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林业“标准地”,“浙”里如何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9 11:47
林业"标准地"政策核心内容 - 浙江省林业局印发指导意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塑林业用地"双向供给"模式促进林地资源高效利用提高亩均产出效益带动村集体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1] - 林业"标准地"需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且林地规模化流转基础上设置控制性指标统一建设基础设施实现社会资本"拎包入住"开展林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1] - 具体包括规模化经营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程设施用地和必要的建设用地但不得用于房地产开发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1] 林业"标准地"准入指标体系 - 设置基础指标招引指标经济指标和共富指标等准入条件构建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控制性指标体系 [2] - 促进林业生产要素高效配置顺畅流动形成与绿色生产力相适应的林业新型生产关系提升林业综合效益 [2] 林业"标准地"建设要求 - 要求科学合理选地推动连片流转规范主体招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监管服务 [2] - 经营主体需设置招引指标区间公开发布信息开展招引工作招引单位负责审查意向主体 [2] - 依法取得者需签订集体林权流转合同和投资建设协议约定控制性指标 [2]
湖南明确今年地灾防治6项重点任务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9 09:43
地质灾害防治总体形势 - 湖南省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总体形势较为严峻 地灾集中发生在汛期 [1] - 湘中以北地区需重点防范持续性降雨引发的突发性地灾 [1] - 湘南 湘东部分地区需防范台风 暴雨引发的地灾 同时加强防范农村切坡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灾 [1] 重点防治任务 - 部署地灾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建立以风险防控为主线的综合防治体系 [2] - 推动市县开展地灾隐患点和风险区更新调查 制定分类分级风险管控措施 [2] - 完善地灾监测网络 优化监测设备布局 加密村级气象标准雨量站建设 提升"递进式"精准预警能力 [2] - 实施地灾隐患"微治理"3000处 重要地灾工程治理和排危除险工程治理20处 [2] - 加强科技攻关 探索建立"雨情+含水量+地质+土壤植被"地灾精准预警AI模型 [2] - 推进地灾"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建设 明确职责分工 完善制度机制 [2] 重点防治区域 - 明确以滑坡 崩塌 泥石流为主的53个县市区地灾高发易发区 [3] - 明确以地面塌陷为主的27个县市区地灾高发易发区 [3] - 重点防范地灾高 中易发区内的在册隐患点 农村切坡建房户 风险斜坡及学校 医院等人员密集区 [3] - 全面加强极端强降雨新增隐患点 临坡临沟临崖临水住户 交通干线 水利水电工程 旅游景区等区域防范 [3]
自然资源部调研组:长三角示范区生态保护修复一体化的探索与启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8 14:47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由沪苏浙两省一市共建 总面积约2413平方公里 涵盖上海青浦 江苏吴江 浙江嘉善三地[7][9][24] - 示范区已形成52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推广 在共商协作机制 国土空间规划 城乡新空间建设 跨界流域治理等方面成效显著[7] - 示范区蓝绿空间占比达66% 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036平方公里 较现状减少157平方公里 促进城乡发展模式转型[10] 跨域治理机制创新 - 建立"理事会+执委会"工作机制 形成"机构法定 业界共治 市场运作"跨域治理模式 打破行政壁垒[9] - 设立示范区新发展建设有限公司 由两省一市同比例出资 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项目建设[17] - 建立总规划师制度 共建358平方公里的世界级水乡客厅 计划2025年底具备运行条件[10][24] 生态保护修复实践 - 以元荡环境治理为突破口 完成环湖治理239公里 水质由Ⅴ类提升为Ⅲ类 形成跨域生态修复一体化制度[13] - 全面开展"一河三湖"共保联治 太浦河实现全线Ⅱ类水 服务受益人口800万 自然生态质量稳定提升[14][22] - 建立标准 监测 执法"三统一"制度 破解跨界流域分治难题[14] 产业发展与价值实现 - 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投入使用 总入驻研发人员将达3万名 是华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研发基地[15] - 专精特新企业从2019年的248家增至1294家 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15] -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统一核算信息平台 推动生态旅游 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14] 数字化支撑体系 - 全国首个跨省域"智慧大脑"上线 实现数据互联共享 支撑规划管理 项目管理和生态环境监测预警[27][28] - 建成示范区测绘基准原点 为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高精度空间地理数据支撑[27] - 搭建水乡客厅数字孪生系统等应用场景 实现"规 建 管 用"全流程管理[28]
去年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超二百二十九亿元 连续四年实现正增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8 10:53
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 - 2024年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资金229.57亿元,同比增长14.4%,连续四年实现正增长 [1] - 中央财政投入59.01亿元,占总量的25.7%,同比增长27.7% [1] - 地方财政投入92.01亿元,占总量的40.1%,同比增长8.2% [1] - 社会资金投入78.55亿元,占总量的34.2%,同比增长13.1% [1] 资金投向分布 - 矿产勘查投入139.17亿元,占总量的60.6%,同比增长18.4% [1] - 基础地质调查投入26.56亿元,占总量的11.6%,同比增长19.5% [1] -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投入41.22亿元,占总量的17.9%,同比增长7.6% [1] - 资金投入前五位的省(区)分别是新疆、内蒙古、四川、甘肃、云南 [1] 矿产勘查重点 - 矿产勘查投入以金、煤炭、铜、铀、铅锌、铁为主 [1] - 投入增长的矿种主要有稀土、磷矿、钼、金、锡、铁等 [1] - 2024年实施矿产勘查项目4068项次,同比增长7.3% [1] - 完成钻探工作量1019万米,同比增长12.5% [1] 探矿权设置 - 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有效期内非油气探矿权共计11681个,较2023年年底增长3.8% [2] - 登记勘查面积13.41万平方千米,较2023年年底增长7.2% [2] - 2024年全国共新立登记非油气探矿权518个,勘查面积6745.6平方千米 [2] 矿产勘查成果 - 2024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150处,其中大型49处、中型54处、小型47处 [2] - 新发现矿产地数量排名前五位的矿种分别是建筑用花岗岩、普通萤石、锂矿、金矿和铁矿 [2] 地质科技进展 -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 [2] - 隐伏超大型喷溢沉积型锰矿找矿勘查理论技术体系与工程应用取得进展 [2] - 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发现岩浆碳酸岩和高价值稀土矿化带 [2]
法治看点|“两高”关于破坏黑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司法解释重点内容解析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8 10:24
黑土地作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资源。我国东北黑土区是北半球仅有的 三大黑土区之一,在粮食生产和生态屏障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近年来,盗挖、滥挖、污染黑土 地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威胁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2022年出台的黑土地保护法为黑土地的可持续 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为严厉打击破坏黑土地犯罪,加强黑土地保护,"两高"发布了《最 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破坏黑土地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 《解释》)。《解释》的出台,为自然资源执法相关工作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指导,对有效遏 制破坏黑土地行为意义重大。 01 《解释》主要内容解析及对自然资源执法实践的指导作用 一是细化行为认定标准,织密违法犯罪法网。《解释》第一条以列举加兜底的方式,将非法占用黑 土地用于建房、建窑等工程建设、挖砂采石等资源开采,以及违规排放污染物、堆放废弃物导致黑土地 严重污染等行为,明确界定为非法占用耕地、改变用途并造成毁坏。这一规定兼顾了传统法律表述,又 将近年来出现的挖湖造景等新型破坏方式纳入规制范畴,构建起覆盖工程建设、资源开采、污染排放等 多领域、多角度的认 ...
法治时评|“降”入罪门槛“升”责罚力度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8 10:24
细读黑土地保护法,出现了3次"从重处罚"。第三十一条规定,违法将黑土地用于非农建设"从重处 罚";第三十二条规定,盗挖、滥挖黑土"从重处罚";第三十五条规定,造成黑土地污染、水土流失"从 重处罚"。这3个条款分别针对违法占用、盗挖滥挖、污染流失等破坏黑土地资源的3种严重情形,提出 了从重处罚的原则性规定。至于如何"从重","两高"的司法解释作了细化规定。总体来说,依据刑法第 三百三十八条、第三百四十二条、第三百四十三条等法条,入罪门槛进一步降低,责罚力度进一步升 档。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解读司法解释、发布有关典型案例时,也用3个"严 惩"再次表明了态度:严惩盗挖、滥挖,严惩以合法形式掩盖盗挖泥炭土行为,严惩污染黑土地犯罪行 为。 就违法占地而言,"两高"的司法解释调低了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入罪面积标准;就计算方式而言, 破坏黑土的体积也成为入罪要件。此外,根据司法解释,既打击盗采黑土的上游,也打击窝藏、转移、 收购、代为销售的下游,事前通谋的则以共同犯罪论处;对非法开采属于矿产资源黑土的,以非法采矿 罪定罪论处;对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毒有害废物、物质而严重污染黑土地的,以污染环境罪定罪处 罚; ...
以科创之力守护自然资源——浙江省地矿科技有限公司科创成果巡礼与展望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8 09:56
公司概况 - 浙江省地矿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地科)是浙江省自然资源集团有限公司的一级子公司,总部位于杭州,拥有7家二级公司和13个生产经营部门[11] - 公司业务涵盖检验检测、地质灾害防治、矿产资源勘查、测绘地理信息、土地整治、林业调查、海洋技术、城市地质、宝玉石鉴定等综合性技术服务[11] - 公司已获批70多项国家及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近160篇,获得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及自然资源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奖"等荣誉[11] 科技创新成果 - 2024年公司科创投入1354万元,研发经费增幅27.17%,新增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8项[16] - 发表论文38篇(SCI收录7篇,核心期刊5篇),参与编写团体标准1项,获国家二级标准物质12项[16] - 拥有13个科创平台包括自然资源部杭州矿产资源检测中心、国家高新企业等,2024年温州工程勘察院入选浙江省"科改企业"[14] 产学研合作 - 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共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基地和GIC执业培训基地,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建产学研基地[15] - 与温州大学共建科教实践基地,与安徽理工大学合作液氧致裂机制研究,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签订仪器研发协议[15] - 参与10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尖兵""领雁"项目各1项[15] 社会责任履行 - 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全年应急响应766次,排查点位4908处,处置灾险情161起,救援突击队获省级示范性青年突击队称号[19] - 土壤检测全年完成10万件样品,质控合格率98%,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通过率100%全省第一[18] - 公益服务包括免费珠宝鉴定4000余件、地质科普馆接待5000人次、防灾减灾宣讲覆盖5000余人次[22] 重点业务进展 - 矿产资源勘查提交青田叶蜡石矿资源量250万吨(大型矿床)、泰顺萤石矿达中型规模、富阳建筑用凝灰岩矿预估大型规模[21] - 土地整治完成12万亩良田改造和1.2万亩耕地恢复,开展富硒/锌土地调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20] - 海洋工程建成温州海岸防护监测系统覆盖454公里堤塘7000个点位,实现海浪数据动态研判[21] 发展战略规划 - 2025年定位为打造"最具创新力的地质技术综合服务商",聚焦自然资源味和国有企业味特色[24] - 重点培育检测行业"专精特新"能力,突破土地整治、海洋地质、林业调查等新产业领域[24] - 深化科技与产业融合,巩固工程勘察、地灾防治、矿产地质等传统产业优势[25]
一场50年的科技攀峰——珠峰高程测量见证中国测绘技术跃迁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8 09:56
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发展 - 1975年首次自主完成珠峰精确测量,测得海拔高程8848.13米,采用传统三角高程测量方法,精度±0.35米 [3][8] - 2005年首次采用GPS、雪深雷达等技术,测得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精度提升至±0.21米 [4][8] - 2020年北斗卫星和国产装备主导,实现航空重力测量和峰顶重力测量,测得高程8848.86米,精度达±0.05米 [6][8] 测绘技术突破 - 从传统光学测量到数字化测绘(卫星遥感、GPS),再到信息化测绘(北斗导航、无人机航摄),技术体系持续升级 [12][14] - 自主研发资源三号卫星、机载雷达测图系统、北斗芯片等核心装备,实现进口替代并出口 [12][18] - 2020年测量数据量达1.44亿条,数据处理引入新技术,计算速度和准确性显著提升 [6] 行业应用与未来方向 - 智能化测绘技术应用于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等领域,效率与精度大幅提高 [16][19] - 未来重点攻关方向包括空天地海全要素感知、三维数字空间构建、时空智能计算引擎等 [19] - 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地理实体建模自动化,如武汉大学自主飞行测量机器人等成果 [18] 国产化与全球竞争力 - 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完成部署,海洋综合时空体系装备实现PNTC功能一体化 [18] - 摄影测量装备从依赖进口到主导国内市场,倾斜摄影技术超越国际企业 [12] - 预计2035年前完成智能化测绘转型,强化时空基准、动态感知等核心技术 [19]
广西南宁构建“天空地人网”自然资源监测体系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7 13:43
南宁市自然资源监测体系 - 南宁市自然资源局构建"天空地人网"监测体系,基于"一张图"核心数据库,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开发"三长制"App和综合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入选全国首批数字化转型案例集 [1][3] - "三长制"App采用分布式多节点容器化地理信息查询技术,实现高清遥感影像、监测图斑等数据共享,支持移动看图、智能识别、问题上报等功能,各级田长可通过手机开展巡查 [1][3] - 综合动态监测系统结合北斗导航和电信基站技术,实时显示任务进度、人员位置及巡田轨迹,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实现耕地数据合法性判断 [1][3] - 系统已形成"市—县—乡—村—网格"五级联动,覆盖自然资源、林业、水利等部门,实现耕地保护可视化管理和数据互通,同步推送数据至国土调查云等平台 [2][3] 福建省不动产登记改革 - 福建省83个不动产登记机构全面实现二手房转移登记"税费同缴",累计办理业务超8000宗,收缴税费7亿元 [4] - 改革合并申报缴纳流程,依托"闽政通"App设立统一支付入口,实现群众一次性支付、税费自动分库入库,线上开具电子票据 [5] - 省级平台与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协同,打破系统壁垒,升级登记机构业务系统接口,推动"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 [5] 浙江省耕地开垦费调整 - 浙江省调整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按耕地质量等别分为四档:一类72元/平方米、二类64元/平方米、三类56元/平方米、四类40元/平方米,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按2倍征收 [6] - 补充耕地资金标准为225-375元/平方米,资金统筹用于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明确农民建房等减免情形 [6] 太原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太原市明确2025年10项林改任务,包括林权存量数据整合、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国有林场确权发证等,推动构建现代化林权制度体系 [9][19] - 改革重点涵盖林权规范流转、林下经济创新、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等领域,强化市县国有林场"百场带千村"乡村振兴行动 [9][19] 珠峰高程测量技术进展 - 2020年珠峰测量使用国产设备,队员峰顶停留150分钟创纪录,首次开展重力测量并刷新海拔世界纪录,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大幅丰富 [7] - 测量实现北斗系统极寒环境高精度定位,建立全球高程基准,最终公布珠峰高程8848.86米,数据科学性、可靠性显著提升 [7][8][15] - 2005年测量采用重力法和移去恢复技术,测定岩面高程8844.43米,综合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14][15] - 1975年测量通过三角交会观测,测得雪面高程8848.13米,控制网覆盖珠峰三条冰川,数据获全球承认 [10][11]
绿色油田的科技密码|渤海油田勘探开发60年特别报道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7 12:26
我国首个海上CCUS项目投用 - 我国首个海上CCUS项目在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投用,未来10年将规模化回注二氧化碳超100万吨,并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7] - 该项目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通过将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捕集、提纯、加压至超临界状态后注入地下油藏[7] - 中国海油历时4年开展地质油藏、钻完井、工程一体化等重点课题研究,形成二氧化碳回注的中国海油方案[8] CCUS技术特点与创新 - CCUS技术通过将二氧化碳回注与原油混合,降低原油黏度,提高采收率,同时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和减少碳排放[8] - 公司采用"老井新用+分层注气"模式,首个项目节约钻井成本超1000万元,提前7天完工[8] - 自主研发抗二氧化碳腐蚀水泥浆体系、"液控智能精细分注+分布式光纤监测"工艺等核心技术[8] - 首创"四级增压+双路稳控"技术方案,将三级压缩提升至四级压缩,在185公斤回注压力下增强驱油效果[9] 渤海油田发展规划 - 渤海油田2025年将冲刺上产4000万吨,建设我国海上北方最大CCUS中心[6] - 作为我国海上产量最高、规模最大的主力油田,已建成50余个在生产油气田、200余座生产设施,累产原油超6亿吨[6] - 规划实现"双碳"目标的三大阶段:2021~2030年为清洁替代阶段、2031~2040年为低碳跨越阶段、2041~2050年为绿色发展阶段[15] 节能降碳措施 - 实施岸电工程三期,全部投用后约75%海上平台可使用岸电,预计高峰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75万吨,节能标煤当量约100万吨[12] - 已建成投运9个分布式光伏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超过4.5兆瓦峰值[13] - 开展伴生气回收利用和节能提效行动,渤中垦利油田群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技术实践[11] - 东营原油终端等4家单位获得石油石化行业"绿色工厂"荣誉称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