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R450动车
icon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在中国汽车“摇篮”见证工业数智化转型新活力
新华网· 2025-07-17 16:29
轨道交通装备行业 - 中车长客生产高端轨道客车产品包括高速磁悬浮列车、智能动车组、氢能源市域列车等 [1] - 新一代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采用轻量化材料、降噪技术和设备集成 提升载客能力和旅客空间 [1] - CR400BF动车组通过数字化手段缩短设计时间 工作效率提高20%以上 [1] - 公司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开发氢能驱动时速250公里级高速列车 [1] - 产品线覆盖跨国互联互通动车组、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CR450动车组样车等 [1] 汽车制造业 - 一汽红旗繁荣厂区采用智能机器人和AGV无人搬运小车实现高效装配 [2] - 一汽解放J7整车智能工厂生产节拍为4分半钟/辆 日产能达100辆 [2] - 奥迪一汽新能源工厂规划年产能超15万辆 生产奥迪Q6L e-tron和A6L e-tron [2] - 工厂在数智化、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树立行业标杆 [2] - 长春周边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多家企业成为国际知名车企供应商 [2] 新材料产业 - 吉林化纤集团从传统人造丝、腈纶纤维转向碳纤维产业链一体化开发 [3] - 公司通过四种替代策略(升级、产业链、进口、靶向)实现产品全面升级 [3] - 碳纤维板材产品已出口欧美主流风机厂家包括维斯塔斯、GE、西门子 [3] 区域经济发展 - 吉林省传统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2] - 长春汽车产业带动周边公主岭、四平等地零部件企业快速发展 [2] - 公主岭市利用交通优势降低汽车零部件物流配送成本 [3] - 数智转型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注入新活力 吸引制造业企业落户 [3]
全球最快列车亮相“高铁创新之旅”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6 05:32
7月9日在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展区拍摄的CR450BF动车组 (左侧)。 新华社记者 才 扬摄 CR450动车组车厢。 本报记者 严 冰摄 7月11日,第十二届世界高铁大会技术参观活动现场,参 会代表乘坐CR400BF-GS复兴号技术提升型智能动车组, 体验京张高铁的运营服务。 王 玮摄(人民图片) 7月9日下午,第十二届世界高铁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高铁创新之旅"在国家铁道试验中心举行,包 含被称为"全球最快高铁列车"的CR450动车组样车在内的30列(辆)实车集中亮相,展示了中国铁路自 主创新的技术突破与全球轨道交通行业共创共赢的合作成果。 走进试乘的CR400BF-GS复兴号智能提升动车组列车,26摄氏度,温度宜人,窗外渐次闪过50余种不同 类型的线桥隧试验场景。整个体验之旅,线路不长,风景不少,新鲜感十足。30分钟的试乘时间里,高 铁列车急速驶过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北京朝阳动车运用所,穿行隧道、滑入弯道,在直线行 驶时不断加速,乘坐平稳舒适,车厢内中外嘉宾一起感受到了中国高铁的先进技术和卓越性能,车厢 外,沿途的参观者们纷纷拿起手机拍照记录。"这就是中国高铁,创新、高效、便捷!"在现场参与体验 ...
时速达450公里!智慧产线助力中国高铁更快更稳
新华社· 2025-07-15 22:19
新华社长春7月15日电 题:时速达450公里!智慧产线助力中国高铁更快更稳 新华社记者唐斓、薛钦峰、曹鹏远 中车长客自主研制开发的生产制造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产品订单交付要求自动生成生产计划,并将生产任 务精准派发到现场工位的一线工人。工人通过手持终端可以随时查看工作任务,所需物料也会按计划提 前配送,流程更加高效便捷。 在国铁事业部装配产线上,与工人"并肩作战"的是智能力矩、智能监控、智能工具柜等数字智能设备。 中车长客流程与数字化部副部长关吉瑞说:"以转向架为例,过去通过手动紧固耗时费力,还可能导致 质量问题。如今,智能扭矩系统,实现作业指令分步下达,有效规避了漏装、过扭、扭矩不到位等质量 问题的发生,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 多年来,中车长客通过广泛应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和智能装备,在碰撞吸能、振动噪音、超导技术等方面 取得实质进展,构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动车组、地铁、磁浮列车等9大产品平台30个主型产品,持 续提升生产效能。 来到位于吉林长春的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们被一款外形靓丽、内部 科技感十足的CR450动车组吸引。这款由中车长客参与研制的动车组样车在不久前结束的武宜高铁正 ...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地铁摇篮”到“中国名片” 中国高铁仍在加速
中国新闻网· 2025-07-15 14:48
高铁技术进展 - CR450动车组试验速度达时速450公里 运营速度时速400公里 商业运营后将显著提升出行效率[1] - CR450整车运行阻力降低22% 减重10% 车内噪声降低2分贝 客室服务空间增加4% 智能系统全面升级[1] - 列车已完成线路试验 各项性能指标达预期目标 即将投入商业运营[1] 氢能源列车突破 - 全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完成首次达速试跑 满载时速160公里 每公里能耗仅5千瓦时[2] - 氢能列车最高续航达1000公里 关键系统试验数据已完成分析[2] - 该技术将推动都市圈城轨与市域交通互联互通 引领绿色低碳发展方向[2] 公司历史与产品矩阵 - 公司前身为1954年建厂的长春客车厂 曾研制新中国首列地铁列车 被誉为"中国地铁摇篮"[5] - 新世纪推出铝合金地铁 无人驾驶地铁等创新产品 形成9大产品平台30个主型产品[5] - "和谐号""复兴号"成为铁路客运主力 产品覆盖动车组 磁浮列车等多领域[5] 国际化发展 - 匈塞高铁项目实现中国高铁技术与欧盟规范对接 公司提供技术培训支持本地化运营[5] - 国际业务覆盖20多国 从产品出口转向"技术+服务+资本+管理"综合输出模式[6]
时速400公里停电1分钟自愈,中国高铁黑科技重新定义“地表最快”
齐鲁晚报· 2025-07-14 15:41
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现场 0:00 / 2:38 列车牵引供电系统一分钟内完成供电故障"自愈";运营时速400公里的CR450列车惊艳亮相;铁路5G创新实验室里基站信号潮水般展开,百万级设备毫秒响 应……在第十二届世界高铁大会上,中国高铁"黑科技"再次惊艳世界,用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树起新的行业里程碑。中国高铁的"智能心脏",正以前所未有的 力量搏动。 "动力心脏"革命:1分钟自愈的智能供电网 "牵引供电系统是高速铁路列车的唯一动力来源,其安全可靠、智能高效、自主可控是高铁安全、高速、准点运行的关键。"中国铁设电化电信院院长罗健在 接受采访时表示。 当前,牵引供电系统为高铁的电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谈及为何可靠,罗健介绍道,牵引供电系统采用了中国标准的接触网,主要特征是谱系化的接触网系 统。接触网系统是高铁的大动脉,相当于人体的血管,为高铁列车进行供电。人体的动脉血管有粗有细,高铁的接触网系统也是按照不同的线路和标准进行 配置,实现了速度、性能、参数的平衡匹配。 CR450动车组样车 "CR450的使命就是巩固中国高铁的领跑地位。"铁科院机辆所所长张波在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提到,"CR450的目标是运营时速达到4 ...
新装备纷纷亮相!智能化为中国高铁保驾护航
华夏时报· 2025-07-12 06:43
最高运营速度可达600km/h、从0加速到600km/h仅需3.5分钟的常导高速磁浮车,"全球最快"高铁,自动检修高铁 轮对的机器人、检查客货车外观是否有损伤的无人机……第十二届世界高铁大会上,来自14个国家(地区)的521 家企业的多项新装备、新技术亮相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为高速铁路发展赋能助力。 其中,"中国制造"的铁路设备,引起国内外多方关注。 "当前,中国正瞄准世界铁路科技前沿。此次展出的铁路先进装备深度融合了智能化、新能源与数字化技术,为中 国铁路路网的高质量建设与安全高效运维提供了强大的装备支撑。这些'大国重器'的集体亮相,不仅向世界展示 了中国在轨道交通高端装备领域的创新实力和工程解决能力,更标志着中国铁路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持续 推动全球轨道交通行业向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铁科院副总经理张雪松表示。 新装备惊艳亮相 在展厅内,一个机械臂在高铁轮对的下方伸展,每到一个固定点位就拍一张照片。 北京铁道所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是高铁动车一级修车底作业巡检机器人,它通过配备的传感器,在 一级修的作业地沟里面进行走行定位。采集车拍到的图像,将进行多维图像大模型的运算进行故障诊断, ...
“中国太酷了”!硬核实力圈粉世界
央视新闻· 2025-07-11 17:05
制造业与实体经济 - "十四五"以来中国每年制造业增加值均超30万亿元,连续15年保持全球制造业第一,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3] - 中国建成全球数量最多的5G基站,截至2025年3月底累计开通4395万个 [4] - 北斗系统进入11个国际组织标准体系,服务覆盖140余个国家和地区,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达129万件 [5] 高铁与交通技术 - CR450动车组设计时速450公里,运营时速400公里,将成为全球最快高铁列车 [6] - 中国高铁已形成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应用场景最丰富的综合优势 [8] - 国产大飞机C919商业运营两周年后航线持续扩展,规模化运营加速 [9] 高端装备与航天 -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2024年投入运营,第二艘"爱达·花城号"计划2026年交付 [10] - 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研究成果对月球演化理论提出新认知 [14][16] 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 - 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 [17] - 2025年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测试赛中机器人通过AI自主完成足球3V3比赛 [20][21] - 无人机送外卖、无人驾驶等"无人化"应用成为中国技术新名片 [22] 文化创意与软实力 - 游戏《黑神话:悟空》获TGA年度最佳动作游戏奖,实现中国游戏历史突破 [26] -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票房159亿元,暂列影史第五,出海票房55529万美元 [29] - 潮玩IP拉布布全球走红,新品发售引发多国抢购 [33] - 2024年外国旅客入境量增长96%,中国单方面免签国家扩至47国 [36]
更轻、更快、更智能 中国高铁以科技创新持续扩大世界领跑优势
央视网· 2025-07-11 15:24
中国高铁技术发展 - 中国高铁从零起跑,自主研发以复兴号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技术水平总体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 [1] - CR450动车组样车亮相,车体重量减少10%,运行阻力、能耗指标分别降低22%和20%,牵引效率提升4%,未来运营时速将达400公里 [4] - 时速300公里的复兴号货运动车组列车正在加紧研制,世界最大功率内电双源客货通用机车即将开展运行试验 [6] 中国高铁行业优势 - 中国高铁已形成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应用场景最丰富的诸多优势 [6] - 中国高铁营业总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70%以上,覆盖全国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 [7][9] - 中国主持制定了国际铁路联盟13项高铁系统级国际标准,为全球高铁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9] 中国高铁装备创新 - 国产首台高原高寒大直径硬岩掘进机已在西部高原铁路展开隧道作业 [6] - CR450动车组将成为世界上运营时速最快的新一代动车组 [4]
中国高铁 从追赶到领跑——第十二届世界高铁大会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11 06:21
中国高铁发展现状 - 中国高铁营业总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覆盖全国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 [3] - 15年间中国高铁里程增加5倍多,从7531公里增长至4.8万公里 [3][4] - 中国高铁承担铁路76%的旅客发送量和69%的旅客周转量,占整体交通运输市场19%的旅客发送量和31%的旅客周转量 [9] 技术创新与突破 - CR450动车组样车跑出450公里时速全球最快纪录,较CR400车体重量减少10%,运行阻力和能耗分别降低22%和20%,牵引效率提升4% [5] - 自主研发"领航号"盾构机配备地质超前预报仪,实现不停机智能掘进,用于建设首条过江不减速的崇太长江隧道 [6][7] - 已建成10公里以上长大高铁隧道100多座,构建完备的高速铁路工程建造技术体系 [7] 运营能力与网络规模 - 中国高铁网规模达4.8万公里,拥有4800多标准组动车组列车 [9] - 单日可发送旅客1600万人次,相当于一个超大城市人口流动 [9] - 列车运行图编制技术处理10的1000万次方以上组合规模,持续开展智能编制技术研究 [9] 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 超导电动高速磁浮车时速可达600公里,150公里时速后实现悬浮运行 [11] - 氢能动车组实现半小时加氢续航1000公里,零排放运行,正在研制时速250公里车型 [13] - 人工智能深度应用于自动驾驶、安全检测、生产作业等领域,复兴号实现350公里时速自动驾驶 [14][15] 国际化与全球合作 - 中国高铁参与制定国际铁路联盟高速铁路领域全部13项系统级国际标准 [22] - 雅万高铁累计发送旅客超1000万人次,缩短雅加达-万隆旅行时间近2/3 [20] - 老中铁路累计发送旅客突破5300万人次,跨境运输货物量超1300万吨 [21] - 与多国铁路部门签署合作文件,推动跨境运输和国际合作 [22]
中国高铁领跑优势持续扩大
经济日报· 2025-07-11 05:56
中国高铁发展成就 - 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70%以上,动车组累计发送旅客229亿人次 [2] - 中国高铁技术水平总体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领跑优势持续扩大 [2] - 高铁带动沿线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成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纽带 [2] 高铁技术创新 - 高铁自动驾驶技术集成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等前沿科技,提升安全性与准点率 [3] - CR450BF动车组运营时速达400公里,具有更高速、更安全、更节能等"六更"特征 [3] - 中国构建完整的高速列车技术标准体系,商业运营时速350公里,动车组保有量超4800标准组 [3] - 实现全面自主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自主可控创新链产业链 [4] - CR450动车组试验时速达450公里,最高运营时速400公里,构建主动安全保障体系 [4] 智能建造技术 - 自主研发H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实现TBM对100米范围地质实时感知,预报准确率90% [7][8] - 攻克复杂地质条件施工难题,具备在各种气候和地质条件下建设高铁的能力 [8] - 拥有世界最全面的桥梁设计建造技术,攻克大直径盾构隧道等技术难题 [8] - 建立完整的铁路建筑信息模型(BIM)标准体系 [8] 高铁网络建设 - "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已建成投产约81.5%,开工在建规模约14% [9] - 京沪、京哈至京港澳、青银等多条通道已实现贯通 [9] 列控系统发展 - 成功研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列控系统,实现三个100%自主化 [10] - 首创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自动驾驶商业运营,研发支持时速400公里的双模通信列控系统 [10] - 中国高铁列控技术成功应用于匈塞铁路和印尼雅万高铁 [11] - 聚焦数智赋能,打造信号系统专业大模型,推动运控运维一体化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