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DCDC
icon
搜索文档
富特科技20251119
2025-11-20 10:16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新能源汽车高压电源系统(小三电)行业[7] * 公司:富特科技[1] 财务表现与增长势头 * 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收入同比增长116%[2]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6%[2] 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增速达187%[2] * 2020年至2024年公司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60%[3] 从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9亿元[3] * 2024年受产能限制收入增速放缓至个位数[2] 预计2025年至2027年收入分别为36.8亿元 53.2亿元和69.8亿元[4][13]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6亿元 3.24亿元和4.72亿元[4][13] 核心产品与技术 * 主要产品为小三电 包括OBC(车载充电机) DCDC转换器和PDU(配电盒)[7] 绝大多数产品以三合一集成形式供应[7] * OBC将电网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为车载储能装置充电 DCDC转换器将高压直流转为低压直流为低压设备供能 PDU负责高压系统的充放电控制与保护[7] 客户结构与市场拓展 * 客户结构优质 包括小米 领跑 蔚来 雷诺等[2] 并逐步向独家供应方向发展[9] * 小米汽车与雷诺项目自2024年起放量[2] 预计2026年这些客户将继续贡献显著增量[2] * 海外业务拓展迅速 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已达2.6亿元[3] 占营收比例从几个百分点提升到十几个百分点[3] 2024年海外收入仅为1亿多元[3] * 获得Stellantis及欧洲豪华品牌的定点订单[2] 与欧洲某豪华品牌签订了全生命周期5年的项目合同[10][11] 这些项目预计在2026年至2027年陆续释放[3] 行业竞争格局 * 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行业集中度较高[8] 富特科技与威迈斯为头部玩家[2] 比亚迪通过弗迪动力自供占据较大份额[2] * 今年前七个月弗迪动力市场份额29% 威迈斯18% 新锐10.8% 富特8.3%[8] 前五大供应商占据中国市场74%的份额[2][8] 非车端业务与战略布局 * 非车端业务作为战略拓展方向[12] 已开始供货直流充电桩和液冷超充桩的电源模块[5] 并计划拓展到AIDC(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领域供应电源模块[5] * 公司内部成立团队拓展AIDC业务 目前处于早期阶段[12] * 在法国设立子公司作为欧洲市场技术研发基地[10] 筹建泰国生产基地已完成选址并开始建设[10]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于2024年在深交所上市[6] 实控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明川先生持股18% 控股比例为25.5%[6] 战略股东包括广汽资本 未来资本 小米 长江产业基金等[6] * 预计2024年毛利率稳定在接近30%的水平[4][11] 随着海外业务规模扩大 个别项目毛利率可能更高[11] * 基于当前市值六十余亿元 预计明年的市盈率接近20倍[13]
南芯科技20251028
2025-10-28 23:31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为半导体芯片设计行业,具体公司为南芯科技(南星科技)[1] 核心财务表现 * 公司第三季度营收达9.1亿元,同比增长40.26%,环比增长15.97%,连续11个季度保持环比增长,创历史新高[2][4] * 前三季度累计营收为23.80亿元,同比增长25.34%[4] * 第三季度毛利率回升至36.99%,环比第二季度提升约1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高毛利新品销量增加和供应链降本措施[2][4][6] * 前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91亿元,同比有所降低,主要因毛利率下降及业务规模扩大、研发投入加大所致[4] * 公司预计四季度毛利率将保持第三季度的回升趋势[2][6] 业务板块与产品进展 * 汽车和工业业务合计占总营收比例约为10%,其中汽车业务占比约6%,同比增长一倍[2][5][8] * 公司长期目标为到2030年实现百亿营收体量,其中汽车业务占比达到20%以上[2][8][20] * 新品如Display Power、BMS及无线充电产品对第三季度营收增长贡献显著,智慧能源领域(ACDC和协议)表现良好[2][5] * BMS产品营收增长较快,目前主要贡献来自保护类产品,计量类产品已有营收并持续投入开发,应用场景拓展至AI眼镜、电动工具等终端[2][11] * AI服务器相关电源模块预计2025年下半年开始出货,初期从一级电源切入,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公司在一级、二级和三级电源产品方面均有规划[2][12][13] 研发投入与战略规划 * 公司研发投入加大,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4.59亿元,已超去年全年投入规模,研发费用率达到19.28%,较去年提升近4个百分点[4][10] * 研发人员占总员工人数约2/3,公司处于高速扩张阶段,重点扩展AI、工业传感、车载等新产品领域[2][4][10] * 公司计划到2030年实现100亿人民币收入,其中消费类产品占比约50%,汽车领域占比20%以上,其余主要来自工业领域[20] 重要合作与市场拓展 * 与三星合作进展顺利,2025年四季度预计营收体量约为四五千万人民币,产品包括电液泵、手表无线充电及小型DCDC等,2026年合作将更加多元化,订单规模更大[3][14] * 在ACDC领域,过去两年国产化率显著提升,目前各大客户基本由国产厂商供给;BMS领域仍以海外友商供给为主,国产供给率较低,公司竞争优势在于产品核心竞争力[6] * 并购顺顺威后,在客户端协同导入大客户资源,供应链端利用规模优势降低成本,顺顺威2025年预计收入八九千万,对南芯科技贡献约6,000万,其MCU设计能力将为新产品开发提供支持[16]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人员扩张迅速,2025年底员工数预计达到1,300人左右(2024年底为827人),2026年扩张幅度预计比2025年小[15] * 液冷微模块产品正在多个客户终端导入,2025年对收入无显著影响,若验证效果良好,预计2026年将带来可观增量[21] * 2025年下半年开始,上游晶圆代工封测端产能有所紧张,供应商希望涨价,但目前公司出货尚未实际涨价,但付款方式趋严,需要预付模式[23] * 面对手机市场需求平淡,公司表示三四季度是传统旺季,业绩有所提升,四季度出货节奏保持稳定,对明年展望需进一步与客户沟通[9]
从“技术尖兵”到“多面手”——思瑞浦上市五年的成长答卷
上海证券报· 2025-09-21 13:42
公司五年发展回顾 - 公司登陆资本市场五周年 完成从专注无线通信信号链芯片到泛工业、汽车、泛通信、消费四大领域全面协同的转型[2] - 实现两次关键跨越:从产品市场单点突破升级为全面协同多元增长新格局 从技术尖兵蜕变为市场产品供应链多面手[2] - 经历半导体行业周期磨砺 抓住新发展机遇实现产品市场布局与管理能力全方位升级[4]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49亿元 同比增长87.33% 实现连续5个季度稳步增长[3]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6568.67万元 成功实现同比扭亏为盈[3] - 业绩增长源于下游需求回暖与战略深化双重驱动[3] 产品研发成果 - 拥有超过3000款可销售产品型号 在工业市场可销售产品超2000款 服务工业客户数量突破6000家[5] - 汽车市场累计新增产品超90款 可销售产品近300款 规模收入汽车客户超20家[6] - 光模块AFE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AI服务器新品实现出货 消费电子锂保芯片应用场景不断拓展[6] 市场战略布局 - 构建泛工业市场为根基 汽车、泛通信、消费四大领域协同发展业务格局[3] - 在光模块及服务器市场实现业务快速增长 多款产品实现量产[6] - 海外市场在新加坡、德国、美国、韩国和日本建立本地化团队 正拓展海外泛工业及汽车市场[7] 研发与技术投入 - 始终以研发为锚持续加码技术投入 2022-2024年行业调整期坚持研发[3] - 投入特色COT工艺产线、自有测试厂建设及产品质量控制水平提升[6] - 研发团队520人占员工总数超60% 形成高水平专业化年轻化人才梯队[8] 管理运营优化 - 推进精细化管理与提效举措 显著提升新产品研发销售及运营效率[7] - 完善激励与考核机制 针对不同业务板块匹配差异化考核方式[7] - 通过收购深圳创芯微实现业务协同 积累外延发展经验[8] 未来发展方向 - 继续锚定高成长目标 在关键领域加大研发投入[4] - 逐步切入光模块相关电源产品研发 打造通信业务第二条增长曲线[6] - 推进与创芯微全面业务融合 持续关注新的外延成长机会[8]
欣锐科技:公司开展PMS研发,主要目的为配合机器人需求开发
证券日报网· 2025-09-18 20:13
公司技术研发进展 - 公司开展机器人用供电系统(PMS)研发 旨在优化供电系统设计 改善散热并适配布局需求 [1] - 研发目标包括简化机器人供电系统设计 提升对复杂工作场景的适应性 [1] - 公司依托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领域技术积累 包括OBC和DCDC的高效电能转换与高功率密度设计经验 [1] 技术能力优势 - 公司具备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 涵盖热管理和高功率密度设计领域 [1] - 拥有电力电子系统智能化管理和多能源协调控制的实践经验 [1] - 现有技术对未来开发复杂场景供电系统具有实用价值 [1]
欣锐科技(300745.SZ):开展PMS研发,主要目的为配合机器人需求开发
格隆汇· 2025-09-18 15:35
公司技术研发方向 - 公司开展机器人用供电系统研发 主要目的为配合机器人需求开发 拟达到优化供电系统 简化设计 改善散热 更好适配布局的目标 [1] - 公司多年来在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领域积累高效电能转换 高功率密度设计 热管理等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 [1] - 公司具备电力电子系统智能化管理和多能源协调控制经验 对未来开发适应复杂工作场景供电系统具有实用价值 [1] 技术应用领域 - 公司技术积累主要集中于OBC和DCDC等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领域 [1] - 现有技术成果可延伸应用于机器人供电系统开发 [1] - 电力电子系统管理经验适用于多能源协调控制场景 [1]
雅创电子(301099) - 301099雅创电子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28
2025-05-28 19:22
公司战略与发展规划 - 公司将结合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情况,围绕主业探寻产业投资与并购机会,后续并购更多关注IC设计业务,以加强产业融合,提升竞争力 [3] - 未来坚持“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与自研芯片设计业务”双轮驱动模式,聚焦汽车电子领域,深化两大业务协同效应,成为国产汽车模拟芯片设计领军企业和国内电子元器件分销领域细分市场有影响力的合作伙伴 [3] 业务板块发展策略 分销业务 - 加速推进并购企业业务融合,整合供应商资源、优化管理体系、共享客户网络,提升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 [4] - 把握高阶智能驾驶机遇,拓展产品矩阵,开拓国内外市场,构建全球化服务网络 [4] - 追踪电子元器件技术趋势,在AI服务器、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及低空经济等领域提前布局 [4] 自研IC业务 - 聚焦优势产品线,巩固汽车电子领域市场份额,筛选优质并购标的,扩充研发力量,完善产品矩阵 [5] - 强化研发投入,攻关系统级芯片集成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汽车模拟芯片市场份额 [5] 业务数据与指标 - 2019年以来,自研IC业务毛利率基本保持在40%-45%,2024年度为46.95%,同比增加6.52个百分点 [5] - 截至2025年5月20日,公司股东人数为1.6万余人 [6] - 2025年一季度,公司销售额135,512.6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1.05%,毛利率为13.35% [9] - 2025年一季度,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营业收入为128,277.52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37.37% [9] - 2025年一季度,自研IC业务营业收入为7,092.77万元,其中车规级IC收入为5,503.6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7.94%,自研IC业务毛利率为44.46%,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9] 行业情况与市场格局 - 车规级模拟芯片供应以欧美厂商为主,国内市场为辅,国产化率在10%-15%,公司IC业务销售额在国内车规级模拟厂商中位列前三 [6] 公司运营相关问题 - 2024年全年汇兑收益近1,300万元,2025年一季度汇兑损失约960万元,主要因日币汇率升值,公司持有日币贷款,管理层将择机开展外汇远期业务 [6] - 公司最新一期资产负债率为56.40%,将基于市场和战略制定股权融资计划 [7] - 收购上海类比半导体处于方案磋商阶段,后续进展将按法规披露 [7] - 子公司经营正常,订单情况稳定 [7] - 威雅利自2024年9月并入公司后扭亏为盈,公司将推进其复牌事项 [7] - 今年主要新品量产包括1通道线性降压恒流LED驱动IC等多种产品,增量市场来自中国及日本,主要为原产品新项目和新产品项目拓展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