守于经销商
华夏时报· 2025-09-04 21:49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净利双双下滑 面临品牌老化 渠道优势消退 营销效率下降等多重挑战 转型压力显著[2][5][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5.32亿元 同比下降23.43% 已连续九个季度下滑[7]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7.37亿元 同比下降17.34% 扣非净利润6.93亿元 降幅16.59%[7]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7.3% 归母净利润暴跌62.62% 为多年最严重业绩下滑[7] - 2025年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1.44% 但被专家解读为通过强力压缩成本实现的短期利润修复[10] 销售费用与效率 - 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12.33亿元 同比下降32.33% 但销售费用率仍高达34.90%[5][11] - 2024年销售费用30.31亿元 同比缩减21.45% 销售费用率攀升至44.33%的历史新高[4][11] - 2023年销售费用38.59亿元 同比增长21.77% 但同期营业收入增幅仅19.66% 单位营销投入回报减弱[4] - 2024年市场推广费和广告费分别同比下降37.47%和31.85% 2025年上半年广告费同比下降超50%[7] 渠道表现 - 2024年线上线下渠道收入分别为33.63亿元和34.18亿元 同比下滑25.35%和29.79%[16] - 2025年上半年线上线下渠道收入分别为16.84亿元和17.98亿元 较上年同期下滑13.78%和31.63%[16] - 经销商数量从2021年的1070家锐减至2025年上半年的640家 2024年一年内减少200家[17] - 传统药店渠道因医保政策收紧禁止使用个人账户支付保健类消费而受到冲击[16] 品牌与产品表现 - 主力品牌2025年上半年收入大幅下滑:"汤臣倍健"主品牌下降28.32% "健力多"跌30.35% "lifespace"国内产品下滑34.43%[17] - 关节护理大单品"健力多"收入从2022年超10亿元规模跌至2025年上半年的4.11亿元[17] - 终端价格体系混乱 同一产品折扣力度不一 反映品牌溢价能力持续衰减[18] - 直播间核心产品仍为蛋白粉、钙片和复合维生素等传统"经典老三样"[18] 研发投入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仅为3039.34万元 同比骤降56.45% 不足销售费用的零头[13] - 大幅缩减研发投入可能削弱品牌长期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13] 消费者与市场竞争 - 品牌呈现明显代际认知差异 深受中老年群体青睐但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3][15][16] - 年轻消费者更偏好Swisse斯维诗、诺特兰德等新锐品牌[3][4] - 面临线上新锐品牌及跨境品牌的激烈竞争和低价内卷[14][18] - 专家指出公司渠道护城河正在决堤 未来1-2年是"渠道改革+产品迭代"的生死窗口[18]
钙片、胶囊、液体钙到底怎么选?一篇给你讲清楚,告别选择困难
搜狐网· 2025-08-26 19:13
核心观点 - 科学补钙需避免三大误区:并非剂量越多越好、剂型非吸收率决定因素、需协同营养素增效 [1][2][3][4][6] - 不同人群需根据生理状态和肠胃条件选择钙源类型及补充剂量 [2][4][5][28] - 补钙产品需综合评估钙源生物利用度、协同成分(维生素D/K、骨胶原等)、剂型依从性及个体需求 [4][6][7][8][9] 钙摄入标准 - 4-10岁儿童及18岁以上成人每日需800mg钙 11-17岁青少年及50岁以上老年人需1000mg钙 [2] - 单次摄入元素钙超过200mg时吸收率下降 建议补充剂提供每日推荐量的1/3–1/2(例如成人每日补500mg) [3] - 长期每日通过补充剂摄入超600–1000mg可能引发便秘、腹胀及肾结石和心血管风险 [3] 钙源与吸收效率 - 碳酸钙含钙量高但需胃酸溶解 吸收率偏低且可能引起胀气或便秘 [4][11] - 柠檬酸钙无需胃酸协助 吸收效率更高且对肠胃更友好 [4][12][14] - 生物钙(如三文鱼骨钙)钙含量和生物利用率高 可在中性肠道环境释放钙离子并减少胃刺激 [4][23] 协同营养素 - 维生素D每日需补充400–800IU 促进小肠黏膜吸收钙和肾小管重吸收 [6] - 维生素K每日推荐45–120μg 促进骨钙素合成并提高骨骼强度 [7] - 骨胶原提供骨骼韧性并促进钙溶解 酪蛋白磷酸肽提高钙溶解度 镁锌参与骨代谢和骨形成 [8] 产品对比分析 钙片类 - 钙尔奇碳酸钙D3片含600mg碳酸钙+125IU VD3 采用微粉化技术提升溶出速度 但胃酸不足者可能不适 [9][11] - Swisse柠檬酸钙片含333mg柠檬酸钙+665IU VD+60μg VK 对胃肠道刺激小且吸收率高 但含钙量相对较少 [12][14] 胶囊钙类 - 汤臣倍健DK胶囊钙含500mg碳酸钙+360IU VD+24μg VK 添加维生素K2促进血钙沉积 但颗粒大且可能致便秘 [15][17] - Schiff旭福软胶囊含500mg钙(碳酸钙+柠檬酸钙)+360IU VD+24μg VK 双重钙源减少胃胀气 但协同营养素需额外补充 [18][20] 液体钙类 - 德国Mom's Garden液体钙含500mg专利有机钙+400IU VD+30μg VK+130mg骨胶原 吸收率为其他钙的6倍且不含糖 [21][23] - 金钙尔奇液体钙含300mg柠檬酸钙+30mg酪蛋白磷酸肽+5μg VD+22.5μg VK 添加CPP提升4倍钙吸收但协同营养素含量低 [24][26] 科学补钙原则 - 肠胃敏感者优先选择柠檬酸钙或天然生物钙 [4][28] - 需协同补充维生素D(促进吸收)和维生素K2(引导沉积) [6][7][27] - 单次补充剂量建议≤500mg 需结合膳食总摄入量避免过量 [3][28] - 剂型、口感及服用频率影响长期依从性 [8][28] - 高危人群(如更年期女性、老年人)需选择营养全面易吸收产品 已确诊骨质疏松者需遵医嘱治疗 [1][28][29]
汤臣倍健蒸发400亿:年轻人不怕老,不怕死,只怕穷?
凤凰网财经· 2025-08-20 20:27
保健品行业现状 - 中国保健品市场已发展近40年,围绕"怕老、怕死、怕丑"的需求持续存在,行业具备长期发展基础 [2][32] - 2025年上半年保健食品市场销售额604.1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睡眠管理类产品增速达53.1% [32] - 行业呈现年轻化趋势,90后消费辅酶Q10占比30%,95后人均购买3种保健品,05后血糖监测产品消费增长85% [15] 汤臣倍健业绩表现 - 2025上半年营收35.32亿元(同比-23.43%),净利润7.37亿元(同比-17.34%)[3] - 2024全年营收68.38亿元(同比-27.3%),净利润6.53亿元(同比-62.62%),创上市最大跌幅 [9] - 市值从巅峰600亿跌至209亿,蒸发近400亿 [9] - 旗下品牌全线下跌:主品牌收入18.88亿元(-28.32%),健力多4.11亿元(-30.35%),lifespace国内1.38亿元(-34.43%)[8] 汤臣倍健问题分析 - 渠道依赖传统药店,2020年医保新规排除保健品后经销商数量从937家减至597家 [10] - 营销转型滞后,2024年广告费减少31.85%,市场推广费下降37.47% [11] - 新品开发不力,线上渠道收入16.84亿元(-13.78%),仍以"老三样"产品为主 [12][17] - 2018年推出的年轻子品牌"Yep"和收购的Life-Space未能打开市场,导致15.71亿元商誉减值 [18] 新兴品牌成功案例 - 诺特兰德通过9.9元维生素+中小达人推广,抖音月销过亿 [16] - 五个女博士胶原蛋白肽产品搜索量增长200%,女性口服美容市场销量第一 [16] - 万益蓝益生菌4年内成为中国市场销售额第一 [16] - Swisse通过零食化产品形态(微泡片、软糖等)占据电商销量榜首 [16] 行业发展历史 - 1988年娃哈哈营养液三年销售过亿,开创保健品先河 [21] - 太阳神1993年销售额13亿,市占率63% [22] - 太太口服液1995年销售额1.6亿,中华鳖精年销5亿 [26][28] - 三株口服液1996年销售额达80亿 [29] - 1996年《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出台后行业经历调整 [31]
零售药店倒闭潮来了?去年关了3.9万家
齐鲁晚报网· 2025-08-11 08:28
零售药店行业现状 - 2024年全国药店关闭数量达3.9万家,平均每天107家歇业,预计2025年关店数量可能突破10万家 [1][2] - 2010-2024年药店数量从40万家增至近70万家,但2024年出现急转直下 [1][5] - 店均服务人数从2016年的4112人降至2023年的2113人,市场明显饱和 [2] 头部企业表现 - 国大药房2024年关闭1270多家直营门店,零售板块净亏损超11亿元 [2] - 健之佳从2023年盈利1.6亿元转为2024年亏损超9000万元 [2] - 2025年一季度老百姓大药房关闭161家直营门店,益丰药房闭店84家,一心堂和健之佳分别调整关闭125家和16家 [2] 行业困境原因 - 过度扩张导致结构性过剩,2019-2023年药店数量从52.4万家增至66.7万家 [2] - 同质化竞争严重,价格战激烈,部分药店甚至赔本赚吆喝 [3] - 线上渠道分流明显,年轻消费者更倾向通过APP查询用药指南 [3] - 医保政策收紧,"医保飞检"严查违规行为,门诊统筹政策引导慢性病药回社区医院配药 [3] 政策影响 - 2025年起所有参与集采药品需具备追溯码,13个省份134个统筹区已实现"无码不结" [4][5] - 2025年底前所有药店必须配备执业药师,部分地区要求执业药师在岗才能销售处方药 [5] - 医保结算流程复杂化,部分药店结算耗时从2分钟延长至10分钟以上 [5] 行业未来展望 - 零售药店行业正经历调整,从暴利行业向民生工程回归 [5] - 行业需优化经营模式,强化社会职能属性,保障药价稳定和供应 [5]
3亿老龄人口撑起的万亿食养市场,还有这些短板亟待解决
新消费智库· 2025-06-02 21:28
老年食养市场概况 -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3.10亿(2024年),占全国22%,且每年新增超1300万人[6] - 银发经济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9万亿元,其中食品保健产业占比23.5%[13] - 行业痛点包括产品同质化、标准缺失、虚假宣传、价格不合理及消费场景有限[17][19] 老年人群需求特征 - 生理需求:消化吸收难(肠胃功能减退)、咀嚼障碍(牙齿缺损)、吞咽不适(唾液分泌下降)[8][10] - 营养需求:钙/维生素D缺乏导致骨质疏松(65岁以上女性更易患病)、慢性病高发(高血压/糖尿病)[10] - 消费需求分层:健康刚需(补钙/降压)、功能性需求(易咀嚼食品)、多元场景(社交/休闲)[10][11] 市场供给矛盾分析 - 产品端:品类单一(以奶粉/藕粉为主),缺乏精准分类(日本细分介护食品/病者调理食品等)[19][24] - 技术端:口感差(适口性不足)、营养配方不精准(部分产品改善作用有限)[17][19] - 渠道端:依赖线下传统渠道(药店/超市),线上渗透率不足[16][19] 国际经验借鉴 - 日本模式:按硬度/粘度分级食品(易咀嚼至不需咀嚼4等级),颜色标识目标人群(蓝/黄/红对应不同需求)[24][25] - 产品创新案例:日本丘比推出58款温和食谱系列,德国开发低酒精度营养啤酒[24][26][28] 国内企业实践 - 头部品牌布局:汤臣倍健覆盖100+营养补充剂品类,同仁堂开发灵芝孢子粉等中医滋补品[28][30] - 创新产品形态:BuffX透明质酸钠软糖、Minayo GABA睡眠饮等"零食化"功能食品[31] - 特医食品发展:国产特医食品达182款(占比85%),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480亿元(CAGR 30%)[29] 行业标准化进展 - 政策规范:2018年《老年食品通则》征求意见稿,2021年《易食食品》团体标准发布[34] - 企业参与:博领科技等联合起草《老年营养食品通则》,推动产业规范化[34] 未来发展趋势 - 产品方向:精准营养(糖尿病定制餐)、场景化创新(便携营养早餐/助眠饮品)[6][31][34] - 竞争核心:情感化设计(包装适老化)、科技与文化融合(智能健康监测食品)[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