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前瞻网
icon
搜索文档
重磅!2025年中国及31省市生猪养殖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全)
前瞻网· 2025-07-02 17:33
政策历程与核心目标 - 2007年国务院首次明确鼓励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散养户扶持[1] - 2016年划分四大生猪生产区域(重点/约束/潜力/适度发展区)并制定差异化发展任务[1] - 2021年"十四五"规划提出猪肉自给率95%、产能5500万吨、行业产值1.5万亿元的量化目标[1]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生猪产能监测与调控机制优化,突出"平稳发展"主基调[1][18] 国家层面政策框架 - **金融支持**:推广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抵押贷款,禁止对困难企业抽贷断贷[14] - **保险机制**:动态调整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保额,试点生猪收入保险[14] - **产能调控**: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锚定4300万头(最低4000万头),建立分级调控基地[14] - **疫病防控**:强化非洲猪瘟闭环管理,推进伪狂犬病等垂直传播疫病净化[15] - **环保管理**:年出栏5000头以下项目实行备案制,严禁扩大禁养区范围[14] 区域发展策略 - **调出区**(鄂湘豫等11省):扩大现有产能,2025年规模化率目标70%[25] - **主销区**(粤浙沪等6省市):要求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保障自给率[25] - **产销平衡区**(川渝滇等13省区):发展特色养殖,维持基本自给[25] 地方政策亮点 - 山东强化饲料质量追溯体系,湖南建立屠宰环节病死猪全链条追溯[22] - 浙江推动金华猪等地方品种保护开发,云南试点"保险+期货"金融模式[22] - 中央预算内投资对2020年前新建/改扩建猪场最高给予500万元补助[9] 技术升级方向 - 饲喂/环境控制/粪污处理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15] - 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目标80%,2030年提升至85%[5] - 推动养殖场物联网技术应用,建立生猪产业综合信息平台[15]
2025年中国建筑节能行业技术现状 建筑维护结构和风平衡管理是主要技术路线【组图】
前瞻网· 2025-07-02 15:47
建筑节能技术路线 - 中国建筑节能围护结构技术聚焦外墙、屋面、外窗三大环节,通过聚苯板、岩棉外保温系统降低传热系数,屋面改造采用隔热层、绿化屋顶或反射涂料,外窗升级为低辐射玻璃、多层中空窗并加装智能遮阳装置,整体降低能耗30%以上 [1] - 外墙节能改造采用EPS板作为保温层,结合机械锚固技术提高稳定性,适用于各类建筑外墙改造 [2] - 屋面节能改造通过添加混凝土砖块或结合绿植设计种植屋面,提升通风效果并降低热量吸收 [2] - 外窗改造采用双层玻璃设计,外层使用Low-E中空玻璃,兼顾隔热隔声功能,符合建筑节能标准 [2] 公共建筑风平衡管理 - 风平衡管理对公共建筑节能低碳运行至关重要,涉及室外环境、建筑本体和空调系统三方面因素 [4] - 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是运行能耗最大组成部分,过渡季采用自然通风排热,冬季减少渗透风以降低耗热量,机械与自然通风结合强化换气效率 [5] - 实际管理中侧重建筑气密性(阻力)和空间形式与空调系统(动力)优化,以平衡空气流动 [5] 建筑节能专利分析 - 截至2025年5月,中国建筑节能相关专利申请达9069项,2023年峰值1397项,2024年下滑至991项 [7] - 专利申请人梯队分化明显:承德绿建(143项)、中国建筑(124项)、卓宝科技(121项)为第一阵营,郑州中天(108项)、山东地平线(100项)等区域性企业构成第二梯队 [9] - E04B(建筑物)专利占比24.1%最热门,F24F(空气调节)占9.7%,E06B(门窗闭合装置)占9.1%,前三类合计占比45% [10][12] 行业上市公司 - 主要上市公司包括中材节能、北新建材、启迪设计、南网能源、亚士创能、南玻A、中铁装配等 [1]
2025年中国物联网芯片上游产业分析:半导体材料和设备市场均增长
前瞻网· 2025-07-02 15:32
上游芯片材料分类及用途 - 半导体材料分为前端制造材料和后端封装材料 前端制造材料包括硅片、溅射靶材、CMP抛光液和抛光垫、光刻胶、高纯化学试剂、电子气体和化合物半导体 后端封装材料包括封装基板、引线框架、陶瓷封装体和键合金属线 [1] 中国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 - 中国台湾连续14年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材料消费市场 2023年市场规模达201亿美元 中国大陆2023年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为131亿美元 前瞻预计2024年中国大陆和台湾市场规模分别达142亿美元和207亿美元 [2] 半导体硅片市场 - 2021年中国半导体硅片销售额16.56亿美元 2016-2021年CAGR为27.08% 2022年市场规模增至18.49亿美元 前瞻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约20.2亿美元 [3] 半导体设备市场 - 2021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296.2亿美元 同比增长44% 2022年市场规模283亿美元 同比下降5% 2023年市场规模366亿美元 同比增长29% 2024年预计达496亿美元 同比增长35% [6] 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 - 中国大陆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市场规模从2018年168亿元增至2023年600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28.99% 前瞻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约774亿元 [8]
【球阀】行业市场规模:2024年中国球阀行业市场规模约290亿元
前瞻网· 2025-07-02 15:19
行业概况 - 2024年中国球阀行业市场规模约290亿元 近五年复合增速4.92% [1] - 球阀技术发展历程超70年 21世纪在长输管线球阀与金属密封球阀领域取得突破 [1] - 行业通过材料升级(高强度耐腐蚀)、结构优化和制造工艺精密度提升推动技术进步 [1] 市场动态 - 招投标项目数量从2021年3000项增至2024年超8000项 增长幅度达167% [4] 竞争格局 - 行业第一梯队企业为纽威股份(产品线最全/营收规模最大) [7] - 主要竞争者包括江苏神通(核电专用球阀)、中核科技(LNG超低温球阀)、方正阀门(超高压紧急关断球阀)等 [8] - 细分产品布局差异显著:纽威覆盖浮动/固定/双球阀 江苏神通专注核级与高温高压特种球阀 [8] 产品分类 - 按密封技术:硬密封球阀(中核科技)、软密封球阀(中核科技)、陶瓷球阀(江苏神通) [8] - 按应用场景:全焊接球阀(方正阀门)、轨道式球阀(江苏神通)、V型调节球阀(浙江力诺) [8] - 特殊功能产品:DBB双球阀(方正阀门)、保温夹套球阀(浙江力诺) [8]
预见2025:《2025年中国医美注射材料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前瞻网· 2025-07-02 11:44
产业概况 - 医美注射类产品主要包括玻尿酸类、胶原蛋白类、再生材料类和肉毒素类,其中玻尿酸、胶原蛋白和再生材料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的整形美容用注射材料,而肉毒素属于医疗用毒性药品范畴 [1] 产业链剖析 - 产业链上游包括透明质酸、重组胶原蛋白、聚左旋乳酸等原材料及预灌封注射器等器械制造 - 中游为产品研发与制造环节,包括玻尿酸填充剂、胶原蛋白填充剂等 - 下游销售渠道包括公立医院和私立连锁机构 [2] - 上游代表企业有华熙生物、福瑞达、阜丰集团等 - 中游代表企业包括华熙生物、昊海生科、爱美客等 [5] 产业发展历程 - 20世纪90年代市场依赖进口产品,2008年首个进口玻尿酸填充剂获批,2009年首款国产玻尿酸逸美上市 - 2015年国产玻尿酸市场份额超30%,形成华熙生物、爱美客、昊海生科三巨头格局 - 2019年再生材料进入临床,2021年再生医美产品获批上市 - 2025年新型材料如羟基磷灰石和琼脂糖获批,推动产品多元化 [6][8] 行业政策背景 - 2019年药监局发布《透明质酸钠类面部注射填充材料临床试验指导原则》,规范玻尿酸等产品要求 - 2022年《关于医用透明质酸钠产品管理类别的公告》细化玻尿酸产品管理 - 2024年《整形美容用透明质酸钠类注射填充剂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强化产品注册要求 [9][11][12] 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医美注射材料市场规模约346亿元,同比增长28.6%,2021-2024年CAGR为31.3% [14] - 玻尿酸和肉毒素市场占比最高,2024年分别占36%和29% [16][17] - 2024年玻尿酸市场规模约125亿元,同比增长21.4%,CAGR为25.0% [19] - 2024年肉毒素市场规模约99亿元,同比增长22.2%,CAGR为29.1% [20] 行业竞争格局 - 玻尿酸主要竞争企业包括华熙生物、爱美客及昊海生科 - 胶原蛋白主要竞争企业包括锦波生物、巨子生物及斐缦 - 再生材料主要竞争企业包括长春圣博玛、爱美客及华东医药 - 肉毒素国内仅兰州生物一家企业获批 [23] - 产业链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其次为广东省、江苏省等地 [25]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 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达937亿元,技术驱动、合规先行、消费分级等将成为核心特征 [28] - 技术层面:长效化与精准化趋势明显,玻尿酸维持期延长至18-24个月,肉毒素纯度提升至99.9% - 行业格局层面:药企跨界进入市场,2024年医美领域融资超11亿元,80%流向注射材料企业 - 政策监管层面:审批门槛提高,注射材料全部按III类医疗器械监管,平均审批周期延长至5-8年 [32]
2025年中国靶材价值链分析:原材料是靶材生产成本的主要来源
前瞻网· 2025-07-01 16:13
靶材行业成本结构 - 靶材原材料成本占比高 2024年阿石创和隆华科技靶材业务原材料成本占比超80% 欧莱新材为60.17% [1] - 人工成本占比低 各公司人工成本在3.5%至8%之间 制造费用占比5%-30% [1] - 阿石创2019-2024年直接材料成本占比稳定在85% 制造费用占比9%-16%且呈上升趋势 直接人工费用低于5% [2] 靶材行业价格形成机制 - 价格由供应端成本(材料/设备/技术/人力)、制造端溢价(研发/利润)和下游需求弹性共同决定 形成"价格-需求-价格"传导路径 [6] 靶材行业价值链分布 - 产业链上游为金属/非金属原材料供应商 中游生产金属/陶瓷/合金靶材 下游应用于半导体/平板显示/光伏领域 [9] - 上游高纯度金属提纯(如铟/钽)毛利率最高达85% 普通金属/合金毛利较低 [11] - 中游靶材制造毛利率15%-35% 2024年江丰电子/隆华科技等龙头毛利率超20% [11] - 下游应用领域毛利率持续下滑 2024年代表性企业相关业务毛利率不足15% [11]
猛砸1000亿,再造一个三峡!
前瞻网· 2025-07-01 10:02
三峡水运新通道项目概况 - 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三峡水运新通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是三峡工程后长江干线上最大的综合性工程,集水利、航运、生态功能于一体 [3] - 项目包含三峡枢纽新通道工程和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两部分,总投资766亿元,总工期100个月(不含筹建期12个月)[3][7] - 三峡枢纽新通道工程将建设6680米双线连续五级船闸,设计通航船舶吨级为10000吨级 [3] - 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将拆除现有三号船闸,新建可通行10000吨巨轮的两线船闸 [5] 项目背景与紧迫性 - 三峡老船闸设计通过量1亿吨,但2011年(比预计早19年)货运量已突破1亿吨,2021年达到1.46亿吨,远超设计能力 [7][8] - 船舶待闸时间从2016年44小时增至2021年190小时,高峰时段待闸船舶超1000艘次,每年造成水运行业增加成本20-30亿元 [8][9] - 成渝地区港口吞吐量2016-2021年年均增速仅2%,远低于长江中下游港口(武汉港6%、九江港8.5%、江阴港20%)[12] - 重庆90%外贸物资依赖水运,水运对直接和间接GDP贡献一度超30%,三峡堵船严重制约成渝经济发展 [10][11] 项目延迟原因与地方利益博弈 - 翻坝物流产业(汽车转运)成为宜昌重要产业,每年提供数亿元收入,解决数千人就业,地方层面修建新通道动力不足 [13] - 400集装箱货轮翻坝转运成本超30万元,通过新船闸成本"几乎为零",但湖北优先支持翻坝产业园建设 [13] - 重庆被迫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成为中欧班列首个开行城市 [14] 项目建成后的经济影响 - 新船闸通过能力接近1.8亿吨,是现有船闸的近2倍,将极大缓解长江航运压力 [7] - 重庆汽车产业将直接受益,万吨级船舶可直达上海,降低物流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17] - 2024年重庆汽车产量254.01万辆(新能源汽车增长45.3万辆),新通道将助力其快速抵达全球市场 [18][21] - 武汉作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地位将巩固,汽车、钢铁、电子信息产业获得更廉价原材料及产品 [16] - 翻坝物流产业园转型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高地,建成全国首艘纯电动清漂货运船,实现产业升级 [21]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双碳目标推动水运行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22] - 前瞻产业研究院提出"产业研究+大数据+技术洞察+招商资源前置"整体规划解决方案,助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22]
Model Y首次完成全程无人驾驶!小米雷军点赞:特斯拉确实了不起,引领行业趋势【附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分析】
前瞻网· 2025-06-30 18:29
特斯拉FSD技术突破 - 特斯拉完成全球首次"无驾驶员、无远程操控"的车辆自主交付 最高时速达115公里 [1] - 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公开点赞特斯拉FSD技术 称其"引领行业趋势"并配发三个大拇指表情 [1] 小米汽车市场表现与战略 - 小米第二款车型YU7发布3分钟内大定突破200000台 [2] - 雷军此前称Model Y为"史诗级神作" 并透露YU7制定了"离谱"的产品力目标 [2] - 公司通过投资近百家产业链企业构建智能汽车生态圈 覆盖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用芯片等领域 [7] - 投资策略从汽车后市场转向智能化技术攻坚 显著缩短新势力成长周期 [7]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 - 2023年产量达9587万辆 2024年突破12888万辆 连续十年全球第一 [5] - 完整产业链支撑行业发展:宁德时代/比亚迪占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50% 中游规模化生产 下游充电网络快速铺开 [2] - 政策重心从"量"转向"质" 2025年1-5月中国汽车全球份额达347% 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 [10] 自动驾驶技术竞争 - 特斯拉FSD技术领先迫使中国车企加速追赶 小米YU7将智能驾驶作为核心卖点 [10] - 比亚迪/蔚来等持续发力高阶辅助驾驶领域 试图打破特斯拉技术垄断 [10] 产业链投资布局 - 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投资蔚来/小鹏等16家企业 [8] - 电动化系统覆盖电池(赣锋锂电/蜂巢能源等)/电驱(奥易克斯/中驱电机等)/热管理(盈智热管理等) [8] - 智能驾驶领域布局解决方案(Momenta/纵目科技)/芯片(黑芝麻/聚芯微)/激光雷达(图达通/北醛光子) [8] 行业发展趋势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将带动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制造及充电设施建设 [10] - 前瞻产业研究院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所" 提供产业链图谱/专项政策编制等服务 [10]
重磅!2025年中国及31省市包装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全)“推进包装绿色化,防治过度包装”
前瞻网· 2025-06-30 14:31
政策历程 - 包装行业从"十一五"到"十四五"规划不断推进绿色包装发展 "十一五"提出发展绿色包装产业 "十二五"推动绿色、节能、环保的包装设计 "十三五"强调推动绿色包装持续发展及大力发展绿色包装材料 "十四五"规划明确到2025年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1] 国家层面政策 - 2025年4月《快递暂行条例(2025修订)》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 要求快递包装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 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绿色环保快递包装 [5] - 2024年11月《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加快物流绿色化转型 持续推进物流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 [5] - 2024年6月《政府采购领域"整顿市场秩序、建设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修订商品包装采购需求标准 引导全社会使用绿色包装 [5] - 2023年12月《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全面建立 同城快递使用可循环快递包装比例达到10% 快递包装基本实现绿色转型 [9][10] 政策解读 - 《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的通知》要求包装企业提供设计合理、用材节约、回收便利、经济适用的包装整体解决方案 自主研发低克重、高强度、功能化包装材料和生产设备 [11][12] - 包装企业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推广绿色设计 减少材料用量和设计复杂程度 优化产品结构 加大单一材料、低克重高强度材料采用比重 [12] 地方政策 - 浙江省2024年《关于促进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加大快递包装物和塑料污染治理力度 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 [14] - 四川省2024年《四川省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同城使用可循环包装的邮件快件包装比例达到9% 营业网点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应设尽设 [18] - 广东省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全省范围内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胶带 免胶带纸箱应用比例提高到20%以上 [18]
【干货】2025年预制菜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前瞻网· 2025-06-30 11:44
预制菜产业链全景梳理 - 预制菜生产企业主要分为自产自销和委托代工生产两大类 [1] - 上游企业包括食品原料来源和初加工企业(农作物种植、米面粮油蔬菜初加工、畜禽水产养殖屠宰、调味品制造)以及食品包装加工制造企业 [1] - 下游消费端口包括大型连锁商超、新兴电商平台、餐饮企业和便利店 [1] - 食品运输企业贯穿整个产业链 [1] 预制菜产业链主要参与者 - 成品生产主要参与者有味知香、春雪食品、谷言、龙大美食、广州酒家、千味央厨等 [2] - 上游食品原料和初加工行业参与者包括獐子岛、国联水产、泰森等 [2] - 上游食品包装加工制造企业有合兴包装、巨化集团、奥瑞金、嘉美包装等 [2] - 下游消费端包括盒马、沃尔玛、叮咚买菜、广州酒家、金陵饭店、全家、罗森等 [2] - 食品运输行业主要参与者为顺丰物流、京东物流、双汇集团、太古冷链物流等 [2] 预制菜产业链区域分布 - 截至2025年4月21日中国预制菜相关企业13971家 [6] - 山东省预制菜企业数量最多达2959家占比全国21.2% [6] - 河南省排名第二有1885家江苏和安徽企业数量均超1300家 [6] - 预制菜企业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地区因农业发达且交通便利 [6] - 山东省预制菜上市企业较多包括双塔食品、好当家、春雪食品等 [8] - 河南省代表性企业有千味央厨、三全食品、双汇发展等 [8] - 国内预制菜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及华南地区 [8] 预制菜产业园区分布 - 中国规模以上预制菜产业园区共3个 [11] - 山东省有2个产业园:齐鲁预制食品科创产业园(201.56亩)和泰斗健康产业园(58.09亩) [13] - 湖南省有1个产业园:湖南湘菜预制菜食品科技产业园(约12亩)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