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02016)

搜索文档
温州市人才增值服务发布会暨政银战略合作签约仪式顺利举行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13 20:17
核心事件 - 温州市人才增值服务发布会暨市委人才办与浙商银行温州分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于8月13日上午举行 [1] - 活动由温州市委组织部、医疗保障局、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及浙商银行温州分行联合主办 [1] - 参会方包括多地组织部、重点企业人力资源部、高校及科研机构代表 [1] 金融服务内容 - 浙商银行温州分行发布人才增值服务产品 自2019年起与市委人才办合作推进高层次人才综合服务 [2] - 推出"人才一卡通"和"人才尊享贷"定制化产品 截至2023年6月末服务各类人才客户超1000户 [2] - 为人才企业提供综合授信超23亿元人民币 [2] - 服务范围扩大至E、F类人才 计划为各层级人才客户及企业提供不少于500亿元人民币授信融资 [2] 战略合作与机构设立 - 温州市委人才办与浙商银行温州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 - 温州市人才服务金融顾问工作室正式揭牌成立 [2] - 强化金融对人才服务的支撑作用 [2] 配套支持措施 - 发布公积金支持人才留温安居十条举措 [2] - 推出医保人才增值服务 [2] - 为人才在安居、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多维度支持 [2] 项目意义 - 标志着温州人才服务领域政银合作进入新阶段 [7] - 通过整合金融、公积金、医保等多方资源 [7] - 为人才在温创新创业和安居乐业提供全面保障 [7] - 助力"温智回归"工程 提升"来温州·创未来"城市品牌影响力 [7]
银行分红高峰已至!超半数A股上市银行实施年度分红
证券时报网· 2025-08-13 13:51
上市银行分红总额 - 截至6月27日已有26家银行实施2024年度末期利润分配方案 叠加中期分红后年度分红总额达4273.83亿元 [1] - 2024年A股上市银行现金分红总额预计达6319.56亿元 较2023年增加近200亿元 增幅3.03% [1] - 六大国有银行2024年分红总额超4200亿元 其中工商银行1097.73亿元 建设银行1007.54亿元 农业银行846.61亿元 中国银行713.60亿元 [2] 分红实施进度 - 近半数A股上市银行集中于6月份实施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 [2] - 目前分红总额已完成近七成 剩余16家银行分红方案已获股东大会通过 [1] - 23家银行已实施2024年中期分红 合计派发现金红利2577.06亿元 [3] 银行分红力度变化 - 42家A股银行中有39家2024年现金分红总额超2023年 整体增加186亿元 [2] - 25家银行2024年度现金分红比例较2023年提升 宁波银行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至21.91% 沪农商行从30.104%升至33.91% [4] - 14家银行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 较2023年减少1家 因邮储银行分红比例维持在30% [4] 代表性银行分红情况 - 招商银行是唯一分红总额超500亿元的股份制银行 达504.40亿元 分红比例超33% [3] - 宁波银行连续第二年增加分红 2024年方案为每10股派现9元 [3] - 中信银行2024年拟现金分红194.55亿元 分红比例提升至30.5% 连续6年持续提升 [5] - 郑州银行推出1.82亿元现金分红方案 分红比例9.69% 每10股派现0.2元 [5] 分红政策趋势 - 上市银行为响应新"国九条"政策号召 纷纷增加现金分红频次 [3] - 多家银行已发布2025年中期分红计划 沪农商行率先通过2025年中期分红安排议案 [3] - 兴业银行2019-2024年现金分红比例持续提升 从24.59%逐年增至30.73% [4]
浙商银行: 董事长陆建强到龄卸任
证券时报· 2025-08-13 13:51
核心人事变动 - 陆建强因年龄原因辞去浙商银行董事长及执行董事职务 [1] - 执行董事兼行长陈海强暂时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 [1] 管理层贡献评价 - 陆建强任职期间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并健全战略体系 [1] - 推动经营管理工作平稳有序且业务发展取得较大进步 [1] - 提出"善本金融"理念并构建金融顾问制度等六大支柱体系 [2] 职业背景与业绩 - 陆建强早年从事市场监管工作 后任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 [1] - 2018年掌舵财通证券期间完成38亿元可转债发行及80亿元配股项目 [1] - 推动财通证券资产规模从600亿元扩张至千亿元级别 [1] - 2022年1月调任浙商银行党委书记 2023年8月正式获批董事长任职 [1] 金融理念创新 - 强调金融功能性第一性 推动金融向善转型实践 [2] - 提出"善本金融"理念主张以社会价值为本源出发点 [2]
浙商银行,突遭举牌
证券时报· 2025-08-13 08:02
险资举牌浙商银行 - 民生保险于8月11日增持100万股浙商银行H股股份 耗资约277万港元 持股比例达到该行H股股本的5% 触发举牌 [1][3] - 民生保险以实益拥有人身份持有2.96亿股浙商银行H股 增持后合计持股数量将增至10.6亿股以上 占该行总股本的3.88% 晋升至第七大股东 [3] - 民生保险为国内首家民营资本投资主体的全国性人身保险公司 注册资本60亿元 总资产超过1400亿元 万向控股及其关联方合计持有43.84%股权 [3] 浙商银行基本情况 - 浙商银行为全国第13家"A+H"上市银行 总部位于杭州 截至今年3月末资产规模约3.44万亿元 [4] - 该行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分红总额达132.54亿元 年度现金分红比例均高于30% [7] - 截至8月11日收盘 该行A股年内累计涨幅约21.8% H股涨幅约33% [7] 险资股东结构 - 除民生保险外 信泰人寿持有13.7亿股占总股本4.99% 太平人寿持有9.22亿股占3.36% 百年人寿持有3.5亿股H股占1.27% [6][7] - 信泰人寿向该行派驻监事 太平人寿派驻董事 四家险资以自有资金入股的情况在上市银行中较为罕见 [7] - 太平人寿2023年5月耗资近16亿元竞得7.09亿股 信泰人寿2024年一季度新进前十大股东并持续增持 [6] 行业举牌动态 - 今年已有7家银行被险资举牌 包括邮储银行 招商银行 农业银行 杭州银行 中信银行 郑州银行 浙商银行 [1][9] - 招商银行是唯一被三度举牌的上市银行 邮储银行 农业银行 郑州银行H股均被二度举牌 [1][9] - 平安人寿举牌多家银行:持有邮储银行H股14%占总数2.44% 持有招商银行H股16%占总数2.93% 持有农业银行H股14%占总数1.21% [10] 险资配置逻辑 - 险资增配银行股源于高股息率 税收优势 流通盘规模 监管要求及抗周期属性等多重因素 [13] - 长端利率下行及高收益资产到期使险资面临再配置压力 银行股高股息及稳定分红吸引力提升 [14] - 新会计准则实施促使险资更倾向配置FVOCI高股息资产及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以降低利润波动 [14] 银行板块表现 - A股银行板块年内累计涨幅超过17% 浦发银行以39%涨幅位列第一 农业银行 青岛银行涨幅超33% [15] - H股银行中青岛银行涨幅接近54% 徽商银行涨幅超50% 天津银行 中信银行 民生银行涨幅均超45% [15] - 除险资外 香港立业集团增持民生银行H股至4.945% 多家A股银行披露董监高或重要股东增持计划 [14][15]
浙商银行,突遭举牌!
证券时报网· 2025-08-13 07:51
险资举牌银行股 - 民生保险于8月11日增持100万股浙商银行H股股份,耗资约277万港元,持股比例突破5%触发举牌[1][2] - 截至目前2025年已有7家银行被险资举牌,包括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杭州银行、中信银行、郑州银行、浙商银行,其中招商银行被三度举牌[1][6] - 险资对权益资产尤其是红利资产的配置比例处于上升通道,银行股这类高股息股票是重要配置标的[1] 民生保险举牌浙商银行详情 - 民生保险增持后持有2.96亿股浙商银行H股,占H股股本5%,假设未减持A股则总持股将达10.6亿股以上,占该行总股本3.88%,晋升第七大股东[2] - 民生保险2003年成立,注册资本60亿元,总资产超1400亿元,万向控股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43.84%为第一大股东[2] - 民生保险2012年受让万向控股持有的4.91亿股浙商银行股份,2015年参与增资持股增至8.03亿股,2023年二季度减持至7.69亿股[2] 浙商银行基本情况 - 浙商银行是全国第13家"A+H"上市银行,总部杭州,截至2024年3月末资产规模约3.44万亿元[3] - 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分红132.54亿元,年度现金分红比例均高于30%,A股和H股年内涨幅分别约21.8%和33%[5] 其他险资增持浙商银行情况 - 百年人寿2020年底举牌浙商银行H股并参与配股,至今未减持,持股3.5亿股占比1.27%[4][5] - 太平人寿2023年5月参与股权拍卖耗资16亿元竞得7.09亿股并参与配股,持股9.22亿股占比3.36%[4][5] - 信泰人寿2024年一季度新进前十大股东,持有A股超7.71亿股并在二季度继续增持H股,总持股13.7亿股占比4.99%[4][5] 其他银行被举牌情况 - 平安人寿举牌邮储银行H股持股30亿股占H股14%总股本2.44%,举牌招商银行H股持股7.4亿股占H股16%总股本2.93%,举牌农业银行H股持股42亿股占H股14%总股本1.21%[7] - 瑞众保险举牌中信银行H股但6月减持300万股持股回落至5%以内,弘康人寿举牌郑州银行H股持股2.83亿股占H股14%总股本3.12%[7] - 新华保险收购杭州银行3.3亿股持股5.87%,平安人寿去年举牌工商银行H股持股占比突破17%[8][7] 险资增持银行股原因 - 资产荒环境下保险公司基于股息率、税收优势、流通盘规模、监管要求、抗周期属性等因素决策[9] - 长端利率下行+高收益资产到期,保险公司面临资产再配置压力,银行股高股息+稳定分红吸引力提升[10] - 新会计准则实施促使险资增配FVOCI高股息资产+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以降低利润波动[10] 银行股市场表现 - A股银行板块年内累计涨幅超17%,浦发银行涨39%领涨,农业银行、青岛银行涨超33%[11] - H股青岛银行涨54%领涨,徽商银行涨超50%,天津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涨超45%[11]
9月起,对这些贷款进行贴息
搜狐财经· 2025-08-12 21:58
政策支持范围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涵盖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交通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1]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涵盖中信银行 中国光大银行 华夏银行 中国民生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广发银行 平安银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恒丰银行 浙商银行 渤海银行[1]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 涵盖深圳前海微众银行 重庆蚂蚁消费金融 招联消费金融 兴业消费金融 中银消费金融[2] 重点支持领域 - 家用汽车领域包括汽车购置 车辆保险及维修[4] - 养老生育领域包括家庭适老化改造服务 养老机构和养老社区服务 托育 辅助生育消费[4] - 教育培训领域包括资格证书培训考试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8] - 文化旅游领域支持通过具备资质的旅行机构购买国内旅游出行服务[8] - 家居家装领域包括家庭装修 家用电器 厨卫用品 家具[8] - 电子产品领域包括购买手机 平板 个人电脑 智能穿戴设备[8] - 健康医疗领域包括牙齿矫治 视力矫正 健康管理[8] 政策执行细则 - 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5]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5] -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5]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6] - 中央财政承担贴息资金90% 省级财政承担10%[6]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 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6]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 对应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6]
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多家银行火速积极响应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21:24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 明确对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发放的贷款进行贴息 [1] - 贷款需在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签订合同且资金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1] - 财政部门按贷款本金进行贴息,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1]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单户贴息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2] - 贴息贷款包括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且不得重复享受其他中央财政贴息政策 [2]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 居民个人在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使用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实际用于消费可享受贴息 [3]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 [3]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每名借款人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3]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贴息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3] 银行机构响应与实施 -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积极研究落实贴息政策以降低融资成本 [5] - 农业银行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6] - 邮储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均发布公告称将依法推进贴息政策组织实施工作 [7][9][13][16] 政策目标与行业影响 - 贴息政策通过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和经营主体融资成本,从供需两端发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4] - 政策有助于激发经营主体和居民有效融资需求,扩大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贷款投放 [4] - 贴息政策是首次推出,后续可能根据实施效果对贴息比例、覆盖范围、经办机构等进行优化 [5]
利好刷屏!农行、邮储、浦发、浙商等集体宣布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21:07
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 财政部等九部门发布《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旨在提振消费和扩大内需 [1] - 政策对8类消费服务业经营主体(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发放的贷款进行贴息,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2][3]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4]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 - 对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的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进行贴息,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5][6]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 [6]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6] 政策影响与意义 - 政策通过财政贴息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发力提振消费 [7][8] - 贴息政策有助于激发相关经营主体和居民有效融资需求,扩大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投放 [8] - 政策精准定位行业及目标群体,提高执行效率和市场响应度 [9] 银行响应情况 - 农业银行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10][13] - 邮储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等也发布公告表示将依法依规推进贴息政策的组织实施工作 [20][22][26][29][30] -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正在积极研究落实贴息政策 [10]
财政部等九部门:中央财政给予贴息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经办银行为21家全国性银行
搜狐财经· 2025-08-12 15:30
政策发布 - 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1] - 中央财政对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提供贴息支持[1] 经办银行范围 - 贴息贷款经办银行包括21家全国性银行[1] - 涵盖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恒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1]
上市银行一季报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新华网· 2025-08-12 14:27
上市银行一季度业绩表现 - 宁波银行 苏州银行 平安银行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0.80% 20.56% 26.83% [1] - 9家上市银行已披露一季报 归母净利润增长均达两位数 [1] - 杭州银行以31.39%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位列第一 [1] - 张家港行 平安银行 常熟银行 南京银行 宁波银行和苏州银行净利润增速均达20% [1] - 招商银行一季度盈利360.22亿元 平安银行净利润128.50亿元 [1] 资产质量状况 - 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整体保持稳定 不良贷款率大多持平或下降 [1] - 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0.90% 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 [1] - 杭州银行不良贷款率0.82% 较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 [1] - 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0.77% 与年初持平 [1] - 常熟银行不良贷款率0.81% 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率1.53% 均与去年末持平 [1] 行业展望与投资机会 - 政策有助于巩固银行基本面 二季度稳增长政策将成为行业表现动力来源 [2] - 成长性较高 资产优质 业务护城河较深个股有望获得更多市场关注 [2] - 银行板块估值修复行情值得期待 [2] - 建议优选财富管理领域具备客户基础 销售渠道 产品服务体系先发优势的银行 [2] - 具备区位优势且体制机制较为市场化的优质中小银行值得关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