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海空跨域航行器“哪吒”试验成功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6 17:03
海空跨域航行器技术进展 - 上海交通大学"哪吒"团队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合作,在浙江千岛湖成功实施海空跨域航行器科学应用联合试验 [3] - 试验验证了"哪吒"系列航行器在多介质环境中的优异性能,拓展了跨介质遥感观测与采样应用维度 [3] - "哪吒"团队研发了"哪吒-飞潜"和"哪吒-飞漂"两型专业设备,分别针对立体探测任务和大范围空中扫测与高精度水面观测任务 [3] 设备性能与应用验证 - "哪吒-飞潜"搭载温盐深传感器、自主采水器等载荷,成功完成水体剖面观测、温跃层识别及自动采水等任务 [3] - "哪吒-飞漂"搭载辐照度计、多光谱相机等设备,高效实现表层水体监测、光谱成像及多点采样操作 [3] - 试验充分验证了两型设备的跨域作业能力 [3] 技术发展前景 - 此次试验标志着我国在海空跨域观测与采样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4] - 未来将重点提升设备在复杂海洋环境下的适应性、可靠性及协同作业能力 [4] - 该技术将应用于海洋风险与灾害精准预警、生态保护等领域,推动产业化应用 [4]
长三角产业融合升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东海区海洋经济动能澎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6 13:06
东海区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东海区海洋生产总值达45992.9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43.6%和地区生产总值的13.6% [3] - 海洋产业增加值18247.6亿元,占比39.7%,海洋相关产业(上下游)合计占比40.1% [3] - 海洋第三产业占比59.7%,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3] 重点海洋产业表现 - 15个海洋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其中海洋工程建筑业、船舶工业、药物生物制品业、工程装备制造业及交通运输业5个产业全国占比超50% [4] - 海洋油气业、旅游业、电力业、船舶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增速领先 [4] 长三角区域发展 - 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10046.2亿元(+6%),占全省GDP 7.3%;上海市11387亿元(+11.2%),占GDP 21.1%;浙江省12012.4亿元(+6.5%),占GDP 13.3%;福建省12547.3亿元(+6.1%),占GDP 21.7% [5] - 长三角海洋经济圈(苏沪浙)总产值33445.6亿元,创历史新高,占地区GDP 11.9% [6] - 长三角推进港口群协同,印发物流提质增效方案,建立跨区域港口合作机制,统筹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核心资源 [6]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 江苏连云港示范区构建多式联运大通道,港口吞吐量持续增长;盐城示范区探索湿地保护开发新模式,举办4届国际湿地会议 [7] - 上海崇明示范区推进沪东中华搬迁、LNG船建造项目,长兴海洋实验室竣工 [7] - 宁波示范区推动深海技术研发与海域分层设权;温州示范区推进民营经济参与深远海新能源基地建设 [8] - 福州示范区设立7.5亿元海洋产业基金,完成藻类固碳核算;厦门示范区落地6.1亿元招商项目,完成19万吨海洋碳汇交易 [8]
天津局开展“民法典进企业”专题活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6 09:45
民法典进企业专题活动 -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青年代表和法律顾问赴天开高教科创园开展"民法典进企业"暨"典亮企业法护营商"专题活动 [1] - 法律顾问重点解读民营经济促进法内容,涉及公平竞争、优化融资投资环境及保护民营经济合法利益 [1] - 通过典型案例解析民法典编撰历程、时代意义及核心价值导向,采用"分编+典型案例"模式将法条转化为企业经营行为指南 [1] 企业参与及咨询 - 天津创业环保集团、九天启信科技、长河测控技术三家企业代表咨询不动产登记、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及土地利用问题 [1] - 天津局法规处负责人、法律顾问及青年代表现场解答企业咨询 [1][4] 政策服务与后续计划 - 天津局以活动为契机推动法律服务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落实市委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指示 [2] - 后续将持续开展规划土地政策法律服务,主动深入企业提供精准法律咨询,助力企业法治化高质量发展 [2]
人海和谐 不负蔚蓝 ——写在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到来之际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6 09:21
海洋保护与治理 - 我国划定约15万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建立涉海自然保护地,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推动海洋执法监督向"智慧监管"转变 [3] - 探索开展养殖用海立体分层设权,释放海域资源要素潜能,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推行"湾长制""滩长制" [3] - "智慧海洋"建设形成陆、海、空、天多维联动的综合观测监测系统,包括海洋站、雷达、浮标、船舶、无人机、卫星等 [3] 海洋经济发展 - 推动渔民转产转型,鼓励转向海洋牧场、绿色养殖,实现碧海银滩与金山银山的转化 [3] - 海洋是地球气候调节器、全球重要食物来源和经济增长引擎 [2] - 我国以海洋高水平保护支撑海洋高质量发展,走出人海和谐之路 [2] 国际合作与成果 - 我国科考船执行大洋国际共享航次任务,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传递海洋空间规划、海水淡化等经验 [4] - 广西北海红树林"退塘还湿"引招潮蟹群回归,浙江南麂岛海洋牧场见鱼群畅游,广东湛江沿海滩涂修复后白鹭翩跹 [4] - 辽宁大连斑海豹保护区幼崽数量逐年递增,证明人与海洋和谐共生带来盎然生机 [4]
巡天再启程 问道向苍穹——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行星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侯增谦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5 11:18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进展 - 天问二号探测器于5月29日成功发射,将执行小行星2016HO3采样及主带彗星311P探测任务[2] - 天问二号任务分为两个阶段:2025-2027年完成小行星伴飞观测采样返回,2028-2035年开展主带彗星观测[5] -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准卫星,可能保留太阳系原始信息;彗星311P具有独特物质构成和轨道特征[5] 天问系列任务规划 - 天问三号计划2028年发射,2031年返回火星样品,包括表层和2米深钻取采样,样品不少于500克[6] - 天问四号计划2030年发射,开展木星及木卫四环绕探测,研究其空间结构和演化史[6] - 天问一号已实现火星环绕、着陆与巡视三大目标,祝融号传回大量科学数据[4] 火星科学研究重点 - 天问三号以火星宜居环境演化和潜在生命痕迹探寻为首要目标[8] - 研究聚焦三大主题:生命痕迹探寻、宜居环境演变、地质构造与演化[9][10] - 火星早期环境与地球相似,曾存在液态水和磁场,现大气压不足地球1%[9] 火星采样技术挑战 - 着陆点选择需兼顾科学价值与工程可行性,计划2026年底确定3个备选点[12] - 采用地球"成矿预测"方法,结合AI技术评估着陆区地质、气候、水活动等条件[13] - 采样策略与美国不同,空间范围有限,需精准定位高价值区域[12] 深空探测长远规划 - 后续计划包括金星探测、海卫一探测和火星科研站建设[14] - 行星宜居性研究与地外生命探寻将成为长期科学主线[14] - 比较行星学研究有助于理解地球宜居性形成与演化[15]
科技赋能国土空间智慧治理——国土空间规划和遥感测绘领域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会扫描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5 11:18
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会概况 - 会议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召开,聚焦国土空间规划、遥感测绘领域的前沿热点科学问题和最新科技进展 [1] - 39家创新平台代表和10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包括自然资源部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 [1] - 主题包括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地球陆表系统演化与人地关系和谐调控、遥感测绘科技 [1] AI与地理空间技术应用 -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展示AI在城市空间治理、规划辅助决策和服务公众需求中的重要作用 [3] - 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提出地理空间大模型技术,推动国土空间治理由"数据孤岛"向"智能集成"转变 [3] -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探讨交通基础设施对空间格局优化的支撑作用,分享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交通一体化布局研究成果 [3] 国土空间规划技术进展 - 南京大学实验室构建碳空间管控技术体系,将碳效应评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 [5] - 天津大学创新中心提出基于"海—岸—内陆"三级空间单元的陆海统筹规划方法,以天津都市圈为例实现港口群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 [5] -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整合城市三维实景、物联网感知和时空大数据等多维信息 [6] 遥感测绘科技创新 -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使高分七号卫星无控制定位平面精度提升至亚米级 [10] - 中国矿业大学实验室建立"空—天—地—井"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将形变监测精度提升至毫米级 [11] -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城市运行状态的智能感知与分析,应用于交通优化、环境监测等场景 [11] 海洋与生态监测技术 - 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攻关研制走航式海洋碳通量监测平台、水下无人机等装备,填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空白 [11]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基于深度学习构建红树林生物量回归模型,实现物种盖度的精准分析 [12] - 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实验室创新构建海岸带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发海岸带空间冲突诊断模型和利用兼容性评价方法 [6] 数字化与智能化治理 -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推动规划决策智能化转型,整合机器学习、空间分析和情景模拟等先进技术 [6] -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实验室创新构建"市—区—街道"三级联动的数字治理平台,解决山地城市特有的治理难题 [10] - 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耕地智能监测技术体系,实现耕地资源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7][8]
河北印发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5 11:03
规划概述 - 《河北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是《河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专项规划 旨在统筹协调海岸带地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生态保护修复 产业布局优化 人居环境品质提升 [1] - 规划目标到2035年形成绿色 安全 高效的海岸带及海洋空间格局 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及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产业结构 提升滨海特色风貌和人文魅力 [1] - 规划提出区域统筹 协同发展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集约节约 高效发展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深化改革 创新发展的原则 [1] 空间布局 - 构建"一廊三岸五岛"的海岸带及海洋空间生态保护格局和"两带三港四区多点"的海岸带及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1] - 规划范围包括河北省管辖海域 无居民海岛及沿海县(市 区)与海洋保护利用活动高度关联的陆域 海域规划范围为新修测大陆岸线至海域管理界线 陆域规划范围依据自然地理边界 开发利用区边界及行政区边界综合划定 [2] - 规划海域范围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及海洋发展区2个一级类 海洋发展区细分为渔业用海区 交通运输用海区 工矿通信用海区 游憩用海区 特殊用海区和海洋预留区6个二级类 [2] 功能分区 - 划定陆海一体化保护空间和陆海一体化利用空间 确定海岸带及海洋空间保护与开发利用方向 实施差异化用途管制 [2] - 对海域 岸线 海岛三类要素分类管控 提升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 稳定性和持续性 分类引导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2] - 综合自然生态状况 行政区划 海洋功能分区等因素 将河北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划分为8个区域 [2]
自然资源部部署2025年度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5 09:0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 - 2024年度调查评估工作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摸清了正常生产矿山开发利用水平现状,掌握了矿山及地区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差异情况 [1] - 调查评估结果为科学预判国内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提升矿山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1] - 2025年度调查评估工作将聚焦"三率"数据质量,要求深度总结、群策群力、有序推进 [2] 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 2022年版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赋能矿山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1] - 技术成果与矿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1] - 新一轮先进适用技术评选将落实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推荐单位需严格把关,支撑单位需做实咨询服务并配套推广机制研究 [2] 政策部署与行业参与 - 会议强调调查评估和技术推广对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2] - 会议要求各省自然资源部门、央企、行业协会等加强工作衔接,强化成果应用 [2] - 会议对矿产资源"三率"标准和技术申报流程进行了专项培训,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关单位 [2]
山西太原瞄准六大领域常态化打击非法采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4 16:24
太原市打击非法采矿专项行动 - 太原市出台《太原市加强常态化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的工作方案》,以六大重点整治领域为抓手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 [1] - 六大整治领域包括无证违规开采、借工程名义盗采、隐蔽场所盗采、重点区域管控、非法使用民爆物品及涉黑涉恶犯罪 [1] - 重点打击无证开采、以探代采等违规行为以及利用洗煤厂、民宅掩护盗采等隐蔽手段 [1] - 加强对历史盗采易发区、关闭(废弃)矿井等区域的巡查管控 [1] - 坚决遏制"砂霸""矿霸"等涉黑涉恶违法犯罪行为 [1] 监管机制与执行计划 - 推出动态台账与闭环管理举措,建立有证矿山、关闭矿山等涉矿信息专人管理制度并实时更新 [1] - 对信访线索、案件查处实行"核查、结案、整改"闭环管理 [1] - 实行"月报告制"确保信息及时互通 [1] - 9月底前完成台账整改销号并建立问题、责任、整改"三个清单" [2] - 11月底前完善"政府主抓、部门联动、属地管理、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2] - 12月10日前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准全面总结并提炼优秀做法 [2]
福建三部门联合发文加强矿山安全生产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4 16:21
福建省矿山复工复产政策 复工复产前准备工作 - 已过期地采矿山在消除停工停产因素后可申请办理采矿权顺延手续 [1] - 采矿权顺延期间允许开展复工复产准备工作但禁止开采 [1] 复工复产安全措施 - 矿山企业需启封密闭矿井并完成抽水、通风等基础工作 [1] - 需开展全面安全风险研判和安全预评价 重点排查关键部位风险隐患 [1] - 要求制定防范措施并落实隐患整改 同时完成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 [1] 补充勘查及储量核实 - 安全预评价完成后可按技术规范开展补充勘查及储量核实 [1] - 政策细化补充勘查和储量核实的具体技术要求 [1] 采矿权延续登记 - 完成矿业权登记准备工作且符合规划要求的企业可申请采矿权延续 [1] 安全生产许可流程 - 取得合法采矿权的矿山需通过安全设施设计审查方可施工建设 [2] - 施工竣工验收合格后需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 持证后方可生产 [2] 监管责任强化 - 政策明确属地与职能部门监管责任 [2] - 强调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