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环境报
icon
搜索文档
家风故事|评估中心赵明月:“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这句家训父亲用一生来践行
中国环境报· 2025-11-05 11:12
我的父亲是一位有着28年党龄的老党员。他长期扎根林场从事党务工作,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 求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东北的林场,自然环境虽山清水秀,但各种条件异 常艰苦:夏日山洪肆虐,冬日大雪封山,春秋山火隐患。我的父亲多次在抢险救援中冲锋在前,以血肉 之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守护这片绿水青山。 2006年春天的那场山火,是父亲职业生涯中遭遇的三场森林火灾里最为猛烈的。林场周边村民烧荒不慎 引发火情,火势迅速蔓延,引燃了整面山坡,情况万分危急。接到报告后,我的父亲迅速研判,果断组 织林场职工开辟防火隔离带,阻隔火势蔓延。他和另一位党员同志不顾个人安危,携带风力灭火机深入 火场边缘控制火情。不料风向骤变,一大股浓烟瞬间将他们吞噬,呛得二人吸入了大量浓烟。经过5个 多小时的奋战,大火终于被扑灭,但浓烟对父亲的气管和肺部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留下了长期咳嗽的 病根,至今未能痊愈。火光终会熄灭,岁月终会流逝,但父亲在危急时刻用行动铸就的党性与担当,却 如同烈火淬炼的真金,恒久地熠熠生辉。 2010年夏天,我的家乡遭遇了1956年以来最强暴雨,连续20多个小时的强降雨引发林场辖区突发山洪。 ...
湘西州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密码”
中国环境报· 2025-11-05 09:11
责编:薛丽萍 电话:(010)67164834 传真:(010)67113772 E-mail:zghjbgongjian@163.com 境保 武陵巍巍,酉水潺潺。湖南省湘 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位于湘鄂渝 黔四省市交界处,既是精准扶贫首倡地,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及 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生态屏障。 近年来,湘西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截至9月,湘西州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州府所在地吉 首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94.5%,持续保持湖南省排名前列。近年 来,湘西州还先后荣获湖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 和"真抓实干"表扬激励。 落实党政同责 用活制度体系"指挥棒" 湘西州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 入年度工作重点,做到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 明确"责任上肩"。湘西州委、州政府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 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生态环 境损害赔偿管理规定》等作为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 确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职责,自觉把责任"扛 在肩上"。 划分"责任清单"。按照 ...
湘西州花垣县扎实推进“锰三角”向“绿三角”转变
中国环境报· 2025-11-05 09:11
突出产业转型。花垣县将4家锰矿山企业整合为1家,5家电解锰冶炼企业只保留1家,其余全部退出。累 计拆除清理废弃工棚1598亩,搬运土方超170万立方米,清理废石90多万立方米,矿山覆土复绿达2.18万 余亩,公路绿化15.7公里。同时,在关闭尾矿库及矿坪上种植蚕桑8000余亩,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 效益的有机统一。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完成1.36万亩指标确认,获得指标交易收入13.5亿 元,1195个矿硐也全部完成永久性封堵。此外,花垣县还以产业开发区、十八洞产业园区为依托,做优 做强锰、锌产业链,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聚焦生态修复。花垣县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定不移走"变废为宝"的绿色循环发展之 路。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对98座尾矿库及1亿余立方米尾矿渣开展技术攻关。促成"锰渣与矿涌水低成本 治理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项目在花垣县启动,进一步推动矿渣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在办理79起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中,文华公司案件赔偿金额达3890多万元,被最高检列为全国公益诉讼指导性案 件。花垣县先后被列为全省矿业转型绿色发展改革试点县、全国绿色矿业发展创建 ...
湘西州凤凰县以“守”调“色”绘就新篇
中国环境报· 2025-11-05 09:11
凤凰县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近年来,凤凰县探索出以"守"调"色"新路子,先后获评"全国生态文明 建设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多项殊荣,沱江河连续两年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书写了生态与经 济共赢的时代答卷。 守一江碧水,擦亮生态环境"本色"。凤凰县锚定水环境治理,投入12亿元建成13座污水处理厂及60余公里 管网,构建"建管并重"体系。组建2000余人的护河、护林、保洁队伍,深化河长制,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 与流域修复工程,国控、省控断面及县城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3年保持100%。秉持"治理与景观并 重"思路,依托中小河流治理、"水美湘村"建设等项目,打造沱江河长潭岗段、无愁河水利风景区,培育竹 山乡居、老家寨等知名品牌,铸就全流域幸福河湖样板。 凤凰县凤凰古城一角。 守一方净土,夯实绿色发展"底色"。针对历史遗留的汞、铅、锌矿开采污染问题,凤凰县以生态修复为核 心,自2013年起持续治理茨岩铅锌矿区、茶田汞矿区废渣与尾矿库。新场镇官寨村成功转型生态产业,形 成可复制的工矿地修复模式。在产业布局上,严守生态红线,拒绝引入重污染、高能耗及破坏生态的项 目,健全党委政府责任、多元投入、督查考核机 ...
网红打卡地要想红得久不能毁生态
中国环境报· 2025-11-05 08:13
近年来,网红打卡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地方有关部门、社交媒体的助推下迅速走红,却也带来了噪 声扰民、交通瘫痪、垃圾遍地、环境污染等治理难题,伴随着生态、民生和发展等多重压力。 对网红打卡地来说,"打卡"是一把双刃剑,"卡"打得好,将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带来宝贵契机,反之则 会破坏当地优质的生态资源。在网红效应与生态效益之间找到"双赢"的平衡点,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 一道必答题。 网红打卡地面临的治理困境,表面看是网民或游客的素质问题,实则暴露了公共管理体系面对"流量突 袭"的滞后性。当一片区域突然从宁静的社区变身旅游热门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社会管理模 式往往难以招架。如垃圾清运能力不足、交通疏导方案缺失、噪声管控措施缺位等,这些问题共同构成 了网红打卡地的"成长烦恼"。更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地方为追求短期流量主动迎合网红经济,忽视了对 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考量。 流量带来的人气不应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网红打卡地更要坚守生态环境底线。为此,要做好 全链条管控,筑牢生态环境治理"防护网"。实现有效的治理需要从组织、空间、时间三方面协同发力。 在组织形式上,完善"社区牵头+多部门下沉+居民参与"的模式,将分 ...
如何破解省际边界地区污染治理难题?强化省际合作下好治污“一盘棋”是破解之道
中国环境报· 2025-11-05 07:20
安徽与河南两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联合印发《皖豫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 案》),不仅明确了中部地区省际毗邻合作新样板的建设路径,更将多年来两省生态环境共治的范围进 一步扩大。这一方案的实施有利于推动省际生态环境治理从"各扫门前雪"迈向"抱团解难题",从而形成 治污"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河流有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山脉有南北坡,不同地区的发展定位不同、需求不同,对流域生态环 境保护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构建监管协同合作机制正是求同共赢的破局之道。 省际边界地区往往是政策执行的"末梢",也是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长久以来,因行政壁垒造成的监管 分割、标准不一、执法困难等问题,使这些地区成为环境风险的聚集区和发展洼地。比如一些不法机动 车检测站利用监管漏洞让不合格车辆异地"通关",反映了传统治理模式在面对跨区域性问题时仍存在短 板。针对省际毗邻地区一些不法机动车检测站让年审不合格车辆异地"通关包过"问题,《方案》从机制 上明确要强化移动源协同治理,联合开展机动车环境检测机构溯源核查。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各要素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往往上游排污,下游遭殃。面对跨界河 湖治理中的行政壁垒、监 ...
既守护绿水青山,又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安徽六安是这样治水的|水征文选登
中国环境报· 2025-11-04 11:10
为统筹推进水生态环境改善,六安制订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办法,建立断面水质补偿激励机制。针对水 质出现波动的断面,推进"查、测、溯、治",特别是在霍邱县城东湖、城西湖等地,全面排查流域内污 染现状,摸排各主要支流水质状况,查找问题症结,有条不紊地推进整治工作。深化工业园区水污染治 理,六安市一家国家级和 7 家省级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废水全部纳管收集。持续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 六安市区和县城消除黑臭水体,并在"初见成效"基础上持续巩固提升。 为强化应急响应,六安修订印发《六安市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六安市东、西淠河和淠河总 干渠"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联合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开展淠河总干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 练。对淠东干渠、史河、杭埠河、丰乐河等跨界河流与相关地市开展联防联控,建立流域水环境问题排 查溯源机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为深入打好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六安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入河排污 口,依法办理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手续。对申请设立的入河排污口逐个实地踏勘选址,审慎论证分析排 放方式、尾水污染物及浓度对下游水功能区及第三方的影响。 六安持续推进巢湖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和农 ...
生态保护+特色产业,杭州山区这样推进绿色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11-04 09:48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浙江省杭州市山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 经济发展良性互动。近20年来,杭州市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5.74%,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0微克/立方 米,GDP和农民收入增速分别保持7%和5%以上。杭州山区的绿色发展实践,为全国山区生态环境保护 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杭州市山区绿色发展实践经验 坚持生态优先,筑牢绿色发展根基。严格生态保护与修复。杭州市山区积极实施"千万工程",大力开展 植树造林、水源保护等工作,有效提升了森林覆盖率和水源质量。倒逼产业绿色转型。通过划定生态保 护红线,倒逼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绿色旅游,打造了一批以生态 观光、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实现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化。技术创新驱动减排增 效。广泛推广智能农业技术,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完善污水处理体系。截至2024年,杭州市控以上断面 水质优良率连续4年保持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制度创新保障长 效发展。设立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绿色金融制度,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绿 色 ...
一片茱萸红 带富千万家
中国环境报· 2025-11-04 08:48
编者按 "十四五"以来,陕西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企山银山理念,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 转型,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三秦大地上正涌动着一场"生态赋能发展"的生 动实践。汉中市佛坪县、咸阳市长武县、铜川市耀州区3个不同县域,却勾勒出同一条 绿色转型的进阶之路 -- 从守护"生态佳"的底色,到探索"生态+"的增量,再到实现 "生态富"的蜕变,三地以差异化路径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 片茱萸红 陕西佛坪"小莱萸"撬动亿元绿色"大产业" ◆肖颖 唐碧忠 金秋十月,陕西省汉中市 佛坪县的山涧沟壑尽染"茱萸 红"。10.6万亩即将成熟的山 茱萸果实挂满枝头,呈现出一 派喜人的好"丰"景。村民们穿 梭于林间,正忙着割草、整修林 间步道,为采摘李做准备。 这座被誉为"中国山茱萸 之乡"的生态县城,正以绿色循 环产业为牵引,通过"食药同 源"认证与产业链迭代升级,将 一株株山茱萸转化为乡村振兴 的"摇钱树"。 药香焕新机:从野 生资源到绿色产业 责编:徐小雪 电话:(010)67139791 传真:(010)67139791 E-mail:dfxcb@vip.sina.com 佛坪县种植山茱萸的历史 可追溯至 ...
绘就荆楚生态新画卷 美丽湖北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环境报· 2025-11-04 08:37
通过综合治理后的宣恩龙洞水库波光荡漾。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国考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7%,比2015年提高13.6个百分点。全 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2.45%,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连续6年稳定在Ⅱ类,国控断 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5.8%,高于国家考核目标2.7个百分点,县级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 建设美丽城市:低碳社区里的绿色革新 在宜昌市土街头社区,居民提着分好类的垃圾走向智能回收驿站。将饮料瓶投入对应回收箱,手机 会立即收到"碳币到账"的提示音。"塑料垃圾分类后回收价格超过1元钱一斤,不分类的话只有0.2 元。"社区工作人员范莉芹介绍,垃圾智能回收设备会自动称重、拍照对比,投放垃圾的类别、减碳量 等信息一目了然。 在这里,居民通过分类投放塑料瓶、纸张等可再生碳密集型材料以领取虚拟"碳币",如参与厨余垃 圾精准投放每次获得10碳币,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获得3碳币,交付可回收物价值达到1元获得1碳币,每 日上限10碳币。这些碳币可用于兑换生活必需品或服务,100个碳币能买10元商品。截至目前,平台已 经发放了约1350万枚碳币。 2023年以来,宜昌市城区约60个小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