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6氪
icon
搜索文档
被“香味”拿捏的年轻人,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36氪· 2025-08-02 11:34
香氛市场概况 - 中国香氛市场渗透率不足5%,远低于欧美国家(50%+)及国内彩妆(25%)、护肤(50%+)品类 [9] - 香薰蜡烛市场规模达181.5亿元(2023年),预计2025年突破250亿元,车载香薰搜索量年增141%成为增速最快品类 [9] - 小红书平台香氛相关内容热度显著:香氛话题阅读量4.9亿次,香氛蜡烛1.5亿次,香氛喷雾8578万次 [1] 消费者行为特征 - 25-35岁都市年轻人成为核心消费群体,使用场景从香水扩展至家居、车载等多维度 [1][15] - 消费者购买动机包含情绪疗愈(71%)、改善居住环境(63%)、个人形象管理(45%) [19][18] - 男性用户占比提升,功能性需求(如除烟味)与女性情感需求形成差异化 [15][16] - 酒店同款香、影视IP联名等成为新兴消费热点 [13][24] 品牌竞争格局 - 西苔定位"中国植物香氛",2024年营收超2亿元,主打百元内价格带 [22][24] - emonster聚焦情绪疗愈赛道,通过添加天然精油实现差异化,小红书渠道年营收破千万 [19][20][21] - 独特艾琳以30元香氛护手霜切入,覆盖口腔/护发/身体护理等高复购场景 [25][27] - futchi通过文艺叙事吸引高知人群,车载香薰男性用户占比持续提升 [24][29][31] 行业发展趋势 - 品类拓展成为共识:emonster布局睡眠喷雾/衣物香氛,西苔规划香氛洗护领域 [28][31] - 线下渠道加速布局,包括快闪店、DIY体验店等增强用户触达 [32] - 供应链挑战凸显:原料垄断、调香师稀缺制约产品创新 [28] - 国际美妆巨头(雅诗兰黛/欧莱雅)加速入场加剧行业竞争 [28]
东风奕派科技全新成立,2026款东风奕派eπ008六座版同步上市
36氪· 2025-08-02 10:13
行业趋势 - 在中国家庭消费主导的汽车市场中,SUV品类凭借空间纵深与舒适布局占据消费心智制高点 [1] - 2025年家庭SUV市场新品迭出,竞争激烈 [1] 产品定位 - 2026款东风奕派eπ008六座版凭借越级产品力成为细分领域现象级产品 [1] - 该车型是20万级家用大型SUV市场中首款标配全场景舒适生态(冰箱/影音系统/零重力座椅)的标杆之作 [3] - 提供五/六座灵活空间与纯电/增程双动力选择 [3] 产品创新 - 创新搭载65mm超厚气袋按摩模块,接触面积与支撑强度同步提升30% [6] - 第三排座椅根据老年人脊柱工程学曲线优化背靠,并增加童椅接口 [6] - 一二排主副驾可展开为单人床模式,一二排组合、三排与后备箱联动可提供双大床模式 [6] 品牌战略 - 东风奕派作为东风汽车在自主乘用车领域的"拳头品牌",坚持"实用科技"理念 [9] - eπ008经过长达一年的用户反馈打磨,定位为"大舒适家"产品 [9]
胖东来这剂猛药,为何治不了中百的病?
36氪· 2025-08-02 10:06
中百集团股价表现与市场反应 - 股价从4元飙升,13个交易日8次涨停,上演"地天板"奇观[1] - 资本市场对胖东来帮扶深信不疑,用真金白银将狂欢推向高潮[2] - 永辉超市在散户追捧"胖东来概念"时减持,初始投资成本4.86亿元,累计确认投资收益-0.46亿元[10] 财务业绩恶化 - 2024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3.32亿元,同比暴跌309.35%[4]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103.81亿元,同比下降10.81%,归母净利润-5.28亿元,同比下降64.01%[4] - 2025年上半年预亏2.13亿至2.9亿元,亏损同比扩大[4] 胖东来帮扶效果分析 - 帮扶初期销售额翻倍、客流暴增,但调改后亏损加剧[2][4] - 公司学习胖东来的商品结构优化、动线布局等"术",但无法复制其"高成本、高投入、高回报"的"道"[5][7] - 胖东来模式护城河在于员工超高薪酬福利转化的高品质服务,公司无力承担相应成本[7] 永辉战略投资失败 - 永辉2013年起增持中百,曾试图将持股比例提升至40%并输出管理[12] - 十年战略投资最终失败,反映公司存在管理僵化、运营效率低下等深层次问题[14] - 永辉2025年上半年预亏2.4亿元,自身转型压力促使其清理非核心资产[12] 公司转型尝试与挑战 - 推出FOODMART超市和小百惠折扣店,但暴露运营效率短板[15] - FOODMART需要生鲜半成品供应链和餐饮运营体系,与传统零售能力不匹配[17] - 小百惠折扣店依赖全球买手团队和极致成本控制,与公司现有体系冲突[17] - 新业态要求后台体系脱胎换骨,公司庞大僵化组织难以适应[19] 行业与公司根本问题 - 传统大卖场面临电商、社区团购、折扣店多维冲击[12] - 公司病根在于僵化体制和羸弱管理内核,而非业态创新不足[19] - 样板间门店火爆对1686家连锁门店规模杯水车薪[9]
估值最高500亿,让安踏再次出手的这家韩国品牌什么来头?
36氪· 2025-08-02 09:36
安踏与Musinsa合作 - 安踏体育以500亿韩元(约2.64亿元人民币)收购Musinsa约1.7%股份 [1] - 双方成立合资公司,Musinsa持股60%并掌握经营权,安踏持股40% [1] - 安踏通过Musinsa接入8000个韩国品牌资源库和年轻用户群体,补强潮流时尚生态 [12] Musinsa业务模式与增长 - Musinsa始于2001年在线运动鞋社区,2009年升级为电商平台,2017年推出自有品牌Musinsa Standard [4] - 2021年斥资3000亿韩元(约2.65亿美元)收购时尚电商平台29CM及其母公司StyleShare [4] - 2024年GMV突破4万亿韩元(约207亿元人民币),月活达300万,合并销售额1.2427万亿韩元(约64.4亿元人民币),营业利润1028亿韩元(约5.3亿元人民币) [6] - 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2929亿韩元,营业利润178亿韩元 [6] Musinsa线下扩张与市场表现 - 韩国门店客流量庞大,圣水洞店月均超10万人次,弘大店月交易额超100亿韩元(约5170万元人民币) [8] - 中国游客占比最高(32%),2025年上半年重点门店中国游客交易额同比激增120% [8] - 计划2030年在中国开设超100家门店,实现销售额1万亿韩元(约52亿元人民币) [8] Musinsa中国市场策略 - 上海淮海路百盛购物中心将开设Musinsa Standard线下店,线上旗舰店预计2025年9月上线 [1] - 上海徐家汇"新六百YOUNG"项目计划2026年第一季度引入Musinsa中国旗舰首店 [1] - 安踏提供"5+N"物流网络,目标实现1-2天送达 [9] - 线上策略包括在小红书等平台提前释放联名款信息,测试市场反应 [10] Musinsa资本运作与IPO计划 - 2023年C轮融资估值达3.5万亿韩元(约159亿元人民币) [5] - 2025年EQT Partners注资后估值升至4万亿韩元,较C轮上涨14% [6] - 启动主承销商遴选程序,市场预期IPO估值可能达4.5万亿至5万亿韩元(约232亿至258亿元人民币) [11]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Musinsa模式若在中国成功落地,将为韩国时尚产业规模化出海探索可行路径 [11] - 安踏通过收购完善品牌矩阵,覆盖专业运动、户外、时尚潮流等细分领域 [12]
「低俗」短剧,让多少90后身价过亿?
36氪· 2025-08-02 09:24
暑期档影视行业表现 - 7月下旬暑期档电影票房仅45亿元,为去年同期三分之二 [2] - 长剧《淬火年代》收视率跌破央一底盘,《桃花映江山》口碑未达预期 [2] - 电影市场缺乏继《哪吒2》后的爆款作品提振士气 [2] 短剧市场爆发式增长 - 短剧《念念有词》上线5天播放量破10亿,2周破20亿,预测分账收益8000万-1亿元 [3] - 2023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突破370亿元,用户规模超5亿 [5] - 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达515亿元(艾媒咨询)或504亿元(公开数据),同比增长约35% [7] - 头部短剧ROI可达10倍以上,50万元成本作品通过分账机制实现高回报 [13] 短剧与传统影视对比 - 短剧年产量达4万部(5万小时),成本不足100万元/部;长剧年产600-700部(7500小时) [19] - 长剧《藏海传》总收入6.3亿元但ROI仅2倍,《国色芳华》因7万平米场景搭建导致ROI降至1.6倍 [13] - 短剧拍摄周期短(如《离婚的亿万富翁继承人》6周完成,成本20万美元),场景简化(80%在单一房间完成) [9][11] 短剧行业生态特征 - 演员薪酬分层明显:一线日薪2-3万元,二线1.5万元,三线8000-1万元 [7] - 制作流程工业化:要求镜头一遍过,主演日均睡眠仅3小时,演员需快速减重适应角色(如2个月减55斤) [28][30] - 剪辑节奏密集:特效/音效组高强度工作,杀青期通宵作业 [32] 传统影视从业者转型 - 导演王晶称短剧拍摄类似80年代香港电影模式,需每集设计强情节 [26] - 演员李若彤、刘晓庆等转型短剧,刘晓庆连续拍摄两部并开拓"银发甜宠"市场 [24] - 编剧转导演案例:原长剧编剧4个月完成20多部短剧,效率提升10倍 [19] 行业争议与挑战 - 部分从业者批评短剧内容低俗化,存在"打擦边球"现象 [22] - 短剧演员面临行业歧视,长剧剧组可能拒收其参演 [22] - 市场存在亏损案例:创业者试水制作半年亏损数百万元 [21] 平台战略调整 - 爱奇艺推出1200万元预算短剧《原罪》,腾讯制作2400万元预算《执笔》 [35] - 盈利模式转向会员免费制,依赖广告植入和会员费 [35] - 政策规范后暴富神话减少,但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34]
9点1氪|香港高院判决宗馥莉不得动用汇丰账户资产;微信提现手续费最低下限改为0.01元;武汉大学回应“图书馆事件”
36氪· 2025-08-02 09:00
宗庆后遗产纠纷案 - 香港高院判决宗馥莉不得动用汇丰账户资产 建浩创投名下汇丰银行账户资产被确认为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三位原告享有受益权的信托财产 [1] - 宗馥莉被禁止从相关账户提款或转账 禁制令将持续至杭州中院及浙江高院诉讼最终裁决 [1] - 三名原告自称是宗馥莉同父异母弟妹 首次曝光宗庆后其他子女身份 [1] - 宗馥莉需赔偿擅自转移的信托财产损失108.5万美元 并以21亿美元为基数支付利息收益 [1] 微信支付调整 - 微信提现手续费下限调整为0.01元 7月25日全量更新 [1] - 2016年起微信对超出1000元免费额度的提现收取0.1%手续费 每笔最低0.1元 [2] - 微信支付遗失提醒功能仅部分商家支持 仅显示交易信息不泄露其他个人信息 [8][9] 大公司动态 - 前阿里巴巴CEO张勇加盟港交所 任中国业务咨询委员会成员 [4] - TikTok合并核心产品和信任与安全团队 组建平台责任团队 [11] - 捷豹路虎全球CEO Adrian Mardell将于2025年底退休 [12] - 大悦城地产拟私有化退市 计划斥资29.32亿港元回购股份 [11] 科技行业 - OpenAI启动"星际之门"挪威项目 首个欧洲AI数据中心 [13] - OpenAI移除ChatGPT对话公开至搜索引擎功能 因隐私风险过高 [15] - 索尼PS6规格曝光 光栅化性能预计是PS5的三倍 计划2027年底上市 [17] - 微软将默认禁用Excel锁定文件的外部链接 防范钓鱼攻击 [13] 投融资 - "诺瓦聚变"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 创国内民营聚变公司单笔融资记录 [15] - "悟通感控"完成数千万元Pre-A及Pre-A+轮融资 专注柔性触觉感知技术 [16] - 高盛拟以171.3亿美元估值收购冰淇淋制造商Froneri 最快9月签署协议 [12] 财报数据 - 任天堂第一季度销售净额5723.6亿日元 同比增长132.1% [15] - 苹果2025财年第三财季实现自2021年以来最强劲季度营收增长 [9] - Moderna宣布全球裁员10% 员工数将减至约5000人 股价盘后大跌8% [6] 行业规范 - 最高法明确竞业协议对非涉密员工无效 新规9月1日起施行 [5] - 三大运营商统一外呼营销号码 规范电话营销行为 [6][7] - 美团、淘宝闪购、饿了么发文抵制恶性竞争 反对非理性促销 [5]
明星批量制造下一个“LABUBU”
36氪· 2025-08-02 08:48
明星IP发展现状与趋势 - 五月天阿信的潮牌STAYREAL推出IP形象"卜卜",从粉丝内部梗发展为现象级IP,成为粉丝文化的一部分并拓宽商业生态 [3] - 周深、周笔畅、汪苏泷等歌手均推出个人IP形象,如"周可可"、"睡不醒"、"素龙",这些IP源自粉丝与明星的情感共创,具有深层次价值内核 [5] - 明星IP开发从早期虚拟形象(如黄子韬"韬斯曼")转向实体化潮玩,借助毛绒品类打开市场,如泡泡玛特毛绒品类收入暴增994% [5][14] 明星IP的商业价值与开发策略 - IP开发可拓宽明星收入渠道,并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注意力,应对市场竞争 [8] - 成功的明星IP需"去人格化、塑产品化",将真人价值转化为标准化商业符号,如刘德华的虚拟IP"安逗"和"黑仔" [10] - 北京大学学报指出明星IP需具备核心价值观、鲜明形象、故事、多元演绎和商业变现五要素,但多数IP止步于形象层,缺乏故事构建 [10][11] 明星IP的运营模式与渠道 - 明星IP线上发售多通过自营渠道(如王源"HUG"小程序、林俊杰"JJ20"APP)以构建私域流量,部分采用"平台+自营"双轨模式(如STAYREAL淘宝店+小程序) [15][21] - 线下渠道以演唱会快闪店为主,兼具社交传播与粉丝筛选功能,如周笔畅快闪店要求超话等级≥7 [23] - IP与文旅场景融合(如五月天"卜卜"登陆东方明珠塔、长城),推动粉丝圈层破圈并延长生命周期 [24] 行业特性与结构性优势 - 歌手因高频线下互动(演唱会、音乐节)和成熟衍生品经济(实体专辑、应援棒)更易开发IP,如五月天25周年周边 [25][28] - 创作歌手版权自主权高,主导性强,IP开发更具主动性 [28] - 潮玩IP替代实体专辑功能,成为粉丝情感联结媒介,如五月天粉丝用胡萝卜符号标识身份 [28][32] 市场影响与未来潜力 - 泡泡玛特等潮玩品牌带动毛绒市场活跃,STAYREAL淘宝店毛绒玩偶销量9万+,超越荧光棒 [14] - IP世界观反哺内容创作,如汪苏泷演唱会构建"罗曼城"故事背景 [11] - IP符号吸引路人关注并转化粉丝,扭转粉丝群体负面印象,如小红书用户主动询问购买渠道 [32]
内衣自由下 爱慕需要新故事
36氪· 2025-08-02 08:34
公司发展历程 - 1991年创始人张荣明基于材料学背景研发"超弹性记忆合金文胸底托",1993年推出首款定价49元的高端文胸产品(当时城镇居民月均工资约190元)[1][7][8] - 1992年通过技术入股濒临倒闭的华美时装厂并担任厂长,实现产学研转化[1] - 2004年启动多品牌战略,2005年推出年轻化子品牌爱美丽及高端线LA CLOVER兰卡文[10] - 2021年推出海藻纤维睡眠衣作为30周年革命性产品,2023年合并运动子品牌为Aimer Move[12][32] - 截至当前拥有1700家门店覆盖200+城市及海外市场,形成覆盖内衣/家居服/床品/护肤等12个品牌的矩阵[2] 经营现状与挑战 - 2024年营收31.63亿元(同比-7.71%),净利润1.63亿元(同比-46.56%)[3] - 核心品牌爱慕客群年龄35-45岁,子品牌爱美丽面临客群老化问题,线上销售占比低于主品牌[11] - 健康板块年增20%,计划布局银发经济;设计师线AIMER·CHUANG和义乳产品线爱慕健康表现向好[13][14] - 研发投入占比超3%,500人研发团队占员工总数近6%,拥有百万级人体数据库及自主模台技术[34][29] 产品与技术 - 无钢圈产品占比达50%,90年代已布局无钢圈品类,2016年推出跨尺码内衣解决选择难题[24][25] - 核心支撑技术覆盖钢圈/软托/无托产品,海藻纤维、牛奶纤维、医用级敏感肌面料构成材料创新壁垒[31][32][33] - 文胸内衣贡献45%营收,家居服占比27%且为疫情后增长最快品类[32] 渠道与营销策略 - 线下优势显著但租金成本攀升,计划升级旗舰店并增设咖啡区/定制区,推动"AIMER+"集合店模式[17][18] - 线上目标销售占比30%以上,探索AI运营及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营销[19][20] - 曾通过巩俐代言、17年内衣大秀建立品牌认知,现转向动物IP营销(如海獭代言)等年轻化传播[16][19] 行业趋势与竞争 - 女性意识觉醒推动无钢圈/简化尺码需求,优衣库催化无钢圈风潮,疫情加速舒适型产品普及[3][23] - 蕉内/内外/Ubras等新兴品牌主要冲击线上渠道,运动品牌切入运动内衣带来增量机会[26][27] - 中国消费者更追求防凸点/隐形设计,平衡实用与美观,与欧美性感化、日韩快时尚需求形成差异[29] 未来规划 - 聚焦爱慕主品牌运营、爱美丽品牌年轻化重构、海外市场拓展三大方向[35] - 出海2.0阶段重点布局东南亚及澳洲市场,延续2007年启动的国际化战略[35] - 通过店铺艺术化改造(Aimer Art项目)提升线下体验,同步优化线上线下一盘货体系[18][20]
估值超350亿,星巴克中国确认要卖了
36氪· 2025-08-02 08:32
星巴克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表现 - 咖啡门店业务营收89.18亿美元(不含非咖啡门店收入5.38亿美元),略超市场预期 [2] - 全球新开1151家自营门店驱动增量收入9.27亿美元 [2] - 北美市场收入69.27亿美元(占比73%),同比微增1.6% [2] - 中国市场营收7.90亿美元(占比8%),同比增长8%,门店新增522家 [2] - 中国同店销售额止跌回升,同比增长2%,同店销量增长6% [2] 星巴克中国市场历史与现状 - 2017年全资直营后中国市场收入占比达12%,份额峰值42% [3][4] - 当前中国门店7828家(占全球20%),但收入贡献降至8% [2][4] - 市场份额从42%下滑至2024年14%,瑞幸同期营收达123.59亿元(约2.5倍星巴克中国) [4][5] - 单店年收入对比:星巴克73万元 vs 瑞幸54万元(汇率换算后) [8] 竞争格局与消费范式变迁 - 瑞幸改写行业定义:从"第三空间"转向便捷/平价/功能化 [5][10] - 星巴克通过调价(大杯平均降5元至23元)和外卖权益让利应对竞争 [8][9] - 消费锚点从"场景/品牌"转向"功能/产品",星巴克需重新定位"第三空间"价值 [10][11] 星巴克中国战略调整 - 试点"自习室"模式强化空间属性,边际成本接近零但提升品牌温度 [12][13][14] - 开放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高瓴/凯雷/华润等20家机构),寻求数字化/本土化支持 [15][16] - 直营模式限制下沉速度,需解决O2O运营/加盟扩张/产品创新短板 [17] 市场估值与行业地位变化 - 星巴克中国估值50-60亿美元(占全球市值5%),低于营收和固定资产占比 [18] - 高端商场不再优先提供租金补贴或排他协议,面临新茶饮品牌分流压力 [18][19] - 需在消费理性化趋势下平衡"美式理念"与本土化需求(如14薪福利) [17][19]
当所有人都在学提示工程时,聪明人却专注于掌握这项技能
36氪· 2025-08-02 08:32
AI翻译层的崛起 - 当前职场人士普遍学习提示工程和AI工具操作,但顶尖人才正转向更具价值的"AI翻译层"技能,即将机器洞察转化为人类可执行决策的双向沟通能力 [2][3] - AI翻译层的核心价值在于弥合AI输出与人类决策之间的鸿沟,这种能力比单纯的技术操作稀缺10倍 [1][3] AI应用的现状与瓶颈 - AI系统已能快速分析海量数据并生成复杂建议,但多数产出被束之高阁,主要因人类理解能力成为瓶颈 [4][5][6] - 企业投入重金购买AI工具后,常因团队无法理解或执行AI建议而导致资源浪费 [5] 当前职业发展路径的误区 - 专业人士过度聚焦AI技术操作技能,而忽视更关键的翻译能力,导致三个问题:技能快速淘汰、红海市场竞争、解决错误问题 [8] - 真正用好AI的公司依赖能将AI建议转化为可执行方案的团队,而非仅掌握复杂提示词的技术人员 [8] AI翻译层的实施策略 - 第一步需转变认知:将AI视为创造新型工作的工具而非竞争对手,例如GPT-4识别47种情绪模式后需人类筛选真正影响战略的3种 [9] - 第二步识别组织内AI与人类决策的具体断层,包括数据转化、背景理解、行动框架等需求差异 [11][12] - 第三步培养特定技能:简化复杂洞察、交代商业背景、聚焦影响、建立行动框架、精准提问等 [13] 翻译能力的竞争优势 - 双向沟通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AI生成信息越强,人类解释洞察价值的能力越关键 [14] - 当AI洞察普及后,竞争优势将属于最能诠释意义及行动路径的人才 [14] 技术发展的底层逻辑 - 历史规律显示新技术创造新型工作而非单纯替代旧职,互联网催生了信息组织与数字通信新职业 [15] - AI同样催生对"翻译官"的需求,包括向非技术高管解释建议、优先级判断、行动计划转化等职能 [16] 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 精进AI输出转化能力比提示工程更具长期价值,需培养简化解释、关键识别、行动框架等技能 [18] - 在AI解析万物的世界中,帮助人类理解意义的角色将显著增值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