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海洋二所开展杭州湾污染物来源联合调查航次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13:46
本航次完成了长江口海域多要素综合调查,进行连续走航观测,获取了化学、动力学等多参数指标数据,采集了浮游生物、微生物、微塑料等水体样 品,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碳循环过程及污染物来源提供了系统数据支撑。 日前,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监测预警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组织实施了杭州湾生态环境保护和域外污染 物来源联合调查航次。 航次对船载自动拖曳剖面测量系统和无人机"飞漂"观测系统开展了独立调试与性能验证,稳定获取了多种关键要素的高分辨率数据,验证了设备在近海 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与可行性。 杭州湾生态环境保护和域外污染物来源联合调查航次现场。海洋二所供图 ...
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海洋科技成果展举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13:46
此次参展的自然资源部涉海单位涵盖海洋科研核心力量,包括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二海 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天津海水淡化所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 用中心及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同时,还邀请了杭州海斗量海洋仪器有限公司、珠海云州智能科技股 份有限公司两家海洋装备制造研发企业参展,形成"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展示格局。 9月17日~21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行。本届东博会首设蓝色经 济展区,成为聚焦中国—东盟海洋合作的新窗口。其中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自治区海洋局牵头 联合自然资源部七家涉海单位和两家海洋装备制造研发企业,共同打造海洋科技成果展,集中展现我国 海洋领域自主创新实力。 展示内容围绕"空-天-海-极"全维体系展开,既涵盖海洋卫星观测群、深海探测技术、极地科考成 果、海洋装备技术、海洋生物产品等科研成果,也通过实物与模型让科技"看得见、摸得着",包括海洋 智能感知技术设备、海洋生物制品、便携式海水淡化机等实用装备,以及海洋卫星模型、"蛟龙"号载人 潜水器模型、三维侧扫声呐等科研装备模型,生动诠释海洋科技在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产业升级等领 ...
让大海成为“绿色聚宝盆”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13:46
文章核心观点 - 山东省通过印发《山东省海草床碳汇碳普惠方法学》,建立标准化核算体系,将海草床等蓝碳资源监测数据转化为市场可交易的“蓝碳凭证”,旨在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题,激活蓝碳经济,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2][8] 构建专业支撑体系 - 明确由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作为全省海洋碳汇调查工作的牵头单位,联合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省内外科研院所,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聚焦碳储量调查评估、碳汇监测计量等关键技术领域 [4] - 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碳汇产业联盟——山东省海洋碳汇产业联盟,并筹建全国首个区域性蓝碳机构——黄渤海蓝碳监测和评估研究中心,形成“1个中心+4个基地”的科研网络布局,以提升管理精准度与效率 [4] - 通过定期开展海洋碳汇技术培训,邀请全国领域内专家学者授课,为从业人员提供专业操作指南,保障全省海洋碳汇资源调查评估工作高效规范推进 [4] 蓝碳资源调查评估 - 2024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省域海洋碳汇资源调查,绘制全省海洋碳汇资源“一张图”,详细标注主要盐沼湿地、海草床和典型海藻场碳汇资源的位置和分布情况 [6] - 2025年持续推进盐沼、海草、海藻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试点调查,已基本掌握试点区域蓝碳生态系统状况及碳储量资源,为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6] - 对长岛庙岛、荣成月湖、潍坊弥河口等重点区域实施蓝碳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梳理潜在风险并研究提出管控建议 [6] 蓝碳经济实践落地 - 在2023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及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等大型会议上,主办方通过购买长岛海草床的核证减排量,成功实现“零碳办会” [8] - 威海市商业银行购入138.7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海洋碳汇,专门用于绿色支行日常经营的“碳中和”,荣成农商行、农业银行威海分行等金融机构也纷纷跟进,主动购买海洋碳汇实现网点或自身碳中和 [8] - 这些行动构建起“保护—核算—交易”的蓝碳价值转化闭环,激发市场参与蓝碳保护的热情和积极性 [8]
南海调查中心完成31个站位同步全潮水文观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13:46
本次31个全潮水文观测站位,最远离岸距离超过100海里,最大水深超过60米,平均离岸距离超过 60海里,平均水深超过30米。外业调查开展时,适逢2025年休渔期结束后千帆竞发的开渔季,以及台 风"剑鱼"和"蓝湖"进入南海期间,加之夏季作业时间窗口接近尾声,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为顺利完成 任务,调查中心进行了充分的方案论证和周密的出队筹划,并得到了汕头海洋中心、海口海洋中心和深 圳海洋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调查中心外业调查团队科学设计航次计划,精准把握有利作业时机,克服了码头拥堵、海况恶劣、 水深站远、连续作业等诸多不利因素,完成全部观测任务。 近日,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在粤东海域完成31个站位、合计93站次夏季全潮同步水文观测,创 下南海区同步全潮观测站位历史新高。此次观测旨在全面了解夏季典型大、中、小潮期粤东海域水文气 象基础要素时空分布特征,为该海域海上风电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等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
从红灯报警到参数归位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13:46
近日,刚结束为期一个月科考任务的"向阳红05"船,正进入新任务的准备阶段。船员挥汗如雨,吊 机、车辆、船舶维修等工作有序推进,各部门沟通协调的电话声不绝于耳⋯⋯这一切,都是为第二天10 时准时启航做准备。 23时50分,一声刺耳的警报划破集控室内的平静。经检查,机舱集中监控报警系统瘫痪,所有数据 丢失,PMS(配电功率管理系统)也失效了。 如果把机舱比作船舶的"心脏",那PMS系统就是这"心脏"的"神经中枢",控制着发电机组并网运 行、负荷分配及关键设备供电。但该设备厂商远在上海,不可能第一时间到位。若无法及时排除故障, 就意味船舶失去稳定动力,无法正常航行,启航时间也将被迫推迟,后续连锁反应难以评估。 当日值班领导接到突发故障的报告后迅速到场,会同船舶讨论研判故障现象,初步梳理出三种可 能:一是集中监控系统UPS(不间断电源)故障,导致监控系统供电异常;二是监控系统核心部件模块 故障,造成系统瘫痪;三是系统软件本身出现问题。经检查,UPS供电正常,核心部件性能理论上较为 稳定,而PMS系统的电控箱内指示灯却异常闪烁"F"红灯。此类深层故障以往极少遇见,排查工作一度 陷入僵局。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轮机长吴 ...
浙江衢州常山县:油茶科技助丰收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11:31
产业规模与效益 - 2024年常山县油茶种植面积达29万亩,综合产值突破17亿元,规模与效益均居浙江省第一 [4] - 通过技术指导,油茶林亩产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 [4] - 油茶低产林改造后,油茶籽产量能增加1倍以上 [10] 科技创新与研发体系 - 依托中国林科院构建涵盖种苗智能化培育、高效轻简机械化管理、绿色加工等全链条的油茶科研服务体系 [1][4] - “油博士”工作站拥有7名博士,着力解决种苗培育、栽培管理、精深加工等产业问题 [6] - 亚林所木本油料团队通过“良种+优技”双轮驱动,集成示范五大核心技术,于2019年建成300亩油茶高效栽培示范基地 [10] - 构建“良种选育-种苗快繁-政策研究”三位一体科技服务体系 [10] 机械化与效率提升 - 创新研发适应复杂地形的机械化装备群,实现采收效率跃升5倍、采净率达95%、作业成本直降70% [12] - 推出针对不同地形的采收设备9款,加上育苗、修剪设备共20余种 [12] - 水肥一体化轻简管护实现每亩节省用工成本200元以上 [10] - 通过数字化平台使用无人机施肥打药,作业时间从十几天缩短至半天,比人工缩短15天 [14] 产业链延伸与增值 - 首创“种质研发—生态种植—加工锁鲜—品牌营销”五位一体全链模式,通过立体套种提升土地利用效率40% [17] - “香椿+茶/油茶”套种模式使鲜芽产量增长3倍,明星良种“红富椿”亩产鲜芽150公斤,较传统品种增产60% [17] - 突破湿法鲜籽制油技术,实现茶油多酚含量提升20%,同步降低能耗与溶剂消耗 [17] - 梯度降温锁鲜技术将香椿保鲜期从3天延长至15天,并成功出口日本 [17]
安徽天长市:林下一地生“三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11:30
核心观点 - 安徽省天长市金集镇通过推广薄壳山核桃林下套种粮油作物的模式,实现了一地多收,有效解决了高岗旱地产业单一和效益低下的问题,带动了当地农户增产增收 [3][4][5] 产业发展规模与成效 - 金集镇草西、马塘等5个岗区村的种植户已增至1030余户,年产值突破6800万元,2210余名村民实现本地就业 [3] - 草西村作为最早试点,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亩试种扩展到230多亩 [4] - 套种的矮杆早熟甜玉米亩产达590斤,按市价计算每亩可增收1200元 [4] 种植模式与技术 - 种植模式为早春同步下种薄壳山核桃树苗与矮杆早熟甜玉米,7月初收玉米后接茬抢种花生或芝麻等油料作物 [4] - 山核桃树为玉米苗遮阴,深浅根系互为保湿并汲取不同土层养分,降低了玉米苗的病虫害发生率 [4] - 该模式扩大了种植空间,缓解了旱地生产用水难的问题 [4] 政策与科技支持 - 当地政府免费提供山核桃种苗,并连续4年出台有机肥补贴政策,每吨直降750元 [5] - 林业和农业农村部门定期联合开办培训班传授套种技术,并举办果粮油套种大赛推广经验 [5] - 套种模式实现了“山核桃保钱袋子、玉米撑粮袋子、花生芝麻灌满油瓶子”的综合效益 [5]
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山林之宝惠民生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11:30
"村子里本来就有种植木耳的条件和历史,林场能做,我们应该也可以。"李光梅介绍,就在当年,西五旗村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建成了第一批3个种 植大棚,试种黑木耳2万段。 大兴安岭全面禁止商业采伐后,牙克石林场开始探索经营林下经济产品,如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产业初具规模 木耳喜获丰收。张海燕摄 村庄坐落在大兴安岭的怀抱中,这里属于内蒙古东部的高纬度地区,空气清冽澄静。村庄是宁静的,不过,每到木耳采摘的季节,村集体新建的3座大 棚就会为村庄带来一阵欢腾和喜悦。 2023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乌尔其汉镇西五旗村党支部书记李光梅在考察牙克石林场时,"盯"上了林场大棚里一段段鲜嫩饱满的黑木耳。 和很多村庄一样,西五旗村也面临着空心化的问题,村里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众多,黑木耳种植工序对体力的要求不算高,这使得村里的黑木耳种植产 业为他们提供了工作机会。 "今年我参与了地摆、挂段、打孔工作。"西五旗村村民鄂云娜就是项目受益者之一,"我家里有读书的孩子和需要赡养的老人,村里黑木耳项目提供了 临时的工作岗位,让我们家在村里也有了一笔额外的收入。" 西五旗村是一个缩影,在市林草局所属的牙克石林场,记者看到了一张更加蔚为壮观 ...
中国海洋大学“灯塔·逐浪”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开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10:23
日前,"灯塔·逐浪——文圣常的海浪科学人生"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西海岸校区开幕。本次展览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海洋大 学联合主办。 主题展分为"光山少年""逐梦向海""耕海踏浪""精神灯塔"4个部分,通过图片、文献、实物、音视频等500多件科技史料及大量互动类科普展品,介绍了 文圣常崇德守朴、奖掖后学、浩海求索、丹心报国的动人事迹,全面展示了文圣常对我国海洋科教事业的不懈追求、卓著成就和无私奉献。主题展览中融入 沉浸式舞台剧《爱如潮水》,以"展剧融合"的方式,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观展体验。 据悉,该展览于5月22日在山东省科技馆举行了首展,展出约100天,接待观众9.4万余人次。9月,该展览巡回至中国海洋大学展出,预计持续3个月。 文圣常是我国海浪研究的开拓者和物理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作为我国海浪研究的先行者,自20世纪50年代投身海浪研究。他 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打破了西方对海浪预报核心算法的垄断,推动中国海浪预报模式从"经验预报"跨入"数值预报"时代,并最终广泛应用于海洋灾害预 警、海洋工程与资源开发、海上交通等方面,为我国海洋科教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
“科技深海·小手护海”科普活动收官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10:23
活动以"海洋生态监测小课堂"拉开序幕。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青年专家王雪莹主讲"为海洋做个体 检"主题课程,指导孩子们动手开展水质检测实验,并详细讲解了传感器技术、岸基监测、浮标监测、 机动观测和海底监测等现代海洋在线监测技术。课程通过展示海洋污染对珊瑚礁、红树林及海洋生物的 危害,让孩子们认识到海洋保护的紧迫性。"我的机器鱼DIY"环节备受欢迎,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用环 保材料组装仿生机器鱼模型,了解浮力与动力原理,更结合海洋监测知识,畅想为机器鱼搭载智能设备 以突破传统监测局限。 活动尾声,孩子们集体宣读《海洋保护承诺书》。天津图书馆馆员为小读者们推荐了《神奇海洋的 发现之旅》海洋科普丛书与"碧海青天入画来——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巡礼"云展览,鼓励大家将 探索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孩子们表示,通过这次活动真切理解了"保护海洋不是口号,而是行动"。 9月13日,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联合天津图书馆主办的自然资源部科普月地方特色活动"科技深海· 小手护海"顺利收官,20名来自不同学校的"小小海洋工程师"参与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