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石油(00857)
icon
搜索文档
行业分析框架:国信化工:数据中心及AI服务器液冷冷却液
国信证券· 2025-09-25 10:57
行业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1] 核心观点 - 数据中心规模及功率持续提升,高效冷却技术快速发展,液冷主要解决高能耗和高发热难题,2024年中国算力中心总耗电量达1660亿kWh,占全社会总用电量1.68%[2] - 液冷技术具有换热效率高、节能、减少噪音等多重优势,液体比热容是空气的1000-3500倍,导热系数是空气的20-30倍,节能效果达20-30%,浸没式液冷PUE可低至1.1以下[17][22] - 主流液冷技术为冷板式与浸没式,冷板式技术成熟且应用比例达91%,浸没式解热能力更高但成本较高[2][23] - 冷却液按基质分为水基、油基和含氟冷却液,分别适用于不同场景,含氟冷却液性能优异但售价较高[2] - 冷却液市场空间快速扩张,预计2028年全球AI数据中心新增装机量达59GW,催生约8.9万吨冷却液需求,传统服务器新增需求约1.9万吨[2][118] 主流冷却路径梳理 - 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从2017年465.5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1632.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13.4%[13] - 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突破1000亿元,2019-2027年复合增速达51.4%[17] - 风冷散热效率不足,芯片功率超300W时风冷失效,液冷成为必然选择,三大运营商要求2025年新建数据中心液冷应用比例超50%[2][17] - 液冷技术按接触方式分为间接冷却(冷板式)和直接冷却(浸没式、喷淋式),按相变分为单相与双相[2][22] - 冷板式液冷兼容性好、成本低、维护方便,但解热能力不如浸没式;浸没式液冷散热效率高但运维复杂且冷却液成本高[23][25] - 微通道冷板式液冷技术兴起,热流密度超500W/cm²,英伟达等厂商推动其发展,但制造难度和成本较高[38][40] 水基冷却液 - 主要用于单相冷板式液冷,具有高比热容、低成本等优点,但易滋生藻类和细菌[2][48] - 分为纯水液和配方液,纯水液以去离子水为主,配方液添加防冻剂、缓蚀剂等,最佳浓度区间为20%-30%[48][50] - 国内生产商包括康普顿、统一股份等,终端应用案例有京东云冷板解决方案和阿里云浸没式方案[50] 油基冷却液 - 包括矿物油、合成油和合成烃,主要用于单相浸没式液冷,矿物油成本低但黏度大,合成油性能好但成本高[53][55] - 硅油冷却液介电强度高、化学稳定,但散热能力较差,改性硅油提升性能,供应商包括晨化股份、兴发集团等[57][59] - 终端应用案例涵盖新华三、英特尔、中国石油等企业的浸没式液冷方案[58] 含氟冷却液 - 氟化液具有优异电绝缘性、热传导性和化学惰性,是理想冷却液,包括全氟聚醚、全氟胺、氢氟醚等[63][64] - 全氟聚醚售价40-50万元/吨,分子量低于2500适用于冷却液,巨化股份、晨光博达等推动国产替代[103][108] - 氢氟醚环保性好但绝缘性较差,售价25-80万元/吨,生产商包括3M、巨化股份、东岳集团等[92][93] - 全氟胺绝缘性优异但GWP值高,3M主导市场,南通詹鼎等尝试国产替代[95][96] - 3M退出PFAS生产,国产替代加速,新宙邦、巨化股份等企业有望填补市场空缺[112][113] 市场空间测算 - 2024年全球AI数据中心新增装机量7GW,传统数据中心46GW,预计2028年分别增至59GW和64GW[118] - 液冷渗透率从2024年14%提升至2028年85%,浸没式渗透率从9%增至60%,推动冷却液需求增长[118] - 冷却液总需求从2024年1.4万吨增至2028年10.8万吨,年复合增速显著[118]
国信化工·数据中心及AI服务器液冷冷却液行业分析框架
国信证券· 2025-09-25 10:11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优于大市(维持)[1] 核心观点 - 数据中心规模及功率持续提升 高效冷却技术快速发展 液冷主要解决高能耗和高发热难题 2024年中国算力中心总耗电量达1660亿kWh 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68%[2] - 液冷技术具有换热效率高、节能、减少噪音等多重优势 液体比热容是空气的1000-3500倍 导热系数是空气的20-30倍 液冷相比传统风冷节能20-30%以上 冷板式PUE可低至1.2以下 浸没式PUE可低至1.1以下[2][17][22] - 主流液冷技术为冷板式与浸没式 冷板式液冷技术方案相对成熟 是目前主要的液冷应用方案 2022年冷板式液冷应用比例达91% 浸没式液冷应用比例达8%[2][23][24] - 不同基质冷却液适用于不同场景 水基冷却液用于单相冷板式液冷 油基冷却液与含氟冷却液可用于单相或多相浸没式液冷[2] - 冷却液市场空间快速扩张 根据SemiAnalysis预测 2028年全球新增AI数据中心装机量将达59GW 预期催生出约8.9万吨冷却液需求 传统服务器新增装机量带来1.9万吨冷却液需求[2][118] 主流冷却路径梳理 - 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2017年全球数据中心规模为465.5亿美元 预计2027年将达到1632.5亿美元 期间复合增长率达13.4%[13] - 数据中心PUE要求持续提升 2023年6月起要求数据中心电能比不高于1.4 2025年起要求不高于1.3 全国在用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PUE达1.46 大型数据中心平均PUE为1.55[2][10][13] - 风冷散热效率难以匹配高功率需求 当芯片功率超过300W时传统风冷系统散热能力失效 芯片热流密度超过120W/cm² 远超风冷散热极限[2][17] - 液冷技术商用条件逐渐成熟 实践案例不断增多 阿里巴巴、中科曙光、华为、联想、京东、浪潮、中国联通等企业已有成熟应用[27][28] - 2027年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市场规模或突破1000亿元 2019-2027年复合增速高达51.4%[17] 水基冷却液 - 水基冷却液主要用于单相冷板液冷 分为纯水液和配方液 具有高比热容、低成本等优点 但存在易滋生藻类、细菌等问题[2][48][50] - 水基冷却液最佳浓度区间应控制在20%-30% 25%的乙二醇/丙二醇水溶液是较为理想的选择[50] - 国内主要生产商包括康普顿(纳米改性水冷液)、统一股份(工业级水冷液)[50] 油基冷却液 - 油基冷却液包括矿物油、合成油、合成烃和硅油 主要应用于单相浸没式液冷技术[53][55][57] - 矿物油具有价格低、高沸点、无毒等优点 但存在可燃、粘性大、流动阻力大等问题[54][55] - 合成油具有稳定性好、抗氧化性强等优势 但成本较高[54][55] - 硅油冷却液介电强度高、化学性质稳定 但比热容和导热系数较低 粘度较高[57][59] - 主要供应商包括统一股份、中国石油、奥吉娜化工、晨化股份、宏达新材、兴发集团、润禾材料等[55][59] 含氟冷却液 - 含氟冷却液主要包括全氟聚醚、全氟胺、氢氟醚、全氟烯烃等 具有流动性好、毒性低、绝缘性好等优势 但售价相对较高[2][63][64] - 全氟聚醚(PFPE)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耐氧化性、低挥发、不燃烧等特性 当前售价约40-50万元/吨[103] - 全氟胺(PFA)电绝缘性能高、热传递性能好 但GWP值一般大于5000[95][96] - 氢氟醚(HFE)环保性能较好 GWP值较低 但绝缘性能较弱 售价约为25-80万元/吨[91][93] - 六氟丙烯多聚体包括二聚体(HFPD)和三聚体(HFPT) 具有低GWP值、成本低等优势 目前售价约为20-30万元/吨[88] - 3M宣布退出PFAS生产 国产替代持续推进 巨化股份、永和股份、东岳集团等国内企业快速占据市场份额[109][113] 市场空间测算 - 2024年全球AI数据中心新增装机量达7GW 预计2028年达59GW 期间复合增速高达70%[118][119] - 2024年AI数据中心液冷渗透率14% 预计2025年提升至33% 2025年将成为液冷需求启动元年[118][119] - 2024-2028年全球冷却液需求量预计分别为1.4万吨、2.0万吨、5.0万吨、7.9万吨、10.8万吨[118] 投资建议 - 重点推荐巨化股份(全氟聚醚、氢氟醚等)、东岳集团(全氟聚醚、氢氟醚、六氟丙烯低聚体、改性硅油等)、中国石油(矿物油、合成油等)[2][122]
我国首个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累计产量突破500万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25 00:40
产量里程碑 - 中国石油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示范区累计产量突破500万吨 标志着开发进入稳定产出阶段 [1] - 示范区面积1278平方公里 油藏埋深3800多米 [1] - 今年以来完成钻井48口 日产量首次突破5000吨创历史新高 [1] 技术突破 - 构建陆相页岩油开发标准和全链条技术体系 攻克致密储层开采难题 [3] - 钻井速度创水平井单日钻进1860米纪录 [3] - 建成国内首个"无人巡检"采油管理区 通过数字化实现24小时智能运维 [3] 资源规模与规划 - 示范区估算资源量超过10亿吨 为规模化开发奠定基础 [5] - 中国石油页岩油产量预计年底突破680万吨 [5] - 将全面完成国家页岩油示范区建设 [5]
视频|第四届石油石化工业展览会在南京开幕
搜狐财经· 2025-09-24 22:46
展会概况 - 第四届石油石化工业展览会暨易派客工业品展览会于9月24日在南京开幕 汇聚50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 集中展示石油石化工业领域最新国产化技术装备 重点展现人工智能 工业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1] - 展会持续至9月26日 同期举办近30场高质量专业会议 涵盖制造业品牌出海 循环利用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工作研讨 阀门产业链协同创新等热点议题[8] - 展会由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和易派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同主办 易派客工业品展览会已成功举办三届[8] 行业战略定位 - 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 推动石油石化装备的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是行业内在要求 更是国家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 - 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会长表示 展会旨在搭建深度交流与合作平台 汇聚全产业链前沿成果 与易派客平台深度融合 推动"展+会+链"三位一体协同发展[3] - 中国石化作为国有重要骨干能源企业 将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引领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为新型工业化建设贡献力量[3] 技术装备创新 - 展会布局重器装备 加能 新能源 新材料 智能及自动化 流体控制 综合服务 智慧物流等八大核心展区 全面覆盖石油石化工业全产业链[5] - 中国石化展出首套自主研发Idrilling(应龙)科学钻井系统 最新一代连续满载数智化全电动压裂装备 "经纬领航"旋转导向钻井系统[5] - 中国石油展出自主研发F-2800QHL超深井大功率五缸钻井泵组 中国海油带来全球首座移动式注热平台"注热一号" 沈鼓集团180万吨乙烯压缩机组突破50余项关键技术[5] 人工智能应用 - 北京化工研究院开发分子语言预训练模型 成功搭建聚酰亚胺材料智能化设计平台[7] - 石化盈科发布国内首款防爆智能取送样机器人 内置无人驾驶模型 推出新一代油品近红外分析仪 通过AI算法重构数据库助力企业降本增效[7] - 华为展示智慧化工解决方案 实现炼油化工装置工艺优化与设备预防性维护 中控技术推出流程工业首款时间序列大模型TPT2 具备高精度模拟与跨工况预测能力[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00386.HK)连续3日回购,累计回购1671.60万股
证券时报· 2025-09-24 21:57
近期回购操作 - 9月24日以每股4.070港元至4.090港元价格回购580.00万股 金额2366.98万港元 当日收盘价4.070港元平盘报收 全天成交额4.89亿港元[1] - 自9月22日起连续3日进行回购 合计回购1671.60万股 累计回购金额6822.83万港元 期间股价累计下跌1.21%[1] - 今年以来共进行11次回购 累计回购1.43亿股 总金额6.41亿港元[1] 历史回购明细 - 2025年8月22日单次回购6762.40万股 金额达2.98亿港元 为统计期内最大单次回购规模[1] - 2025年3月24日回购2380.00万股 金额9851.53万港元 当次回购价格区间为4.170港元至4.110港元[1] - 2025年3月25日回购950.00万股 金额3890.92万港元 回购价格区间4.110港元至4.090港元[1]
法兴银行报告,中国石油采购量惊人!在准备什么?存多少合适?
搜狐财经· 2025-09-24 18:41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采购计划 - 兴业银行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采购将进入关键阶段 明年采购量可能增加至2.7亿桶 相当于日均新增48万桶规模 占全球日均原油需求量的0.5% [1][2] - 采购决策与国际油价相关 当布伦特原油价格低于12个月移动平均线时 中国原油进口量呈现上升趋势 [2] 战略石油储备基础设施 - 中国现有8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总库容量2860万立方米 可储备2610万吨原油 另有8亿桶战略石油储备库容可支持当前采购计划 [4][6] - 实际储备规模动态变化 最新信息显示基地数量可能增至9个 储备量提升至3300万吨以上 [8] 国际战略石油储备对比 -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可保证1个多月消耗 美国可保证240天 日本187天 法国116天 [6] - 各国储备规模不透明且动态调整 2022年夏季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曾降至40年来最低水平 [8] 战略石油储备历史背景 - 战略石油储备概念起源于1970年代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 当时美国GDP因石油禁运下降4.7% 日本下降7% [14] - 美国1975年起建立至少10亿桶战略石油储备 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同期制定相关法律 [16] 中国石油储备发展历程 - 上世纪90年代前中国石油自给自足 无战略储备概念 随着经济腾飞和进口需求增长开始建立储备体系 [18] - 初步计划建立相当于100天原油净进口量的石油储备库存 [20] 战略石油储备的定位与策略 - 战略石油储备主要应对石油供应中断的特殊局面 平常时期基本不使用 [11][12] - 最佳长期策略是加强本国石油开采 中国海上石油储备量可观 未来进口依赖度可能下降 [27][29] - 日本因完全缺乏石油资源 其战略储备保持"在线状态" 而美国因国内开采增加导致战略储备下降 [29][31] 能源战略展望 - 石油重要性将持续直至替代能源(如核聚变)取得重大突破 [34] - 中国建立四级石油储备体系:国家战略储备、地方政府储备、石油公司商业储备、中小型公司储备 [34] - 实时监测原油价格和市场供需变化 形成动态调节机制 [3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00386.HK)9月24日耗资2367万港元回购580万股
格隆汇· 2025-09-24 17:57
公司回购情况 - 9月24日耗资2367万港元回购580万股[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00386)9月24日斥资2366.98万港元回购580万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9-24 17:57
公司股份回购 - 公司于2025年9月24日斥资2366.98万港元回购580万股H股股份 [1] - 公司同日斥资1016.22万元人民币回购190万股A股股份 [1] - 港股回购均价约4.08港元/股 A股回购均价约5.35元/股 [1]
周松解读《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中国电力报· 2025-09-24 14:26
人工智能+能源政策总体要求 -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明确到2027年人工智能赋能能源核心技术取得显著突破 到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愿景目标 [1] - 部署人工智能+电网、能源新业态、新能源、水电、火电、核电、煤炭、油气等八个方面重点任务 [1] - 提出数据、算力、模型等关键技术攻关方向 强调组织实施、协同创新、标准规范建设、人才生态培育等六个方面保障措施 [1] 公司战略规划与布局 - 公司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战略 持续增强前瞻性谋划能力 聚焦人工智能+能源 研究制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等重点举措 [2] - 强化系统性布局 以产业需求牵引创新方向打造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策源地 以产业应用加速创新迭代打造新模式新业态聚集地 [2] - 体系化推进人工智能与能源生产、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科技研发、公司治理的全产业链深度融合 着力推进单点智能迈向全产业链智慧 [3] 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 实施数据效能提升行动 统筹推进行业通识和专识数据集建设 高质量开展数据收集、处理、标注工作 建立数据贡献考核机制 [4] - 推动数据智能标注、智能增强、数据合成等技术应用 持续提升行业数据质量和多样性 推进行业数据规模化常态化供给 [4] - 健全数据安全保障机制 完善覆盖油气产业链各环节的数据资源体系 建立可信数据空间和生态体系 [8] 算力体系构建 - 集约化开展绿色智算中心建设 适度超前配置通算、超算、智算等多元算力 [4] - 推动云边端算力泛在分布协同发展 打造自主可控、灵活扩展、智能调度的算力底座 [4] - 开展多元异构算力统一调度、算力池化等关键技术攻关 提升智算服务水平并提高算力中心绿电比例 [4] 行业大模型技术发展 - 持续优化行业大模型攻关方向和实践路径 细化行业、专业和场景大模型的功能定位划分原则 [5] - 统筹各层级大模型迭代升级 提升知识问答、深度推理、多模态内容理解与生成、科学计算等能力 [6] - 加大多智能体协同、可解释性、模型轻量化推理等技术研究 深化机器视觉、多模态、时序预测等关键技术应用 [5] 油气领域应用创新 - 聚焦勘探地质目标智能评价、开发方案智能优化、钻井压裂作业参数智能调整、炼化装置智能运行等方向 [7] - 围绕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炼化生产、新能源等领域加快智能体研发 推动应用场景创新和人机交互方式变革 [7] - 通过技术突破、模型普及、数据流通和生态繁荣推动产业链智能化升级 [7] 智能装备研发与应用 - 加快智能钻机、机器人、无人机、智能感知系统等智能生产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 [8] - 深入开展具身智能感知、交互、决策及执行算法研究 攻关多模态感知、自主导航、灵巧作业等技术 [8] - 研发加油、巡检、消防等系列机器人并加快规模化应用 着力攻关生产操作机器人关键技术打造智能化无人场站 [8] 人才队伍建设 - 重点培养具备能源系统知识和人工智能算法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产教协同增加人才供给 [9] - 完善创新组织体系和攻关机制 将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制度落实到研发一线 [9] - 加大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方面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打造精通人工智能技术和油气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团队 [9]
港股异动丨石油股普涨 特朗普再次敦促欧洲国家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 国际油价上涨
格隆汇· 2025-09-24 10:08
港股石油股表现 - 延长石油国际股价上涨2.44%至0.420港元 [1] - 中国海洋石油股价上涨1.59%至19.210港元 [1] - 中海油田服务股价上涨1.20%至6.740港元 [1] - 中国石油股份股价上涨1.13%至7.150港元 [1]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股价上涨0.74%至4.100港元 [1] 原油市场动态 - WTI 11月原油期货上涨1.13美元涨幅1.81%至63.41美元/桶 结束连续四日下跌 [1] - 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石油出口前景出现波折 [1] - 俄罗斯石油供应面临威胁加剧 [1] - 雪佛龙在委内瑞拉石油出口量减少50% 新规限制现金支付 [1] 地缘政治因素 - 美国准备对俄罗斯实施强力关税 但需欧洲国家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方能有效结束冲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