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资讯

搜索文档
科技期刊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聚焦研究评价等议题
环球网资讯· 2025-06-19 11:40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王恩哥院士表示,中国科学院学部一直非常重视科技期刊的建设。今 年正值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希望借助学部平台,邀请国内外一流科技期刊的主编和编委、期刊 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期刊出版和评价专家,以"报告+研讨"的形式,共同探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对 策与路径。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认为,中国科技出版的下一轮发展已具备良好基础和条 件,要成功破解发展难题,需要把握科技期刊的根本属性,进一步推动改革,关注开放科学发展,提升 数字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 《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及其地球与环境科学执行主编陈发虎院士表示,未来刊物将坚持不懈争 取重大原创性稿件,积极拓展国际稿源,增强自主办刊和知识服务能力,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综合性期刊 中的中国品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1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的"科技期刊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6月17日 至18日在北京举行,研讨会设置"科技期刊质量控制与高质量发展""科技期刊知识服务与影响力提 升""科技出版伦理与研究评价"3个主要议题,中外院士专家代表应邀作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 ...
华为李鹏:云智网端深度协同,共赢AI时代新增长
环球网资讯· 2025-06-19 11:33
F5G-A全光产业峰会核心观点 - 华为高级副总裁李鹏强调家庭和企业将成为运营商AI战略转型中最具价值的场景,需推动F5G-A全光网产业发展以支撑云智网端协同,加速AI普及[1][3] - F5G-A全光网已成全球产业共识,运营商正从"联接服务商"向"联接+算力+应用服务商"转型,聚焦家庭和企业高价值场景[3] - 行业面临应用生态不足、终端互联生态不统一、网络缺乏差异化保障等挑战,需通过"云智网端"四方面协同优化AI体验[3] 云端协同策略 - 运营商需联合设备商和生态伙伴丰富家庭应用生态,打造高频应用提升用户粘性[3] - 基于统一云OS平台消除多屏OS差异,实现内容跨终端无缝流转[3] 家庭AI智能体建设 - 构建统一家庭AI智能体入口,支持文本、语音、视频交互,整合娱乐、健康、教育等多领域服务[3] - 通过智能体实现从家庭网络到智慧服务的升级[3] 网络与终端升级 - 家庭和企业网络需从千兆提速至超千兆,依托1ms城市算网提供确定性体验(如低时延交互、高可靠算力协同)[4] - 家庭网关升级为智能中枢,基于鸿蒙生态实现设备高效互通[4] - 企业端通过数智标品融合收银、安防、直播等能力,提供一站式ICT服务[4] 产业协同与展会动态 - 云智网端协同需全产业共建云应用生态、统一终端生态及高质量网络[5] - 2025 MWC上海期间华为展区聚焦5G-A商用与AI技术创新,探讨基础设施重塑及商业增长[5]
单细胞数字胚胎“破译”心脏发育密码
环球网资讯· 2025-06-19 11:00
胚胎发育研究突破 - 东南大学科研团队首次构建单细胞精度三维数字胚胎,填补哺乳动物心脏早期发育机制理论空白 [1] - 研究发现中内胚层器官原基决定区(PDZ),揭示心脏发育密码,为先天性心脏病防治及再生医学提供关键理论基础 [1] - 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上 [1] 研究方法与技术 - 团队构建6个小鼠单细胞数字胚胎,每个胚胎细分为60个切片,累计解析数十万个细胞的基因表达信息 [2] - 采用单细胞空间组学分析技术,为细胞装上"GPS定位",记录基因表达特征与空间位置 [2] - 研究捕捉器官形成动态过程,聚焦器官原基形成关键时期 [2] 核心发现 - 发现胚胎发育7.75天时出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位于胚内层与胚外层交界处 [2] - PDZ可整合多种信号通路,将微环境信号转化为基因表达指令,驱动心脏等器官原基协同发育 [2] - PDZ的发现为追溯心脏发育异常起源提供"时空坐标" [3] 应用前景 - 数字胚胎技术可精准定位决定器官命运的细胞群,研究基因突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 [3] - 研究成果对先天性心脏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出生缺陷发病率约5.6%,其中心脏病最常见 [3]
细胞新图谱揭示关键DNA对癌症进化的作用
环球网资讯· 2025-06-19 10:47
核心观点 - 美国希望之城国家医疗中心首次揭示了染色体外DNA(ecDNA)在癌症进化中的关键作用,为精准医疗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1] - ecDNA的环状结构违反传统生物学规律,成为驱动癌症发生与演化的强大引擎 [1] - 研究发现ecDNA与致癌因子共同存在时会引发肿瘤微环境缺氧状态,这与癌症进展、治疗耐药性及临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1] 研究方法 - 结合空间转录组学和基因组数据,成功识别出源自同一祖先但获得额外突变的不同细胞群落 [2] - 通过批量RNA测序、肿瘤/正常DNA测序及空间转录组学分析,识别出肿瘤微环境中的共性特征与独特模式 [2] - 构建了可供其他科研团队参考的整合分析框架 [2] 技术应用 - 空间转录组学方法和基因组测序技术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于各类癌症的个体化治疗 [2] - 研究成果为精准医疗研究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推动创新技术应用以实现更优疗效、更低副作用的治疗目标 [2] 临床意义 - 理解ecDNA在可遗传与非遗传细胞附近的分子行为有助于揭示潜在治疗靶点 [2] - 研究成果可评估癌症复发风险 [2] - 有望为癌症患者提供更个性化、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1]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感受北京新能源汽车生产脉动
环球网资讯· 2025-06-19 09:49
北京汽车与交通产业概况 - 2024年北京汽车与交通产业实现产值超过44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 [2][4][6][8][10][13][15] - 汽车产业是北京制造业第一大产业 [2][4][6][8][10][13][15] 北京新能源汽车发展 - 2024年北京新能源汽车产量29.4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 [2][4][6][8][10][13][15] - 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等8家整车企业2024年在京产量114.5万辆,同比增长13% [2][4][6][8][10][13][15] 北京智能网联汽车战略 - "十四五"以来北京布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态,发展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 [2][4][6][8][10][13][15] - 推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与引入新势力,坚持技术创新和场景拓展 [2][4][6][8][10][13][15] - 探索出符合北京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2][4][6][8][10][13][15] 理想汽车智能制造 - 理想汽车北京智能制造基地采用全自动无人化的自动导向车运送零部件 [15] - 基地包含总装车间和焊装车间等生产环节 [2][4][6][8][13]
日媒:AI领域,“中国速度”令日本望尘莫及?
环球网资讯· 2025-06-19 07:39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 中国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开发并部署先进数字技术,展现出"中国速度"及其灵活性 [1] - 中国馆在大阪世博会展示约60家深圳企业的创新产品,包括新型非接触式生物识别扫描仪 [1] - 部分中国商店计划使用掌纹扫描系统实现无现金、无卡支付,工作场所用于员工考勤 [1] - 中企通过压缩开发和应用过程,使试点和市场渗透几乎同时发生,实现快速发展 [1] - 中国在计算机视觉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AI监控摄像头解决高空抛物问题 [2] - 餐厅AI监控系统可检测卫生问题,如老鼠和未戴帽子的后厨员工 [2] - AI系统帮助确保建筑工地上佩戴头盔等安全措施 [2] 社会应用与创新 - 中国被称为巨大的"沙盒",可以试错新技术,例如共享单车在监管后趋于稳定 [2] - 生成式AI的社会运用竞赛已拉开帷幕,汽车制造商计划将DeepSeek集成到车载系统 [3] - 医院、学校、银行等采用定制化AI模型,地方政府计划部署"人工智能公务员" [3] - 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创新技术已成功融入日本社会,但进程较中国缓慢 [3] - 参与中国开源AI二次开发的日企数量正在增加 [3] 技术方向转变 - 中国从人脸识别技术转向掌纹扫描等新方向,变化速度令人难以想象 [1] - 中国愿意尝试任何可能带来潜在好处的高科技解决方案,例如全天候AI监控 [2]
张薇薇:“共赢”而非“独赢”,事关全球科技合作未来
环球网资讯· 2025-06-19 07:13
中美科技关系 - 美国智库提出"中美科技关系2 0"需要重启 认为"脱钩"观念短视 强调中美合作对解决全球挑战至关重要[1] - 中美科技合作新框架应聚焦共同利益 互补优势和低敏感度领域[1] - 美国部分人士将科技竞争掺杂地缘政治考量 源于对产业变革的急迫和对科技优势缩小的焦虑[1] 美国科技政策动向 - "科技右翼"影响力上升 主张技术至上 政府应松绑监管并持续投入[1] - 部分美国政界人士将技术权力视为重塑国际规则的工具 主张通过强势外交保持科技绝对优势[1] - 美国"竞赢"文化可能导致国内资源垄断 国际层面陷入零和博弈思维[2] 全球科技治理 - 联合国通过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的国际合作》决议[3] - 中国发布《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提出"五大愿景"和"十项行动"帮助发展中国家[3] - 技术普惠理念强调提高技术可获取性 可负担性和可使用性 促进社会公平发展[3] 中国科技发展 - 中国在太空探索 深海研究和量子通信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从技术接受者转变为生产者[4] - 中国参与制定全球技术标准 科技事务处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4] - 中美科技关系不对称性缓解 中国在全球科技议程塑造中发挥关键作用[4] 全球科技合作理念 - 构建开放 公平 公正 非歧视的全球科技发展环境是中方坚定理念[4] - 科技创新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 可持续 平衡和包容增长[4] - 科技向善和技术普惠应成为各国共同追求 决定未来国际互动方式[4]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6G将开启“内生智能”新纪元
环球网资讯· 2025-06-19 07:06
6G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 2025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聚焦6G技术发展,中国在4G/5G商用及5G-A应用基础上探讨6G战略意义 [1] - 全球6G研发进入加速期,3GPP推进标准化工作,中美欧日韩等积极布局技术研发,中国计划2025年6月启动标准研究,2029年3月完成首个技术规范 [2] 6G技术核心突破 - 6G相比5G实现三大变革:通感一体(通信与环境感知融合)、内生智能(深度融入AI能力)、通信对象扩展至"人-机-物-灵"(灵指自主决策智能体) [3] - 中国研发全球首个6G内生智能通信系统(语义通信),突破香农极限约束,在容量/覆盖/效率三项指标实现10倍提升,形成完整理论-技术-验证体系 [4] - 语义通信通过智能压缩提升效率,可在成熟制程技术实现6G性能需求,避免先进制程"卡脖子"风险 [4] 6G技术应用方向 - 6G内生智能支持智能体间高效协作,通信模式从"先通后算"转向"先算后通",如汽车转向灯仅传输意图信息 [5] - 6G将构建物理与数字世界的交互神经网络,推动AI在实体经济落地,需强化物理世界感知能力而非仅追求大算力模型 [5][6] 中国6G发展路径 - 中国通过语义通信开辟独特技术路径,2024年建成全球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验证4G链路实现6G传输能力 [4] - 6G标准化共识确立"内生智能"为基础,中国需持续创新新场景/新技术,通信代际演进可能突破十年周期模式 [7]
丹尼索瓦人长什么样?中国14.6万年前“龙人”给了一张“脸”
环球网资讯· 2025-06-19 00:12
丹尼索瓦人研究突破 - 确认哈尔滨发现的"龙人"头骨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支系 该化石距今至少14 6万年 保存近乎完整 是已知早期丹尼索瓦人支系的重要发现 [1] - 通过古蛋白和古DNA双重验证 首次将完整头骨形态与分子证据直接关联 破解了困扰学界15年的丹尼索瓦人形态之谜 [4][5] - 研究建立古蛋白全自动化鉴定方法 获得308 458个谱图和20 455个肽段 比同期化石数据多11倍 代表目前最高质量的古人类蛋白质组数据 [6] 研究方法创新 - 首创从牙结石中提取微量古DNA的技术 仅用0 5毫克和0 3毫克样本就成功获取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 [6][9] - 开发新型算法识别古DNA短片段 构建人类祖先型与丹尼索瓦祖先型参考序列 最大程度减小比对误差 [9] - 建立古蛋白全自动化人群分类体系 发现122个人科特有氨基酸突变位点 系统发育分析支持率达98%-100% [6] 学术价值与影响 - 证实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已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至中国东北的广阔地域 时间跨度至少14 6万-21 7万年 [5][9] - 为识别东亚其他古人类化石(如大荔人 金牛山人)是否属于丹尼索瓦人提供了重要形态参照 [10] - 研究成果同步发表于《科学》和《细胞》期刊 为后续中晚更新世古人类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范本 [5][10]
AI试图敲诈工程师,人类该如何应对?
环球网资讯· 2025-06-18 11:08
AGI可能比人类还聪明 虽然我们知道如何训练AI系统,却不知道如何控制它们的行为。未来如果它们变得比人类更聪明,我 们甚至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可以按照人类的指示行动,是否会对人类构成威胁。人类又该如何应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而今天,AGI已 经近在眼前,我突然发现自己低估了人工智能(AI)发展的速度。 之前的研究发现,规划能力是AI目前最薄弱的能力之一,与人类的规划能力相比有明显差距。但最近 美国互联网公司Meta的一项研究显示,AI的规划能力正呈指数级速度提升。由此推测,大约在5年内, AI的规划能力就可能达到人类水平。 当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从公共政策制定和商业战略规划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当认真对待AI的快 速发展。 AI会作弊、撒谎,甚至故意误导用户 我从2023年开始思考上述问题,也开始思考孩子们的未来。我有个1岁的孙子,20年后,他将生活在 AGI普及的世界。届时,AGI可能比人类还聪明,孩子们该怎么办? 所以我开始调整研究方向,希望尽我所能降低这些潜在风险。虽然现在的研究与我之前的研究方向和职 业信念有所冲突,但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