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机器人(02252)

搜索文档
港股午评|恒生指数早盘跌0.25% 比亚迪逆市走高
智通财经网· 2025-05-15 12:11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跌0 25%至23581点 跌59点 [1] - 恒生科技指数跌0 62% [1] - 早盘成交额1101亿港元 [1] 个股上涨原因 - 比亚迪股份涨3 53% 前四月新能源销量同比增46 98% 新加坡销量超越丰田 [2] - 网易-S涨1 8% 盘后将发布一季报 下周举行年度产品展 [2] - 微盟集团大涨20% 微信成立电商产品部 公司在AI开发和微信小商店业务有潜力 [2] - 腾讯音乐-SW涨超7% 一季度纯利同比增22 8% ARPPU增长稳健 [2] - 易鑫集团盘中涨超7% 一季度金融科技平台促成融资额同比增56 5% [2] - 中烟香港涨超7% 签约蒙昆助力免税卷烟业务增长 有望整合中烟系资源 [2] - 复宏汉霖涨超6% 授予Sandoz AG许可产品HLX13开发及商业化权利 [2] - 布鲁可早盘涨6 48% 新品节奏加速 高增可期 [2] - 德康农牧涨超11% 4月生猪销售收入18 67亿 头均盈利行业领先 [2] - 心动公司涨超6% 《伊瑟》国际服6月上线 有望驱动业绩增长 [2] 个股下跌原因 - 贝壳-W跌4 14% 将披露一季报 机构对利润端保持谨慎 [2] - 微创机器人-B跌3 63% 宣布折价配股筹资 控股股东减持套现4 7亿港元 [3]
中证香港300内地高贝塔指数报898.38点,前十大权重包含微创机器人-B等
金融界· 2025-05-12 16:06
指数表现 - 中证香港300内地高贝塔指数报898.38点 [1] - 近一个月上涨7.01% [1] - 近三个月上涨1.94% [1] - 年初至今上涨6.72% [1] 指数基本信息 - 指数基日为2005年12月30日 [1] - 基点1000.0点 [1] - 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 分别在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 [2] 权重股构成 - 微创机器人-B为第一大权重股占比5.17% [1] - 华虹半导体占比2.95% [1] - 阿里健康占比2.72% [1] - 小鹏汽车-W占比2.7% [1] - 国泰海通占比2.55% [1] - 药明生物占比2.53% [1] - 碧桂园服务占比2.51% [1] - 金蝶国际占比2.43% [1] - 中国金茂占比2.37% [1] - 万国数据-SW占比2.31% [1] 行业分布 - 房地产行业占比最高达21.70% [2] - 金融行业占比20.95% [2] - 医药卫生行业占比18.32% [2] - 可选消费行业占比16.93% [2] - 信息技术行业占比10.92% [2] - 通信服务行业占比4.34% [2] - 原材料行业占比2.93% [2] - 主要消费行业占比2.01% [2] - 工业行业占比1.89% [2] 市场板块分布 - 全部持仓集中于香港证券交易所 占比100.00% [2]
微创机器人(02252)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30 22:31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入为257,249千元,2023年为104,592千元,同比增长146%[9] - 2024年公司毛利为86,220千元,2023年为14,694千元,同比增长487%[9] - 2024年公司税前亏损为647,101千元,2023年为1,023,530千元,亏损收窄37%[9] - 2024年公司年内亏损为647,101千元,2023年为1,023,530千元,亏损收窄37%[9] - 2024年公司本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为642,406千元,2023年为1,012,174千元,亏损收窄37%[9] - 2024年公司每股亏损(基本及摊薄)为0.66元,2023年为1.06元,亏损收窄38%[9] - 2024年公司非流动资产为422,493千元,2023年为633,859千元,同比下降33%[10] - 2024年公司流动资产为856,546千元,2023年为794,048千元,同比增长8%[10] - 2024年公司负债总额为1,021,361千元,2023年为926,152千元,同比增长10%[10] - 2024年公司权益总额为257,678千元,2023年为501,755千元,同比下降49%[10] - 报告期内,集团净亏损同比缩窄36.8%[21] - 集团自由现金流净流出自2023年的6.7亿元下降42%至2024年的3.88亿元[21] - 2024年公司收入2.572亿元,较上年1.046亿元大幅增长146%[29] - 报告期内,公司净亏损同比缩窄36.8%[37] - 自由现金流净流出自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6.7亿元下降42%至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3.88亿元[37]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2.572亿元,较2023年的1.046亿元增长146.0%[79] - 2024年公司毛利8620万元,较2023年的1470万元增长486.8%,毛利率从14%提升至34%[79] - 2024年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2.079亿元,较2023年的2.384亿元下降12.8%[80] - 2024年公司行政开支5530万元,较2023年的1.264亿元下降56.3%[81] - 2024年公司研发成本3.087亿元,较2023年的5.692亿元下降45.8%[83] - 2024年公司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工具净收益10万元,2023年为净亏损4250万元[85] - 2024年公司融资成本2160万元,较2023年的1860万元增加[86] - 2024年公司应占按权益法入账的被投资公司亏损2020万元,较2023年的2980万元减少32.1%[87] - 2024年公司对Robocath投资全额计提减值拨备1.165亿元[88] - 2024年年内亏损6.47101亿元,2023年为10.2353亿元;2024年经调整净亏损4.82607亿元,2023年为8.6913亿元[9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存货为1.515亿元,计提存货减值1540万元(2023年为2900万元)[9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租赁负债为5680万元,因优化运营效率终止部分租赁合同致其下降[94] - 报告期内资本开支为4210万元,主要用于支付物业、厂房及设备款项[95] - 2024年12月31日员工近450名,报告期员工成本为3.177亿元(2023年为5.612亿元),因雇员人数下降[97]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3年12月31日的5.077亿元增至2024年12月31日的6.122亿元,因H股配售、债务融资及营收增长等[99] - 2024年12月31日计息借贷总额为6.345亿元,较2023年12月31日增加1.59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0%(2023年为65%)[102] - 2024年12月31日流动资产净值为3.531亿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088亿元增加,因完成H股配售及归还部分短期银行借款[103] - 2024年12月31日为获2.976亿元银行贷款质押若干专利[104]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聘用443名雇员,2023年12月31日为646名[15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集团向最大供应商采购额占年内总采购额的3.9%,向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13.4%[15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集团向最大客户销售额占年内总收入的21.7%,向五大客户销售额占51.5%[158]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无可供分派储备,2023年也无[160]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4年末,集团多赛道产品组合全球订单数累计突破百台,图迈全球新签订单39台,商业化装机突破30台,全球累计商业化订单突破60台[16] - 报告期内,图迈国内新增装机量19台,省市级头部三甲医院及全国百强医院占比提升至60%以上;国际市场取得超20台商业化订单[16] - 截至2024年末,图迈获近二十个国家或地区认证;鸿鹄获近十个国家和地区权威监管机构上市批准[17] - 2024年图迈海外市场完成11台商业化装机和销售并开启临床应用;鸿鹄在全球七十多家医疗机构完成近2000例临床手术[18] - 截至目前,图迈商业化装机后单中心手术量突破百例的医院超十家,上海市肺科医院实施商业化临床手术近500例[19] - 截至目前,图迈累计多科室远程手术量超300例,实施成功率100%,创造25项世界纪录,连接50多个城市的80多家医院,超2000公里超远程手术占比接近25%[19] - 旗舰产品鸿鹄装机量同比大幅增长,全球累计订单超40台,临床应用海外版图在五大洲更多国家拓展[16] - R - ONE血管介入机器人中标5家上海头部公立医院,并实现中国市场首两台商业化装机[16] - 全球产品组合综合订单累计突破百台[30] - 2024年图迈全球新签订单达39台,商业化装机突破30台,全球累计商业化订单已突破60台[30] - 国内市场图迈省级头部三甲医院及全国百强医院占比提升至60%以上[30] - 国际市场图迈取得超20台商业化订单[30] - 2024年鸿鹄装机量同比大幅增长,全球累计订单已超40台[30] - 鸿鹄已累计辅助实施TKA手术近2000例[30] - R - ONE血管介入机器人中标5家上海头部公立医院,并实现中国市场首两台商业化装机[30] - 公司旗下多款已上市产品在商业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海内外市场行业竞争优势得以巩固强化[29] - 图迈于2024年5月获欧盟CE认证(MDR),已获近20个国家或地区认证;图迈单孔于2025年2月获NMPA注册批准[33] - 鸿鹄获近十个国家和地区权威监管机构上市批准,基本实现发达国家市场及重要新兴市场全覆盖[33] - 截至目前,图迈在全球范围内辅助累计完成超300例远程手术,成功率100%,创造25项世界纪录[33] - 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已获16个国家/地区认证[40] - 图迈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用于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手术[40] - 蜻蜓眼三维电子内窥镜已获CE认证[40] - 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已获8个国家/地区认证[40] - 报告期内图迈在中国市场实现19台商业化装机,国内累计突破30台,省头部三甲及全国百强医院占比超60%[44] - 2024年5月图迈获欧盟CE认证,目前已在全球近20个国家或地区获认证[45] - 报告期内图迈海外市场完成11台商业化装机和销售[46] - 截至目前图迈商业化装机后单中心手术量破百例医院超十家,上海肺科医院不到一年实施近500例[47] - 截至目前图迈临床适用术式超300种,规模化手术量保持国产第一[47] - 2024年SRS年会超1700名专家参会,数百名专家试驾图迈,评价其性能跻身国际一流[48] - 截至报告日期图迈全球5G远程人体临床手术超300例,成功率100%,创造25项世界纪录[49] - 图迈在2024年初跨7000公里完成全球首次跨国5G超远程模拟手术验证[50] - 摩洛哥专家用图迈从上海为12000公里外患者实施手术,双向通讯超30000公里刷新纪录[50] - 图迈辅助中国专家完成全球首次机器人卫星远程手术两连台[50] - 图迈单孔于2025年2月获NMPA批准上市,与其他产品组成一体化腔镜智能手术全解方案[53] - 蜻蜓眼于2021年6月获NMPA上市注册证,2024年7月具备实时融合荧光成像功能的系统获NMPA批准[54] - 鸿鹄于2023年获NMPA上市注册证,海外版图拓宽,全球累计订单超40台[55] - 截至报告日期,鸿鹄在全球累计完成近2000例TKA手术,临床应用覆盖国内外近70家医院[57] - 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已递交注册资料,处于NMPA审核阶段[59] - R - ONE于2023年12月获NMPA获批后加速入院推广,报告期内实现中国市场首两台商业化装机[62] - Mona Lisa于2023年获NMPA批准后开启商业化拓展,与图迈形成诊疗一体化方案[63] - 自2022年6月完成全球首例5G超远程手术后,已在多国家完成超300例多科室远程手术,成功率100%,还实施1.2万公里全球最远远程手术[66] - 截至目前,公司在全球各地累计布局近40家图迈临床应用和培训中心、近20家鸿鹄临床应用和培训中心[70] - 报告期内,公司开展图迈培训活动超1600场次,总参与人次超2000人,海外地区医生学员超160人,覆盖40多个国家[70] - 海外市场方面,公司海外商业化订单超二十台,实现十馀台商业化装机,鸿鹄全球订单超二十台[82] 公司人员相关情况 - 何超博士40岁,2017年10月18日获委任为董事,2022年6月10日调任为执行董事,负责集团研发、日常管理及战略发展[118] - 房聪女士35岁,2021年9月28日获委任为董事会秘书,2024年7月18日调任为执行董事,负责集团董事会事宜[119] - 孙洪斌先生50岁,2020年4月3日获委任为董事,2021年6月10日调任为非执行董事,担任董事会主席,负责集团管理及运营[121] - 陈新星先生39岁,2023年12月29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负责集团管理及运营,为审计委员会成员[123] - 陈琛先生41岁,2020年9月17日获委任为董事,2021年6月10日调任为非执行董事,负责集团管理及运营[124] - 李明華博士73岁,2020年12月30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993年1月获瑞典隆德大学神经成像╱MRI专业博士学位[126] - 姚海嵩先生51岁,2020年12月30日获委任为独立董事,拥有逾17年律师行工作经验,2008年6月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商法硕士学位[127][128] - 钟伟文先生61岁,2024年7月18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在会计、税务及企业融资方面拥有逾35年经验[129] - 监事会由三名监事组成,包括一名职工代表监事及两名股东代表监事[130] - 张劼博士46岁,2020年12月30日获委任为股东代表监事并任监事会主席,2021年8月获上海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30] - 张丽红女士48岁,2020年12月30日获委任为股东代表监事,2013年6月加入微创医疗集团负责知识产权事务[131] - 陈功先生33岁,2023年12月29日获委任为职工代表监事,自2020年1月起担任公司研发资深经理[133] - 刘雨先生55岁,2020年12月1日加入集团,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担任集团首席商务官兼资深副总裁,自2022年6月起担任集团首席商务官兼常务副总裁[135] - 李叔祥先生43岁,2019年10月21日加入集团担任公司质量总监,自2021年3月起担任公司副总裁[137] - 崔晓煜女士45岁,2020年4月加入集团,2022年6月1日获委任为集团财务负责人[138] - 杨兆琳女士2024年8月14日获委任为公司公司秘书[140] - 何超博士在研发手术机器人方面有逾17年经验,是手术机器人国际技术标准技术委员会中国代表等[118][119] - 孙洪斌先生在医疗器械行业有逾21年经验,担任多家上市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121][122] - 陈琛先生在商业咨询和投资管理行业有12年经验,担任多家公司非执行董事[124] - 陈琛先生2005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2015年6月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25] - 李明华博士1973年9月毕业于中国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199
港股概念追踪|国家支持高端医疗机械创新发展 机构看好医疗设备市场持续复苏(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4-24 14:21
政策动态 - 国家药监局公开征求意见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强化标准引领创新完善高端医疗器械标准体系 [1] - 加快发布医用外骨骼机器人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等相关标准推进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基础通用标准制修订 [1] - 筹建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新型生物材料标准化研究包括增材制造用医用材料脑机接口柔性电极基因工程合成生物材料 [1] - 开展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数字标准样本数据集研究通过快速程序推动高端医疗器械急需标准立项 [1] 行业数据 - 2025年3月国家药监局批准注册医疗器械产品308个其中境内第三类248个进口第三类34个进口第二类19个港澳台7个 [1] 市场影响 - 医疗领域设备更新政策将持续三年可能拓展到内镜或其他领域拉动医疗设备业务需求端 [1] - 政策促进终端医院采购恢复正常释放压抑需求看好医疗设备市场持续复苏头部公司将持续受益 [1] 相关标的 - 港股医疗器械产业链包括启明医疗-B(02500)爱康医疗(01789)微创机器人-B(02252)沛嘉医疗-B(09996)微创医疗(00853)堃博医疗-B(02216)一脉阳光(02522) [2]
港股机器人概念股多数调整 地平线机器人跌超15%
快讯· 2025-04-24 09:36
港股机器人概念股表现 - 机器人概念股多数出现调整 地平线机器人-W股价下跌15.21%[1] - 越疆股价下跌1.58% 微创机器人-B股价下跌1.24%[1] 个股表现详情 - 地平线机器人-W(09660.HK)跌幅最大 达15.21%[1] - 越疆(02432.HK)下跌1.58% 跌幅相对较小[1] - 微创机器人-B(02252.HK)下跌1.24% 表现相对稳定[1] 市场交易时点 - 股价数据统计截至发稿时 即4月24日交易时段[1]
药明康德再减持药明合联,套现约22亿港元
环球老虎财经· 2025-04-03 11:43
文章核心观点 药明康德4月1日减持药明合联股票预计带来可观投资收益提升2025年上半年业绩 公司多次减持且正加速全球化产能布局以应对地缘政治风险 [1][2][3] 药明康德减持情况 - 4月1日通过大宗交易出售药明合联5080万股股票 占其当前总股本的4.23% 成交金额约21.78亿港元 [1] - 此次交易预计带来约18.47亿元人民币投资收益 占2024年度经审计归母净利润的10%以上 [1] - 本次减持后 合全药业仍持有药明合联33.94%股份 保持第二大股东地位 [1] - 2024年11月及2025年1月两次大宗交易累计出售8600万股 套现24.26亿港元 [1] - 三次交易合计减持比例达11.4% 套现总额超46亿港元 [1] 药明合联情况 - 2021年由药明生物与合全药业合资设立 从事抗体偶联药物等生物偶联药物的CRDMO服务 客户覆盖全球前20大药企中的13家 [2]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0.52亿 同比增长90.77% 实现净利润10.7亿 同比增长276.76% [2] - 自2023年11月登陆港交所以来股价持续攀升 4月1日盘中创下49.50港元的历史新高 [1] 药明康德业绩情况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92.41亿 同比下滑2.73% 实现净利润94.50亿 同比下滑1.63% 为近年来首次下滑 [2] 药明康德资金用途及产能布局 - 减持所获资金用于加速推进全球产能及能力建设、吸引并保留核心人才 [2] - 2024年泰兴原料药基地投产 常州及泰兴产能稳步提升 瑞士库威基地口服制剂产能翻倍 新加坡研发及生产基地一期工程计划于2027年投入运营 [2] 药明康德面临风险及应对措施 - 近年来面临地缘政治风险 尤其是美国市场不确定性 2024年64%的营收(约250.2亿元)来自美国客户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可能冲击业务 [3] - 加速推进美国米德尔顿基地建设 计划于2026年末投入运营以对冲潜在风险 [3]
恒瑞医药任命冯佶为总裁;药明康德再次出售药明合联5080万股股票丨医药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03 07:39
文章核心观点 国家药监局调整流感疫苗批签发时限,恒瑞医药进行高层人事调整,药明康德减持药明合联股权,翔宇医疗康复产品预计取证,这些事件对医药行业和相关公司发展有重要影响 [1][2][3][4] 分组1 - 政策动态 - 国家药监局自4月2日起将流感疫苗批签发时限由60个工作日调整为45个工作日,已受理未完成批签发产品仍执行60个工作日时限 [1] 分组2 - 公司人事变动 - 4月2日恒瑞医药任命冯佶为总裁、首席运营官,原总裁戴洪斌升任副董事长,冯佶有三十多年医药行业从业经验 [2] 分组3 - 公司股权交易 - 4月1日药明康德通过大宗交易出售药明合联5080万股股票,约占总股本4.23%,成交金额约21.78亿港元,占2024年度经审计归属母公司股东净资产3.43% [3] 分组4 - 公司产品进展 - 翔宇医疗便携式外骨骼助行机器人进入小批量阶段,预计年内取证,已成立脑机接口实验室,脑电图机等产品预计下半年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4] 分组5 - 事件影响 - 国家药监局缩短批签发时限可加快疫苗上市,应对流感季需求,推动疫苗产业高效发展 [1] - 恒瑞医药人事调整契合“创新 + 国际化”目标,为管线商业化与全球市场突破注入动能 [2] - 药明康德减持股权释放轻资产转型等信号,短期提振现金流,长期需警惕创新药投融资寒冬传导效应 [3] - 翔宇医疗康复领域布局成果初显,便携式外骨骼助行机器人取证有望抢占市场推动行业发展 [4]
港股概念追踪|国家药监局对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征求意见发布 AI+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先进技术受关注(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4-01 10:50
政策动态 - 国家药监局拟出台《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重点完善高端医疗器械标准体系 [1] - 加快制定医用外骨骼机器人、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领域标准,筹建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1] - 推进新型生物材料(如脑机接口柔性电极、基因工程合成生物材料)和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数字标准样本数据集研究 [1] - 通过快速程序推动高端医疗器械急需标准立项,强化标准对创新的引领作用 [1] 行业趋势 - AI医疗在医疗器械功能提升、检查结果解读、临床决策辅助等领域应用价值显著,成为医疗企业和医院重点创新方向 [1] - 企业通过AI技术可增强产品竞争力与客户粘性,巩固市场地位 [1] 公司动态 微创机器人(02252) - 小摩预测其订单增长强劲,对中国及海外机器人安装扩张持乐观态度 [2] - 预计微创机器人对母公司微创医疗的销售贡献将从2024年3%提升至2033年40% [2] - 微创医疗被列为中小型医疗技术领域首选,具备创新能力与海外扩张潜力,预计2026年扭亏为盈 [2] 一脉阳光(02522) - 业务覆盖医学影像全产业链,通过区域共享中心实现三甲医院影像能力下沉 [2] - 旗下影禾医脉发布全球首个全模态全流程医学影像基座大模型,推动行业进入AI 2.0时代 [2] 永胜医疗(01612) - 2024年收入8.01亿港元(同比+11.6%),净利润6916.7万港元(同比+20.76%) [3] - 增长动力来自成像一次性产品订单增加及健康护理业务占比提升 [3] - 康复机器人领域布局包括步态矫正机器人"喜乐行"和与香港理工合作的"希望之手"复康系统 [3] 康基医疗(09997) - 手术机器人业务通过控股子公司唯精医疗推进,产品涵盖四臂手术机器人、消化内镜机器人等 [4] - 对唯精医疗投资账面值3.8亿元(占资产总值12.9%),持股42% [4] - 四臂手术机器人已完成多科室临床试验并提交注册申请,预计2025年Q2获批上市 [4]
微创机器人(02252)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7 22:31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入为人民币257,249千元,较2023年的104,592千元增长146.0%[5][6][8] - 2024年公司毛利为人民币86,220千元,较2023年的14,694千元增长486.8%[5][8] - 2024年公司税前亏损为人民币647,101千元,较2023年的1,023,530千元减少36.8%[5][8] - 2024年公司年内亏损为人民币647,101千元,较2023年的1,023,530千元减少36.8%[5][8] - 2024年公司经调整净亏损为人民币482,607千元,较2023年的869,130千元减少44.5%[5] - 2024年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为人民币642,406千元,较2023年的1,012,174千元减少36.5%[5][8] - 2024年公司每股亏损基本及摊薄为人民币0.66元,较2023年的1.06元减少37.7%[5][8] - 2024年公司自由现金流净流出为人民币388百万元,较2023年的670百万元下降42%[6] - 2024年末公司非流动资产为人民币422,493千元,较2023年末的633,859千元减少[10] - 2024年末公司资产净值为人民币257,678千元,较2023年末的501,755千元减少[10][11] - 2024年公司收入为2.572亿人民币,较上年的1.046亿人民币大幅增长146%,得益于主要产品图迈和鸿鹄海内外双线推进商业化[48] - 报告期内公司净亏损同比缩窄36.8%[57] - 自由现金流净流出自2023年的人民币6.7亿元下降42%至2024年的人民币3.88亿元[57]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572亿元,较2023年的1.046亿元增长146.0%,主要得益于国内外市场销售增长[94] - 2024年公司毛利为8620万元,较2023年的1470万元增长486.8%,毛利率由2023年的14%提升至2024年的34%[95] - 2024年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为2.079亿元,较2023年的2.384亿元下降12.8%[96] - 2024年公司行政开支为5530万元,较2023年的1.264亿元下降56.3%[97] - 研发成本从2023年的人民币5.692亿元下降45.8%至2024年的人民币3.087亿元[98]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工具净收益,2024年为人民币0.1百万元,2023年为净亏损人民币42.5百万元[100] - 融资成本从2023年的人民币1.86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人民币2.16亿元[101] - 应占按权益法入账的被投资公司亏损从2023年的人民币2980万元减少32.1%至2024年的人民币2020万元[102] - 2024年对Robocath投资全额计提减值拨备人民币1.165亿元[103] - 2024年存货为人民币1.515亿元,计提存货减值人民币1540万元(2023年为人民币2900万元)[105] - 2024年租赁负债为人民币5680万元,较之前下降[106] - 报告期内资本开支为人民币4210万元[108] - 2024年员工成本为人民币3.177亿元(2023年为人民币5.612亿元),员工人数近450名[110]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3年的人民币5.077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人民币6.122亿元[112]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计息借贷总额为人民币63450万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47510万元增加人民币15950万元,资产负债比率从2023年的65%升至2024年的80%[115]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资产净值为人民币35310万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10880万元增加,主要因完成H股配售并归还部分短期银行借款[116] 各业务线收入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医疗器材及配件销售按时间点确认收入252,410千元,2023年为104,592千元;2024年服务收入在一段时间内确认收入2,230千元,2023年无;2024年其他按时间点确认收入2,172千元,2023年无[18] - 2024年来自其他来源收入437千元,2023年无;2024年总收入257,249千元,2023年为104,592千元[18] - 2024年客户C收入55,798千元,客户D收入27,707千元;2023年客户A收入13,704千元,客户B收入10,893千元[18] - 2024年中国(居籍地)来自外部客户收入153,725千元,2023年为83,385千元;2024年美国为5,612千元,2023年为13,704千元等[22] 其他财务收支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按摊销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利息收入2,197千元,2023年为8,874千元;2024年政府补助12,157千元,2023年为19,484千元等[23] - 2024年其他净亏损3,168千元,2023年为13,342千元[23] - 2024年计息借款及来自关联方的贷款利息17,060千元,2023年为11,436千元;2024年租赁负债利息4,446千元,2023年为6,972千元等[24] - 2024年无形资产摊销5,836千元,2023年为2,833千元;2024年自有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费用73,563千元,2023年为60,863千元等[24] - 2024年税前亏损647,101千元,2023年为1,023,530千元;2024年税前亏损名义税项151,055千元,2023年为248,910千元[26] - 2024年每股基本亏损基于公司普通权益股东应占亏损642,406,000元及已发行普通股966,917,000股加权平均数计算,2023年对应数据为1,012,174,000元及958,594,000股[27] - 2024年集团终止确认账面价值17,586,000元使用权资产及相应租赁负债19,765,000元,撇销租赁物业装修4,118,000元,确认终止租赁亏损8,098,000元;2023年对应数据为32,243,000元、35,378,000元、38,484,000元、40,454,000元[29] 应收应付款项及借款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95,414千元,2023年为55,749千元[30] - 2024年12月31日贸易应收账款按发票日期及扣除亏损拨备后,1个月内为24,531千元,2 - 3个月为4,796千元,超3个月但6个月内为3,741千元;2023年1个月内为4,657千元,1 - 2个月为312千元[31] - 截至报告期末,2024年计息借款634,535千元,2023年为475,057千元[32] - 2024年已提取银行融资297,579,000元以集团持有的若干专利作抵押,2023年为零[33] - 2024年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201,476千元,2023年为244,943千元[36] 公司股本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已发行及缴足普通股1,006,194千股,金额1,006,194千元;2023年为958,594千股,金额958,594千元[40] 产品商业化及市场表现数据 - 2024年图迈全球新签订单达39台,商业化装机突破30台,全球累计商业化订单突破60台,国内省级头部三甲医院及全国百强医院占比提升至60%以上,国际市场获超20台商业化订单[49] - 2024年旗舰产品鸿鹄装机量同比大幅增长,全球累计订单超40台,已累计辅助实施TKA手术近2000例[49] - R - ONE血管介入机器人报告期内中标5家上海头部公立医院,实现中国市场首两台商业化装机[50] - 报告期内图迈在中国市场实现19台商业化装机,国内累计突破30台,省级头部三甲医院及全国百强医院占比提升至60%以上[61] - 报告期内图迈于海外市场完成11台商业化装机和销售[63] - 截至目前图迈商业化装机后单中心手术量突破百例的医院超十家,上海市肺科医院不到一年实施商业化临床手术接近500例[64] - 截至目前图迈在临床应用中适用术式超300种,规模化临床手术量保持国产品牌第一[64] - 报告期内,鸿鹄海外版图拓至五大洲多国,全球累计订单超40台,新增装机量同比大幅增长[73] - 鸿鹄在全球累计完成近2000例TKA手术,临床应用覆盖国内外近70家医院的骨科、关节外科[74] - R - ONE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2023年12月NMPA获批后加速入院推广,已获多台销售订单并实现中国市场首两台商业化装机[77] - iSR'obot Mona Lisa机器人前列腺穿刺活检系统2023年获NMPA批准后开启商业化拓展[78] - 公司国内市场图迈保持同类产品市占率第一,R - ONE获批上市后实现商业化新突破[94] - 公司海外市场图迈首年拓展新兴市场并在欧洲高端市场销售突破,海外商业化订单超二十台,实现十多台商业化装机,鸿鹄海外销售高速增长,全球订单超二十台[94] 产品认证及技术突破数据 - 2024年5月图迈获欧盟CE认证(MDR),目前已获近20个国家或地区认证;图迈单孔2025年2月获NMPA注册批准;鸿鹄获近十个国家和地区权威监管机构上市批准[51] - 截至目前,图迈在全球范围内辅助累计完成超300例远程手术,成功率100%,创造25项世界纪录[53] - 蜻蜓眼三维电子内窥镜已获欧盟CE、ANVISA等16个国家/地区认证[59] - 全膝关节置换术已获FDA、欧盟CE等8个国家/地区认证[59] - 截至公告日期,图迈在全球范围内实现5G远程人体临床手术探索超300例,成功率100%,创造25项世界纪录[66] - 2024年初,图迈跨越7000公里完成全球首次跨国5G超远程模拟手术验证等[66] - 摩洛哥专家使用图迈从上海为12000公里外患者实施手术,双向通讯超30000公里,刷新最远距离远程人体手术纪录[69] - 图迈辅助中国专家完成全球首次机器人卫星远程手术两连台[69] - 图迈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于2025年2月获NMPA批准上市[70] - 蜻蜓眼于2021年6月获NMPA上市注册证,2021下半年开始销售[71] - 2024年7月,集团自主研发的具备实时融合荧光成像功能的系统获NMPA批准[71] - 鸿鹄于2023年获NMPA上市注册证,成首款搭载自研机械臂获批的国产髋膝一体骨科手术机器人[73] - 鸿鹄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获八个国家和地区权威监管机构上市批准[73] - 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已递交注册资料,处于NMPA审核阶段[76] - 公司自2022年6月完成全球首例5G超远程手术后,已在多国家完成超300例多科室远程手术,成功率100% [81] - 公司实施了1.2万公里全球最远远程手术和中东第一例超远程手术[81] - 公司掌握手术机器人五项核心底层技术,建立创新型手术机器人平台[83] 公司研发及培训相关数据 - 公司在上海和深圳设有两个中国研发中心[84] - 公司的上海微创手术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第一个省部级别手术机器人工程中心[84] - 公司构建了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远程手术网络系统[82] - 截至目前公司在全球累计布局近40家图迈临床应用和培训中心、近20家鸿鹄临床应用和培训中心,报告期内开展图迈培训活动超1600场次,总参与人次超2000人,海外地区医生学员超160人,覆盖40多个国家[85] 公司人员及专利数据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近450名雇员,新增百余位优秀人才入库[8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全球共申请1333项专利,已获授权国内外专利共509项,包括338项中国专利及171项海外专利,其余824项专利还在申请中,2024年新增授权专利109项,其中海外授权发明专利33项,累计商标注册313项[89] 公司生产相关数据 - 公司在中国拥有上海和苏州两个生产基地,建立了多层级供应链体系,实现规模化生产能力[87] 公司配售事项相关数据 - 2024年6月26日公司订立配售协议,以每股H股9.10港元配售1290万股新H股,较收市价11.30港元折让约19.47%[122] - 2024年6月配售事项所得款项总额约为1.1739亿港元,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1408亿港元,相当于每股净配售价约8.84港元[122] - 公司拟将2024年6月配售事项所得款项净额的40%用于核心业务发展及生态圈布局,30%用于产品持续提升等
展台直击!36家械企亮点速览 | 2025医学装备大会
思宇MedTech· 2025-03-18 18:14
行业概况 - 2024年中国医学装备市场规模达1.35万亿元,同比增长6%,已形成22个大类1100多品类的产品体系,覆盖卫生健康各领域[1] 国际巨头创新产品 美敦力 - 展出近80款全球创新产品,包括全球首发的PulseSelect一次性心脏脉冲场消导管、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Aurora、零金属人工心脏瓣膜Avalus等[3][4] - 推出首款中国智造的脊柱手术机器人Mazor XC、擎航EngineNav骨科导航系统及NIM-Eclipse术中神经监测系统[4] 西门子医疗 - 展示高端影像设备(CT/MRI/PET-CT)、远程诊断系统及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11] - 全球首款单源光子计数CT NAEOTOM Alpha.Prime和双源型号Alpha.Pro即将进入中国市场[13] GE医疗 - 展出超40款产品,包括3.0T英雄系列磁共振、量子CT及PET/CT MAX Apollo[14] 强生 - 携50余款创新产品参展,涵盖外科手术机器人、心电生理导管及神经介入器械[21][26] 国产企业技术突破 赛诺威盛 - 全球首创大孔径全身螺旋垂直CT Omega CT One,支持站立位扫描,自研16cm宽体探测器[5][6][8] 联影医疗 - 推出5.0T人体全身磁共振、AI原动力640层CT uCT Atlas Pro及专业医疗级助听器uOrigin[33][35][37] 东软医疗 - 发布全球首台超高清大孔径CT NeuViz Epoch Elite,空间分辨率达46.5lp/cm,83cm超大孔径[53][55] 迈瑞医疗 - 展示女娲A20超声、HyPixel UX7 4K荧光内窥镜及启元重症大模型,支持多学科协作诊疗[41][43][45] 手术机器人领域 精锋医疗 - 全球首发支气管镜机器人CP1000,覆盖多孔/单孔腔镜机器人三款产品线[80] 术锐机器人 - 国内首个获批的单孔手术机器人,适用于泌尿外科及妇科腹腔镜手术[82] 微创机器人 - 图迈单孔腔镜机器人全球首发,同步展示多孔腔镜、骨科及血管介入机器人[88][90] 瑞龙诺赋 - 国内首款分体式模块化手术机器人海山一®获批上市[95][96] 专科化解决方案 心泰医疗 - 推出氧化膜单铆封堵器Memocarnd系列、可降解封堵器MemoSorb系列及自膨式主动脉瓣膜ScienCrown[71][73][75][79] 欧谱曼迪 - 发布Stellar X 4K 3D双荧光内镜平台,集成4K+3D+双荧光同屏造影技术[58][60] 医科达 - 展示Elekta Unity 3.0磁共振放疗系统,实现0.15mm放射精度,支持生物学引导自适应放疗[46][48][50] 安科锐 - 推出AI放疗机器人CyberKnife S7,提升肿瘤放射治疗精准度[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