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
搜索文档
武汉以高质量党建促生态环境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10-15 09:06
坚持思想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全国、省、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出台 贯彻实施意见、任务细化措施、创新举措等"五张清单",围绕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等强化政治监督,加快把 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武汉蓝"频频刷屏朋友圈,长江、汉江武汉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再创历史新高……近年 来,武汉的生态颜值持续提升。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有一股强大的"红色动力"保驾护航。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始终坚持"政治头脑"和"业务头脑"深度融合,把抓机关党建作为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的根本保障,锚定武汉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目标,以党建铸魂强引领、以监督亮剑保落实、以宣传扩圈聚共识,引领全局党员干部锚定目标、系统推进,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践行初心使命, 以务实举措、硬核成果交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高分答卷,探索出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发展的特色实践路径。 创建模范机关。对标"四强"党支部建设,把支部建在蓝天碧水净土上,在污染防治攻坚一线和急难险重任务中淬炼 ...
盗伐10棵柏树案例释放了哪些信号?
中国环境报· 2025-10-15 08:26
近日,山西省夏县三名村民因盗伐黄河岸边山坡上的10棵柏树,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承担生态修复 罚款。当地司法机关将巡回法庭设在乡村院落,检察机关同步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 村民代表参与评议,最终形成共识,使案件办理成为一堂生动的生态保护法治公开课。 这一案件将惩治与教育相结合,让村民亲眼见证法律威严,让基层干部深入理解生态环境法理,其效果 远超传统说教。这种司法与生态理念的深度融合,既提升了司法公信力,也潜移默化地培育了生态文明 意识,为讲好生态环保故事、推动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提供了新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当地公检法机关并未简单"就案办案",而是将生态修复责任量化为具体赔偿,实现刑事 责任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并重。通过"两长"同庭、实地勘查、公开听证等系列举措,既确保了把案件办 成"铁案",也把司法过程转化为警示教育过程。 此案虽小,却具有标志性意义。若对盗伐10棵柏树的行为轻纵,可能引发"破窗效应",向公众传递错误 信号。司法机关通过层层剖析、情理法并重,向社会清晰传递出"生态红线是高压线"的严肃信号,让违 法者受惩处、群众受警示、执法者树权威。 ...
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大气污染治理?
中国环境报· 2025-10-15 07:18
当前,"十四五"规划进入收官阶段。经过五年不懈努力,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全 国PM2.5平均浓度已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20.7微克/立方米,距离2035年实现25微克/立方 米以下的目标已不足5微克/立方米。 相信通过"人工智能+大气污染治理"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建立与完善,我们必将构建起更加协同高效的 大气污染治理体系,为2035年实现"美丽中国"空气质量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在笔者看来,要走出这一困境,亟须创新"人工智能+大气污染治理"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围绕落实国务 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的"强化基础支撑能力",加快建设统一的人工智能模 型库和算法平台,实现大气污染监测、预报、溯源等模型的标准化、模块化与服务化,形成政府、科研 机构、企业等共建共享的大气污染治理智能模型体系。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这有助于避免各地在相似系统上的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实现技术成果的规模化复 用。特别是对财政能力有限的区县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够以最小化的边际成本获得与发达地区同等水 平的智能治理工具,从而有效弥补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环境治理能力差异。对环保企业而言,也将 ...
北京顺义:补足水、护好水、善用水,潮白河重获新生
中国环境报· 2025-10-14 16:13
水资源补给与生态修复 - 通过南水北调等多水源联合调度,自2015年以来累计向潮白河水源地补水超10亿立方米,并于2021年5月实现断流22年后全线贯通 [2] - 2022年至2024年累计落实生态补水3亿多立方米,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有效缓解流域水资源短缺 [2] - 新增13条补水线路,范围覆盖区内三大流域,加强全区河道水系互联互通 [2] 水环境治理与水质提升 - 新建大型污水处理厂使全区污水设计处理能力达42.4万立方米/日,农村污水处理率由2020年77.6%提升至2024年93.8% [3] - 2024年顺义区6个国考、市考断面优良水体比率首次达到100%,无劣Ⅴ类水体,创历史最优 [4] - 实施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推动水环境治理从治污攻坚向生态提质转变 [3][4] 生态系统恢复与亲水空间建设 - 2020年至2023年持续增殖放流,2023年潮白河顺义段发现鱼类22种,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 [5] - 生态环境改善吸引野鸭、黑天鹅等鸟类数量逐年增加,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景象 [5] - 2024年8月"潮白河1号"航船通航,并开辟4.25公里生态慢行道,满足市民休闲健身需求 [5] 管理与协作机制 - 实行区、镇、村三级河长联动机制,严格落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确保河湖安全 [3] - 深化跨部门、跨区域协作,推动水污染防治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升级 [4] - 累计修复混凝土路面940平方米,维护护栏网692平方米,修剪树木850余棵,打造安全舒适亲水空间 [3]
建设三峡库区种质“方舟”守护物种多样性
中国环境报· 2025-10-14 13:34
筑牢国家种质资源安全屏障,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全局。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 心区和生物多样性富集区,保存着2.3万余份栽培植物种质资源、5000余种野生植物,其中包括1630个 中国特有种,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基因库",是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平衡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要地。 在全球生物资源竞争日益激烈、国家种业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三峡库区正加快建设种质"方 舟",系统推进资源普查、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工作,着力构建现代化、高效能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体系,推动三峡库区种质资源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种质资源家底持续夯实。"库—圃—点"三级保护网络初步构建,已建成4个省 级及以上种质资源库、12个专业性种质资源圃和16个区县级及专项保护点。累计收集保存大量栽培植物 和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包括三峡红豆杉、荷叶铁线蕨等三峡珍稀特有植物,以及涪陵黑猪、巫山小米等 具有重要遗传价值的地方品种。对崖柏、疏花水柏枝等濒危资源实施了抢救性保护,建成集资源信息管 理、共享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实现种质资源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 二是科技赋能产业发展,良性循环初步形成。选育出适应山地农业的优 ...
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力
中国环境报· 2025-10-14 11:26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正通过技术变革、制度创新和市场体系三大支柱的系统性协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1][5][6] 技术变革驱动 - 技术变革通过替代效应、增效效应和创造效应构成绿色转型的底层动力架构 [2] - 替代效应推动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在2024年达到28.6%,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19.8%,计划2030年达到25%左右,2035年达到30%以上 [2] - 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全球提供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 [2] - 增效效应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截至2023年单位GDP能耗较2012年下降26%,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约60% [2] - 创造效应催生新能源装备、碳捕集等30余种新业态,与5G、AI等技术融合注入绿色动能 [2] 制度创新保障 - 制度创新通过产权制度、价格机制和司法协同构建系统性框架 [3] - 产权制度方面,2024年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全国碳市场全年成交量1.89亿吨,成交额181.14亿元 [3] - 价格机制方面,2024年实行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建立体现电力多元价值的价格体系 [3] - 司法协同方面,2024年全国法院审结环境资源案件21.9万件,同比下降5.4%,判决生态赔偿资金96亿元,同比增长87.5% [3] 市场体系构建 - 市场体系通过要素流通、产品迭代和资本循环三大维度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 [4][5] - 要素流通维度,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成交额约480亿元人民币 [4] - 产品迭代维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35%,共享经济规模突破3.8万亿元 [5] - 资本循环维度,2024年国内发行绿色债券共计6814.33亿元,托管规模达2.09万亿元,同比增长5.57% [5]
“两山”理念是破解两个“中心主义”困境的“金钥匙”
中国环境报· 2025-10-14 10:13
文章核心观点 - “两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功破解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5] - 浙江余村的转型实践是“两山”理念的生动证明,展示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的有效路径 [5][6] - “两山”理念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认知的范式革命,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2] 两个“中心主义”的困境 - 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利益作为根本价值尺度,导致环境安全受威胁和生存危机 [3] - 生态中心主义主张全面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但单方削弱人类合理发展能力会导致社会发展延缓或停滞 [3] - 两种主义均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置于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中,使社会发展陷入“两难”困境 [4] “两山”理念的内涵与实践 - “两山”理念提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思路,终结了两个“中心主义”的对立 [5] - 余村坚决关停石矿和水泥厂,从“卖石头”转向“卖风景”“卖文化”,实现产业转型 [5][8] - 生态环境恢复后,余村发展漂流、农家乐等项目,带动农产品销售,村民感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实惠 [6] 余村转型的启示:生态根基 - 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前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8] - 政府的引导是关键前提,余村把握“天时”(浙江省“千万工程”政策)、“地利”(自然条件)和“人和”(村民民主决策)实现转型 [8] 余村转型的启示:生态转化 - 通过产业融合、业态创新、科技赋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动能 [9] - 余村关停矿山后,通过封山育林、开发竹海资源,发展农家乐、民宿和漂流等产业实现经济转化 [9] - 余村升级打造未来社区,构建全域生活圈、绿色生活态,加大产业、风貌、文化与智慧融合力度 [9] 余村转型的启示:治理保障 - 探索出“支部带村”“发展强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等乡村善治模式 [10] - 建立“五议法”决策机制(党员群众建议、村党组织提议等)确保重大事项民主决策 [10] - 编制全国首个《美丽乡村民主法治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实现基层治理标准化 [10] 余村转型的启示:共享目标 - 让全体村民成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1] - 联动天荒坪镇及周边24个村组团发展“大余村”,优化资源配置,优势互补,形成生态经济共同体 [11] - 实施“全球合伙人计划”,吸引“新乡人”“云村民”投身乡村建设,为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11] “两山”理念的深远影响 - “两山”理念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融合中华“天人合一”智慧 [12] - 该理念既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掠夺性,又超越生态中心主义的空想性 [12] - 在承认自然内在价值的同时肯定人类合理利用自然的权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2]
吉林省:“生态+”在白山松水间探寻“点绿成金”之道
中国环境报· 2025-10-14 09:44
"生态+"在白山松7 ◆潘瑜 责编:徐小雪 电话:(010)67139791 传真:(010)67139791 E-mail:dfxcb@vip.sina.com 秋至吉林,天朗气清。 长白林海叠翠,黑土良田鎏金,查干湖畔飘香 -- 三笔写意淡墨,晕染 白山松水间厚重而鲜明的生态底色。 这片被自然厚爱的土地,不仅有着令人沉醉的秋日盛景,更承载着吉林 省对发展与生态关系的深刻思考。"绿水青山黑土地、蓝天白云好空气",这 既是对吉林省得天独厚自然禀赋的生动概括,更是新时代吉林省锚定绿色 发展方向、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的逻辑起点。 随着发展理念的迭代升级,吉林省对生态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生态 已不再是发展的"附加项",而是一切发展的"基础项"。 基于这一核心认知,吉林省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为纽带的融合发展之 路。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生态+"的吉林实践,恰似一首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田园诗,为新时代生态发展写下隽永注脚。 生态+农业一 以绿为基,让生态优势化为 农业竞争力 "好山、好水、好土"的好生态是吉 林发展农业的天然禀赋:长白山的皑皑 白雪融化成清澈溪流,滋养着脚下沃 土;松嫩平原广袤无垠的黑土地,散发 着醇厚的泥 ...
吉林省加速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
中国环境报· 2025-10-14 09:44
《方案》明确了吉林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到2027年,初步建立产品碳足迹标识认 证及分级管理制度,全省碳足迹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到2030年,全省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进一 步完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得到广泛推行,全省碳足迹管理体系全面形成。围绕这一目标,《方案》 部署了健全管理体系、构建工作格局、推动行业实践、加强能力建设、完善保障体系等五大方面共14项 重点任务。 作为吉林省传统产业代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碳足迹管理方面的实践已成为行业典范。一汽-大 众汽车有限公司规划绿色发展科博士王永国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公司已设定2030年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 放降低29%的目标,并通过技术革新、供应链绿色管理、生产制造节能降耗等多维度扎实推进。其奥迪 A5L车型荣获"2025年中国汽车低碳领跑者"奖项,并成功获得碳足迹1级标识认证,彰显了企业在绿色 低碳转型上的领先实力。 下一步,吉林省将聚焦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数据基础建设、推动核算认证、提升基础能力等关键环节, 凝聚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多方力量,共同打造各方联动、共建共享的碳足迹管理工作格局,为全省 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活力。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 ...
吉林省第二届生态环境相关政策解读大会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报· 2025-10-14 09:44
活动现场,绿动吉林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组织东北师范大学20名志愿者为大会提供志愿服务。此外, 会议还专门邀请了"美丽吉林我先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团成员进行现场宣讲,进一步推动生态文 明理念深入人心。 会后,参会企业纷纷表示,能和生态环境相关领域专家这样面对面交流,受益匪浅,对企业今后的发展 帮助很大,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搭建更多这样的平台,帮助企业明确未来发展规划,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生 态环境保护工作。 吉林省第二届生态环境相关政策解读大会近日在长春市顺利举办。大会以"政策引领,帮扶推动"为主 题,通过行业专家围绕生态环境政策的解读与企业互动,进一步增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激 发企业履行污染治理主体责任的内生动力,凝聚协同治污的强大合力,携手推进美丽吉林建设。 本次活动聚焦企业实际需求,围绕环资领域项目申报政策、项目环境准入、环境执法、企业参与环保实 践倡议与指南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度解读,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协同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 量发展,为吉林省全面振兴注入绿色动能。来自全省各地开发区、产业园区和重点排污企业的负责人共 计400余人参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