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环境报
icon
搜索文档
乐山“以优促优”打造营商“绿环境”
中国环境报· 2025-06-30 09:57
优化营商环境措施 - 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六条措施》明确六大任务:用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提升项目环评审批质效、强化污染物总量保障、加大环保项目资金支持、推行柔性执法审慎监管、深化环保技术帮扶服务 [2] - 深化"放管服"改革 为资源环境保护"划红线" 同时为市场主体发展"建通道" 创新政务服务方式 [3] - 构建非现场、无感式执法监管体系 整合生态环境监管平台数据资源 建立全链条闭环监管机制 [6] 环境准入与审批优化 - 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应用 动态更新分区管控 解决工业用地问题 为中氟泰华20万吨/年双氧水等项目落地创造条件 [3] - 将超长期国债项目、专项债项目纳入环评审批"绿色通道" 告知承诺制项目免技术评估 容缺审批推动项目落地 已审批70余个项目环评 涉及投资额超90亿元 办结时限平均提速60% 最快16个工作日办结 [4] - 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全市统筹管理 优先保障重点项目 县内调剂10个工作日完成审核 跨县调剂15个工作日完成审核 [5] 执法监管创新 - 建立智慧执法监管与服务平台 配备无人机、无人船等新装备 推动执法监管由"人防"向"技防"转变 105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管理 优先采用非现场检查方式 [6] - 推行渐进式执法模式 对首次发现且无环境危害的违法行为免罚 今年以来实施不予处罚或从轻处罚案件20余起 免罚或从轻减轻金额1300余万元 [7] - 深化行政处罚"三书同送"制度 指导企业信用修复 发出信用修复提示函80余份 帮助20余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7] 企业帮扶与服务 - 开展"四个一"执法监督帮扶活动 为5个工业基地、29家重点排污单位和重点建设项目"送法入企" 排查整治环境安全隐患30余个 [8] - 提供"三专"服务模式 深入40余家企业指导排污许可工作 完成排污许可证重新申请193家、新申请7家、变更141家 [8] - 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 争取社会金融机构融资贷款支持 指导企业争取资金超两亿元 [9]
当传统产业遇到数智技术,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中国环境报· 2025-06-30 08:21
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的战略意义 - 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基本盘"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其转型升级关系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 [1] - 全球数智技术加速迭代,以数智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对形成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 数智技术赋能绿色低碳生产场景创新 - 数智技术提升企业跨界融合、资源编排和创新集成能力,助力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突破 [2] - 大数据和数字孪生技术帮助传统企业分析用户需求、选择绿色材料、优化产品设计,开发功能新性能优的绿色低碳产品 [2] - 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优化传统工艺流程,实现生产能耗、质量管控和计划执行的全面监测与优化 [2] - 截至2024年3月,我国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3.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6.2% [2] 数智技术赋能绿色低碳多边价值创造 - 数智技术促进社会、物理与数字空间融合,实现人员设备数据互联互通,增强企业资源整合和机会识别能力 [3] - 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实现制造过程全程监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连通,提升绿色低碳价值创造能力 [3] - 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实现全链条碳足迹测量、追溯、动态定价和交易,衍生碳资产管理和绿色品牌溢价新价值 [3] 数智技术赋能绿色低碳治理体系创建 - 数智化监管和智能化服务是创建绿色低碳治理体系的关键抓手 [4] - 碳排放智能监测系统、碳数据管理平台和环境执法智能决策系统构成治理体系的"数智神经网络",实现多维数据实时采集和智能决策 [4] - 绿色低碳智能服务平台为企业碳足迹监测、减排方案制定和碳交易提供支持 [4] - 截至2024年,全国已建立246个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和251个绿色低碳公共机构,各类绿色服务平台持续完善 [4]
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为什么重要?
中国环境报· 2025-06-30 07:14
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 - 产品碳足迹核算主要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需结合实景数据和碳足迹背景数据 [1] - 复杂终端产品(如汽车、电子电器)因供应链长、生产过程复杂,需要大量背景数据支撑核算 [1] - 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或因子库是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 [1] 国内碳足迹数据库政策支持 - 国务院提出建设重点行业和细分领域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 [1] - 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明确要求建立国家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研究细分领域因子数据 [1] 碳足迹数据库建设现状与挑战 - 全球已形成多个独立完整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为产品环境足迹核算提供支撑 [2] - 国内数据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认知薄弱、数据质量差、应用不足三大问题 [2][3] - 市场主体对数据库功能认识不清,混淆温室气体排放因子与碳足迹因子的现象普遍 [2] - 地方和行业存在重复建设问题,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同一产品因子差异大 [3] - 国内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以团体标准为主,国际认可度低,应用场景单一 [3] 数据库建设改进方向 - 需加强全国统一规划,分阶段开发基础数据库与分领域数据库 [4] - 应制定标准规范统一数据边界、格式和建模方法,避免"黑箱"问题 [4] - 需建设研究平台培育专业团队,建立市场化与公益性并重的数据更新机制 [5] - 应用数字技术提升数据追溯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模式探索 [5][6] 应用场景拓展与国际合作 - 需加强科普宣传,定期发布优质数据库推荐清单 [6] - 应修订国家标准填补背景数据采用规则空白,细化核算标准中的数据使用要求 [6] - 需扩大碳足迹认证规模促进背景数据规模化应用 [6] - 应加强国际技术交流,推动数据标准互认,支持出口企业采用国内数据库 [7]
杭州临安的“党员先锋服务站”让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
中国环境报· 2025-06-28 18:13
绿色联盟与党员先锋服务站 - 浙江省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临安分局机关第四支部委员会与中共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横山村支部委员会签订党支部"绿色联盟"联建工作框架协议,旨在强化党建引领,整合各方资源 [1] - "绿色联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搭建起基层生态环境部门与属地村级党组织协同合作的桥梁 [1] - "党员先锋服务站"已成为服务企业与群众的前沿阵地,提供一站式环保服务,包括环保可行性评估、审批流程指导、排污登记和项目验收等 [2] 企业服务案例 - 一家企业因厂房陈旧计划新建厂房,在"党员先锋服务站"的帮助下,仅用一个月时间就顺利完成所有环保手续 [2] - 服务站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清晰梳理时间节点,详细罗列环保事项清单,节省企业大量时间和精力 [2] - 自2025年6月以来,"绿色联盟"已帮助横山园区解决问题10个,帮助企业申领排污登记5家,完成环保审批手续办理1家 [3] 群众服务案例 - 有村民反映园区内某汽修厂喷漆气味较重,服务站队员迅速响应并进行全面检查 [3] - 检查发现汽修厂有机废气处理设施运行正常,但因大门敞开导致废气逃逸,服务站责令加装门帘并加强日常管理,很快解决了异味问题 [3] - 服务站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赢得村民高度认可 [3] 工作成效 - 自2025年6月以来,双方已共同组织巡河护河活动两次,发现解决存在的隐患4个 [3] - 组织助企业服务活动1次,帮助横山园区解决问题10个 [3] - 服务站秉持"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原则,切实打通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最后一米" [3]
充分发挥物业公司环境管理作用,从源头上减轻信访投诉压力
中国环境报· 2025-06-27 15:23
物业公司在小区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 物业公司需在生态环境管理中履行劝阻、制止和报告职责,如《南京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的对破坏、污染行为及时处理[1] - 物业公司应充当哨兵角色,对可自行解决的问题立即整改,无法解决的及时上报并配合相关部门[1] - 物业公司需将打造美丽宜居环境作为日常管理重点,主动参与绿化养护和垃圾分类等工作[2] - 物业公司可与业主委员会合作,推动共情共治模式维护小区生态环境[2] 物业公司与居民的沟通协调 - 物业公司作为桥梁纽带,需深入了解居民需求并协助政府部门开展群众工作[2] - 物业公司应加强日常沟通与信息公开,减少对正常管理需求的误解如树木修剪和绿地调整[2] - 物业公司需学习生态环境法规政策,在主管部门指导下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居民环保意识[2]
守护好中华白海豚眷恋的这片碧海
中国环境报· 2025-06-27 09:47
中华白海豚生存现状 - 我国是全球最重要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珠江口水域种群数量超过2000头[1] - 过去20年中华白海豚栖息地面积缩减超过50%,种群年死亡率达2.5%,远超国际警戒线(1%)[1] - 珠江口水域和北部湾钦州三娘湾等地仍能观测到稳定种群,但死亡率持续高于国际参考值[1] 种群减少的核心原因 - 中华白海豚对特定河口、海湾环境存在"乡恋情结",依赖程度类似人类"乡土情怀"[1] - 该物种宁可返回船舶活动多的熟悉水域,也不愿迁至环境差异大的新区域[1] - 这种生态适应性是千万年自然选择的结果,导致其难以适应栖息地变化[1] 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挑战 - 中华白海豚偏爱的海岸环境与经济活跃区域高度重叠[2] - 填海造地、航运活动、风电开发等人类活动是主要威胁因素[1][2] - 需在海洋经济发展与珍稀物种保护间寻找协同路径[2] 保护措施建议 - 完善保护网络,优先覆盖现有重要分布区域,探索国家公园模式[2] - 沿海项目需优化选址,采用温排水降温等技术减少生态影响[2] - 将中华白海豚分布海湾优先纳入生态修复项目,提升生境质量[2] - 落实船舶限速等针对性措施,科学控制人类活动强度[2]
“互换大气污染物总量指标”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注入新动能
中国环境报· 2025-06-27 08:14
大气污染物总量指标互换机制 - 成都市温江区与青白江区签订协议 温江区用90吨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指标置换青白江区60吨氮氧化物总量指标 盘活闲置指标并实现精准匹配 [1] - 互换机制依据《成都市建设项目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工作规程(试行)》 允许PM2_5达标的区县之间根据需求进行批量互换 [1] - 温江区获得的氮氧化物指标将用于保障总投资超30亿元的项目 包括成都西电中特大型特种变产线和四川海思科制药新建锅炉 [1] - 青白江区获得的挥发性有机物指标将支持总投资约150亿元的项目 包括巨石集团高性能玻纤智能制造基地和秀德畅盈碳纤维全产业链一体化产业基地 [1] 互换机制的优势 - 相比传统方式如排污权交易或跨区域购买 批量互换机制操作更直接高效 简化对接流程并提升项目落地速度 [2] - 机制为其他面临环境容量约束的地区提供借鉴 可通过明确标准、优化流程等方式盘活总量指标资源 [2] - 机制凸显总量指标的环境和经济价值 环境容量可作为宝贵资源通过交易或交换带来新的增长点 [3] 实施保障措施 - 互换前需依据地形、气象、产业等关键因素评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避免同类污染物过度集中排放 [2] - 需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通过产业升级和联合防控措施提升整体治理水平 [3] - 加强政策引导和全链条监管 清晰阐释互换条件流程并打击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 [3]
如何守牢自媒体流量的“堤坝”?
中国环境报· 2025-06-27 07:12
环保网红的社会影响力 - 抖音博主"渔猎齐哥"拥有近250万粉丝 今年以来曝光江西乐平工业园区废气扰民 湖北天门河污染等问题 推动污染问题解决 [1] - "理想青年—小辛"在长江 澜沧江清理白色垃圾60余吨 B站UP主"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通过专业讲解提升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1] - 微信平台"阿拉善SEE生态协会"长期聚焦荒漠化防治 引导公众关注沙漠生态修复 [1] 环保网红的传播特点与问题 - 环保网红通过生动有趣方式转化专业生态知识 或通过曝光推动舆论监督 对非法排污企业形成威慑 [2] - 部分环保网红存在专业知识不足 拍摄形式单一等问题 但凭借社会责任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力量 [2] - 流量利益诱惑下出现乱象 包括刻意制造污染场景摆拍 夸大生态环境问题传播不实信息等行为 [2] 环保网红的发展建议 - 环保网红需秉持专业科学态度 确保内容准确性 避免公益活动作秀 多角度客观反映问题 [3] - 自媒体平台应严格审查虚假内容 优化算法扶持优质内容 设立专项奖励激励生态环境宣传 [3] - 政府部门可为网红提供专业培训 完善法律法规 借助网红影响力开展政策宣传 [3] 公众参与环保网红生态 - 公众需提高对摆拍造假行为的辨识能力 及时举报虚假内容 积极分享传播优质环保内容 [4]
鸥鹭翩跹处 碧水映新颜
中国环境报· 2025-06-26 09:43
异龙湖生态治理成效 - 异龙湖通过"三治一改善"策略实现水质向好不向坏 核心治理目标包括天天有行动 周周有变化 月月有进展 [1] - 2024年城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分别提升至96 4%和98 5% 流域244个村庄污水治理率从60 8%提升至100% [2] - 实施雨污分流和管网改造工程 形成流域治理"一张图"和责任落实"一张网"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 累计调整种植结构11 79万亩 采用"三个零"方式种植1680亩 落实减药降肥措施18 27万亩 [3] - 推广"三新"技术 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绿色防控等绿色种植方式 [3] - 2024年开展人工增雨312点次 生态补水3020 03万立方米 清理河库沟渠173条总计688公里 [3] 生态修复工程 - 采用"贝 鱼 草"生物生态治理技术 构建"沉睡植物-水下森林"生态群落 总投资2 7亿元修复8370亩 [4] - 项目区藻密度下降 水体透明度提升 沉水植物长势良好 水质持续改善 [4] - 海菜花种群恢复 村民利用水田种植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4] 社会参与机制 - 2024年开展学习宣讲946场次覆盖6万余人 志愿服务活动215场次覆盖5 7万余人 [5] - 239名段长对244个村庄常态化巡查 县级机关开展支部共建375次 [6] - 劝离非法钓鱼8670余人次 清除简易船只66条 打渔人转型为湖域守护人 [6] 治理成果转化 - 2024年4-6月国控断面实现水质脱劣目标 河畅 水清 景美的生态格局形成 [6] - 异龙湖获评"中国最美高原湖泊专用赛道" 成为马拉松和骑行赛事热门举办地 [6]
海菜花开处 绿为洱海脉—— 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引领生态治理新典范
中国环境报· 2025-06-26 09:43
洱海保护治理成效 - 洱海湖体总磷浓度较2003年下降44%,27条主要入湖河流连续三年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流域内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22% [12] - 建成20座污水处理厂,铺设5743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14.9万个化粪池,覆盖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 [15] - 实施入湖河流生态化治理工程,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9个重要河流(湖库)被评定为云南省美丽河湖 [15] 科研与技术支撑 - 建立中国·大理洱海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科研基地,组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及国际湖泊治理专家构成的科研团队 [14] - 构建覆盖洱海流域的"天空地水"一体化感知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集成26家单位、约36亿条数据资源 [14] - 平台建设成果入选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第一批) [14]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 推行"三禁四推"政策,削减大蒜等高耗水高耗肥作物种植面积12.3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8.96万亩 [15] - 创新"顺丰洱海模式",每年收集处理畜禽粪污约14万吨 [15] - "种养旅结合"分区防控模式入选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五大模式之一 [15] 生态修复工程 - 实施海东面山绿化和流域湿地、库塘提质增效工程,完成海东面山绿化5.8万亩,建成湿地4万亩、各类库塘307座 [16] - 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重现洱海 [16] - 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实现"人退湖进"的历史性转变 [19] 产业转型升级 - 关停搬迁洱海流域46个规模养殖场,全面关停3家水泥厂,产能转移到祥云县和宾川县 [20] - 工业"新三样"——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聚企成链 [20] - 乳业、核桃、水果、蔬菜等"苍洱名品"提质创优 [20] 文旅产业发展 - "一带三道十八廊"—"漫步苍洱"文旅品牌大放异彩,年游客接待量接近一亿人(次) [20] - 打造"在大理爱上生活""大理美好生活季""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等新IP [21] - 文旅产业强劲复苏,旅游业持续火爆 [20] 国际合作与经验推广 - 洱海保护治理经验作为2024年中欧文化交流重要议题,向法国、瑞士等国家推广 [22] - 连续四届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大理成功举办 [22]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称赞为"湖泊治理的东方智慧"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