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环境报
icon
搜索文档
潍坊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
中国环境报· 2025-10-30 09:56
责编:徐小雪 电话:(010)67139791 传真:(010)67139791 E-mail:dfxcb@vip.sina.com 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潍坊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 ◆梁小溪 周丽华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 念,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 争当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排头兵为目标,坚持 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协同推进,坚持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全面统筹,生态文 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人选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 市,诸城市、峡山区、高密市、临朐县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 示范区,峡山区、青州市分别获生态环境部、山东省命名"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全省第一),奎文区、临朐 县、青州市先后获评山东省生态文明十强县(数量全省第一)。 扛牢责任担当,持续 改善生态环境 潍坊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 设摆在突出位置,锚定建设实力 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潍坊, 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应有之义, 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同频 共振、相互促进。 大力推行"全员环保",坚持 ...
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五十载风雨守望 新时代绿色征程
中国环境报· 2025-10-30 09:09
变化远不止于湘江。 50年来,湖南省已构建起覆盖水、气、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的立体监测体系。在水环境方面,建成534个水质监测点及铊、锑等特征污染物预警网 络;空气质量监测覆盖省市县三级,并实现污染来源精准溯源与48小时预警管控;土壤、地下水和噪声监测网络也同步完善。 与"十三五"初期相比,2024年全省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由93.6%提升至97.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84.4%增至89.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饮 用水安全和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实现提前预警、精准定位,推动生态环境监测迈向数智化、精准化、高效化。 五十载风云激荡,半世纪砥砺前行。1975年,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原湖南省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50年来,从手工采样分析的拓荒年代, 到"天空地"一体联动的智慧监测,一代代监测工作者奔走于三湘四水,以脚步丈量大地、以数据记录变迁,实现了湖南生态环境监测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 强的跨越。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成立50周年。50年来,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始终坚持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 化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先锋队,全面构建全要素 ...
广西着力解决结构性长期性根源性问题
中国环境报· 2025-10-30 09:09
韦韬强调,要锚定《广西2025—2026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聚焦关键 重点,全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组合拳"。一要疏堵结合做好蔗叶离田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着力解决离 田率低、焚烧率高的问题,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二要关口前移做好烟花爆竹禁燃 限放管控,强化生产、经营销售、储存、运输、燃放等各环节全链条监管,守住不发生重度及以上污染 的底线。三要加快推进产业、能源和交通结构调整优化,严格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等要求,坚决 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加 快高排放柴油货车淘汰更新。四要强化扬尘及餐饮油烟等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监 管,深入开展群众反映集中的餐饮油烟和露天烧烤扰民问题排查整治,既要保持城市"烟火气",更要保 障空气质量。五要全力抓好污染天气过程应对,坚持"早会商、早预警、早行动",层层压实责任、加强 统筹协调,力戒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做好,坚决打赢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 治攻坚战。同时,要统筹抓好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和畜禽养殖污染排查整治、中央生态环保督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敏鹏:农业适应气候变化亟待系统性规划
中国环境报· 2025-10-29 21:28
文章核心观点 -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需从灾后响应向灾前预防转变,系统性提升农业气候适应能力 [3][7] - 建设气候适应型农业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客观需要和紧迫任务,需通过战略规划、基础设施升级和技术推广等多方面协同推进 [8] - 构建农业生产全链条的低碳标准体系并激发消费端潜力,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10]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 2025年暑期中原地区及部分粮食主产区遭遇极端干旱和旱涝短时交替等气象灾害,给秋收和秋种带来困难 [3] - 气候变化分为平均态和极端值的变化,极端天气如高温、暴雨、大风、干旱等具有更大破坏性,会影响种植制度、作物产量、病虫害发生和土壤有机质 [5] - 气候变化理论上使一些作物的种植区域向更高纬度迁移,但气温升高导致水资源蒸发增强,若产生水分胁迫则对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 [5] - 农村常住人口以老人、妇女和孩子为主,是气候变化下的脆弱人群,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对洪涝等灾害应对能力不足 [5] 不同农业主体的适应能力差异 - 传统小农户种植经验来自个人和邻里,倾向于风险规避,抗风险能力较弱 [4] - 种植大户或专业农民经验更丰富,获取新知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相对更强 [4] - 大型农业公司或龙头企业可通过资产配置提升抗风险能力 [4] - 传统农业知识在常规风险应对中有效,但面对超认知的极端事件时需依靠系统性适应规划 [4] 提升农业气候适应能力的措施 - 加强气候变化科普,提升农户对气候变化及其风险的认知 [6] - 推动信息精准下沉,确保预警和适应信息可得性,变“预警”为“行动指南” [6] - 加强排涝水渠、洪水缓冲区、农业灌溉等公共设施短板建设,需各级政府系统规划与建设 [6] - 国际多边开发银行在评估农业基础设施贷款时,可能需增加气候风险评估报告 [7] - 中国出台《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制定省级行动方案 [7] 建设气候适应型农业的重点 - 坚持规划先行,系统开展战略分析与顶层设计,运用天气指数保险、专项补贴等工具帮助农户转移和分散因灾损失 [8] - 基于科学的气候风险评估,对按旧标准设计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性升级与改造,提升应对极端灾害能力 [9] -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适应技术(如抗逆品种和栽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加快其落地应用 [9] 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 - 加快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全链条的低碳标准体系,明确关键作物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统一碳足迹核算与产品碳标签认证 [10] - 充分激发消费端减碳潜力,建立市场化低碳农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认证产品,倒逼生产端减少高碳排化肥农药使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 [10]
义乌从共享到共治
中国环境报· 2025-10-29 09:01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 成功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现生态环保领域国家级荣誉“大满贯” [7] - 连续九年夺得“五水共治”大禹鼎,生态环境满意度逐年提升,稳居全省前列 [7] - 分水塘村依托红色资源实施生态景观工程,2024年接待游客超18万人次 [20] 企业环保服务与监管创新 - 创新实施“绿色先锋生态助企”专项行动,组建由全体党员干部组成的助企服务队,通过“义码通”平台收集解决环境难题 [9] - 建立“环保红管家”助企帮扶机制,对重点企业实施党员“点对点”帮扶,创新“诊断式”帮扶和“十问十答”互动机制 [9] - 作为生态环境部与浙江省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试点,义乌以电子证照为核心,实现审批周期从20天缩短至5天 [14] - “许小可”志愿者“一对一”结对帮扶20家试点企事业单位,并将电子证照推广至全市248家排污单位 [14] - 执法人员通过扫描志愿者协助张贴的排污口二维码,将检查时间大幅缩短至半小时内完成 [15] 多元化志愿服务体系 - 义乌市生态义警协会于2025年8月13日揭牌,首批招募191名志愿者,通过“生态警长+生态义警+生态警务联盟”机制常态化开展活动 [12] - 2024年下半年,义乌各镇街党员干部带动30余万名群团骨干组成秸秆禁烧志愿者队,构筑“防火墙” [19] - 福田街道下西陶村志愿者创新推出“秸秆换肥”模式,从源头减少焚烧隐患 [19] - 鸡鸣山社区于2025年7月成立生态环保国际志愿服务队,社区居住着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余名外籍居民 [16] - 国际志愿服务队参与“国际环保议事会”,针对餐饮油烟污染和垃圾分类等社区痛点进行共商共治 [16] 乡村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 乡村志愿者通过参与截污纳管、河道清淤等治理工作助力水质提升,发展“生态+文旅”产业 [20] - 李祖村以创客文化与生态田园为双引擎,志愿者协助打造创客空间,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 [20] - 志愿者协助推广“稻田养鱼”生态模式,既改善土壤质量又提高经济效益 [20] - 志愿者参与设计“生态研学”路线,将美丽乡村转化为教育资源,为村集体带来可观收入 [20]
开发利用屋顶空间 破解城市生态困局
中国环境报· 2025-10-28 13:23
行业背景与核心价值 - 屋顶绿化与分布式光伏技术融合可提升建筑节能效率、降低碳排放、改善城市微气候,实现空间—能源—生态的协同优化 [1] - 该模式是破解因城镇化率突破65%带来的城市热岛效应、能源消耗与生态失衡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1] 现实困境与挑战 - 城市屋顶空间产权复杂,多产权建筑如住宅小区、商业综合体的屋顶使用权分散,达成共识难度大 [2] - 大量既有建筑尤其是老旧建筑屋顶荷载能力不足,普通屋顶设计荷载为50kg/m²至150kg/m²,而一体化改造需荷载≥200kg/m² [2] - 分布式光伏大量接入可能引发电网逆流问题,需满足就地消纳、余电上网要求 [3] - 项目投入高且回报周期长,典型工业厂房一体化项目投资约200元/平方米,回报周期超过10年 [3] - 商业模式创新不足,金融机构推出的光伏贷等产品对小型项目支持有限,制约社会资本参与 [3] 政策与制度支持 - 需在国家层面出台城市屋顶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法规,清晰界定产权归属并制定公平透明的收益分配机制 [4] - 建议推广一站式审批服务,设立专门服务窗口,打造阳光并网平台,将项目备案、电网接入等环节线上化 [4] 技术与标准创新 - 需针对超高层建筑及异形屋面研发轻量化光伏组件,并推广预制集成技术以实现功能单元的模块化生产 [4] - 为保障电网安全,应强制项目配置防逆流装置和电能质量监测系统,并建立分布式光伏接入承载力评估平台 [4] - 应完善全链条标准体系,将屋顶荷载≥200kg/m²作为强制标准,并建立智能运维技术规范以实现远程监控 [4] 市场与金融激活 - 需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扩大光伏贷覆盖范围,允许以绿电收益权作为质押物,并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贷款贴息 [5] - 建议发行绿色债券支持规模化开发,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相关税费 [5] - 应创新商业模式,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探索屋顶租赁+收益分成模式,开发绿证交易+碳汇收益机制 [5] - 需培育专业化运维市场,支持第三方运维机构发展,并建立运维保险机制 [5]
黑龙江“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年均减排二氧化碳六千余吨
中国环境报· 2025-10-28 12:44
文章核心观点 - 黑龙江省在“十四五”期间通过系统化生态环保举措,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 [1] 生态民生改善 - 全省优良天数比率较2020年提高1.3个百分点,细颗粒物浓度下降0.6微克/立方米 [1] - 全省国控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率较2020年提高10.2个百分点,松花江干流水质改善为优等级并稳定保持3年 [1] - 完成1800多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和3000多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实现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市县全覆盖 [2] 绿色经济发展 - 建立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和环评提前介入 [2]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后,省内99家重点排放单位积极参与 [2] - 大兴安岭生态林造林碳汇项目成为全国首个同类项目,年均减排二氧化碳6000余吨 [2] 环境治理体系 - 出台水污染防治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和15项地方标准,创新形成环境司法联动、流域生态补偿等制度组合拳 [2] - 建立环保数字督察、松花江干流视频监控监测等数智化平台,推动生态环境监管从人防向技防智防升级 [3]
“十五五”时期,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何发力?
中国环境报· 2025-10-28 08:20
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时期是四川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攻坚阶段 更是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 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要窗口期 [1] - 四川省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 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 应对气候变化 协同推进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 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1] 高质量实现碳达峰目标 - 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 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 逐年编制省 市(州)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2] - 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 积极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创新区域碳普惠机制 促进“碳惠天府”等发展 加快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 [2] - 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打造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 园区 企业和项目 确保成都市 乐山市 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如期完成国家碳达峰试点任务 [2] - 加强气候变化观测和风险监测评估 积极应对高温 干旱 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增强基础设施 农牧业 林草业 水资源 人体健康等领域气候韧性 [2] 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 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强化其在产业 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3] - 聚焦六大优势产业以及钢铁 造纸 建材等传统产业实施绿色升级改造 大力发展生物技术 新能源装备 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 - 持续推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 清洁能源消纳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深入实施“电动四川”行动 [3] - 积极推进长江(金沙江) 岷江 嘉陵江 渠江等高等级航道建设 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水 公转铁” 大力推动中重型商用车新能源化 加强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3] - 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 提升盐泥 电解锰渣 赤泥 磷石膏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3]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加强大气综合治理 强化精细管理和科技支撑 大力推进NOX与VOCs协同治理 加强重点工业企业深度治理 柴油货车污染治理 面源治理等 [4] - 稳固水环境治理成效 统筹推进水环境 水资源 水生态 水安全 水文化 水经济“六水共治” 提升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能 [4][5] - 推进土壤安全利用 严格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 完善建设用地准入监管体系 加强涉重金属排放单位监管 持续推进受污染农用地溯源整治 [5] - 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加强城乡生活垃圾 农业废弃物 建筑垃圾 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等源头减量和无害化处置 强化危险废物监管 [5]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 -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 筑牢“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 高质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加快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 [6] - 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提高长江 黄河上游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完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 全面落实草原保护制度 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6] -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横断山南段 岷江—横断山北段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保护网络建设 强化珍稀濒危动植物 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的保护 [6] - 强化生态保护监管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等专项行动 [6] 谋划实施重大工程 改革与政策 - 重大工程重点关注具有全国性作用或跨区域影响的工程 包括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保护与修复项目 成渝地区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四川与周边省份毗邻区域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等 [7] - 重大改革包括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 资源环境权益交易价格改革 成渝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等 [7] - 重大政策包括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 川渝地区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意见 四川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排污权交易暂行管理办法等 [7]
浙江“三效统一”为“两山”转化提供清晰路径
中国环境报· 2025-10-28 07:24
规划引领与制度框架 - 在全省重大战略部署中始终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作为核心价值导向 [2] - 在项目审批、政策制定和绩效考核中将实现三效统一作为硬性要求 [2] - 通过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及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机制压实生态保护责任 [3] 生态保护与基础夯实 - 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并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4] - 温州苍南沿浦湾利用红树林和森林碳汇成为全国首个获认证的自主负碳海湾 [4] - 运用数字化手段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精准管控 [5] 价值转化与路径创新 - 通过培育碳汇经济和开发生态品牌等新业态推动生态资源市场化运营 [6] - 将生态理念融入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等绿色服务业 [6] - 探索两山银行、林权改革等机制破解生态资源资产化、资本化的制度瓶颈 [7] 发展成果与共享机制 - 通过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建设幸福河湖与无废城市提升民众获得感 [8] - 通过山海协作和飞地经济模式推动发达地区与山区26县协同发展 [8] -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使三效统一内化为全社会自觉行动 [8]
读图丨云南龙江依托万亩高山梯田发展“稻+鱼”共生循环农业
中国环境报· 2025-10-27 15:02
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 积极探索以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为基础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1] - 推动形成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多赢局面 [1] 具体实践与成效 - 龙江乡依托万亩高山梯田发展稻鱼共生循环农业 [1] - 该模式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量 实现了生态红利与经济收益的双丰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