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玉米

搜索文档
第七届青贮产业融合发展大会举办
内蒙古日报· 2025-09-17 09:20
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中国农业科学院、通辽市相关单位等机构和地区的 行业专家,围绕田菁与青贮玉米混作新模式成果、草牧业政策解读与展望、高产优质青贮玉米密植精准 调控技术,全力打造农牧结合高质量发展的"通辽模式"等主题作了精彩报告,分享了前沿技术、创新见 解和实战经验。田间展示区对青贮产业新作物、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等进行多种形式展示,中国种 子协会面向全国征集的64个各类优良青贮作物品种在此集中亮相。 全国青贮玉米育种、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合作社、大户,以及相关行业专家、学者和工作者共 计350余人参加会议。 青贮产业融合发展大会是我国青贮玉米产业领域具有国家级影响力的行业盛会。自2017年首次在通 辽市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七届,现已成为青贮作物产业链相关企业、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展示、技术推 广与合作对接的重要平台。本次会议聚焦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协同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探 索"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产业链融合发展机制与模式,促进优质青贮玉米品种和高产优质 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推动产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9月14日至16日,2025年第七届青贮产业融合发 ...
新华视点|金秋九月话丰收 特色农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新华社· 2025-09-16 14:44
■山核桃采收季来临 传统农俗焕生机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山核桃采收季。在昌化镇后营村,林农们正忙着采收。 近年来,临安区大力推广张网采收,在昌化镇白牛村西谷坪经济林林场,一张张绿色的网像地毯一样铺满山头。 金秋九月,多地特色作物进入采收季。各种科技手段广泛应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多元模式拓宽销路,助力产业升级。 ■猕猴桃迎来采摘季 小果子撑起大产业 陕西省眉县30余万亩猕猴桃陆续进入成熟采收期。在常兴镇祁家村一片成熟的猕猴桃园里,果农们忙着采摘、装箱、运输。 在国家级(眉县)猕猴桃产业园区,工人们在车间正忙着清洗、包装刚采摘下来的猕猴桃,经过检验后的猕猴桃将被运往世界各地。 ■鲜食玉米迎丰收 产业升级助增收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红星村的鲜食玉米喜获丰收。该镇由村党支部对接企业签订回收订单,以"统一种子、分片种植、定期采收"的 方式保障农民收益。 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的采收加工同样繁忙,玉米在车间里经脱皮、去头、装袋、灭菌等工序,5小时内极速锁鲜,即刻包装。 在焉耆县永烨牛羊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内,工作人员将新鲜采收的青贮玉米搬到青贮窖中压实,为牲畜越冬提前备足"口粮"。 ■长美萝卜成"引擎" ...
木垒县东城镇:从田间到“粮仓” 青贮玉米收割备足牲畜“冬口粮”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17:36
农业机械化与生产效率 - 木垒县东城镇科学调度机械与人力全面开展青贮玉米收割工作 大型收割机参与收割作业[1] - 中兴村村民许先文70亩玉米地实现丰收 青贮玉米部分用于自家牲畜喂养[1] 农产品销售与经济效益 - 青贮玉米对外销售价格为每公斤0.45元 通过销售实现经济增收[1] - 种养结合模式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 大幅提升养殖效益[1] 农业种植模式与产业推广 - 东城镇积极推广"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发展模式 引导农户规模种植青贮玉米[1] - 青贮玉米经发酵后营养保存完整且适口性强 深受养殖户欢迎[1] 乡村振兴与产业支撑 - 青贮玉米丰收筑牢牲畜越冬"粮仓" 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加速器"[1] - 通过规模种植解决传统秸秆处理难题 同时满足养殖需求和经济效益提升[1]
“指尖轻触”智慧耕作 “科技护航+精准服务”夯实秋粮丰产基础
央视网· 2025-09-05 12:44
新疆塔城青贮玉米生产 - 新疆塔城启动2万亩青贮玉米收割 预计产量10万余吨[1][5] - 青贮饲料经发酵后营养丰富且易保存 用于保障60万头牲畜越冬需求[3][5] - 大型收割机与运输车协同作业 实现高效收割和运输[1][3] 甘肃成县核桃产业 - 甘肃成县核桃种植面积达51万亩 预计产量25万吨 产值突破10亿元[8] - 采用单轨运输车(单趟运力400斤)和无人机技术提升采收效率[8] - 应用水肥一体化和膜下滴灌技术提高产业科技化水平[10] 黑龙江嫩江小麦秋收 - 嫩江市塔溪乡小麦种植面积48600余亩 配备百余台收割机确保收割进度[11][15] - 联合收割机进行机械化作业 实现麦粒直接装载至运粮车[13] - 农户利用晴好天气开展抢收 保障颗粒归仓[11][15] 农业科技应用与智能化管理 - 江西吉安永新县调度3100台农机具收割21.78万亩中稻[19] - 安徽明光市投入650万元搭建智慧农业平台 建成2个无人机机场实现3200亩农田精准管理[21] - 安庆花凉亭灌区完成100多处水利设施改造 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30%[23] 跨区域作物采收动态 - 甘肃定西市安定区百万亩马铃薯进入采挖期 采用杀秧机和收获机机械化作业[10] - 通过引水工程灌溉实现马铃薯增产[10] - 各地应用无人机巡查和智能灌溉系统保障秋粮稳产丰收[18][23]
从产业聚能到就业提质,襄阳如何“链”就活力?丨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0:48
核心观点 - 襄阳市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推动传统工业城市转型 企业实现产能与效益双提升 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产业生态 [1] - 通过就业链、创业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实现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 成为湖北省生动样本 [1] 企业技术创新案例 - 中力机械作为华中唯一绿色电动叉车整车制造企业 开展旧燃油叉车"油换电"业务 全国400多万台存量燃油叉车带来广阔市场前景 [2] - 中力机械研发高压重载锂电叉车采用600V高压平台 实现能耗和碳排放大幅降低 [4] - W@W数智新仓系统使仓储空间利用率提升30%以上 [4] - 云上牧歌智慧养殖通过电子耳标和自动挤奶机技术 使奶牛年单产提升1.2吨 人工成本降至原40%以下 [5] - 骆驼集团每年投入收入3%用于研发 拥有1238项专利 专注低压锂电池赛道 攻克低温高倍率放电技术难题 [6] - 襄阳市推动236家企业数字化改造 新增智能工厂84家 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5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家 [6] 产业链集群发展 - 老河口市打造电动叉车智能智造产业集群 聚集数十家配套企业 压缩交货周期并降低物流成本 [7] - 顺博铝合金作为再生铝"链主" 每天向襄阳美利信供应100吨以上铝水 实现近地化配套 [8] - 通过以商招商形式为循环经济产业园招引5家企业 形成原材料与废弃物良性循环 [9] - 襄阳市上半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17个 总投资2684亿元 [11] - 南漳县围绕云上牧歌补链强链 投资3.5亿元乳制品项目日产300吨 投资3亿元牛肉加工生产线 形成全产业链 [11] - 南漳县相关产业年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 [12] - 谷城县以骆驼集团为引领 聚集50余家产业链企业 形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12] 三链融合与就业成效 - 顺博铝合金技术员从普通技术员成长为中层骨干 体现产业对人才吸引力 [13] - 襄阳芸和农业采用"青贮玉米+小麦"轮作模式 每亩收入达1200元 利润提高15%以上 年利润80多万元 [14] - 带动100多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14] - 襄阳市新增返乡创业8390人 同比增长22.17% 带动就业1.77万人 [16] - 云上牧歌创新"妈妈岗"就业模式 吸纳30名宝妈 每天工作2-3小时 月收入5000多元 [17] - 南漳县28个"妈妈岗"示范基地帮助3500余名妇女实现弹性就业 人均年增收2.5万元 [17] - 1-7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4万人 产业稳定就业35.7万人 [17]
青藏高原人工草地面积 34年来增加2.4倍
科技日报· 2025-07-09 09:22
青藏高原人工草地面积增长 - 从1988年到2021年青藏高原人工草地面积增加2.4倍[1] - 青海省人工草地增长尤为突出占青藏高原总量的70%西藏自治区占30%[2] - 2021年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共有人工草地157万公顷[2] 人工草地分布特征 - 青海省人工草地集中在环青海湖、祁连山、海南州和黄南州呈现集聚特征[2] - 西藏自治区人工草地多见于藏北、藏东南及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及年楚河流域分布相对分散[2] 研究方法与技术 - 团队构建随机森林二值分类模型总体精度达97%适用于青藏高原人工草地制图[1] - 首次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构建1988年以来34年间青藏高原人工草地分布数据集[1] - 通过3年野外考察明确主要人工草地类型包括垂穗披碱草、扁茎早熟禾、紫花苜蓿等[1] 生态影响与未来方向 - 天然草地退化促使人工草地成为补充但生态影响需进一步评估[1] - 统计数据与遥感数据因定义不统一存在差异需科学评估草地转变的生态效应[2] - 研究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2]
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草牧乐章——来自沿黄省份的一线调研
人民日报· 2025-07-04 05:59
黄河流域草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 - 农业农村部启动为期3年的黄河流域草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由全国畜牧总站组织实施,探索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并举之路 [1] - 黄河流域提供了占全国50%的奶类、40%的蛋类、30%的肉类,草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1] - 项目在青海、甘肃、河南等沿黄省份实施,推动草牧业生产生态生活兼顾的发展模式 [1] 青海省湟源县草牧业发展 - 湟源县推广饲用燕麦与饲用豌豆混播技术,每亩鲜草产量达3.6吨,比单一种植提高12%,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 [2][3] - 混播饲草粗蛋白含量达到13%,比燕麦单一种植提升近50%,牦牛出栏时间缩短10-15天 [3] - 技术示范推广1万亩,每亩混播人工草地可替代18亩天然草原,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15%以上 [3][4] - 全县牦牛冬季舍饲率由2022年的61.7%提高到66.5% [4] 甘肃省环县草牧业发展 - 环县推广苜蓿覆膜穴播抗旱保苗技术,出苗率提高18个百分点,保苗率增加15个百分点 [6] - 采用该技术的地块亩均干草产量达到500斤,比不覆膜增产15%,每亩净收益增加66元 [6] - 技术实施区域水土流失率降低20%,坡地植被覆盖度提高 [6] - 推广青贮玉米和饲用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肉羊育肥期平均每天节约精料0.2千克,每只羊降低饲喂成本约105元 [6] 河南省兰考县草牧业发展 - 兰考黄河滩区种植紫花苜蓿改良盐碱地,出苗率从春播的不足20%跃升至90% [7][8] - 采用秋播技术,单茬收割时间从5天延长至15天,一级以上苜蓿草占比从50%跃升至75% [7] - 轻度盐碱地粮草轮作技术使土壤pH值从8.6降至8.2,含盐量由0.3%下降到0.2%,土壤肥力提升20%-30% [9] - 轮作后小麦亩产从249.7公斤增至446.7公斤,全株青贮玉米亩产从2吨增至3吨,粗蛋白含量提升10%-20% [9] - 6万亩苜蓿制成青贮供应奶企,形成"草—畜—肥—粮"循环经济模式 [9]
从“寸草不生”到牧草丰盈 戈壁小镇以草为媒振兴高原乡村
央视网· 2025-06-22 13:38
公司发展历程 - 2019年一家西宁农牧业龙头企业落户尕海镇,专注盐碱地草业发展,将戈壁滩改造成草场[5] - 初期种植失败,出苗率仅10%,因忽略高温无雨和盐碱化影响[8] - 通过土壤改良试验,找到耐盐饲草品种,2022年实现优质牧草规模化种植[12] - 2022年投资5000万元引入北斗导航农机、4万亩节水灌溉系统,年产值达7000万元[12] 技术创新与农业实践 - 采用耐盐饲草燕麦、苜蓿作为生物改良作物,结合科学水肥调控[12] - 部署无人机巡田、田间气象站等信息化手段提升生产效率[12] - 免费向村民传授整套成熟种植技术,实现技术本地化[14][18] 社会经济效益 - 牧草种植面积达12.7万亩,亩产约500公斤,解决冬季饲草短缺[14] - 每吨牧草低于市场价200元优先供应牧民,保障抗灾保饲[14] - 为当地村民提供大型农机操作等就业岗位,带动脱贫户增收[16][18] - 牧民养羊规模从100只增至1000只,显著改善养殖效益[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