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中国海洋大学“灯塔·逐浪”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开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10:23
日前,"灯塔·逐浪——文圣常的海浪科学人生"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西海岸校区开幕。本次展览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海洋大 学联合主办。 主题展分为"光山少年""逐梦向海""耕海踏浪""精神灯塔"4个部分,通过图片、文献、实物、音视频等500多件科技史料及大量互动类科普展品,介绍了 文圣常崇德守朴、奖掖后学、浩海求索、丹心报国的动人事迹,全面展示了文圣常对我国海洋科教事业的不懈追求、卓著成就和无私奉献。主题展览中融入 沉浸式舞台剧《爱如潮水》,以"展剧融合"的方式,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观展体验。 据悉,该展览于5月22日在山东省科技馆举行了首展,展出约100天,接待观众9.4万余人次。9月,该展览巡回至中国海洋大学展出,预计持续3个月。 文圣常是我国海浪研究的开拓者和物理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作为我国海浪研究的先行者,自20世纪50年代投身海浪研究。他 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打破了西方对海浪预报核心算法的垄断,推动中国海浪预报模式从"经验预报"跨入"数值预报"时代,并最终广泛应用于海洋灾害预 警、海洋工程与资源开发、海上交通等方面,为我国海洋科教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
“科技深海·小手护海”科普活动收官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10:23
活动以"海洋生态监测小课堂"拉开序幕。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青年专家王雪莹主讲"为海洋做个体 检"主题课程,指导孩子们动手开展水质检测实验,并详细讲解了传感器技术、岸基监测、浮标监测、 机动观测和海底监测等现代海洋在线监测技术。课程通过展示海洋污染对珊瑚礁、红树林及海洋生物的 危害,让孩子们认识到海洋保护的紧迫性。"我的机器鱼DIY"环节备受欢迎,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用环 保材料组装仿生机器鱼模型,了解浮力与动力原理,更结合海洋监测知识,畅想为机器鱼搭载智能设备 以突破传统监测局限。 活动尾声,孩子们集体宣读《海洋保护承诺书》。天津图书馆馆员为小读者们推荐了《神奇海洋的 发现之旅》海洋科普丛书与"碧海青天入画来——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巡礼"云展览,鼓励大家将 探索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孩子们表示,通过这次活动真切理解了"保护海洋不是口号,而是行动"。 9月13日,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联合天津图书馆主办的自然资源部科普月地方特色活动"科技深海· 小手护海"顺利收官,20名来自不同学校的"小小海洋工程师"参与其中。 ...
“智斗”浒苔绿潮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10:23
项目背景与目标 - 黄海浒苔绿潮是发生在开阔海域、长距离漂移的大规模绿潮,防控难度较大 [1] -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将“浒苔绿潮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项目”纳入三年行动重点项目,旨在强化监测预警能力 [1] - 项目系统开展“空-天-海-岸”立体监测、全周期预测预警、智能处置决策支持等核心技术攻关,显著提升监测预警与防控处置决策支撑能力 [1] 立体监测技术突破 - 项目团队综合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升级完善“空-天-海-岸”立体监测体系 [3] - 研发无人机监测藻情智能解译算法和图传数传一体技术,实现对浒苔分布、面积等关键信息的精准解析和实时回传 [3] - 利用准同步卫星和无人机开展覆盖面积精细化解译,建立基于多源遥感的混合像元分解技术,显著提升解译精度 [3] - 建立北海区大型海藻标本库,筛选出大型海藻DNA条形码,完善分子鉴定平台,实现快速准确的海藻种类鉴定 [3] 预测模型优化 - 项目团队持续优化浒苔绿潮全生命周期的预测模型,包括年度发展趋势预测模型、早期漂浮聚集模型、暴发期和衰亡期生态动力学模型 [6] - 研发多驱动场集合预报方法,解决中长期环境场预报不稳定的问题,有效提升年度趋势预测精度 [6] - 通过优化生态动力学模型和预测变量自动提取,实现对生物量变化和漂移过程的智能化自动预测,并引入多线程并行计算提升预报精度和效率 [6]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 项目团队创新提出浒苔绿潮高概率分布区域划定方法和多时空尺度打捞效果评估方法 [8] - 构建打捞船舶协同处置智能调度模型,研制北海区浒苔绿潮前置打捞监管平台,形成集“多源数据采集-态势综合推演-船舶智能调度”于一体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8] - 该系统能为地方政府提供最佳打捞通道、重点打捞区域、关键打捞时间窗口、船舶调度策略等决策支持 [8] - 针对山东近海贝类筏式养殖区,创建考虑筏架阻挡效应的漂移参数化方案,实现筏架区浒苔漂移的精细化预报 [8] 项目成效与未来规划 - 在项目成果支撑下,近三年青岛市浒苔上岸量显著减少,有效提升了防控成效 [8] - 未来将继续升级黄海浒苔绿潮全周期监测预警和海上处置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模型、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 [8] - 通过完善“监测-预警-打捞决策支持”全链条技术体系,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强大的科技支撑 [8]
《二○二四年海南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10:23
近日,海南省海洋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编制并发布《2024年海南省海 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下一步,海南省海洋厅将坚持陆海统筹、山海联动,持续推进海南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提升 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技术支 撑。 2024年,海南省组织开展近岸海域生态趋势性监测,对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海藻场、河口、 海湾和砂质海岸等7类16个区域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实施调查监测,对2个赤潮灾害高风险区开展早期预 警监测,并对金潮和赤潮灾害开展了应急跟踪监测,形成《公报》。 《公报》显示,2024年海南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总体稳中趋 好。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状态以优良为主,红树林、海藻场、河口、海湾和砂质海岸生态系统整体 状态良好。赤潮和海岸侵蚀等生态灾害及生态问题仍需关注。 ...
蓝海逐“能”应向全产业链发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10:23
海洋能开发利用现状 - 我国海洋能总装机规模超过1.2万千瓦,位居世界第四,已进入规模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前夕 [3] - 政策目标明确,计划到2030年将海洋能装机规模提升至40万千瓦 [3] - 技术成果显著,浙江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累计并网发电超2.5亿度,首台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投运后并网发电超450万度 [4] - 波浪能、潮流能、潮汐能运行装机规模分别居全球第一、第二和第三,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基本同步 [4] 海洋能产业链解析 - 产业链涵盖资源开发、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维护及能源利用,具有链条长、带动性强的特点 [6] - 上游环节聚焦资源调查与技术研发,包括利用卫星遥感等手段评估资源,并研发高效转换装置及智能化监测系统 [6] - 中游环节侧重装备制造与工程建设,实现涡轮机、发电机等核心部件的规模化生产及电站的施工安装 [6] - 下游环节围绕运营维护与能源利用,通过智能化运维提升电网并网能力,并构建“海洋能+”综合能源系统以提高经济可行性 [7][8] 南沙区海洋能产业发展建议 - 开展海洋能资源调查,整合技术力量评估资源蕴藏量与开发潜力,构建资源数据库 [10] - 强化规划引领,结合区位与政策优势构建产业发展体系,确保与生态保护等相协调 [10] - 依托涉海研发机构攻坚核心技术,并探索建立技术标准与安全规范体系 [11] - 发挥装备制造优势,利用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落户,打造产业集聚区 [11] - 推动错位协同发展,建设测试中心、认证机构及陆上试验场,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11] - 加强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吸纳高素质专业人才,深化与港澳及国际机构的合作以提升行业影响力 [12]
河北地质二队助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见闻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09:33
依燕山,临渤海。这里是河北唐山。 昔日伤痕累累的椅子山,经过修复治理,如今绿意盎然,苹果、梨子挂满枝头。 翻过山,有飞鸟越过海面。 置身曹妃甸海草床生态修复项目现场,晨光轻柔,鳗草摇曳,"海底草原"随波起伏…… 近日,记者来到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以下简称二队),深入矿山、土地、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现 场,切身感受他们勇当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服务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精神风貌—— 从椅子山出发,走过平原,深入城乡,奔赴大海,以敬畏之心重塑山海,以科技之笔点染新绿。 上山,带头攻关矿山修复 "十年了,我眼看着椅子山一天天变绿。"刘艳华递给记者一个山梨,"别看它个头不大,梨味可足了。" 二队技术人员刘艳华被称为"守山人",他见证了椅子山生态修复前后的变化。 "二队的转型发展,椅子山是个新起点。"刘艳华感慨地说,"队领导班子精准研判时与势,最终确定了 方向——从找矿铁军到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转型还是要立足地质,从'矿'字入手。2015年,队里主动 向省相关部门申请,集中技术力量打造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攻关试验区——滦州市椅子山。" 成功"拿下"椅子山,二队的矿山修复技术能力一炮而红——针对滦州市12座矿山, ...
预警早一步 治理深一层 责任细一格 西藏林芝综合施策打好地灾防范“主动仗”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3 09:49
文章核心观点 - 林芝市自然资源局通过预警、治理、排查、应急和宣传等一系列主动防控措施,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跃升 [1][2][3] 监测预警 - 综合运用人防加技防模式,遴选地灾群测群防员404名,安装普适性检测设备167台和专业监测设备11台 [1] - 第一时间启动汛期日报告制度,全面启用隐患信息管理系统,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 [1] - 联合气象、应急管理等部门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和地灾风险预警信息 [1] 灾害治理 - 启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6年-2030年)》编制工作 [2] - 今年累计实施14个地灾治理项目,其中8个项目已完工,包括米林市中心城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和墨脱县背崩乡萨曲沟泥石流治理项目等 [2] 灾害排查 - 常态化开展雨雪冰冻天气地灾防治,落实汛期排查队伍8支40余人 [2] - 全面开展虫草采挖区域地灾排查,今年累计排查相关隐患10处 [2] - 严格开展震后地灾排查,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对震中及周边区域内的地灾风险进行全面排查 [2] 应急保障 - 联合相关部门成立地灾防治应急队伍,提供各类专题地图、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等现有测绘成果 [1] - 应急队伍开展遥感影像和视频获取、正射影像和三维实景模型制作、全景地图制作、灾情监测与分析、灾后恢复重建等应急保障任务 [1] 宣传演练与培训 - 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宣传平台,结合重要节点加强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普及 [3] - 实战化开展应急演练,今年累计开展应急演练9场,参与人员超1320人 [3] - 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形成市级指导、县级组织、乡镇实施、村级参与、技术支撑的闭环责任体系 [3] - 积极组织地灾防治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详细讲解滑坡、崩塌等灾害点的野外识别方法 [3]
安徽桐城15座废弃矿山重披绿装 生态治理总面积达34.89公顷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3 09:49
近日,走进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双龙村的桐兴石料厂,只见机械车在厂区来回穿梭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 象。作为桐城矿山生态修复的样板工程,该矿区坚持"边开采、边修复、边复绿"原则,曾经山石裸露、 斑驳破碎的山体正逐渐披上绿装,焕发勃勃生机。 契机,广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治理氛围。 近年来,桐城市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通过规划引领、创新模式、强化监管,推动绿色矿山建 设,提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资源保障能力。目前,全市已完成原碧峰街道采石场等15座废弃矿山生态 修复,生态治理总面积达34.89公顷。 规划引领,绘就生态修复"路线图"。桐城市精准锚定生态治理目标,编制完成《桐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 复规划(2022年-2035年)》,明确了全市矿山生态治理修复的目标任务,并将现有矿山生态环境治理 与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工作有机结合,计划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24.47公顷。同时,该市构建在建、生产矿 山与历史遗留矿山统筹治理新机制,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为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划定清晰路径。 创新模式,激活"生态+产业"新动能。为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桐城市将矿山生态修复施工 中产生的富余砂石,统 ...
我国首个低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行业标准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2 19:45
目前,低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精细化管理(农作物生长监测、病虫害监测 等)、生态环境监测(水质监测、碳汇评估等)、矿产资源与地质勘探(矿物识别、矿山监测等)、应 急测绘保障(火灾监测、洪涝灾害评估等)等多个行业和领域。接下来,低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技术 将结合多源遥感融合、人工智能、无人机多机多模态协同等技术,向着实时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规范》编制工作自2020年经自然资源部批准立项以来,历时近五年完成。编制团队通过多轮需求调 研、技术研讨、试验和专家论证,多次征求行业意见,并经国标委和自然资源部严格审核,最终形成终 稿。 《规范》的发布有效解决了低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技术和应用发展长期存在的相关标准指导缺失、技 术流程和要求不统一、设备产品性能良莠不齐、成果质量差异大等问题。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 面:首先,统一了技术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其次,规范了技术流程,为相关项目的生产作业提供参 考;第三,明确了技术参数,为相关软硬件产品研发提供依据;第四,提升了成果质量和可靠性,更加 精准地支撑应用;最后,将加速技术创新应用和推动成果应用,赋能行业发展。 近日,由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牵头 ...
“智斗”浒苔绿潮——北海局构建海洋灾害防控新体系纪实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2 17:43
绿潮是海洋中一些大型绿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导致生态环境异常的一种现象。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绿潮在许多 国家频繁暴发,已演变为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灾害。 "空天海岸"高效协同 精准掌握浒苔动态分布,是防控绿潮的关键第一步。针对传统浒苔绿潮监测技术手段单一、精度不足、时效性差的痛点,项目团队综合采用卫星遥感、 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升级完善了"空-天-海-岸"立体监测体系。 团队研发了无人机监测藻情智能解译算法和图传数传一体技术,实现对浒苔绿潮分布、面积等关键信息的精准解析和实时回传,解决无人机监测过程中 藻情解译效率低、回传时效性差的难题。同时,利用准同步卫星和无人机开展浒苔绿潮覆盖面积精细化解译,建立基于多源遥感的混合像元分解技术,更真 实还原海上浒苔绿潮实际分布,显著提升浒苔绿潮覆盖面积解译精度。此外,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生物量反演模型的研发,使得大范围浒苔绿潮生物量的高效 监测成为可能。 为快速准确鉴定大型海藻种类,项目还建立了北海区大型海藻标本库,筛选出大型海藻DNA条形码,完善了分子鉴定平台。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如 同为海上藻情处置装上了"千里眼"。 "向阳红51"船海上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