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粮科工(301058)
icon
搜索文档
中粮科工升级物流体系—— 畅通粮运“微循环”
经济日报· 2025-10-18 07:21
广州港南沙港区运营能力 - 码头港区拥有19个现代化泊位,粮食年装卸吞吐量超2000万吨 [1] - 国产单个浅圆仓每小时粮食出仓能力达2000吨 [1] - 7万吨至10万吨级泊位每小时综合接卸能力达8000吨,相当于每分钟133吨粮食 [1] - 应用无损多点卸粮装置、自清式低破损提升机等设备解决效率与损耗难题 [1] - 采用六面主动控温、智能立体储粮技术,确保粮仓温度稳定在15摄氏度以下 [1] 粮食物流多式联运体系 - 北粮南运运输线长达3500公里,涉及铁路、海运、内河、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 [2] - 构建高效协同的多式联运体系是降低物流成本、减少粮食损耗的关键 [2] - 高效的粮食联运可提升生产效率,对节粮减损、乡村振兴及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作用 [2] - 基础设施升级与信息化赋能可实现粮食流通的主动配置和精细管理 [2] 技术装备创新与效率提升 - 自主研发国产大运量循环式管链输送机,实现多场景多仓型应用,提升末端周转效率 [3] - 管链机应用使粮食出仓效率大幅提升,实现高效、清洁、连贯的粮食物流闭环 [3] - 推动高效物流设备应用及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港口卸船作业现仅需两名工作人员远程操控 [3] - 自动化控制系统使港口整体效率提升20%,并与铁路、公路信息实时联动 [3] 公司技术战略与发展方向 - 公司以科技创新赋能粮食联运体系,形成从基础研究到装备配套的完整技术闭环 [4] - 未来公司将坚持需求牵引、市场导向、产研结合,突破发展瓶颈 [4] - 公司致力于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4]
畅通粮运“微循环”
经济日报· 2025-10-18 05:55
广州港南沙港区运营概况 - 广州港南沙粮食通用码头拥有19个现代化泊位,粮食年装卸吞吐量超2000万吨 [1] - 码头国产单个浅圆仓每小时粮食出仓能力达2000吨,是粤港澳大湾区大型化、专业化的粮食码头和华南地区粮食集散枢纽 [1] - 7万吨至10万吨级泊位每小时综合接卸能力达8000吨,相当于每分钟133吨粮食卸船 [1] 中粮科工技术支持与装备创新 - 公司规划设计的高效运营方案支撑港口效率,应用无损多点卸粮装置、自清式低破损提升机等设备解决粮食运输效率与损耗难题 [1] - 采用六面主动控温技术、自主控温式智能立体储粮技术,确保粮仓内温度稳定在15摄氏度以下 [1] - 自主研发国产大运量循环式管链输送机,能依循各类粮仓结构蜿蜒而行,实现多场景多仓型应用,提升末端节点周转效率 [3] - 通过管链机提效,粮食出仓效率大幅提升,实现高效、清洁、连贯的粮食物流闭环 [3] 粮食物流多式联运体系 - 北粮南运运输线长达3500公里,涉及铁路、海运、内河航运、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存在多次中转造成的损耗与成本压力 [2] - 构建高效协同的多式联运体系是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生产效率、节粮减损的关键 [2] - 公司积极开展粮食物流多式联运高效衔接装备研发,提供从技术研发到落地示范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2] 港口自动化与信息化升级 - 推动高效物流设备应用及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卸船作业现仅需两名工作人员远程操控,港口整体效率提升20% [3] - 自动化系统实现与腹地铁路站场、公路货运信息的实时联动,为优化港口联运路径、提升全程效率提供决策支持 [3] - 基础设施升级与信息化赋能后,粮食流通将从被动调配走向主动配置、精细管理 [2] 行业影响与公司战略 - 高效的粮食联运对节粮减损、助力乡村振兴以及推动传统粮食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2] - 公司以科技创新赋能粮食联运体系,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工艺创新再到装备配套支撑的完整技术闭环 [4] - 未来战略将坚持需求牵引、市场导向、产研结合,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4]
中粮科工升级物流体系——畅通粮运“微循环”
经济日报· 2025-10-18 05:40
广州港南沙港区运营能力 - 码头港区拥有19个现代化泊位,粮食年装卸吞吐量超2000万吨 [2] - 国产单个浅圆仓每小时粮食出仓能力达2000吨 [2] - 7万吨至10万吨级泊位每小时综合接卸能力达8000吨,相当于每分钟133吨粮食 [2] 中粮科工技术支持与创新 - 公司规划设计支撑南沙港高效运营,应用无损多点卸粮装置、自清式低破损提升机等设备解决效率与损耗难题 [2] - 研发六面主动控温技术、自主控温式智能立体储粮技术,确保粮仓内温度稳定在15摄氏度以下 [2] - 自主研发国产大运量循环式管链输送机,实现多场景多仓型应用,提升末端节点周转效率 [4] 多式联运体系与效率提升 - 北粮南运运输线长达3500公里,涉及铁路、海运、内河航运、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 [3] - 公司积极开展粮食物流多式联运高效衔接装备研发,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3] - 通过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港口卸船作业现仅需两名工作人员远程操控,整体效率提升20% [4]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高效的粮食联运对节粮减损、助力乡村振兴及推动传统粮食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3] - 基础设施升级与信息化赋能使粮食流通从被动调配走向主动配置、精细管理,提升农业附加值 [3] - 公司已形成完整技术闭环,未来将坚持需求牵引、市场导向、产研结合,促进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5]
世界粮食日江苏主会场活动在无锡举行,“AI+低碳粮库”助力节粮减损
扬子晚报网· 2025-10-16 22:21
行业政策与活动 - 2025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江苏主会场活动在无锡举行 主题为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1] - 江苏省将粮食节约行动纳入粮食安全整体布局 探索形成一系列具有江苏特色的实践经验[7] 行业科技创新与合作 - 无锡AI+低碳粮库建设创新合作联盟正式成立 聚焦AI+仓储技术 AI+仓储管理 AI+低碳技术 AI+应用人才四大核心领域[3]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与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将共建江苏粮食科技创新研究院并推动挂牌成立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分院[4] - 合作将围绕粮食储藏 现代物流 粮油加工等重点领域 在人工智能 节粮减损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4] 行业技术应用与成效 - 中粮科工研发六面主动控温技术 可实现整仓粮食温度控制在15℃以下的低温保管 有效抑制虫霉滋生[5] - 江苏省积极改善储粮条件 现代型仓容覆盖率达90%以上 低温准低温仓容量全国第一[7] - 2024年全省小麦机收损失率0.8% 低于全国1%标准 政策性粮食储存综合损耗率0.53% 远低于全国1%标准[7] 行业地位与贡献 - 江苏省作为东部经济大省和粮食主产区 端牢8500万人饭碗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7]
中粮科工:公司研发的“六面主动控温”等绿色储粮技术主要应用于粮食仓储领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6 17:12
公司业务范围 - 公司近年来有序开展国际业务,力求不断提升国际业务竞争力 [1] - 公司研发的绿色储粮技术主要应用于粮食仓储领域 [1] 核心技术优势 - 公司具备“六面主动控温”等厂房温控建造相关技术 [1] - 技术旨在通过“低温机组控温控湿+低温冷却壁”等方式,将粮堆温度持久稳定控制在≤15℃ [1] - 该技术可破坏虫霉生长环境,实现粮堆整体均匀低温,品质高度一致 [1]
中粮科工:中粮工科迎春农牧机械公司研发的连续式粮食烘干机入选2025年度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产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6 17:12
公司产品与技术 - 公司子公司中粮工科迎春农牧机械(山东)有限公司研发的连续式粮食烘干机成功入选2025年度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产品 [1] - 该烘干机广泛应用于玉米、小麦、稻谷、大豆、油菜籽等多种作物,烘干后水分不均匀度<1% [1] - 该设备技术旨在提升粮食干燥品质,达到安全储粮、节粮减损的目的 [1] 公司战略与市场 - 公司表示将持续关注相关行业需求,探索不同应用场景 [1]
“钢铁粮道”贯通南北,科技守护中国饭碗
科技日报· 2025-10-16 16:15
行业物流体系现状与挑战 - 广州每日消耗成品主粮约7500吨,依赖长达3500公里的北粮南运运输线 [2] - 传统物流体系面临多次中转造成的粮食损耗与质变、环节衔接不畅导致的效率低下和拥堵等考验 [2] - 运输成本与季节性集中运输压力持续挑战粮运主动脉 [2] 科技创新与效率提升 - 广州南沙港码头通过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使卸船作业人员需求大幅减少,港口整体效率提升20% [1] - 单个浅圆仓每小时粮食出仓能力高达2000吨,为国产高效物流设备首次大规模应用 [3] - 卸船码头泊位每小时综合接卸能力达8000吨,相当于每分钟133吨,年中转能力近1600万吨,可满足超大城市一年口粮供应 [3] - 自主研发的国产大运量循环式管链输送机使粮食出仓效率从依赖人工提升至每小时300吨 [4] 多式联运与系统协同 - 构建高效协同的多式联运体系是破题关键,旨在让火车、轮船、汽车等不同运输方式协同运作 [3] - 系统实现了与腹地铁路站场、公路货运信息的实时联动 [1] - 粮食抵达广州后可通过珠江内河码头、散改集转铁路或公路完成终端配送 [2] 仓储与加工技术突破 - 研发的“六面主动控温”和“自主控温式智能立体仓储技术”实现了绿色、精准、智能储粮 [4] - 在加工环节,自主研发的MMV型智能磨粉机突破了自动轧距调节、传感与在线数据监测等国内粮机行业“卡脖子”难题 [4] - 基础设施升级与信息化赋能推动粮食流通从“被动调配”走向“主动配置”和“精细管理” [5]
打通关键节点 中国粮食运输迈入“高效联运”时代
中国新闻网· 2025-10-16 13:47
广州港南沙粮食通用码头的战略地位 - 作为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粮食中转枢纽和“北粮南运”的关键节点之一,每年中转、储运粮食量达千万吨级别[1] - 码头承担着复杂的物流分拨功能,粮食可经由珠江黄金水道上溯至内河码头、通过“散改集”转铁路运输至西南地区,或通过公路进行终端配送[1] - 其地理位置和多功能联运能力使其成为解决中国粮食“产销分离”格局下长达3500公里运输挑战、构建高效协同多式联运体系的关键节点[1] 码头运营效率与技术应用 - 码头实现高度自动化作业,仅需2名司机在远控中心操作,即可在一天内完成一艘7万吨级大船的全自动化卸船作业[2] - 应用自主开发的全过程智慧化管理系统,使作业效率提升20%,每小时接卸能力高达8000吨,相当于每分钟133吨粮食“登陆”[2] - 配备两个可停靠全球最大粮食运输船舶的“巨无霸”泊位,将船舶平均滞港时间缩短至1.5天[2] - 在进出仓环节大规模应用国产2000吨/小时的高效物流设备,日进出仓能力均达到10万吨[2] - 创新应用四锥斗浅圆仓、梅花星仓等专利技术及自研设备,解决了传统设备堵料、串料等问题[2] 粮仓节点效率提升与技术创新 - 针对以老式平房仓为主的中国粮食仓储现状,开发出国内首个大产能、长距离、高效密闭循环输送的管链式输送机[3] - 该设备能适应各类仓型结构蜿蜒而行,实现多场景多仓型应用,有效盘活老式仓型[3] - 在广州市黄埔区国有粮库的楼房仓应用中,管链式输送机使出仓效率跃升至300吨,并能实现出仓后与下一程运输的无缝对接[3] - 此项技术将传统依赖人工配合移动皮带机的作业模式,升级为一键操作的自动化高效、清洁、连贯的粮食物流闭环[3]
南北粮运大动脉焕然一新
科技日报· 2025-10-16 07:45
文章核心观点 - 科技创新正驱动传统粮食物流体系升级,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多式联运体系和高效专用设备等应用,显著提升效率并降低损耗,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3][4] 港口运营效率 - 广州港南沙粮食通用码头采用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使港口整体效率提升20%,并实现与腹地铁路站场、公路货运信息的实时联动 [1] - 码头单个浅圆仓每小时粮食出仓能力高达2000吨,为国产2000吨/小时高效物流设备首次大规模应用 [3] - 卸船码头在7万至10万吨级泊位上的每小时综合接卸能力高达8000吨,年中转能力近1600万吨,可满足一座超大城市一年的口粮供应 [3] 多式联运体系 - 构建高效协同的多式联运体系是破解长达3500公里“北粮南运”难题的关键,旨在优化成本、效率与环保 [2][3] - 粮食流通链条涉及铁路、海运、内河水道及公路配送,多次中转易造成损耗,对传统物流体系构成考验 [2] - 多式联运项目由中粮科工牵头承担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旨在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 [3] 仓储与输送技术创新 - 针对平房仓、楼房仓等关键节点,自主研发国产大运量循环式管链输送机,出仓效率从依赖人工提升至每小时300吨,实现一键操作 [4] - 在仓储环节,研发“六面主动控温”和“自主控温式智能立体仓储技术”,实现绿色、精准、智能储粮 [4] - 在加工环节,自主研发MMV型智能磨粉机,突破自动轧距调节、传感与在线数据监测等国内行业关键难题 [4] 行业影响与升级 - 科技创新推动粮食流通从“被动调配”转向“主动配置”和“精细管理”,支撑更高水准的粮食保障并提升农业附加值 [4] - 广州每天消耗的成品主粮约7500吨,凸显了庞大且持续增长的粮食物流需求 [2]
让粮食供应链更有韧性更安全
人民日报· 2025-10-16 06:22
中粮集团的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 - 公司加快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供应链体系,旨在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1] - 公司在广州南沙港设计并运营华南最大粮食港口物流设施,凭借专利技术实现单个浅圆仓每小时出仓能力达2000吨,泊位每小时接卸量高达8000吨,年中转能力近1600万吨[1] - 公司研发的无损多点卸粮装置、自清式低破损提升机等设备降低粮食运输损耗,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使港口卸船作业效率提高20%,并与铁路、公路货运信息实时联动[1] 多式联运与粮库技术升级 - 公司统筹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发挥铁路和水运低碳优势,通过高效联运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1] - 公司在广州黄埔区设计建造的新型楼房仓项目采用新一代管链机技术,解决了传统设备功能单一、产量低、输送距离短、物料损耗大等难题,填补国内大运量循环式管链机技术空白[2] - 新一代管链机技术使粮食出仓效率从每小时50吨提升到300吨,并能灵活布设,实现多场景多仓型应用,提升末端节点周转效率,打通粮运"最后一公里"[2] 产业转型与技术创新 - 公司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在仓储环节研发六面主动控温、智能立体仓储等技术实现绿色精准储粮[3] - 在加工环节,公司自主研发智能磨粉机,突破自动轧距调节、传感与在线数据监测等行业"卡脖子"难题[3] - 公司前瞻布局新增长赛道,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健康代糖D—阿洛酮糖已获批上市,并在合成生物技术领域展开前沿探索[3]