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大讲堂
搜索文档
Sci.Rob.最新封面!EPFL造出复现斑马鱼视动反应的仿生机器鱼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6 19:59
研究突破与核心创新 - 研究团队成功破解斑马鱼视觉运动行为的神经计算过程,并开发出能在真实河流中游泳的机器鱼,成果登上《Science Robotics》封面[1] - 创建名为simZFish的虚拟仿真系统,并在80厘米长的物理机器人ZBot上实现验证,模拟了斑马鱼视觉运动行为的神经回路[3] - 机器鱼系统在瑞士Chamberonne河的急流中实现自主导航,展现出从实验室到真实世界的泛化能力[5] 神经通路复刻与技术细节 - 研究基于斑马鱼的视动反应(OMR),使用物理引擎Webots构建simZFish系统,虚拟鱼包含7个身体节段、双目摄像头及流体动力学模拟[6] - 构建从视网膜到脊髓的完整神经通路,人工神经网络包含数百个神经元节点和数千个连接,以1000Hz频率实时运行,实现感觉-运动闭环控制[8][9] - 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发现鱼眼视角(90°、120°、150°)显著影响神经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揭示后腹侧视野在驱动OMR中的关键作用[10][12] 真实世界验证与应用潜力 - 物理机器鱼ZBot长80厘米、重2.7公斤,保留双目相机、分段式身体及与虚拟系统完全相同的神经控制网络,在复杂自然环境中测试[16] - ZBot在河流测试中能在水流中保持位置的时间比关闭视觉系统长57%,比被动漂流长188%,证明实验室神经机制在真实环境的有效性[22] - 该方法可扩展至其他感觉模态,未来可能整合连接组数据与机器学习技术,为新一代智能机器人设计提供蓝图[22][24] 行业生态与企业列举 - 文章列举了工业机器人、服务与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企业及核心零部件企业等多领域代表性公司[28][29][30][31][32]
2025年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宣讲会成功举办,全方位解读赛事核心信息助力全球参赛者高效备赛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6 19:59
大赛概况与目标 - 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于7月15日开启报名,专项宣讲会于10月14日召开,旨在解答赛制细节、报名流程及政策支持疑问 [1] - 大赛以“具身引智、应用未来”为主题,聚焦“劳动最光荣”,设三大主赛道、十大赛项及19项任务,配套200万元奖金池与基金、空间、人才支持,旨在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融对接 [5] - 大赛报名截止日期为10月31日,初赛定于11月4-5日(分东升、温泉赛区),决赛时间为11月17-18日,11月19日举办颁奖大会及行业论坛 [12] 海淀区产业基础与政策支持 - 海淀区作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核心区域,已聚集300余家创新企业(含24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和21所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构建“大脑、小脑、本体”全产业链,并入选工信部机器人产业中小企业特色集群 [5] - 政策与资金支持方面,2024年发布全国首个具身智能三年行动方案,推出百亿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5] - 平台与集聚方面,支持智源研究院等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东升、温泉科技园分别挂牌全国首家具身智能特色产业园、国际机器人产业园,总面积超50万平米 [5] 产业园区配套与服务 - 东升镇具身智能产业园位于海淀区东部核心创新区,总建筑面积25万平米,设共享展厅、机器人训练场等功能空间,将作为初赛场地 [7] - 中关村温泉科技园构建“4+1+1+6”服务格局,设机器人评测、感知控制研发等4大共性技术平台,配备共享办公、智能公寓等设施,263米实景街区可支持机器人测试,作为初赛场地 [7] 金融支持方案 - 北京银行中关村海淀园支行为参赛企业按发展阶段提供金融产品:“起航阶段”有“投贷联创易贷”、“创业一贷”(注册即享100万支持),“领航阶段”提供信用贷、知识产权质押贷,“远航阶段”覆盖并购贷、投行服务 [8] - 线上“统易融”可实现“当天测额放款”,还协助企业申请多重贴息,最高补贴利息50% [8] 赛事赛道与规则详解 - “具身智能模型能力挑战赛”分为“大脑大模型”与“小脑模型”两个方向,均采用“初赛提交方案 + 决赛实测评审”模式,且均使用智源开源模型以降低技术门槛 [10] - “具身智能场景应用赛”分为“自主完成”与“遥操作完成”两类赛项,基于真实行业需求设计,涵盖六大场景,“具身智能学术前沿与产业生态”采用“路演+展示+专家评审”模式,聚焦“学术创新”与“产业协同” [10] 奖项设置与激励 - 大赛设200万元奖金池,总计83个奖项,其中具身智能模型能力挑战赛和具身智能场景应用赛一等奖5万元、二等奖3万元、三等奖2万元,具身智能学术前沿与产业生态一等奖3万元、二等奖2万元、三等奖1万元 [12] - 另单独设置创新激励奖,共颁发20支参赛团队,每支队伍5000元 [12]
快讯|云迹科技赴港上市;智元机器人精灵G2首发;优必选再获3200万订单;哈工大博士团队获B+轮融资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6 19:59
云迹科技赴港上市 - 公司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发售690万股,发售价为每股95.6港元,募资净额约5.9亿港元 [3] - 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完成8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腾讯、联想、启明、科大讯飞等,2021年12月最近一轮融资后估值为40.8亿元 [3] - 机器人产品服务于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万家酒店、医院、工厂等场景 [3] 智元发布精灵G2机器人 - 智元机器人正式发布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精灵G2,已获得数亿元订单 [6] - G2机器人以工业标准打造,搭载高性能运动关节、高精度力矩传感器,具备工业、物流、导览等多场景通用能力 [6] - 合作伙伴均普智能在宁波举行了新品下线暨扩产仪式,强化了G2的量产能力与市场交付保障 [6] 优必选再获人形机器人订单 - 公司与A股某知名汽车科技公司达成3200万元人形机器人采购协议,主力机型为Walker S2及配套解决方案,订单预计2025年内交付 [9] - 叠加9月斩获的2.5亿元订单,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累计合同额已近5亿元 [9] - Walker S2搭载全球首创自主热插拔换电系统,3分钟即可完成换电,实现7×24小时不间断作业,并配备群脑网络2.0与自研工业智能体Co-Agent [9] 全球首个真机评测平台发布 - Dexmal原力灵机联合Hugging Face发起RoboChallenge项目,为全球首个大规模、多任务的真实物理机器人基准评测平台 [12] - 平台通过让真实机器人执行多种任务,考验算法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与泛化能力,旨在弥合模拟测试与现实部署之间的差距 [12] - 研发者即使没有实体机器人,也可通过远程接入平台在真实机械上验证算法 [12] 钧舵机器人完成B+轮融资 - 苏州钧舵机器人有限公司宣布完成B+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新产品研发、行业场景拓展及全球化市场布局 [16] - 公司由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博士团队创建,已研发并量产数百款垂直产品,包括电动执行器、多指灵巧手、人形机器人等 [16] - 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芬兰、意大利等数十个国家,全球化布局初具规模 [16]
打破复杂水域探测困境!浙大仿生机器鱼登CELL子刊,双游动模式展现卓越环境适应性,负重54倍稳定前行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6 19:59
核心技术创新 - 采用创新的后屈曲缺口板驱动/变形系统,将微小线性运动转化为大幅度鳍片拍动,模仿蝠鲼胸鳍运动原理[5][7] - PBNP系统具有变形放大特性,仅需几毫米压缩位移即可产生几十度弯曲角度,弯曲角度随压缩位移单调增加,最大可达60°[7][9][13] - 系统变形能力可通过结构参数定制,安装半径从40毫米缩小到30毫米时,同样压缩5毫米可使弯曲角度从35度增加到48度[9] 双模式游动性能 - 扑翼模式在低频段工作,拍动幅度大,最快速度达1.43体长/秒,最低运输成本仅为3.3,适用于快速推进和高效巡航[10][12][13] - 振荡模式在高频段工作,胸鳍小幅度高频振荡,身体垂直波动小于5.5毫米,仅为自身厚度0.17倍,适用于狭窄空间穿梭[12][16][18] - 机器鱼可实现两种模式智能切换,在宽阔水域用扑翼模式巡航后切换振荡模式穿过42毫米宽缝隙[22] 环境适应性与耐久性 - 耐极端温度范围覆盖0.6℃冷水至87.2℃热水,适应从极地到海底热泉的水域环境[19] - 具备逆水流游动能力,在障碍物交互中可强力击打或轻柔推开,展现强大推进力和环境适应性[20] - 连续工作15小时进行11万次胸鳍拍动后,推力无下降,游动速度仍保持15.5厘米/秒,展现卓越耐久性[24] 多功能集成应用 - 非系留版本采用水体驱动机制,液体向后喷射产生反作用力使游泳速度提升23%,实现混合推进模式[25] - 驱动系统集成水质传感器,每次胸鳍拍动即完成一次水体采样,实现实时环境监测和数据无线传输[27] - 系统具备分配试剂功能,可在游动过程中均匀释放液体饲料或水处理剂,成为水产养殖等场景的移动工作站[27]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优化整体体型以减少水动力阻力,集成声学通信模块扩展信号传输范围[29] - 将集成视觉传感器或光传感器等先进传感技术,结合改进控制算法增强自主导航能力[29] - 拟采用更广泛微型水质传感器如pH值和浊度传感器,实现更全面的环境监测功能[29]
上百家医院部署!完成5000例临床手术!中国医疗机器人产品成广交会热门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6 19:59
公司技术与产品 - 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国内唯一拥有骨科手术机器人全部核心部件自主研发能力的公司 [3] - 核心产品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采用医生主导决策、机器人提供精准执行的临床逻辑,已完成5000例临床手术验证 [1][3] - 产品在5000例临床数据显示,假体植入准确率较传统手工手术提升34%,术后用药量减少30%,术后炎症低50%,术后关节活动度提升8° [6] 市场表现与全球化 - 产品已在全国上百家医院完成5000例临床手术,覆盖从东部沿海到西部高海拔区域 [1][3] - 在广交会上,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关注点从价格转向临床应用价值、患者康复周期等 [7] - 公司已与二十余个国家医疗机构建立联系,正积极推进欧盟CE认证,并计划在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市场探索一体化输出模式 [8][10] 研发与创新 - 研发团队采用医工融合模式,驻守医院与医生同台手术,基于真实术中反馈进行算法升级和交互改进 [4] - 2024年,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再次获批新适应症,成为国内首批髋、膝、单髁三位一体的创新医疗器械 [6] - 产品在西藏海拔4000米的高原环境中成功辅助完成手术,误差控制在亚毫米级,证明了其在复杂环境下的高可靠性 [1][3]
5657倍超额认购!上市大涨49%!网友:帮我酒店送外卖的机器人上市了!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6 14:15
上市表现与市场热度 - 公司于10月16日在港交所上市,股票代码2670 HK,开盘报142.8港元/股,较95.6港元的发行价跳涨49.37%,市值瞬间冲破98亿港元 [1] - 公开发售部分获得5657.2倍超额认购,创下2025年港股新股认购倍数新高,吸引26.3万名散户参与,冻结资金超1891亿港元 [1][4] - 上市首日盘中最高触及148港元,市值一度突破102亿港元,成为首家通过港股18C章上市的特专科技企业,激活了该上市渠道 [1][4][5] 市场地位与行业龙头逻辑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4年公司在中国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份额为6.3%,排名第一;在酒店场景市场份额达13.9%,超过第二名至第五名总和 [7] - 公司是全球范围内唯一实现服务机器人大规模商用且在酒店场景占据绝对龙头地位的上市公司,其稀缺性获得市场认可 [5][7] - 中国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8亿元增至2024年的3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9.8%,预计2029年将达到135亿元,是千亿级赛道 [27] 核心业务与运营规模 - 截至2025年5月,公司机器人已进入全球超3.4万家酒店,覆盖中国331个地级行政区,覆盖率高达99%,服务几乎所有头部酒店集团 [8] - 2024年全年,公司机器人智能体完成超过5亿次服务,总行走里程达203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507圈;全球同时在线机器人超3.6万台 [11] - 公司与美团外卖合作,打通“平台下单-骑手接单-机器人送达房间”闭环,该服务已覆盖超1万家酒店,每天完成数万单配送 [9] 产品技术迭代与研发实力 - 公司产品从早期“润”系列配送机器人,迭代至中期“格格”系列(增加语音交互),再到2023年革命性产品“UP复合多态机器人”,可实现使用工具和多机协同 [12] - 2024年研发投入达5740万元,占当年总收入23.4%;截至2024年底累计获得98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05项 [17] - 核心技术包括全球首创的“服务智能体全自主闭环学习系统”,以及“1+N+AIoT”模块化架构,可实现机器人自主学习和秒级功能切换 [18][19] 财务表现与盈利路径 - 营收从2022年的1.6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4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3.4%;2025年前5个月营收0.88亿元,同比增长18.9% [19] - 综合毛利率从2022年的24.3%提升至2024年的43.5%,三年增长19.2个百分点;经调整净亏损从2022年3.65亿元收窄至2024年1.85亿元 [21][22] - 公司目标在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当前酒店业务保持15%增速,医疗、工厂等新场景收入增速超100%,形成“双轮驱动”格局 [20][22] 新增长曲线与海外拓展 - 非酒店场景拓展迅速,2025年上半年新增合约163份,同比增长79.1%;合约金额达5110万元,同比激增1444.7% [16] - 截至2025年5月,公司累计服务医院150余家,包括北京协和、上海瑞金等顶级医疗机构,机器人用于药品配送、样本转运等 [15] - 海外市场收入占比从2022年8%提升至2025年5月的15%,覆盖中东、美洲、日韩等地,目标未来3年海外收入占比突破30% [16] 资本支持与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以来完成11轮融资,累计募资超12亿元,投资方包括腾讯、阿里、携程、联想创投、启明创投、科大讯飞等明星机构 [25][26] - 融资历程从2015年种子轮(联想创投)到2021年D轮(腾讯领投,投后估值40.8亿元),再到2024年Pre-IPO轮,资本一路护航 [26]
IJRR发表,软体机器人传感系统新突破!PneuGelSight 借机器视觉实现高精度本体与触觉感知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5 23:32
技术突破与核心创新 - 开发了一种基于视觉的软体机器人传感方案,为软体机器人提供了新颖、易实现且可靠的传感路径[1] - 该方案在一款名为PneuGelSight的创新气动软体手指上得到验证,能够同步实现高分辨率的本体感知与触觉感知[1] - 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IJRR》上[3] 产品设计与制造工艺 - PneuGelSight是一种集成摄像头与内部照明的气动软体手指,整体长度为110毫米,横截面为直径55毫米的半圆形[4][7] - 结构分为两部分:背面采用3D打印的波纹管形态易于伸展,内侧由更厚、更硬的铸造硅胶板构成促使手指向内弯曲[4] - 制造过程采用SLA 3D打印技术制造模具,分三步铸造硅胶板,并在传感表面涂覆半镜面铝粉以增强光学反射性能[7][9] 光学系统与感知原理 - 光学结构由嵌入式摄像头、照明系统以及柔软反射面三个组件组成,通过捕捉光反射变化来计算表面法线并重建三维几何形状[6] - 通过基于物理的渲染技术仿真优化光纤颜色排列,以接触区域的颜色方差作为设计评估指标,方差越高代表系统对不同表面法线的区分能力越强[10] - 本体感知通过捕捉接触面轮廓等宏观图像特征,输入深度学习算法重建手指三维高精度点云模型,平均倒角距离为5.35毫米[11][12][16] - 触觉感知通过捕捉物体纹理压迫硅胶层导致的细微颜色变化,反向推算接触点法线以重建物体表面特征[11][19] 性能表现与应用验证 - 在NVIDIA RTX 4070 GPU上测试,即使点云数量达到8192,推理时间仍低于0.05秒,满足实时控制需求[17] - 触觉感知最小能检测到0.2 N的力,约等于拿起一张A4纸的力气,通过调整硅胶硬度可改变灵敏度[25] - 在传感器中心区域、中低压力条件下重建精度最高,倒角距离可达0.18毫米,深度误差低于0.2毫米[21] - 实际应用演示中,通过多次触摸获得的局部形状与纹理信息进行“拼接”,成功构建出牛油果的三维模型及其表面特征[26][27] 行业生态与市场参与者 - 文章末尾列举了工业机器人、服务与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及核心零部件等领域的众多企业名单[31][32][33][34][35]
滚下月球坑的“胖球”:RoboBall III让探测器变成“滚地葫芦”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5 23:32
文章核心观点 - 德州农工大学RAD实验室研发的RoboBall球形探测机器人,为月球等极端地形探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移动解决方案[1][3] - 该技术通过将机器人设计成一个可滚动的球体,利用内部摆锤控制重心移动,克服了传统轮式月球车在陡峭、松软地形中的移动难题[4][6] - 从RoboBall II到RoboBall III的迭代,体现了参数化、可扩展的设计思维,使机器人从技术验证平台升级为具备实际任务载荷能力的探测系统[14][22][27] RoboBall技术原理与特点 - 机器人是一个充气球体,内部装有摆锤,通过摆动改变重心实现滚动、爬坡等动作,具备抗摔、适应崎岖地形的特性[6][10] - RoboBall II作为测试平台,直径0.61米,用于验证控制算法和传感方案,但内部空间有限,难以携带探测仪器[8][12][13] - RoboBall III直径增至1.83米,重量达154公斤,采用铝合金结构、高扭矩电机和新的制造工艺,拥有可容纳17个CubeSat模块的载荷舱[14][19][21][22] 性能优化与工程设计 - 使用Rmax/R(重心高度与球体半径之比)作为核心性能指标,优化摆锤和配重以提升爬坡能力[25] - 放大设计带来质量、力矩等挑战,团队重构了驱动系统和结构,采用“反向装瓶”工艺完成重型部件装配[17][19][22] - 实验显示RoboBall III爬坡能力优于小版本,但也暴露出柔性壳体摩擦损耗及未计入零件质量等现实与模型的偏差[25] 任务应用与未来发展 - RoboBall III可执行两类任务:滚入月坑释放小型探测器组成观测网络,或携带采样装置采集样品并返回[27] - 其设计体现了一种可扩展的“滚动哲学”,未来可按任务需求定制不同尺寸的机器人,形成可扩展族群[27] - 下一步研究方向包括实现摆锤系统的跳跃、转身及多机器人集群协作,应用于火星等行星探测场景[27]
快讯|小米登记第三代人形机器人CyberOne作品著作权;杭州率先立法护航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江西热敏灸机器人获批上市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5 23:32
小米人形机器人进展 - 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登记第三代人形机器人CyberOne美术作品著作权 [2] - CyberOne是小米集团于2022年8月发布的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主要应用于家庭护理与陪伴场景 [2] - 小米于2024年2月开始推进该机器人在自有制造产线的分阶段落地 [2] 地方产业政策支持 - 杭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杭州市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草案)》 拟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为全国首部相关地方性法规 [5] - 该条例草案系统构建产业发展框架 强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 聚焦具身智能模型、运动控制系统等核心环节 [5] 医疗机器人技术突破 - 江西省药监局正式批准热敏灸机器人作为第二类医疗器械上市 [8] - 热敏灸机器人技术源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陈日新教授团队原始创新 历经五代迭代研发 实现热敏灸传统技艺与AI技术深度融合 [8] 机器人应用展示与国际关注 - 全球妇女峰会参会嘉宾参观北京"机器人大世界" 体验机器人技术在医疗、生活、工业等领域创新应用 [12] - 展厅展示包括能定制拉花的咖啡机器人、高效作业工业机械臂以及家庭服务机器人等多款产品 [12] AI机器人监管动态 -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签署《参议院第243号法案》 成为全美首个要求AI陪伴聊天机器人运营商实施安全防护措施的州 [15] - 该法案旨在保护儿童和弱势用户免受伤害 适用于从Meta、OpenAI到Character AI、Replika等企业 [15] 机器人行业企业生态 - 行业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与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企业、核心零部件及教育机器人等多个细分领域 [20][21][22][23] - 各领域均聚集了大量企业 显示出机器人产业生态的多样性与完整性 [20][21][22][23]
黄仁勋女儿首秀直播:英伟达具身智能布局藏哪些关键信号?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5 23:32
仿真与现实鸿沟(Sim2Real Gap)的挑战与重要性 - 机器人学习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仿真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显著差距,具体体现在感知差距(如视觉、触觉信号差异)、物理交互差距(如物体受力反馈、形变偏差)以及场景复杂度差距(如难以复现真实世界的动态变化)[3][4] - 该鸿沟导致在仿真环境中训练的机器人程序难以直接适配并应用于真实场景[4] - 与主要依赖视觉的自动驾驶仿真相比,机器人领域的仿真挑战更大,因其涉及物理接触、操控,并需结合灵巧手和触觉传感器,问题复杂得多[9] 仿真与合成数据作为解决方案 - 现实中手动采集机器人数据成本高、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风险,而仿真被认为是突破此数据困境的关键路径[7] - 由于机器人数量有限,难以像自动驾驶汽车那样大规模采集现实数据,因此必须使用合成数据,并坚信合成数据将是解决物理AI数据壁垒最重要、最主要的数据来源[9] - 通过仿真可生成上千种模型并设置不同物理参数,使机器人在几天内完成相当于现实几年的训练量,例如训练机器人叠衣服[12] - 生成式AI技术(如3D计算机视觉、视频生成、3D世界生成)有望提升仿真真实感,优化视觉渲染和物体细节,减少感知差距[6] 英伟达的“三台计算机”战略布局 - 公司致力于打造机器人可学习的“虚拟地球”,其技术体系可通过“三台计算机”的逻辑理解,Sim2Real是串联三者的核心纽带[10] - **AI超级计算机**:是让机器学会处理信息的基础,为机器人核心程序提供算力支撑[10] - **仿真计算机**:以Omniverse和Isaac Sim为核心,让机器在虚拟世界中掌握感知与交互能力,其关键难点在于物理交互,例如电缆、电线仿真是亟待突破的“圣杯级”难题[11] - **物理AI计算机**:由GROOT(通用机器人基础程序)、Cosmos(世界模型)和Jetson Thor(机器人端侧芯片)构成,负责让机器人在真实世界中执行任务,其中Cosmos是衔接仿真与现实的关键环节,能像数据放大器一样生成更多样、更贴近真实情况的数据[11][12] 英伟达与光轮智能的合作关系 - 光轮智能与公司的Sim2Real技术路线高度契合,双方已形成技术共生关系,光轮智能是少数能在物理精度、交互逻辑、场景多样性上全面匹配公司物理智能生态需求的合作方[12] - 公司正重点推进物理AI(含机器人、自动驾驶、数字孪生)的技术落地,核心痛点是缺乏海量真实、多样化的物理交互数据,需要能稳定输出高质量数据的“合成数据工厂”以及愿景一致的合作伙伴,而光轮智能成立的时机恰好满足此需求[15] - 双方对SimReady资产有共识,认为其不仅是数字3D模型,还必须具备真实的物理属性(如冰箱铰链的阻尼、微波炉材质的摩擦系数),光轮智能的核心工作是通过专业设备采集真实物理数据并植入SimReady资产,确保物理属性匹配[16] 英伟达物理智能的全链路体系 - 公司正构建物理智能全链路体系,包括OpenUSD(3D数据标准)、SimReady(仿真资产标准)、Newton(物理计算)、Cosmos(世界模型)[16] - Sim2Real的关键不是让虚拟复制现实,而是通过场景随机化、参数调整让虚拟覆盖现实,使机器人在虚拟中接触足够多的意外情况,从而能在现实中应对自如[12] - 与斯坦福合作的“OmniGibson”仿真引擎已能支持刚体物理、可变形物体(布料、流体)交互,以及物体的加热、切割等复杂状态模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