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环境报
icon
搜索文档
周修远:让“绿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丨2025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
中国环境报· 2025-07-17 16:36
自然科普专家周修远的专业成就 - 追踪解读亚洲象北上南归生态事件并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访 [1] - 主持"生物多样性100课"志愿服务项目,直接受益者达百万人次 [1][4] - 受邀登上全国性生态保护论坛并荣获2025年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称号 [1] 科普工作方法与内容形式 - 通过公益讲座、野外实地讲解、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传播知识 [3][4][5] - 将前沿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易理解的内容,如亚洲象行为生态意义解读 [4] - 结合生态研学活动带领学生进入自然保护区实践观测鸟类 [5] 专业背景与机构合作 - 参与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并担任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纪录片科普顾问 [4] - 2020年加入云南省动物学会,2021年加入昆明环保志愿者组织 [4] - 作为"绿种子"行动专家合伙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及 [4] 社会影响力与数据成果 - 志愿服务覆盖昆明市50余所中小学,线上线下受益者超100万人次 [5] - 主导的生态研学课题培养数百名青少年志愿者,多人获全国竞赛奖项 [5] - 科普视频与直播活动获得广泛社会关注 [5] 荣誉与行业认可 - 获"昆明市优秀环保志愿者""昆明市生态科普优秀工作者"等称号 [5] - 多次在重要生态保护论坛分享经验 [5] - 坚持创新传播方式以提升科普效果 [6]
江苏省厅第五专员办切实将“转作风”与“办实事”紧密结合,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
中国环境报· 2025-07-17 09:41
三是构建闭环监督体系。严格审核把关,综合梳理各地上报的整改成效,综合运用随机抽查、暗访核 查、群众举报复核等多种手段深挖细查,掌握问题整改实际效果。对发现的虚假整改、工作不力等问 题,点名道姓,不留情面,并督促彻底整改到位,坚决打消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定期与江苏省人民检 察院沟通联系,将发现的失职渎职、环境违法等线索及时移送检察机关,累计立案465件,形成有力震 慑。目前,所有回访发现的问题均已反馈各地,并计划组织人员直赴现场核查,形成了从问题交办到整 改落实再到群众评价的完整闭环。 四是优化长效保障机制。着力推动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畅通信息渠道,持续管好 用好江苏省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健全基层网格员环境监管体系。进一步优化问题受理、转办、督 办、反馈、回访的全流程管理机制。强化科技赋能,大力推广应用信息化手段,让数据快跑替代脚力慢 跑。如在水体、噪声、异味敏感区域布设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并联网,探索智能识别预警,提升非现场监 管能力,努力实现环境问题早发现、早处置。自工作开展以来,各地运用大数据筛查、无人机巡飞等技 术手段累计摸排线索580条,有效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度。针对噪声、异味等易 ...
环境监测五十载 美丽陕西有我在 ——陕西生态环境监测50年发展纪实
中国环境报· 2025-07-17 09:36
陕西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历程 - 1975年陕西省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初期仅40余人、简易实验装备,2024年已形成覆盖全省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智能遥感与全要素分析 [5] - 截至2024年,全省建成监测机构116家,队伍规模达2254人,实验室面积扩展至98277平方米,配备尖端仪器11100台(套),高级职称占比10%,中级职称占比24%,研究生占比近9% [9] - 监测能力从早期仅检测水体pH值、溶解氧等基础项目,扩展至涵盖水、气、土、声等11大类356项1320个参数的监测技术体系 [9] 大气监测网络升级 - 1996年大气监测网络初建时仅50个国控站点监测SO2、NOx、PM10三项指标,2009年扩展至144个站点并新增CO、O3、PM2.5监测能力 [14] - 2017年建成配备30余台尖端设备的大气环境"超级站",可实时捕捉150余种污染物成分,带动全省形成14个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站协同网络 [16] - 2024年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网,包含46个国控站、226个省控站、563个乡镇站及3个背景站、14个综合站、7个交通站 [16] 水环境监测技术突破 - 1984年全省仅76个水监测断面监测18项指标,误差常超20%,2024年建成277个手工监测断面和143个水质自动站,实现109项全指标手工监测 [17] - 长江流域陕西境内46个国控断面2024年水质全部达Ⅱ类以上(含8个Ⅰ类),汉江、丹江流域35个断面全部达Ⅱ类以上(含6个Ⅰ类) [18] - 渭河干流20个断面2024年全部达Ⅲ类以上标准,全省101条河流Ⅰ类—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96.9%,连续三年消除劣Ⅴ类断面 [25] 土壤与噪声监测进展 - 土壤监测从1982年首次背景值调查发展为527个基础点位、17个背景点位、168个风险监控点位构成的智能网络,无人机光谱技术实现污染区域快速识别 [19] - 噪声监测从20世纪80年代人工声级计统计升级为108个功能区自动监测站点,西安市试点噪声信息地图实现可视化展示 [22] 生态与农村监测成果 - 生态遥感监测解译精度从2005年不足70%提升至2024年98.22%,基于环境DNA技术发现秦岭细鳞鲑等珍稀物种踪迹 [24] - 农村监测从2010年6个村庄试点扩展至2024年120个村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4.36%,农田灌溉水质合格率98% [23] 环境质量改善数据 - 2016-2024年陕西PM2.5浓度从51微克/立方米降至35微克/立方米(降幅31.3%),优良天数从270.5天增至294.6天 [25] - 2024年城市功能区声环境昼间达标率97.0%(较2021年+0.5pct),夜间达标率92.0%(较2021年+6.6pct) [26] - 秦岭区域53个地表水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Ⅲ类以上,生态质量指数达"一类"最高类别 [25] 未来技术规划 - 计划2035年建成"生态环境监测大脑",实现污染溯源、风险预警、治理评估全链条智能化,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传感等新技术应用 [27][30]
全国先进工作者丨景红彩:让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检验
中国环境报· 2025-07-17 09:36
环保执法工作方法 - 处理信访案件坚持"四不放过"原则:问题不查清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 [5] - 建立"接、分、转、办、督、审、报"一站式流程,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5] - 2016年至2020年运城市连续5年蝉联山西省微信举报群众满意度测评第一,2018年成为全国地级市微信举报群众满意度测评第一 [6] 环保执法案例 - 2018年3月处理某企业搬迁过程中原材料泄漏导致刺鼻气味事件,第一时间带队调查并挨家挨户反馈处理结果 [5] - 2016年精确核算盐湖区王大姐梨树被企业排污损毁的损失价值为3000元,促成双方和解 [5] - 2020年冬天在零下十几摄氏度蹲守四天四夜,成功查处长期偷排、倾倒上千吨工业废水的犯罪团伙 [7] 环保执法成效 - 2024年盐湖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10.7%,优良天数增加6.7% [8] - 2023年底对中心城区国控站点周边39台非工业燃气锅炉制定"一炉一策"精准改造方案,有效削减污染排放 [8] - 在"秋冬防"攻坚期严控4个国控站点污染排放,巡查至凌晨 [8] 环保执法专业能力 - 在洗化公司现场指导VOCs废气收集处理,与员工交流安全操作细节 [7] - 牵头组织十余次大型培训,面向近200家汽修商户解读法规、传授技术 [7] - 邀请专业机构对非工业燃气锅炉"把脉问诊",制定精准改造方案 [8]
清风谈:谨防年轻干部“起步就跌倒”
中国环境报· 2025-07-17 08:20
反腐败斗争成效与年轻干部违纪现象 - 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 但80后年轻干部违纪违法案件频发 如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生态环境局经济开发区环保分局原局长苏伟 江西省赣州市瑞金生态环境局党政办原负责人曾飞建等案例 [1] - 案件查处体现党和国家反腐败无禁区 全覆盖 零容忍的坚定决心 同时警示对年轻干部教育管理需强化 [1] 年轻干部违纪内因与外因分析 - 内因:年轻干部思想活跃但党性锤炼不足 社会阅历和实践历练缺乏 定力与自控力薄弱 易在诱惑前迷失自我 [2] - 外因:年轻干部多被安排在重要岗位 不法商人利用其成长经历局限性和定力不稳弱点 通过"小意思"如一条烟 一张卡等逐步突破廉洁防线 [2] - 个别单位存在"重使用 轻监管"问题 导致年轻干部偏离正道 [2] 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与防护措施 - 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是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性工程 需引导其系好"第一粒扣子" [2] - 需构建"不敢腐"震慑底线 "不能腐"制度篱笆 "不想腐"思想自觉的全周期防护体系 [2] - 针对性加强教育:深化以案为鉴 以案说纪等警示教育 贯穿干部成长全过程 防止"黄金期"变"危险期" [3] - 扎紧制度笼子:结合严管与厚爱 强化日常督察和专项检查 将"八小时以外"社交圈 生活圈纳入监督 嵌入家庭和社会监督机制 [3]
以低碳岛建设引领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7-16 17:43
海南低碳岛建设方案核心目标 - 海南省政府提出七大方面重点任务共22项具体措施,目标2030年前实现全省碳达峰,2045年前完成低碳岛建设,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 - 方案旨在将海南打造为中国低碳发展先进理念、技术和实践成果的展示窗口 [1] - 海南作为中国第二大岛屿(面积超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000万),其碳中和路径比小岛屿更复杂,难度更大 [1] 低碳岛建设时间节点与路径 - 目标分三个阶段:2030年(碳达峰)、2045年(完成建设)、2060年(碳中和) [2] - 建设路径采用"先打底—推节能—产绿能—储绿能—自循环—碳吸收—智慧管"的总体思路 [2] - 构建六大体系:产业降碳、城乡减碳、交通脱碳、生态固碳、智慧管碳、长效治碳 [2] 能源领域具体措施 - 推动燃煤机组适时退出并转为应急备用 [2] - 2045年零碳能源供给系统全面建成 [2] - 除工业和跨省交通外,终端部门实现100%电气化 [2] 工业领域创新技术 - 加快二氧化碳驱油、海底封存等CCUS技术创新 [2] 建筑领域规划 - 打造清凉城市 [2] - 推广零碳建筑 [2] 交通领域转型目标 - 2030年私人用车新增和更换新能源汽车占比达100% [2] - 2045年实现各类汽车全面新能源化 [2] 碳管理体系构建 - 建立三大基础数据库:涉碳空间、碳排放因子、碳足迹因子 [2] - 通过完善碳标准推动低碳岛建设规范化 [2] 战略定位与示范意义 - 方案为中大型岛屿迈向碳中和提供路径参考 [1] - 海南自贸港建设将以绿色为底色,争创"双碳"优等生 [3] - 目标成为省域绿色低碳转型新标杆,为大中型岛屿转型作出示范 [3]
监测数据是大气治理成效的刻度尺
中国环境报· 2025-07-16 16:15
空气质量治理成效 - 全国PM2.5平均浓度从超过500微克/立方米降至30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显著改善[1] - 监测数据是大气治理成效的科学反映,追求"好看"数据应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1] 社会质疑与问题 - 个别地方存在监测数据造假、作风不实、工作浮于表面等问题,损害公信力[2] - 部分地方缺乏创新和定力,盲目跟风网络舆论,未能准确把握群众期盼[2] 治理目标与措施 - "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当前时间紧迫任务艰巨[2] - 需回应争议,引导社会正确认识监测数据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坚信治污举措的合理性[2] - 传统产业污染治理仍有不足,累积污染物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主因[3] - 大气环境质量虽改善但仍处于中低水平,距国际标准尚有差距,需持续攻坚精准治理[3]
熊猫蹭蜜、刺猬啃瓜、鸟儿吃柿,用生态情怀绘就人与自然和谐画卷
中国环境报· 2025-07-16 09:4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 - 野生大熊猫"喜悦"造访村民九香家,村民以蜜团和竹笋相待,形成自然从容的互动场景 [1] - 村民九香将熊猫视为"贵客"而非救助对象,未惊扰呵斥,体现生态情怀 [2] - 新疆瓜田主人允许刺猬食用西瓜,理解沙漠生存不易,展现包容态度 [2] 生态保护与农业活动融合 - 宁夏葡萄园主发现高盐碱地种植葡萄改善环境,鸟类数量增加,接受麻雀食用部分葡萄 [2] - 浙江关川村村民冬季不驱赶下山取食的野猴群,保持和谐共处 [2] - 安徽颍上县居民保留柿子树果实供迁徙鸟类食用,作为"过冬粮" [2] 生态文化传承与创新 - 和谐共生案例体现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表达 [2] - 人类生存依赖自然恩泽,建设美丽中国需优先维护自然之美 [2] - 生态情怀的实践能自然化解人与自然的潜在冲突 [2]
提升尾气治理成效需全链条“打假”
中国环境报· 2025-07-16 08:14
机动车尾气检测造假事件 - 某机动车尾气检测公司对一辆排气管内没有三元催化器的重型柴油货车出具了虚假的尾气检测合格报告 [1] - 三元催化器是汽车排气系统中最重要的净化装置 缺失将导致尾气治理无法达标 [1] - 生态环境部门对检测公司进行了行政处罚 并追查发现上游维修站以次充好更换了不含三元催化器的排气管 [1] - 进一步追查发现伪劣排气管的生产厂家 相关部门对生产和使用伪劣配件的企业和维修站立案调查 [1] - 生态环境部门通过全链条追责 有效避免了此类违法行为对机动车尾气治理工作的持续性负面影响 [1] 机动车尾气治理行业监管建议 - 机动车尾气治理涉及车主 维修站 检测公司 汽车配件生产厂商等多个环节 部分案件存在多环节造假行为 [2] - 建议各地建立健全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和执法联动机制 对暴露的违法问题进行上追下查 [2] - 利用宣传媒介对多环节造假问题进行曝光 使全链条从业人员认识到造假行为终将暴露并受到法律追究 [2] - 通过常态化宣传教育打消从业人员的侥幸心理 为尾气治理工作注入稳定持久的内生动力 [2]
以标识化管理促进差异化精准化监管
中国环境报· 2025-07-16 07:13
生态环境执法标识化管理创新 - 生态环境部提出"强化标识化管理"举措,通过数据标签重构执法监管逻辑,将检查对象的多维度要素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数字标识",实现精准监管[1] - 标识化管理通过精准定位监管重点,使执法资源投入与环境风险等级相匹配,解决传统监管中资源分配不均问题[1] - 该举措有助于优化执法资源配置,实现差异化精准化监管,提升执法效能[1] 标签建立与数据整合 - 标签建立需因地制宜,按空间维度、行业维度和行为维度分类,并根据本地特点补充个性化标签[2] - 数据整合需多方协作,将分散的监管要素转化为结构化治理语言,建立多维度"数字档案"[2] - 通过对接排污许可管理平台等系统采集全面数据,并加强跨部门数据交互,将企业用电、用水等信息转化为动态标签[2] 动态维护与能力提升 - 建立常态化标签维护机制,完善数据自动交叉比对功能,设定异常阈值实现动态预警[3] - 推行"检查即更新"制度,执法人员现场检查后需及时更新企业相关标签信息[3] - 基层需联合科研院所等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定期开展轮训提升实操能力,并将标识化管理纳入执法考核体系[4] 行业影响与实施建议 - 火电、印染、化工等行业将受到重点监管,需建立特征污染物等专业标签[2] - 化工园区等特殊区域需增设危废产生类别、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等个性化标签[2] - 建议基层从标签建立、数据整合、动态维护、能力建设四个维度落实标识化管理要求[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