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601398)

搜索文档
信用周报20250824:本轮信用债调整还会持续吗?-20250825
西部证券· 2025-08-25 15:5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本轮信用债调整主因权益市场火热叠加纯债赚钱效应下降致债市资金分流,8月前后宽财政等政策扰动资金面和预期也使债市情绪降温 [10][11] - 历次调整中,二永债等特征明显,最大回调幅度上二永债大、中短久期券种大,回调初始上二永债等率先,回调结束上二永债率先、7 - 10年期滞后 [12] - 风险偏好或为近期走势主因,权益市场扰动大,固收 + 理财规模增长或支撑中高评级、中短久期非金信用债,但难扭转整体走向 [15][17] - 策略建议缩短久期,城投债可中短久期适度下沉,产业债中高等级配置,银行二永债交易能力强的机构快进快出 [1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总结 本轮信用债调整或仍将持续 - 调整原因:8月前后信用债表现弱,因宽财政等政策出台扰动资金面和引导预期转向;2025年7月以来权益市场火热、纯债赚钱效应下降使资金分流,信用债走弱 [10][11] - 调整阶段特征:回顾2023 - 2025年部分调整阶段,二永债整体回调幅度大、中短久期券种回调幅度大,二永债、中短久期券种、高评级券种率先回调,二永债率先回调结束、7 - 10年期券种滞后 [12][14] - 后续走势判断:风险偏好是主因,权益市场扰动大;固收 + 理财规模增长或支撑中高评级、中短久期非金信用债,但增幅有限难扭转走向;建议缩短久期,不同品种采取不同策略 [15][17] 信用债收益率全览 - 上周股债跷跷板效应持续,信用债走弱,利差走阔,短久期收益率上行幅度小,中长久期10年期AAA级城投债上行幅度大 [22] - 分品种看,城投债收益率平均上行幅度大,各期限按平均上行幅度排序为10Y>5Y>3Y>7Y>1Y;短端产业债与城投债相似,中长久期优于城投债;金融债3年期表现差,银行二永债优于券商和保险次级债 [22][25] 一级市场 - 发行量:上周信用债发行规模环比增加同比减少,净融资规模同环比大幅上升,主要由金融债拉动;城投债和金融债净融资规模环比增加,产业债减少 [34] - 发行成本:信用债平均发行利率环比上升,城投债和产业债上升,金融债下降 [41] - 发行期限:信用债平均发行期限环比下降,城投债、产业债和金融债均下降 [43] - 取消发行情况:上周信用债取消发行数量和规模环比下降,但为23年以来第五高 [46] 二级市场 - 成交量:上周信用债合计成交环比增加,除中票和短融外各券种成交量上升,同比部分券种上升部分下降;部分品种成交规模、期限、隐含评级有变化 [50][54][55] - 成交流动性:上周城投债和金融债换手率上升,产业债下降;分期限看,各品种不同期限换手率有不同变化 [56] - 利差跟踪:上周城投债利差多走阔,除1年期部分评级收窄;分区域各省份大多走阔;产业债AAA级除商业贸易外走阔,AA级均走阔;银行二永债、券商次级债、保险次级债利差大多走阔 [60][66][68] 周度热债一览 - 根据qeubee债券流动性打分,选取流动性评分前20的城投债、产业债和金融债供参考 [75] 信用评级调整回顾 - 上周无债项评级调整 [80]
中纪委:上周27人被查,12人被处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14:07
审查调查动态 - 上周共27人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1] - 涉及省级政府高层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王莉霞和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兴夫 [2] - 涵盖能源领域中国石油华油集团原副总经理罗中华和通信行业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副总经理韩伟 [2] - 金融系统涉及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原副行长梁延国 [2] - 地方党政机关包括重庆、海南、广西、云南等多地市厅级干部 [2] 处分处理情况 - 上周共12人受到党纪政务处分 [1] - 原大同煤矿集团副总经理吴兴利被开除党籍 [3] - 中国农业银行原首席专家兼深圳分行行长许锡龙被开除党籍 [3] - 能源领域国有企业高管和金融系统高级管理人员受到严肃处理 [3] - 涉及地方政法系统包括山东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原局长张青青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3] 涉及行业分布 - 能源行业包括中国石油华油集团和大同煤矿集团等国有企业 [2][3] - 金融系统涵盖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 [2][3] - 通信行业涉及中国移动地方公司高管 [2] - 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包括上海城投集团和铁路系统企业 [2] - 地方政府和人大系统涉及多个省区市厅级干部 [2][3]
银行ETF指数(512730)红盘向上,多家银行披露半年度业绩
新浪财经· 2025-08-25 14:05
银行指数及成分股表现 - 中证银行指数上涨0.28%至2025年8月25日13:36 [1] - 成分股平安银行上涨3.07% 宁波银行上涨2.04% 瑞丰银行上涨1.57% 贵阳银行上涨1.42% 浙商银行上涨1.20% [1] - 银行ETF指数上涨0.23% 最新价报1.75元 [1] 银行业绩披露情况 - 7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2025年半年度业绩 包括1家股份行/4家城商行/2家农商行 [1] - 常熟银行与江阴银行完成正式半年报披露 其余5家仅发布业绩快报 [1] - 所有银行均实现总资产/营业总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不良贷款率下降 [1] - 宁波银行总资产扩张迅速 浦发银行总营收突破900亿元 [1] - 多家城商行归母净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 [1] 银行板块投资逻辑 - 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表现居宽基指数末尾 银行指数跑输万得全A指数约5% [2] - 利率周期反转影响股息分子端(债券投资)和分母端(市场机会成本) [2] - 需关注传统顺周期银行回归及负债资产向大行集中趋势 [2] - 银行板块绝对收益机会虽弱但仍存在时点性机会 如季度末/年末配置需求 [2] 指数构成与权重 - 中证银行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4.84% [3] - 权重股包括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江苏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上海银行 [3] - 银行ETF指数紧密跟踪中证银行指数 采用四级行业分类体系编制 [2]
A股市值十强座次洗牌 前三甲被国有大行包揽 万亿级个股达13只
第一财经· 2025-08-25 12:52
A股市场整体表现 - 上证指数于8月22日报收3825.76点 时隔10年重新站上3800点 上一次站上3800点是在2015年8月19日 [1] - A股总市值达102.81万亿元 其中沪市61.41万亿元 深市40.48万亿元 北交所9210亿元 按Wind统计口径总市值约116万亿元 [1] - 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5434家 总市值116.37万亿元 较十年前增长109% 上市公司数量增长78% [13] 万亿市值公司格局 - 万亿级市值公司达13家 工商银行以2.72万亿元居首 农业银行2.55万亿元 建设银行2.41万亿元分列二三位 [2] - 其他万亿市值公司包括中国移动2.37万亿元 贵州茅台1.84万亿元 中国银行1.84万亿元 中国石油1.59万亿元 宁德时代1.31万亿元 中国海油1.22万亿元 中国人寿1.21万亿元 [2] - 中国平安 招商银行 比亚迪新晋跻身万亿市值行列 [4] 行业市值分布特征 - 银行行业总市值15.8万亿元居首 电子行业12.14万亿元 非银金融8.36万亿元位列前三 [11] - 千亿市值公司达165家 其中超八成(140家)为主板公司 创业板14家 科创板11家 [3] - 银行 电子 非银金融成为千亿市值公司最集中的三大行业 分别有20家 19家和18家 [3] 十年市值变迁对比 - 工商银行保持市值榜首 市值从2016年末1.57万亿元增长至2.72万亿元 增幅73% [7][10] - 农业银行市值从1.01万亿元增长至2.55万亿元 增幅154% 建设银行从1.36万亿元增至2.41万亿元 增幅77% [7][10] - 贵州茅台市值从4197.58亿元增长至1.84万亿元 增幅338% 成为市值增长最快的龙头企业之一 [9][10] 板块市值演变 - 沪市主板总市值63.83万亿元 占A股总市值55% 上市公司1697家占总数31% [13] - 创业板总市值从5.22万亿元增长至16.45万亿元 上市公司从570家增至1385家 [13] - 科创板总市值达8.96万亿元 上市公司589家 [13] 年度市值增长亮点 - 工业富联市值增长4829.97亿元至9101.59亿元 增幅113% 寒武纪-U增长2454.06亿元至5200.93亿元 增幅89% [4] - 上纬新材市值从26.86亿元增至338.82亿元 增幅1161% *ST松发从49.25亿元增至551.4亿元 增幅1019% [4][5] - 中航成飞市值从424.05亿元增至2654.99亿元 增幅526% [5] 行业结构变化 - 电子行业市值从2.16万亿元增长至12.14万亿元 增幅超460% 成为市值增长最快的行业 [11] - 房地产行业市值从2.63万亿元降至1.2万亿元 排名从第5位大幅下滑 [11] - 医药生物行业市值达7.67万亿元 电力设备6.68万亿元 通信5.69万亿元 均成为重要支柱行业 [11]
A股市值十强座次洗牌
第一财经· 2025-08-25 11:46
A股市场整体表现 - 上证指数于8月22日报收3825.76点,时隔10年重新站上3800点,上一次站上3800点是在2015年8月19日[2] - A股总市值达102.81万亿元(三大交易所口径)或约116万亿元(Wind口径),其中沪市、深市、北交所市值分别为61.41万亿元、40.48万亿元、9210亿元[2] - 资本市场近十年持续深化改革,上市公司数量从3052家增长至5434家(增幅78%),总市值从55.66万亿元增长至116.37万亿元(增幅109%)[17] 万亿市值公司格局 - A股万亿级市值公司数量达13家,其中4家市值超2万亿元[3] - 工商银行以2.72万亿元市值居首,农业银行(2.55万亿元)、建设银行(2.41万亿元)分列二三位[4] - 其他万亿市值成员包括中国移动(2.37万亿元)、贵州茅台(1.84万亿元)、中国银行(1.84万亿元)、中国石油(1.59万亿元)、宁德时代(1.31万亿元)、中国海油(1.22万亿元)、中国人寿(1.21万亿元)、中国平安、招商银行、比亚迪[4] - 较年初新增3家万亿市值公司:中国平安、招商银行、比亚迪[6] 头部公司市值增长 - 22家公司市值较年初增加超千亿元,工业富联市值增长4829.97亿元(增幅113%)至9101.59亿元,寒武纪-U增长2454.06亿元(增幅89%)至5200.93亿元[7] - 上纬新材市值增幅达1161%(从26.86亿元增至338.82亿元),*ST松发增幅1019%(从49.25亿元增至551.4亿元),*ST宇顺增幅738%(从9.98亿元增至83.68亿元)[7] - 自去年"924行情"以来,农业银行市值增长超8000亿元,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增长超4000亿元;*ST松发市值增幅3332%,中航成飞增幅1000%,上纬新材增幅1494%[8][9] 十年市值格局变迁 - 2016年末A股仅5家万亿市值公司,工商银行(1.57万亿元)、中国石油(1.46万亿元)、建设银行(1.36万亿元)居前三[10] - 十年间工商银行市值增长73%至2.72万亿元,农业银行增长154%至2.55万亿元,建设银行增长77%至2.41万亿元,中国银行增长81%至1.84万亿元[14] - 贵州茅台市值从4197.58亿元增长至1.84万亿元(增幅338%),中国石油仅增长9%至1.59万亿元[13][14] - 中国石化从第7名跌至第18名,交通银行从第10名跌至第21名[12][13] 行业市值分布特征 - 银行、电子、非银金融为总市值前三行业,市值分别为15.8万亿元、12.14万亿元、8.36万亿元[15] - 千亿市值公司达165家,超八成集中于主板,银行(20家)、电子(19家)、非银金融(18家)为千亿公司最密集行业[5] - 电子行业市值十年增长超10万亿元(从2.16万亿元至12.14万亿元),增幅超460%;房地产行业市值从2.63万亿元降至1.2万亿元[15] - 创业板市值从5.22万亿元增长至16.45万亿元,科创板市值达8.96万亿元[17] 市值排行榜TOP20结构 - 市值前20公司中银行占6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邮储银行)[4][5] - "中字头"企业占9席(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神华、中国石化、中国电信、中芯国际)[4][5] - 行业龙头包括贵州茅台(食品饮料)、宁德时代(电力设备)、工业富联(电子)、比亚迪(汽车)、美的集团(家用电器)[4][5]
A股市值十强座次洗牌
第一财经· 2025-08-25 11:39
A股市场总市值表现 - 上证指数于2025年8月22日报收3825.76点 时隔10年重新站上3800点[3] - A股总市值达116万亿元 较十年前增长109% 上市公司数量达5434家 增长78%[3][20] - 沪市主板总市值63.83万亿元 占A股总市值55% 创业板总市值16.45万亿元 科创板总市值8.96万亿元[21] 万亿市值公司格局 - 万亿级市值公司达13家 工商银行以2.72万亿元居首 农业银行2.55万亿元 建设银行2.41万亿元分列二三位[6] - 新晋万亿市值公司包括中国平安 招商银行 比亚迪[8] - 千亿市值公司达165家 超八成集中于主板 银行 电子 非银金融行业占比最高[7] 十年市值排名演变 - 工商银行保持市值第一 农业银行市值从1.01万亿增至2.55万亿 增幅154% 建设银行市值从1.36万亿增至2.41万亿 增幅77%[14][16] - 中国石化从第7位跌至第18位 交通银行从第10位跌至第21位[15] - 贵州茅台市值从4197.58亿增至1.84万亿 增幅338% 宁德时代 中国移动新晋万亿市值[15][16] 行业市值结构变化 - 电子行业总市值从2.16万亿增至12.14万亿 增幅超460% 银行行业总市值15.8万亿居首[17][18] - 房地产行业总市值从2.63万亿降至1.2万亿[18] - 医药生物 电力设备 通信行业总市值均超5万亿元[17] 年度市值增长亮点 - 22家公司市值较年初增长超千亿元 工业富联市值增长4829.97亿元 增幅113% 寒武纪市值增长2454.06亿元 增幅89%[9] - 上纬新材市值增幅1161% *ST松发增幅1019% *ST宇顺增幅738%[9][10] - 农业银行自去年9月24日以来市值增长超8000亿元 工商银行 建设银行增长超4000亿元[10]
A股市值十强洗牌:贵州茅台、宁德时代入列,昔日龙头股掉队
第一财经· 2025-08-25 11:35
A股市场整体表现 - 上证指数于8月22日报收3825.76点,时隔10年重新站上3800点,上一次站上3800点是在2015年8月19日 [1] - A股总市值达102.81万亿元(三大交易所统计)或约116万亿元(Wind统计),其中沪市、深市、北交所市值分别为61.41万亿元、40.48万亿元、9210亿元 [1] - 截至2025年8月22日,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5434家,总市值116.37万亿元,较2016年的3052家和55.66万亿元分别增长78%和109% [13] 万亿市值公司格局 - A股万亿级市值公司达13家,工商银行以2.72万亿元总市值位居榜首,农业银行(2.55万亿元)、建设银行(2.41万亿元)分列第二、三位 [2] - 其他万亿市值公司包括中国移动(2.37万亿元)、贵州茅台(1.84万亿元)、中国银行(1.84万亿元)、中国石油(1.59万亿元)、宁德时代(1.31万亿元)、中国海油(1.22万亿元)、中国人寿(1.21万亿元)、中国平安、招商银行、比亚迪 [2] - 较年初新增3家万亿市值公司:中国平安、招商银行、比亚迪 [4] 行业市值分布 - 银行、电子、非银金融为总市值前三行业,市值分别达15.8万亿元、12.14万亿元、8.36万亿元 [11] - 电子行业市值十年间增长近10万亿元,从2016年的2.16万亿元增至12.14万亿元,增幅超460% [11] - 房地产行业市值从2016年的2.63万亿元降至1.2万亿元 [11] - 千亿市值公司达165家,超八成(140家)为主板公司,银行(20家)、电子(19家)、非银金融(18家)为千亿市值公司最集中行业 [3] 市值增长显著公司 - 工业富联市值达9101.59亿元,较年初增长4829.97亿元(增幅113%);寒武纪-U市值达5200.93亿元,较年初增长2454.06亿元(增幅89%) [4] - 上纬新材市值338.82亿元,较年初增长1161%;*ST松发市值551.4亿元,较年初增长1019%;*ST宇顺市值83.68亿元,较年初增长738% [4][5] - 自去年"924行情"至今,*ST松发市值涨幅达3332%,中航成飞市值增幅1000%,上纬新材市值增幅1494% [6] 十年市值变迁 - 2016年末市值前三为工商银行(1.57万亿元)、中国石油(1.46万亿元)、建设银行(1.36万亿元),当前前三均为国有大行:工商银行(2.72万亿元)、农业银行(2.55万亿元)、建设银行(2.41万亿元) [7][8] - 贵州茅台市值从2015年6月的4197.58亿元增至1.84万亿元,十年增幅338% [9] - 中国石化市值从2016年末的第7位(6549.95亿元)降至第18位(7068.6亿元);交通银行从第10位(4284.96亿元)降至第21位(6689.14亿元) [8][9] - 农业银行十年间市值增长1.55万亿元(增幅154%),工商银行增长1.15万亿元(增幅73%),建设银行增长1.05万亿元(增幅77%) [10] 板块市值演变 - 沪市主板市值占A股总市值55%,达63.83万亿元,上市公司1697家(占总数31%) [13] - 创业板市值从2016年的5.22万亿元增至16.45万亿元,上市公司从570家增至1385家 [13] - 科创板市值达8.96万亿元,上市公司589家 [13]
A股市值十强座次洗牌:贵州茅台、宁德时代入列 昔日市值龙头股掉队
第一财经· 2025-08-25 11:19
市场表现与指数里程碑 - 上证指数于8月22日报收3825.76点 时隔10年重新站上3800点 上一次站上3800点为2015年8月19日[1] - A股总市值达102.81万亿元 其中沪市61.41万亿元 深市40.48万亿元 北交所9210亿元 另据Wind统计A股总市值约116万亿元[1] 头部公司市值格局 - 万亿市值公司达13家 工商银行以2.72万亿元居首 农业银行2.55万亿元 建设银行2.41万亿元分列二三位[2] - 市值前十公司包括中国移动(2.37万亿元)、贵州茅台(1.84万亿元)、中国银行(1.84万亿元)、中国石油(1.59万亿元)、宁德时代(1.31万亿元)、中国海油(1.22万亿元)、中国人寿(1.21万亿元)[2] - 5000亿至1万亿市值公司包括邮储银行(7469.91亿元)、交通银行(6689.14亿元)、中国神华(7649.38亿元)、中国电信(6954.54亿元)、工业富联(9101.59亿元)、美的集团(5533.33亿元)[2] 年度市值变动分析 - 较年初新增3家万亿市值公司:中国平安、招商银行、比亚迪[4] - 22家公司市值增长超千亿元 工业富联市值增加4829.97亿元至9101.59亿元 增幅113% 寒武纪-U增加2454.06亿元至5200.93亿元 增幅89%[4] - 上纬新材市值增幅达1161% 从26.86亿元增至338.82亿元 *ST松发增幅1019%至551.4亿元 *ST宇顺增幅738%至83.68亿元[4] 十年市值演变趋势 - 2016年末万亿市值公司仅5家 工商银行(1.57万亿元)、中国石油(1.46万亿元)、建设银行(1.36万亿元)、中国银行(1.01万亿元)、农业银行(1.01万亿元)[7] - 十年间工商银行市值增长73%至2.72万亿元 农业银行增长154%至2.55万亿元 建设银行增长77%至2.41万亿元[10] - 贵州茅台市值从4197.58亿元增长338%至1.84万亿元 中国石油仅增长9%至1.59万亿元[9][10] - 中国石化从市值第7位跌至第18位 交通银行从第10位跌至第21位[8][9] 行业市值结构变化 - 银行(15.8万亿元)、电子(12.14万亿元)、非银金融(8.36万亿元)为市值前三行业[11] - 电子行业市值十年增长460% 从2.16万亿元增至12.14万亿元[11] - 房地产行业市值从2.63万亿元降至1.2万亿元 排名从第5位下滑[11] - 千亿市值公司达165家 其中主板占140家 创业板14家 科创板11家 银行(20家)、电子(19家)、非银金融(18家)为千亿公司集中行业[3] 市场扩容与板块发展 - A股上市公司数量从3052家增至5434家 增幅78% 总市值从55.66万亿元增至116.37万亿元 增幅109%[13] - 沪市主板市值占比55% 上市公司1697家 创业板市值从5.22万亿元增至16.45万亿元 上市公司1385家[13] - 科创板总市值达8.96万亿元 上市公司589家[13]
A股市值十强座次洗牌:贵州茅台、宁德时代入列,昔日市值龙头股掉队
第一财经· 2025-08-25 11:15
A股市场总市值概况 - 上证指数于8月22日报收3825.76点 时隔10年重新站上3800点[1] - 沪深京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02.81万亿元 其中沪市61.41万亿元 深市40.48万亿元 北交所9210亿元[1] - 按Wind统计口径 A股最新总市值总和约116万亿元[1] 万亿市值公司格局 - A股万亿级市值公司达13家 工商银行以2.72万亿元居首[1][2] - 总市值前三均为国有大行:工商银行(2.72万亿元) 农业银行(2.55万亿元) 建设银行(2.41万亿元)[2] - 其他万亿市值成员包括中国移动(2.37万亿元) 贵州茅台(1.84万亿元) 中国银行(1.84万亿元) 中国石油(1.59万亿元) 宁德时代(1.31万亿元) 中国海油(1.22万亿元) 中国人寿(1.21万亿元) 中国平安 招商银行 比亚迪[2] 市值增长表现 - 较年初新增3家万亿市值公司:中国平安 招商银行 比亚迪[4] - 22家公司市值较年初增加超千亿元 工业富联增长4829.97亿元(增幅113%) 寒武纪-U增长2454.06亿元(增幅89%)[4] - 上纬新材市值增幅达1161% *ST松发增幅1019% *ST宇顺增幅738%[4][5] - "924行情"至今 *ST松发市值增长3332% 中航成飞增长1000% 上纬新材增长1494%[6] 十年市值变迁 - 2016年末仅5家万亿市值公司 工商银行(1.57万亿元) 中国石油(1.46万亿元) 建设银行(1.36万亿元) 中国银行(1.01万亿元) 农业银行(1.01万亿元)[7] - 十年间工商银行市值增长73% 农业银行增长154% 建设银行增长77% 贵州茅台增长338%[10] - 中国石化从第7位跌至第18位 交通银行从第10位跌至第21位[8][9] - 新晋龙头宁德时代(2018年上市)和中国移动(2022年上市)市值均超万亿元[9] 行业市值分布 - 银行(15.8万亿元) 电子(12.14万亿元) 非银金融(8.36万亿元)为总市值前三行业[11] - 电子行业十年市值增长超4倍 从2.16万亿元增至12.14万亿元[11] - 房地产行业市值从2.63万亿元降至1.2万亿元[11] - 千亿市值公司达165家 超八成位于主板 银行(20家) 电子(19家) 非银金融(18家)数量最多[3] 市场扩容情况 - A股上市公司数量从3052家增至5434家(增长78%) 总市值从55.66万亿元增至116.37万亿元(增长109%)[13] - 沪市主板市值占比55% 创业板总市值从5.22万亿元增至16.45万亿元[13] - 科创板总市值达8.96万亿元 上市公司589家[13]
中国银行:2025 年上半年业绩预览,三个关键变量
2025-08-25 09:38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中国银行业[1][2][5] * 涉及的公司包括中国内地主要上市银行(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的H股和A股[29][31][33] * 报告特别提及并推荐香港交易所(HKEX,0388 HK)和中银香港(BOCHK,2388 HK)[2][34] 核心观点与论据 **2Q25业绩展望** * 预计覆盖的内地银行2Q25净利润同比增长将较1Q25改善[2][5][6] * 驱动因素包括净息差(NIM)压缩幅度小于预期、稳定的信贷成本以及有效的成本控制[2][5] * 投资收益、运营费用控制和手续费收入增长是推动利润增长的关键差异化因素[2][5] **六大关键趋势(三正面、一负面、两混合)** * **净息差(NIM):轻微正面** NIM压缩在2Q25可能放缓 得益于持续存款重新定价以及2025年5月额外的5-25个基点的存款利率下调 这部分抵消了当季新发放贷款利率的下降[5][7][9] * **手续费收入:轻微正面** 手续费收入增长在2Q25可能改善 源于有韧性的对公业务和财富相关费用 但消费和信用卡业务敞口较大的银行可能面临阻力[5][10][11] * **投资收益:正面** 投资收益在2Q25较1Q25可能改善 银行可能因利率下降而录得按市值计价的收益 2024年 投资收益占覆盖银行收入的3%至16%[5][17][18] * **成本控制:混合** 鉴于收入压力 银行可能加大力度削减员工可变薪酬和行政管理费用 从过往记录看 招商银行(CMB)和光大银行(CEB)在2021-24年的成本管理方面优于同行[5][23][24] * **贷款增长:负面** 整体贷款需求前景依然疲软 受企业和零售拖累 部分银行继续降低消费贷款组合风险 国有大行表现可能优于股份制银行[5][19][20][25][26] * **资产质量:混合** 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率(NPL)可能保持稳定 但零售消费贷款的不良率可能上升 部分银行可能加速不良债务处置和核销 这将改善不良贷款覆盖率[5][21][22][27][28] **投资偏好** * 在中国内地金融股中 相对于银行更偏好券商和保险股[2][5] * 在香港金融股中 喜欢香港交易所(HKEX)和中银香港(BOCHK) 均给予买入评级[2][34] * 南向资金流入可能继续支撑银行及非银金融股的股价[2] **2025全年展望与风险** * 大多数银行将维持2025年正净利润增长的目标[5] * 资本注入带来的每股收益(EPS)稀释影响将在3Q25开始显现[2] * 香港交易所的下行风险包括日均成交额(ADT)跌幅超预期、严重经济衰退、战略执行失败、投资表现不及预期、南向通人民币计价及股息税政策令人失望、技术系统故障及网络安全风险等[34] * 中银香港的下行风险包括因宏观环境不利导致贷款增长慢于预期、香港房地产敞口导致信贷成本超预期、运营影响和投资意愿下降压制财富管理收入[34] 其他重要内容 **消费者情绪与资金流向** * 家庭消费和投资意愿在2Q25降低 更多受访者偏好增加储蓄[14][15] **银行间分化** * 不同规模银行的贷款增长进一步分化[19][20] * 1Q25有半数覆盖银行的运营费用出现负增长[23][24] **估值与评级** * 报告列出了覆盖的所有中国内地银行H股及A股的评级、目标货币和当前股价(截至2025年8月18日)[33] * 对香港交易所(HKEX)采用三阶段股利贴现模型(DDM)进行估值 目标价515港元 潜在上行空间17.2%[34] * 对中银香港(BOCHK)采用戈登增长模型(GGM)进行估值 目标价43.30港元 潜在上行空间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