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剧

搜索文档
AI生成的猫狗短剧,重演“回家的诱惑”
36氪· 2025-08-27 17:55
作者 | 兰杰 编辑 | 乔芊 过去一两年,AI和短剧都是风口。那么AI+短剧? 网文、传统短剧中会出现的抓马情节,由AI生成的猫猫狗狗再演绎一遍,播放量、转发量可以轻松过万。一些介于传统短剧和动漫之间的AI漫剧,已经 涌现出了爆款。 一些从事全流程AI短剧生产的公司,也开始得到资本青睐。"AI动漫工业化生产平台"灵境万维(杭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灵境AI"),近日宣 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与快手可灵AI合作生产了AI短剧标杆作品《新世界加载中》的AIGC团队"异类Outliers",在代表性作品相继推出后,被许多投资机构和品牌方找上来。异 类创始人陈翔宇向36氪表示,"今年应该会开放一轮融资",此外,"团队今年的产能已经全部被预定完了。" 头部短视频平台的发力,也为这一趋势加了一把火。早在2024年7月,快手就曾官宣"星芒短剧&可灵AI大模型"创作者孵化计划;同年9月,快手还推出 过"星有灵犀- AI短剧创作大赛"。今年3月,即梦AI与抖音启动"AIGC短剧联合招募计划",包含资金、流量等扶持举措。 一位从业者如此形容现在的AI短剧行业——"仿佛又回到了短剧1.0时代,大家都在期待那个充值过 ...
AI生成的猫狗短剧,重演“回家的诱惑”
36氪未来消费· 2025-08-18 19:38
AI短剧行业现状 - AI短剧结合网文和传统短剧的抓马情节,由AI生成内容,播放量和转发量轻松过万,已涌现爆款 [2] - 全流程AI短剧生产公司获得资本青睐,灵境AI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2] - 头部短视频平台如快手和抖音大力推动AI短剧发展,推出孵化计划和创作大赛 [2] - AI短剧被视为短剧行业的新增量,从业者期待出现充值过亿的爆款 [4] 传统短剧行业转型 - 传统短剧行业资源向头部平台集中,抖音成立短剧版权中心整合资源,导致行业震荡 [5][6] - 体量有限的短剧平台开始转向AI短剧寻求新的增长机会 [7] - 传统短剧制作成本从10万元/部上涨至50-80万元/部,精品剧成本超百万 [9] - AI短剧将制作成本重新降至10-15万元/部 [10] AI短剧生产优势 - AI短剧生产效率高,剧点短剧AI团队产能达20-30部/月,是传统短剧的近10倍 [12] - AI技术支持个人或小团队制作短剧,无需考虑演员排期和团队对接 [12][13] - 视频生成大模型降低制作门槛,快手可灵AI一季度收入达1.5亿元,70%来自P端用户 [8] - AI短剧目前享受相对充裕的自然流量 [14] AI短剧内容特点 - AI短剧沿用爽文叙事风格,如"我重生在未婚夫出轨闺蜜那一夜" [17] - IP改编是AI动态漫的常见方式,可将供给频率从每周一集提升至每天一集 [20] - 已出现爆款作品如播放量1.8亿的《九尾狐男妖爱上我》 [21] - 部分团队探索原创内容和技术边界,如异类的《新世界加载中》 [22] AI短剧商业化与工具 - 具有AI概念的短剧公司更受资本青睐,投资机构关注工具而非内容本身 [23] - 专业团队如剧点短剧已实现盈利,行业大盘日消耗达500万左右 [23] - 公司开发全流程AI短剧制作工具,如灵境AI的整合大模型工具和剧点的智能综合体 [23] - AI短剧被视为传统短剧公司和小团队的阶段性跳板,需抓住增量市场红利 [24]
AI短剧批量走红,抖音快手“赛马”,品牌方投放谨慎,商业化难题仍待解
齐鲁晚报· 2025-08-14 11:33
AI短剧行业现状 - AI短剧如《九尾狐男妖爱上我》播放量达1.8亿,部分团队如"LT小狗日记"收入增长显著但未达传闻中的月入50万 [1] - 多数AI短剧团队尚未实现整体盈利,行业仍处于"烧钱圈地"阶段 [1][3] - 高质量AI短剧受困于人物和场景一致性的技术难题,资金和时间成本或远超真人短剧 [3] 创作者与商业化 - 创作者如"AI小宝"和"夫子AI"通过教学卖课和广告合作获得收入,但AI短剧业务仍未盈利 [3][4][6] - "LT小狗日记"因高质量内容获得宠物零食和大众品牌广告植入,商业化能力领先 [12] - 数字艺术家博主"土豆人"以高端调性视频接到赫莲娜、雅诗兰黛等品牌商务投放 [12] 平台竞争与用户规模 - 抖音旗下即梦AI月活用户达893万,快手旗下可灵AI月活180万但年化营收突破1亿美元 [3][7] - 即梦以流量扶持吸引创作者,可灵以现金激励和电影级质感内容吸引B端用户付费 [6][7] - 抖音对AI视频包容性高,快手流量结构下沉,小红书和视频号对AI视频有限流 [8] 技术挑战与变现难题 - AI短剧面临人物建模和空间一致性问题,全球尚无工具能完全解决 [10] - 低质量AI短剧同质化严重,商业价值低,高质量内容才能通过接广变现 [9] - 品牌方对AI视频接受度提高,但部分仍要求"无AI感",技术卡顿导致项目耗时超传统动画 [13] 行业趋势 - 快消品牌倾向效果广告模式,拆分投放AI短视频以触达细分市场 [12] - 行业需待技术成熟后跑出现象级作品,谷歌Gemini 3世界模型正聚焦空间一致性解决方案 [10]
AI短剧:看起来很美,拍起来很难
创业邦· 2025-05-20 10:59
AI短剧行业现状 - 行业预计2025年下半年将迎来AI短剧井喷,但目前作品质量普遍较低,59分作品居多[4] - 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4.9%至504.4亿元,首次超越同年电影票房[14] - 行业内几乎每家公司都在尝试AI短剧,唯恐落后[13] AI短剧制作挑战 - AI工具生产的内容存在主体一致性难题,人物和环境经常出现不一致[20] - 制作周期短但质量不佳,实际效果往往只有构想的三成左右[7][8] - AI适合科幻、玄幻题材,但难以实现导演的超现实创意和脑洞[20] 成本与收益情况 - AI短剧制作成本通常为实拍的两三成,最少只要一成[14] - 部分成功案例显示AI可承担70%-80%工作量,成本减少90%[13] - 抖音为精品短剧提供单部15万-50万元保底收益,快手参投比例达50%[15] 行业参与者动态 - 传统影视公司如博纳影业、华策集团已成立专门AI部门布局短剧[22] - 小型创作公司推出《35岁社畜默示录》《白狐》等AI短剧尝试[17] - 部分团队聚焦男频市场,围绕地域IP开发系列作品[22] 技术局限性 - AI工具迭代过快导致作品未上线就已过时[10] - 目前技术仅适合制作2-3分钟短片,难以支撑100分钟有故事线的短剧[20] - 镜头语言和节奏呈现等影视专业要求难以通过AI实现[20] 商业化前景 - 更多从业者选择回归真人实拍或谨慎使用AI[23] - 大型传统影视公司更有资源和能力突破技术门槛[22] - 当前AI短剧被视为为更大规模AI影视作品试错的"炮灰"[21]
AI短剧:看起来很美
投中网· 2025-05-20 10:17
核心观点 - AI短剧行业面临技术和商业化难题,目前多为59分的"PPT式短剧",实际效果远低于预期[3][5][6][9] - 2025年下半年预计迎来AI短剧井喷,但当前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商业化前景不明朗[5][17] - 行业普遍尝试AI短剧,唯恐落后,但多数项目赔钱,仅少数成功案例如《兴安岭诡事》成本仅为实拍的一两成[12][13][14][16] - 大型传统影视公司如博纳影业、华策集团更有可能跨过高门槛,拿到未来船票[21] 技术挑战 - 主体一致性是最大技术难题,人物和环境常出现不一致,说话对口型常穿帮[19] - AI工具更新迭代过快,作品未上线就已过时,团队需不断学习新技术[9][19] - AI适合科幻、玄幻题材,但难以理解导演的超现实创意和脑洞[19][20] - 目前技术仅能制作精良的两三分钟短片,难以制作有故事线的100分钟短剧[20] 商业化现状 - AI短剧成本通常为实拍的两三成,最少只要一成,如《我在另一个世界送外卖》成本减少90%[14][15] - 抖音和快手推出扶持计划,抖音提供单部15万至50万元保底收益,快手参投比例达50%[16] - 多数项目赔钱,如去年有些同行投的5个项目有4个赔钱[16] - AI短剧更适合为网络电影和电视剧试错,而非独立商业化[20][21] 行业动态 - 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4.9%至504.4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15] - 传统影视公司纷纷入局,如博纳影业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华策集团的《我在冷宫忙种田》[16][21] - 小型创作公司也在发力,如灼见智能的《35岁社畜默示录》、触飞瑞拓的《白狐》[16] - 成功案例多围绕地域IP、民俗题材,如《兴安岭诡事》《哀牢山诡事》系列[21] 未来展望 - 若AI技术一年内有突飞猛进变化,AI与短剧或能碰撞出更多可能[21] - 大型传统影视公司更有资源和试错空间,如博纳影业计划制作古文明IP作品[21] - 多数创作者草草尝试后退场,回归真人实拍或谨慎使用AI[22] - AI短剧的风能吹到远方,但并非人人都可抵达[23]
AI 短剧:看起来很美,拍起来很难
雪豹财经社· 2025-05-18 22:27
AI短剧行业现状 - AI短剧当前作品质量普遍较低,被戏称为"59分PPT式短剧",存在人物表情僵硬、镜头不流畅、剧情推进依赖配音等技术缺陷 [5][8][9] - 行业呈现"过热"现象,几乎所有影视公司都在尝试AI短剧,抖音和快手推出扶持计划(单部保底收益最高50万元),但实际商业化成功案例极少 [12][14][15] - 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已超越电影票房,但AI短剧尚未形成成熟商业模式 [14] 技术瓶颈与成本优势 - 主体一致性是最大技术难题,现有工具无法解决人物/环境变化问题,且难以实现专业镜头语言 [16] - AI工具适合科幻/玄幻题材(占当前作品主流),但对创意实现存在理解障碍,仅能完成构想效果的30%左右 [8][16] - 成本优势显著:制作周期缩短至半个月(6集),成本仅为实拍的10-30%,《兴安岭诡事》成本降低80-90% [8][12][14] 参与者布局策略 - 传统影视公司(博纳、华策等)成立专门AI部门,聚焦古文明IP开发,如《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系列 [15][19] - 成功团队选择垂直赛道:如《兴安岭诡事》团队专注男频民俗题材,计划开发系列作品 [19] - 小型公司面临生存压力:多数尝试者因技术迭代过快(工具每月更新)陷入持续学习却无产出的困境 [11][16] 行业未来展望 - 从业者预测2025年下半年可能出现井喷,但当前99%作品处于试错阶段 [7][17] - AI短剧被视为长视频(网络电影/电视剧)的技术试验场,现有3分钟短片技术无法支撑100分钟剧集 [17] - 行业门槛持续抬高:需持续投入资金/人才(如专职AI运维),预计仅头部公司能持续布局 [17][19]
2025,AI短剧的爆发前夜?
36氪· 2025-04-01 07:39
文章核心观点 - AI短剧让普通人有机会成为编剧、导演,虽发展迅速但存在内容和创作工具问题,未来爆发或来自大众创作者,且图片、视频AI技术仍有爆发空间 [1][25][28] 过去一年AI短剧的飞速发展和阶段性痛点 创作内容流程 - 纯AI流程的AI短剧实操过程为剧本生成 - 分镜脚本 - 图像生成 - 图生视频 - 剪辑优化,该流程与传统影视产业逻辑大体一致,但降低了成本且有宽松试错空间 [8][15] - 剧本生成和分镜脚本可借助ChatGPT、Deepseek、Claude等模型辅助生产,如Deepseek可生成含场景编号等内容的分镜脚本并以表格呈现 [8] - 文生图使用MidJourney、可灵、即梦、vidu等工具,即梦等平台支持批量导入分镜图片;图生视频通过可灵、即梦、Vidu等工具,用首尾帧和提示词形成视频;最后添加声音并剪辑优化成片 [11][13] 存在的问题 - 内容方面,叙事连贯性不足、视觉人物表情等有问题、题材创意局限,且内容创意存在剧本大纲和分镜脚本可用性有限、缺乏艺术突破等问题,目前AI短剧多为“PPT式”,及格和高分作品少 [6][7][18] - 创作工具方面,存在“确定性不足”和“集成度不够”问题,导致创作者工作量增加、不同工具无协同性,主流集成平台实际价值不高 [17] AI短剧未来爆发的主力,也许在“普罗大众” 生产者分类 - 专业影视机构和主流媒体,作品类型多为传统文化、科普纪录片等元素,如博纳、央视的相关作品 [19] - 个人创作者和基于个人创作者的小型AI工作室,个人创作者作品质量未必比机构和团队差,团队规模主要影响生产效率,生成质量优化边际效应低 [22][24] 未来推断 - 专业影视制作领域,AI会融入创作流程,标签弱化但应用场景增多 [24] - 当下定义的“AI短剧”爆发将来自大众创作者,创作门槛降低使“一人剧组”成常态,大众创意推动“奇点”出现 [25] 业内事件暗示AI和短剧热点叠加蕴藏能量剧增 OpenAI发布GPT - 4o - GPT - 4o直接处理多模态输入,能精准遵循指令,对叙事和角色设定一致性赋能可观,优势将体现在设计端,开启创作自由新高峰 [26][28] - 很多创作者将GPT - 4o加入可灵、即梦等平台创作流程 [29] 快手可灵AI情况 - 快手联合创始人兼CEO程一笑称可灵AI“图生视频”功能综合效果全球第一,截至2025年2月累计营业收入超1亿元,快手会升级其商业化变现模式,力争成营收规模全球第一的视频生成AI应用 [28] - 国产AI视频大模型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未来竞争焦点转向长视频叙事等能力,技术开源与合规性或成下一阶段分水岭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