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大讲堂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科研团队提出“不倒翁”飞行器,让毫克级机器人“撞不倒、风不扰”!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8 16:27
文章核心观点 - 国防科技大学团队提出一种“不倒翁式”扑翼微型飞行器新理念,通过被动气动稳定性实现无外部辅助的自主飞行 [1][2][4] - 该技术颠覆了微型飞行器依赖外部传感器和算法的传统控制路径,让飞行器结构自身具备智能平衡能力 [2][4][11] - Tumbler FWMAV在实验中展现出卓越的稳定性和鲁棒性,成为首个实现完全自稳定飞行的毫克级扑翼机器人 [17] 技术原理与设计 - 核心设计借鉴不倒翁玩具的自恢复原理,通过气动对称性设计与阻尼耦合机制产生自动恢复力矩 [4] - 采用环形气腔阻尼舱体关键设计,气流形成非对称涡流产生瞬时恢复力矩,响应速度提升约4倍且能量损失几乎不增加 [4][7][9] - 通过多目标参数优化算法实现动态平衡,最佳参数组合下升力提升达41.5%,左右翼升力差异降低40%,升力-重量比为3.73 [9] 性能表现 - 整机重量仅241毫克,翼展68毫米,在240Hz驱动频率下可连续悬停40分钟以上,系统温升仅4℃ [7][16] - 气流干扰测试中,在2.6km/h风速侧吹下,飞行器1秒内自动恢复悬停,姿态恢复时间缩短约80%,恢复角度误差减小至原先的1/5 [12] - 碰撞扰动后0.8秒内恢复悬停,并能完成无需外部指令的自我翻转“自救” [13][14] 行业比较与意义 - 相比哈佛RoboBee、MIT仿蜂系统,Tumbler FWMAV在悬停时长、抗风扰恢复速度与系统鲁棒性上均表现出显著优势 [17] - 该技术为昆虫级飞行器提供了可行的自稳路径,标志着其开始具备“物理层面的智能”,为无算法控制的轻量化自稳定系统奠定基础 [6][11] 未来发展方向 - 团队计划继续探索拓扑优化的翼型设计与流固耦合仿真以提升升力效率,并开发轻量化高压驱动与高能量密度电源 [18] - 未来方向包括将被动稳定与主动姿态控制融合,构建三轴自主控制系统,实现从“自稳”到“自控”的跨越 [18]
全球具身智能与机器人洪流强势袭来!IROS 2025 Startup Forum - 全新活动,杭州始发!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8 08:01
会议概况 - 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IROS 2025将于10月19日至25日在中国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4] - 这是继2006年在北京举办后,该顶级会议再次在中国举办[2] - 大会预计将汇聚超过6000名全球机器人、AI与自动化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和企业[5] 创业论坛核心信息 - 大会设立“西湖论剑”专场论坛,主题为“潮起钱江·智汇萧山 - IROS Startup Forum创业者与投资人见面会”[6] - 论坛将于2025年10月24日14:30-18:30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A4图书馆举行[6] - 论坛聚焦技术转化、产业落地、融资对接三大核心需求,旨在打通从学术到创业的直通车[4][5] 目标参与群体 - 深耕具身智能与机器人赛道的创业者及科研转化团队,关注领域包括人形机器人、仿生交互、端侧AI赋能机器人等[6] - 聚焦硬科技投资的天使投资人及创投机构代表,关注方向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及场景应用[6] - 布局具身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旨在推动学术前沿落地和产业发展[6] 论坛日程安排 - 14:00-14:30为会议签到环节[7] - 14:30-15:20举行开幕式[7] - 15:20-16:05及16:45-17:30为项目路演环节[7] - 16:05-16:45为投资人圆桌论坛[7] - 17:30-18:30为交流与对接会[7] 报名与筛选机制 - 报名截止日期为2025年10月21日,需通过官方二维码或链接报名[8][10] - 参与者需备注相关信息:创业者需说明核心技术及融资需求,投资人需说明机构及关注方向,地方政府需说明单位及对接目标[10] - 席位将按“创新力、适配度、协同性”由专业评审组核定,通过者可获专属参会资格及一对一对接机会[11] 主办方价值主张 - 搭建学术创新前沿与创业一线、资本的高效对接桥梁[12] - 整合产业合作企业、园区及政策资源,助力项目落地[12] - 为优质参与者提供后续产业孵化对接支持[12] 行业参与企业 - 工业机器人领域参与企业包括埃斯顿自动化、埃夫特机器人、非夕科技、法奥机器人、越疆机器人、节卡机器人等16家企业[16][17]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领域参与企业包括亿嘉和、晶品特装、七腾机器人、史河机器人、九号机器人、普渡机器人等9家企业[17][18] - 医疗机器人领域参与企业包括元化智能、天智航、思哲睿智能医疗、精锋医疗、佗道医疗、真易达等13家企业[18][19] - 人形机器人领域参与企业包括优必选科技、宇树、云深处、星动纪元、伟景机器人、逐际动力等24家企业[19][20] - 具身智能企业领域参与企业包括跨维智能、银河通用、千寻智能、灵心巧手、睿尔曼智能、微亿智造等26家企业[21] - 核心零部件领域参与企业包括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坤维科技、脉塔智能、青瞳视觉、本末科技等27家企业[22][23]
孚腾资本领投、理想汽车跟注!「千觉机器人」再获得亿元投资,站上530亿触觉感知风口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7 21:41
融资与资本认可 - 千觉机器人完成亿元级Pre-A轮融资,由孚腾资本领投,理想汽车等产业方及彬复资本等市场化机构参与,高瓴创投等老股东跟投[1] - 融资资金将用于技术研发、产品迭代、团队扩充与市场拓展[1] - 产业资本如孚腾资本和理想汽车的加入,代表对千觉机器人技术前景的认可,并有利于其触觉感知技术在真实产业场景的落地[1] 公司定位与技术核心 - 公司成立于2024年5月17日,定位为以多模态触觉感知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企业,使命是突破触觉感知边界,赋能机器人精细智能[6] - 核心业务聚焦于解决机器人精细操作中的感知难题,研发多模态触觉感知与操作技术[6] - 公司拥有触觉传感器、触觉感知算法与触觉控制算法三大核心技术,形成“学术突破+工程落地”的互补团队[11] 产品与技术解决方案 - 公司已搭建从核心硬件到系统平台的全链条技术路径,产品矩阵涵盖全系列触觉传感器、触觉数采系统、触觉仿真器、触觉执行器及触觉控制系统[12] - 专为夹爪推出的高精度触觉传感器G1-WS测量分辨率达每平方厘米5万个测量点,信息感受密度为人类手指的800倍,可提供高分辨率三维力觉等多模态感知信息[12] - 针对触觉数据采集成本高、稀缺性强的行业痛点,公司推出全球首个可精确模拟切向运动与力信息的触觉仿真工具Xense_Sim,填补行业技术空白[14] 市场落地与合作伙伴 - 公司技术已在具身灵巧操作、工业精密装配、触觉检测等多个前沿场景实现验证与应用,与智元机器人、理想汽车、谷歌DeepMind等头部客户建立紧密合作[3] - 触觉感知解决方案已落地应用于智元机器人,为其在精密装配等复杂场景中构建数据基础,Xense_Sim生成的合成数据可与真实数据互补,提升模型泛化性[16] 行业背景与市场前景 - 机器人触觉感知赛道处于高速增长期,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机器人感知技术市场规模将达53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4] - 传统触觉传感器存在空间分辨率不足、感知维度单一等局限,制约了机器人智能水平的提升,而千觉机器人的多模态触觉技术针对这些行业痛点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5] - 精细操作能力是机器人在工业、服务、医疗等领域成功落地的核心门槛,触觉感知是其中亟待填补的关键一环[4]
星宇股份与节卡股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具身智能在汽车智造及机器人产业的融合创新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7 18:36
合作概述 - 星宇股份与节卡股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智能制造升级、产业链协同三大领域开展深度合作[1] - 双方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机器人产业融合发展[1] - 合作基于双方长期合作积淀与技术互补优势[1] 合作具体方向 - 在具身智能领域联合创新,研发“感知-照明-显示-投影-交互”一体化智能终端,拓展汽车之外的智能交互场景[5] - 通过机器人与AI算法融合,共同推动具身智能产品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应用[5] - 积极共享技术标准与场景数据,推动机器人上游核心部件国产化与下游应用场景创新,形成“技术研发-场景验证-批量应用”闭环生态[5] 星宇股份业务背景 - 公司是我国领先的汽车车灯总成制造商和设计方案提供商,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32.53亿元,同比增长29.32%[7] - 产品全面覆盖德系、日系、自主品牌等国内外汽车整车制造企业[7] - 近年来加速推进车灯向智能视觉系统进化,在HD-ADB前照灯、DLP投影交互等领域形成领先优势,为车路协同与智能交互提供核心支撑[7] 节卡股份业务背景 - 节卡股份作为全球领先的通用智能机器人公司,产品深度服务于丰田汽车、施耐德、中国中车、立讯精密、星宇股份等全球制造领域知名客户[8] - 在具身智能领域拥有覆盖多元应用场景的JAKA具身家族产品线,并开发全球首款AI+工业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JAKA EVO工业具身智能平台[8]
快讯|广交会聚焦服务机器人,培育外贸发展新亮点;千觉机器人完成亿元Pre-A轮融资;均普智能加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7 17:37
广交会服务机器人专区 - 第138届广交会第一期设立服务机器人专区,引入数十家行业领先企业,涵盖人形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球形巡检机器人、光伏清洁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品类 [3] - 全球多家工商机构和头部采购商到会参观洽谈,助力高效对接和订单转化 [3] - 以AI和机器人为代表的新“新三样”产业正受海外采购商追捧,推动行业从产品出口迈向“智能方案”输出的高阶出海阶段 [3] - 部分企业借广交会加速出海,并将海外融资布局提上日程,通过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提升全球品牌认可度,为开拓国际市场铺路 [3] 千觉机器人融资动态 - 具身触觉企业千觉机器人完成亿元级Pre-A轮融资,由孚腾资本领投,理想汽车、彬复资本、科实资本等共同参与,高瓴创投、元禾原点、戈壁创投等老股东持续跟投 [6] - 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投入、加快产品迭代、团队规模扩充与市场渠道拓展,完善全链路业务布局 [6] - 公司成立于2024年5月,总部位于上海,是一家以多模态触觉感知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通过创新触觉感知能力赋能机器人精细操作 [6] 均普智能产业布局 - 均普智能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11.6亿元,重点投向智能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等领域 [9] - 此举标志着这家全球化的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正式大规模进军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 [9] - 公司为全球布局的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为新能源智能汽车、医疗健康、消费品及工业机电等领域的全球知名制造商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9] 医疗机器人技术进展 - 重庆医科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研发了一种多功能磁驱动微型机器人平台,用于对肺部深部微小病变进行靶向活检,以期用于早期肺癌诊断 [11] - 该锥形螺旋结构微型机器人在其尖端可控地装饰金纳米尖峰,集成了钻孔式组织采样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生物传感的双重功能 [11] - 平台通过实时气管镜和荧光镜引导,利用充满盐水的支气管实现磁导航以定位病变,其可行性通过离体猪肺模型和兔子体内试验进行了系统验证 [11] 行业标准化进程 - “江苏省具身智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获批成立,将进一步推动全省具身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4] - 该委员会主要负责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领域标准化工作,与全国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领域相对应或相关联 [14] - 第一届委员会由75名委员组成,秘书处由苏州大学、苏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哈工大苏州研究院联合承担 [15]
熊琳:我被“忽悠”离职创业,钱却最终没到账,从航天到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终“破圈”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7 17:37
公司背景与技术起源 - 公司创始人拥有14年航天六维力传感器研发经验,曾参与红旗9导弹、战略导弹等空气动力学测试项目[4] - 2018年北京亦庄机器人大会观察到德国宇航中心自研机器人传感器,触发航天技术民用化创业思路[5] - 创始团队4人均来自航天11院,2018年10月离职创业,2019年4月在常州正式落地项目[6] 技术优势与性能指标 - 航天级技术可实现千分之一串扰指标,远优于国际品牌1%水平,民用改造后仍保持千分之二到三精度[5] - 航天领域50年技术沉淀带来材料抗疲劳、结构解耦、测试算法等成熟体系优势[8] - 采用六维联合加载标定方法,确保三个力与三个力矩同时正交加载,避免一维指标误导[11][12] 产能建设与交付能力 - 当前配备8套全自动标定检测设备,日交付能力达240台,年产能3万台[15] - 通过工艺设备创新实现日产500台目标,较航天时代单台标定耗时2天的效率提升显著[15][16] - 2026年1月规划年产能提升至6万台,目前国内尚无第二家企业具备同等规模产能[1][15] 行业标准制定贡献 - 2023年联合遨博牵头制定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国家标准,耗时3年解决市场乱象[10] - 将航天领域六维联合加载理念写入国标,规范串扰、响应频率等核心指标检测方法[11] - 国标实施后实现产品分级管理,医疗手术机器人需千分之三串扰,人形机器人可放宽至百分之一[13] 产品战略与市场定位 - 建立四级产品矩阵:入门级(搬运打磨)、标准级(协作机器人)、高精度级(工业装配)、超高精度级(医疗科研)[18] - 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安全性(过载保护)与经济性(成本控制)平衡方案,单传感器价格从航天级4-5万元大幅降低[7][14] - 除机器人领域外,已拓展至食品药品加工、苹果手机装配、国家体育总局生物力学等多元场景[21] 产业资本与资源整合 - 获得小米领投,汇川产投(持股超10%)、三花智控等产业资本支持,提供供应链与试错场景[2][19] - 产业股东带来汽车机器人供应链资源(三花)、工业自动化量产经验(汇川)等战略协同[19] - 公司定位力学传感解决方案提供商,未来计划向材料、芯片、工艺等核心技术环节延伸投入[21]
2025中关村具身智能场景应用赛:自主+遥操双模式竞技实战见分晓!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7 17:37
近年来,具身智能不断探寻将人工智能与实体交互深度融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各领域创造令人惊叹的实 践成果。 工业场景中, 波士顿动力 Atlas机器人 精准排序零件; 中科慧 灵 CASBOT W 1 机器精准抓 取, 1 小时 即 可快速切换不同 产品适配 生产; 星动纪元星动 STAR 1 人形机器人 搭载全直驱仿人灵巧 手,在汽车零部件装配场景 中 精准完成螺丝紧固、工具操作等复杂 作业 。智慧服务领域 , 灵心巧手 Linkerbot 钢琴机器人 以仿生灵巧手精准点按琴键,其指尖力控精度与灵活度已超越人类手指极限; 银河通 用 Galbot机器人 支撑起 "银河太空舱" 快闪店的全流程服务,单舱日均可服务2000人次。 能源巡检领域, 云深处科技 "绝影X30"四足机器人 无惧恶劣环境,细致巡检变电站。 从制造车间到商业空间,从 能源基地 到户外旷野,具身智能正 在 以多元形态 、 强大功能重塑生产生活与交互模式。 在 2025 年 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 中, 具身智能场景应用赛 作为核心赛道之一,以 "推动 机器人真正能'干活'"为目标,覆盖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家庭服务 、应急处置 等 ...
碾压传统驱动!非接触电场+纳米碳材料,e-MG解锁软体机器人无线可控变形新路径!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7 17:37
软体变形机器人,凭借材料柔软性和无线驱动下复杂可逆的形变能力,在工业、医疗与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展现 出应用潜力。 目前, 磁场驱动 是研究较广的远程控制方式,可实现多模态运动与多种变形,但 依赖笨重、高功耗的控制 系统。光、热、声等驱动方式也相继被验证,但在响应速度与独立操控方面仍有局限。 电场驱动借助轻量电 极构建可控电场,为软体机器人变形提供了新思路。传统上常采用水凝胶材料,通过离子迁移引起形变,但存 在响应慢、变形模式单一的问题。介电弹性体等材料响应速度快,却通常无法摆脱外部电源或笨重电路。 如何开发能够在非接触式电场刺激下实现可控且多样化变形的响应性软物质,仍是当前面临的关键挑战。 ▍提出非接触电场驱动新方案,实现软体机器人无线可控变形 面对上述难题,由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组成的研究团队, 开发出一种名为 "电变形凝 胶"(e-MG)的新型响应性软物质 , 该材料能够在非接触式电场刺激下实现远程、可控且多样化的复杂形 变与运动, 为解决软体机器人长期以来在无线驱动与精确控制方面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据悉, e-MG由柔软弹性体基质、介电液体与纳米级碳材料复合构成。 其中,均匀分散 ...
移动操作机器人:未来1569亿工业具身智能市场的核心力量?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7 12:00
2025 年的工业车间, " 机器人 " 已不再是单一设备的代名词,一场由 " 移动 + 操作 " 融合驱动的静默革命 正在上演。 9 月,港交所披露优艾智合的招股书递表,虽过去两年 " 机器人概念股 " 赴港排队者已超十家, 但这份文件 却首次将 " 移动操作机器人( Mobile Manipulator ) " 这一专业术语推向公众视野 。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该赛道年复合增速超 60% ,背后是工业场景对具身智能的刚性需求, 更将推 动产业规模化步入爆发前夜。 这使得 优艾智合递表的意义,远不止一家企业冲刺资本市场,更在于其招股书让 " 移动操作机器人 " 从产业 概念,成为资本市场与行业关注的焦点。 这份文件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测算,勾勒出该赛道的爆发潜力 。 2024 年全球移动操作机器人解决方案市 场规模仅 92 亿元, 2030 年将飙升至 1569 亿元,年复合增速 60.4% ,占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市场的比例 将从 11.2% 升至 42.7% ;中国市场表现更突出, 2024 年规模 34 亿元, 2030 年将达 620 亿元,年复合 增速 62.3% ,占国内具身智能机器人市场比 ...
Sci.Rob.最新封面!EPFL造出复现斑马鱼视动反应的仿生机器鱼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6 19:59
研究突破与核心创新 - 研究团队成功破解斑马鱼视觉运动行为的神经计算过程,并开发出能在真实河流中游泳的机器鱼,成果登上《Science Robotics》封面[1] - 创建名为simZFish的虚拟仿真系统,并在80厘米长的物理机器人ZBot上实现验证,模拟了斑马鱼视觉运动行为的神经回路[3] - 机器鱼系统在瑞士Chamberonne河的急流中实现自主导航,展现出从实验室到真实世界的泛化能力[5] 神经通路复刻与技术细节 - 研究基于斑马鱼的视动反应(OMR),使用物理引擎Webots构建simZFish系统,虚拟鱼包含7个身体节段、双目摄像头及流体动力学模拟[6] - 构建从视网膜到脊髓的完整神经通路,人工神经网络包含数百个神经元节点和数千个连接,以1000Hz频率实时运行,实现感觉-运动闭环控制[8][9] - 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发现鱼眼视角(90°、120°、150°)显著影响神经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揭示后腹侧视野在驱动OMR中的关键作用[10][12] 真实世界验证与应用潜力 - 物理机器鱼ZBot长80厘米、重2.7公斤,保留双目相机、分段式身体及与虚拟系统完全相同的神经控制网络,在复杂自然环境中测试[16] - ZBot在河流测试中能在水流中保持位置的时间比关闭视觉系统长57%,比被动漂流长188%,证明实验室神经机制在真实环境的有效性[22] - 该方法可扩展至其他感觉模态,未来可能整合连接组数据与机器学习技术,为新一代智能机器人设计提供蓝图[22][24] 行业生态与企业列举 - 文章列举了工业机器人、服务与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企业及核心零部件企业等多领域代表性公司[28][29][3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