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大讲堂
icon
搜索文档
人形机器人的“服务时代”已经到来?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6 23:56
核心观点 - 擎朗智能的双足人形机器人XMAN-F1在WAIC展会上展示了多场景服务能力,包括调制饮料、医疗物流协作、PPT讲解等,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制造业转向服务场景的重大突破[1][2][4][5][7][25][27] - 公司通过"岗位化垂域模型ProS"和"多形态协作生态"两大技术架构,解决了服务机器人商业化中的场景理解、任务标准化和协同效率问题,形成数据与技术的复利效应[12][14][15][18][20][22] - 双足形态突破空间限制,结合仿生运动控制技术,使机器人能适应台阶、斜坡等复杂环境,实现"双足所至,服务可达"的商用价值[8][10] 双足技术突破 - XMAN-F1采用仿生运动控制与双足动态平衡技术,通过对人类行走姿态的生物力学分析,实现对小台阶、斜坡、崎岖地面的稳定适应[10] - 全身协调控制能力使其在密集人流中能快速识别移动障碍物并规划绕行路径,安全性与效率重新定义复杂环境下的服务标准[10] - 双足形态从技术噱头变为商用刚需,推动服务场景从平面到立体的边界重构[8][10] 岗位化模型创新 - 岗位化垂域模型ProS采用"通用大模型+垂域知识蒸馏"双层架构,将岗位工作转化为可量化、可复现的机器人语言,形成标准化服务模式库[14] - 通过"岗位流程拆解-动作库匹配-结果评估"闭环,使机器人掌握调酒、医疗配送等技能,动作精度堪比专业人员[5][12][14] - 相比传统方法降低80%数据需求,通过任务明确性和技能复用性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率[15][22] 多形态协作生态 - 在WAIC展示人形机器人XMAN-F1与物流机器人M104的医疗协作闭环,以及配送机器人T10的餐吧协同,验证"1+1>2"的生态效应[18][20] - 群机调度系统实现任务分配、数据共享、动态优化三层次协作,错误率降低50%,运行数据通过强化学习持续优化策略[20] - 全球部署10万台机器人日均产生10TB场景数据,通过标签化处理加速模型训练,形成"数据-模型-场景"的正向循环[20][22] 商业化落地进展 - 已覆盖餐饮、酒店、医疗等领域的10+核心岗位,包括餐食制作、客房整理等标准化流程,机器人上岗与商业环境深度绑定[22] - 根据IDC报告,公司以22.7%出货量占比位居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第一,产品线覆盖配送、清洁、消毒等全品类[20] - 在60多国部署的机器人积累大量行业knowhow,主力产品广泛应用于餐饮、医疗、酒店场景[20][22] 行业趋势判断 - 人形机器人战场从制造业转向服务场景,特斯拉Optimus与擎朗XMAN-F1的落地标志服务智能化分水岭[4][25][27] - 双足形态+岗位化模型+多机协同构成服务机器人三大技术支柱,开启"服务时代"新纪元[27][29] - 未来能力边界将持续拓展,包括咖啡拉花、情感交互等精细化服务,形成立体服务网络[29]
起猛了!台湾老人跟着无人机做八段锦,准确率还爆表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6 23:56
无人机辅助老年人运动系统 - 台湾成功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名为Pei-Wo Drone的无人机系统,用于引导老年人居家运动,改变传统二维屏幕引导方式[1] - 系统选用Crazyflie 2.1微型四旋翼无人机,重量仅30克,集成多种高精度传感器,包括飞行时间传感器、光流传感器和超宽带定位传感器[3] - 无人机在垂直方向运动精度达毫米级,水平方向误差控制在±10厘米以内[4] - 系统包括无人机、两个腕部传感器、八个UWB定位基站和控制电脑,腕部传感器可实时追踪用户双手位置[4] 系统工作原理与测试结果 - 系统根据每位使用者身体数据(臂长、身高等)为无人机规划个性化飞行路径[6] - 无人机在参与者前方1.2米处起飞,实时计算双手与无人机距离,超出20厘米阈值会发出提示音[7] - 15位老年人(平均年龄67.4岁)测试结果显示,在八段锦动作中,右臂引导准确率达99.64%,左臂92.35%,侧向伸臂动作右臂准确率88.42%,左臂97.41%[8] - 参与者手腕位置与无人机位置的均方根误差范围为0.10-0.22米[9] 用户反馈与系统优势 - 用户接受度高,12位参与者认为无人机引导清晰,10位认为比传统视频或音频指导更容易掌握正确姿势[13] - 所有参与者不担心安全问题,13位感到舒适,14位认为系统操作简单,13位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13] - 与体感游戏、VR/AR设备相比,Pei-Wo Drone提供真实三维引导物体,避免长时间看屏幕的弊端[14] - 系统存在续航问题(5-6分钟飞行时间)和水平方向运动精度提升空间[14] 未来改进方向 - 研究团队计划优化外观设计,加入彩色LED灯光反馈和舒缓背景音乐[15] - 开发自适应算法,根据用户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自动调整难度和反馈阈值[15] - 参与者建议将无人机设计成更可爱造型(如蝴蝶、小鸟)并配合视频演示以提高使用体验[14]
快讯|鹿明机器人与三菱电机合作;夏普尝试训练垃圾处理人形机器人;麻省理工学院CSAIL开发新的机器人视觉系统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5 16:03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近期开发了一个新系统,为机器人控制提供了全新 的视角。该系统无需使用手工设计的模型或复杂的传感器阵列,而是允许机器人仅通过视觉来学习其身体 如何响应控制命令。这种名为"神经雅可比场"(NJF)的方法赋予机器人一种身体自我意识。这种建模与 硬件设计的分离可以显著拓展机器人的设计空间。在软体机器人和仿生机器人中,设计师通常会嵌入传感 器或加固部分结构,以便建模。NJF打破了这一限制。该系统无需机载传感器或设计调整即可实现控制。 设计师可以更自由地探索非传统的、不受约束的形态,而不必担心以后是否能够对其进行建模或控制。 3、 ADAM半人形机器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航天飞机机舱内提供饮料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名为Truss Link的机器人,它可以探测并与附近的机器人零件合 并,以填补缺失的部件。这种新型人造肌肉可以像人类肌肉一样运动,但强度是人类肌肉的17倍,机器人 的桁架连接件由磁力棒制成,可以扩展或从平面形状转变为3D结构以适应环境。它还可以添加其他机器人 的新部件或丢弃不再起作用的旧部件以提高其性能。在该团队发布的视频中,机器人与附近的一块物体 ...
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场“封神”?「加速进化」靠比赛吸金A+轮投资!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5 16:03
融资情况 - 公司于近期完成A+轮融资 由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领投 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及博华资本联合跟投 义柏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1] - 本轮融资距离上一轮A轮融资仅不到两个月 投资方包括政府产业基金 财务投资机构及产业资本[1] 公司背景与技术实力 - 公司成立于2023年 核心团队源自清华火神队 在足式机器人算法与硬件领域拥有20余年技术积累[1] - 专注于人形机器人 操作系统及开发工具等软硬件平台研发 致力于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商业化落地[1] - 技术实力获国际赛事验证 在2025年巴西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 T1和K1人形机器人被多支国内外强队选用[2] - 使用T1机器人的清华火神队在成人组以5:2夺冠 实现中国战队在该赛事28年历史上的首次摘金[2] - 使用K1机器人的德国Boosted HTWK队和清华TH-MOS队分别获得小型组冠亚军[2] 产品规格 - Booster T1身高1.2米 体重30kg 具备23个自由度 采用准直驱执行器与双编码器设计[4] - T1搭载14核CPU及AGX Orin芯片 提供200TOPS AI算力 支持ROS2等开发环境[4] - 可实现拟人行走 足球对抗 舞蹈编排等高难度动作 具备语音交互 环境感知及自主导航能力[4] - Booster K1身高0.9米 算力100-200TOPS 通信频率500Hz 支持Ubuntu及ROS2系统[4] - K1适用于科研 教育及商业展演等场景[4] 商业化进展 - 成立不足两年已在商业化与量产交付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客户涵盖科研机构 科技企业及国际赛事战队[6] - 通过"机超"赛事IP构建完整产业生态 形成硬件销售 赛事运营 教育培训等多元化商业模式[7] - 机器人足球教育课程已进入多所高校和中学 验证技术向教育场景延伸的可行性[7] - 赛事参与者包含大量潜在企业研发人员 为技术向B端场景迁移创造有利条件[9] - 通过赛事IP培育潜在C端用户群体 计划通过开发者生态建设满足不同场景个性化需求[9] - 已初步实现科研和赛事领域的商业闭环 完成对B端研发市场和潜在C端用户的双覆盖[9] 行业生态 - 机器人赛事因其高频次 高技术要求和全球化特点 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重要的商业化试验场[7] - 通过为全球顶尖战队提供技术支持 积累大量真实场景运行数据 支撑硬件设计 运动控制 环境感知等关键技术优化[7] - 赛事场景验证的视觉感知 环境理解等核心算法 经过优化后可应用于家用和商用领域[9]
首个机器人公司主板退市,背后原因是什么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5 16:03
公司退市进程 - 公司因2023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自2024年5月6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1] - 深交所于2024年6月12日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6月20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整理期届满后摘牌[1] - 公司成为首个主板退市的机器人行业企业[2] 公司历史沿革与业务转型 - 公司前身为1995年上市的蜀都A,主营房地产和商业贸易,2004年更名舒卡股份转型氨纶产业,2009年更名友利控股[3] - 2016年艾迪与乔徽以32.4亿元高溢价收购友利控股29.9%股权,较停牌价溢价49%,资金疑来自金融机构借款[3] - 2017年收购天津福臻后更名哈工智能,转型工业机器人概念股,成为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重要融资平台[6] 激进并购与财务问题 - 2017-2022年累计并购耗资超25亿元,包括9亿元收购天津福臻、5.66亿元收购瑞弗机电等[6][9] - 收购标的业绩承诺期后普遍变脸,2021-2024年累计亏损20亿元,商誉减值成为主要亏损原因[9] - 2022-2024年分别计提商誉减值2.34亿元、2.76亿元和9763万元,归母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7.84亿元、4.02亿元和2.15亿元[11] 财务数据恶化 - 2024年营业收入19.36亿元同比下滑11.51%,经营活动现金流-1198万元同比骤降105.84%[12] - 2024年资产负债率攀升至91%,流动比率仅0.82,审计机构无法确认19.36亿元营收真实性[18] - 收入确认方法混乱,15.23亿元采用时段法确认,4.13亿元采用时点法确认[18] 公司治理与监管问题 - 2024年三位独立董事集体弃权年报审议,公开质疑公司治理全面失效[15] - 实控人艾迪因1.5亿元债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仍违规担任董事,关联方联创集团违规担保9.29亿元未披露[15] - 江苏证监局指出公司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募集资金1.2亿元超期未归还专户[17] 退市后续影响 - 公司面临2.17亿元借款本金及318万元利息被执行,并购江西鼎兴矿业等交易因退市终止[20] - 分析指出收入确认问题可能涉及财务造假,后续或面临行政处罚[21]
为什么行业公认五指绳驱是灵巧手突破“人手级”灵活的最后一道关卡?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5 16:03
行业技术现状 - 人工智能在非物理交互领域进展显著,但机器人灵巧控制能力仍薄弱,难以达到人类婴幼儿水平 [1] - 灵巧手技术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指至5指构型及绳驱/直驱等多种方案并行发展,仍处于关键技术攻关阶段 [1] 仿生设计原理 - 仿人灵巧手需满足高自由度运动、精确力位控制、环境自适应等特性,五指结构因功能完备性成为最优选择 [2][3] - 人手结构为仿生设计范本:拇指对握功能、指节黄金分割比例(如中指三节长度比1:0.6:0.4)、三关节毫米级精度及0.1mm纹理触觉感知能力 [2] - 绳驱传动通过远端配置大功率驱动源降低末端重量,动态响应性能优于刚性传动 [4][5] 技术路线与产品 - 绳驱式五指构型结合功能完备性与驱动优势,公司推出DexHand021(单绳驱)和DexHand021 Pro(双绳驱)等产品 [9][17] - DexHand021 Pro采用双绳驱设计提升主动控制能力,集成12个空心杯电机,总重1kg,单指负载>1kg,寿命>50万次 [18] - 三指灵巧手DexHand021 S实现人手70%功能,抓握力22N,重量0.62kg,价格千元级覆盖80%通用场景 [22][25] 核心技术创新 - 提出"灵巧度"评价体系:物理灵巧度指数(IOD)通过模块化前驱动设计实现22自由度仿生;感知指数(IOS)融合触力觉/温度觉/视觉;智能指数(IOI)搭载AI加速芯片实现毫秒级决策 [13][14][19][21] - 驱动单元采用高功率密度空心杯电机+行星减速器+蜗轮蜗杆,牵引力持续输出150N,传动使用抗拉≥650N的多股编织缆绳 [17] - 软件生态开源化,提供SDK、URDF模型及仿真环境,算法验证周期缩短50% [24] 商业化与竞争优势 - 构建全链路技术平台:DexCap数据采集系统实现毫米级运动捕捉(双臂9DOF+双手21DOF)和千赫级响应,解决具身智能数据稀疏性问题 [24][28] - 团队具备产学研背景,创始人来自亿嘉和机器人及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CEO为连续创业者 [27] - 产品矩阵覆盖高中低端市场,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已搭建量产产线进入商业化运营 [26][29]
京东、美团、阿里持续加码,互联网公司卷入人形与具身智能投资乱战,打法略有不同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4 17:58
核心观点 - 京东、美团、阿里三大科技巨头正从外卖战场转向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领域的竞争,通过投资、技术布局和生态构建争夺未来生产力主导权 [1] - 2025年仅半年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开融资突破40起,单笔最高吸金近10亿,资本密集涌入 [1] - 三家公司战略差异显著:京东采用"投资+生态+场景"多线出击,美团以"早布局+重金+场景刚需"先发制人,阿里依托"技术底座+大模型"稳步推进 [1] - 行业已进入百亿级资本混战阶段,商业化落地能力将成为竞争分水岭 [22] 京东战略布局 - **投资动作**:2025年完成8笔机器人领域投资,7月21日单日领投千寻智能(近6亿Pre-A+轮)、众擎机器人(近10亿A1轮)、逐际动力三家顶尖企业 [3][4] - **技术生态**:3月成立具身智能专项部门,推出JoyInside平台整合大模型能力,已覆盖十余家头部机器人品牌包括众擎PM01、鲸鱼机器人等 [4][5][6] - **场景优势**:618期间智能机器人自营销售额同比增3倍,具身智能机器人销售额暴增17倍,依托物流和服务场景积累大量应用Know-How [8] - **核心能力**:具备AI算法、感知交互技术积累,家庭场景数据洞察深度,家电家居业务渠道协同三大差异化优势 [9] 美团战略布局 - **投资规模**:2021年至今累计投入超十亿,2025年领投自变量机器人(数亿A轮)、它石智航(1.22亿美元天使+轮)、星海图(超1亿美元A4+A5轮) [10][11] - **战略逻辑**:本地生活业务(配送/餐饮/酒店)对自动化有刚性需求,创始人王兴将科技列为三大新方向之一,定位"中国具身智能第一投资人" [13][15] - **技术补强**:2022年成立深圳美团机器人研究院,但缺乏自研大模型产品,目前依赖外部投资弥补AI技术短板 [15] 阿里战略布局 - **技术底座**:通义千问Qwen2.5-Omni多模态模型开源赋能行业,具备千卡/万卡算力集群经验,数据处理效率提升10倍(2-3小时完成原需2-3天工作) [18][19][20] - **投资路径**:2024年投资星动纪元(近3亿Pre-A轮)、逐际动力(A轮),蚂蚁集团成立灵波科技子公司,前达摩院团队创建有鹿机器人并发布LPLM-10B模型 [16] - **基础设施**:无影专业工作站提供云端开发环境,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技术迁移能力显著 [19][20] 行业竞争格局 - **市场潜力**: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突破后将重塑配送、服务、家庭等场景规则,形成万亿级市场空间 [22] - **参与者**:除三巨头外,腾讯、百度、小米、字节跳动等均积极布局,形成全行业技术军备竞赛 [22] - **决胜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爆款应用打造、完整生态构建将成为制胜要素 [22]
快讯|马斯克称Optimus 3五年将年产100万台;大疆扫地机器人来了;优必选发布Walker S2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4 17:58
大疆扫地机器人发布 - 大疆将于8月6日20点发布全新扫地机器人产品DJI ROMO系列 外观设计简洁现代 以白色为主色调 [1] - DJI ROMO系列包含三个版本:标准版ROMO S(水箱/自动上下水)、进阶版ROMO A(水箱/自动上下水)、旗舰版ROMO P(水箱/自动上下水) [1] 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 - 优必选推出面向智能制造的全尺寸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 身高1.76米 [5] - Walker S2采用群脑网络2.0和自研Co-Agent技术 实现单机自主与群体协同 [5] - 具备全球首创自主换电技术 支持7×24小时不间断作业 [5]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进展 - 特斯拉暂停当前版本Optimus生产进行升级 目前移动速度低于人类工人 [8] - 马斯克表示Optimus 3设计无重大缺陷 计划五年内实现年产100万台 [8] - 第三代Optimus将整合Grok语音助手 支持AI自然交互 但在实际测试中出现故障 [8] 美国机器人法案动态 - 马萨诸塞州推动S.1208法案 规范机器人使用 禁止改装/销售/操作武装机器人 [11] - 法案禁止使用机器人实施威胁/限制人身自由/骚扰行为 但国防相关机构获得豁免 [11] - 执法人员使用机器人需司法授权 紧急情况除外 [11] 农业机器人融资进展 - TRIC Robotics获5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专注自主病虫害防治 [14] - 开发Luna拖拉机规模机器人 使用紫外线技术替代化学农药 首先应用于草莓种植 [14] 机器人行业企业名录 - 工业机器人:埃斯顿自动化、埃夫特机器人等16家企业 [19]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亿嘉和、晶品特装等8家企业 [19] - 医疗机器人:元化智能、天智航等12家企业 [20] - 人形机器人:优必选科技、宇树等24家企业 [20] - 具身智能:跨维智能、银河通用等20家企业 [21] - 核心零部件: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等24家企业 [23]
超高采样率,超低串扰,国产六维力传感器走向高端化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4 17:58
行业背景与政策支持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写入未来产业培育重点,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实现人形机器人的批量生产 [1] - 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时代机遇期,特斯拉Optimus、优必选、智元、宇树等公司已推出样机并进入工厂应用 [1] - 产业链核心在于关节、指尖、传感器等零部件的"黑科技",掌握核心零部件的企业将掌握产业话语权 [1] 坤维科技新品发布 - 公司发布三大六维力传感器新品:MEMS应变计六轴力传感器系列、超高性能六轴力传感器系列、经济型CSR六轴力传感器系列 [3][4] - MEMS系列采用玻璃微熔技术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硅应变计灵敏度达传统贴片应变计的50-100倍 [3] - 超高性能系列采用自研钛合金材料,重量减轻近一半,准度优于0.3%,采样速率高达30kHz [3][6] - CSR系列涵盖60mm~100mm五种型号,性能指标对齐进口同类产品,支持微定制 [4] 技术突破与竞争优势 - 六维力传感器技术壁垒高,进口品牌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耦合误差需控制在1%以内(医疗领域0.5%以内) [5] - 公司通过自研钛合金材料实现准度优于0.3%、采样速率30kHz的突破性性能 [6][8] - 自主研发精密温控烧结设备与全自动连线系统,实现MEMS系列全流程自动化生产 [13] - 玻璃微熔技术使硅应变计灵敏度达人工贴片的50-100倍 [13] 量产能力与市场前景 - 公司构建三个月新增年产能15万台的快速响应体系,出货量稳居国内市场首位 [13] - 东海证券预计2029年六维力传感器全球市场规模将达120亿元,国产替代率有望从2024年的10%提升至40% [12] - 公司采用柔性自动化产线,移植汽车传感器行业成熟工艺,提升产品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 [12] 行业生态与战略合作 - 公司新品发布会获得汇川技术、深创投、舜宇光学、博众精工等产业领袖支持 [14][16] - 汇川技术董事长朱兴明表示看好公司未来发展,愿意继续担任创业导师 [14] - 经济型CSR系列旨在破解行业低价内卷困境,通过高性价比和易用性构建良性生态 [9] 公司战略与未来展望 - 公司战略聚焦"力出一孔、建立标准、成为权威",目标是对齐甚至超越进口高端品牌 [5] - 三大产品系列承载打破国外垄断、攀登技术高峰、满足高端制造需求的使命 [21] - 公司展现从实验室创新到大规模量产交付的完整能力,以高性价比产品引领行业发展 [21]
国讯芯微 NSPIC 具身智能全家桶震撼登场,驶入具身智能新蓝海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4 17:58
具身智能行业发展趋势 - 具身智能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国讯芯微在2025年7月21日全球首发NSPIC具身智能全家桶,为行业带来技术盛宴[1] - 蓝领机器人产线需求催生创新产品,成本敏感和端到端泛化性不强是主要挑战,边云协同模式成为高效解决方案[2] NSPIC产品线技术亮点 NSPIC-R005NP+(入门级) - 定位成本敏感型客户,搭载8核Cortex-A78AE 2.0GHz处理器,157TOPS INT8算力,支持1.5-3B VLA大模型[3] - 硬件接口包括4路千兆以太网、3路EtherCAT同步多主站、2.5G激光雷达接入、6路GMSL同步摄像头,MTBF超100000小时[4] NSPIC-R006NP+(中端) - 已获70家具身客户认可,采用12核Cortex-A78AE 2.2GHz处理器,275TOPS INT8算力,支持3B-7B VLA+VLN大模型[6] - 网络配置升级为8路千兆以太网+万兆接口,12路GMSL同步摄像头,算力与接口能力显著提升[7] NSPIC-R007NP+(旗舰级) - 全球首款可运行32-70B端侧VLA+VLN大模型的控制器,14核ARM v9架构2.6GHz处理器,FP8算力达1035TFLOT,推理能力为R006的6倍[11] - 配备两路2.5G千兆接口、涡扇散热系统,MTBF保持100000小时,实现端到端高效控制[12] NECRO白泽系统技术优势 - 实现纳秒级响应与多主栈核心同步,采用微秒级系统抖动控制的囚牛硬实时操作系统[14] - 融合多模态感知与大模型推理,支持EtherCAT同步多主站技术,实现机器人关节交响乐团式协同[15] 行业影响与市场定位 - NSPIC全家桶覆盖从入门到旗舰全产品线,满足中小企业成本控制与大型企业高性能需求[16] - 技术方案推动蓝领人形机器人产线大规模应用,加速具身智能产业化进程[16] 产业链相关企业 - 涵盖工业机器人(埃斯顿、节卡等)、服务机器人(亿嘉和、普渡等)、医疗机器人(天智航、精锋医疗等)及人形机器人(优必选、宇树等)领域[19][20][22] - 核心零部件企业包括绿的谐波、思岚科技等23家供应商[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