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资讯

搜索文档
AI试图敲诈工程师,人类该如何应对?
环球网资讯· 2025-06-18 11:08
AGI可能比人类还聪明 虽然我们知道如何训练AI系统,却不知道如何控制它们的行为。未来如果它们变得比人类更聪明,我 们甚至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可以按照人类的指示行动,是否会对人类构成威胁。人类又该如何应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而今天,AGI已 经近在眼前,我突然发现自己低估了人工智能(AI)发展的速度。 之前的研究发现,规划能力是AI目前最薄弱的能力之一,与人类的规划能力相比有明显差距。但最近 美国互联网公司Meta的一项研究显示,AI的规划能力正呈指数级速度提升。由此推测,大约在5年内, AI的规划能力就可能达到人类水平。 当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从公共政策制定和商业战略规划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当认真对待AI的快 速发展。 AI会作弊、撒谎,甚至故意误导用户 我从2023年开始思考上述问题,也开始思考孩子们的未来。我有个1岁的孙子,20年后,他将生活在 AGI普及的世界。届时,AGI可能比人类还聪明,孩子们该怎么办? 所以我开始调整研究方向,希望尽我所能降低这些潜在风险。虽然现在的研究与我之前的研究方向和职 业信念有所冲突,但我 ...
解码小蚂蚁的“大智慧”
环球网资讯· 2025-06-18 11:08
蚂蚁演化历史与成功因素 - 全球蚂蚁现生物种超过1.5万个,总重量超过所有野生鸟类和哺乳动物总和 [1] - 蚂蚁至少在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已形成复杂社会组织,成为"生存大师" [1] - 中国科学家团队在《细胞》发表论文揭示蚂蚁社会系统演化机制及关键基因 [1] 蚂蚁社会组织的演化路径 - 原始蚂蚁社会遵循"单配制"繁殖模式,亲缘选择理论促成稳定生殖分工 [2] - 基础社会架构包含繁殖品级(蚁后/雄蚁)与劳力品级(工蚁),后者分化出无性繁殖等特化形态 [2] - 单蚁后巢穴与多蚁后共存形态并存,部分物种工蚁完全取代蚁后功能 [2] 社会分工的遗传机制 - 蚂蚁基因组中970个基因簇在1.57亿年里保持稳定,参与调控发育和代谢等基础生命过程 [3] - 工蚁亚品级分化(如兵蚁)与关键基因表达差异相关,例如gcm基因影响神经胶质功能特化 [5] - 群体规模扩大驱动社会复杂度升级,保幼激素调控及脑发育基因差异是分子基础 [5] 社会性特征的协同演化 - 蚂蚁演化出种植真菌、放牧蚜虫、社会性寄生等模块化生存策略 [6] - 性状协同演化(如放牧蚜虫+大巢穴+多蚁后)增加社会组织复杂度 [6] - 基因选择压力动态变化(强化/放松)推动不同物种社会结构多样性 [6] 研究意义与理论框架 - 多层次演化机制(基因/个体/群体)为理解社会性动物提供理论模型 [7] - "旧基因,新功能"策略体现生命演化的简约性,核心调控网络重塑是关键 [7]
天津首个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备案完成
环球网资讯· 2025-06-18 10:03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备案政策落地 - 天津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完成对同道精英(天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备案的审核,标志着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备案工作在天津市正式落地 [1]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出台《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从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1] - 《办法》规定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的人脸信息存储数量达到10万人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向所在地省级网信部门履行备案手续 [1] 企业备案实施情况 - 同道精英(天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第一时间提交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备案申请,不到10个工作日就取得了备案结果 [2] - 通过履行备案手续,公司进一步强化了合规意识和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 [2] - 市网信办通过热线电话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备案场景识别和材料准备帮助 [2] 行业影响与专家观点 - 南开大学密码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张健认为,备案工作有助于促进企业依法合规应用人脸识别技术,防范技术滥用 [2] - 备案可以督促企业健全完善人脸信息安全保护措施、处理规则和操作规程,更好地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2] - 天津市网信办制定并发布《天津市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备案指引》,开通咨询电话推进备案工作 [1]
活力中国调研行|在北京经开区感受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环球网资讯· 2025-06-18 09:43
机器人产品展示 - 加速进化Booster T1机器人展示1对1足球比赛和"大力射门"功能 [2][4] - 人形机器人"天工"展示"桌面整理"能力 [6] - 人形机器人"天工2.0"具备向参观者致意的交互功能 [8] - 优理奇人形机器人Wanda演示"制作汉堡"场景 [12] - 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展示工业场景解决方案 [14] - Walker S1系列人形机器人执行搬运作业展示 [16] - 银河通用具身大模型机器人盖博特Galbot进行药店无人值守场景演示 [18] - 优必选小型人形机器人"悟空"表演"打拳"动作 [20] 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 - 北京市聚焦发展机器人"1+4"产品体系(人形机器人+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机器人) [2][4][6][8][10][12][14][16][18][20] - 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的"双百工程" [2][4][6][8][10][12][14][16][18][20] - 初步打造国内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2][4][6][8][10][12][14][16][18][20]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生态企业300余家 [2][4][6][8][10][12][14][16][18][20] - 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超百亿 [2][4][6][8][10][12][14][16][18][20]
梦舟飞船零高度逃逸试验成功,我国向2030年前中国人登月的目标迈出坚实一步
环球网资讯· 2025-06-18 07:04
载人航天工程进展 - 中国成功组织实施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标志着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取得重要突破[1] - 这是继1998年神舟飞船试验后,27年来中国再次进行此类试验[1] - 新一代梦舟载人飞船逃逸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推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月目标[2] 梦舟飞船技术特点 - 梦舟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搭载最多7名航天员,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7] - 飞船系统承担逃逸抓总职能,全面负责逃逸与救生两项任务[2] - 采用"大气层内逃逸塔逃逸+大气层外整船逃逸"方案,实现返回舱一体控制[8] - 需兼顾月球探测和空间站任务,对逃逸系统兼容能力提出新挑战[8] 试验验证内容 - 验证了逃救生分系统及相关大系统的综合性能[2] - 获取了逃逸时序、分离、弹道闭环控制等设计参数[2] - 主要验证飞船在发射台静止状态下的逃逸能力[7] - 后续将进行最大动压逃逸试验等多种工况考验[7] 工程后续计划 -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月面着陆器等航天器研制工作稳步推进[7] - 今年将组织最大动压逃逸飞行试验[8] - 将研制并择机发射空间站扩展舱段,提升空间站能力[9] 行业意义 - 为载人登月任务奠定重要技术基础[3] - 推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向2030年登月目标迈出坚实一步[3] - 逃逸系统需通过全面试验验证才能具备执行任务条件[7]
重庆无人机灯光秀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
环球网资讯· 2025-06-18 00:37
无人机灯光秀技术突破 - "魅力重庆"无人机灯光秀以11787架无人机组成的双编队飞行表演,成功挑战"最多无人机组成的空中图案"吉尼斯世界纪录 [1] - 此次表演攻克了复杂地形通信覆盖、双编队飞行模式创新、高低空动态变换等技术难关 [3] - 深圳大漠大智控技术有限公司为表演提供技术支持,该公司已与多家外国企业展开技术、创意合作 [5] 无人机灯光秀内容设计 - 灯光秀以"山水、人文、生活、都市"为脉络,设计了山水之城、山茶花开、黄葛情深、时尚之都、活力之城等七大篇章 [3] - 团队进行了无数次调试与排练,确保每一架无人机的走位都经过精心测算 [3] 无人机灯光秀行业应用前景 - 行业期待以此次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为契机,解锁无人机灯光秀在大型活动、文旅、空中智媒、城市亮化工程等方面的更多应用 [5] - 中国企业已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韩国、越南、阿联酋等地完成无人机灯光秀项目 [5]
中外合作研究发现:万家灯火或悄然改变城市植被生长季长度
环球网资讯· 2025-06-17 23:11
研究背景与核心发现 - 中外学者合作研究发现城市夜间灯光显著延长植被生长季长度 相比乡村地区可延长多达三周 其中夜间灯光影响超过城市热岛效应[1] - 研究由武汉大学夏军教授 佘敦先教授和美国范德堡大学孟林教授共同领导 成果发表于《自然-城市》期刊[1] - 过去10年城市夜间灯光强度平均增加10% 光照与温度共同调节植被生长周期[1] 研究方法与数据 - 研究分析2014-2020年北半球428个城市卫星数据 涵盖夜间灯光强度 近地表气温和植被生长季始末日期[3] - 从乡村到城市中心 夜间灯光呈指数级增长 对植被生长季始末时间的影响大于气温升高[3] 具体影响分析 - 城市植被生长季平均开始日期比乡村早12.6天 结束日期晚11.2天 合计延长约三周[3] - 夜间灯光对生长季结束日期的影响比对开始日期更明显[3] - 欧洲城市植被生长季开始最早 其次是亚洲 北美城市虽最亮但生长季开始晚于前两者[4] 区域差异与技术影响 - 夏季干燥温带气候带和无干季寒冷气候带中 夜间灯光对生长季开始影响更强[4] - 城市照明从高压钠灯转向LED可能增强植被反应 具体影响需进一步研究[4] 研究意义与建议 - 评估城市化对植被生态系统影响时 需同时考虑夜间灯光和城市热岛效应[4] - 全球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 该研究为城市生态规划提供新视角[4]
(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何以成为中国“人工智能第一城”?
环球网资讯· 2025-06-17 22:07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业突破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均占全国一半 [1] - 北京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21家,集聚了全国超40%的顶尖人才 [1] - 建设首批23家人工智能领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聚焦大模型、具身智能、人工智能安全等方向 [1] - 建设4家人工智能领域新型研发机构,产出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大模型Emu等国际领先原创成果 [1] 政策支持与创新能力 - 北京出台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科技赋能文化专项行动、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产业政策 [2] - 产出全球首款光训练芯片等成果,夯实人工智能创新底座 [2] - 建设北京市人工智能算力互连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全国首款64卡超节点算力服务器 [2] - 备案上线大模型132款,全国第一,重点企业发布豆包、GLM、可灵、Vidu、MiniCPM等国内领先通用基础大模型 [2] 基础设施与数据资源 - 2024年新增算力8620P,累计智能算力规模超3.3万P [2] - 建设国内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发布中文互联网语料库CCI4.0 [2] - 上线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汇聚通用、行业数据集180余个、数据总量超2000TB [2] 国际合作与生态建设 - 联合外交部举办北京首届国际人工智能研讨班,35个发展中国家代表参与 [3] - 成功举办2025年智源大会,线下注册观众8000多人,线上观看开幕式直播达205万人,覆盖全球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 [3] - 持续打造全球"开源之都",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 [4] 未来发展规划 - 前瞻布局具身智能、AI+生命健康、AI for Science等前沿交叉领域 [3] - 加快培育光计算芯片、类脑智能等颠覆性技术 [3] - 构建"一委一业、一区一品"应用发展格局,推进大模型产品落地应用 [3] - 加大市区两级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直投力度,建设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高地 [4]
全国首发光敏半导体制氢解决方案亮相廊坊经洽会 围场三大绿电模式解锁清洁能源“新图景”
环球网资讯· 2025-06-17 22:07
围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模式 - 围场举办光敏半导体制氢解决方案全国首发仪式暨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绿电应用场景发布会,展示"阳光制绿氢、点石成金、绿电造绿钻"特色发展模式 [1][3] - 活动采用"技术首发+场景发布"双轮驱动,吸引全国优质企业、前沿技术及创新资源落地,加速围场清洁能源产业高端化、国际化进程 [3] - 围场作为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拥有独特地理优势,年有效风时长5475小时,年日照约3000小时,风、光、地热、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富集 [3] 核心技术突破 - 承丰氢能智能装备公司推出全国首发光敏半导体制氢解决方案,光氢转化率超19%,预计2026年前实现绿氢成本20元内,比国际能源署目标提前4年 [5] - 中纤新材料科技公司研发全电池窑技术与连续玄武岩纤维配方,产品耐高温、耐酸碱、阻燃隔热,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环保等领域 [5] - 河北投实晶铠科技推出风光储钻耦合发展模式,用绿电驱动MPCVD设备生产金刚石,实现低碳化钻石生产 [6] 产业链与政企合作 - 北京亦庄工业研究院发布围场清洁能源产业链图谱,解读战略规划与发展蓝图 [7][9] - 围场重点推介"源网荷储一体化"综合应用示范项目、绿电智算产业园建设项目,吸引企业和投资者关注 [7] - 围场构建"发、输、储、用"全产业链条,形成风、光、储、氢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探索资源高效变现路径 [8]
聚焦六大核心议题 第七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举行
环球网资讯· 2025-06-17 21:48
行业活动 - 第七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在保定开幕 聚焦六大核心议题包括地质古生物科普与地学文旅融合 自然类博物馆创新 新媒体技术应用 古生物文创开发 科普教育提质增效 科普出版精准传播 [1] - 会议授予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和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3] - 活动包含特邀报告 墙报展板交流 野外考察等系列形式 [7] 行业观点 - 专家提出科普工作需坚持科学性与趣味性并重 推动跨界融合技术应用 加强基层社会协作 [3] - 强调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需协同发展 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将前沿知识精准触达公众 [3] - 地质古生物研究是对地球生命历程的"深时"探寻 研讨会为从业者搭建全国性高端交流平台 [3] 学术成果 - 周忠和院士指出环境因素在进化中具有重塑作用 DNA突变随机但性状变异非随机 生命与环境形成共演化关系 [5] - 学者分享"植物庞贝城"地质遗产案例 展现科研与科普双向赋能模式 [5] - 研究报告涵盖青藏高原隆升生物学效应 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多样性等前沿领域 [5] 参与机构 - 会议由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主办 [7] - 与会单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北京大学等科研教育机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