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福建三部门联合发文加强矿山安全生产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4 16:21
福建省矿山复工复产政策 复工复产前准备工作 - 已过期地采矿山在消除停工停产因素后可申请办理采矿权顺延手续 [1] - 采矿权顺延期间允许开展复工复产准备工作但禁止开采 [1] 复工复产安全措施 - 矿山企业需启封密闭矿井并完成抽水、通风等基础工作 [1] - 需开展全面安全风险研判和安全预评价 重点排查关键部位风险隐患 [1] - 要求制定防范措施并落实隐患整改 同时完成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 [1] 补充勘查及储量核实 - 安全预评价完成后可按技术规范开展补充勘查及储量核实 [1] - 政策细化补充勘查和储量核实的具体技术要求 [1] 采矿权延续登记 - 完成矿业权登记准备工作且符合规划要求的企业可申请采矿权延续 [1] 安全生产许可流程 - 取得合法采矿权的矿山需通过安全设施设计审查方可施工建设 [2] - 施工竣工验收合格后需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 持证后方可生产 [2] 监管责任强化 - 政策明确属地与职能部门监管责任 [2] - 强调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2]
中国—东盟行业专家共研海岸带减灾防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3 10:17
本报讯 5月23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办的"海岸带地球观测与减灾防灾技术 研讨会"在广西南宁落下帷幕。来自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近百名政府官员、权威专家学者及东亚东南亚地 学计划协调委员会国际组织代表参会。 本次会议以"团结协作,互利共赢,推进中国—东盟海岸带地球观测与减灾防灾技术合作"为主题, 聚焦地球观测技术在预报预警、防灾减灾、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的应用,深入探讨了最新研究进展与前 沿实践。来自柬埔寨矿产资源总局、泰国矿产资源局、缅甸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部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 开发局,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 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的10位行业专家,分别就地球观测应用、 海滩资源、海岸湿地环境、海岸地质灾害等核心议题,分享了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成果。这些前 沿成果,充分彰显了科技创新在海岸带减灾防灾领域的强大驱动力,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多元且有 效的思路与方案。 其间,与会专家就如何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海岸带地球观测与减灾防灾领域的合作进行了热烈讨 论。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严峻形势, ...
我国首部笋竹产业领域白皮书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30 16:24
武夷竹产业 - 武夷竹依托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的独特生境,形成"壁厚、节长、径大、质优"等性状优势,优良材性处于全国前列,竹质工程板材种类齐全、技术先进,日用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1] - 南平市已建成全球领先的竹产业创新矩阵,创建绿色产业创新平台、竹产业工业设计研究院、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等一批公共创新平台,获评12个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拥有专利2517项 [1] - 南平市现有竹人造板规上企业77家、2024年产值达42.3亿元,竹质日用家居制品规上企业102家、2024年竹家具产能达1.3亿件左右 [1] 武夷笋产业 - 武夷笋以"肉质丰盈、口感爽脆、滋味鲜甜、色泽玉润"四大核心品质著称,营养组成均衡、色白肉厚,氨基酸组成齐全、质脆味鲜,活性成分丰富、功能多样 [2] - 南平市年产鲜笋106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10%,已形成涵盖种植、加工、研发、流通的全产业链体系,拥有62家专业化生产企业 [2] - 南平市竹笋年加工转化能力达50.3万吨,其中水煮笋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定在30%以上、手剥笋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份额超1/3 [2] 产业发展规划 - 《武夷竹》《武夷笋》白皮书系统梳理了资源禀赋、产品特性和产业发展路径,科学分析了产业发展广阔前景 [1] - 编制组累计采集竹笋、竹材样品近1600份,针对40多项指标获得近万组测试数据,系统梳理了武夷竹、武夷笋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潜力 [2] - 白皮书为南平市打造千亿竹产业集群、建设"以竹代塑"示范城市提供科学指引,为全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南平方案" [1]
科创动力足 林业“绿富美”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30 16:24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浙江省通过深化省院合作,聚力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为林改纵深发展注入新活力 [1]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浙江衢州科技示范样板建设"项目,加快林业"四新"成果转化应用 [1] - 贯通"护绿增汇"与"点绿成金"双路径,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改提供可复制的样板 [1] 良种筑基 -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在江山市和开化县打造500余亩精品栽培示范果园 [3] - 果园亩产量从450公斤增加到500公斤以上,每亩收益从1.8万元增加到2万元 [3] - 筛选出速生优良栎树种源,构建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实现年繁育500万株优质种苗 [3] 创新模式 -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与常山县共建油茶博士工作站,打造千亩油茶高效栽培示范基地 [5] - 通过油茶整形修剪比赛推广"四大主枝分层法",全县20余名油茶种植能手参加 [5] - 以赛代训推动全县油茶种植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5] 林下掘金 -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开发出真菌源生物刺激剂,实现林药、林菌产量和品质双增长 [7] - 铁皮石斛多糖含量达到仿野生七年生水平,桑黄黄酮类含量提升最高可达60%多 [7] - 在开化十里铺苗圃基地开展对铁皮石斛、黄精等林下植物药效成分调控研究 [7] 立体开发 - 首创"种质研发-生态种植-精深加工-冷链锁鲜-品牌营销"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 [9] - "香椿+茶叶""香椿+油茶"立体套种模式使土地利用率提升40%,鲜芽产量提高3倍 [9] - "红富椿"良种亩产突破150公斤,较传统品种增产60%,保鲜期从3天延长至15天 [9] - 2025年3月"红富椿"鲜芽出口日本,创下全国香椿出口首单纪录 [9] 技术破题 - 开发油茶籽油低温湿法制取技术,多酚含量同比提高20% [12] - 利用油茶籽活性成分研创出山茶系列日化产品,已完成500份用户体验测试 [12] - 实现油茶产业从单一榨油向全组分高值化利用的跨越式转型 [12] 总结 - 中国林科院在浙江衢州打造林业国家级试验场,加速林业"四新"成果推广应用 [12] - 探索生态价值高效转化新范式,全面激活绿色新质生产力 [12]
绿色先锋丨金培林:科技之笔书写绿色未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30 16:19
林业科研成就 - 金培林团队成功选育"白城5号杨",该品种根系能穿透坚硬钙积层,成为吉林西部栗钙土生态修复的"当家树种",填补了栗钙土杨树良种空白 [6] - 累计引进小叶杨种质资源1500多份,建立吉林省最大小叶杨基因库,培育多个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的杨树新品种 [8] - 依托科研项目申请多项新型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推动"白城5号杨"等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9] 生态修复贡献 - 在科尔沁沙地通过杨树种植筑起绿色长城,显著改善吉林西部及新疆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 [4][11] - 2022年推动吉林省西部首个林业碳交易项目实施,成为全国林业碳汇开发典型案例 [8] - 援疆期间促成吉林与新疆林业科研合作,两地引进互育种质资源,新增绿地面积 [11] 科研方法与创新 - 采用多学科交叉合作模式,联合生态学、农学专家拓展研究广度与深度 [9] - 坚持实地调研,足迹遍布吉林西部万亩林地采集数据,在零下二十度严寒中持续观测 [6][8] - 注重团队建设,培养年轻科研人员参与项目并见证成果转化 [12] 行业影响力 - 科研成果在吉林西部及全国推广种植,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8] - 白城杨系列以新疆阿勒泰欧洲黑杨为亲本培育,实现种质资源异地保护 [11] - 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吉林省劳动模范"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 [12][13]
山东阳谷化解一起宅基地权属纠纷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30 16:13
"宅基地纠纷看似是'方寸地'之争,实则是邻里和谐的'心头结'。只有把法理讲透、把情理说通,才 能真正案结事了。"张克敌在调解中表示。经过3轮正式调解、5次入户沟通,双方最终认可了调解方 案: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划定边界,争议地块由卢方功依法使用,卢某文获得合理补偿,双方签订调解协 议书并当场握手言和。 "感谢自然资源部门的耐心调解,让我们兄弟俩重归于好!"卢某文握着调解人员的手感慨地说。这 场历时两个月的纠纷化解,不仅平息了当事人的矛盾,更赢得了周边群众的广泛赞誉。高庙王镇政府相 关负责人表示:"宅基地纠纷是农村常见矛盾,自然资源部门主动作为、联动调解,既维护了群众合法 权益,又为乡村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日,山东省阳谷县高庙王镇卢某文与卢某功因宅基地边界权属问题引发的多年纠纷,在阳谷县高 庙王自然资源服务中心与阳谷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法制科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化解。双方当事人最终握手 言和,这起历时数年的邻里矛盾画上了句号,成为基层自然资源部门践行"依法调解、为民解忧"的生动 案例。 卢某文与卢某功系同村村民,按家族还是兄弟关系,两家宅基地相邻。近年来,因宅基地边界划分 不清、历史遗留权属证明模糊等问题,双方 ...
追问地球之巅 记我国珠峰高程测量历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30 09:48
中国珠峰高程测量历程 - 1975年首次精确测量珠峰高度为8848.13米 这是中国人首次向世界公布权威数据[3][7] - 2005年采用现代测绘技术复测珠峰高度为8844.43米 首次测定岩面高度[8][9][11] - 2020年最新测量结果为8848.86米 使用国产设备和北斗系统实现高精度测量[12][15][16] 测绘技术发展 - 1975年采用传统三角测量和觇标技术 首次由登山队员在峰顶竖立测量标志[4][7] - 2005年结合卫星定位和传统测量手段 建立青藏板块运动监测网[9][11] - 2020年实现北斗定位和航空重力测量 所有仪器设备国产化[15] 测绘团队与作业 - 1975年组建400余人团队 包含登山运动员和测绘队员[4] - 2005年专业测绘与登山人员联合组队 在极端环境下完成重力测量[10][11] - 2020年测绘队员在恶劣天气中坚守交会点 创峰顶停留150分钟纪录[14][15] 国际合作与影响 - 1975年测量数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 成为国际权威标准[7] - 2019年中尼两国达成联合声明 共同宣布珠峰高程[13] - 2020年测量结果由中尼两国元首共同宣布[16]
在荆楚大地播撒极地科学火种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9 16:41
极地知识进校园活动概况 - 活动主题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于2025年5月21日~22日在湖北武汉大学、江陵县第一高级中学和恩施高中举行[5] - 活动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牵头组织,联合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等8家单位共同参与[5] - 通过极地科普讲座、图书赠送和南极中山站实时视频连线等形式开展[5] 专家团队构成 - 3名专家均曾是中国极地考察队员,包括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何昉、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粟多武和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教授张胜凯[7] - 何昉累计执行极地野外考察1500余天,参加过10次北极黄河站考察和4次中冰北极联合观测站考察[8] - 张胜凯曾3次参加中国南极考察和3次中国北极考察,是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14] 讲座内容亮点 - 何昉讲座《极地空间环境和我们的生活》介绍极区空间环境观测情况,包括南极中山站、北极黄河站和中国-冰岛北极联合观测站的工作[12] - 粟多武讲座《南极考察中的重力计量》展示在中山站新建重力测量点位时克服极寒强风的工作场景[12] - 张胜凯讲座《测绘遥感在极地科考中的应用》讲述2005年中国南极考察队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历史时刻[14] 技术应用突破 - 2024年极地考察中首次使用国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极地科考提供更精准可靠的定位保障[14] - 南极科考站通信从早期无线电升级为卫星通信,具备24小时不间断稳定网络能力[17] - 测绘遥感技术应用于极地科考,包括绘制精确地图和监测冰川变化[14] 极地科考现场实况 - 南极中山站越冬队员展示极夜前夕景象:太阳短暂露脸,极光如绿色绸带舞动[16] - 中山站外标志性景观为一座巨大平顶冰山,站周边积雪达1米厚,冰厚60厘米[17] - 越冬队员室内着轻便衣物,室外需穿厚重防寒服应对零下30摄氏度低温[16] 活动社会影响 - 为县域中学和大山里的少数民族学子提供接触极地知识的珍贵机会[21] - 激发青少年对极地科考事业的向往,现场提问踊跃甚至追出讲座继续请教[14] - 通过跨越12000公里的视频连线,让师生直观感受极地科考魅力[16]
“保障专员是企业贴心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9 16:41
项目概况 - 江苏国信滨海港2×1000兆瓦高效清洁燃煤发电项目总投资约88亿元,已全面建成投产 [1] - 该项目是江苏省"十四五"重点能源保供工程 [1] - 4号机组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创下国内同类机组建设最快纪录 [2] 项目推进难点 - 拟申请用海范围内存在多个其他项目用海,需先进行用海范围调整变更 [1] - 部分已建成项目存在历史遗留违法用海问题,需先查处整改 [1] - 用海预审意见存在有效期,若不能如期进入审查程序将导致前期手续重办 [1] 政府支持措施 - 江苏省海域执法监督中心启动重大项目用海服务保障机制 [2] - 中心12次到项目现场服务,7次召开专题协调会 [2] - 采用跨层级联合办案模式,县级主办+省级指导,深度参与全流程 [2] - 现场审核实现材料上午递交、下午到场的高效响应 [2] 项目成果 - 相关案件顺利办结,第三方用海企业完成范围调整变更 [2] - 项目快速进入用海审批环节 [2] - 企业高度认可保障专员服务,称其为"贴心人" [2]
林业“标准地”,“浙”里如何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9 11:47
林业"标准地"政策核心内容 - 浙江省林业局印发指导意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塑林业用地"双向供给"模式促进林地资源高效利用提高亩均产出效益带动村集体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1] - 林业"标准地"需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且林地规模化流转基础上设置控制性指标统一建设基础设施实现社会资本"拎包入住"开展林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1] - 具体包括规模化经营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程设施用地和必要的建设用地但不得用于房地产开发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1] 林业"标准地"准入指标体系 - 设置基础指标招引指标经济指标和共富指标等准入条件构建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控制性指标体系 [2] - 促进林业生产要素高效配置顺畅流动形成与绿色生产力相适应的林业新型生产关系提升林业综合效益 [2] 林业"标准地"建设要求 - 要求科学合理选地推动连片流转规范主体招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监管服务 [2] - 经营主体需设置招引指标区间公开发布信息开展招引工作招引单位负责审查意向主体 [2] - 依法取得者需签订集体林权流转合同和投资建设协议约定控制性指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