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环境报
icon
搜索文档
党建引领强队伍 惠企利民护绿荫
中国环境报· 2025-07-15 14:07
党建与业务融合 - 昆山生态环境局以党建为引领,形成党建与业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1][6] - 打造"1+4"党建品牌矩阵,包括"倾心环保"服务品牌和"四心"党支部品牌 [2][7] - 成立服务先锋、攻坚勇士、环保卫士、生态哨兵四大行动支部,深化党建与业务双向融合 [2][7] 队伍建设 - 设立党员先锋岗并开展先锋党员评选活动,形成以榜样促学习的良好风气 [2][7] - "攻坚勇士"行动支部在多领域开展治污攻坚,指导VOCs管家驻点服务和污染源图谱解析 [2][7] - 开展"生态璞玉"青年干部成长课堂,提升青年干部综合能力 [2][7] 惠企服务 - 推出"换位跑一次"行动,优化环评审批流程,大幅提升审批效率 [3][8] - 健全重大项目服务机制,为116个省、市、县级重大产业项目提供支持 [3][9] - 指导开发区、高新区开展环评赋权工作,2024年完成202个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其中10个采用承诺制 [3][9] 生态保护 - 依托《昆青两地水环境联保共治合作协议》,健全淀山湖水环境联保共治机制 [5][10] - 指导昆山精细材料产业园建设"无废园区",实现危废智慧化监管处置闭环管理 [5][10] - 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搭建生态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一张图"平台 [5][10] 群众服务 -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驻点+夜查"和"一地投诉、三地联动"协同处置机制 [4][9] - 开展"环保大讲堂"活动,已举办32场次,惠及3000余家企业 [4][9] - 该活动入选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百项重点项目 [4][9]
在4000多年的治淮历程中传承弘扬淮河水生态文化|征文选登
中国环境报· 2025-07-15 13:47
淮河治理历史与文化 - 淮河作为中国古代"四渎"之一,是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4300多年治理史承载着人类与自然抗争的智慧[1] - 大禹治淮采用"疏导入海"策略,开创人水和谐共处理念,通过考察山水分布后疏通河道引导洪水入海[1] - 1194-1855年黄河夺淮期间,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理论,仅用一年多实现淮河通畅入黄[2] 新中国治淮工程体系 - 1950年国家启动系统性治淮工程,按"蓄泄兼筹"方针建成临淮岗枢纽等关键设施,形成完整水利基础设施网络[3] - 三次治淮高潮中采用分层治理:上游建库拦洪、中游湖泊滞洪、下游扩通道泄洪,成功抵御多次流域性洪水[3] - 王家坝闸累计开闸蓄洪十余次,淹没18万亩耕地,体现沿淮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3] 水污染治理成效 - 90年代起被列为首要整治流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等系统措施,2020年全流域水质从轻度污染转为良好[4] - 实施首部流域性法规及5个五年规划,干流水质自2019年起连续6年保持Ⅲ类标准[4] - 治理措施包括排污总量控制、污水集中处理等,形成可复制的"淮河经验"[4] 文化保护与生态建设 - 需加强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建立非遗传承机制,促进文旅融合[6] - 生态修复需统筹河湖-城市-乡村建设,强化水源涵养区保护与生态流量监管[6] - 通过多媒体宣传增强文化认同,开展公众教育活动传播治水智慧[6]
绿色化数字化“两化融合”有哪些路径?
中国环境报· 2025-07-15 08:18
全球气候变暖与绿色低碳转型 -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高温、干旱、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从偶发事件变为常态 [1] - 绿色低碳转型是应对极端气候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 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与数字化智慧治理深度融合的协同体系是有效支撑 [1] 绿色低碳与数字化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 数字化赋能绿色转型的协同机制不完善,数字技术应用分散且缺乏统筹规划 [2] - 智慧电网、智慧城市、智慧工厂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缺乏系统性绿色低碳导向 [2] -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不足,传统管理模式导致热岛效应缓解作用有限 [2] - 智能建筑发展较快但与城市能源管理结合不紧密,区域建筑碳排放管控能力不足 [2] - 智慧交通系统以缓解拥堵为重点,与绿色出行、充电设施管理协同不足 [2] - 绿色低碳政策缺乏大数据与AI驱动的效果评估机制,难以动态调整 [3] -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字化水平有待提高,需建立智能化交易监管体系 [3] - 绿色金融领域技术融合不足,缺乏智能化风险评估与数据共享机制 [3] - 绿色消费政策与智慧化场景结合不紧密,缺乏数字化激励引导机制 [3] - 兼具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稀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需加强 [3] 推进"两化融合"的建议 - 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协同机制,整合多领域数据资源,推动数字技术系统集成应用 [5] - 支持建设"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示范工厂,实现碳足迹全流程追踪 [5] - 加快智慧电网、智慧城市等协同建设,优先布局可再生能源供电的数据中心 [5] - 建设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整合建筑、交通、能源等数据以支撑绿色决策 [5] - 推广数字化碳管理系统,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碳排放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5] - 推动城市绿地、口袋公园等智能化改造,建设统一监测与调控平台 [6] - 推广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实现能耗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提高能效水平 [7] - 建设城市建筑能耗监管平台,形成区域建筑碳排放动态管控体系 [7] - 完善智能建筑标准,将低碳要求纳入新建智能建筑评价指标 [7] - 建立基于大数据和AI的政策效果评估机制,提升政策调整科学性 [8] - 加快碳市场数字化升级,运用区块链强化碳交易数据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8] - 推动绿色金融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创新设计绿色信贷、债券等产品 [8] - 实施绿色智能消费促进行动,健全数字化激励和智能奖励机制 [8] - 推动高校完善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相关专业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 [8]
我国海洋碳汇工作进展如何?如何进一步推进海洋碳汇核算体系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7-15 07:16
海洋碳汇政策背景 - 中央财经委员会2021年强调提升生态碳汇能力,2025年提出探索海洋碳汇核算,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 - 海洋碳汇主要由海岸带生态系统(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渔业碳汇和微生物碳汇组成,核算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增长点的基础[1] - 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和1.8万千米海岸线,2012年起多项政策文件明确探索海洋碳汇发展[4] 国际核算体系发展 - 2009年联合国提出"蓝碳"概念,2014年将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纳入全球气候规制体系[2] - 当前国际标准聚焦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涵盖IPCC清单编制、蓝碳倡议监测标准及清洁发展机制交易方法学[2] - 2024年联合国发布渔业碳汇评估指南,2019年微生物碳泵理论被纳入气候变化报告,但相关机理仍存争议[3] - 全球已形成碳通量观测网络,通过"蓝碳行动"等国际合作项目推动核算体系规范化[3] 中国核算体系进展 - 2022年发布首个国家标准《海洋碳汇核算方法》,涉及30余项红树林/海草床/贝类等细分领域标准[5] - 地方实践包括深圳发布首个核算指南(7类可交易碳汇)、海南浙江出台试点方案,山东福建完成首笔碳汇贷及交易项目[6] - 建立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监测体系,发布首个海洋CCER方法学(红树林营造),2021年启动碳监测评估试点[5] 现存技术难点 - 核算边界不明确:养殖碳汇未纳入清单,滨海湿地范畴未定,无机碳通量缺乏结论[7] - 周期差异大:藻类固碳周期短,缺乏跨品种/海域/养殖方式的统一衡量标准[7] - 方法不统一:国际核算结果可比性差,中国多部门协作体系尚不完善[7] - 技术短板:基础研究不足,缺乏高精度海洋碳通量观测网络[7] 未来发展路径 - 完善标准体系:建立全国碳汇数据库,开发本土化核算体系,重点建设红树林/渔业碳汇标准[8] - 强化科研基础:分类研究海岸带蓝碳计量技术,攻关渔业碳汇固碳机制,构建立体监测网络[9] - 推动国际合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发起合作计划,推广中国标准提升话语权[10]
紧扣“履职、规范、公平”三个核心,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水平
中国环境报· 2025-07-14 11:11
生态环境执法现状与问题 - 当前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执法存在履职不到位、执法不规范等问题,制约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提升 [1] - 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不可逆性特点,需执法人员主动履职才能有效防范风险 [1] - 部分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中存在程序瑕疵,影响执法公信力与企业合法权益 [2] 规范执法的核心措施 - 构建"落实责任—强化监督—严肃考核"三位一体机制强化履职:包括政策宣讲、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强化责任意识 [1] - 依托"智慧环保"平台建立24小时污染源动态监测网络,对重点排污企业和生态敏感区域实时监控 [1] - 将问题发现率、处置率纳入执法人员绩效考核,倒逼执法力量下沉一线 [1] - 细化《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明确处罚梯度与适用情形,压缩人为干预空间 [2] - 通过执法全过程记录、公示和重大决定法制审核确保执法行为公开透明 [2] - 借助区块链技术建立不可篡改的电子执法档案,实现执法信息实时追溯 [2] 促进执法公平与企业合规 - 强化执法人员"执法即服务"理念,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思想 [2] - 定期开展专题培训,邀请环境科学和法律专家提升执法队伍专业能力 [2] - 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技术研发与设备升级投入,将绿色生产理念融入经营全过程 [2]
综合施策持续推进稀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中国环境报· 2025-07-14 09:42
稀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成效与挑战 - 江西省赣州市持续推进稀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1] - 早期开采工艺局限性导致部分矿区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仍需修复提升 [1] - 稀土废弃矿山历史遗留问题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交织,解决难度较大 [1] 综合施策破解治理难题 - 建立多部门参与、跨部门协作的治理机制,统筹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等四大类工程 [2] - 积极申报国家示范工程项目,建立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筹资体系,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2] - 对市场化投资主体给予用地指标、生态修复产品收益等激励措施 [2] - 设立统一考核指标和标准,解决后期管护问题 [2] "三同治"修复模式探索 - 山上山下同治:山上开展地形整治、植被复绿,山下建生态挡墙、截排水沟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3] - 地上地下同治:地上改良土壤并发展光伏发电或经济作物种植,地下采用截水墙等工艺治理污染水体 [3] - 流域上下游同治:上游稳沙固土、恢复植被,下游建设梯级人工湿地等实现水质末端控制 [3] "三同步"发展推进策略 - 综合修复治理同步:统筹推进源头全要素、全方位同抓共治 [4] - 产业融合发展同步:形成"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的融合发展模式 [4] - 国土空间优化同步:上游保护生态空间,中游建设生活空间,下游构建绿色低碳工业园区 [4]
全国先进工作者丨沈秀娥:监测数据是民生幸福的晴雨表
中国环境报· 2025-07-14 08:53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创新 - 成功研发国内首套PM2 5有机示踪组分监测方法,分析效率提升10倍,1小时内可分析50多种有机示踪物 [7] - 2014年率先发布PM2 5来源解析结果,定量解析燃煤源、移动源、工业源占比,支撑《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出台 [7] - 构建"智能感知-精准溯源-三监联动-市区协同"全链条技术体系,实现20余类问题智能捕捉及"2小时反馈,4小时办结"闭环调度 [8] 空气质量改善成果 - 北京PM2 5年均浓度从2013年89 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33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国家二级标准 [7] - 2022年冬奥会期间PM2 5浓度同比下降65 2%,实现27天赛事期间天天达标 [9] - 建成覆盖6000多个点位的企业用电智能监测网络,研发20余种大气污染线索智能算法集 [10] 数字化监测体系升级 - 开发"1+N"空气质量监测精准调度指挥平台,开启大气治理数字化转型 [7] - 创建天地空移智监测网络,实验室实现无人化"黑灯"操作,企业监控通过智能设备远程实时预警 [8] - 两项技术成果获全国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优秀案例 [8] 一线监测实践 - 团队在冬奥会期间分析2000多家工厂用电数据,发现3000多条精准线索 [9] - 带队勘察20余行业1000余家企业,半年内完成重点企业监测网络建设 [10] - 坚持污染季一线值守,建立4000多天大气数据记录的"蓝天"日历系统 [6][11]
如何破解金沙江梯级开发带来的生态问题?
中国环境报· 2025-07-14 08:16
长江十年禁渔成效与挑战 - 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文连通性良好 生境完整 珍稀鱼类种群快速恢复 [1] - 四川金沙江因水电梯级开发导致生境碎片化 水文节律紊乱 圆口铜鱼等特有鱼类仍处濒危状态 [1] - 气候干暖化与截流形成"干暖化—截流—生态恶化"负循环 阻碍系统性生态恢复 [1] 金沙江生态修复措施 - 建立流域统筹保护机制 整合水利 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职能 实施生态流量动态管理 [1] - 制定《金沙江流域水生态保护条例》 要求新建电站同步建设生态设施 已建电站限期改造 [1] - 实施"脉冲式泄流"模拟自然洪峰 刺激鱼类繁殖 布设人工鱼巢和产卵场修复栖息地 [2] - 划定"生态保留河段"永久禁止新建水电站 修复河岸植被带打造鱼类避难所 [2] 水电开发与生态协同管理 - 科学放流金沙江特有物种如圆口铜鱼 岩原鲤 避免引入外来物种或退化种群 [2] - 优化梯级联合调度 调整蓄放水时间与流量 在保障电力安全前提下满足生态需求 [2] - 研发激流鱼类专用鱼道 对长江鲟等珍稀物种实施人工转运增殖闭环管理 [3] 科技赋能生态保护 - 建立金沙江鱼类基因库 对濒危物种全基因组测序 制定差异化放流方案 [3] - 构建全流域监测网络 实时跟踪水质 水温 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评估保护效果 [3]
张纪湘:“只要湘江需要,我的脚步就不会停歇”丨2025年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
中国环境报· 2025-07-14 08:02
"大家好,我是张纪湘,今天的这堂环保课名叫《心愿》。" 在2025年六五环境日湖南主场活动上,湖南省绿色卫士株洲大队团队负责人张纪湘在会场给大家上了一堂环保课,65岁的她说:"请闭上双眼,想象30年后 的湖南——推开窗,湘江的水波在晨光中泛着粼粼金光,岳麓山的云雾缭绕,这就是湖南人民共同的心愿。" 为了这个心愿,张纪湘十余年来积极投身环保事业,清理河滩垃圾、调查排污情况、监测河水水质……磨坏47双鞋,写下10多本巡河日记,累计志愿服务时 间超过两万小时。今年,张纪湘获评"2025年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 摸索出独特巡河经验 曾经,湘江两岸的生态环境一度遭受较大破坏。 "这么美的湘江,我不忍心她被这样对待,我想我一定能做点什么。"2016年,张纪湘开始每天在湘江边巡河。此后,她成为株洲市天元区首批"河长助手", 主要负责河湖环境问题巡查监督、问题反馈以及护河宣传等工作。 "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刮风下雨,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天元区水利局工作人员朱加林说。 去年冬天,张纪湘和往常一样走在巡河路上,经过某机械厂时,突然闻到一股刺鼻的酸臭味。凭借多年的经验,她敏锐地察觉这家机械厂很可能存在排污问 题。果然在机械厂的收纳 ...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可以有这四个维度,快来记笔记!
中国环境报· 2025-07-14 07:2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2] -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自然观、生态观,尤其是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来源之一 [2] -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另一个重要理论来源和基础 [2] - 国内外环境科学发展及其研究成果也应看作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 [2] -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来源,新时代以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聚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深邃的理论思考及漫长的实践探索 [4] -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认知和执政实践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政治重要性不断提升 [4]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习近平同志主政地方实践中孕育形成发展,从梁家河插队时期到浙江主政时期长达25年的实践奠定了重要基础 [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系蕴含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7] - "十个坚持"可以分解为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三大部分 [7] - 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方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9] -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意义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时代基本方略、新发展理念、三大攻坚战等国家战略中均有体现 [11] -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入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体系上更为完备,在传播上也更为广泛 [11]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因为所有地球人共有一个地球家园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