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00857)

搜索文档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00386.HK)9月24日回购810万H股及118万A股
格隆汇· 2025-09-25 18:00
公司股份回购 - 9月24日耗资3297万港元回购810万股 [1] - 同日耗资629万港元回购118万股 [1]
从12万吨到“三个1亿吨”——中国石油七十五载书写奋进答卷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25 17:56
公司历史与行业地位 - 公司成立于75年前 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从分散走向集中 肩负为新中国工业"输血"使命 [1] - 公司位列中国企业500强前二 连续15年保持《财富》世界500强前6位 2024年国际化工公司排名提升至全球第2 [1] -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原油年产量仅12万吨 1978年突破1亿吨大关 使中国成为世界第八大产油国 [1] 业务发展与国际拓展 - 国内油气产量分别占全国约50%和67% 形成"三个1亿吨"油气格局并持续巩固 [2] - 乙烯产能突破1000万吨/年 炼油能力保持全球第2 建成广东石化等标志性炼化项目 [2] - 建成全球五大油气合作区 四大跨国油气运输通道和三大国际油气运营中心 成为最大跨国经营企业 [2] 绿色转型与新能源布局 - 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占国内能源供应比例达7% 风光发电与采油机协同部署 [2] - 绿氢 CCUS 地热技术处于行业前沿 开始布局可控核聚变技术 [2] - 着力打造传统油气之后的第二 第三增长曲线 构建多能互补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2]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突破"陆相贫油"理论束缚 "两宽一高"技术引领全球物探革命 [4] - 开发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作为行业大脑 首套国产工业级油气藏数值模拟软件HiSim保障安全生产 [5][7] - 在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 新材料领域突破技术瓶颈 贡献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 [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00386)9月25日斥资3297.11万港元回购810万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9-25 17:54
公司股份回购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于2025年9月25日斥资3297.11万港元回购股份 [1] - 回购股份数量为810万股 [1]
中国石油:着力打造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17:45
公司发展历程与成就 - 公司成立75周年 为国内最大油气生产供应企业[1] - 1959年大庆油田发现 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1] - 国内原油产量占全国约50% 天然气产量占全国约67%[1] - 乙烯产能突破1000万吨/年 炼油能力保持全球第二[1] - 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亿吨以上[2] 业务布局与转型战略 - 巩固国内原油/天然气/海外权益产量"三个1亿吨"格局[1] - 加快向"油气热电氢"和"炼化生精材"综合性国际能源与化工公司转型[1] - 建成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2] - 运营西北/东北/西南/海上四大跨国油气运输通道[2] - 建成三大国际油气运营中心 成为最大跨国经营企业[1] 新能源与技术创新 - 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占国内能源供应比例7%[4] - 绿氢/CCUS/地热技术处行业前沿 开始瞄准可控核聚变技术[4] - 着力打造传统油气之后的第二、第三增长曲线[4] - 页岩油气革命/超深钻探/高端化工新材料取得突破性进展[4] - 自主研发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赋能全产业链[4] 重大项目建设 - 广东石化/塔里木/长庆乙烷制乙烯等标志性炼化项目建成投产[1] - 深地塔科1井钻井项目持续推进[4] - 信息化补强核心工程国内全面上线[4]
从12万吨到“三个1亿吨”,中国石油如何书写75载能源报国使命担当?
中国能源报· 2025-09-25 17:24
公司发展历程与成就 - 公司成立于1950年9月25日 前身为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 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从分散走向集中统一管理 [1][4][5] - 1950年全国原油年产量仅12万吨 1978年突破1亿吨大关 使中国成为世界第八大产油国 [4][7] - 公司现位列中国企业500强前二 连续15年居《财富》世界500强前6位 2024年国际化工公司排名提升至第2位 [4] 油气业务规模与布局 - 国内油气产量分别占全国约50%和66% 形成"三个1亿吨"生产格局 [7] - 炼油能力保持全球第2 乙烯产能历史性突破1000万吨/年 [7] - 建成全球五大油气合作区 四大跨国油气运输通道和三大国际油气运营中心 成为我国最大跨国经营企业 [7] 新能源与绿色转型 - 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占公司国内能源供应比例的7% 布局风光发电 综合能源站等业务 [8] - 绿氢 CCUS 地热等技术处于行业前沿 并开始瞄准可控核聚变技术 [8] - 着力打造传统油气之后的第二 第三增长曲线 [8] 科技创新突破 - 开发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 首套国产工业级油气藏数值模拟软件HiSim投入应用 [10] - 在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 新材料等领域突破技术瓶颈 创造多项中国标准和纪录 [10] - 深地塔科1井打成亚洲第一 世界第二垂直深度井 [4] 社会责任与国际影响 - 在北京冬奥会等国际盛事中提供能源保障服务 赢得世界赞誉 [10] - 业务覆盖抗震救灾 抗疫保供 乡村振兴 教育帮扶等领域 [10] - 1993年率先"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 形成全球性业务布局 [7]
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天弘(159281)跌1.03%,成交额4068.29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25 17:16
基金表现与规模 - 9月25日收盘下跌1.03% 成交额4068.29万元 [1] - 最新份额3.44亿份 最新规模3.35亿元 [1] - 基金经理任职期内收益率为-2.80% [1] 基金基本信息 - 成立于2025年8月20日 全称为天弘中证港股通央企红利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1] - 管理费率0.50%每年 托管费率0.10%每年 [1] - 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收益率(经估值汇率调整) [1] 持仓配置 - 前十大重仓股包括中远海控(持仓占比0.85%) 东方海外国际(0.40%) 中国外运(0.33%) 中国石油股份(0.32%) 中信银行(0.32%) [2] - 中国海洋石油持仓占比0.29% 中国神华0.29%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0.29% 中国联通0.28% 农业银行0.27% [2] - 持仓市值最高为中远海控291.75万元 最低为农业银行93.39万元 [2]
75年,石油人正年轻
中国青年报· 2025-09-25 17:16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75周年 从新中国初期原油年产量仅12万吨发展到1978年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2] - 公司1998年揭牌成立集团公司 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深地塔科1井钻破万米深度[1] - 公司形成国内原油 国内天然气 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三个1亿吨"的稳固供应格局[2] 业务运营成就 - 国内油气产量当量持续增长 乍得区块年产量从100万吨跨越至超500万吨[2] - 长庆油田工作室通过油井诊断技术累计创效1.8亿元[2] - 数字化转型项目在145家单位上线运行 自主研发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赋能全产业链[5] 技术创新突破 - 页岩油气勘探技术实现岩石表征分辨率从厘米级推进至亚纳米级[5] - 辽阳石化团队打破共聚酯领域国外技术垄断[5] - 深地塔科1井钻井工程代表万米深井钻探技术突破[1][5] 人才与精神传承 - 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持续传承[2] - 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如金旭将纳米技术应用于页岩油气勘探[5] - 杨义兴27年技术坚守与耿捷14年海外运营保障[2]
从12万吨到“三个1亿吨”,中国石油书写七十五载能源报国使命担当
中国能源网· 2025-09-25 16:20
公司历史发展 - 公司成立于75年前 从分散走向集中 肩负为新中国工业输血的历史使命 [4] - 1950年成立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 形成全国天然石油统一管理格局 [4] - 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 跻身世界第八大产油国 [4] - 1993年率先开拓海外市场 开启国际化经营 [4] - 公司连续15年位列《财富》世界500强前6位 2024年国际化工公司排名提升至第2位 [4] 油气业务规模 - 国内油气产量分别占全国约50%和67% 形成"三个1亿吨"格局 [6] - 炼油能力保持全球第2 乙烯产能突破1000万吨/年 [6] - 建成全球五大油气合作区 四大跨国油气运输通道和三大国际油气运营中心 [6] - 成为我国最大跨国经营企业 [6] 新能源转型 - 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占公司国内能源供应比例7% [6] - 在松嫩平原布局风光发电 东部沿海建设集加油/加氢/充电一体化综合能源站 [6] - 绿氢 CCUS 地热等技术处于行业前沿 开始瞄准可控核聚变技术 [6] - 着力打造传统油气之后的第二 第三增长曲线 [6] 科技创新成果 - 突破"陆相贫油"论地质理论 "两宽一高"技术引领全球物探革命 [7] - 开发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行业大脑 [7] - 首套国产工业级油气藏数值模拟软件HiSim投入应用 [7] - 在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 新材料新产品领域突破技术瓶颈 [7] 社会责任履行 - 参与抗震救灾 抗疫保供 乡村振兴 教育帮扶等国家重大行动 [7] - 在北京冬奥会等国际盛事中以中国速度和中国服务赢得世界赞誉 [7]
奋进七十五载:中国石油书写能源报国的使命担当
搜狐财经· 2025-09-25 15:44
中国能源消费现状 - 中国每年消耗石油7.56亿吨和天然气4260.5亿立方米,人均年石油消耗量达0.56吨 [1] -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市场 [1] 中国石油发展历程 - 1949年全国原油年产量仅12万吨,石油工业基础薄弱 [4] - 1959年大庆油田发现,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 [6] - 1998年公司实现上下游一体化运营,开启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7] - 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亿吨以上 [7] 当前产业格局 - 形成国内原油、国内天然气、海外油气权益产量"三个1亿吨"供应格局 [10] - 长庆油田建成6500万吨级特大型油气田,西南油气田迈向500亿立方米战略大气区 [10] - 玛湖地区发现10亿吨级砾岩油田,富满油田建成最大超深油田 [10] - 乙烯产能突破1000万吨/年,拥有近2万座加油站 [10] 新能源转型进展 - 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占国内能源供应比例达7% [11] - 实施"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战略 [11] - 布局风光发电、地热、绿氢等综合能源服务 [11] - 战略性布局可控核聚变等未来终极能源技术 [11] 科技创新成果 - 深地塔科1井成功钻探至万米以上,首次在陆地万米深层发现油气显示 [12] - 在页岩油气、超深钻探、高端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 [12] - 自主研发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推进数字化转型 [12] - 实现智慧油田、智能炼厂、智慧销售等智能化应用 [12]
75年石油史诗:从12万吨到“三个1亿吨”的中国答卷
新浪财经· 2025-09-25 11:14
公司发展历程 - 1949年全国原油年产量仅12万吨 人均占有石油资源仅22毫升 城市公共汽车需背煤气包运行[1] - 1959年发现世界级特大型油田大庆油田 松基三井喷出黑色油流标志重大突破[4] - 1981年国务院实施原油产量亿吨包干政策 1981-1985年原油产量从10122万吨增至12488万吨 增长近25%[17] - 2008年启动建设亚洲、欧洲、美洲三大海外油气运营中心 构建贸易加工仓储运输四位一体体系[7][9] - 2024年实现国内原油产量、国内天然气产量当量和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三个1亿吨"生产格局[2] - 2024年净利润较2020年增长3倍 全员劳动生产率接近翻番 经济增加值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9] 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 - 炼油能力达全球第二 乙烯产能位列全球第五 化工企业国际排名从2020年第十三位跃升至2024年第四位[2] - 开发茂金属聚烯烃、高熔脂聚丙烯等高端化工材料 锂电池隔膜原料和医用高分子材料填补国内空白[12] - 2022年石蜡产量达139.6万吨 占国内总产量80% 我国石蜡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13] - 掌握陆相页岩油地质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万米深井技术、CCUS全产业链技术等原创性成果[13] - 成功研发1.2万米自动化钻机、"长龙号"智能钻井系统、3000米水深海洋节点仪器等国之重器[13] 国际化布局 - 形成海外五大油气合作区、四大跨国油气运输通道、三大油气运营中心布局[2] - 构建以三大油气运营中心为核心 六大贸易资源基地为支撑的国际化布局 年贸易量保持在5亿吨以上[7] - 成为我国最大跨国经营企业 利润总额、净利润、归母净利润保持央企首位 连续15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强前六位[9] 战略规划与转型 - 2021年将"创新"调整为第一战略 "绿色低碳"纳入发展战略框架 形成五大发展战略[17] - 2022年提出四大战略举措 2025年新增"数智石油" 形成五大战略举措[17] - 发布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形成非常规油气、新能源等七大新兴产业和深地深海能源等四大未来产业的"7+4"布局[18] - 推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 从燃料型向化工材料型转型 实施减油增化和减油增特战略[12][13] 基础设施与供应链 - 建设40万公里能源动脉管道 包括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 保障全国能源供应[2] - 建成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 近两万座加油站遍布各地[6] - 1979年生产出第一批国产的确良纤维原料 年产量7.4万吨相当于430万亩棉田产量[9] 企业精神与文化 - 形成以"三老四严、苦干实干"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1] - 确立"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企业精神和"奉献能源、创造和谐"企业宗旨[22] - 2021年提出"绿色发展、奉献能源 为客户成长增动力、为人民幸福赋新能"价值追求[24] - 举办"感动石油"人物颁奖典礼 表彰在页岩油勘探、修井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杰出贡献者[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