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法治经纬|与法相伴山水间——浙江舟山以“普法+文旅”融合推动自然资源法治宣传阵地建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8 09:45
普法模式创新 - 浙江省舟山市立足自然资源和文旅资源 探索“沉浸式普法”新模式 实现“法旅”融合双向赋能 [1] - 该模式形成法治教育、生态保护、科普文旅一体推进的生动实践 为自然资源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可复制的“舟山样本” [1] 普法场景构建 - 2023年建成的长岗山省级普法阵地以森林公园与绿道为载体 充分利用7000平方米生态空间构建“步步见法、处处学法”的立体普法网络 [5] - 绿道沿线设置“法治长廊”作为普法主轴线 通过法治标识、动态屏与主题橱窗系统展示宪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 [6] - 在草坪、步道、坡地等不同区域设置立体普法载体 如地质灾害示意图、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展示、森林防火趣味漫画 将法律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生活场景 [6] 科普与法治融合 - 构建以森林生态科普馆、海洋鸟类科普展示馆为核心的“科普+法治”双驱动平台 深度融合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法治教育 [9] - 森林生态科普馆陈列200余件本地动植物标本 设有互动体验区、360°环幕系统及珍稀鸟类标本 吸引访客目光 [10] - 科普馆内特设普法读物角 摆放《自然资源管理法律法规汇编》等专业书籍及宣传手册 并循环播放普法宣传视频 [10] 普法活动与成效 - 以主题日活动为抓手 在国家宪法日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在世界地球日开展地质科普讲座及防灾减灾演练 在森林消防宣传日普及防火法规 [12] - 通过招募志愿者参与森林巡护、物种监测、普法宣传等实践活动 将“学法”与“用法”有机结合 形成全民普法氛围 [12] - 创新实践推动长岗山森林公园连续三年实现“零火灾、零盗伐” 并带动沿线社区共建“法治生态圈” 促进旅游经济与法治文明协同发展 [14] - 普法阵地搭建政府与公众沟通桥梁 收集群众法律需求 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实现法治宣教从“灌输式”向“浸润式”转型 [14]
山东潍坊自然资源违法线索实现“码”上举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8 09:45
近日,山东省潍坊市自然资源违法线索"码"上举报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运行。 "举报程序的建设运行,充分保障了公众对自然资源保护监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拓宽了 自然资源和规划违法行为发现途径,推动违法行为'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 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此为切入点和具体抓手,主动适应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新形势新要 求,"全链条"加强自然资源和规划监管,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自然资源保护,把违法行为发现在初 始、解决在萌芽,持续提升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水平,坚决守牢底线红线。 据悉,潍坊自然资源违法线索"码"上举报微信小程序具有用户操作简单、使用便捷,后台流转简 便、统计全面的优势,实现了发现违法扫码即报、接报即办。举报小程序可以接受自然资源和规划全领 域违法线索举报,具体包括非法占地,非法采矿,违法使用林地、草地、湿地,违法采伐林木,破坏耕 地,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其他违法行为。 ...
辽宁厅召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会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6 15:52
近日,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召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推进会议,围绕政策理论、具体实践、金融支 持等内容邀请专家进行讲解,进一步提升系统内职工业务水平。 会议要求,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要采用"坚持规划引领、系统实施、协同推进"的关键方法, 遵守"严守政策底线"的刚性要求,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更大进展,构建全省全域土地综合整 治新格局。 会议指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全省自然资源部门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深刻领会政策文件精神,将其融入规划编制、项目实施和长效管理的全过程,推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 ...
自然资源部:全力应对台风“桦加沙”海洋灾害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6 15:33
9月22日,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自然资源部南海局等单位组成的专 家工作组会同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开展海洋灾害应对和现场调查工作。9月23日~24日,工作组分3组赴惠 州、珠海和阳江,积极参加地方海洋灾害应急会商,强化分析研判,指导各地做好风暴潮、海浪灾害预 警发布。台风登陆后,工作组转为调查组,分5组分别赴汕尾、惠州、深圳、珠海、江门、阳江、湛江 等受灾严重地区开展现场调查评估工作。 海洋观测数据及时传输稳定可靠是预报减灾的基础。此次台风过程期间,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利 用海洋二号、海洋一号、高分三号等自主卫星对台风动态进行持续跟踪监测,共收集海洋卫星数据74 轨/景,制作台风海面风场遥感监测专题图38幅,为预报、减灾部门提供遥感信息支撑。国家海洋技术 中心根据风暴潮和海浪预警等级、范围及动向,及时圈定、调整重点关注范围,对涉及的50个海洋站和 28个在位浮标开展运行状态监控,对发现的传感器故障、通信子系统故障、浮标移位等异常及时与运维 人员沟通并分析研判,持续跟进设备修复情况并提供技术支持。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从进入汛期后,已对 海洋灾害涉及海域的地面网络运行和海洋观测数据传输情况进行严密 ...
尝“海中百草” 筑“蓝色药库”——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行走进青岛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6 15:07
南极海茸 (采自智利海域) 南极海茸 海洋生物资源 梦想的试验田 塑造产业新优势 "'BG136'正在进行Ⅱ二期临床试验,目前进展顺利,这是国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1类新药物。"9月23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记 者行"来到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该院副院长秦冲介绍了这一最新研究进展。 为解决早期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中科研成果与产业转化、药物品种之间的"鸿沟",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由中国海洋大学在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的基础上创办。作为海洋药物协同创新基地,该研究院旨在加速海洋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始人是中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 从实验室里的微观探索,到药物临床试验不断取得新进展,这片被寄予"蓝色药库"梦想的试验田,如今正生长出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质生产力。 秦冲站在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的成果展示区前,指着一瓶采自智利海域的南极海茸标本,向记者介绍:"BG136正是从它身上提取出来的。"从南极 海茸中提取的倍他葡聚糖与免疫细胞表面糖受体结合,可以靶向激活机体先天免疫系统,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不仅仅是海洋资源利 用,也 ...
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地学合作与矿业发展会议举办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6 13:12
会议概况 - 第四届“一带一路”地球物理国际会议于9月23日至25日在陕西西安举办 [1] - 会议主题为“加强科技引领,促进矿业发展”,在2025欧亚经济论坛框架下举办 [1] - 会议由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长安大学等多家机构联合主办 [1] - 来自16个国家的600余名代表参会,包括地矿管理部门、100余家科研机构及国内外知名矿业企业 [2] 战略目标与合作方向 - 会议是落实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关于能源可持续利用、绿色产业发展、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合作、科技创新协同等共识的重要举措 [1] - 行业旨在深化地学务实合作,推动形成覆盖矿业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模式 [1] - 合作方向包括推动地学与矿业信息互通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1] 技术研讨与行业洞察 - 国内外专家围绕深部探测技术及应用、找矿预测技术方法、地球物理仪器技术创新与应用等作专题报告 [2] - 会议期间举办了上合组织国家矿业发展与投资研讨、深地探测新技术与新装备、信息技术赋能矿业发展等专题会议 [2] -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发布《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矿业发展报告(2025)》,全面描绘成员国矿业发展图景 [2] 能力建设与行业交流 - 会议同期举行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年地质科学家交流营颁奖仪式 [2] - 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长安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2] - 邀请国内找矿领域7位知名专家就新一轮找矿突破、深部探测作特邀报告 [2]
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在辽宁阜新召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6 11:45
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城市转型的核心战略,全力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针对海州露天矿综合治 理,要锚定"修复生态、赋能产业、惠及民生"的目标,以百里矿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为抓手,推进废弃矿山复绿三年专项行动,力促废弃 矿山治理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为矿山治理与区域发展协同推进探索可行路径。 9月23日~25日,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在辽宁省阜新市召开。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会长侯金武,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孙鹏,市委常委、副市长陈磊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 协会副会长周远波主持会议。会议期间,各省(区、市)相关单位负责人及专家交流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投入多元化、治理产业化的经验及做法,实地考察了 海州矿排土场农光互补项目和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成果。 T ...
青岛地下矿山越界开采动态监测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5 10:41
技术核心与创新 - 技术以"物联感知+人工智能"为主体,融合"微地震+智能微动"勘探技术,部署震源监测网进行实时采集[2][3] - 加持"5G+物联网传输"技术,实现地下矿山开采震动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3] - 研发多维智能动态监测预警平台,整合矿山时空立体图库与AI智能分析技术,通过算法对比实际作业数据与采矿权电子围栏自动识别越界行为[2][3] 技术优势与效果 - 实现对地下矿山开采活动的全天候、无死角动态监控,解决了传统人工巡查和静态监测手段的滞后性和被动性问题[2][3] - 该技术已在青岛某金矿完成试点试验并投入使用,标志着矿山安全监管迈入智能化时代[2][3] - 技术能够实时动态把控大地音脉,确保对开采震动"听得到、听得清",是矿山监管的"顺风耳"和"透视眼"[3] 行业影响与应用 - 该技术的落地将加速矿业监管的数字化转型,助力矿山企业高质量发展[3] - 技术突破为遏制越界开采行为、保障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 - 监测系统的建立形成了智能系统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实现了"透明矿山"管理[3]
解码台风“水汽指纹”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5 09:27
技术突破与应用 - 创新运用GDCORS北斗观测数据,结合多源气象资料,采用地基GNSS水汽反演技术,构建台风全过程水汽立体监测体系,首次实现台风影响期间水汽输送路径分钟级更新 [1][7] - 地基GNSS水汽反演技术通过分解导航定位误差中的静力学延迟与湿延迟,精准解析大气可降水量(PWV),实现从信号接收到水汽参数提取的全链条解析 [1][8] - 相较于传统探空气球6-12小时的观测间隔,GNSS技术实现了分钟级水汽动态监测,为台风路径预测和强度分析提供了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支撑 [4] 研究成果与规律发现 - 研究揭示台风“蝴蝶”期间,各GDCORS测站反演的PWV与台风中心距离负相关系数高达-0.86,水汽变化在时间序列上呈现极速上升期、高值震荡期、快速回落期“三阶段”模式 [2][9] - 水汽时空变化与降雨过程高度耦合,正PWV差区(水汽迅速堆积)常出现在未来1-2小时即将发生强降雨区域,验证了PWV空间异常可作为降水的“先导信号” [2][9] - 地形对水汽传输与极端降水有较大影响,山脉通过“屏障-过滤”机制迫使低层气流抬升或改道,导致水汽在迎风坡显著堆积,诱发区域性大暴雨 [3][10] 基础设施与数据支撑 - 广东全省拥有GDCORS基准站575座,平均站间距约26公里,覆盖全省陆域及近海区域,并通过“一网融合”模式整合气象、地震等行业200余座基准站,形成跨部门资源共享机制 [5][12] - 2024年广东省汛期历时195天,出现22次区域性强降雨过程,全省平均降水量1901.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6%,极端强降雨是地质灾害的直接诱发因素 [5][11] 未来发展规划 - 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深化工作,丰富地面降水观测体系以实现PWV与降水的量化耦合分析,并扩展GNSS站网兼容性以提升水汽层析分辨率 [6][12] - 将引入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技术,提升异常识别与预测能力,为地质灾害精准防御提供科学支撑 [6][12]
“龟”途漫漫,共护这片蓝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13:47
保护区概况与生态价值 - 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海龟自然保护区,位于大亚湾与红海湾交汇处,水质清澈,沙滩细腻,是海龟的天然栖息地 [2] - 保护区主要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绿海龟,拥有一支12人的“海龟爸爸”团队进行保育工作 [2][3] 科研成就与种群保护 - 保护区科研团队于2017年6月实现重大突破,填补我国海龟全人工繁育技术空白,相关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 自1985年成立以来,累计保护野生海龟上岸产卵745窝,成功孵出稚龟68516只,累计放流海龟65304只 [3] - 2001年至今累计救治受伤野生海龟1126只,其中835只被成功治愈并放归大海 [3] - 全人工繁育技术已累计繁育新生海龟16000多只,为大规模增殖放流提供技术保障 [2][3] - 相关科技成果《绿海龟全人工繁育与保护技术》于2019年获广东省动物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20年获南粤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4] 生态旅游与经济效益 - 保护区探索“生态促旅游,旅游促保护,保护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旅游项目累计带动当地经济创收2亿元 [2][5][6] - 项目包括观赏、研学、体验活动,2024年“自然科普研学项目”入选广东省特色研学旅游产品 [6] - 生态旅游直接拉动周边餐饮、住宿、零售等产业发展 [6] - 保护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将门票收益的30%分配给大澳村,2013年至今累计支付补偿款3000多万元 [6] 社区参与与共享发展 - 生态补偿机制让村民分享生态保护红利,大澳村村民自发加入守护队伍,在保护区海域义务巡逻、提供非法捕捞线索,构建“人人参与保护”的氛围 [6][7] 科普宣教与公众影响 - 保护区将科普宣教作为重要抓手,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宣传体系,每年覆盖人数约65万人 [8][11] - 每年5月23日“世界海龟日”举办大规模海龟放流活动,例如2025年放流200只海龟,近200名环保人士、学生、志愿者参与 [9][10] - 自2019年6月起开设相关课程,每年为10000余名学员授课,暑期“海龟夏令营”年均参与人数超过2000人 [11] - 已建成“海龟洄游科普长廊”,形成涵盖自然教育、中小学教育、海洋生态环境等内容的特色宣教体系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