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网
搜索文档
预见2025:《2025年中国稀土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等)
前瞻网· 2025-05-01 09:11
行业概况 - 稀土是一组包含17种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分为轻稀土和中重稀土两类,具有"工业维生素"的美称 [1] - 轻稀土包括镧(La)、铈(Ce)、镨(Pr)等,主要应用于催化裂化、电池、磁体等领域;中重稀土包括钆(Gd)、铽(Tb)、镝(Dy)等,主要用于荧光粉、激光等高端领域 [3] 产业链剖析 - 稀土产业链包括开采、冶炼、分离、加工等环节,最终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 [4] - 稀土回收已成为产业链重要一环,国家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和再利用 [5] - 上游和中游由六大集团主导,下游精密加工企业包括中科三环、银河磁体等,回收企业有华宏科技、南方稀土 [6] 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稀土产业始于1949年地质勘查,60年代实现产业化,目前处于调整优化阶段 [8] 行业政策方向 - 2024年出台《稀土管理条例》,建立全产业链监管机制 [13] - 政策聚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集聚发展 [13] 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稀土产量27万吨,占全球70% [14] - 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收从2019年2477亿元增至2022年3816亿元,2024年初步核算3469亿元 [17] - 稀有稀土金属冶炼是最大细分领域,2022年营收2406亿元,占比63% [18] 行业竞争格局 - 区域分布:江西稀土矿采企业最多(197家),浙江压延加工能力突出(94%企业属该领域) [23] - 企业竞争:盛和资源营收规模最大(2024上半年54亿元),厦门钨业逆势增长20%以上 [25] 行业发展前景 - 稀土作为战略资源,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应用价值将持续提升 [28] - 国家将继续实行开采总量控制,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 [28] - 稀土回收需求将显著增长,以应对资源稀缺和下游需求扩大 [28]
2025年中国数字营销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AI技术引领行业技术变革【组图】
前瞻网· 2025-04-30 16:11
数字营销行业技术发展 - 数字营销行业重点技术包括数据分析与洞察技术、搜索引擎优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对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深度赋能营销策划、内容运营、数据分析决策等环节 [1] - AI营销成为2025年广告主创新营销中最为关注的创新模式,AIGC技术的成熟有望加速AI营销模式渗透 [6] - 截至2024年,50%以上的广告主每周均有AI工具使用行为,表明AI工具在上游内容供应已实现初步渗透 [10] 行业研发投入情况 - 2019-2024年中国数字营销行业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波动发展,2023年整体研发投入规模为19.52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3.6% [2] - 行业研发投入企稳,但研发投入强度仍有提升空间 [2] - 数字营销企业样本包括30个上市企业,如蓝色光标、三人行等 [5] 代表性厂商AI技术布局 - 利欧股份依托媒体代理和整合营销事业群,提供全链路营销服务,实现品牌与业绩双赢 [13] - 三人行推出多模态AI产品"一个"AI,提供全流程营销服务,并利用AIGC工具提升创意能力和工作效率 [13] - 浙文互联搭建多模态AIGC数字工具矩阵,推出虚拟人、虚拟空间等创新业务,开发"米画"、"米文"等工具应用 [13] - 蓝色光标构建AI营销工具矩阵,覆盖营销洞察、市场分析、创意生成等多个环节,发展国内外业务AI工具 [13] - 华扬联众推出AI视频创意短片和AI音乐,整合AI数据分析工具Kimi小脉营销助手3.0,启动全流程AI视频创作 [14] - 粤传媒开拓数字人业务,上线广报AI数字人平台 [14]
国内首家通过!宁德时代获得两张动力蓄电池安全新国标检测报告【附宁德时代企业分析】
前瞻网· 2025-04-30 14:24
文章核心观点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龙头企业,技术领先且市场份额占比高,通过新国标检测彰显其技术研发和质量控制能力,未来将持续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2][6][8] 分组1:宁德时代新国标检测情况 - 4月27日宁德时代获两张GB 38031 - 2025新国标检测报告,成国内首家通过新国标的企业 [2] - 通过检测产品涵盖电池单体与电池包,采用麒麟电池,报告由中汽中心新能源检验中心颁发 [2] - 首份检测报告颁发验证标准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认可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技术领先能力 [2] 分组2:新国标相关情况 - 新国标GB 38031 - 2025于2025年3月28日发布,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 [2] - 新国标是动力电池安全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对电池安全性能要求更严苛,保障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 [2] 分组3: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情况 - 产业链上游包括电池等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中游是整车制造,下游是充电及后市场服务等应用领域 [3] - 动力电池是产业链核心,其性能决定新能源汽车关键指标,关乎行驶安全 [3] 分组4:宁德时代市场地位情况 - 2024年1 - 11月我国动力锂电池装机量前三强中,宁德时代市场份额占比遥遥领先,行业龙头地位稳固 [6] - 2023年上半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中,宁德时代以超33.5%市场份额高居榜首 [8] - 截至今年2月全球超1800万辆汽车搭载宁德时代电池,市场对其产品高度认可与信赖 [2][8] 分组5:宁德时代生产规模情况 - 2021年动力电池PACK产业中,宁德时代电池系统产量162.30GWh,同比增长213.87% [10][11] - 2021年锂电池材料产量23.38万吨,同比增长255.86% [10][11] 分组6:宁德时代研发投入情况 - 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700亿元,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186亿元创历史新高 [11] 分组7:宁德时代产品优势情况 - 做强锂电池产业关键在于先进工艺装备,宁德时代抓住“快、精、特、新” [11] - “快”体现在研发速度与生产效率,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推出新产品 [11] - “精”代表对产品品质精益求精,各环节严格把关 [11] - 动力电池应用到全球90%以上主流车企,产销量连续7年全球第一 [11] 分组8:宁德时代未来规划情况 - 未来将通过持续技术创新,提升动力电池多方面安全水平,推动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2]
重磅!2025年中国及31省市石墨烯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全) 加快壮大石墨烯产业
前瞻网· 2025-04-30 14:17
政策历程与核心观点 - 石墨烯行业自2012年起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逐步实现产业化,在电化学储能、海洋工程、柔性电子器件等领域广泛应用[1] - 2020年"十四五"规划明确将石墨烯列为重点发展新材料,标志着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 - 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技术路线图指出石墨烯是主导未来高科技竞争的超级材料,预计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13][15] 国家层面政策汇总 支持类政策 - 2024年《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石墨烯制备技术绿色化转型,2030年实现制造业低碳转型[5] - 2023年《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将9类石墨烯材料纳入新能源、电子信息领域应用支持[5][7] - 2017年建立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解决新材料"好材不敢用"问题,覆盖石墨烯等前沿材料[7][8] 技术发展规划 - 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石墨烯列为颠覆性技术,引领新材料产业发展[8] - 2015年《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2018年形成产业体系、2020年实现标准化低成本化目标[8] 地方政策与发展目标 产业集群建设 - 北京计划2027年实现石墨烯材料标准化低成本化,打造国际竞争优势产业[17] - 重庆目标2021年石墨烯产业规模达500亿元,宁波规划2023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16][17] - 江苏已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福建、四川等地明确千亿级产业发展目标[24] 区域特色规划 - 黑龙江建设全国最大石墨精深加工基地,重点发展石墨烯密封/散热材料[18] - 上海布局石墨烯薄膜原材料技术,浙江培育石墨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8][19] - 内蒙古攻关低成本石墨烯粉体技术,支撑国家石墨烯材料生产基地建设[22] 产业发展量化目标 - 国家层面:2025年高质量石墨烯粉体年产万吨级、薄膜年产上亿平方米,8英寸芯片批量生产[13][15] - 省级规划:山东新材料产业2025年目标2.8万亿元,广东前沿材料营收超1000亿元[22][23] - 企业培育:山西计划培育3家国际竞争力龙头企业,湖南目标10家百亿级企业[17][20]
【行业深度】洞察2025:中国激光测距仪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份额(附市场集中度、企业竞争力评价等)
前瞻网· 2025-04-30 13:11
中国激光测距仪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主要由三类企业构成:大型测量仪器厂商(如久之洋、莱赛激光)、激光测距仪代工企业(如丹阳协光科技)、专业激光雷达厂商(如禾赛科技、速腾聚创)[1][3] - 激光雷达成为重要分支,新型激光雷达厂商快速崛起[1] 行业梯队划分 - 第一梯队为上市企业(久之洋、巨星科技等),具备品牌与技术优势[6] - 第二梯队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如迈测科技、镭神智能),技术积累较强[6] - 第三梯队为中小微及新进入企业[6] 区域分布与市场集中度 - 全国相关企业超300家,广东省企业数量最多(超90家)[8] - 区域集中度CR3为53%,CR5为63%[8] - 2023年头部企业(巨星科技、久之洋等)合计市场份额不足25%,市场分散[10] 上市企业业务布局 - 久之洋、莱赛激光专注国内市场,巨星科技以国际市场为主[12] - 莱赛激光在激光测距仪业务布局力度领先,其他企业该业务多为补充性业务[12] 行业竞争态势 - 供给企业数量多,国际厂商(如博世、莱卡)占据领先地位,竞争激烈[13] - 新进入者面临高壁垒与限制进入定价[13]
【合同物流】行业市场规模:2024年中国合同物流行业市场规模约6300亿元投融资金额超过35亿元
前瞻网· 2025-04-30 10:41
行业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合同物流行业市场规模约6300亿元,近四年行业复合增速8.32% [1] 投融资情况 - 2014-2021年行业投融资事件数量及金额整体呈现先升后降趋势 - 2022年投融资事件数量为12件,金额14.15亿元 - 2024年投融资事件数量增至24件,金额达35.24亿元 [3] 主要竞争企业布局 - **中国外运**:业务涵盖海运、空运、陆运、仓储物流等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国内外多行业 [5] - **厦门象屿**:专注大宗商品物流、仓储物流及供应链金融,服务制造业和农业领域 [5] - **顺丰控股**:提供快递、仓储、冷链、同城配送等多元物流服务,积极拓展合同物流领域 [5] - **传化智联**:打造智能物流平台,业务包括公路港物流、仓储物流及供应链金融,覆盖制造业/电商/零售 [5] - **安吉物流**:上汽集团旗下企业,业务涉及整车物流、零部件物流、口岸物流等七大领域 [5] 数据来源 - 行业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合同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7]
干翻19个省会!这座弹丸小城,创造中国最隐秘的经济奇迹
前瞻网· 2025-04-29 22:36
城市投资格局与趋势 - 北上深杭投资格局已定,马太效应加剧,北京、上海、深圳稳居500强企业区域投资前三,深圳与上海差距缩小[1][2] - 广州投资吸引力下降,占比从2018年10%降至2024年4.9%,杭苏快速崛起成为第四城和第五城[5] - 世界500强投资倾向与城市等级正相关,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占据70%投资量[5] - 投资地域呈现向长江沿岸和东部沿海聚集态势[8] 产业投资热点 - 500强企业投资集中在AI、芯片半导体、新能源领域,芯片半导体和新能源连续四年最具吸引力[11] - 深圳在半导体和AI领域引领发展,投资事件全国前二[12] - 常州依靠新能源产业跻身万亿俱乐部,2018-2024年获500强投资87次,吸引力全国TOP19[13] - 广州产业转型滞后,传统领域占比高,新兴赛道生态缺失,投资事件仅为深圳1/3[13] 黑马城市案例 - 珠海和厦门是唯二进入TOP20的非万亿城市,珠海为最大黑马[17] - 珠海2018-2024年吸引腾讯、阿里等巨头投资,部分项目金额达468亿港元[18] - 珠海布局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2023年集成电路营收159.20亿元,规模全省第三[18] - 格力集团贡献珠海近70%投资事件,2019年首次入围500强后连续上榜[23] 城市投资方法论 - 深化区位优势:如珠海通过港珠澳大桥和横琴粤澳合作区提升战略价值[25][26] - 锚定高潜力赛道:聚焦AI、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如半导体材料国产化[27] - 培育总部经济:北京因500强总部数量最多(联想、小米等)连续霸占投资榜首[16][28] 数据与行业排名 - 2018-2024年投资热点行业变化:芯片半导体、新能源、AI持续占据前三[12] - 珠海芯片半导体投资领先,汽车制造、生物技术、新能源位居前五[19] - 横琴注册企业达65000家,包括100+世界500强和120+中国500强企业[25]
投资深圳 | 一文看懂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投资机会前瞻
前瞻网· 2025-04-29 22:31
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地位 - 新能源汽车是产业革新、国际竞争与社会变革的关键引擎,打破传统燃油车技术壁垒,构建智能化、绿色化产业生态 [1] -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首次跨越200万辆大关,带动全年汽车出口达641万辆,重塑全球汽车工业话语权 [1] - 深圳作为"汽车第一城"缩影,汇聚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规模、生态构建等维度全面领跑 [1] 深圳市政策体系 - 构建"全周期布局、全链条协同、全要素驱动"政策体系,聚焦市场扩容、基建攻坚、生态跃迁三大支点 [1] - 政策演进呈现战略递进性(补短板—扩需求—强输出)、系统集成性(市场-基建-生态循环)、数字绿色双轮驱动特征 [2] - 具体政策包括:2025年推动16万辆汽车以旧换新(报废更新4万辆/置换更新12万辆),新能源乘用车补贴2万元/台 [3] - 取消非深户籍新能源车指标社保限制,放宽混合动力车增量指标条件刺激消费 [3] - 2025年目标建成"超充之城",提高住宅小区/工商业建筑充电设施配建比例,高速公路服务区加速布局 [3] 产业链布局 - 上游材料与核心部件高度集聚:动力电池产业链完备,形成千亿级集群(正极材料/电解液/稀土永磁等) [8] - 中下游生态完善:三电系统企业超千家,整车制造31家,充换电设施74家,后市场企业1000+家 [8] - 区域分工明确:龙岗区零部件制造第一(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坪山区整车制造核心,南山/福田发展智能网联高端业态 [9] - 形成"东制造(龙岗/坪山)、西配套(宝安/光明)、中服务(南山/福田)"梯度分布 [9] 产业发展规模 - 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1年30万辆跃升至2024年290万辆(增长近10倍),保有量达120万辆占机动车总量25% [12] - 超充站突破1000座,车网互动站/光储充一体化站加速落地,提前1年完成2025年200万辆年产量目标 [12] - 比亚迪深汕合作区50万辆产能工厂达产,2025年将新增100万辆产能 [12] 企业布局 - 企业数量2020-2023年年均增6250家,2024年进入调整期(新注册1600家) [18] - 金字塔结构:7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细分技术)、50家上市企业(核心环节)、5家独角兽(高成长创新) [20] - 比亚迪形成坪山超级工厂+龙岗研发中心+深汕60万辆产能的"研发-制造-出口"闭环 [21] 融资与投资机会 - 2022-2025年融资聚焦固态电池/智能电控/车路云解决方案,头部企业单笔融资超60亿元 [27] - 区域融资热点:光明区材料技术(贝特瑞负极材料)、坪山区整车配套、南山区智能算法(腾讯/速腾聚创) [28] - 核心技术攻坚:贝特瑞硅基负极/星源材质复合隔膜产业化,华为5G车规芯片/L3自动驾驶商业化 [33] - 区域协同机遇:东部(整车+部件)、西部(车规芯片+算法)、光明-龙岗(钠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 [34] - 政策赋能:百亿级产业基金支持三电系统,燕罗产业园提供低成本空间 [34]
2025年全球电线电缆产业市场分析:全球电线电缆区域格局分化,未来新能源和新兴市场显著推动全球市场增长
前瞻网· 2025-04-29 15:20
全球电线电缆市场规模 - 全球电线电缆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24年达到2678亿美元,同比增长11.4% [1][2] - 行业已步入稳定增长阶段,呈现存量竞争特征,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仍占据高端市场主导地位 [1] - 亚洲地区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 [1] 区域市场格局 - 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区域市场,占比45%,由中国和印度主导需求 [6] - 欧洲市场份额为25%,海上风电与绿色能源转型推动高端电缆需求 [6] - 北美市场占比20%,主要由老旧电网更新及数据中心建设支撑 [6] - 中东与非洲占比10%,城市化与能源项目驱动增长,但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6] 产业转移与竞争格局 - 全球电线电缆生产重心向亚洲转移,中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产业快速发展 [4] - 中国企业占据2023年全球电线电缆制造商10强的3席,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7][9] - 普睿司曼为全球行业龙头企业,代表企业还包括耐克森、Southwire和康宁 [6][7] 行业发展趋势 - 新能源领域需求爆发,海上风电并网推动超高压海底电缆市场,预计2030年达120亿美元 [10][12] - 智能电网与储能配套需求推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发展,促使电缆产品升级 [10][12] - 东南亚和非洲电力普及率提升带来新的增量空间 [10][12] 技术革新方向 - 高温超导电缆技术可减少输电损耗,美国SuperPower、日本Fujikura已布局 [12] - 环保材料应用受欧盟法规驱动,无卤素、可回收电缆成为趋势 [12] - 数字化生产通过AI质检和智能制造实现降本增效 [12] 行业挑战 - 原材料价格波动(铜、铝)对企业利润率影响较大 [10][12] - 欧美对中国电缆反倾销调查加剧竞争摩擦,贸易壁垒增加不确定性 [10][12]
【智能物流装备】行业市场规模:2024年中国智能物流装备行业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 智能仓储装备市场占比约36%
前瞻网· 2025-04-29 14:39
行业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智能物流装备行业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 [1] - 近两年行业复合增速15.64% [1] 细分产品市场 - 智能物流装备分为智能仓储装备、智能分拣装备、智能搬运市场和物流机器人 [3] - 2023年智能仓储装备市场和智能分拣装备市场占比分别达到36%和33% [3] 主要上市公司 -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包括东杰智能(300486)、诺力股份(603611)、机器人(300024)、德马科技(688360)、兰剑智能(688557)、科捷智能(688455)、昆船智能(301311)等 [1] 企业布局情况 - 东杰智能能够生产堆垛机、穿梭车、提升机、托盘输送机、AGV小车、输送分拣设备等智能物流硬件设备 [6] - 诺力股份主要业务由智慧物流系统业务板块和智能制造装备板块两大板块构成 [6] - 德马科技的自动化物流解决方案已广泛运用于电商、快递、智能制造、纺织、医药、烟草、商超零售、冷链等领域 [6] - 兰剑智能产品覆盖仓储物流自动化系统核心设备与软件,自主研发了仓储机器人、穿梭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等 [6] - 今天国际专注于智能物流与仓储系统集成,产品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输送分拣系统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