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魔方技术平台
icon
搜索文档
赛力斯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募资净额140.16亿港元
雷峰网· 2025-11-05 18:12
" 2025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整车企业IPO。 " 编辑丨李希 11 月 5 日,赛力斯集团(股票代码: 9927.HK )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 "A+H" 两地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 此次募资净额约 140.16 亿港元,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中国车企 IPO ,也是 2025 年以来全球规模最 大的 整车企业 IPO 。 自 10 月 27 日启动港股招股以来,赛力斯公开发售超额认购 133 倍,融资认购金额超过 1700 亿港 元。 公司公告显示,约 70% 的募资将用于研发投入,约 20% 用于营销渠道建设、海外销售及充电网络服 务。 此次发行吸引了 22 家基石投资者,包括重庆产业母基金、林园基金、广发基金、施罗德、中邮理财、星 宇香港等机构。 目前,赛力斯的海外市场布局已覆盖欧洲、中东、美洲及非洲多个国家。在欧洲,公司已进入挪威、德 国、英国、瑞士等市场,完成初步落地。 此次 "A+H" 双地上市,将为赛力斯后续海外市场拓展提供资金支持。 在研发方面,赛力斯持续投入资源,推出了魔方技术平台、超级增程系统和智能安全体系。 此外,赛力斯正在与国内高校及科技企业合作,探索具身智 ...
赛力斯,通过港交所聆讯,或很快香港上市,市值逾2600亿 | A股公司香港上市
新浪财经· 2025-10-14 13:30
公司上市进展 - 公司已于2025年10月13日在港交所披露聆讯后招股书,或很快在香港主板上市 [2] - 公司于2025年4月28日递交港交所招股书,并于2025年9月23日获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可发行不超过3.31477235亿股境外上市普通股 [2] - 公司于2016年6月15日在A股上市,截至2025年10月13日总市值逾人民币2,637亿元 [2] 公司业务概览与发展历程 - 公司是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业务的技术科技型企业,业务涵盖新能源汽车及核心三电等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 [5] - 公司始创于1986年,历经三次转型:从零部件生产到整车制造,直至2016年全面转型至新能源汽车领域,并于2021年发布问界品牌 [5] - 问界品牌定位为「智慧重塑豪华」,已成功推出M5、M7、M8和M9四款车型 [5] 产品表现与市场地位 - 问界M5创下上市当年新品牌单车交付量破万的最快纪录 [5] - 问界M7成为中国市场30万元级最畅销自主品牌车型,2024年交付量约20万辆 [5] - 问界M9成为中国市场50万元级车型销量冠军,2024年交付量逾15万辆 [5] - 问界M8于2025年4月发布,正式上市后仅24小时大定即突破3万辆 [5] - 问界品牌2024年全年总交付量达38.71万辆,同比增长268% [6] - 问界品牌在2024年下半年以82%的NPS净推荐值登顶新能源汽车口碑榜首 [6] 产品矩阵与技术规格 - 问界M9为全景智慧旗舰SUV,最长续航1474公里,指导售价46.98-56.98万元 [7] - 问界M8为家庭智慧旗舰SUV,最长续航1526公里,指导售价35.98-44.98万元 [7] - 问界M7为家庭智慧豪华SUV,最长续航1300公里,指导售价24.98-32.98万元 [7] - 问界M5为高颜都市智能SUV,最长续航1440公里,指导售价22.98-24.98万元 [7] 生产能力与质量体系 - 公司具备「垂直上量」的高质量交付能力,「超级工厂」及数字化供应链体系支撑问界M9实现上市10个月生产超15万辆 [7] - 公司拥有多家智慧工厂,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年产能合计约为60万辆 [8] - 问界系列产品连续三年获得新能源汽车品牌新车质量表现第一名 [8] 核心技术优势 - 魔方技术平台是具备持续进化能力的超级智能平台,可兼容超增、纯电、超混三种新能源动力总成 [9] - 超级增程系统量产热效率可达44.8%,最高油电转化率为3.65kWh/L,并采用RoboREX智能控制技术 [9] - 公司构建覆盖被动安全、主动安全等九大维度的智能安全技术体系,覆盖超过180项用户用车场景,开发超过300项安全功能 [9] - 公司拥有端云一体化测试平台和自研的智能测试终端,可实现7×24小时自动化测试,并建立了寒区极限试验基地 [9] 销售网络与收入构成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实体问界门店包括位于中国超240个城市超350个AITO用户中心和逾700个问界体验中心 [10] - 公司绝大部分收入来自汽车销售,主要是新能源汽车 [10] - 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售收入达人民币1354.91亿元,占总收入的93.4% [11]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 公司上市前,张兴海先生及其控制的实体合共持股28.57%,为单一最大股东集团 [11][13] - 东风汽车持股20.04%,重庆国资委及地方国资基金合计持股约7.56%,其他A股股东持股43.83% [12][13] - 董事会由13名董事组成,包括4名执行董事、4名非执行董事和5名独立非执行董事 [15][16]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人民币340.5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1451.14亿元 [17] - 公司净利润从2022年亏损人民币52.21亿元,改善至2024年盈利人民币47.40亿元 [17] - 2025年前六个月,公司营业收入为人民币623.59亿元,净利润为人民币30.77亿元 [17]
上市在即!赛力斯通过港交所聆讯,资料集提及“华为”61次
南方都市报· 2025-10-14 09:04
上市进展与市场地位 - 公司已通过香港联交所聆讯,即将成为首家"A+H"两地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1] - 在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中排名第169位,较去年上升235位,成为排名跃升幅度最大的公司[9]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达29亿元,在经历短期销量波动后实现稳定盈利[8][9] - 汽车销售毛利率从2023年的6.9%大幅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末的26.5%,跻身国内上市车企毛利率榜首[9] - 2025年上半年整体营收出现同比微降,主要受前3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降幅达42.5%的影响[8] 销量表现与产能布局 - 问界全系累计交付已突破80万辆,其中50万级的问界M9全系累计交付突破24万辆,稳居同价格带销冠[4] - 问界M8自2025年4月上市以来累计交付突破10万辆,稳居40万级市场销冠[4] - 2025年第二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较第一季度显著增加115.5%,较2024年第二季度增加10.8%,成功扭转短期波动态势[9] - 公司年产能合计约为60万辆,拥有3家主要生产问界系列的智慧工厂,2024年全年共计销售近39万辆问界系列[4] 研发投入与技术优势 - 研发开支从2022年的13.14亿元逐渐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9.30亿元,研发与收入占比从3.9%提升至4.7%[3] - 自研魔方技术平台可兼容超增、纯电、超混三种新能源动力总成,采用中央计算架构超1000TOPS的AI算力[4] - 赛力斯超级增程系统量产热效率44.8%行业居前,最高油电转化率为3.65kWh/L,属增程器领域佼佼者[3] 华为合作关系 - 与华为的合作是问界汽车成功的重要推动因素,公司向华为采购智能座舱、驾驶辅助系统及"广宣服务"[5] - 华为拥有约700个体验中心,与公司356家AITO用户中心形成销售渠道互补[5][6] - 双方合作不涉及任何利润分成安排,公司已于2024年收购华为引望10%股权,完成115亿全部交易对价的支付[6][7] 新业务拓展:机器人领域 - 公司新增"机器人概念",旗下子公司重庆凤凰技术有限公司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签署《具身智能业务合作框架协议》[10][11][12] - 双方将围绕"面向多模态云边协同的智能机器人决策、控制与人机增强技术"项目协同攻关,构建技术研发与场景验证闭环[11] - 通过招聘机器人领域岗位及注册成立"赛力斯凤凰"等动作为新业务进行铺垫[10]
从“造车”到“造豪华车” 赛力斯发力智电转型与高端突破
新华财经· 2025-09-19 19:25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智能整车品牌转型 完成从造车新势力到智造的跨越 [1] - 高端化战略推动从性价比向品价比蜕变 单车成交均价达41万元 车均净利润2.07万元 [2] - 与华为联合打造问界品牌 践行传统豪华+科技豪华理念 推出M5/M7/M8/M9四款车型覆盖豪华细分市场 [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624.02亿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9.41亿元 同比增长81.03% [2] - 问界全系累计交付突破75万辆 跻身全球新能源车企盈利俱乐部 [2] 技术研发 - 研发投入51.98亿元 同比增长154.9% 研发人员6984人同比增长26.6% 占总人数比例36% [8] - 自主研发魔方技术平台 实现硬件可插拔、场景可编程、生态可随需、系统自进化的整车架构 [3] - 掌握超级增程系统、智能安全体系等核心技术 实现行业领先技术量产装车 [8] 生产制造 - 拥有三座智慧工厂 机器人数量5000余台 其中超级工厂机器人超过3000台 [4] - 关键工序100%自动化 100%质量监测追溯 实现柔性化、透明化、自动化、互联化、智能化生产 [4] - 创新厂中厂模式 核心供应商将产线建在工厂内 实现分钟级响应 供应链调整仅需20分钟 [6] 品牌与市场 - 问界品牌位居2025年上半年品牌发展信心指数榜首 问界M9以85.2分获新能源车型净推荐值总榜第一 [3] - 打破国外品牌对豪华车市场的长期垄断 成为新能源豪华品牌交付增速领跑者 [2][3] 生态合作 - 构建1+2+N生态联盟 与华为深度合作为核心 集成多家世界级供应商 [6] - 与20多家全球顶尖企业建立深度合作 一级供应商数量从300家压缩至100家 [6] - 带动产业链协同 推进集成化、集聚化、集群化发展 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高端产业链 [6]
赛力斯上半年营收624亿元 净利润同比增长超八成
证券时报网· 2025-08-29 23:20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624.02亿元同比下滑4.06% 但净利润达29.41亿元同比增长81.03% 毛利率提升至28.93%[1] - 二季度新产品上市推动销量较一季度大幅增长 盈利能力持续增强[1] - 问界M9上半年交付超6.2万辆 问界M8交付超3.5万辆[3] 产品与市场表现 - 问界M9成为50万元级市场销量冠军 问界M8成为40万元级市场销量冠军[1] - 问界全系车型上半年累计交付超14.7万辆 其中6月单月交付超4.4万辆[3] - 高端智能电动汽车销量显著增长是利润提升核心驱动力[1] 研发与技术投入 - 累计研发投入近300亿元打造魔方技术平台 覆盖多级别多品类多动力形式车型开发[2] - 研发人员达6984人同比增长26.6% 占总人数比例提升至36% 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4.9%[2] - 平台实现多集成高效电驱动总成 超五星级整车防腐 700mm越野级涉水能力等创新成果量产[2] 战略与运营 - 魔方技术平台支持核心技术跨车型复用 突破单一车型开发模式限制[2] - 平台化开发提升研发效率 助力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并拓展盈利空间[2] - 超级工厂实现新车快速垂直上量 数智质量保障批量化的卓越品质[1]
阳光新能源与九城科技馆打造科普新范式:促进科普与产业融合
环球网· 2025-08-29 10:07
公司战略与活动 - 公司携手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发起"追光者节・科技追光之旅"北京站活动 通过馆企联动模式将光伏、风电、储能等电站技术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 [1] - 活动通过展览展示、动手实验、科普讲堂、专家分享四大维度构建全方位沉浸式体验空间 推动公众理解新能源发电及双碳目标实现 [1] - 公司以馆企深度合作为纽带打破科普与产业壁垒 实现产业实践反哺科普、科普助推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3] 技术创新与平台 - 公司以新能源电站技术创新为核心 通过独创"魔方"技术平台构建研发、转化与大规模应用闭环 [3] - 在创新端高度重视电站技术开发 以"魔方"平台驱动多业务发展 贯通技术创新至产业应用全链条 [3] - 在应用端依托"魔方"平台技术延展性实现集中式电站、工商业电站、家庭电站全场景覆盖 积累大量实战案例与解决方案 [4] 行业发展与产品应用 - 新能源行业正从规模优先迈向效益和协同优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处于设备技术引领转向电站技术引领的关键节点 [3] - 公司家庭能源、充电站、工商业能源等创新电站产品已深入千行百业、走入千家万户 [3] - 未来将持续深化与科技馆等机构合作实现科普常态化 同时创新电站技术打造高效能、友好型电站 [4]
刚盈利就赴港IPO!赛力斯为何急于推进香港上市?
南方都市报· 2025-04-30 22:54
赴港上市进展 - 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4月28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发行上市申请 从官宣到正式递表不到一个月 推进速度显著[1] 财务表现与增长 - 2024年公司营收达1451亿元 同比增长305% 从2023年的358亿元大幅提升[4] - 2024年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 达59亿元 毛利率从2023年的7.2%提升至23.8%[5] - 问界品牌2024年总交付量38.71万辆 同比增长268% 其中问界M7交付20万辆 问界M9交付超15万辆[3] -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7.48亿元 同比增长超240% 扣非归母净利润3.94亿元 同比增长244%[8] 产品与市场表现 - 问界M7成为中国市场30万元级最畅销自主品牌车型 问界M9为50万元级销量冠军[3] - 2025年一季度总销量45135辆 同比下降45% 营业收入191.47亿元 同比下滑28%[8] - 问界M8上市4天获5万订单 截至4月29日大定突破6万台 预计毛利率达25%[8] 研发与技术创新 - 2024年底研发团队达7117人 同比增加1588人 增长28.72%[7] - 研发开支从2022年13.14亿元增至2024年55.86亿元 拟将IPO募资净额70%用于研发[7] - 自研魔方技术平台和超级增程系统 量产热效率44.8% 油电转化率3.65kWh/L[7] 渠道与全球化战略 - 截至2024年底国内体验中心约670家 用户中心超310家 覆盖210个城市[6] - 拟将IPO募资20%用于海外营销渠道及充电网络建设 2025年海外市场目标倍增[6] 资本市场表现 - A股市值维持在2000亿元以上 截至4月30日市值突破2100亿元 股价单日涨幅2.75%[9] - 2023年被纳入反映A股走势的四大指数 市场影响力获认可[9]
赛力斯拟赴港上市募资 净额70%将用于研发投入
证券日报· 2025-04-29 02:40
公司上市计划 - 赛力斯申请港股主板上市,中金公司和中国银河国际证券为联席保荐人 [2] - 公司拟将IPO募资净额的70%用于研发投入,20%用于多元化新营销渠道及海外销售,10%用于营运资金 [2] - 赴港上市旨在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 [3] 业务发展 - 公司最初以零部件起家,后转型进入整车制造和新能源汽车领域 [2] - 与华为合作推出问界品牌,已发布M9、M8、M7和M5四款车型 [2] - 2024年营业收入达1451.76亿元,同比增长305.04%,净利润59.46亿元 [2] - 新能源汽车毛利率提升至26.21%,成为全球第4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2] 技术与战略 - 核心技术包括魔方技术平台、超级增程、安全技术、智能测试和智慧服务 [2] - 未来战略包括构建科技豪华新范式、坚持大单品战略、推进全球化及打造智慧服务体系 [2] 行业专家观点 - 赴港上市可拓展融资渠道,获得更多资金支持 [3] - 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有助于缓解高负债压力并加速研发与市场扩张 [3]
赛力斯正式递表港交所IPO,2024年净利润达59亿元
巨潮资讯· 2025-04-28 17:22
港股IPO进展 - 赛力斯集团于2025年4月28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1][2] - 同日提交申请的还包括西安大医集团、伯希和户外运动集团等企业 [2] 产品与市场表现 - 问界品牌旗下四款车型(M5/M7/M8/M9)快速占领市场: - M5创新品牌单车交付破万最快纪录 [2] - M7为2024年中国30万元级最畅销自主车型,年交付20万辆 [2] - M9成为50万元级销量冠军,2024年交付超15万辆 [2] - M8上市24小时大定突破3万辆 [2] - 2024年问界品牌总交付量达38.71万辆,同比增长268% [3] - 2024年NPS净推荐值达82%,登顶新能源汽车口碑榜首 [3] 技术与研发能力 - 自研魔方技术平台提供智能安全、辅助驾驶等五大智能化解决方案 [3] - 平台聚焦"好开、好用"的智能用车体验 [3] 财务表现 - 营收从2023年358亿元增至2024年1,451亿元,同比增305.5% [3] - 毛利率从2023年7.2%提升至2024年23.8%,增加16.6个百分点 [3] - 2024年归母净利润59亿元(2023年亏损24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3]
技术矩阵全面进化,赛力斯携问界全系车型登场 |聚焦2025上海车展
华夏时报· 2025-04-25 17:28
技术矩阵赋能高端突破 - 公司旗下问界品牌以"四车齐发"阵容覆盖30万-60万元价格带,旗舰车型M9连续11个月蝉联50万元以上豪华车销冠,累计交付18万辆,战略新品M8上市首周斩获5万辆大定订单 [3] - M9车主中85%为增换购人群,净推荐值(NPS)超出行业均值43个百分点,反映品牌忠诚度提升及新能源车替代传统豪华车的加速趋势 [3] -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城市全场景领航功能日均使用率达68%,累计行驶里程突破20亿公里,用户主动激活频次达行业均值2.3倍 [3] - 新一代增程技术实现1500+km综合续航,纯电里程占比70%,解决高端用户"里程焦虑悖论" [3] 市场话语权与创新范式 - 问界在品牌发展信心指数和NPS荣获"双项第一",M9以88.4分位列新能源SUV车型NPS榜首,M8获"2025中国新豪华SUV新质卓越车型"认证 [4] - 公司创新模式包括:数字化用户运营(60万"智享家"社区形成124亿公里场景数据反哺技术)、智能化服务网络(2000+网点实现"1小时响应、4小时解决"标准)、"技术-体验-品牌溢价"闭环 [4] - 中国品牌首次在50万+市场建立可持续高端化路径 [4] 研发投入与技术突破 - 2024年研发投入70.53亿元,同比增长58.9%,研发团队达6201人,较上年净增1246人(增幅25.15%) [5] - 魔方技术平台集成智能安全、多元动力、百变空间及智慧生态系统,支持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与软硬件迭代 [5] - 超级增程系统量产热效率达44.8%,鸿蒙智能座舱与ADS智驾系统实现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全国高阶智驾 [6] 智能安全体系与行业影响 - 智能安全体系构建"生命保护-车身防护-健康呵护-隐私守护"四维矩阵,突破传统被动安全框架 [6] - 电动化渗透率突破40%临界点,行业需构建"技术-产品-生态"三维竞争力,公司从跟随创新转向定义标准 [7] - 行业专家评价:安全成为智能电动车基准线而非天花板,改变游戏规则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