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
搜索文档
一面锦旗给监管工作带来哪些启示?
中国环境报· 2025-10-22 08:27
这件事使笔者深受启发。进入第四季度,各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入攻坚和冲刺阶段。如何提升改善大 气环境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得到上级充分认可、企业普遍支持、群众广 泛赞誉,成为摆在各地生态环境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努力让企业感受到帮 扶工作的成效,并因此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激发企业参与污染防治的积极性。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执法监管与指导帮扶相结合。执法人员在发现企业存在环境隐患问题后,应及时给出科学精准、切实可 行的解决办法,并帮助企业逐项落实整改措施,避免企业因存在环境隐患导致超标排污事件的发生,做 到防患于未然。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当地大气环境质量受到影响,也能提升企业对生态环境部门的 信任程度,营造政企同心、携手治污的良好氛围。 企业完成上述整改事项后,达到了环保绩效A级企业标准,顺利实现了创A目标。依据当地政策,这家 企业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可以不停产、不限产,保持正常生产经营状态。企业负责人据此预计, 今年第四季度企业订单量有望提升30%,可增收700余万元。另外,新能源运输车辆每年还能为企业节 省燃油成本逾50万元。 近日,某县一家混凝土搅拌企业的 ...
“预警+预约”,政企同向发力实现绿色发展双向奔赴
中国环境报· 2025-10-22 07:23
在当前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政策背景下,各地生态环境部门纷纷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创新执法方式、提 升执法质效,涌现出许多成功案例。 企业在随后的自查环节发现了一些明显问题,但由于自身专业性不够,担心可能还有其他生态环境问题 没有发现,于是决定请生态环境执法人员过来帮忙"诊断"。两家企业各自向荔湾分局提交了"预约式"执 法服务申请。在随后的执法帮扶过程中,荔湾分局没有开出一张罚单,却让两家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毕竟执法人员带着专家们"手把手"地教企业如何整改,比企业自己摸索效率要高得多。整改到位后,问 题也不会反复出现了。 但同时也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一些企业只算经济账,想方设法逃避社会责任。在他们的小算盘 里,相比稳定运行污染治理设施的长期开支,偶尔被罚仍是"节省"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因此有恶意违法 的主观故意。对于这些企业,要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执法记录,细心观察现场,精准识别,重点盯防。 若遇到经严格监管仍屡犯不改的企业,甚至可以组建临时专班,查实企业恶意违法行为并依法查处,同 时通过广泛宣传以案说法,对心存侥幸者形成震慑。 有的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欠账较多,而且风险意识不强,需要猛喝一声,使其清醒过来。 ...
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会上强调 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
中国环境报· 2025-10-21 12:49
日前,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会在西安召开。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 调,要坚持条例护山、规划控山、智慧管山、系统治山,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推动秦岭生 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赵一德强调,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刻吸取秦岭违建事件教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 力、政治执行力,以实际行动当好秦岭卫士,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化开 展野生鸟类保护及专项打击行动,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建设,织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 网。要依法整治违规穿越探险行为,落细落实秦岭核心保护区管控规定,加强法治教育、生态教育、科 普教育,科学增加优质安全的替代产品供给,对违规个人和组织依法予以惩戒。 赵一德表示,要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发现问题整改,持续抓好尾矿库等问题整治,统筹做 好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各项工作,加强民宿、农家乐规范管理,推动秦岭区域风险出清、环境提质。要 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元路径,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 结合谋划"十五五"储备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涉秦岭各市县和各相关部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 责任感抓落 ...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筑牢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
中国环境报· 2025-10-21 11:10
拓展价值转化路径,民企共护实现双赢。引进文山鸟王山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深入发掘鸟王山 30年现有生态资源禀赋,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现已通过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评审,开业至 今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实现"观鸟+旅游"生态价值转化。设置生态管护岗位,从鸟王山、驮娘江周 边村寨选拔少数民族村民,培训后担任"鸟类保护员",负责巡护、观鸟点维护等工作,实现"保护务工 双增收"。推行生态友好型农业补贴,指导村民在八角、油茶林间套种鸟类喜食乡土植物,对符合标准 的种植户给予生态补贴,既改善栖息地又提升经济林品质。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日常宣传,在保护区、 村落、学校设置宣传板块10块、标语50条,通过"村村响"广播、短视频平台普及鸟类保护知识,针对壮 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活动,进村入户开展宣传教育,凝聚公众爱 鸟护鸟共识。 建立精准监测网络,科学调查摸清底数。富宁县依托云南新世纪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西南林业大学等 专业力量,创新调查方法、整合数据资源,系统摸清县域鸟类资源"家底"。针对富宁喀斯特地貌特征与 鸟类活动规律,布设50条基础样线+5条补充样线、15个重点样点,涵盖森林、 ...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辽宁答卷这么写
中国环境报· 2025-10-21 09:5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了深 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推进辽宁全 面振兴,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生态文明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 安全的重要使命。 夯实制度根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 全面推进美丽辽宁建设,要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搭建好制度框架,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 触碰的高压线。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完善辽宁省"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空 间布局。严格按照《辽宁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要求全面加强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 批、实施、监督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定位准确、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严格 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快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 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绿色、开放、智慧、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布局。 加强美丽辽宁建设法治保障,健全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和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司法保护,积极 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不断夯实美 ...
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推动美丽陕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环境报· 2025-10-21 09:24
责编:徐小雪 电话:(010)67139791 传真:(010)67139791 E-mail:dfxcb@vip.sina.com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 推动美丽陕西建设迈出坚 ◆肖颖 朱鹏斌 始终牢记"国之大者" 绘就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 下,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自觉践行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 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 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黄 河流域、秦岭区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水源地"三大屏障",打好污染防治、 "三北"工程两场攻坚战,坚定不移 走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加快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陕 西。 坚决筑牢"三大屏障"。当好秦岭 生态卫士。持续巩固泰岭生态环境保 护成效,组织开展执法检查、乱排乱放 问题整治和"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 监督。2024年秦岭陕西段生态质量 指数达到"一类"最高类别,生态环境 质量优良等级面积保持在99%以上。 守好黄河母亲河。坚持将黄河流域生 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实 施"一河一策""一断一案"治理。黄河 干流陕西段连续三年全部达到Ⅱ类水 质。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 ...
如何破解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四难”问题?
中国环境报· 2025-10-21 08:22
培育多层次的补偿与权益交易市场,破解"难交易"。"难交易"体现为调节服务类产品交易平台缺失、供 需对接不畅及交易成本过高。因此,破解"难交易"问题必须培育和发展多层次的市场模式,为价值实现 提供高效的配置场所。优化政府纵向生态补偿途径。将GEP核算结果及其变化率作为中央对地方、上游 对下游转移支付的核心考核依据,推动生态补偿从"按投入补偿"向"按绩效补偿"转变,实现生态补偿标 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创新市场横向交易模式。大力健全与发展排污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市 场,将调节服务转化为可计量、可交易、可抵销的合规权益凭证,为其开辟直接的市场化变现渠道。推 广"生态银行"模式,由政府授权机构对碎片化的生态资源进行产权整合、系统修复与提质增值,随后将 其包装成资产包或项目包,通过特许经营、租赁、入股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可持续经营,实现资源 的资产化、资本化。 生态产品主要分为物质类产品、调节服务类产品和文化服务类产品三大类。其中,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 作为公共物品,包括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和释氧等,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市场化 和商品化水平低,难以在市场上交易和流通,难形成一致的市场价值,难形成现金 ...
刘长松、潘家华:“十五五”时期,我国该如何全面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安全挑战?
中国环境报· 2025-10-21 07:15
全球气候安全形势 -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首次突破1.5℃,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1][2] - 全球16个气候临界点已有9个被突破,包括格陵兰岛和南极西部冰盖崩塌、低纬度珊瑚礁死亡和大范围永久冻土解冻[2] - 到2030年全球灾害事件数量预计将达到每年560起,平均每天1.5起,发展中国家因灾害造成的GDP损失平均达1%,亚太地区高达1.6%[3] - 全球约33亿至36亿人生活在气候变化高度脆弱地区,极端气候事件被视为未来十年全球首要风险[3] - 当前全球气候行动力度不足,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2.6℃至3.1℃,与《巴黎协定》目标存在巨大差距[4] 国际气候合作与产业挑战 - 大国博弈与逆全球化严重阻碍国际气候合作,美国、欧盟、日本等国致力于建立自主可控的清洁能源产业链供应链[5] - 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于2026年正式生效,此类单边措施呈扩大化趋势,将重塑全球贸易规则[5] - 2024年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大幅增加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关税,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1月再次退出《巴黎协定》,4月推出全球“对等关税”政策[5] - 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出口面临严峻挑战,绿色低碳产业持续发展受到冲击[5] 中国气候安全风险 - 极端气候灾害风险加剧,暴雨洪涝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口伤亡最高,影响七大区域几乎所有重点行业[6] - 气候变化加剧区域荒漠化、水土流失和海洋酸化等生态系统风险,生物多样性受威胁[7] - 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叠加导致“五岛效应”加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暴雨洪涝风险较高,东部沿海城市面临海平面上升威胁[7] - 超过70%的气象灾害发生在西部农村地区,高温热浪导致脑血管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7] - 极端天气威胁电力系统安全,2022年极端高温干旱导致西南、华中等地电力供应紧张[8] - 气候变化导致重大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安全运行风险加剧,冻土退化影响青藏铁路、中俄输油管道等工程[8] - 能源转型带动新能源行业大规模发展,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加快,关键矿物持续稳定供应面临风险[8] 气候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 需加快研究制定“减缓—适应—安全”三轨战略,通过能源转型、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实现深度减排[10] - 推动建立全过程、多层级气候安全治理体系,运用AI等新兴技术加强预警能力建设,加大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投资[11] - 加快能源转型,目标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加快发展光伏、风电颠覆性创新技术[11] - 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排放领域需强化节能与能效提升,加快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US)示范应用[12] - 完善气候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网络,实现极端天气72小时预警全覆盖,推动“韧性基建”改造城市排水、电网等生命线系统[12] - 开展气候安全城市试点建设,推动数字化、智能设施与信息平台深度融合,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推演灾害场景[13] -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大清洁能源研发投入,推动新型储能技术突破以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13]
读图丨云南持续改善滇金丝猴生存环境
中国环境报· 2025-10-20 16:04
云南素有 "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 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近年来,当地通过栖息地修复、生态廊道建设、科学监测及社区共管 等多元举措,持续改善滇金丝猴生存环境。据最新数据,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已增至 3845 只,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图为栖息于云南省维西县响古箐片区的野 生滇金丝猴。 11/2 r and the ...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 释放北部湾高质量发展潜力
中国环境报· 2025-10-20 11:07
海洋资源禀赋 - 广西沿海岸线拥有丰富的渔业、生物、旅游、矿产等资源,海洋生态产品种类繁多,海洋生态本底得天独厚 [1]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 - 2024年广西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率达92.9%,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持续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北部湾近岸海域长期保持一类水质 [2] - 2019年至2024年,广西北部湾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10个,总投资近40亿元,整治岸线195公里,修复滨海湿地3301公顷,营造红树林1371公顷 [2] - 北部湾近岸海域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超300头,在涠洲岛识别布氏鲸数量超70头 [2] 海洋监管与监测体系 - 广西设置200多个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站位,居全国前列,将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13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纳入监测范围 [3] - 实施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项目,实现对全自治区沿海12海里实时观测,建成覆盖1.428万平方公里海域的观测传输网络 [3] - 推动建设“天空海港陆”综合监测网,加快广西智慧海洋监管服务平台建设 [6] 未来保护与发展规划 - 强化海洋污染源头防治,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加强陆源入海排污口管理和海上污染常态化监管 [4] - 深化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一湾一策”措施,探索“流域—河口—海湾”联动修复模式,支持钦州市三娘湾、防城港西湾和珍珠湾申报国家美丽海湾 [5] - 探索海洋生态价值实现,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海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大力推进蓝碳增汇工程 [7] - 积极开发红树林蓝碳碳汇交易、海洋渔业碳汇交易等项目,充分发挥广西(中国—东盟)蓝碳交易服务平台作用,打造面向东盟的海洋碳汇交易市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