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恒基地产(00012)
icon
搜索文档
中证香港300地产指数报1031.30点,前十大权重包含恒基地产等
金融界· 2025-07-08 16:31
中证香港300地产指数表现 - 上证指数高开高走 中证香港300地产指数报1031 30点 [1] - 中证香港300地产指数近一个月上涨5 78% 近三个月上涨19 41% 年至今上涨15 61% [1] - 中证香港300行业指数系列反映香港市场不同行业整体表现 以2004年12月31日为基日 1000 0点为基点 [1] 指数权重构成 - 十大权重股包括:新鸿基地产(14 82%)、贝壳-W(13 06%)、领展房产基金(12 08%)、华润置地(11 16%)、长实集团(8 0%)、中国海外发展(6 46%)、九龙仓置业(4 83%)、恒基地产(4 62%)、龙湖集团(2 97%)、华润万象生活(2 85%) [1] - 指数持仓全部来自香港证券交易所 占比100 00% [1] 行业分布 - 房地产开发占比57 84% 房地产服务占比21 75% 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占比12 97% 房地产管理占比7 45% [2] 指数调整规则 - 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 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 临时调整包括中证香港300指数样本变更、样本公司行业归属变更、样本退市等情况 [2]
智通港股52周新高、新低统计|7月3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7-03 16:41
52周新高股票表现 - 截止7月3日收盘,共有120只股票创52周新高 [1] - 富誉控股(08269)以90.76%的创高率位居榜首,收盘价0.435港元,最高价0.475港元 [1] - 信义能源(03868)创高率65%,收盘价1.200港元,最高价1.980港元 [1] - 中国三三传媒(08087)创高率42.86%,收盘价1.710港元,最高价1.900港元 [1] - ITE HOLDINGS(08092)创高率34.21%,收盘价0.047港元,最高价0.051港元 [1] - 星凯控股(01166)创高率30%,收盘价0.480港元,最高价0.650港元 [1] 中高涨幅股票 - 北京北辰实业股份(00588)创高率26.47%,收盘价0.940港元,最高价1.290港元 [1] - 东江环保(00895)创高率23.33%,收盘价2.800港元,最高价3.700港元 [1] - 景业名邦集团(02231)创高率17.12%,收盘价0.690港元,最高价1.300港元 [1] - 亚太金融投资(08193)创高率16.67%,收盘价0.290港元,最高价0.350港元 [1] - 正大企业国际(03839)创高率16.5%,收盘价4.620港元,最高价4.660港元 [1] 低涨幅股票 - 能源及能量环球(01142)创高率14.52%,收盘价3.770港元,最高价4.180港元 [1] - 宏华集团(00196)创高率13.64%,收盘价0.216港元,最高价0.250港元 [1] - 科利实业控股(01455)创高率11.76%,收盘价0.280港元,最高价0.285港元 [1] - 华油能源(01251)创高率10.89%,收盘价0.205港元,最高价0.275港元 [1] - XL二南三星(07747)创高率9.24%,收盘价10.930港元,最高价11.110港元 [1] 52周新低股票表现 - 新明中国股权(02974)创低率-42.11%,收盘价0.019港元,最低价0.011港元 [4] - 钧濠集团(00115)创低率-15.24%,收盘价2.580港元,最低价2.280港元 [4] - 细叶榕科技(08107)创低率-10.71%,收盘价0.285港元,最低价0.250港元 [4] - XI二南三星-U(09347)创低率-10.7%,收盘价0.684港元,最低价0.684港元 [4] - 从玉智农(00875)创低率-8.37%,收盘价0.265港元,最低价0.208港元 [4]
恒基地产盘中最高价触及27.900港元,创近一年新高
金融界· 2025-06-24 17:15
股价表现 - 截至6月24日收盘 恒基地产报27 500港元 较上个交易日平盘 [1] - 当日盘中最高价触及27 900港元 创近一年新高 [1] - 当日主力资金流入12 149 795万港元 流出7 347 595万港元 净流入4 802 20万港元 [1] 公司概况 - 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1981年于香港上市 是香港具领导地位的地产发展集团 业务遍及香港和内地 [2] - 核心业务为物业发展和物业投资 并持有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 美丽华酒店企业有限公司等上市附属公司 [2] - 联营公司包括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和香港小轮(集团)有限公司 业务协同效应显著 [2] 项目与品牌 - 代表性项目包括香港The Henderson 国际金融中心综合发展项目 北京环球金融中心等城市地标 [2] - 豪华住宅项目包括迎海 THE HENLEY 高尔夫御苑和本木等 [2] - 公司与国际著名建筑师合作 采用垂直整合经营模式 确保设计 发展 建筑各环节高水平 [2] 创始人与管理层 - 公司由李兆基博士于1976年创立 其于2019年5月28日退任主席兼董事总经理 留任执行董事 [2] - 李家杰博士和李家诚博士于2019年5月28日获委任为联席主席兼董事总经理 [2] 土地储备与规模 - 公司为香港最大企业集团之一 拥有约10 000名全职雇员 [2] - 全香港拥有最多农地 内地亦有庞大土地储备 [2] - 致力于香港及内地同步发展长远业务 巩固良好信誉 [2]
6月19日电,摩根士丹利将恒基地产评级上调至超配,目标价31港元;将信和置业评级下调至平配,目标价8.60港元。
快讯· 2025-06-19 19:18
评级调整 - 摩根士丹利将恒基地产评级上调至超配,目标价31港元 [1] - 摩根士丹利将信和置业评级下调至平配,目标价8.60港元 [1]
瑞银:预计今年香港住宅价格将保持平稳 首选恒基地产和新鸿基地产
快讯· 2025-06-16 14:22
行业前景 - 香港发展商或已渡过最坏的再融资风险 [1] - 截至去年12月发展商到期贷款总额按年下降约20%至2010亿港元 [1] - 港银同业拆息大幅下调将带动住宅成交 [1] - 高杠杆发展商仍持有9100个可售单位导致定价问题存在 [1] - 今年香港住宅价格将保持平稳 [1] - 明年楼价预期回升0至5%受减息、租金增长复苏及新推盘减少带动 [1] 公司评级 - 看好香港发展商 [1] - 恒基地产目标价上调12%至29港元 [1] - 新鸿基地产目标价上调2%至96港元 [1] - 信和置业目标价由10.5港元下调至9.8港元 [1]
中证港股通地产指数报1488.12点,前十大权重包含恒基地产等
金融界· 2025-05-08 20:24
指数表现 - 上证指数低开高走 中证港股通地产指数报1488 12点 [1] - 中证港股通地产指数近一个月上涨9 35% 近三个月上涨7 83% 年至今上涨3 95% [2] 指数构成 - 中证港股通地产指数从港股通范围选取不超过50家地产主题香港上市公司 以2014年11月14日为基日 基点3000 0点 [2] - 十大权重股为新鸿基地产(14 39%) 华润置地(12 18%) 长实集团(8 91%) 中国海外发展(7 68%) 信和置业(4 76%) 九龙仓置业(4 51%) 恒基地产(4 28%) 龙湖集团(3 65%) 华润万象生活(3 3%) 九龙仓集团(3 09%) [2] 行业分布 - 指数成分100%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 [3] - 行业分布为房地产开发77 56% 房地产管理11 73% 房地产服务10 71% [3] 调整机制 - 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 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3] - 特殊情况下进行临时调整 样本退市时剔除 新上市相关企业市值前十且纳入港股通后第十一个交易日快速纳入 [3] - 港股通资格变动导致样本不符时将相应调整 [3]
恒基地产(00012)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24 17:36
公司市值与权益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市值为1140亿港元,连同旗下上市附属公司及联营公司总市值约为2530亿港元[2]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对旗下部分公司的应占权益有具体百分比,如对阳光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应占权益为22.09%等[20][21] 土地储备情况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香港及内地有庞大土地储备,如新界0.05百万平方呎、九龙2.38百万平方呎等[11] - 香港物业土地储备待售/待发展/发展中物业楼面1090万平方呎(2023年:860万平方呎),小计1230万平方呎(2023年:1010万平方呎);已建成各类收租物业(连酒店)楼面1090万平方呎(2023年:1040万平方呎),合共2320万平方呎(2023年:2050万平方呎)[23] - 中国内地物业土地储备待发展/发展中物业楼面1060万平方呎(2023年:1690万平方呎),已建成可售存货楼面260万平方呎(2023年:150万平方呎),已建成各类收租物业楼面1300万平方呎(2023年:1300万平方呎),合共2620万平方呎(2023年:3140万平方呎)[23]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港土地储备自占楼面约2320万平方呎,其中待售/待发展/发展中物业楼面1090万平方呎,主要已开售项目可售尚余楼面140万平方呎,已建成收租物业(连酒店)楼面1090万平方呎[47] - 2024年底,公司新界土地储备约4200万平方呎[50] - 12月底除自占楼面面260万平方呎存货外,15个城市另有土地储备,自占楼面面1058万平方呎,64%可发展为住宅物业[70] - 集团市区旧楼重建项目自占楼面面积约170万平方呎,拥有新界土地储备约4200万平方呎[119] 公司获奖情况 - 公司获得2024优质建筑大奖创新项目大奖等多个奖项[13] - “The Henderson”获“创新项目大奖”“最佳写字楼及商业项目组别金奖”等多个奖项[60][62] - 半山卫城道8号项目及红磡“必嘉坊”在“2024 - 2025年度亚太区房地产大奖”中取得五星大奖[62] - 物业管理成员公司采纳符合ISO 9001等体系的综合管理系统,获“香港卓越服务名牌”等嘉许[64] - 物业管理成员公司获“减废证书-卓越级别”等多项环保相关嘉许[65] - 旗舰项目The Henderson 2024年建成,获多项荣誉及认证,集团入选道琼斯领先亚太区指数,标普可持续发展评估跻身亚太区最佳20%[116] 集团架构与业务 - 恒基兆业地产集团架构中各公司有不同业务,如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于香港及内地生产及分销煤气等[20] 物业发展业务数据 - 2024年物业发展营业额205.48亿港元,较2023年的242.6亿港元减少15%;税前盈利贡献56.32亿港元,较2023年的42.95亿港元增加31%[23] - 2024年公司本港物业发展应占营业额较去年减少16%至约123.23亿港元,应占税前公布盈利约为46.47亿港元[3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在本港自占的合约销售总额约112.85亿港元;2024年12月底,未入账的自占本港物业合约销售总额约为81.65亿港元,其中约78.34亿港元预计2025年入账[31][32] - 本年度入账应占内地物业发展营业额约82.25亿港元,应占税前盈利约9.85亿港元,较去年分别下跌12%及53%[72] - 本年度自占合约销售总额约33.79亿港元,较去年减少48%,自占楼面销售面积约220万平方呎,较去年减少41%[72] - 12月底未入账自占合约销售总额约33.68亿港元,其中26.94亿港元预计2025年入账[72] - 2024年底集团在港及内地未入账自占物业销售金额约115.33亿港元,其中约105.28亿港元预计2025年入账[120] 物业租赁业务数据 - 2024年物业租赁租金总收入89.42亿港元,较2023年的88.43亿港元增加1%;税前租金净收入65.07亿港元,较2023年的64.22亿港元增加1%[23] - 2024年,公司香港应占租金总收入升2%至68.42亿港元,应占税前租金净收入持平为49.16亿港元[54] - 公司持有40.77%权益的国际金融中心项目,本年度自占租金总收入降5%至16.27亿港元[54]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主要收租物业平均出租率为93%,自占已建成收租物业组合扩展至约1040万平方呎[55] - 公司持有自占泊车位约8800个,为租金收入来源之一[55] - 奥运及红磡港铁站附近项目分别提供约16.3万及16.8万平方呎总零售楼面,未来租金收益将提升[57] - 北角“友邦广场”出租率约九成,九龙东写字楼及工贸商厦组合整体出租率约九成[60] - “The Henderson”楼面积达46.5万平方呎,出租率约八成[60] - 上海“星瀚广场”12月底出租率逾八成,“星寰国际商业中心”甲级办公大楼出租率近乎九成[69] - 12月底内地自占已建成收租物业组合约1300万平方呎,写字楼占70%,商业占30%[73] - 内地收租物业按地域划分,北京占17%,上海占52%,广州占20%,其他占11%[73] - 本年度租赁业务租金总收入以人民币计值升1%,计及汇率后应占租金总收入与去年持平达21亿港元[74] - 应占税前租金净收入较去年增加6%至15.91亿港元[74] - 上海“六八八广场”“环智国际大厦”2024年12月底出租率分别为94%及91%[75] - 上海“恒基名人商业大厦”2024年12月底办公楼出租率为98%,商场出租率为95%[75] - 上海“星扬西岸中心”一期可提供约180万平方呎甲级写字楼楼面,2024年出租率已提升至超60%,二期“星瀚广场”楼面积100万平方呎,2024年12月底出租率逾80%[75] - 广州“星寰国际商业中心”甲级写字楼2024年12月底出租率达近90%,其购物及地库商场面积90万平方呎[76] - 广州“恒宝广场”2024年12月底出租率已超70%[76] - 公司在香港及内地分别持有1040万平方呎和1300万平方呎已建成收租物业,2025年底内地自占收租楼面积将扩至1360万平方呎[121] - 中环超甲级商厦「The Henderson」已租出约八成[121] 公司财务关键指标 - 2024年股东应占基础盈利97.74亿港元,较2023年的97.06亿港元增加1%;公布盈利62.96亿港元,较2023年的92.61亿港元减少32%[23][27] - 2024年每股基础盈利2.02港元(2023年:2.00港元);每股公布盈利1.30港元(2023年:1.91港元);每股股息1.80港元(2023年:1.80港元)[23][27][28] - 2024年12月31日每股资产净值66.55港元,较2023年的67.45港元减少1%;净借贷相对股东权益为21.1%,较2023年的22.6%减少1.5个百分点[23] - 2024年末集团净借贷为679.89亿港元,借贷比率为21.1%[113] - 自2020年起集团取得绿色信贷及可持续发展贷款额度超500亿港元,近年发行债务总额增至438亿港元,2024年末股东贷款为662.15亿港元[114] 项目相关数据 - 公司在市区旧楼重建项目方面,已购入全部权益或达致相关强拍申请门槛之自占楼面面约170万平方呎,另有约140万平方呎之自占楼面积已拨入2025年开售计划[33] - 集团待发展/发展中物业及已建成主要存货的总楼面面积为1230万平方呎[34] - 2025年可销售楼面面积为320万平方呎,其中已开售项目尚余未售单位面积140万平方呎,拟2025年开售项目面积180万平方呎[34] - 市区项目楼面面积为500万平方呎,包括已购入全部业权或达强拍门槛的旧楼重建项目170万平方呎等[34] - 新界项目楼面面积为410万平方呎,其中古洞粉嶺上水市地段第263号030万平方呎,洪水橋项目340万平方呎等[3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24个正在出售的主要发展项目尚余住宅单位3831个,尚余实用面积1994363平方呎[36][37][3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24个正在出售的主要发展项目集团尚余自占实用面积1397524平方呎[36][37][39] - The Henley项目尚余住宅单位566个,尚余实用面积293754平方呎,集团所占权益100%[36] - Henley Park项目尚余住宅单位300个,尚余实用面积165230平方呎,集团所占权益100%[36] - The Haddon项目尚余住宅单位403个,尚余实用面积120903平方呎,集团所占权益100%[36] - 高尔夫•御苑项目尚余住宅单位90个,尚余实用面积100848平方呎,集团所占权益100%[36] - 2025年拟发售项目住宅单位总数6196个,住宅总面积3216989平方呎,集团自占住宅总面积1799372平方呎[41][42] - 市区旧楼重建项目已购入全部业权或达强拍门槛,预计自占总楼面面积1682484平方呎,其中香港地区小计771070平方呎,九龙地区小计911414平方呎[43][44] - 市区旧楼重建项目已购两成以上业权但未达强拍门槛,若收购全部业权预计重建后自占楼面约177万平方呎,按已购业权比例计算自占楼面约64万平方呎[46] - 市区旧楼重建项目预计2026年或之后开售或出租,可提供自占楼面面积约170万平方呎[48] - 中环新海滨三号用地项目分两期发展,总楼面面积160万平方呎,绿化休憩空间超30万平方呎,预计2026年Q4和2032年Q4建成[49] - 公司占22.8%权益的油塘湾商住项目改为分期换地发展,预计提供自占楼面面积约91万平方呎[49] - 粉岭北及古洞北约145万平方呎土地被政府以18.64亿港元收回,洪水桥/厦村约385万平方呎土地被政府以43.1亿港元收回[50] - 本年度香港建成6个发展项目,集团所占总楼面积168.6065万平方呎[63] - 2024年建成11个发展项目,集团自占楼面面积极636万平方呎[68] - 星卓在内地管理项目楼面面积约1367万平方呎,包括5100个车位[78] - 集团计划2025年在港推售11个项目,预计有6400个自占住宅单位或300万平方呎自占住宅楼面面积可供销售,另有可售办公及工业楼面面积约18万平方呎[120] - 迎林地盘面积7976平方呎,楼面积49077平方呎,住宅单位122个,预计2025年第一季完工[131] - 利奥坊 • 首隅地盘面积9642平方呎,楼面积88356平方呎,住宅单位234个,预计2025年第二季完工[134] - 晓柏峰地盘面积22889平方呎,楼面积171664平方呎,住宅单位492个,预计2025年第二季完工[138] - Belgravia Place地盘面积45525平方呎,楼面积416317平方呎,住宅单位962个,一期预计2025年第二季完工,二期预计2026年第二季完工[141] - The Haddon地盘面积19721平方呎,楼面积186539平方呎,住宅单位453个,预计2025年第三季完工[145] - 南首地盘面积13113平方呎,楼面积117994平方呎,住宅单位313个,预计2025年第四季完工,公司占比76.468%[152] - 古洞项目地盘面积56,511平方呎,楼面面积339,066平方呎,住宅单位682个,预计2026年第二季完工[159] - 红磡项目F地块预计2026年第二季落成,提供约10.4万平方呎住宅楼面和2万平方呎零售楼面;A地块预计2027年第一季落成,提供约17.7万平方呎住宅楼面和3.5万平方呎零售楼面[162] - 旺角庙街项目地盘面积2,254平方呎,楼面面积20,286平方呎,住宅单位48个,预计2026年第三季完工[166] - 湾仔活道项目地盘面积8,600平方呎,楼面面积86,565平方呎,住宅单位167个,预计2026年第三季完工[169] - 红磡黄埔街项目地盘面积14,400平方呎,楼面面积134,874
恒基地产(00012):整体租金收入和派息稳定,但物业开发周期仍有不确定性;维持中性
交银国际· 2025-04-03 20:1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对恒基地产维持中性评级,目标价调整至23.02港元,较估算每股资产净值折让60%,潜在涨幅为1.6% [1][2][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整体租金收入和派息稳定,但物业开发周期仍有不确定性 [2] - 毛利率受市场下行影响,2024年收入因物业开发交付减少同比下跌8.4%,香港及内地物业开发税前利润同比降46%,核心净利润因出售项目及赔偿收益大致持平,全年每股派息维持1.80港元 [8] - 公司约有已售未结销售金额115.3亿港元,约105.3亿港元将在2025年结转入账 [8] - 预料2025 - 27年租金收入稳定增长,年复合增长率约13%,增长点包括中环甲级写字楼出租率提升、中环新海滨项目落成、深圳/上海综合体项目落成 [8] - 更新恒基地产财务模型,新增2027年财务预测,更新2025 - 26年物业开发收入及利润预测,认为2026 - 27年利润会回升,股息维持稳定 [8] 相关目录总结 股份资料 - 52周高位为27.25港元,52周低位为20.55港元,市值为109,657.48百万港元,日均成交量为2.84百万,年初至今变化为 - 4.03%,200天平均价为23.71港元 [4] 财务数据一览 |项目|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收入(百万港元)|27,570|25,256|29,016|30,500|32,410| |同比增长(%)|7.9|-8.4|14.9|5.1|6.3| |核心利润(百万港元)|9,706|9,774|9,187|9,940|11,110| |核心每股盈利(港元)|2.00|2.02|1.90|2.05|2.29| |同比增长(%)|0.8|0.7|-6.0|8.2|11.8| |前EPS预测值(港元)|/|/|2.45|2.58|/| |调整幅度(%)|/|/|-22.5|-20.5|/| |市盈率(倍)|11.3|11.2|11.9|11.0|9.9| |每股账面净值(港元)|67.45|66.54|66.64|66.89|67.39| |市账率(倍)|0.34|0.34|0.34|0.34|0.34| |股息率(%)|7.9|7.9|7.9|7.9|7.9| [5] 2024全年业绩概览 |项目|2023年|2024年|同比(%)| | ---- | ---- | ---- | ---- | |收入|27,570|25,256|-8.4| |销售物业|15,210|12,506|-17.8| |租金收入|6,876|6,994|1.7| |百货商店业务和超级市场|1,566|1,548|-1.1| |其他业务|3,918|4,208|7.4| |销售成本|(17,540)|(16,163)|-7.9| |毛利润|10,030|9,093|-9.3| |销售及推销费用|(1,326)|(1,406)|6.0| |行政费用|(2,305)|(2,345)|1.7| |其他净收入|1,508|3,191|111.6| |息税前利润|7,907|8,533|7.9| |投资物业公平值(减少)/增加|(1,700)|(1,514)|-10.9| |净利息费用|(1,320)|(1,879)|42.3| |应占联营/合资公司利润|5,557|3,098|-44.3| |税前利润|10,444|8,238|-21.1| |税项|(666)|(955)|43.4| |税后利润|9,778|7,283|-25.5| |少数股东权益|(517)|(987)|90.9| |净利润|9,261|6,296|-32.0| |基本净利润|9,706|9,774*|0.7| |每股盈利 - 呈报(港元)|1.91|1.30|-32.0| |每股盈利 - 核心(港元)|2.00|2.02|0.7| |全年每股股息(港元)|1.8|1.8|0.0| |基本派息率(%)|89.8%|89.2%|-0.6ppt| |息税前利润率|28.7%|33.8%|5.1ppt| |销售物业|16.2%|38.3%*|22.2ppt| |租金收入|71.6%|72.5%|0.9ppt| |百货商店业务和超级市场|6.4%|4.1%|-2.3ppt| |基本净利率(%)|35.2%|38.7%*|3.5ppt| |净负债(百万港元)|73,869|67,989|-8.0| |每股帐面净值(港元)|67.5|66.5|-1.3| |净负债比率(%)|22.6%|21.1%|-1.5ppt| [9] 财务数据(损益表、资产负债简表) - 损益表展示了2023 - 2027E年的收入、成本、利润等数据 [13] - 资产负债简表展示了2023 - 2027E年的资产、负债、权益等数据 [13] 现金流量表及财务比率 |项目|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经营活动现金流(百万港元)|10,177|13,051|8,642|3,448|8,137| |投资活动现金流(百万港元)|(4,280)|(7,470)|(2,719)|(2,746)|(2,773)| |融资活动现金流(百万港元)|(4,406)|(18,313)|(6,358)|(766)|(5,451)| |年末现金(百万港元)|21,623|17,919|17,485|17,421|17,333| |核心每股收益(港元)|2.005|2.019|1.898|2.053|2.295| |每股股息(港元)|1.800|1.800|1.800|1.800|1.800| |每股账面值(港元)|67.448|66.540|66.638|66.891|67.386| |毛利率(%)|36.4|36.0|38.1|37.1|39.4| |EBITDA利润率(%)|30.3|35.6|31.3|30.6|32.7| |EBIT利润率(%)|28.7|33.8|29.7|29.1|31.3| |净利率(%)|33.6|24.9|34.5|34.4|36.8| |ROA(%)|1.8|1.8|1.7|1.8|2.0| |ROE(%)|3.0|3.0|2.8|3.1|3.4| |ROIC(%)|2.1|2.2|2.1|2.1|2.5| |净负债权益比(%)|20.4|18.9|19.6|21.8|22.5| |利息覆盖率|1.2|1.3|1.5|1.5|1.6| |流动比率|2.2|2.6|2.5|2.2|1.9| |存货周转天数|1,246.6|1,237.2|1,130.7|1,129.5|1,116.1|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191.2|202.7|185.2|185.0|182.8|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375.5|387.5|419.3|412.9|445.8| |派息比率(%)|89.8|89.2|94.8|87.7|78.4| [14]
恒基地产(00012)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0 17:41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股东应占基础盈利为97.74亿港元,较去年增加6800万港元或1%,每股基础盈利为2.02港元[2] - 2024年股东应占公布盈利为62.96亿港元,较去年减少29.65亿港元或32%,每股公布盈利为1.30港元[2] - 2024年建议派发末期股息每股1.3港元,连同中期股息,全年共派股息每股1.8港元[3] - 2024年公司收入为252.56亿港元,较2023年的275.7亿港元下降8.4%[112] - 2024年公司本年度盈利为72.83亿港元,较2023年的97.78亿港元下降25.5%[112][114][116] - 2024年本公司股东应占盈利为62.96亿港元,较2023年的92.61亿港元下降32.0%[114] - 2024年基本及摊薄每股盈利为1.30港元,较2023年的1.91港元下降31.9%[114] - 2024年公司全面收益总额为52.57亿港元,较2023年的75.75亿港元下降30.6%[116] - 2024年末非流动资产为412.247亿港元,较2023年末的408.408亿港元增长0.9%[118] - 2024年末流动资产为118.993亿港元,较2023年末的134.142亿港元下降11.3%[118] - 2024年末流动负债为45.811亿港元,较2023年末的60.134亿港元下降23.8%[118] - 2024年末非流动负债为144.852亿港元,较2023年末的138.316亿港元增长4.7%[119] - 2024年末资产净值为340.577亿港元,较2023年末的344.100亿港元下降1.0%[119] - 2024年物业发展(包括销售物业)收入为125.06亿港元,2023年为152.1亿港元[130] - 2024年租金收入为69.94亿港元,2023年为68.76亿港元[130] - 2024年百货商店业务和超市及百货商店综合业务收入为15.48亿港元,2023年为15.66亿港元[130] - 2024年酒店房间经营业务收入为3.31亿港元,2023年为3.33亿港元[130] - 2024年其他业务收入为38.77亿港元,2023年为35.85亿港元[130] - 2024年总收入为252.56亿港元,2023年为275.7亿港元[13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百货商店业务和超市及百货商店综合业务佣金收入为3.73亿港元,2023年为4.22亿港元[130] - 集团其他业务(建筑工程、物业管理等)收入总额为20.53亿港元,2023年为20.36亿港元[131] - 预计未来综合损益表中确认的物业销售收入累计总额为86.21亿港元,2023年为103.51亿港元[131] - 2024年其他收入净额为3.191亿港元,2023年为1.508亿港元[133] - 2024年出售投资物业收益净额为9300万港元,2023年为6400万港元[133] - 2024年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允价值收益净额为4300万港元,2023年亏损净额为200万港元[133] - 2024年应收贸易账款减值亏损净额为3600万港元,2023年为600万港元[133] - 2024年存货拨备净额为1.93亿港元,2023年为1.92亿港元[133] - 2024年汇兑亏损净额为6000万港元,2023年为4500万港元[133] - 2024年集团应占收回土地除税前收益为33.2亿港元[134] - 2024年集团投资物业及发展中投资物业公允价值净亏损(扣除递延税项后)总额为20.22亿港元,2023年为4.89亿港元[136] - 2024年投资物业及发展中投资物业公允价值总计亏损20.22亿港元,2023年为4.89亿港元[138][140] - 2024年融资成本为23.31亿港元,2023年为19.99亿港元,借贷加权平均年利率在3.31%至5.88%之间(2023年为2.15%至5.79%)[142] - 2024年董事酬金为2.09亿港元,2023年为2.08亿港元[143] - 2024年员工成本(不包括董事酬金)为31.83亿港元,2023年为30.8亿港元[143] - 2024年汇兑亏损净额为6000万港元,2023年为4500万港元[145] - 2024年销售成本中待销售物业为94.63亿港元,2023年为111.86亿港元;存货及消耗品存货为9.23亿港元,2023年为8.8亿港元[145] - 2024年扣除直接支销后投资物业租金收入为48.8亿港元,2023年为47.2亿港元,其中2024年或然租金收入为6100万港元,2023年为7300万港元[145] - 2024年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金融资产投资股息收入中上市为2500万港元,2023年为5300万港元;非上市为500万港元,2023年为700万港元[145] - 2024年所得税为9.55亿港元,2023年为6.66亿港元[147] - 香港利得税按16.5%税率计算(2023年相同),中国内地土地增值税按30%至60%累进税率计算(2023年相同)[147][148] - 2024年已宣派及支付中期股息24.21亿港元,拟派末期股息62.94亿港元,总计87.15亿港元,与2023年相同[150] - 2024年批准及支付上一财年末期股息62.94亿港元,与2023年相同[151] - 2024年公司股东应占综合盈利62.96亿港元,2023年为92.61亿港元[153] - 2024年和2023年加权平均普通股股数均为48.41亿股[153] - 2024年基础盈利97.74亿港元,2023年为97.06亿港元[154] - 2024年每股基础盈利2.02港元,2023年为2.00港元[154] - 2024年投资物业及发展中投资物业公允价值亏损(扣除非控股权益应占金额及递延税项后)18.33亿港元,2023年为16.77亿港元[154] - 2024年应占联营公司投资物业公允价值亏损(扣除递延税项后)2.08亿港元,2023年为收益2.19亿港元[154] - 2024年应占合营企业投资物业公允价值亏损(扣除递延税项后)1900万港元,2023年为9.69亿港元[154] - 2024年集团应占出售附属公司投资物业累计公允价值收益(扣除税项后)14.54亿港元,2023年为亏损4400万港元[154] - 2024年集团来自外间客户的收入为252.56亿港元(2023年:275.7亿港元),特定非流动资产为406.04亿港元(2023年:401.319亿港元)[172] - 2024年折旧及摊销为4.91亿港元(2023年:5.39亿港元),应收贸易账款的减值亏损/(减值亏损拨回)净额为3600万港元(2023年:600万港元)[174] - 物业发展、物业租赁、销售自营货品、寄售专柜及特许专柜的租金、酒店房间经营业务、其他业务在2024年折旧及摊销分别为5300万港元、2600万港元、1.51亿港元、700万港元、7500万港元、1.79亿港元,2023年分别为7300万港元、4000万港元、1.49亿港元、1000万港元、7400万港元、1.93亿港元[174] 香港物业发展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香港物业发展应占营业额较去年减少16%至123.23亿港元,物业发展应占税前公布盈利约为46.47亿港元[5] - 2024年香港自占合约销售总额约112.85亿港元,年底未入账自占香港物业合约销售总额约81.65亿港元,其中78.34亿港元预计2025年入账[6] - 长沙湾“Belgravia Place”第1期首批138个住宅单位开售当日售罄,马頭角“南首”首批181个住宅单位开售当日售罄[6] - 鰂鱼涌“ The Holborn”和西营盘“艺里坊˙2号”已全部沽清,新界“One Innovale”截至结算日已售出逾96%住宅单位[6] - 市区旧楼重建项目已购入全部权益或达强拍申请门槛的自占楼面积共170万平方呎,另有140万平方呎已拨入2025年开售计划[8] - 2025年可销售楼面小计320万平方呎,市区项目小计500万平方呎,新界项目小计410万平方呎,总计1230万平方呎[9][1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正在出售的主要发展项目有24个,尚余住宅单位3831个,尚余实用面积1994363平方呎,集团所占尚余自占实用面积1397524平方呎[13][14][16] - The Henley项目楼面面積654602平方呎,尚余住宅单位566个,尚余实用面积293754平方呎,集团权益100% [13] - Henley Park项目楼面面積397967平方呎,尚余住宅单位300个,尚余实用面积165230平方呎,集团权益100% [13] - 若無不可預見之阻延,2025年拟发售项目有13个,住宅单位共6196个,住宅楼面面積3216989平方呎,集团所占住宅自占楼面面積1799372平方呎[18][20] - Belgravia Place第2期已於2025年2月開售,楼面面積122751平方呎,住宅单位248个,住宅楼面面積92736平方呎,集团权益100% [18] - 南首已於2025年3月開售,楼面面積117994平方呎,住宅单位313个,住宅楼面面積85808平方呎,集团权益76.468% [18] - 啟德新九龍內地段第6554號项目楼面面積1205028平方呎,住宅单位2060个,住宅楼面面積1074630平方呎,集团权益30% [18] - 土瓜灣项目楼面面積382203平方呎,住宅单位831个,住宅楼面面積318504平方呎,集团权益100% [18] - 半山衛城道8號项目楼面面積472067平方呎,住宅单位172个,住宅楼面面積472067平方呎,集团权益65% [18] - 紅磡庇利街1號项目楼面面積717463平方呎,住宅单位1296个,住宅楼面面積597886平方呎,集团权益50% [18] - 市区旧楼重建项目已购入全部业权或达强拍门槛,预计自占楼面积共1682484平方呎,其中香港小计771070平方呎,九龙小计911414平方呎[22] - 已购两成以上业权但未达强拍门槛的市区重建项目,若收全业权预计重建后自占楼面积约177万平方呎,按现购业权份数比例自占楼面积约64万平方呎[24]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港土地储备约2320万平方呎,待售/待发展/发展中物业楼面1090万平方呎,主要已开售项目可售尚余楼面140万平方呎,已建成收租物业楼面1090万平方呎[26] - 已购入全部业权或达强拍门槛的市区旧楼重建项目,预计2026年或之后开售或出租,可提供自占楼面积约170万平方呎[27] - 2021年投得的中环新海滨三号用地正进行主体建设,将分两期发展成160万平方呎综合物业,另有逾30万平方呎绿化休憩空间,预计2026年和2032年建成[28] - 公司占22.8%权益的油塘湾商住项目改分期换地发展,预计提供自占楼面积约91万平方呎[28] - 2024年公司若干新界土地被政府收回,粉岭北及古洞北约145万平方呎土地获18.64亿港元补偿,洪水桥/厦村约385万平方呎土地获43.1亿港元补偿[30] - 2024年12月底公司持有新界土地储备约4200万平方呎,元朗区2610万平方呎,北区1190万平方呎,屯门区60万平方呎,大埔区及其他340万平方呎[30] - 扣除被收回土地,公司在洪水桥仍拥约273万平方呎土地,与另一业主为五幅土地提原址换地申请,成功后可提供自占楼面积约340万平方呎[30] - 2025年1月公司旗下全资附属公司拟31.2亿港元出让“香槟大厦”控股公司权益给美丽华,交易待美丽华独立股东
李兆基离世,昔日香港“四巨头”只剩李嘉诚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3-19 20:12
李兆基的商业生涯 - 1928年出生于广东顺德商贾世家,父亲拥有天宝荣金铺和永生银号两间门店 [4] - 6岁开始在家族商铺学习商业运作,12岁掌握看金、化金、熔金核心技术,15岁掌管家族金铺业务 [5][6][7] - 1948年怀揣1000元赴港创业,从事外汇兑换和黄金买卖业务,赚取第一桶金 [8][9][10] - 50年代初转行五金和进出口贸易,凭借经营能力和诚信原则迅速打开市场 [11][12] 房地产领域的创新 - 1958年与冯景禧、郭得胜等8人合股成立永业公司,进军房地产 [14] - 首创"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销售模式,降低购房门槛,激发市场需求 [16][17][18] - 1963年重组永业公司成立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担任副主席兼总经理 [19][20] - 新鸿基凭借分层销售和分期购买模式迅速崛起,成为行业佼佼者 [21][22] - 1972年新鸿基上市后,李兆基离职创业,成立恒基兆业有限公司 [23][24] 恒基兆业的发展策略 - 1981年恒基兆业上市,集资10亿港币 [27][28] - 通过购入"乙种换地权益书"和旧楼改建两大策略获取优质低价土地 [30][31] - 1988年收购永泰建业并更名为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跃入香港十大富豪榜 [31][32] - 业务拓展至商业地产、酒店、能源等多个行业,构建庞大商业帝国 [32] 投资领域的成就 - 2004年成立兆基财经企业,初始资产规模500亿港元,重点投资中资股 [35][36] - 2006-2007年香港股市牛市期间,投资组合市值增长至1700亿港元 [38][39] - 2008年金融海啸后调整投资策略,减持高风险资产,完善风控体系 [40][41][42] - 投资理念为"四两拨千斤",注重杠杆运用和安全性平衡 [43][44] 香港四大家族现状 - 四大家族第一代创始人仅剩李嘉诚,其他三人已相继离世 [48][49][50] - 李兆基两个儿子分别负责内地和香港业务,分工协作 [52] - 郭得胜之孙主导新鸿基海外扩张,郑裕彤家族加码内地文旅 [52] - 李嘉诚近期因出售全球43个港口资产引发争议 [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