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经济网
icon
搜索文档
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与2025北京 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即将召开
中国经济网· 2025-06-27 16:50
活动概况 - 2025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暨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将于7月5日至7日在北京市昌平区召开,主题为"探索生命 共创未来" [1] - 活动采用"1+6+1+N"模式,包括1场开幕式及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1场主题推介和多场闭门研讨会等活动 [1] - 上百名演讲嘉宾将参与,共议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医药健康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1] 活动特点 - 两会融合:北京市昌平区联合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共同举办,促进前沿科技创新理念与百强医药工业企业资源交融 [2] - 内容丰富:汇聚国内百强医药工业企业、头部创新药企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织政策解读、产业对接等系列活动 [2] - 突出实效:聚焦前沿技术、医疗器械、AI+药械、合成生物、美丽健康等赛道,集中呈现昌平区医药创新成果 [2] 行业影响 - 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将发布《中国医药工业统计年报》综合册,公布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企业数据 [2] - 揭晓"中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2] 产业发展 - 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收入年均增速8.14%,2024年达到1040亿元,同比增长14.3% [3] - 昌平区正着力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打造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高地 [3] - 活动将汇聚行业精英、推动科技创新,助力昌平区成为全球生命科学创新策源地 [3]
释放全球汽车产业合作新信号,GNEV2025上海论坛成功召开
中国经济网· 2025-06-27 16:30
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新趋势 - 当前传统全球化合作模式面临瓶颈,整车销售壁垒增加并向供应链延伸,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受地缘政治、技术壁垒和跨行业融合影响,面临脱钩断链风险,需重构合作逻辑与路径[3] - 行业亟需探索产业合作新模式,推动产业链深度链接与协同发展,构建企业出海所需的综合性服务体系[3] - 开放合作是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协同创新是面向未来的必由之路,中国汽车产业已成为全球合作格局重塑的重要推动者[4] 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新路径 - 中国车型+供应链链接世界汽车产业,中国汽车配件+服务体系链接世界市场,海外中小企业链接中国汽车产业链,跨国企业本土化与"在中国、为世界"[4] - 小鹏汽车在欧洲探索四种市场模式:直营代理、代理制、子公司+经销商、总代理,全球化战略聚焦高科技、中高端、本土化[6] - 岚图汽车计划到2030年进入60个国家,布局500家以上门店,打造本地化供应链和生态链[6] - 电池出海成为产业链协同重要一环,需应对欧美及东南亚本地化生产、碳足迹政策,布局美洲、欧洲、亚太核心市场[6] 中国新能源核心技术突破与策略 - 中国通过电池、智驾、电控等核心技术打破日韩欧洲技术垄断,实现从"代工制造"向"规则制定"转变[7] - 电动化渗透率超40%背景下,供应链从成本驱动转向生态驱动,需打破地域、技术、产业与合作边界实现绿色出海[7] - 中国OEM进入欧洲需关注当地市场、法规、文化和用户习惯,加强与本地政府企业合作解决基础设施障碍[7] - 中国供应链在成本、质量、交付及创新领域形成显著优势,出海可提升全球竞争力[8] 跨国车企在华发展战略 - 2024年跨国车企在华利润普遍下滑,但近70%企业计划2025年后加大投资,78%聚焦研发领域,进入"研发2 0"为核心的合资合作2 0时代[10] - 梅赛德斯-奔驰近5年在华研发总投资超105亿元人民币,未来将追加140亿元投资,加速电动化智能化落地[10] - 通用汽车将"在中国 为中国"战略升级为"在中国 为全球",与中国伙伴重构产业链价值[11] - 宝马2023年研发投入达90亿欧元,聚焦新世代产品架构、电池技术、自动驾驶,在中国建立德国外最大研发体系[11] 行业合作倡议与行动 - 论坛发起"跨国汽车企业在华高质量发展伙伴行动",推动跨国企业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共融共生、协同创新[13]
张琳:中德汽车产业合作进入经验共享阶段
中国经济网· 2025-06-27 16:30
中德汽车产业合作新阶段 - 中德汽车产业合作从产品输出转向经验共享阶段,德方需关注中国同行技术创新速度,中方需学习德方安全质量理念 [1] -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强调双方应互相借鉴,德系车企在华发展经验可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参考 [6] 德系车企竞合关系特点 - 德系车企(奔驰/宝马/奥迪)存在激烈产品对标(如3系对A4/C级,5系对A6/E级),但保持行业良性竞争关系 [3] - 德系车企坚持长期主义发展策略,避免因短期考核压力导致竞合关系失衡,历史经验显示牺牲安全质量将导致行业系统性风险 [3] 中国汽车市场现状 - 中国品牌乘用车前5个月销量756.2万辆同比增26.3%,市占率达68.8%同比提升7.5个百分点 [5] - 中国车企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具有先发优势,技术迭代速度成为核心竞争力 [5] 德国车企在华研发布局 - 2018年后三家德国整车企业分别在上海/安徽/南京设立研发中心,重点聚焦电动化/智能化/软件领域 [5] - 大众计划打造超越狼堡的研发能力,将中国速度定义为技术快速迭代而非简单加班文化 [5] 技术合作新形式 - 中德企业探索芯片/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特定技术领域的多层次合作,突破传统整车合资模式 [5] - 市场调节机制比行政门槛更有效,欧洲市场对产品质量的严苛要求具有长期品牌影响 [4] 行业发展建议 - 避免零和博弈,产业需坚持长期主义防止价格战/付款周期恶化等短期行为 [6] - 中国企业出海可借鉴德企在华经验,通过技术反向输出拓展欧洲等高端市场 [6]
杰华特跌2.10% 2022年IPO募22亿中信证券保荐
中国经济网· 2025-06-27 15:52
公司股价表现 - 杰华特6月27日收盘价为30.72元,跌幅2.10%,总市值137.28亿元,处于破发状态 [1] 首次公开发行情况 - 公司于2022年12月23日在科创板上市,发行5,808万股A股,发行价38.26元/股 [1] - 募集资金总额22.22亿元,净额20.55亿元,比原计划多募资4.84亿元 [1] - 原计划募资15.71亿元用于多个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1] - 发行费用总额1.67亿元,其中保荐及承销费用1.33亿元 [1] 公司控制权结构 - 实际控制人为ZHOU XUN WEI(美国国籍)和黄必亮(中国澳门居民) [1] 港股上市计划 - 2月18日公告拟启动H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筹备工作 [2] - 董事会授权管理层开展前期筹备工作,授权期限12个月 [2]
广联航空2024年转亏 2020年上市2募资共16.4亿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6-27 15:51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0.48亿元,同比增长41.64% [1][2]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09.78万元,同比下降146.94% [1][2]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190.57万元,同比下降53.87% [1][2]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66亿元,同比增长18.87% [2][3] - 2025年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94.85万元,同比增长50.63% [2][3] - 2025年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30亿元,同比改善28.05% [2][3] 募集资金 - 2020年IPO募集资金净额8.56亿元,较原计划多1.35亿元 [3][4] - 2023年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净额6.92亿元 [4] - 上市以来累计募资16.39亿元 [4][5] 权益分派 - 2023年度权益分派方案为每10股转增2股、送红股2股、派发现金股利1.00元 [5] - 权益分派后公司总股本增加至296,632,625股 [5] 发行信息 - 2020年10月29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发行数量5256万股,发行价格17.87元/股 [3] - 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保荐代表人为陈熙颖、孙鹏飞 [3] - 保荐与承销费用5920.98万元 [4]
鑫宏业跌6.49% IPO超募10.5亿元中信建投保荐
中国经济网· 2025-06-27 15:51
公司上市与股价表现 - 公司于2023年6月2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发行股份数量为2,42747万股,发行价格为6728元/股 [1] - 今日股价收报3658元,跌幅649%,总市值4973亿元,处于破发状态 [1] -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16332018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净额为14973692万元 [1] - 最终募集资金净额比原计划多10513692万元 [1] 募集资金用途 - 公司拟募集资金4460000万元用于新能源特种线缆智能化制造中心项目、新能源特种线缆研发中心及信息化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1] - 发行费用合计1358326万元,其中保荐及承销费用1019882万元 [1] 权益分派方案 - 以总股本97098600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5元(含税),合计派发48549300元 [2] - 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4股,合计转增38839440股 [2] - 股权登记日为2024年6月13日,除权除息日为2024年6月14日 [2]
国家会议中心全链条服务保障亚投行年会
中国经济网· 2025-06-27 15:51
亚投行第十届理事会年会概况 - 会议以"互联助力发展 合作共创繁荣"为主题 吸引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3500余位成员代表参会[1] - 选址国家会议中心二期 该场馆曾承担2022年冬奥会等重要活动接待任务[1] 绿色科技应用 - 会场采用可循环环保材料 一次性餐具替换为可降解餐盒 标识系统结合电子屏与可回收材料[2] - 场馆600平方米太阳能光热系统满足热水供应 智能化管理系统借助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实现高效运营[2] - 展区公共区域沿用Sibos年会可循环设施 分类垃圾桶标注英文标语引导资源循环利用[2] 专业化服务保障 - 会前完成18项应急演练 对电扶梯进行高峰人流测试 百余个保温餐车完成双重检测[3] - 服务团队培训涵盖国别文化禁忌 穆斯林餐饮规范等内容 餐饮服务中西合璧提供素食等特殊需求[3] - 智能调度平台实时捕捉需求动态 多语种服务团队以专业外交礼仪完成接待[3] 会展经济拉动效应 - 2025年上半年国家会议中心一期客流突破110万人次 带动亚奥商圈及北京消费市场[4] - 双馆联动举办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 中国-拉美论坛接待超10万人次[4] - 构建"会展+商业+文化"生态服务体系 联合北辰荟购物中心等延长商务会展产业链[4]
汇绿生态实控人方拟减持 2021重新上市净利降3年后升
中国经济网· 2025-06-27 15:45
大股东减持计划 - 大股东宁波汇宁计划减持23,524,939股,占总股本不超过3%,减持时间为2025年7月18日至10月17日 [1] - 减持后实际控制人李晓明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仍为50.21%,控制权不变 [1] - 宁波汇宁为李晓明一致行动人,持股18.54%,李晓明持有宁波汇宁54.5989%股份 [1] 公司重新上市背景 - 公司于2021年11月17日在深交所重新上市,股票代码001267,总股本7亿股 [2] - 公司曾因2001-2003年连续亏损于2005年终止上市,2019年提交重新上市申请并通过审核 [2] - 退市前公司名称为武汉华信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挂牌交易 [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3.09亿元,同比增长210.40%,净利润1983.26万元,同比增长549.69% [3] - 2020-2024年营业收入从8.14亿元降至5.87亿元,净利润从8990.23万元波动至6530.14万元 [3] - 2025年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09亿元,上年同期为-3513.06万元 [3] 非公开发行股票 - 2022年非公开发行75,446,428股,发行价4.48元/股,募集资金净额3.32亿元 [4] - 募集资金用途未披露,发行获证监会批复(证监许可[2022]1248号) [4]
恒铭达4实控人及6董监高拟减持 上市6年3募资共16.7亿
中国经济网· 2025-06-27 15:45
股东减持计划 -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荆世平、荆京平、夏琛、荆江合计持有公司股份83,197,269股(占总股本33.3470%),计划减持不超过7,484,677股(占总股本3%)[1] - 董事兼财务负责人吴之星持有508,450股(占总股本0.2038%),计划减持不超过127,113股(占总股本0.0509%)[1] - 员工持股平台上海崴城及关联董事、监事合计持有400,418股(占总股本0.1605%),计划减持不超过241,863股(占总股本0.0969%)[2] - 员工持股平台铜陵恒世丰及监事邹兵合计持有50,700股(占总股本0.0203%),计划减持不超过12,675股(占总股本0.0051%)[3] 公司融资历史 - 2019年2月首次公开发行3,037.8003万股,发行价18.72元/股,募集资金总额5.69亿元,净额5.26亿元,用于电子材料与器件升级项目[3] - 2021年非公开发行1,741.2935万股,发行价20.10元/股,募集资金总额3.5亿元,净额3.45亿元[4] - 2024年向特定对象发行26,042,021股,发行价29.03元/股,募集资金总额7.56亿元,净额7.43亿元[5] - 三次累计募集资金总额达16.75亿元[6] 权益分派记录 - 2020年年度权益分派方案为每10股派3元现金并转增3股,股权登记日为2021年5月12日[6] - 2021年年度权益分派方案为每10股派2元现金并转增3股,股权登记日为2022年3月22日[6]
宝兰德1年1期均亏 2019年上市募7.9亿东兴证券保荐
中国经济网· 2025-06-27 15:45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3867.09万元,同比下降43.30% [1] - 2025年第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36.71万元,亏损同比扩大 [1] - 2025年第一季度扣非净利润-3173.05万元,亏损同比扩大 [1] - 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82.62万元,同比改善 [1]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2.83亿元,同比下降7.18% [1] - 2024年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72.24万元,由盈转亏 [1] - 2024年全年扣非净利润-5478.94万元,由盈转亏 [1] - 2024年全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9622.35万元,同比恶化 [1] 上市与募资 - 2019年11月1日科创板上市,发行价79.30元/股,目前处于破发状态 [1] - 首次公开发行1000万股,募集资金总额7.93亿元,净额7.10亿元 [2] - 实际募资净额比原计划多4.26亿元 [2] - 原计划募资2.84亿元用于软件开发、技术研究中心、营销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2] - 发行费用合计8296.96万元,其中保荐承销费6209.34万元 [2] 权益分派 - 2021年年度权益分派:每股派现0.6元(含税),每股转增0.4股 [2] - 2021年分红总额2400万元,转增1600万股,总股本增至5600万股 [2] - 2023年年度权益分派:每10股派现2.6元(含税),每10股转增4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